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数额读法:解读刘立志的语符象形诗《撒娇的伊莎贝尔如今究竟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49:11

解读刘立志的语符象形诗《撒娇的伊莎贝尔如今究竟在哪里??》

 

伊莎贝尔难道你不应当反思?

我以字的矩阵来对应刘立志语符矩阵,共18行,每行32字。

一、解读《撒娇的伊莎贝尔如今究竟在哪里??》

 

为何曾经温柔似水的花蝴蝶伊莎贝尔撒起泼来竟变成飓风吞噬了北美大地
是否正如恩格斯曾经警告世人那样大自然已不堪摧残而对人类疯狂地报复
兴许有一天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与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互换位置也稀松平常
以至于如今的世界那颠颠倒倒浑浑噩噩乌七八糟是非混淆的事情比比皆是
你看那两块破布发动了湮灭几十万生灵的对伊战争还把人家总统关进监狱
他们那超大规模的杀戮远甚过于拉登却不是恐怖主义反而在大肆鼓噪反恐
那被靖国鬼社恶鬼附体的小犬还在不停地做着武运长久东亚共荣黄梁噩梦
那条狂吠着的阿扁竭力地去中去华割断血统不认祖宗去争那顶绿色的帽子
上帝连续六日创造生灵之后还要过礼拜今人却在疯狂克隆欲过把造物之瘾
世人早忘却了和谐自然把狂徒的意志强加于核子紧步史前人类毁灭的后尘
弄得可怜兮兮的地球一个喷嚏就在印度洋周边夺走了二十多万人类的生命
南极在溶化海平面在上升而单极化的头羊却始终不肯跨进京都协定的大门
为何量子力学有关世界的最新理论竟然与古老的东方宗教的哲理惊人相似
何以在神州大地上如今到处都诵念着三个代表唵嘛呢叭弥吽南无阿弥陀佛
连我这完全彻底而又坚定不移的唯物论者也要重新审视佛学提倡的唯识论
凡此种种难以概述挂一漏万罄纸难书这个世界已真的颠颠倒倒又倒倒颠颠

伊莎贝尔印尼海啸你们如今究竟在哪里难道你们就一点不愧疚不应当反思
这浑浑噩噩的混沌真的需要盘古和他的大斧劈出来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二、再说《撒娇的伊莎贝尔如今究竟在哪里??》

 

我解读过该诗,只是当时心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惊奇,因一时不知该如何评说,所以暂且放下。这首诗的诗符矩阵中,隐藏着一个秘密。当你把该诗的全部语符调到显示器都能显示的位置,你眯上眼睛如看三维画一样去看画面。这时你就能感悟到诗人给你的诸多提示:

首先,是莫明其妙,眼前一片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不知所云。这是因为你还未真的静下心来。佛陀为什么要他的信徒千百遍地诵经,就是因为当一个人一直在静心诵经时,他的心可以静下来,但还未和佛沟通,只有当他在心中放弃贪、嗔、痴,心中不要只祈求自己如何如何,而是想着这个世界应当如何更祥和,所有的人都能从贫穷、饥饿、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时他的心才会和佛陀沟通。我这里并不是劝人如何去诵经,而是在说一个过程,是说要如何体会诗人所提供的那些迷蒙、混沌的内涵。其实在这迷蒙、混沌之中有很多内容。如:1、宇宙就是混沌,宇宙中正在形成的星云是混沌,宇宙中已经形成的星系是混沌,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我们的脑海中还是一片混沌。2、伊莎贝来了,她席卷北美,在她发威时北美的天地间只有混沌。3、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说不清,由于利益、理念、好恶、追求、意识形态等等不同,很多问题说不清,就是联合国的辩论也是公婆各自有理,这就是令我们人类难堪的混沌。当然还有许多混沌,此处只是略举而已,每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境去悟。

其次就是那个隐藏的秘密,当你再仔细看时就会发现,在那语符矩阵中隐约有虚无两个大汉字。这里诗人展示给你的是更高一层的境界。这世界、这宇宙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虚无。常人说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记得一个物理学家打了一个比喻,把原子放大到十层高的大厦,那么,原子核只是大厦中的一粒黄豆,而它的一到二百多电子只不过是一到二百多粒微尘,那原子不就是空空如也吗?不就是虚无吗?当然这是量子力学物理学家研究的事。而诗人在暗中提示给你的虚无,你则可以悟出更多的东西。虚无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没有。先说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谁能说各系统,各门类的,各专业的理论就是绝对真理,其实所有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只在人类认识的一定阶段、只在一定方面是真理,都是相对论,绝对真理是虚无的。再如朋友或敌人,也是相对的。如美国曾大力支持本拉登,现在又悬偿几千万美元来缉捕他,怎么能说得清楚。朋友和敌人有区分的标准吗?虚无。还如什么是恐怖主义?为什么样杀人?怎么杀人?用什么杀人?杀多少人才是恐怖主义?说得清吗?这个判断的标准是虚无的。又如生物,有些物种可以存在上亿年,这是事实,但这些物种存在的时间相对于宇宙的无尽时间,这地球上的上亿年也只好算作虚无。等等。

只要读者认真去品味,这首诗会让你得到无穷乐趣。

 

2005/2/11  龚立人于九紫书屋

 

附原诗:那只非洲雨林嬉戏扑翅,不小心掀起美洲飓风的花样蝴蝶,
求你告诉我,《撒娇的伊莎贝尔如今究竟在哪里??》

 

⊙⊙⊙⊙⊙⊙⊙⊙⊙⊙⊙⊙⊙⊙⊙⊙⊙⊙⊙⊙⊙⊙⊙⊙⊙⊙⊙⊙⊙⊙⊙⊙⊙
⊙⊙⊙⊙⊙⊙⊙⊙○○⊙⊙⊙⊙⊙⊙⊙⊙⊙○○○○○○○○○○○○⊙⊙
⊙⊙⊙⊙⊙⊙⊙⊙○○○○○⊙⊙⊙⊙⊙⊙⊙⊙⊙⊙⊙○○⊙⊙⊙⊙⊙⊙⊙
⊙⊙⊙⊙⊙⊙⊙⊙○○⊙⊙⊙⊙⊙⊙⊙⊙⊙⊙⊙⊙⊙⊙○○⊙⊙⊙⊙⊙⊙⊙
⊙⊙⊙○○○○○○○○○○○⊙⊙⊙⊙⊙⊙⊙⊙⊙⊙○○⊙⊙⊙⊙⊙⊙⊙
⊙⊙⊙○○⊙⊙⊙⊙⊙⊙⊙○○⊙⊙⊙⊙○○○○○○○○○○○○○○⊙
⊙⊙⊙○○⊙⊙⊙○○⊙⊙○○⊙⊙⊙⊙⊙⊙⊙⊙⊙⊙○○⊙⊙⊙⊙⊙⊙⊙
⊙⊙⊙○○⊙⊙⊙○○⊙⊙⊙⊙⊙⊙⊙⊙⊙⊙⊙⊙⊙⊙○○⊙⊙⊙⊙⊙⊙⊙
⊙⊙⊙○○⊙⊙○○○○○○○⊙⊙⊙⊙⊙⊙⊙⊙⊙⊙○○⊙⊙⊙⊙⊙⊙⊙
⊙⊙⊙○○⊙⊙⊙○○⊙⊙⊙⊙⊙⊙⊙⊙⊙⊙⊙⊙⊙⊙○○⊙⊙⊙⊙⊙⊙⊙
⊙⊙⊙○○⊙⊙⊙○○○○○○⊙⊙⊙⊙⊙⊙⊙⊙⊙⊙○○⊙⊙⊙⊙⊙⊙⊙
⊙⊙⊙○○⊙⊙⊙⊙⊙⊙⊙⊙⊙⊙⊙⊙⊙⊙⊙⊙⊙⊙⊙○○⊙⊙⊙⊙○○⊙
⊙⊙⊙○○⊙○○⊙⊙○○⊙⊙⊙⊙⊙⊙⊙⊙⊙⊙⊙○○○○⊙⊙⊙○○⊙
⊙⊙⊙○○⊙○○⊙⊙○○⊙⊙⊙⊙⊙⊙⊙⊙⊙⊙○○⊙○○⊙⊙⊙○○⊙
⊙⊙⊙○○○○○⊙⊙○○○○⊙⊙⊙⊙⊙⊙⊙○○⊙⊙○○⊙⊙⊙○○⊙
⊙⊙○○⊙⊙○○⊙⊙○○⊙⊙⊙⊙⊙⊙⊙⊙○○⊙⊙⊙○○⊙⊙⊙○○⊙
⊙○○⊙○○○○○○○○○○⊙⊙⊙⊙⊙○○⊙⊙⊙⊙○○○○○○○⊙
⊙⊙⊙⊙⊙⊙⊙⊙⊙⊙⊙⊙⊙⊙⊙⊙⊙⊙⊙⊙⊙⊙⊙⊙⊙⊙⊙⊙⊙⊙⊙⊙⊙


(注:伊莎贝尔为2003年夏横扫北美的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