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力挺马蓉:【引用】2010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I)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40:48

【引用】2010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I)详解

24.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A.4元、4元、60万元          B. 6元、8元、90万元

C. 4元、6元、90万元         D. 8元、6元、120万元

【答案】C

【解析】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故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元÷(1+50%)=4元;商品的社会价值不会因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改变,故甲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仍为6元;该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50%,故其总产量亦提高50%,为10万件×(1+50%)=15万件,单位商品价值量为6元/件,故价值总量为15万件×6元/件=90万元。本题出现了“个别价值”“社会价值”这两个考生未曾见过的概念,可能命题者意欲借此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的前后文及所学知识,推断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个别价值是指单位商品的生产所耗费的个别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则是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

 

25.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遍布城乡的加油站将不仅能为燃油汽车加油,还能为电动汽车充电或为天然气汽车充电。加油站的这种变化表明

A.新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B.企业经营应适应市场需求

C.“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趋势     D.市场需求量变化决定产品供给

【答案】B

【解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观点虽正确,但都没有围绕“加油站的变化”进行阐释,故不切合题意。市场需求量变化会通过价格信号影响产品供给,但并不决定产品供给,从根本上说,产品供给由生产力水平决定,故D项错误。

 

26.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就业市场的稳定。为了稳定就业,企业可采用的措施是

A.与员工协商薪酬                 B.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C.提高生产效率                   D.缩短劳动合同期限

【答案】A

【解析】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政府的职责,故B项不符合题意。在企业的市场份额没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有可能使企业减少用工,不利于稳定就业。同样,缩短劳动合同期限也不利于稳定就业。与员工协商薪酬,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员工,故A项符合题意。

 

27.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品格,理论不具有直接现实,故选项③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而非有用性,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错误观点,故选项④应排除。选项①②符合题意。

 

28.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力和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 呼吁人们警惕巴西龟的侵害。这一警告的依据是

①尊重自然固有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②认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

③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尊重生 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④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应防备和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一个物种离开其原有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受伤”的如果不是它自己,就有可能是它所处的新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认识并尊重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具体联系,不人为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选项②③即是上述观点结合具体材料的演绎式表述,符合题意。选项①后半句错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当自然界的变化导致某些物种濒于灭绝的时候,正是合理的人工干预为这些物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它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甚至不断繁衍。对危险的入侵物种,加以防备是应当的,但予以消灭则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选项④应排除。

 

29.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借以阐释其相对主义思想。齐物,即万物平等,没有明确界限,所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事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万物与我为一,是周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周,这两者并无界限,因而无从区分。这一观点把事物的相对性无限夸大,否定了事物的确定性,也否定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庄子不仅没有否定联系的条件性,而且特别强调条件性、相对性,强调人的认识的不确定性。故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

 

30.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人类的创造都是对自然界已有物质形态的改变,没有凭空的创造,故选项①应排除;材料中交代的很清楚,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而不是研究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解决高耗能问题,故选项③不符合题意。选项②④符合题意。

 

31.在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代表在对政府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对参加讨论的温家宝总理说:“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总理认真回答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权利是

A.建议权和提案权                 B.提案权和问责权

C.问责权和质询权                 D.建议权和质询权

【答案】D

【解析】我国人大代表享有广泛的权利,如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选举权、建议权、批评权等。在本是题的背景材料中,建议权较为明显,而问责权没有体现,需要区别的是提案权与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提交议案的对象是人民代表大会;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提出质询的对象是其他国家机关。显然,人大代表向总理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是行使质询权。故本题选D。

 

32.根据W市2010年4月起施行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政府决策承办单位向市政府报送重大行政决策备选方案时,市政府法制部门要进行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予提请市政府决策会议审议。这表明

①合法性审查时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环节     ②政府没有法律授权不得行使权力

③政府法制部门形成对决策部门的制衡       ④政府法制部门扩大了职能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原则、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合法行政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对政府而言,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法无授权即为非法,政府正确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合法。据此,选项①②符合题意。合法性审查是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决策服务的,因而不能得出政府法制部门与决策部门存在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认为是扩大了职能范围。

 

33.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这一规定

A.是对选民平等权利实现的保障                 B.是对选民人格尊严权利的保护

C.是对选民自由表达意愿的保障                 D.是维护选举秩序的重要措施

【答案】C

【解析】设置秘密写票处,旨在让选民填写选票时不受外界干扰、影响,有利于选民自由表达意愿。故选C。

 

34.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2009年江苏无锡举行,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论坛就佛教的修学体系,佛教的慈善关怀,佛教的国际交流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和交流。世界佛教论坛在我国举行

①表明佛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说明佛教作为意识形态发生了新变化

③是我国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       ④凸显了佛教在我国的教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选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35.中共G市市委2009年颁发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规定重大政策出台之前需经政治协商。在实施该地区规划纲要的专题协商中,该市政协共提出 77条意见,市政府采纳54条,部分采纳18条,其余5条给出了未采纳的原因。这一叙述表明

①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       ②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人民政府拥有重大政策的决定权           ④政治协商的方式就是政协提出批评建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选项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重大政策的决定权在于人民代表大会,选项③错误;选项④不全面,应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 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投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人士认识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围绕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

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最佳实践者”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12分)

(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10分)

(3)“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1 0分)

【答案】38.(32分)

(1)激发员工生产和革新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3分)采用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节省了成本;(3分)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3分)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分)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困。(4分)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3分)

(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3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2分)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2分)劳动者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尊重劳动是 尊重实践、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3分)

【解析】

第(1)小题,考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求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劳务。具体的手段与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包括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等。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依据这些知识,对材料中“最佳实践者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行合乎逻辑的阐释。答案共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涉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第二个要点涉及降低成本,第三个要点涉及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个要点涉及提高管理水平。

第(2)小题,考查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着力考查考生演绎分析的能力。答案有三个要点,逻辑结构大体上是“三段论”:第一个要点,表述内外因关系原理,这是大前提;第二个要点,结合材料进行演绎分析,指出宝钢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分别是什么,这是小前提;第三个要点,分析内因和外因如何促进宝钢发展,重点分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亦即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逆势而上,这是结论。

第(3)小题,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围绕“劳动”进行分析,二是围绕“尊重”进行分析。围绕“劳动”进行分析,这是考生最容易想到的。首先要分析劳动的作用。劳动属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其深层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联系劳动的主体进行分析。劳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而围绕“尊重”进行分析,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尊重,意味着一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对其合理性有必要进行分析。首先,尊重劳动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这一观念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其次,劳动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是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尊重劳动,是尊重实践、尊重劳动者人生价值的体现,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二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采取的主要策略。(10 分)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10 分)

【答案】39.(政治部分20分)

(4)积极意义:有利于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6分)(若考生从降低运输成本等角度作答,可酌情给一半的分)。

主要策略:建立平等互利的能源合作机制;(2分)签订完善的投资贸易协定;(1分)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1分)

(6)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分)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3分)

有利条件: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 同的威胁。(3分)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2分)

【解析】第(4)小题有两个设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体现了学科综合的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调用地理知识,主要是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应有所了解。天然气是较煤炭更为清洁、高效的化石燃料,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三个要点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逻辑展开的。第二问要求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采取的主要策略。策略的选择,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立足实际。建立平等互利的能源合作机制,是坚持原则的要求;签订完善的投资贸易协定,是原则的落实;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是基于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这一实际。

第(6)小题也有两问。第一问,要求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答案主要是围绕共同利益分析,这是因为共同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维护共同利益与维护国家利益并不矛盾。第二问,要求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有利条件,这在教材中没有明显的知识依据,考生回答问题主要是依据材料,并综合运用地理、政治学科的知识。这对考生提取、解读、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