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沢润 ed2k:信息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00:29
——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
许世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下简称《解读》)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来表述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这种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映,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学术界提出“信息素养”而不是“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来概括信息化社会对人类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素养”的说法比“素质”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对处理信息能力的影响,含有从无到有的意味。本文尝试从三方面来进一步解读“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容和特征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下面,结合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谈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1.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基础学力的组成是不同的。100多年前,中国读书人的基础学力主要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读主要是背四书五经,写指写毛笔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与写的内容渐渐变了,学习文史、科学知识替代了狭隘的四书五经,硬笔书法取代了毛笔书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学力包含了读、写、算等方面,而且对读、写、算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而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运算能力不仅包含纸笔演算、心算、口算,还包含了应用计算器、计算机完成基本计算的能力。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直面“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这一问题,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2. 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天,站在新世纪、新百年、新千年的大门前,我们看见人类文明正以全新面貌展现它的巨变:知识经济的兴起迫使人们反思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促使教育的基点定位于培养人们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而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及联姻将为实施素质教育方式和策略的改进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剧缩短,教育要想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剔除业已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现时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和课程的自身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并将之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三、培育和发展信息素养的策略探讨
1. 课程的编制上应体现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渗透信息教育。
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课程的编制应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使师生在感受信息、经历信息、发展信息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另外,为了避免学生成为信息、媒体的奴隶,还应鼓励学生投入到媒体取向的社会中,让学生去揭开信息、媒体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机制等,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信息和媒体,构建新信息,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
2.教与学的方式应反映师生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
由于惯性的作用,绝大多数学校中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教与学的方式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这种形态下,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教师垄断了“沟通”,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这种现状,与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师生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中信息的涌现形式,其本质就在于以信息虚构了一个生存的空间,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物质世界与人的交换方式,在这个空间,人们需要用知识和信息来解决生存中的一切问题,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生存条件和命运。为了提高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来共同关注教育,共创全民学习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