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有单机版么:购物卡背后藏着灰色利益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39:32
商家、发卡机构、“黄牛”参与利益分割 消费者或因发卡机构投资亏损而受损失

■漫画/王珏

  无论是逢年过节送礼、发年终奖,还是平日里的节日费、人情往来,购物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对于购物卡“灰色消费”、“洗钱腐败工具”等的指责也随之而来。国际通用的购物卡,缘何到了中国就有些变味了?

  三种购物卡非常红火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购物卡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消费卡,由零售商家(如家乐福、沃尔玛等)、专卖连锁商家(百思买、苏宁等电器连锁企业、美容美发企业以及健身机构)等发放,只可在自己旗下商户使用;一种由专业发卡公司发放,比较典型的如上海斯玛特卡等,可以在多个特约商户使用;还有一种既可以在多个特约商户使用,又可在自己公司旗下的百货公司使用,例如北京资和信的商通卡等。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或者发卡机构买上几千元的购物卡送给合作企业。”一民企的营销人员告诉记者,购物卡携带方便、又可以开具发票,成为送礼的首选。

  暗藏“多全其美”利益链

  购物卡屡禁不止,是因为背后有一条“多全其美”的利益链。

  对于自行发卡的各大商场或餐饮、美容、健身企业,发卡不仅可以锁定客户、提前获得巨额现金流,还会由于购物卡过期、损毁、零头放弃等各种原因,获得过期未消费结余金额。据估算,这个比例占发卡总额的8%-16%,这还不算回笼的现金流可观的利息收入。

  对于第三方发卡机构来说,帮助商户发卡,可以取得1%-3%的返佣,其中餐饮、美容等服务类企业的最高返佣比例甚至可以达到20%。

  市场需求催生以倒卖商场购物卡为生计的“黄牛”。在上海徐家汇商圈,“黄牛”周某对记者表示,他的收购价一般为卡面金额的96-97折,然后以97.5-98.5折的价格卖出。“一张卡也就赚个几元钱,但有时候一个月能收购30万元-50万元!”

  利益链后暗藏诸多风险

  看起来利人利己的购物卡,却有着诸多风险漏洞和隐患。

  “从实际情况上看,北京、上海很多发卡机构的资金并不是严格放在银行里面,而是拿去做投资了。一旦出现投资失误、资金亏损等情况,购卡人的权益无法保障。”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因为很多第三方发卡机构的注册资本并不高,如果出现资金亏损,很可能不足以弥补持卡人的损失。

  目前来看,大部分第三方发卡机构的资金流向并没有明确披露,对于吸纳的“沉淀资金”收益所有人,并没有明确规定。

  声音

  “一禁了之”不可能,预付式消费安全须加强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

  对于即将发牌的机构,应该定期披露资金走向;要严格限制“沉淀资金”的流向,将发卡机构当作“类银行”来进行监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方盈芝:

  政策还应尽快界定“沉淀资金”收益归属问题,让第三方支付机构收益更加阳光透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

  购物卡与腐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因为存在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就否定预付式消费的正当性,“一禁了之”显然也不可能,关键在于合理引导预付式消费,加强预付式消费的安全性。

  背景

  叫停已近20年但效果不佳

  事实上,叫停“购物券”、“购物卡”的呼声和努力从未停止。早在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禁止发放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的通知》,要求“已发放尚未使用的购物券,一律停止使用,由发放单位立即收回销毁”;1993年、1998年和2001年相关监管部门又出台了很多禁令和条例,但效果都难令人满意。

  2010年6月和12月,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定期报送支付业务统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不得按接受的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措施。■据新华社

  链接

  “给50元就不退货,给你好评”

  网购催生“恶意中差评师”

  网上购物,人们往往青睐的是那些信誉度高的卖家。可正是因为信誉度太重要了,让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甚至衍生出了新兴的职业“恶意中差评师”。

  杭州市民田燕在淘宝网上经营网店,最近遇见一个客户投诉,刚开始她还以为是货源出问题了,当联系投诉的买家时候,对方的回复却令她一下子“懵”了:“给我50元,我不退货,给你好评,不给差评。”随后记者在淘宝网的很多卖家页面上,都发现了类似遭遇“恶意中差评师”勒索的痕迹。

  “‘恶意中差评师’多是使用新注册的账号,且账号明显是乱填的字母或数字,买家信誉度也很低,一般在2星左右。但是,操作很熟练。他们即使在线,也不用购物网站指定的聊天工具和卖家交流,往往逼迫卖家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这样能够规避卖家的投诉和相关购物网站的‘判罚’”。此外,新开张的小店容易成为他们的目标。价格不高、容易损坏、易碎的物品也很受“恶意中差评师”们喜欢。

  有专家建议,相关购物交易网站应建立和完善商家申诉及调查机制,对合理的申诉应及时删除恶意差评。■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