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绿草地大图:农村何日走出“三徘徊”(话说新农村·垄上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29:32
 

2011-02-20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

    “三徘徊”扯了农村小康的后腿。建议上级领导视察,不仅看大项目、“大手笔”兴致勃勃,看小村庄、“小品文”也要真情投入。

    好些年没回家乡过春节了。姑妈拿来一大塑料袋的米花糖。急忙嚼一口,又酥又脆,糯米的清香、花生的浓香和着大糖的甜味,一股脑冲到记忆的深处,把我带回到童年时期爷爷奶奶家的小院子里:

    大年三十晚上,灶膛里柴火烧得旺旺的,待一大锅红薯熬得咕嘟咕嘟响,放进麦芽糖,就熬成了大糖,再放进事先炒好的糯米花、花生仁,搅匀了,趁热铺到饭桌上,擀面杖压实、擀薄,切成块块。暗淡的灯光,映照着大人小孩兴奋的神采。

    姑妈说,米花糖是她特意为我做的。现在农村跟城里一样,糖果糕点瓜子都到商店买现成的,家家不费那个事了。

    不仅过节,平时也这样。村里开了好几家煎饼店、豆腐店,家家户户的煎饼鏊子、磨盘早都退休了。而且还有卖早点的、开饭店的。以前遇到红白喜事,都是自家支灶台,请帮手,摆酒席。现在大多搁饭店张罗,图省事少操心。

昔日鸡犬相闻、自给自足的村庄,基本商品化了。而且,电动车、摩托车普及了,小轿车时兴了,出行也“能源化”了。上大学、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许多到城里就业、安家,村里空宅子多起来了。

    乡亲们正努力向城市看齐,真为他们的变化感到高兴。不过,不能太高兴。这个村子跟全国许多地方看到的一样,普遍存在“三加快”与“三徘徊”的现象。

    农户发展加快,集体事业徘徊。一家一户看,老弱妇务农持家,青壮年外出发展,尽管艰辛,但衣食住行在改善,子女教育有保障,日子过得比前些年好。可是集体积累很少,没力量为村民搞公共福利,村级水利、文化等公用事业徘徊不前。而财政转移支付也刚打湿了地皮,远没有缓解农村的“旱情”。

    生活变化加快,生产发展徘徊。家乡靠海,稻田好,还有芦苇荡、有鱼塘,离市区也近,农业发展的基础很好。改革开放之初,农业有声有色,许多农民发家致富。可是,从那之后,农民只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种地、养鱼、砍芦苇,生产力没有更大发展,生产方式没有大的转变。各自埋头干活,什么产业化、品牌化、合作社,没心思琢磨这个事儿。

    知识更新加快,村民自治徘徊。农民脑子里的想法,也正在和城市接轨。他们知道的越多,想表达的也越多:感谢中央的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农保、新农合,发放种粮补贴,这些政策他们脱口而出;而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慷农民之慨搞政绩工程,侵犯农民权益,他们怨气很大。可是,怎样表达民意、实现民愿?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治,一系列现成的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相当一些地方甚至形同虚设。没有人持之以恒地引导、组织、推动。

“三加快、三徘徊”,折射了这样一个现实:外部经济增长给力,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内部产业发展乏力,基础薄弱,导致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三徘徊”扯了农村小康的后腿,因此,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必要而紧迫。否则,一轮驱动,一轮徘徊,就跑偏了。跑不跑偏看导向,建议上级领导视察,不仅看大项目、“大手笔”兴致勃勃,看小村庄、“小品文”也要真情投入。因为那里有您的父老乡亲,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社会和谐的重任。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注:我国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制约整个中国发展的大问题,也是不能回避,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因为三农问题事关全国的经济政治稳定大局。以我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来看,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中国社会就稳定,经济发展就快,农村小康就能得以如期实现。而此文所谈的:农户发展加快,集体事业徘徊;生活变化加快,生产发展徘徊;知识更新加快,村民自治徘徊。我也认为全国农村普遍存在这些“三加快”与“三徘徊”现象,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应立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彻底解决。特别是乡镇、村集体经济负债问题必须进行专题调研,并且要指定政策投入资金加以彻底解决,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