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扬声器没声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15:19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问见到的台湾老百姓同样一个问题,地方官员不经你同意把你的房子拆了怎么办?99%的台湾老百姓回答我不可能,他怎么敢拆我们家房子?不可能啊!我说假如拆了怎么办?台湾老百姓告诉我,我到法院去告他,法官就会重判这个不经我同意拆我房子的政府官员,假如经过我同意赔十万,不经我同意他可能要赔一百万。 我接着问,假如法官不立案或者不依法判怎么办?台湾老百姓又回答我不可能,他怎么敢不立案啊。(笑)因为我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有房产证,他没有合同拆了我房子,他错了,他必须赔,不可能。 我说假如发生这个问题怎么办?台湾老百姓告诉我,我找我的议员去告他,我的议员来调查,我的议员调查完之后,就会开新闻发布会,就会在议会上提出来,这个官员和这个法官都完了,做不了了。 我接着问,假如这个议员不管你这个事,不来调查怎么办?我一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台湾老百姓都讨厌我了。说“你这个大陆人怎么这么多假如呢?这种假如怎么可能发生呢?(笑,掌声)这不是我想让议员做的事,这是议员自己想做的事情啊,议员天天做梦都希望发生这个事(笑,掌声),他怎么会不来呢?不可能的!” 我说有可能,他说不可能。他们台湾老百姓有联系议员的那个电话卡,那就打电话试吧!我说不可能,他说有可能。一打电话,那个议员只要在附近,接到电话很兴奋就赶过来了(笑)。问:“什么事?什么事?”特别兴奋!因为议员只要调查到这个事情,他不单当了县议员,他可能当国会议员,还可能当“阿扁”啊(笑)!但是我我不甘心,我还要问,我说假如他就是不来怎么办?人家告诉我:那很简单啊,他不来,下一次他选举的时候,他要到我家来拜票啊,他拜票的时候我会把他用脏水泼出去,这个议员还能当议员吗?我从台北走到台南得到就是这么个结论。我今天讲台湾这个故事,实际上这个问题我问了许多国家的人,包括日本,包括德国、法国,包括美国,我到过很多国家,我问了他们很多人,基本回答都是差不多的,基本结论逻辑是一样的。为什么我讲台湾?因为台湾和我们有同样的文化,我们经常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我们中国,没关系,你现在不是说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嘛,既然台湾也是中国,为什么那一部分的人可以回答不可能呢?我们不要看中央电视台今天说台湾打架了,明天说台湾骂马英九了,没关系,台湾的基层社会十分地和谐稳定。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亚圣孟子提出来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普天之下人民最为重要,江山社稷尚在其次,而以君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利益更是敬陪末座。基于此,一切统治者都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江山社稷才会稳定,君王统治集团的利益才能巩固。这就是古圣先贤的民本思想,它不仅彰显了古中国贤哲们直面社会真理的勇气,也进一步告诉了世人中国古文化的厚重和大气!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有那么一群高唱着抛弃中国古文化糟粕的人,将儒家学说矮化为替古代君王统治保驾护航的罪恶工具,殊不知恰恰是他们自己吃不透儒家思想中的正确内涵而已。譬如,他们只盯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论述这是封建秩序的伦理,可他们忽略了即便现代社会也是必须要维持上下级和父母子女间的合理关系的。如果下级轻易逾越并藐视上级,如果子女不尊重并肆意伤害父母,整个社会就将混乱不堪并缺乏片刻的安宁,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明证。至于后期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极端思想,才是被封建统治者收买的假儒学,与孔孟倡导的正本儒学是背道而驰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成为乱局和笑料的文革中,对某人的绝对崇拜和死忠以及凡是违背领袖意志的统统被打倒整死或致残,又恰恰是那些被帝王思想强奸了的假儒学的现代翻版。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因为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差点在明朝时被朱元璋逐出儒家圣殿,其根源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违逆了帝王之道的本意。对一切帝王或统治者来说,正确的社会哲学秩序应该是倒过来的,也就是说以君王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利益最重,江山社稷国家主权次之,而老百姓的利益才是最末。对以君王为代表的统治者来说,为了本集团的利益可以适当地出卖国家主权和破坏领土完整,而如蝼蚁一般的老百姓只不过是他们随意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于是过去的中国,暴戾贪婪的君王常常为一己之利惑乱天下,他们可以出卖祖宗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为的只是替自己的荣华富贵保留些喘息的空间,他们残民以逞要的就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当然,最终的结局就是,这种“君重民轻”的社会秩序注定无法久长,不是被忍无可忍的老百姓所推翻,就是被其他新兴势力所颠覆。于是一些聪明的君王便悟出了一些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以食为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等,这些道理其实就是从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生发而来。可惜的是,由于封建政权体制上的严重缺陷,民本思想无法在统治者内部延续多久,就会迅速地被“君重民轻”的官本思想所取代,于是血腥的改朝换代历程又再度开始上演……

有人说,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与孔子的“君臣父子”秩序相矛盾,而后者恰恰就是“君重民轻”的官本思想代言人。百草止水认为,持这一观点的人不仅不善思考,而且是望文生义的书呆子。“民重君轻”思想说明人民是这个社会的根基,如果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整个国家或社会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正当理由,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之上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也就微乎其微无足轻重。按照民本思想,如果少数人或单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群体或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就必须予以重视;如果背道而驰,就必须予以校正。所以少数人或单个人的利益不能凌驾于群体或多数人之上。但是,人民利益或单个人利益的确保又必须仰赖于国家及其统治者,国家的运转靠的是法令制度和道德规范,法令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制定与施展又要依赖于统治者。因此,老百姓不得不接受统治者的领导和约制,晚辈不能不接受长辈的教育和指导,下级不能不服从上级的号令和指挥。否则的话整个社会将会一盘散沙,不仅国家和社会混乱不堪危机重重,老百姓的利益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这就是孔子“君臣父子”秩序理论的意义所在。所以说,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与孔子的“君臣父子”秩序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承,是儒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遗憾,中国的历代王朝,往往只是在始兴和中兴的时候稍微实践一下孟子的“民重君轻”理论。但是,随着王朝统治的持续,统治者就会把孔子的“君臣父子”秩序发挥到极端,从而最终沦落到“君重民轻”的帝王之学轨道,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宿命埋下了不可逆转的隐患。之所以如此,就是以儒学为首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建立了民本思想和社会伦理秩序,却没有发现和找出一套约制“君重民轻”的帝王思想肆虐的机制,从而使得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道德规范在每一个王朝的中后期走向崩溃和失败,王朝更迭的血腥轮回才会得以持续不断。

不过,中国贤哲虽然找不到确保民本思想不动摇和防止王权肆虐机制,但是一度很长时间落后于东方的的西方思想家却找到了,它就是“三权分立”制度。西方的三权分立讲究权力的分散和制约,而保障权力分散和制约的方式却是民主和法制。民主的方式使得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本思想在西方得以确立,法制原则明确了社会伦理秩序和方方面面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整个社会便和平运转并且方兴未艾,权力更迭的血腥轮回遂告消失。遗憾的是,西方的这一发明和创造至今仍未被中国所接纳,尽管孙中山先生响亮地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可是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与孔子的“君臣父子”秩序至今仍未合理地在中华大地予以兑现。这主要因为以“君重民轻”思想为主导的帝王之学仍然兴盛,从而拒绝了任何限制“君重民轻”的官本思想的权力分散和相互制约体系,并进而拒绝了让老百姓掌握主要官员任免权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现代民本社会体制,这才是中华社会的最大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