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的诗句:人若太不近人情,总会有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4:52:06

人若太不近人情,总会有问题

    在一个以“民生”为核心追求的国度里,吃,被赋予了异常丰富的内含,因此也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吃的故事。

    能吃能喝,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是强者的象征,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廉颇虽老尚善饭”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成王死去之后,他的儿子悼襄王做了赵国君主。悼襄王让乐乘代替老将廉颇领兵。廉颇一怒之下,挥兵攻打乐乘,乐乘望风而逃,而廉颇也从此离开赵国,去了魏国都城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始终未得到魏王信用。由于赵国屡次被秦国所败,赵王又想再启用廉颇;廉颇赋闲已久,心里也想再被赵国所用。赵王派使者赴魏,让他去看看廉颇还能不能带兵打仗。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赵王的使臣许多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臣到达魏国,见到廉颇。廉颇当着那人的面,“一饭斗米,肉十斤”,以表明自己身强体健,仍可领军征战。那使臣回去之后却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可是饭量还好;只是与我坐了不大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次屎。”

    廉颇虽然硬撑着吃了一斗米煮的饭和十斤肉,可毕竟是年岁不饶人,肠胃不争气,消化不了了。所以,赵王认为廉颇还是老了,就再也没往回召他。

    通过吃喝不仅能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还能窥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辨别忠奸。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辨奸论》,锋芒直指后来当了宰相的王安石,极具预见性地说他是“大奸慝”,其中就谈到了王安石的吃。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异乎寻常,不易与人相处,而且特别不注重自己的饮食仪表。或许是真的不修边幅,或许是追求另一种名士派头,他衣裳肮脏,须发纷乱,苏洵说他是“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至于他的吃,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很是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怎么会突然喜欢吃廘肉丝了呢?人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我们也是这样才知道的。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明白了,对众人说,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面前,看他会怎么样?大家按照夫人的说法,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针对王安石在衣食方面的生活细节,苏洵在《辨奸论》里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苏洵坚持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其实是很难的,甚至聪明人也会受骗。因此,只有冷静观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预知他将来的发展,这观察的切入点就是他的衣食。他这种“辨奸”方法或许有几分道理:人若太不近人情,总会有些问题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