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到 灵山风景区:持续“用工荒”背后的积极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39:59
  笔者编语:“用工荒”的持续出现,对于企业、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显而易见的困扰,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其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实则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

  2011年伊始,在四川、湖北等传统的劳务工输出大省熙熙攘攘的车站,出现了政府、企业截留当地劳务工的景象,在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出现了各企业以高薪、高福利、优越环境来“抢人”的场面,不同的情景,相同的目的。“用工荒”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上演。

  现象:“用工荒”在国内形成扩散之势

  兔年新春,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美好喜庆与企盼的时候,“用工荒”再一次成为众多媒体的聚焦点。从报道的内容来看,今年的“用工荒”特点与影响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影响区域扩大——今年的缺工区域从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已经开始蔓延到传统的劳务工输出地。2、短缺格局多样——从珠三角、长三角的结构性缺工,发展到中西部整体性缺工。所影响行业从高新技术业到传统服务餐饮业。3、沿海内地抢夺激烈——在前几年,内地与沿海城市分别作为劳务工的输出、输入地区,往往通力合作进行劳动力的单向流通。而今年的情况则不同,传统的输出地与接受地出现竞争态势,发达地区企业纷纷推出“高薪”、“高福利”等吸引求职人员,而内地政府也不甘示弱,表现出强烈的“求贤若渴”姿态,展开“就地发展、享受温情”的宣传攻势,挽留劳务工在家发展。

  原因:经济回暖、产业转移、惠农政策等因素叠加引发“用工荒”

  “用工荒”之所以在今年持续出现,是各种因素叠加所释放出来的效应。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新兴市场与国内沿海地区在经济危机后率先经济回暖,这导致企业订单上升,生产规模拟扩大。其次,在国家发展转型与产业转移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东南部经济区域的产业转移、中西部经济区域的产业承接,使得中西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务工。第三,国家连续几年的“惠农政策”效用初显,广大农民在本地即可享受较好的教育、医疗等保障。近两年的通胀使得沿海城市生活成本骤升,即使工资相对较高,但不少农民工一年到头下来仍无多少积蓄,出现“在外不如在家过的好”的尴尬景象。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用工环境和归属感,不再视薪资为唯一追求,使得沿海城市工资水平也失去吸引力。第四,我国自1999年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在2004-2011年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这预示着以前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逐渐到来。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劳动力短缺将成为普遍性问题,“用工荒”将成为常态。

  意义:“用工荒”带来劳资关系的动态平衡

  显然,“用工荒”在短期内给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带来困扰,但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用工荒”发生的地理路线,契合国家近几年经济发展政策的区域走向。在东南发达经济地区进行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叶开始了产业承接,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适应。其次,“用工荒”的持续出现,将加快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的落实,呈现出由政府政策指引向务实的市场倒逼转变。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各地政府加快进行市场化转变,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节奏与效率。第三,“用工荒”加速劳资关系的动态平衡。2010年,“富士康连跳”带来的最大效应,就是企业提升了员工收入。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富士康的加薪举措也由深圳扩散到国内大部分地区。此外,深圳政府还推出“集体协商”措施以平衡劳资关系,随后,广东乃至内地各省份都纷纷着手提高工人薪资。中央也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分配机制的优化,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水平。我们知道,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在劳资问题上,企业一直都是占据主动地位的,政府即便用各种行政手段进行政策引导,往往效果并不明显。而此次“用工荒“的持续出现,让资方深刻意识到劳动力是企业最关键的要素,主动推出“高薪、高福利、好环境”来吸引劳务工。可以说,“用工荒”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正倒逼企业主动地进行工人收入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国家关于收入分配机制等政策的落实。第四,“用工荒”将城市发展与劳务工的紧密联系再度凸显。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建设者的辛勤努力。如果一座城市不将外来建设者的保障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那么它将失去经济造血功能,最终发展将难以为既。可喜的是,持续“用工荒”,让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们开始关注外来工群体,也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关注劳务工,就是关注城市的未来。总之,持续的“用工荒”把外来劳务工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提上台面,这将极大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用工荒”增强了政府、社会、企业对劳务工权益保障的重视。在一些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社会、企业并没有对劳务工权益保障进行足够重视。现行的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劳务工在城市享受到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十分有限。保障劳务工权益,实际上是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的兜底举措。持续“用工荒”让用人企业、接收地区认识到,改善用工软环境,增强政府、社会、企业对劳务工权益的保障是利他利己的重要人情工程。

  对策: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要兼顾“眼前与长远”的需要

  据权威研究机构预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劳动适龄人口将停止增长,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将面临消失,不但人口结构面临改变,产业发展模式也面临转型。这些转变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障碍。因此,政府、企业在对待劳动力的问题上,应该眼高手高,调控与市场运作要顾及“眼前与长远“的需要。具体应把握几个举措:

  举措一,思考现有劳务工由存量向增量的人才价值转变之路。无论是接收地的政府,还是用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现有劳务工的存量价值,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力。“做生不如做熟”,就业者这样想,企业与政府也应这样想。把现有的劳务工存量,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价值提升将工人的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实现人才价值从存量转向增量。避免出现人才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举措二,思考城市发展过程中多元化人口结构的协调与均衡价值。劳务工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奉献了青春、血汗,政府有义务让劳务工也享受到相应的建设成果。一座城市的构成元素,不应只有阳春白雪,也离不开下里巴人。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而言,实际是一个良性的稳定器。在市场经济中,人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切不可片面以为,劳务工群体带来的是无序、混乱,对于城市而言,他们更是济活跃的市场人,也创造着相应的消费价值和劳动价值。只有把劳务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关注劳务工未来的发展价值,就是关注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潜力。

  王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