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博公寓b区:微距摄影教程技巧总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17:29

1


2

3


4

 


5


6



以上图片均是本人拍摄,转载请告知!!

先谈微距的表现手法:

配合适当的构图,微距的表现手法有细节,质感,光影,色彩,画面节奏感,画面趣味性等。因此,在按快门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应该表达什么内容。当然几者的综合会更好,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然后,说说大家比较关心的对焦问题:

微距拍摄,用MF还是AF呢?永远是新手抓起微距镜头的第一个问题。这也是微距拍摄所面临第一个难题。

俺用的第一台单反相机是sonya100相机,其慢无比的对焦速度(配合SP90,针对微距AF对焦速度而言)和拖拉机似的对焦声音,让我不得不放弃了采用AF的念头。当然,af也未尝不可使用,但对s家,机身对焦所产生的噪音在一定距离内足以吓跑你所拍摄的对象,而且,近距离对焦拉风箱的现象可能会错失很多良机。这点,canon镜头的usm马达和全时手动对焦具有相对的优势。

Af的适用范围,对相对大型的目标如大型蝴蝶、蜻蜓一类的,可以1m左右距离拍摄的对象,s家的af比较适用。尤其是a700,对焦速度尚可接受。反之,对象比较小的时候,建议使用mf的方式,mf熟练了,既没有对焦的声音,对焦速度也快,准。

然后,我想说如何理解清晰度问题:

清晰度我的个人理解是由细节和质感组成的综合体。就微距照片而言,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几点:1、身体前后晃动;对手持拍摄而言,身体前后晃动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个人因素,而且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当然,如果拍摄现场又可以依靠的支撑物体就不说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每个姿势所产生的晃动幅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弯腰俯拍和半蹲姿势晃动最大,站立姿势次之,蹲姿更小,趴姿拍摄几乎可以避免身体晃动。因此,面对一个拍摄对象,对象高度决定了我们所需要采取的姿势,这是客观因素,但如何有效避免呢?身体前后晃动过程中,在某个瞬间,焦点是绝对精确的。所以说,我们要练习的就是把握这个瞬间,具体点,就是按快门的时机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是否需要在快要清晰的瞬间按快门呢?还是等拍摄对象完全清晰了再按快门?这是个手、眼、脑的协调性配合的问题,所以多作训练,身体前后晃动是有办法避免的。也有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在身体晃动过程中使用连拍,挑选出清晰的照片。2MF或者AF的焦点不准;微距拍摄要求焦点精准,焦点靠前或者靠后都能给人带来照片模糊的感觉,对焦准并不难,只是个练习的熟练程度问题,不再多说。3、手震,也就是你的相机握持能力不足以支持你的快门速度;正确的握持相机姿势能有效降低手震,这个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当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握持能力,以便把握各个快门速度及放大率下的成功率,方便把握时机,并且能够在不断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4、风的影响;对于风而言,也是个客观的因素,人为是无法改变的。在风大的时候,地点上我们可以选择山或者树林的背风面寻找拍摄对象,风的影响会小很多。其次,在允许使用三脚架的前提下,也可以选择防风夹等微距专业器材固定拍摄对象。再次,只能等风停的间隙拍摄,这需要耐心等待。5、焦平面选择,这点等下再谈(调戏嘛)6、景深问题;景深控制是昆虫微距摄影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影响景深的因素是光圈大小、焦长和对焦距离,先说光圈,没拍过微距的人很多会想到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但在拍虫时,大多数情况下已经用到11-12的放大比例,即使收到最小光圈,景深也只有几毫米。所以,背景能否虚化已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收小光圈增加景深。只要快门速度允许,况且,一般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都不是最大光圈。所以根据拍摄距离和拍摄主体大小,光圈选择的范围在F5.6-F16之间最佳。再说焦长,按常规的道理,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在微距拍摄中这个差距并不明显。举个例子,用t180mmsp90拍摄同一只苍蝇,并且都拍成原大,也就是通常说的11,虽然sp90的镜头占有景深大的优势,但相比t180mm而言,它需要更靠近苍蝇,工作距离缩短了,景深也浅了很多,二者相抵消,对比看sp90的焦短景深大的优势并不明显。很多朋友是选择100mm,还是150mm180mm,更注重的是它们工作距离的差别,而非景深。还有一个原因是焦段和手持成功率的关系,焦段越长,需要的安全快门速度就越高,如果没有经常训练。拍摄成功率会低很多。再说对焦距离,摄影界有句名言: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也适合微距摄影。尽可能的接近拍摄对象,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像。而且距离越近,你会发现照片的细节越丰富,焦外也越柔和,最终片子也会更细腻。

接下来谈谈拍摄角度问题:

焦平面是微距拍摄初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练习过程。微距的不同于其他拍摄,清晰范围本来就小,因此,更多的清晰细节能给人带来更愉快的视觉感观。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微距的景深都是按mm计算的,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ccd或者cmos平面(相机后背)平行。举个简单的例子,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焦平面的快速选择实际上是拍摄中的一个积累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绝对角度,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原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照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

再说说微距用脚架还是手持的问题:

微距拍摄首先要解决问题就是能够拍到,想要拍到就必须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活动特性。我总结了9点:

1.       气温越高活动能力越强,反之,气温越低活动能力越差;

2.       清晨、傍晚、阴天和雨天活动能力降低;

3.       对快速移动的物体敏感;

4.       某些昆虫对声音敏感;

5.       XX的时候活动能力降低(废话,你也降低);

6.       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敏感;

7.       对停靠点的人为晃动敏感;

8.       对飘然而至的阴影敏感;

9.       刚羽化的昆虫活动能力非常低;

根据这些规律,以及平时对拍摄对象的经验了解,可以迅速的判断是否采取手持还是脚架。一般微距拍摄者都有这个体会,白天要想接近昆虫是非常困难的,像蝴蝶一类,一丁点响动它们就会飘然飞走。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这种情况下,接近都非常困难了,使用脚架的机会当然少之又少。因此,需要适当的手持接近技巧,避免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尽量轻的响动,尽量缓慢的动作,最好弯着腰或者蹲着逐步接近,有条件的话做好适当的伪装,比如迷彩服等。简单来说,手持和脚架,清晨、黄昏和寒冷天气的更适合脚架的使用,昆虫活跃的白天手持能把握更多的机会。

再讲讲,光线情况的处理问题:

作为业余爱好者,时间毕竟有限,我们没法选择和等待光线,只能利用好每次拍摄所面临的光线。先说阳光下该如何处理呢?我觉得首先要避免过于刺眼的直射光线,我会选择从逆光方向接近目标,一是可以避免人的阴影对拍摄对象所造成的干扰,二是,通过合理补光,逆光角度也通常能降低顺光下的大反差,得到我们想要的光影效果。也能避免阳光直射带来的高光溢出问题,以及光线过硬导致照片色彩发干发涩等问题。然后是阴天,阴天的情况相对特殊。自然界的大柔光创造了表现质感和细节的最佳机会,带来美妙的质感表现和柔和的背景,但表现手法会相对单一。值得注意的是雨后和清晨的惊喜。雨后和清晨叶面的水滴,配合拍摄对象能带来更迷人的拍摄效果,值得一试,拍摄的时候记得合理补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光板补光是最合适的,能有效保持当时的环境气氛,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闪光灯补光,既然是补光,闪光的光源只能作为辅助光源,不能破坏环境气氛,也就是fill-flash,填充式闪光。闪光灯的曝光补偿也就尤为重要,简单来说浅色的拍摄对象需要-2以上输出,深色的需要增加闪光输出。

最后讲讲如何获得细腻的微距照片:

为了保留更多的细节,减少画面的噪点,微距前期需要向右曝光。当然,向右曝光有个限度的。一般而言也就是+1/3--2/3ev。控制高光部分不溢出为准。对黄色及红色另当别论。那是相机的缺陷,其次需要合理的iso,过高的iso会带来粗糙的画面,不利于细节表现,何况拍片的时候不是为了测试相机,挑战iso限度。对50D而言,一般情况下,iso设置到100-400比较合适。450D控噪能力差点,400尽量少用,再次存贮格式,为了得到更好的细节,理所当然应该选择raw格式,方便还原到更真实的色彩,也能弥补测光时出现的少许偏差。

最后要忠告朋友们的是,拍微是个苦力活,手持能力和对焦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且,一定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