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传奇法师英雄天赋:出利比亚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41:11

出利比亚记


日期:2011-03-05 作者:袁祺 来源:文汇报

撤离路线图  

3月4日,在利比亚工作的中国水电二局工人王克荣乘机回国后激动地亲吻祖国大地。  

未满月的婴儿从利比亚撤离。                  
    本报记者  袁祺
    
    这是谁也没有想到过的大撤离,从北非出发,先跨过地中海,再跨越欧亚。
    
    曾几何时,当带着“海外打工”的梦想从北京直飞的黎波里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利比亚这个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知之甚少,别说当地人究竟使用什么语言,就连当地流通的货币是什么也不知道。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激情:到利比亚造铁路去!对中铁建十一局的员工来说,他们知道自己造铁路在行。
    
    然而,当那场异国风波刮来时,他们却不得不放下还没有完成的工程,踏上万里回家路。
    
    当他们风尘万里,从动荡中的利比亚回到祖国,重新踏上故乡土地的一刹那,心中百感交集:是感激、庆幸、自豪,还是有惊无险之后的轻松,抑或是历经艰险之后的后怕——恐怕谁都一言难尽。
    
    3月3日晚上6点01分,当他们乘坐的上海航空FM266航班的飞机轮胎触摸到虹桥机场的36R号跑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手机。其实,他们想对家人说的是同一句话:我回国了。
    
    为了这一句话,祖国早已敞开了怀抱。
    
过中国春节时,那里还风平浪静
    
    佘在明是4个多月前去利比亚的。作为中铁建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沿海铁路项目的一位领导,他的赴任之路十分平常:因为中国的航空公司没有直飞利比亚的航班,他从北京搭乘利比亚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行13个小时之后,抵达的黎波里。
    
    按理说,他去的时候正值利比亚的冬天。但利比亚的冬天并不可怕,地中海气候让它受益匪浅,晚上气温七八摄氏度,中午可能会上升到二十多度。早晨人们还穿着毛衣,中午就是短袖汗衫。
    
    令佘在明头痛的是冬天的沙尘暴,一刮起来,能见度只有2米,所有的工程都要停下来。
    
    其实,这与利比亚夏天的“热尘暴”相比,还是好多了。早去的员工对他说,夏天的时候,即使没有“热尘暴”,工地上也要下午4点才开工。这种热,是他这个山西人无法想象的。
    
    中铁建十一局参与的是从的黎波里到希尔特的沿海铁路建设工程。沿海铁路的建设标准定在时速250公里,按欧洲标准建造。十一局五公司承建的标段有150公里,五公司的项目总部设在瓦西卡附近,这里距离的黎波里约400公里,距离希尔特120公里。瓦西卡不大,在中铁员工的眼里,大概只能算是小镇的规模。
    
    工地平时实行封闭式管理,中方施工人员主要的活动范围在“工地—营地”之间,不能随意出入当地的村镇。该局路基土石方队的管理人员李明,对营地的评价很不错。营地有4栋办公兼宿舍楼,还有食堂、篮球场、乒乓室。对干了一天体力活的中国施工人员来说,下班后看看电视是最放松惬意的休息。
    
    就在利比亚过中国春节的时候,当地还风平浪静。年三十夜里,公司聚餐,还包了饺子。佘在明本来想让员工吃上中国汤圆的,但食堂厨师对他说:利比亚买不到中国糯米啊,更别说糯米粉了。只能作罢。
    
    好在这里几乎什么蔬菜都有。中铁十一局专门从国内带了蔬菜的种子到利比亚种菜,当地还有华人开的农场。中国施工人员的餐桌上,蔬菜品种很丰富。李明说,青菜、大白菜、芹菜、萝卜,样样都有,甚至还能吃上香菇,就是韭菜没吃到过。所以五公司年夜饭的聚餐相当丰盛。
    
    利比亚甚至允许中国人过新年时放鞭炮。
    
    但李明说,这也可能是因为当地根本就没有卖鞭炮。
    
    尽管中国施工人员很少到当地的城镇去,但当地民众对中国施工人员一直十分友善,从来没有听说发生过什么摩擦。
    
    因此,当佘在明他们第一次听到动乱的枪声,以及其他中国公司受到冲击的消息时,只能说“绝对震惊”。
    
忐忑之中,互联网成了信息纽带
    
    “2月17日晚上,我们在宿舍里第一次听见了外面示威者的声音,人很多。”30岁出头的马龙进,今年1月26日刚刚飞赴利比亚工作。此前,他在同为非洲国家的阿尔及利亚,曾经为中铁十九局工作了两年半,算是一名“老海外”了。这次到利比亚从事的,则是中铁建十一局瓦西卡沿海铁路项目部办公室的人事和后勤工作。
    
    让中国施工人员觉得困惑的是,由于当地人使用的是大家都听不懂的阿拉伯语,到底示威者在说点什么,叫人完全摸不着方向。
    
    从2月17日到20日的四五天里,中国施工人员每天被通过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左右着情绪,可以用“忐忑”两字来概括。工程已经处于停顿状态,身在项目部的马龙进这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确保和各个营地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五公司的领导最初还去了当地的警局,接待他的警官对中方承诺:你们放心,绝对不会有事的,有事可以找我们。但很快,警局的电话就再也没人接了。
    
    “20日以后,机械三队、四队营地,先后传来了被当地人冲击、甚至有的中国项目公司被抢被烧的消息,整个工地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因为意识到当地局势不稳,公司指挥部在17日就开始要求各施工营地将设备集中运往项目部统一保存。而机械三队和四队,正是在运送设备和物资的途中,遭遇到了数十名当地武装分子的拦路抢劫。因为事先得到过公司“人身安全第一”的统一关照,大家只好听任他们将物资和设备都抢走。
    
    这一次被劫,让这两个营地的燃料、食品都陷入了紧缺状态。对外交通也被阻塞,无法外出采购物资。当地的通讯网,本来就不太畅通。唯一算得上幸运的是,公司自行设置的网络还能保持运行,公司与下属各营地间的联络,以及与国内总部的联系,全靠互联网,就连QQ也派上了用场。
    
昼夜守卫,挖掘机紧扣大门
    
    营地遭劫,让中铁建十一局员工从和平建设时期一下子进入了“战时状态”。
    
    利比亚动乱一起,原来中方雇佣的当地保安人员,一下子跑了一大半。这不难理解:动乱之中,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家里会遭遇什么啊!而五公司的营地周围尽管都搭了不高的围墙,却没有铺设防卫用的铁丝网。所有的安全保卫工作,如今都只能靠中国工人自己。
    
    也正因为如此,当机械三队、四队遭劫后,公司立刻通知大家,所有人员立刻向项目部集中。“说起来可能有点好笑,我们六队总共60个人,在从营地撤到项目部的时候,才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全部登上了一辆平时最多只能坐20个人的小轻卡(轻型卡车)。”综合六队队长陈学卯回忆说。
    
    因为害怕遭遇歹徒,人一坐满,车就马上开走了,一直到了项目部所在地,才发现漏了4个人。队里的老乡只好再次冒着危险,开着同一辆车回到营地去找。幸运的是,那4个人正隐蔽在空置的库房里。在回项目部的路上,他们被当地人强行抢走了3部手机,但生命并未受到威胁。一番有惊无险之后,所有人总算是安全撤回了项目部。
    
    “到了项目部,人多了,照理说是要稍微好一点,但还是觉得很不安全。”在综合五队的员工熊正弟的记忆中,退守在项目部的那段日子,围墙之外日益激烈的动乱,还是让大家有一种风雨飘摇的感觉。
    
    “不记得是2月23日还是24日的晚上,门口开始传来了阵阵的枪声,远处偶尔还会有炮声,大家全都紧张到了极点。”马龙进说。
    
    为了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暴力袭击,困守在项目部里的人们排出值班表,以一个领导带5名员工为一组,开始24小时昼夜值班巡逻。“我们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只好把日常施工用的大型挖掘机开到大门内,用机身顶住大门的同时,再把抓斗从大门上方伸出去,反过来扣住大门。”当时大家的想法就是:紧紧守住大门,就守住了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就算是这样,项目部营地里的日子还是很难过。”营地里的物资一天比一天匮乏,大家都不敢外出购买物资。姑且不说能不能顺利买到东西,就算是买到了,也可能在回来的路上就被人抢走——由于政治动荡带来的混乱,当地人自己也很难采购到生活必需的物资。
    
    中铁建十一局项目公司的困境,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源源不断地发回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和国内总部,得到了中南海的高度关切。
    
    “全力撤离我同胞”,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传来北京的指令。2月26日,中铁建十一局利比亚当地指挥部奉命:集体撤退!
    
150公里,开车走了4小时
    
    五公司撤退的第一站是距离瓦西卡150公里的米苏拉塔港。
    
    中国大使馆已经在米苏拉塔港准备好了接应的船只。这150公里陆路的安全,是万里大撤退的第一步。
    
    出发前,五公司做了精心的准备:全队分成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女性;第二梯队:五公司国内招聘的民工队伍;第三梯队:公司本部人员。公司领导断后,佘在明就在最后一辆车上。
    
    “保命不爱财”,这是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人身安全第一,个人衣物拿不了的就丢下。
    
    但工程项目所有的资料,分别包好后,由管理人员分头携带,要求一件也不能少。
    
    真的做到了一件也没有少。这是佘在明回到国内后觉得骄傲的一件事。
    
    出发前,食堂的厨师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为每个人准备了馒头、煮鸡蛋、熟牛肉,还有淡水,人手一袋。开拔后,下一顿饭在哪里吃,谁的心里也没底。
    
    但是命令是十分明确的:行程中,车内所有的人不许抬头张望;遇到检查站,不要惊慌,要配合检查;万一遇到不法之徒抢劫,人身安全第一,保命舍财。
    
    2月26日上午10时,中铁建十一局集中了在卡瓦西当地的所有设备和队伍,开始踏上撤退之路。
    
    “我们撤退的队伍,真的浩浩荡荡。”李明说。这支撤退的队伍,是一支由五六十辆大型载重车、自卸车组成的车队,一色斯太尔牌的。虽然是没有车顶的敞开式车厢,但50吨的自卸车又高又大,四面厢壁是厚厚的钢板,如同“工事”一样,大家相信足以抵挡万一飞过来的“流弹”。每个车厢里有几十名员工,车队浩浩荡荡地开往米苏拉塔。
    
    从瓦西卡到米苏拉塔港,公路又直又宽,当地人时常将轿车的时速开到200码,但对这支车队来说就没有这么顺利了。路上要通过十多个哨卡。每遇到一个哨卡,车厢里的众人凝神屏息,希望能平安无事。“哨兵们扛着AK-47冲锋枪,有的穿着军人的制服,但究竟他们是军人,还是武装的平民,我们并不知道。”
    
    也许是中国大使馆已经与当地有关方面疏通,所以尽管到每个检查站都要停车检查,但检查后都顺利放行了,没有发生任何抢劫和勒索。
    
    整整4个小时之后,下午2点多,庞大的车队终于驶进了米苏拉塔市。
    
飞机上,看到了登着自己照片的报纸
    
    相对瓦西卡来说,米苏拉塔港已经恢复了平静。
    
    但他们依然窘困:天上正下着雨,车辆停泊在港口,找不到遮雨的地方,大家只能在雨中蹲了好几个小时。
    
    幸运的是,登船的消息很快传来了。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很快与他们取得了联系,随后便派大巴车把所有人员送到了停泊在港口的几艘轮船上。
    
    “饿了一个晚上的肚子,没东西吃,不过总算是有个安全的地方睡觉了。”机械六队的员工熊正弟说,那个时候,大家不管有没有钱的,都不敢出去买东西,生怕遇到武装分子。
    
    第二天,在大使馆的安排下,他们乘坐的轮船终于启航,前往地中海中部的岛国——马耳他。
    
    马龙进回忆道,当船只驶出米苏拉塔港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都禁不住喘了一口大气——总算离开了这个陷入暴力和混乱的国家了!
    
    利比亚海岸线渐渐远去,中国员工的心也渐渐平复下来。
    
    “大概开了21、22个小时吧,2月28日下午两三点的样子,总算到了马耳他。”熊正弟说,“凭良心说,大使馆的同志对我们真是相当好。”
    
    因为没有进入马耳他的签证,所有的中方人员不能下船进入马耳他市区。中铁建十一局所有人员在船上的全部生活所需,均由中国大使馆保证供应。
    
    “我们吃得非常好,完全是正宗的西餐。”佘在明评价说。
    
    他边吃边想:“这么回去,国家要出多少钱啊。”
    
    让他心疼的,还有中铁建十一局留在那里的大型设备:二三百台(套)机械、工程车,至少值2个亿。
    
    由于船舱铺位有限,有的员工不得不睡在了地板上。尽管睡得并不舒服,但那种从危险中逃生的感觉,已经让大家十分兴奋。
    
    让他们惊喜的是,不知道是哪位“活雷锋”在做好事,到达马耳他之后,他们的手机一直保持着畅通状态,即使查询得知余额已经用完了,还是可以毫无阻碍地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到国内家里。
    
    李明也是到了马耳他港,才给远在湖北黄陂家里的3岁女儿李想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安全了,在等国家派出的飞机来接我们回家。”在这之前,他不敢打啊,怕老婆孩子担心。
    
    两天之后,他们从船上下来,乘上大巴直奔马耳他机场。
    
    机坪上,停着上海航空公司的波音767包机。舱门打开处,是上航空姐灿烂的笑靥,世界上没有比这样的笑容更动人的了!
    
    客舱里,李明打开包机从上海出发时带来的《文汇报》,3月2日第四版,《走出利比亚——一名中国工人拍摄的撤离路》:“这不就是我们从瓦西卡撤离的车队吗!”
    
    报纸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是我们,是我们!”
    
    是的。正是他们。即使他们还在路上,即使他们与祖国万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