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南车什么时间招人:抗旱与水利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1:46
“吃老本”断不可取 专家力挺“节水”抗旱
http://www.qianlong.com/2011-02-25 08:32:34千龙网
绵延5个月之久的北方八省大旱,截至2月24日,仍未彻底摆脱。
在新世纪“十年九旱”的现实面前,什么才是破解农业“靠天吃饭”的最佳途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通过采访相关专家,来寻找答案。
现状:抗旱还在“吃老本”
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兴水利,使得农业的命脉跟水利紧连,及至“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灌溉面积达7.3亿亩,居世界首位。
无论是在灌溉密度、还是人均灌溉面积,当时的中国农田水利,均可称世界翘楚。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1987年,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水利部《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显示,在此期间,共建成10万立方米以上的各类水库8.6万座,人工沟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配套机井220万眼等。
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潮陡落,水利建设从原先占基建投入的7.08%降至2.7%,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
于是,早前建设的这些设施,成为此后旱灾之中仍被广泛使用的抗灾“利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鲁南、豫东农村采访发现,当地抗旱使用的机井,大多存活了50年左右。
比如,河南夏邑曹集乡靳湾村的6眼机井,年龄最小的距今已有30年,根据该村支书靳友峰的介绍,大多数机井为上世纪50年代修建。
上月末,水利部部长陈雷用“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12个字,力陈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说,水利落后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根源:水利建设未成系统
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设施上的投入并不少。仅2005年起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积投入就达1200多亿元。
不过,类似的资金仅为工程性的投入,对于水利设施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并未有配套资金入位,使得水利设施的寿命大打折扣。
环保部规划设计院原院长夏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不相匹配,重建设轻维护,水利建设没有形成系统。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多地早前建好的小型泵站和机井等,处在逐年报废中。以山东郓城为例,该县有小型泵站134座,其中完好19座,占总数的14.18%,已报废75座。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水利设施在“超期服役”中,由于管护不到位,正自动“退役”。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受资金之困,另一方面是因无人愿管。
根据九三学社此前的调研,各省水利投入都在递减。同时,中央投入之后,要求省市各级对于工程予以资金配套,但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导致项目往往不能很好执行。
此外,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落差的加大,使得农户的“经济账”更多来源于打工收入。
对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在夏青看来,彻底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颇有难度,一方面受到我国季风性气候影响,另一方面,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一成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现在农户抗旱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如果1亩小麦浇3遍,大致需要近100元的投入。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每亩小麦在丰年可产1000斤左右,但是干旱之下,会减至700斤左右,据此,农户剔除投入后收入寥寥。
在此情况下,一部分留守农户选择等待,等待下雨而不愿投入浇灌费用。更多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在他们看来,在外两三个月的收入,或许就能达到种地一年的收入。
公开资料称,我国每年因水利设施欠缺,导致天气灾害引起的粮食生产损失高达500亿公斤左右,粮食安全从未像如今这般牵动国人的神经。
基于此,夏青建议,我国应该发展节水农业,各类节水措施必须上去,要和农业现代化联系起来,“当然,这个投入很大,单纯靠过去修建水库等,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也指出,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北方供水危机的首要途径,应建立有效灌溉制度。
如今,在生态、生活、农业等多重用水途径下,处在干旱危情中的华北、黄淮,尤在农业用水方面远远不足,向地下要水抗旱成为首选。但“漏斗区”的不断扩大,让这项措施成为不可持续之举,夏青认为要解决北方的水危机,“节水”才是正选。
编后语
一粒种子落地后的命运,何时才能摆脱各种极端气候的不断“骚扰”?
近两月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足迹遍布八省旱区,直击抗旱第一线,并努力找寻这背后隐匿的系列短板。
曾经火热的“灌溉革命”和“保水农业”,如今不复存在,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历史倒退,“靠天吃饭”成为旱区农户的无奈之选。而从农人数的减少、节水农业的落后、农业效益的低迷等多重因素累积,使得“靠天吃饭”仍在继续。  不过,有了这场大旱的深刻教训,有了中央“一号文件”的全力支持,我们相信,大旱之后,抗旱经验将得以丰富,历史欠账将不断补上,扶持政策将渐次出台,于此,“靠天吃饭”的尴尬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北方冬麦区旱情仍重 农业部要求抗旱劲头不减2011-02-24 20:19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关闭
当前冬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返青起身,进入春季田管重要时期。农业部办公厅24日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北方冬麦区旱情依然较重,旱区各级农业部门要牢固树立抗旱夺丰收思想,抗旱春管工作劲头不能松,大力推进科学抗旱,切实做到旱情一天不解除,抗旱工作一天不松懈。
在人工抗旱和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麦田土壤墒情有所改善,旱情有所缓和。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8736万亩,受旱面积比旱情最严重时减少2859万亩,但仍为历史同期最重。
据气象预测,3月份冬麦区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旱情可能持续或反复。通知要求旱区农业部门充分挖掘水源,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加快春灌进度,努力扩大水浇面积,做到能浇则浇,应浇尽浇。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继续落实好镇压、划锄等抗旱措施,努力减轻旱灾损失。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各地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受旱程度和苗情长势,按照“科学抗旱保苗、化控除草防倒、合理肥水增穗、及时防病治虫、一喷三防保粒”的技术路线,加强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因苗搞好田间管理。
对近期旱情缓解地区,要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中耕松土,提高小麦防寒抗冻能力。对于苗小、苗弱或缺苗断垄的麦田,要趁雨借雪追肥,施用适量的尿素和磷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对受旱较轻的壮苗和旺苗,要科学运筹肥水,追肥适当后移,协调群体发展,奠定穗数基础,搭好丰产架子。
此外,各地要扎实抓好小麦、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管理,扩大示范效应,提高单产水平。同时,强化科技服务,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蹲点包片,动员农民群众开展春季田管,指导农民落实抗灾增产技术。
全国冬小麦受旱达9083万亩 较旱情严重时减少2011-02-22 17: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本页关闭

资料图:自去年9月23日以来,农业大省山东省大部分地区140多天基本无有效降水,持续无有效降水时间之久达到历史极值,出现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中新社发 杨东亮 摄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信息显示,截至2月21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9083万亩,与上日持平略减。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21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908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668万亩,与2月20日持平略减,比2月9日旱情最严重时分别减少了2512万亩和868万亩。八省累计浇灌麦田8759万亩次,比2月20日增加513万亩次;追肥6453万亩,增加498万亩;镇压2720万亩,增加144万亩;划锄4525万亩,增加346万亩。累计投入抗旱作业农机具900万台套。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近期北方局地将迎来大风降温。农业部要求各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中耕划锄,增加地温,防止早春冻害。
新闻分析: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冬麦区抗旱的严峻形势?
2011年02月23日 19:03:4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姚润丰)去年10月份以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冬麦区旱情发展较快,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进入2月份以来,北方冬麦区气温明显回升,耕地土壤失墒加快,旱情发展迅速。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截至2月22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8402万亩,比高峰时减少了2749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841万亩;同时,全国有328万人、291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尽管2月9日以后部分旱区出现雨雪过程,但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旱情整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一些地方还在持续加重,当前抗旱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气象预测,2月24日至28日,西北东部、华北、黄淮、苏皖北部将有一次中等强度的雨雪过程,会使北方旱区的旱情有所缓和,但河北、山东等地的降水量不大,旱情依然持续。3月上旬北方旱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依然偏少,旱情将进一步发展,旱情形势将越来越严峻,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加之近期农民工纷纷返城务工,农村劳力越来越少,抗旱组织难度越来越大。
陈雷分析认为,当前冬麦区旱情及抗旱工作主要呈现6个特点:一是受旱区域集中,与冬麦区重叠。河南、山东、安徽、江苏4省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75%,因旱人畜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甘、内蒙古等6省区。二是南部旱情缓和,北部旱情趋重。旱区南部因全力抗旱浇灌和近期降水旱情缓和,旱区北部近期降水少、气温低、大规模春灌尚未开始,旱情趋重。三是人饮困难增加,解困难度较大。由于抗旱水源持续消耗,降水未产生径流,人饮解困难度越来越大。四是望天田数量大,抗旱浇灌困难。当前23%的受旱麦田无灌溉条件,抗旱浇灌困难大、成本高。五是气温快速回升,土壤失墒加剧。若浇灌不及时,当前的气象干旱极有可能转变为农业干旱。六是春耕春播在即,用水需求急增。若后期无大范围有效降水,抗旱形势将更加严峻。
面对旱魔肆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出台一系列抗旱扶持政策和强农惠农措施,对抗旱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少有的。旱区各地掀起了抗旱保春灌、促春管、备春耕的高潮,抗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自去冬旱情出现以来,冬麦区8省共启用机电井165万眼、泵站1.6万多处、机动抗旱设备299万台(套),抗旱用电13亿度、用油16万吨,提供抗旱用水158亿立方米,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7亿亩(2.6亿亩次),覆盖8省六成冬小麦播种面积;其中2月份以来,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9000多万亩,累计解决了139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针对当前328万因旱饮水困难人口,通过采取引提水、打新井、维修新建应急水源工程以及拉水送水等措施,有效保证了旱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当前,冬麦区的旱情越来越严峻。国家防总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针对旱情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点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组织、动员和检查,从八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各项抗旱措施,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做好春季抗旱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抗旱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抗旱积极性。要加快推进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抗旱浇地直补资金发放和中央抗旱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加强资金监管,多渠道筹措资金,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
——切实加强旱情监测分析,提高抗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监测预报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提早谋划部署,超前组织行动,分类采取抗旱措施 ——科学调度水源工程,保障抗旱春灌用水需求。要细化完善供用水方案,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发挥水利工程的抗旱骨干作用,充分考虑后期持续无降水的最不利情况,保障抗旱用水需要。
——千方百计解决人饮困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要针对不同缺水类型,细化人饮解困方案,落实保障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切实抓好引黄济津济冀应急调水、珠江流域、湘江和赣江及三峡水库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春灌用水需求。
——细化实化抗旱工作方案,切实加强技术指导。要按照《国家防总水利部抗旱工作方案》和9省区抗旱工作方案,将人饮解困措施落实到村户,将抗旱浇地措施落实到地头。针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及时组织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抗旱一线,组织指导干部群众科学抗旱、科学浇灌。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抗旱应急水源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及灌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配套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着力抓好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增强抗旱应急能力。要在3月中旬前完成县级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工作,完善抗旱服务队建设机制,制订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及早发挥抗旱应急保障作用。国家防总近日已派出9个专项工作组进行检查和督促。
——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强大的抗旱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合力解决当前抗旱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