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玛丽电影下载:切断 "择校费"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23:16
切断 "择校费"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http://news.hexun.com/2010-12-11/126127554.html2010-12-11和讯新闻网

 

曾几何时,从幼儿园到高中,家长和学生开始了一路的"择校"之旅, "捐资助学费""一分800元"之类的问题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的顽疾。
  近日,教育部提出了"十招"治理择校乱收费,并为此定下了根除"择校费"进入倒计时的目标。 那么,"择校费"究竟通过那些手段和方式来实施?"择校费"到底纠缠了多少利益关系以至于需要3到5年时间来治理?禁令之下,"择校费"是否会"披着羊头卖狗肉"?若不能根除可否问责相关部门? 这些问题一时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多种形式的"择校费" 治标还需治本
  近年来,教育乱收费问题愈演愈烈,变化着样式花招进行着。表面看,"择校费"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造成的副产品。但实质上,"择校费"是少数学校利用垄断教育资源非法敛财、获取不当利益的手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的学校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一、"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被庇佑"学校
  某某附中、某某附小,这些现在在学生、家长看来,都是名校的学校,往往仗着自己有高校的庇佑,进行着自行考试选拔考生,打着划线筛选学生的口号而自行收取"择校费""借读费"等一些列费用。记者了解到,这些学校,其人事、财务都由其所属高校负责,而属地教育部门则只对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这就造成了想管却又不管的现象。所谓想管,即属地教育部门对这类学校违背教育均衡发展的所作所为,必须得采取措施进行遏制。所谓不管,即当权领导人,没有人愿意在自己执政时期抹黑,不愿费大力去管理,就将其归结为体制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为此,便"成就"了现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些有着"大树"庇佑的附属学校,开始大规模的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到幼儿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产业链,而影响扰乱了整个社会的招生收费秩序。
  二、"公办民办""一校两制"的学校
  现在许多学校,都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两套班底,公办民办形式上分离,实质上却不分。民办学校打着公办的大牌子,利用公办学校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吸引学生来学校,同时再利用民办学校进行费用的收取和放置。有些学校还将自己本身公办学校的校舍出租给民办学校,然后再在新的地方建立校舍,打着为了还贷款的口号进行收费。这实质上是一种欺骗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一种混淆概念一种钻政策漏洞的行为。按理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待遇不同,制度不同要求也不同,而这些"一校两制"的学校,却同时兼备了公办民办的优势,甚至公办学校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民办学校的领导。这样,这些学校就像一个大拖车拖着一个小拖车一样,所谓的民办学校也就成了这些公办学校的"私设银行"。而真正的一些公办学校却因此而受到冷遇甚至一度生源下降。
  三、"诸侯割据"下的特殊学校
  所谓的开发区,是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往往因为这些特殊性,某些区域就开始建设学校,医院等一系列设施,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政策制度。而该区当中的学校也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企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社会公益性却逐渐丧失,甚至这些开发区还专门为区域中的学校成立了教育部门,专门管理本区的学校,而将真正的教育主管部门搁置。这样,就给整个社会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导致恶性竞争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更加严重。
  近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违规收取择校费的调查处理情况。有关部门决定免去该校校长职务,清退违规收取的所有费用。在我们为"就地免职"乱收费校长叫一声好时,更应该看到,治标还需治本,一个校长的免职仅仅只是整治教育乱收费冰山一角,而要真正的做到彻底根除教育乱收费,还需从根本入手,对于那些有着特殊权力的学校,其无论是业务还是人事财政,都应该由属地教育部门管理,打破"大树"的庇佑,打破垄断链条,打破"学校绑架政府"的恶性现象,真正的做到责任明确权利明晰,做到教育资源优势均衡公平的发展。
  环环相扣的灰色利益链 要怎样彻底切断?
  半明半暗存在的择校费,家长和学校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择校费其背后隐藏着的一条灰色利益链条究竟是什么?
  根据统计,全国每年收取的"择校费"在280至300亿元人民币之间,近十年择校费的总额已经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而且择校费仍然快速上涨,许多地方都发出过"择校费涨幅快过房价"的报道。这样富足的"油水",使得一些教育部门乃至相关部门陆续都占到了好处。而且,收取择校费的学校,绝大多是的学生都是关系户,这样就无形中对该学校形成了一个保护伞,而腐败之处也就再次体现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认为,学校、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是这个链条上的获利者,有的学校把"择校费"直接纳入小金库,上级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则用来改善教学条件,甚至发放教师福利;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择校费"纳入专项账户,参与择校费分成,然后返还给学校,变相抵消教育经费,减轻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灰色利益链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都沾了腥。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支付教师工资、提高教师待遇,还可以改善教学设施,吸引更多优秀师源生源;对于上级部门而言,一个学校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时不时还给主管部门上交一些款项,这些钱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根本没有有效的监管,其中的利益所得就可想而知。于此同时,在管辖的范围内的学校各方面都得到完善和提高,这样主管部门也有了政绩,达到"双赢"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作为利益链上的学生家长,在"享受"到名校带来的心理安慰之余,又一方面承受着水涨船高的"择校费""借读费"等一系列无须有的经济压力。学校正是抓住了家长们对教育优势资源的抢夺心理,仗着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坐地起价给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升值,从而制造某种不平衡来达到议价的目的。
  由此可见,要治理好择校费的问题,必须要从整顿主管部门的执政心理和执行力着手,政府要敢于面对问题,承担问题,要协调具有特殊化学校,公办民办要彻底分离,民办做到真正的财政、人事独立。教育财政要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学校收取的费用要交到相关的财政部门管理,而学校所要花销的费用,则应按照学校的规划、预算申报用款计划。同时,在问责和监督管理上,物价局、稽查组等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做到监督和管理,物价部门应该认真清理公办学校下的民办学校账目,将公办学校与其所有的"小拖车"彻底分离,加大对其他公办学校的投入管理和帮助,使整个教育行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而在学校方面,应该实行校长调动制,按年限将学校校长进行工作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证明学校领导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侧面遏制乱收费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5年治理"择校费" 时间是否太漫长?
  教育部制定的整治"择校费"时间表,用五年时间来整治"择校费"这样的说法虽温暖,但却未必能打动人心。尤其是用近乎于义务教育阶段多一半的时间来治理这样的问题,未免也太过长久。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任务还不是必须完成的,是有弹性的"力争"完成。难道"择校费"就真的这么难处理?难道在这5年内,学校和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这样有弹性的"意见"表,究竟能否真正的落实下去,取信于民?
  "文革前,中国人善于找理由;文革没结束,万恶之源归咎于阶级;文革结束了,啥事都是四人帮搞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体制机制是框是推辞。教育搞不上去,就往体制机制上推,其实,说白了还是推卸责任的问题"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一名国际在线网友认为,择校费产生的根源在于校际差异。公众对教育的期望由过去的"学有所教"转变为现在的"学有优教"。校际差异不除,就会存在择校,择校费就难以制止。"这决不是教育部门以单兵之力所能解决的,还涉及教育规划、教育投入等诸多问题。"
  "如果三五年没能根除择校顽疾,能否问责地方政府?"一名北青网网友认为,如果没有具体的问责制度,很难让各地方教育部门下决心治理择校费问题。平衡校际差异的工作如果不能列入官员政绩考核范围,恐怕没有几个地方官员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