苏联加入轴心国: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中国社会正面临三大形态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40:09
由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培林,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守法、校长郭广生等与来自全国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专家们认为,随着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主要任务。新阶段指我们前30年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陆学艺说,调整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间的配置,促进现代社会结构成长,是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他归纳了目前国内对社会建设的四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学界称为社会事业建设派。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当前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学界称为社会管理派。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是适应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面对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同时,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学界称为社会结构派。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认为在工业社会条件下不仅要有市场、有政府,还要有发育良好的社会领域,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学界称为社会重建派。

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体制的转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着中国目前的社会形态也在发生重大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
近代中国工业生产落后,商品生产不发达,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发展国家的工业。在前三十年中,一方面是发展轻工业,另一方面是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和一些基础工业,所以人们的消费水平一直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放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费品越来越丰富。目前来看,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大国,生产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世界上发达国家所有的东西中国都有。因此,日常生活的形态已经由生产型转入到消费型。
第二,农业型正在转变为城镇型。
六十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到10%。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到20%,又经过这三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从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而在今后二十年里,将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和完成城市化的进程。
所以说,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化成一种城市化的社会,绝大多数农民都将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实现由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梦想。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正由农业社会向城镇化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以及国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第三,由劳务型转变成服务型。
在贫穷落后不发达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拼力劳作也很难改善生活条件。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民劳动的形态由过去的劳动型变成一种现代化的操作,劳动正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从而很多人的生活也进入到一种享乐的状态。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快速聚积,财富越来越多,人们由拼命劳动变成拼命消费和享乐,从而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社会形态发生的转变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引起了社会形态,包括人们生产、生活、劳动形式的转变,从而也要求人的观念、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都要适应这种转变。比如说由农业型社会转变成城市化社会,在转变的过程中,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亦即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只有20%多,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50%,甚至高达60%。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们由生产型转成消费型,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层级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农民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因此就会存在就业问题。而在这个阶段,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越来越高,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细化。
目前一些地方,比如说南方沿海地区不少人手中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财富进行管理,也就是理财。而中部包括西部过去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由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以后,因为缺乏工作岗位,还要依靠养鸡、种菜,这些都需要在社会转型中加以改进。
在社会形态快速和巨大的转型过程中,必须要从一定的高度、从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出发,细分产业,培养和培育更多的服务项目。
一个国家从总体上发展生产消除贫穷落后可能要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在转型中这种细微的需求以及对各种层次服务的需求、管理,包括建章立制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社会中矛盾重重,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包括社会对此认识不足。因此,政府以及社会的管理,要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不断转变观念,由重发展转向重管理和服务上来。
(责任编辑:秦华)

读者点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世界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怎样才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
本刊邀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作答。——编者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目前我们看到的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换句话说,这些国家当年也是由不发达国家转变而来的。
一、西方社会转型有哪些特征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国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发表过很多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撰写的《变革世界中的政治秩序》、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等。在这些论著中,他们通过量化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一些国家的社会转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当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二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都想挤入家庭现代化的第一班车,谁也不甘落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三是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四是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但是西方学者还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况会逐步好转:如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的行为也有所加强等。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实现家庭现代化。
二、中国社会转型有哪些特殊性
从2008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3000美元以上了,但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有些问题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至少有三个特殊的方面:
第一,中国社会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所谓“双转”交织,就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种“双转”来得快,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实际上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如社会道德底线一个一个被击穿等。再加上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