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对匈牙利录像:阿桑奇眼中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19:42

阿桑奇眼中的世界

<<人物画报>> /人物画报

    一个前澳大利亚网络黑客,一个现亡命天涯的通缉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一个影响力已不输于本·拉登的“晃动地球”的人,朱利安·阿桑奇的每一次揭秘都可能会让某位顶级大国的政要“心脏病突发”。

    文 乔新生 等 编辑信箱 nyclehoms@126.com

        朱利安·阿桑奇的“维基解密”到底有多震撼,看看如今阿桑奇的处境就知道了——他的网站服务器被驱逐,网站收入来源被切断;多个国家将其视为通缉对象,连他念念不忘的故乡澳大利亚也声称要将其缉拿归案,他们要将他送入监狱,以祈求短暂的平静。种种意欲将阿桑奇逼入死角的极端行为正透视出阿桑奇的“维基解密”对这个星球的震撼程度。

    神经浪游者

        实际上,朱利安·阿桑奇本应成名得更早。早在1997 年,澳大利亚女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就和阿桑奇合著了一本包含后者亲身经历,被全球黑客们奉为圭臬的纪实性著作《地下世界——对于电子前沿的疯狂,痴迷与黑客的故事》。德累福斯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这个皮肤和头发同样苍白,瘦削,谈话中经常间歇性出现沉默的年轻人,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细节,但同时“似乎又对自己拥有的秘密感到焦虑,游移在倾吐欲和某种自我保护本能之间”。

    阿桑奇1971 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城,继承了母亲热衷流浪的激进性格。在阿桑奇1 岁那年,他的母亲就与父亲离异,和一名左翼激进艺术家生活在一起。不停顿的迁徙几乎让他无法和同龄青少年一样接受稳定持续的正统学校教育。1975 年夏天,当他们暂居在阿德莱德时,阿桑奇的母亲参与了当地一场示威运动,抗议英国军方在马拉灵加沙漠秘密举行地上核试验。在一次午夜秘密潜入试验场搜集证据的行动后,阿桑奇的母亲发现自己被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牌照的汽车跟踪。第二天清晨,警方搜查了他们的住所,阿桑奇从睡梦中被惊醒,仿佛自此,他的童年也结束了。

        在一段时期内,阿桑奇的临时寓所对面碰巧有一家电器专卖店。他经常光顾这家商店,在一台commodore 64 电脑上写程序,和所有智商奇高的“极客”少年一样,阿桑奇很少与同龄人交流,而是更愿意坐在电脑屏幕前。1987 年,16 岁的阿桑奇拥有了一台调制解调器,当时网站尚不存在,但电脑网络和电信系统已具雏形,从而形成了一个为少数好奇心旺盛的电脑精英特地准备的、技术门槛极高的世外桃源。阿桑奇为自己选取的代号是门达克斯(Mendax),这个名字取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splendidemendax”,意思是“高尚的虚假”;他对学校和家庭生活毫无兴趣,只有在进入“密涅瓦”,无拘无束地驰骋、窥看、破解时,才感到某种归属感。

         密涅瓦是澳大利亚电信公司的前身“澳大利亚海外电信组织”(OTC) 位于悉尼的电脑网络,核心是3 台大型工业计算机。鉴于这些昂贵的设备对于当时的计算机个人用户来说遥不可及,能够进入密涅瓦的系统,利用其强大的运算能力测试,改善自己编写程序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1991 年9 月,阿桑奇20 岁那年,在一名资深黑客“凤凰”(Phoenix) 的引导和激励下,他侵入了加拿大电信公司北电(Nortel) 在墨尔本的主终端。他首先发现了

    一个名为“NMELHl”的陌生系统,很快他就推测出,N 代表北电,MEL 代表墨尔本,而H1 则是服务器1 号的简称。阿桑奇不想像那些初级黑客一样,在服务器中胡乱运行自己猜测的指令或程序——那样会引发整个墨尔本市区范围内大面积的通信瘫痪。阿桑奇的目标是搞到它的源程序代码,然后随心所欲地通过服务器控制成千上百台电话程控交换机,比如让所有纽约人能在某一天内尽情免费通话。利用自己设计的“Sycophant”程序,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每天凌晨两点半,他通过自己的密码破解系统登入“NMELHl”服务器,查看Log 日志记录,随心所欲地攫取任何感兴趣的信息,像《发条橙》主人公阿列克斯一般肆意妄为。

    秘密组建“维基解密”

         在此期间,阿桑奇爱上了一个16 岁、患有轻度自闭症和焦虑症的姑娘,是在墨尔本政府举办的一个天才少年培训班上认识的,一年后,他们举行了非正式婚礼并有了一个孩子。阿桑奇为数不多的朋友都是来自知名黑客BBS 论坛“电子梦幻”的网友,和那些热衷于在夜间服用完E1astica 等迷幻药物,在墨尔本“TheLounge”夜总会的锐舞和House 派对上消磨一个晚上的家伙不同,阿桑奇只和寥寥几个同道维持网络交流,从不抛头露面。1991 年,他把目标对准了全球黑客的最高挑战目标: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NIC),他和两名来自“电子梦幻”的黑客网友,号称“澳大利亚第一电话飞客”的“Trax”以及编程高手“Prime Suspect”组成的黑客小团体“国际颠覆”,以“竞争式的合作”开始了尝试。根据“Prime Suspect”的建议,他们首先侵入了与NIC 密切相连的美国国防部根域名服务器,然后留下了后门程序。

       虽然“国际颠覆”小组可以接触到许多价值连城的机密信息,但他们始终拒绝像某些唯利是图的商业黑客那样出售这些信息:大部分黑客活动都是他们在墨尔本大学公用计算机室和家中完成的,“Trax”以及“Prime suspect”都在依靠助学贷款项目艰难度日。

        任何高明的潜入行为都会被逐渐察觉,在随后的日子里,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对该小组展开了一个称之为“气象行动”的调查。当他们最终于10 月接近“国际颠覆”时,阿桑奇的个人生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他的妻子带着儿子不辞而别。当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南部计算机犯罪调查组探长肯戴率领一队警员最终于10月29 日23 点30 分冲进家门时,连续几天缺乏睡眠和饮食的阿桑奇正在沙发上,精神恍惚地阅读着《索莱达兄弟:乔治·杰克逊

    的狱中书简》,13 块装满了黑客程序和各类用户密码资料的硬盘胡乱地散落在那台价值700 美元的Amiga 500 旧电脑旁边,而不是像往常一样被他细心地隐藏在蜂房的隔层里。鉴于他的状态,肯戴甚至认为这位青年黑客在吸毒,一位警官误把一瓶放在卧室里的荧光胶水当成了违禁药物。德雷福斯说,阿桑奇后来告诉他,他从1975 年那个夏夜开始,就断断续续地做着各种警察闯入的噩梦。

        司法部门花了3 年时间,才成功地对“国际颠覆”进行起诉,1995 年5 月,3 个年轻黑客发现自己面临63 项不同的罪名,其中31 项专门针对阿桑奇。最后,阿桑奇承认了25 项指控,另外6 项指控被撤消了。鉴于“国际颠覆”除了乐趣,没有从他们惊人的黑客行为中获取任何不当利益,阿桑奇受到的惟一处罚是向澳大利亚政府支付一笔5000 美元的赔偿金,分3 个月支付。于此同时,他开始和妻子就孩子的抚养权打起一场同样艰难并经年累月的官

    司,此后,筋疲力尽、心烦意乱的阿桑奇骑着摩托车穿越了越南,为了抚养儿子做过各种不同的工作,甚至包括电脑安全技术员。作为抵消自己产生黑客行为冲动的“代偿性安慰”,阿桑奇选择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然而这个方法并不成功。他再次无休止地沉溺在关于信息与自由问题的思辨中,这些思考很快变成了某种行动,2006 年,他把自己安顿在墨尔本大学附近的一家公寓里,和几个招募来的志愿者开始构架“维基解密”网站。

    让希拉里突发心脏病

        4 年前,“维基解密”正式上线。而“维基解密”成立之初,矛头便指向了美国政府。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带来的“信息风暴”令美国苦苦建立起来的正面形象坍塌。目前,即将曝光的是第三次“解密潮”的文件。前两次曝光的有关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虐杀无辜等丑闻尽管让美国尴尬,但这些事人们早已“心中有数”。而这次“维基解密”的内容可能会引起美国政坛更强烈的震荡。

        对这次可能泄密的文件,路透社、《华盛顿邮报》都称可能涉及其他国家高层的腐败或与美国私下交易的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质疑聚焦到一个点:美国到底对别国做了哪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美国对此支支吾吾,但承认可能“破坏各国朋友的信任”,甚至导致“许多美外交官被驱逐”。英国《每日邮报》称,这次泄密文件一旦曝光,包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内的多国外交高官都会“突发心脏病”。

        美国国务院11 月24 日表示,美国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美各外交机构开始行动起来,向驻在国政府通报密件外泄可能造成的后果。路透社称,与前两次一样,这次“维基解密”可能已经将文件传给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明镜》等媒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白宫相信传媒已经得到了这些材料,只等约定时间一起刊登,因此现在补救堵漏为时已晚。

        令人不解的是,阿桑奇为何对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毫不畏惧?其实, 了解美国宪法历史的人都知道, 维基解密网站这样做有它自己的考虑。

        1969 年美国的《纽约时报》曾经获得国防部关于越南战争的文件, 并且准备在报纸上刊登。美国国防部大动干戈, 要求司法部起诉《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一些报纸不仅在法庭上援引美国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 要求法官驳回司法部的起诉, 而且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国防部的机密文件。美国法院的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认为, 言论自由是一种宪法规定的权利, 新闻媒体有权不经过政府“事先审查”刊登有关信息。这场举世瞩目的诉讼, 奠定了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础, 为美国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打开了大门。

        现在“维基解密”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全面地、系统地、有选择地公开美国政府的相关文件, 从而将美国政府的种种劣迹彻底曝光。“维基解密”这样做实际上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各国宪法上的言论自由,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过去, 人们总以为外交是将过程隐藏起来, 国家秘密活动理所当然应该保密。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 外交过程日益透明。现在, 如果一些国家外交官继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国家利益,那么有可能会被“维基解密”所揭露, 成为世界笑柄。

        当然, 这种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政府信息, 并且以互联网站的方式加以公开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从法律上来说, 言论自由并非无边无际。假如言论自由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 那么, 美国仍然可以提起诉讼。至于美国法官将会作出怎样的判决, 与美国政府的诉讼权利毫无关系。换句话说, 美国政府可以随时提起诉讼, 法官判决美国政府败诉并不影响政府的诉讼权利。

        非常奇怪的是, 国际刑警组织在其公开网站上发布的红色通缉令, 并非是针对阿桑奇的泄密行为, 而是针对多年前的一桩强奸犯罪案件。据说这位创办人在瑞典曾经犯下了性侵犯罪, 因此瑞典的司法机关请求逮捕犯罪嫌疑人。阿桑奇认为这是美国在幕后搞鬼。美国政府借题发挥, 利用瑞典发布的红色通缉令, 试图阻止“维基解密”继续对外公布有关信息。

        但很显然“, 维基解密”并非是一个人的互联网站,一旦相关信息整理完毕, 那么, 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站, 随时公布有关信息。阿桑奇亦表示,假若他有什么不幸,将会有更多的解密文件发布出来。

    敢解密就让你永远消失

        随着“维基解密”解密的文件越来越多,涉及的国家也不断增加。第三次“解密潮”将会出现与俄罗斯有关的内容。

        路透社25 日援引了解美国国务院密件内容的3 位消息人士的话则称,第三次“解密潮”文件提到了众多外国高官政要涉嫌腐败的内容,其敏感程度足以引起严重的外交事件。在这些外交密件中,美国外交人员直白详尽地描述了他们了解到的外国政府和官员涉嫌腐败的秘密,如公之于世可能令奥巴马政府陷于外交危机。其中一名消息人士称,在文件中被点名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也包括东亚和欧洲一些国家。

        西方媒体认定俄罗斯会是这次解密的相关国家之一。在俄newsland 等网站上,这条消息吸引了许多网民。一位名为贝克的俄罗斯网民表示,尽快公布这一资料吧,这样可以清除在外交部门的腐败和变节分子。一个名为vitok7 的网民表示,这显然是美国使馆资助或贿赂一些国家反对派的丑恶内幕的曝光,俄罗斯对此并不用过于担心。它只会损害美国的形象,对俄罗斯影响不会太大。官方目前尚未就此作出反应,但此前,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官员发出强硬声明称,“维基解密”网站如果披露俄罗斯机密,将会永远消失。

        “维基解密”的目标逐渐由美国身上,转移到与美国来往频繁的大国身上。最新的“维基解密”可能会出现与中国相关的内容。英国《卫报》报道称,“朝鲜即将崩溃”,而且“中国正逐渐与朝鲜划清界限,并愿意接受韩国统一朝鲜半岛”。此次披露的文件显示去年4 月中国一名官员曾告诉美国外交官,朝鲜的导弹试射是想引起美国的注意,“平壤政府就像被宠坏的小孩子”。两个月后,美国驻某国大使的一封电传说,中国驻该国大使称“朝鲜是全球安全的威胁”。

        国际问题学者分析指出:“当年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收集的情报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误导了政府决策。因此我们也不能对于‘维基解密’的文件过度迷信,应当高度存疑。尤其在当下,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西方大肆渲染所谓中朝秘闻,将对局势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它们尤其可能发挥挑拨中朝关系的作用。”

        “维基解密”有关其他大国的内容还有很多。阿桑奇的披露几乎将世界上的大国得罪光了,世界上自然也就没有他能容身的地方了。我们姑且不论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想要的“解密运动”究竟是一种信息恐怖主义还是信息的民主化,但仅仅从他们受到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知道,世界确实不那么透明,而更多的人想要更加透明。那我们为什么不着手让它更透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