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李晨秀恩爱:中苏关系破裂始末:毛泽东要对赫鲁晓夫帮扶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5:46
',1)">
中苏关系破裂始末:毛泽东要对赫鲁晓夫帮扶教育
2011年02月22日 11:35
来源: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按照这样的判断,毛泽东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对赫鲁晓夫展开帮扶教育。这年6月,借着世界工会联合会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中共方面组织力量就《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展开宣传,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中共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同时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展开进一步的批判,然而这一举措彻底激怒了赫鲁晓夫,把中苏双分推向了公开且激烈对抗的边缘。
凤凰卫视2011年2月2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2010年11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回忆说,1959年前后他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学生,那时候没人愿意学习,同学们大多都去炼钢了,常常宿舍里只留下他自己,而他又喜欢看书,但却苦于找不着书籍,那时他每天反复翻看的一本名叫《列宁主义万岁》的小册子,这几乎是他当年唯一的教材。
闻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通红通红的,外封皮是通红的,里面烫的金字列宁主义万岁,那着《列宁主义万岁》背,那个时候确实把很多东西背得滚瓜烂熟。我刚才跟他在车上说的很遗憾,那个小册子我到今天没有留下来。
解说:当时还年很轻的闻一不知道,这本通红的小册子其实发轫于中苏之间一场酝酿已久的论战。1957年,中苏签订了《莫斯科宣言》,在此之后两国之间的分歧日渐扩大,以赫鲁晓夫为首先的苏共方面,明显地表示出了右转的倾向,不断强调战争可以避免,希望通过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来战胜资本主义,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方面则继续向左,强调战争的不可避免,期望通过暴力革命市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战胜资本主义。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我们和赫鲁晓夫对立的观点,我们是三斗两全,他是三和我们是三斗,他强调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我们强调什么?我们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武装斗争,我们是斗斗斗,他是和和和。
解说:1959年9月,赫鲁晓夫高调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别墅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此次会谈中,美苏就德国、裁军,美国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此后苏联开始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李丹慧(历史学者):和这个艾森豪威尔会谈嘛,然后形成所谓的就是戴维营精神,其实就是谈的,主要就是谈的缓和,就是甚至说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然后和平竞赛,我们和平竞赛看看谁的制度优越,不会有战争,不会发动战争,就等等吧。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形成了这么一个东西,那么赫鲁晓夫是非常得意的,这个戴维营经精神,他认为是他的一个很大的胜利。
解说:就在访美结束两天之后,赫鲁晓夫抵达北京参加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国庆,赫鲁晓夫在同毛主席会见时,讲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说美国人生活怎么富裕,艾森豪威尔怎样希望和平。他讲的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特别是讲到他到戴维营去的情景,讲到艾森豪威尔如何热情接待他,并带他去看自己的农场,讲的津津有味。当年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在自己的回忆录《十年论战》中这样写到。
程瑞声(前驻印大使):他说是美国现在总算看出来艾森豪威尔还是有诚意啊,要缓和的,对不对啊,而且美国看起来是很富裕的,恐怕还是事实,所以你看差不多户户都有汽车,这恐怕也是事实了。
他就讲美国对他怎么好,送他什么种牛啊,什么几头种牛,还是送他什么东西,所以把美国讲的还是,他到不这样,说是访问美国很成功,但是表现上看还是很成功,所以毛主席好像最终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不过讲了一句话,我们不要光看表现还要看实质。
解说:赫鲁晓夫的高调鼓吹及上台后的一系列亲西方活动,让毛泽东明显地感到风向的转变,依靠带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毛泽东认为这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赫鲁晓夫,对国际局势做出的又一个错误判断。
李丹慧(历史学者):那么中国,毛泽东他就认为,你这不是美苏合作主宰世界吗,怎么可能说帝国主义在不可能就是没有战争,这个战争是必然就是不可避免的。
解说:围绕两个走向,赫鲁晓夫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层在中南海展开激烈的论辩,最终双方不欢而散。10月4日赫鲁晓夫离京回国,两天之后赫鲁晓夫在海参崴发表演讲,不指明地影射攻击中共方面是好斗的公鸡,热衷于战争。
而在当天送走赫鲁晓夫后,毛泽东随即回到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就同赫鲁晓夫的会谈展开讨论。毛主席说赫鲁晓夫这个人也不全是错的,在国际上他还是要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支援中国的建设,在国内他搞农业、工业、七年规划,他还是要搞社会主义,他在和平过渡问题中印关系问题,对美国看法问题上同我们的分歧还是一个指头的分歧。
而这年的12月,在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中,毛泽东也说,中苏根本利益决定这两个大国总是要团结的,某些不团结只是暂时的现象,自然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毛泽东说,从同赫鲁晓夫这么多次接触看,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比较肤浅,不大懂阶级分析的方法,有点像新闻记者随风转、容易变。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所以1959年这个时候,毛泽东还说,赫鲁晓夫是半修正主义者,还说过这个话,到60年代以后他的情况就变了。再有一点呢,我们认为赫鲁晓夫搞了两全:全民党、全民国家,这是放弃了马列主义,就是双方都坚持马列主义,可是你提两全就是放弃马列主义。
解说:最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做出判断,赫鲁晓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继续向严重化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是改变向好的方面发展,现在两种可能性存在,但应该相信他的这种错误到头来是会被纠正的,应该有这个信心。
李丹慧(历史学者):在1959年12月初的时候,毛泽东也是在杭州开会,也在讨论就是中苏关系问题,毛泽东这时候也认为还没有到就是要和苏联,就彻底分手的时候,中苏呢还是应该实现团结的,要达到团结。那么团结的条件是什么呢?也是中共是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分针政策,而苏联是错误的,所以呢要在马列主义的原则基础上达成新的团结,而这个马列主义原则基础,那么我的分针政策是马列主义的原则基础,所以你就应该是向我靠拢嘛。
解说:依照这样的认知前提,毛泽东开始着手对赫鲁晓夫的帮扶教育,他的方法是在内部公开争论,在理论上积极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挽救”赫鲁晓夫。
王鲁湘:赫鲁晓夫在北京会谈不欢而散后,回到苏联就开始推行他的和平计划,这年的2月4日个,中国的春节还没有过去,由社会主义阵营组成的华沙条约国首脑会议就在莫斯科召开了,赫鲁晓夫的想法是,借这次会议来争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他参加将在巴黎召开的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同时推行他与艾森豪威尔会谈达成的和平分针。
卢弘(《伍修权传》作者):年初,就是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春节,莫斯科召开那个华沙条约会议,各个国家的一把手啊,特别国防部长啊都去出席,中国呢不算《华沙条约》的成员国,但是派观察员,就由康生啊他们带队去的。
朱瑞真(原中共中央办公室翻译组):主要一个议题就是裁军,在联合国提出一个全面彻底裁军的建议。
李丹慧(历史学者):裁军问题呢,其实中共在一开始的时候呢就知道,因为赫鲁晓夫先通报给中共了,这个是1960年1月份的时候就通报给中共,说我们要裁军单方面参军,两百万吧还是几百万。那么周恩来他们接到以后,他们并没有表示什么,也没有向苏联方面通报说中国的态度,但是实际上周恩来他们在内部就已经表态了,说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没有参加这个签字的仪式的话,那么这个对中国是没有约束力的,就是你裁军,你裁你的,我不裁军,你管不着我。
解说:中方的这种态度赫鲁晓夫并不知情,因此会议起初进行的很是顺利,绝大多数国家对赫鲁晓夫访美及苏联将参加的四国首脑会议表示了认同,现场一派祥和,赫鲁晓夫对此十分满意,然而当轮到中国代表团发言时,气氛却出现了变化。
朱瑞真(原中共中央办公室翻译组):康生有个发言,康生的发言跟他上边的那个调子不一样,不一样,他是号召全面彻底裁军,康生的发言是帝国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只要有帝国主义就要有战争。
解说:出现的不一样的声音,显然让赫鲁晓夫有些意外,尽管此前中苏之间已经发生过诸多分歧,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准备,但由于此前双方都是隐藏与内心照不宣,从未在外界有过公开表露。而今天当着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面,中共公开提出反对意见这还是首次,此刻赫鲁晓夫既感到尴尬又相当恼火,但是碍于众人的面又不便发作,这种怒火一直持续到了这天晚上。这在当晚举行的招待会上,赫鲁晓夫喝了点酒,借着酒经劲他把对中方的不满和怒火发泄了出来,赫鲁晓夫越骂越起劲,最后居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毛泽东。
李丹慧(历史学者):本身就是一个随口就乱说的人,然后该说什么这个老套鞋,根本就用不着穿了,就扔到街角去,其实就是影射毛泽东。
解说: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毛泽东勃然大怒。
王鲁湘:在华沙条约国首脑会议晚宴上,赫鲁晓夫酒后对毛泽东的人身攻击,使得毛泽东非常恼火,他当及做出指示,将康生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全文公开发表与《人民日报》,将这样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毛泽东的意图在于向外界正式宣布,中苏两党之间发生路线分歧。
解说:赫鲁晓夫这次针对毛泽东的攻击,最终使得毛泽东下了要对赫鲁晓夫展开公开批评与教育的决心。
李丹慧(历史学者):在毛泽东来讲,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呢,还足以就是把赫鲁晓夫推动的,就是触动他的这个,我们后来就是说触及灵魂,就是让你真正意识到你的错误在哪里。所以要让赫鲁晓夫真正地转到马列主义的立场上来,那是必须要进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那么怎么进行意识形态的争论呢?
解说:很快时机来到了,这年的4月是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毛泽东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从根本上对赫鲁晓夫批评教育。
李丹慧(历史学者):这时候就有一个契机了,什么契机呢?就是4月22日列宁诞辰,列宁诞辰九十周年吧。利用列宁诞辰诞辰,这本来我们就是以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自居的,那么我们正好在列宁诞辰日里面发表大块的理论文章,然后呢让苏联明白你们错在哪里,你们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所以就是这样的考虑的。
解说:在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中共中央给决定,从舆论上对赫鲁晓夫展开全面批判,最终由邓小平主持形成批判方案。方案主要分三头进行,一篇是《人民日报》刊发展的社论,由毛泽东的笔杆子胡乔木主笔,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协助起草;另一篇是《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由陈伯达主笔,《红旗》杂志几位副总编辑帮助准备;还有一篇是准备在列宁诞辰九十周年上发表的讲话稿,这个部分由主讲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亲自草拟,按照分工方案三篇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批判。
李丹慧(历史学者):这样呢,就是在1960年初的时候,毛动就不断地布置,先是中共中央发通知,列宁诞辰日的时候要举行什么活动,要发表什么文章。
朱瑞真(原中共中央办公室翻译组):毛主席对他个人的人身攻击很注意的,《列宁主义万岁》那三篇文章本来是比较缓和,就是因为这个赫鲁晓夫在华沙条约会招待会上攻击了毛泽东,所以这个三篇文章的分量上加重了。
解说: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当天,《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刘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隆重出炉,文中直言,现代修正主义者,从他们对现代世界形式的荒谬乱断出发,企图在暴力、战争、和平共处等一系列问题上,根本推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现代修正主义者割裂列宁主义的企图,不过是帝国主义末日垂死挣扎的一种表现而已,全面向赫鲁晓夫的缓和政策提出挑战。
李丹慧(历史学者):第一篇文章着重就阐述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那么和平过渡问题,和平竞赛问题等等。那么第二篇,其中就提到了,就反驳苏联关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他们的对中国的批评加以反驳,包括就内政外交政策,第三篇文章就全面阐述中共的立场观点,然后促赫鲁晓夫向中共的观点靠拢。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在我们心目当中认为他是修正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很形象吗,说和平过渡一开,把列宁、斯大林两把刀子都丢掉,认为那是修正马克思。毛泽东认为,他自己才是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说:而出于团结的考虑,这一切都是打着批判南斯拉夫铁托的名号进行的。
李丹慧(历史学者):但是这个时候,中共不是还要是团结吗,还是想要达成新的团结,所以我就来以南斯拉夫,以铁托的修正主义为靶子来批,实际上批的铁托的讲演里说的什么和平竞赛了,和平过渡等等这都是原来赫鲁晓夫说的,其实就是明摆着是批铁托后边的赫鲁晓夫。但是不能够,如果点明了的话,就会把关系搞僵,而这个时候中共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上,毛泽东不想把关系搞僵。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到1959年这个时候,中国还不是说很强烈地说我要取代你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还想拉赫鲁晓夫一把,使赫鲁晓夫啊放弃他对美国的一些幻想,靠近我们,是有这个意图在内,所以1959年这个时候,毛泽东还说赫鲁晓夫是半修正主义者。
解说:随后,在中共中央的布置下这三篇文章被印成小册子,用《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的题目《列宁主义万岁》做标题,印成中、英、俄、德、法等多种语言向海内外公开发行。随即这些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正如毛泽东所料,这场先发制人的全球舆论风暴,也很快令事件的主角赫鲁晓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王鲁湘:《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发表后,赫鲁晓夫一开始并没有公开表态,出于团结的目前他稍微容忍了一下,但很快他就发现了该文章的巨大的杀伤力,它不仅使得全球范围内谁是马列主义正宗的争论甚嚣尘上,而且在苏共党内也掀起了巨大的风潮。对于是否还击,苏公党内争论不一,为了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绝对权威,赫鲁晓夫最终决定坚决还击,在安排《真理报》发表文章的同时,开始着手准备国际共产党的会议,以期利用共产党内部的会议对中共展开批判。
解说:然而就在此时,一次意外事件却彻底打乱了赫鲁晓夫的计划。1960年5月1日,一架前来搜集情报的美国U2型侦察机,在掠过苏联上空时被苏方防空火箭部队击落,这事件使得这场争论有了戏剧性的发展。
李丹慧(历史学者):他这个时候,1959年刚是戴维营精神,他正非常得意和美国打得火热,证明他的和平共处,外交路线非常成功,结果你美国的侦察机居然侵入我的领空来侦察我。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这个处境也是,他很想跟美国改善,他没想到美国还这么突然袭击他一下。
解说:愤怒之余,赫鲁晓夫与5月18日在巴黎召开记者招待会,发表声明还击艾森豪威尔,向美国方面提出强烈抗议。
闫明复(原中共中央办公室翻译组组长):到巴黎一宣布,要求艾森豪威尔公开道歉,而且要保证不再派无人驾驶侦察机进入苏联的领空,艾森豪威尔说不可能。
李丹慧(历史学者):结果艾森豪威尔呢也很蠢,他就根本不给赫鲁晓夫面子,开始是坚决否认没这回事,然后后来就又很,很硬就说这就是我们的既定政策,以后还得来呢,你怎么着吧,所以这就给等于是搧了赫鲁晓夫一个耳光。
解说: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北京方面一片欢腾,毛泽东戏言,在这场中苏理论之争的重要时刻,艾森豪威尔帮了我们的忙。
李丹慧(历史学者):毛泽东他们也很兴奋,这就完全证实了赫鲁晓夫路线的破产,那么我们中共的路线是正确的呀。
高放(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毛泽东当然觉得这个事情,说明帝国主义本性没有变啊,还是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了。
解说:抱着让赫鲁晓夫向自己立场靠拢的信心,毛泽东展开了一系列对赫鲁晓夫的争取和帮助,5月9日《人民日报》就以对苏联挑衅,就是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挑衅谴责美国,这是社会主义阵营里最先发出的支持苏联的声音。
李丹慧(历史学者):这时候,赫鲁晓夫本来想要平息事态,可是艾森豪威尔死活不给他这个机会,然后毛泽东这边又施加压力,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压赫鲁晓夫,你要向中共的政策靠拢,所以呢,毛泽东这边的举动做出的举动,要把苏联那方面的举动要大多了。
解说:随后,正在湖南株洲视察的毛泽东,给在北京的邓小平下达指示,迅速动员群众组织游行活动,以此掀起声援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几天之后,一场大规模的反美援苏群众游行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人数达一百二十万之多。
李丹慧(历史学者):所以这个文章做得非常足,其实这就给了赫鲁晓夫,无形中给了赫鲁晓夫一个很大的压力,赫鲁晓夫在四国首脑会谈开始以后,然后又提出抗议,要求严惩肇事者罪犯,还要美国要承认错,你们以后不能再这么做,结果全让美国给拒绝了。结果呢,那么赫鲁晓夫说,那这个会就开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四国首脑会议就流产了。
解说:这一结局正中毛泽东的下怀,而事件的戏剧性变化,也让他更加意气风发,为了充分地证明自己,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理论标杆的正确性,志得意满的毛泽东借此东风,迅速展开了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外交宣传。
李丹慧(历史学者):当时啊是从5月4日到14日,毛泽东呢是连续接见了五个亚非拉国家的代表团,然后在接见亚非拉国家代表团的时候,就非常兴奋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反帝经验,中国的革命斗争经验。然后外宾在唱《东方红》的时候,毛泽东还打拍子,而且还跟他们说,我在反帝问题上我们是战友,我们应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就是特别激动这种。
解说:在5月14日,与武汉接见日本和拉丁美洲代表团的谈话中,毛泽东甚至影射赫鲁晓夫1959年9月访美时的旧事。说过去曾经有些人把艾森豪威尔说成是一个十分爱好和平之人,我希望这些人,能够从这样的一些事实中觉悟起来。而中方所做的一切也似乎慢慢起了作用,形势逐渐按照毛泽东最初的预想往前发展,人们明显地发觉赫鲁晓夫起了变化。
李丹慧(历史学者):这就促使赫鲁晓夫在一段时间里边他的态度也转向强硬,就也开始谈美帝国主义,他已经好长时间不怎么提美帝国主义了。然后谈什么战争,帝国主义要发动战争,那么苏联如何反对,要反侵略战争态度也很强硬,这个立场就明显是向中共方面趋同了。所以呢毛泽东很高兴,是乐观地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赫鲁晓夫就是艾森豪威尔帮了他的忙,那么使得赫鲁晓夫有可能在路线分针上向中国的政策靠拢。
解说:按照这样的判断,毛泽东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对赫鲁晓夫展开帮扶教育。这年6月,借着世界工会联合会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中共方面组织力量就《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展开宣传,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中共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同时对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展开进一步的批判,然而这一举措彻底激怒了赫鲁晓夫,把中苏双分推向了公开且激烈对抗的边缘。
王鲁湘:仅仅二十天后,苏共就借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而这次会议中,苏共更是直接预先谋划,联络世界各共产党国家对中共展开围攻,中方代表团团长彭真因此与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激烈交锋,中苏关系彻底公开恶化。此次会议结束十天后,苏共中央决定停止在中国出版发行苏联的《友好》杂志,7月25日,苏联政府通知中国限期撤回全部苏联专家,同时终止按照两国协议应该继续派遣九百名专家来华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