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球传1982:永不落幕的创业家——经营之神王永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14:45

王永庆的传奇故事,是创业者一部最好的教科书。王永庆一生都在创业。他的创业生涯,一直延续了77年。细数王永庆的创业生涯,仿佛有些繁琐。但王永庆的创业生涯,无论怎么细数,都会有很多的遗漏。王永庆的后辈和朋友,台湾首富郭台铭说得非常准确:他是永不落幕的创业家。

林口工业区内,王永庆一手创办的长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鲜花环绕,哀乐低呜,王永庆的灵堂就设在这里。11月8日,王永庆的告别仪式上,台湾的政治人物、商界领袖、文化名人,不分蓝绿整齐地汇聚在这里。海峡这边的大陆,不光是陈云林,国台办也以高规格对王永庆的逝世发出唁奠。在当代,我们想不出还有哪位华人企业家,死后能享有如此殊荣。
为什么两岸对王永庆的评价如此统一?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精神,代表了华人企业家奋斗不止,最后倒在沙场的战士精神。王永庆的传奇故事,是创业者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王永庆一生都在创业。他的创业生涯,一直延续了77年:16岁,一根扁担、200日元起家,第一次创业开办米店。27岁,第二次创业开办砖厂,以失败告终。29岁,第三次创业,进入木材行业,最后却血本无归,进入人生最黯淡的时期。30岁,又东山再起,积累达5000万新台币的巨额财富。38岁,创办台塑,为今天的台塑集团奠基。50岁,他成为塑料大王。60岁,开始学英语。64岁,进军美国,办出全球最大的PVC(聚氯乙烯)树脂厂。66岁,被日本人誉为“经营之神”。68岁,向电子行业大举进军。72岁,于1989年,秘密跨过海峡,前往大陆会见邓小平,准备在大陆大举投资。77岁,在台湾云林县麦寮的荒凉海滩上,台塑集团的六轻项目开工。80岁,在福建漳州投资880亿新台币(人民币约220亿元),建立漳州电厂。85岁,投资浙江宁波石化工程,总投资超过1万亿新台币(人民币2500亿元)。91岁,在越南河静的大钢铁项目破土动工,目标是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在这年的10月15日,王永庆壮志未酬,在美国溘然辞逝。
细数王永庆的创业生涯,仿佛有些繁琐。但王永庆的创业生涯,无论怎么细数,都会有很多的遗漏。王永庆的后辈和朋友,台湾首富郭台铭说得非常准确:他是永不落幕的创业家。
王永庆留下的遗产,不仅是庞大的台塑石化帝国,不仅是每年2万亿新台币(约人民币5000亿元)的销售额,他最主要的遗产,是创业家的精神,是企业家的智慧,是勇士的胆魄。
王永庆的创业精神,被归纳为勤劳朴实。勤劳朴实,小学生都懂这四个字,没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但是,在不同时间,其他人也许会转移其志向,但王永庆不会,他会终其一生,不变其志。他能在92岁的生命中,在77年的创业生涯中,坚守勤劳朴实,始终坚定不移,所以他成功了。
王永庆的企业家智慧,很难用一句话来归纳。但王永庆自己认为,企业家没有秘决,只看肯不肯努力下功夫,是不是凡事追求合理化。他的企业家理念是,追根究底,止于至善。还有,善待股东,永远不使小股东吃亏。这些也是简单的大实话,可是,这也是别人做不到,王永庆却做到了并坚持到最后,所以,他一步步走向辉煌。
王永庆的勇士胆魄,就更不用说了。这位一生创业的企业家,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惊涛骇浪,但每一次他都顶住了风浪,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王永庆的故事,其实只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华民族有勤劳朴实的基因,有聪明的才智,有大无畏的勇气。这些,要靠一代代创业者去传承,如果能坚持下去,你也许就是未来的王永庆。
《商业故事》讲述传奇的财富故事,提供实用的创业指南。于是,我们把王永庆的创业故事,完整地介绍给读者。希望他的创业者精神,企业家的智慧,勇士的胆魄,能够得到传承。

勤劳朴实的基因
世代茶农,勤劳朴实的基因。母亲生育8个子女,都是靠自己剪断脐带。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直潭里的一户茶农家里,一位日后被世界尊称为“神”的人悄然降生。没有天降祥瑞的征兆,但他的出生却开创了台湾一个时代——勤劳奋斗、白手创业的时代。他,就是王永庆,全世界熟知的台湾“经营之神”。
新店,是离台北市不远的风景秀丽山区小镇。因此,一些名人喜欢来这里。自称为“五百年出一个的天才”李敖,也曾经在这里留连。上世纪60年代初,李敖大师刚出狱,为避世在新店隐居。他的住所,离王永庆老家不过一箭之遥。但在王永庆出生时,新店还是穷乡僻壤。
王永庆的祖籍在大陆,清道光年间,为躲避饥荒,王永庆的曾祖父飘洋过海,从福建安溪县金田乡移居到台湾。安溪县是举世闻名的茶乡,所以到台湾后,王永庆的先祖,仍靠着从大陆带去的种茶技术谋生。几代穷苦茶农,到父亲王长庚也没有改变。王永庆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尊重。成名之后,他创办的大学命名为“长庚大学”,而他创办的“长庚医院”更是在海峡两岸遍地开花。他是想要世人永远记住贫穷、清白、勤劳的先祖。
王永庆的母亲,虽然只是农妇,却也是值得一书的传奇人物。8岁那年,王永庆已经懂事,知晓了大妹银燕的出生过程,他发现母亲生产不仅没去医院,甚至也没请产婆帮忙,而完全是靠自己,她自行剪断脐带,并且产后立即就去宅旁的水池边洗衣服,照常烧火煮饭。王永庆后来才明白,母亲生他兄弟姐妹8人,都是这样靠自己处理一切。王永庆后来在台塑大楼的顶楼,专门为母亲修建了住房。这位老人,一直活了108岁。
王永庆就是这样地传承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了先祖勤劳朴实的基因。

16岁  第一次创业
他卖米和别人不一样。一根扁担创业,挑出2万亿的家业。创业精神,在卖米时就深深植下。

王永庆在家中排行老二。9岁开始,父亲不幸长期卧病在床,耗尽了家中已经很可怜的财产,家庭从此陷入困境。小学毕业后,王永庆不得不离开贫穷的茶乡,外出寻找生计。那时,王永庆恐怕已经明白,跟先辈一样种那几亩茶树,将永无出头之日。
15岁,王永庆南下嘉义县,在米店当了一名配米的学徒。和一般学徒工不同的是,他平日里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学习做生意的本领。
一年后,16岁的王永庆通过父亲艰难借来的200日元(当时台湾还被日本统治),靠一根扁担创业,在嘉义开了自己的小米店。
现在,已无从考证王永庆创业时如何艰难。但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又藏身于一条偏僻的陋巷,更谈不上知名度了。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但王永庆人小鬼大,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套拉拢顾客的绝招,很快在嘉义地界上牢牢站稳了脚跟。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稻谷加工技术很落后,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样,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面。用户做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道淘米的程序。做饭如此不方便,但大米的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中找到了商机,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他有自己的办法。他带领弟弟,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一下子高出别人很大一个档次,从此大受顾客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销路,王永庆还将客户家中的人数和需求数量一一记下来,时间一到,便主动与客户联络。不论远近,王永庆靠一根扁担,把大米送到客户家中。
卖米利润微薄,送10斤米只赚一分钱。而且十分辛苦,有一次深夜两点钟,外面下着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跑来敲门,要求立刻送10斤米过去。王永庆闻声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随便往身上披了个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来后全身已淋湿,冻得瑟瑟发抖。
王永庆卖大米,一卖就卖了十年。这平凡的小本生意,成了他创业征途的开始。今天,和他一起卖大米的弟弟王永在,早已成为台塑集团的副董事长。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王永庆卖大米的故事。但同样是卖大米,为什么王永庆就能卖出不同的花样,恐怕很少有人去深想。王永庆不嫌事小,不嫌事烦,处处求新求变,千方百计替客户考虑的创业精神,在卖大米时已深深植下。

30岁前的黯淡时光
日本人刁难,国民党管制。碾米厂关门,砖厂倒闭,因木材生意而逃亡他乡。三次创业,最后血本无归。

光阴荏苒,到1944年,王永庆27岁,已经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高大英俊、小有名气的米店老板。面对米店微薄的利润,他开始考虑第二次创业。这次,他选择了砖瓦厂。再此之前,他尝试过往米店的上游发展,开办过碾米厂。但由于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对战略物资粮食,更是实施了稻米的碾、售配给制度。当时嘉义有12家碾米厂,实施配给控制制度后仅余两家,其余一律关门。王永庆的碾米厂当然也就被迫关门。
王永庆接管了嘉义一家经营不善的砖瓦厂。但烧砖瓦必需的煤炭,也是战略物资,日本人实行严格控制,中国人很难得到,很快王永庆的砖瓦厂就办不下去了,于是结束经营,王永庆的第二次创业在日本人的刁难下,以失败告终。他只好重回老本行,继续经营本小利薄的米店,直到日本战败。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初,王永庆终于投资兴建了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碾米厂。但是,好景不长,光复后的国民党加强了对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王永庆由于经营规模大,而触犯了越区运粮的条例被捕,在牢房中度过29个日日夜夜,这一经历令王永庆终生难忘,使他知道了创业者有如此多的磨难。
对王永庆的打击还没有结束。29岁的王永庆放弃米店经营,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他在朋友的支持下涉入木材经营生意。王永庆是个勤奋的创业者,经营木材后,他的足迹踏遍了台湾的崇山峻岭,南北林场,结识了木材界的各路绿林好汉,很快为他在木材业的崛起与扩展奠定了根基。
当时,保护生态环境还不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法律也不够健全,滥伐盗林经常发生。作为一个木材商人,很难与滥伐盗林的活动完全切断联系。很不幸,王永庆被人揭发与滥伐盗林有牵连。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为了逃避牢狱之灾,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他的许多产业都被没收,王永庆十多年内三次创业,最后的结果是全军覆灭,血本无归。这一段时间,成为王永庆创业生涯中最黯淡的时光。

37岁 机缘巧合进军塑料业
东山再起,30岁有了5000万元。银行的800万存款。天上馅饼掉到他的头上。

否极泰来,仿佛是人世间铁定的规律。正当王永庆在日本东躲西藏的时候,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陈诚,为了经济发展,广泛寻求经营人才。当时,王永庆已小有影响,有人向陈诚报告了王永庆的情况,特别是经营能力。陈诚觉得他正是台湾需要的人才,于是,力排众议,保王永庆回台。王永庆回台后,经营作风大变,小心谨慎,不再铤而走险。他踏踏实实地经营木材生意,正逢台湾当时百业待兴,急需包括木材在内的建筑材料,搭上这趟快速行驶的财富列车,王永庆靠木材生意短期内积累起巨额财富,成为台湾有一定名气的财富新贵。到30岁时,他已经有了5000万元新台币。
为此,王永庆对陈诚感激不尽,陈诚去世后,王永庆出钱出力,为其寻觅风水宝地。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后来还一度出任王永庆创办的明志工专学校校长。也许,从那时起,王永庆就开始编织他复杂而绵密的政商人脉网络。
木材生意让王永庆一夜暴富,拥有的财富一度达到5000万新台币。但是,贩卖木材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越来越多人开始以此营生,木料来源很快枯竭,木材生意变得萧条。在生意场上,王永庆常常比别人看得长远,他的好友曾这样形容他,比如下棋,别人看到一步,但王永庆已经在考虑十步之外的棋局了。
王永庆开始寻找新的商机。这种情形,很像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台塑石化王国目前已傲居世界三大化工企业之列,但他却又将眼光盯住了钢铁行业,想把钢铁行业作为21世纪台塑新的利润增长点。王永庆的思路,永远比别人超前十步。
苍天不负有心人,正当王永庆朝思暮想寻求新的商机时,一个日后改变他一生的机会已悄然走进他的身旁。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为期15年、总金额高达15亿美元的对台经济援助计划,支持台湾工业发展。为配合美国的援台目标,1953年7月1日,蒋介石在“行政院”下设立“经济安定委员会”,负责统筹台湾的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以争取美援。
在听取美国技术顾问建议后,官方有意在台湾设立一座PVC(聚氯乙烯塑料)树脂工厂,生产当时最重要的塑料原料。在当时,PVC生产技术,就像今天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板电视面板一样,都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台湾官方极为重视。
但官方对PVC树脂厂是垄断性公营还是交由民营企业经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对立两派互不相让。公营派认为,只有公营与管制才能统筹资源及人才;而民营派极力主张将塑料树脂工业民营化,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民营派得到美方的有力支持,并在时任“副总统”陈诚和“财政部长”严家淦的坚持下,终于决定交由民营企业经营。可见当时PVC项目所引起的关注程度。
但在具体选择承办的民营企业时,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
当时王永庆根本不是官方考虑的人选。王永庆没有任何化工生产的经验,谁会叫一个文化程度不高、毫无技术根底的人去经营这项当时的高科技项目呢?官方一致看好的是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义,他是台湾化学工业先驱,在台湾影响很大。由他来经营,应该是众望所归。在赴西方国家考察归来后,何义自己却知难而退,他认为岛内发展PVC制造业根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遂决定放弃该计划。
官方瞩意的人选落空,让项目规划负责人尹仲容感到十分苦恼。PVC项目投资十分庞大,而且还要求有化工专业背景,这让他难以选择企业。好在,尹仲容最终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方案,他委托台湾银行出面,看哪一个民营企业家存款最多就把PVC项目交给他。
结果,台湾银行在嘉义分行的客户名单中发现了一位名叫王永庆的米商有800万元存款。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王永庆身上。
按照常理,要开设如此重要的工厂,必须先作可行性调查,然后再作决策。可王永庆接到邀请他筹办塑料厂的电话后,连考虑都没有考虑,便一口答应下来。他犹如一只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王永庆的这一决策,成为他著名的“瘦鹅理论”一个经典实战案例。
1954年3月,王永庆37岁,他的福懋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高雄市成立,3年后,台湾第一家PVC树脂厂正式开工生产,并改名为日后享誉全球的台塑(台湾塑料公司)。
王永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是超人的,三年时间内,王永庆从一个不知塑料为何物的门外汉,变身对塑料生产流程十分熟悉的行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深入生产第一线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生产工艺,搞懂了复杂的塑料化工生产流程。他还亲自跑到国外去考察,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塑料生产技术,采购最先进的设备。台塑第一条生产线就是他亲自跑到日本学习、谈判后购买的。
PVC项目是美国援助项目,但美国的援助,令王永庆啼笑皆非。王永庆的塑料项目确定两年后,美国的援助款78万美元才姗姗来迟,这笔援助款中,美国规定62万美元是采购机器及工程监工费,剩余的钱则要付给美国纽约一家所谓的“塑胶原料制造厂”——波登公司,购买技术。
王永庆和厂长沈彬康虔诚地到美国去学习。到了之后才发现,波登公司是一家奶粉生产厂,根本不掌握PVC生产技术,只是用一些简单的玻璃试管作作试验而已。王永庆非常失望,他停留几天就赶快离开。技术费照付,但台塑没从波登公司那里得到任何东西。这件事,给王永庆一个很大的教训,使他明白,即使对美国这样的技术强国,也不能盲从盲信。
王永庆赶紧转到日本寻找PVC生产技术。当时日本塑料工业的基础已经相当雄厚,各式各样的塑料产品琳琅满目,既美观又实用。欣喜之余,王永庆又犯了愁,日本人技术保密是全世界出了名的,如何从他们手上学来这项高科技,成了摆在王永庆面前的一道难题。多方寻找,王永庆找到了一位名叫盐田的日本人,他掌握了成熟的PVC生产技术,工厂也已量产。王永庆在日本一待就是几个月,天天和盐田先生泡在一起,终于,他谈成了与盐田先生的合作,不仅买下了他的技术,还买了他的机器设备。至此,台塑公司掌握了PVC生产技术,公司初具雏形。
PVC生产技术解决了,但市场却成了大问题。公司投产后,产品一吨也没有卖出去,对于日产4吨的工厂来说,哪里承受得起这种积压。看着产品堆积如山,股东们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当初一起合伙创业的几位股东,没想到PVC是这样的结局,不敢再耗下去,纷纷要求退股。这时,王永庆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用自己的一百多亩土地和几乎所有的其他资产,换回其他股东在台塑的股份,在这艰难时刻,他愿自己一人独撑天下,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50岁,成为塑料大王
产品销不出去,他却大力扩大产能。塑料制品最畅销的时候,却关闭了自己的工厂。他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塑料大王。

情况的确十分危急。台塑投产之后,国际市场上PVC树脂的价格不断下滑。而且,台塑日产4吨的产能太低,相对美、日等国日产60吨以上的工厂,台塑的生产成本偏高。正如别人事先预测的一样,台塑产品根本没有国际竞争力。而且,台塑的品牌影响力也非常弱小,就连岛内仅有的两家下游PVC塑料胶布厂,也都认为台塑的PVC树脂质量欠佳,拒绝使用,而宁愿进口。
少年时代磨练的韧性使王永庆咬牙坚持下去。经过再三思考,王永庆认为,台塑是台湾当时唯一的PVC树脂生产厂,具有先行甚至垄断的优势,而且,项目既然已经上马,也容不得他再掉头下马。此刻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增加产量以摊薄成本;二是向下游二、三次加工业拓展,以消化自己的PVC树脂原料。王永庆坚定地认为,只要以上两招双管齐下,台塑必然转危为安。
王永庆的超前思考,在公司内部遭到激烈反对。反对他的理由都是常理:产品已经积压得如此厉害,你还扩大产能干什么?公司的资金已经如此困难,你还向下游扩展什么?你不是把自己逼入死境吗?公司内反对王永庆的人甚至给出良方,他们认为最保险的方法是王永庆去请求当局对进口实施管制,形成对岛内PVC树脂的垄断性供应,这样见效更快。
王永庆认为,这些反对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公司发展的长远之计。进口管制乃一时之计,不能从长远稳固企业根基。扩增产量虽不一定保证成功,但至少是希望所在。王永庆的前瞻性眼光和反常规的思维,此时已开始成形。后来,他被称为“经营之神”,并不是浪得虚名。
考虑成熟,王永庆果断地力排众议,追加投资10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台塑的PVC树脂产量一举从每日4吨增加到20吨,而设备投资只占当初设备总投资的20%,若以相同产能计算,每吨产能的投资只占当初的5%。从成本看,王永庆扩大产能的决策,实在是太正确了。
台塑PVC树脂产能猛增后,王永庆迅速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1958年,他创办下游工厂——南亚塑料加工厂,生产PVC塑料胶皮、胶布,消化台塑大量生产的PVC树脂。日后成就台塑集团的四驾马车之一的南亚集团,此刻新鲜出炉。
王永庆的预料完全准确,两步棋一出,台塑立刻扭转乾坤。上世纪50年代之后,PVC塑料制品风靡全球,从塑料鞋到塑料花,几乎每个角落、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被PVC塑料制品占领。很快,台塑的PVC树脂和南亚公司的PVC塑料胶皮、胶布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1971年,南亚公司的营业额首次超过30亿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不仅超越了老大哥台塑公司,更遥遥领先大同(电器公司),台湾水泥等当时台湾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企业。此后,南亚公司营业额连续20多年高居台湾民营企业之首。
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丰厚收益并没有停止王永庆扩张的脚步。当时,台塑的年产量扩张到40万吨,已具备世界级工厂的雏形。但即使有南亚公司助威,岛内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台塑的树脂产品。王永庆塑料产业的第三步发展新策略开始形成。
王永庆决定投资建厂,开发PVC塑料的三次加工产品,如皮包、鞋类等直接投放市场。他认为,现在三次加工产业规模太小,必须由自己来添上一把火,让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1971年,新东塑胶加工公司成立。王永庆明确新东公司的使命:做出成绩让塑料三次加工行业的创业者看到希望。新东公司迅速推出一系列新奇的塑料制品,包括建材和雨衣、箱包、鞋子、尿布等日用品,由于价廉物美,产品一面市不但立刻受到台湾市场追捧,并不断销往海外市场,就连两岸经贸关系还处于冻结之中的大陆,王永庆的塑料制品也辗转渗透进来,王永庆“塑料大王”的美名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远扬海内外。
一切如王永庆的安排,新东公司成立4年,台湾掀起声势浩大的塑料第三次加工产业——塑料制品产业的创业高潮。在这高潮中,王永庆主动关停了新东公司,并鼓励新东公司的员工外出创业。王永庆的目的已经达到,由于台湾塑料制品产业的迅速全球化,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一、二次塑料产品,已经取得极大的市场空间,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上中游原料、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保持全球竞争力。王永庆说到做到,从此,他再没有染指过下游的塑料制品产业,但他的台塑和南亚却迅猛发展,成为各自产业的全球巨头。
1967年,台塑在台北敦化北路的办公大楼落成,成为台塑集团的指挥中枢,王永庆作为“塑料大王”的地位,随着台塑大楼的落成而确立。这年,王永庆50岁。

66岁  被誉为“经营之神”
他说到美国“闯一闯”,不是开玩笑。60岁,他开始学英语。在世界化工巨头的老巢里,建立桥头堡。“狩猎式”的投资行为。老布什亲自劝他到美国投资。德克萨斯州的“王永庆日”。日本教授称他是“经营之神”。
王永庆很不喜欢人家吹牛,他对自己,做得到的就去做,从不把话说过头。只要是王永庆自己说过的话,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在台塑进军美国的这件大事上,他更是如此。
上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在高雄第一个办公室的座位前,正对着一张世界地图。当时,王永庆经常跟员工说:“这个地图是美国人画的,因为地图的中心是美国,让人每天都看到美国。以后有机会,应该到美国闯一闯。”他的话,员工都当成是玩笑一场,并不在意。直到1979年,王永庆不声不响地进军美国,员工才恍然大悟,老板是认真的,不是开玩笑。
王永庆布局美国,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台塑建厂时,他到美国去考察,就已经埋下伏笔。和美国人谈生意,首先要懂英文。到美国投资建厂,要看懂英文合同和报表,王永庆当然知道这些。1977年,60岁的王永庆开始勤学英语。甚至他还用英文开记者会。小学毕业的他,学英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从来没有知难而退。尽管早已经过了学习黄金期,尽管他的事业是这样忙碌,但他仍然不放弃进步,因为他说过,要到美国去“闯一闯”。
王永庆等来了进军美国的好机会。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低潮,石化产业普遍不景气,关闭、停产的化工厂比比皆是。此时,一直渴望向石化业上游发展的王永庆趁虚而入,启动了投资美国的计划。
1981年,王永庆收购了美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生产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单体工厂,同时还收购了斯坦福化学公司设在特拉华州的一家生产PVC的工厂。1982年,王永庆又从斯坦福化学公司收购了同样设于特拉华州的乳化式PVC树脂生产厂。特拉华州虽是美国最小的一个州,但却是美国石化工业的重镇。世界著名的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发源地就在该州北面,连该州前任州长也是杜邦化学公司的总裁。王永庆可以说是在世界化工巨头的老巢里,建立了自己的桥头堡。从这里进入美国,占据了战略制高点。
王永庆高歌猛进。1982年,他买下了美国JM塑胶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加工厂。他在美国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大胆兼并和收购行为使美国工商界大为震惊,有媒体甚至评论:“王永庆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狩猎式’的投资行为。”优秀的狩猎者,只要见到好的目标,就应该毫不犹豫扑上去,捕获猎物。王永庆就是优秀的狩猎者。
王永庆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企业狩猎者,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医师。他要将收入囊中的美国公司打造成开疆辟土的巨型战车,为自己台塑帝国的建立冲锋陷阵。
王永庆医师治病的第一步是裁员。路易斯安那州工厂的员工数量从406人裁至300人,特拉华州工厂的员工数量从400人裁至220人。在美国,裁员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国员工的维权意识强,企业裁员常引发抗议和示威活动。由于王永庆的勇气,裁员工作坚持进行。
王永庆的第二步是加强和改善管理,参考台塑的管理经验,王永庆又制定了一系列适合美国公司的新经营管理措施,东西方管理思想结合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经营情况迅速得到改善。
当然,企业的妙手回春,也离不开台塑员工的带头示范作用。台塑员工在到达美国后,个个勤奋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使几家工厂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彻底改观,生产当然也就很快走上正轨。在美国的台塑员工被誉为“台塑牛”,这充分概括了华人员工的勤奋、牺牲和奉献精神。
到了1983年底,王永庆在美国的塑料树脂产量达到39万吨/年,加上台塑在台湾生产的塑料树脂55万吨,总产量达到94万吨,一举超过美国塑料业霸主——固力奇公司的85万吨,成为世界产量最大的塑料树脂制造商。1984年,王永庆也因此得到日本神户商科大学教授青睐,被冠之“台湾经营之神”的称号,广为流传。这一年,王永庆已经67岁了。
王永庆在美国的传奇故事还在续写。他再接再厉,又在美国新设了3个下游加工厂,至此,他在美国已拥有3个石化原料厂以及11个下游加工厂。1985年7月,王永庆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一位美国官员佩服地说:“王永庆带来了西太平洋地区中国人的魔力,他的经营手段和作风可与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媲美。”
王永庆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知道,他在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进军石化上游产业,还没能实现。
1988年2月初,德克萨斯州卡宏县地方政府组成一个10人代表团专程来到台北拜访王永庆,介绍当地的投资环境,希望王永庆前往投资。美国政客们也参与游说。德州州务卿杰克·格雷斯专程来到岛内拜见王永庆,力邀王永庆去德州投资。甚至说到,如果他此次邀请未获应允,将无颜回去见德州父老。同年5月,美国正在进行总统竞选,身为美国副总统的总统竞选人老布什百忙之中接见王永庆,建议他到德州投资。王永庆在美国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王永庆终于出手了。1990年,王永庆毅然决定投资19亿美元,在德州兴建一座生产塑料上游原料的工厂——乙烯的烯烃裂解厂和8个相关工厂。王永庆在美国的战略目标,终于得到完美的实现。
1995年5月19日,工程竣工庆祝大会在德州举行。会上,德州州长克莱蒙斯表示为王永庆选择德州投资感到十分高兴,他当场宣布5月19日是德州的“王永庆日(Y.C.WANG DAY)”。此刻,王永庆的声誉从亚洲扩展到全球,从华人圈扩展到世界,他占领了各国媒体的版面。
今天,王永庆在美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台塑的重要支柱,成为培养海外人才的基地。仅他儿子王文祥管理的JM公司,产值就达到16亿美元,生产的PVC塑料管,产量超过日本全国的产量,占有美国近四成的市场。

72岁
会见邓小平,布局大陆
秘密来到大陆。邓小平笑着说,多有几个王先生这样的企业家来大陆发展,台湾问题就好办了。70亿美元的秘密——“海沧计划”。把美国100平方公里土地的地契,交到厦门市长手上。“海沧计划”搁浅了。

198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别墅里,一场“行前准备会”在严肃举行,台塑集团高层领导基本到会,这是一个后来举世闻名、对两岸经贸关系有极大影响的绝密会议。
原来,王永庆准备不顾台湾当局的管制,到大陆投资建设自己在台湾一直无法实现的轻油裂解计划,王永庆此时敏锐地感到,到大陆投资,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与会的台塑高层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老是担心两岸的政治经济形势,害怕血本无归。他们力劝王永庆观望。
此时,王永庆作为商界领袖的宏观思维和果断决策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过去,国家的强弱,决定于钢铁生产量;但到了今天,石化工业的强弱尤其是乙烯产量的多寡,更能代表国家的强弱。当时,超级大国美国年产乙烯1600万吨,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年产700万吨,而中国大陆只有100多万吨。如果台塑在大陆的乙烯投资计划能够实施,整个台塑集团的乙烯年产量可达154万吨,整体产能将增加150%。这样,不仅企业一举壮大,还可能带动海峡两岸的石化产业,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力量。
这一年,王永庆已经72岁了。他说,若能为民族做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惜之!正是王永庆的这种民族情结和历史思维,使他赢得了两岸的尊重,并获得身后的殊荣。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秘密从美国出发,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先取道日本,然后又悄然经大连进入大陆。对于王永庆的到来,大陆高层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派专人赴大连机场迎接。王永庆一行到达北京后,立即受到国务院领导的接见。当晚,王永庆一行被安排住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待规格之高不亚于国家元首。这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此次访问,王永庆开门见山地提出,要在大陆投资建设高达70亿美元的石化项目。对于刚刚开放10多年的大陆经济来说,70亿美元的投资,当时是最大的项目。如何决策,许多官员心里都没底。
总设计师出面了。1989年12月5日,邓小平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王永庆,这让王永庆喜出望外。宾主见面,立刻就像一家人一样聊了起来,一点也不见外。邓小平笑着说,如果台湾能够多几个像王先生这样的企业家来大陆发展,台湾问题就好办了。会后,邓小平交代随行官员说,要配合王永庆,要和王永庆积极合作。
如今,在台塑大楼的董事长办公室,可以看到邓小平和王永庆两人的合影,已被放大后精致装裱,悬于墙上。王永庆曾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就是邓小平。
总设计师拍板了,王永庆的项目在大陆一路绿灯。但是,项目落在哪里,那时还没有确定。不过,虽然严格保密,王永庆投资的消息还是在大陆各级政府、部门中不胫而走。东南沿海各省都希望王永庆来落户,其中福建厦门表现最积极。当时,时任厦门市长邹尔均带上厦门海沧的资料,秘密托付两位老朋友到台湾登门拜访王永庆。那一天是1989年12月16日,王永庆在台北家中看完资料后,当场拍板决定投资海沧。因为福建是他的家乡,而且跟台湾语言相同,习俗相近。从王永庆决定投资海沧的那一刻起,大名鼎鼎的“海沧计划”就出笼了。
海沧位于厦门岛西侧,孙中山曾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海沧建成“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20世纪初期,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财团也曾将海沧作为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王永庆也选择海沧,可见他的眼光非同一般。
6天后,王永庆约厦门的代表在香港见面,商谈详情。当时的一个细节,足可以证明王永庆对“海沧计划”的决心和急切心情。刚走出机场,一上车,王永庆就迫不急待地拿出资料开始商谈,这一谈就一直谈到酒店,一直谈了整整一个晚上。
“海沧计划”投资事宜很顺利地敲定了。王永庆要了100平方公里土地,打算建设一个庞大的石化产业区。其中,上游产业占地20平方公里,投资70亿美元,下游产业占地80平方公里。1990年初,王永庆亲自赶到海沧看了各方面情况,深表满意。
“海沧计划”中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个细节:王永庆在海沧订下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到美国以后,他买下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给厦门,还把美国的土地契约送到市长邹尔均手里。王永庆的想法很朴素——家乡的农民少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就要买100平方公里美国的土地归还给家乡,台塑甚至准备好农业机械,打算代为耕种,而土地上的收成归于家乡。
王永庆在大陆的行程很机密,但由于他本人知名度太高,他一登上前往香港的飞机,就被人认了出来。紧接着,王永庆密访大陆的消息被台湾媒体曝光,立即变成媒体的热门新闻。有人调侃地比喻说:王永庆在大陆打的这个喷嚏,使整个台湾都感冒了。
台湾当局开始施加压力,但王永庆很坚决。他认为自己是从美国去大陆投资,台湾当局管不着。为了避开媒体的追踪,他干脆离开台湾,暂时住到美国新泽西州。
随着“海沧计划”商谈的顺利进展,来自台湾当局的阻力越来越大,有人发表了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文章,说他到大陆投资,把台湾的石化业都掏空了。这就是有名的“空洞论”。
王永庆针锋相对,亲自写了一篇万言书,以“根留论”批驳台湾当局的“空洞论”。他认为台湾企业去大陆发展,不但不会掏空台湾,由于根在台湾,企业发展壮大后,反而对台湾有利。
这次论战,对台商影响很大,后来,台商大举西进大陆,都是以王永庆为表率,以王永庆的理论作武装。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从此如江过三峡,谁也不能阻挡。
为“海沧计划”,王永庆与台湾当局抗争了3年,正当大陆方面把“海沧计划”投资的问题都妥善解决之时,台湾当局却给王永庆发来最后通牒威胁:如果王永庆与大陆方面签署有关“海沧计划”的协议,台湾当局将停止台塑集团的股票交易、责令相关银行冻结台塑集团的资金往来、限制台塑高层人员出境。一句话,你王永庆胆敢去海沧投资,我就要你的台塑死亡!
一向坚决的王永庆,最终只好痛苦地向台湾当局妥协,他是台塑的董事长,他要对台塑的几万名股东负责。无奈之下,王永庆在征得大陆方面的谅解后,决定暂缓“海沧计划”签约。至此,轰动一时的“海沧计划”悲壮地宣告夭折。“海沧计划”搁浅了,两岸的经贸交流,却从此被推入不可逆转的历史新阶段。其中,也有王永庆的巨大贡献。今天,“海沧计划”留给两岸人民永远的回忆和话题。今天,大家仍在讨论,如果“海沧计划”能顺利实施,台塑将是什么样的模样?两岸的石化产业将在全球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可惜,一切皆成追忆,海沧留给王永庆心中永远的痛。

84岁,荒滩上建起石化城
海沧对面的麦寮。六轻,台塑的命脉与咽喉。30年的梦想。蒋经国不想让王永庆坐大。江丙坤是六轻的推手。荒凉海滩上的现代愚公。世界级化工城,崛起在荒滩上。

海峡两岸,有两处地名与王永庆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在大陆,人们熟悉海沧,在台湾,大家更熟悉麦寮。
麦寮乡位于台湾云林县西北角滨海地区,西临台湾海峡,与福建厦门市的海沧隔海相望。“海沧计划”搁浅后,麦寮逐步成为台湾媒体的明星。王永庆的“六轻工程”,经过千曲百回,终于获准在麦寮实施。从70年代起,王永庆就梦想在台湾发展轻油裂解产业,占领石化产业链的上游。这个梦,30年后才圆。
六轻,是台湾第六轻油裂解厂的简称,在此之前,台湾已经拥有五个轻油裂解厂。轻油裂解是一种先进的炼油技术,在炼油过程中,它不但能获得汽油,还能高效率地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一系列重要化工原料产品。台塑的主力产品PVC树脂,最重要的原料是乙烯,最经济的获取方式,是轻油裂解。没有轻油裂解工厂,可以说是卡住了台塑集团的命脉和咽喉。
但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台湾当局自然不会轻易让民间染指。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王永庆花了20年时间,与台湾官方周旋,希望能放行他的六轻工厂。兴建计划呈交当局,却石沉大海。台湾当局为何对王永庆兴建轻油裂解厂极力反对?表面上的理由是“政策限制”,即石化上游只能由官营的“中油公司”独家垄断,民间一律不准。实际上,他们担心的是王永庆经营有道,生产的汽油成本会比“中油公司”低。据说,当年蒋经国都曾亲自干涉过此事,他认为,王永庆是台湾首屈一指的大资本家,对其向上游石化工业发展应有所限制,不能让其坐大,难以控制。后来,又加入了环保问题,民间环保人士和黑道势力混在一起,六轻工程,竟成了一潭浑水,当局更有理由长期压制王永庆了。
真正给王永庆带来转机的,恰好是“海沧计划”。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对台商西进投资大陆,一直是持反对态度。他们对台商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他们以大棒威胁,扼死了王永庆的“海沧计划”之后,不得不给他一根胡萝卜安慰,于是加快了六轻计划的审批过程。时任台湾“经济部长”,正是今天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他一直很同情和支持王永庆这样的企业家,将六轻当成自己任上的一件大事,卖力奔走。可以说,江丙坤是六轻工程的主要推手,在他的努力下,六轻工程终于落户云林县麦寮。
当时的麦寮,是一片荒凉的海滩,潮起潮落,麦寮海滩在海浪中沉浮。在这个地方建巨型石化工厂,大家都为王永庆捏一把汗。台塑内部,更是反对声一片。
王永庆独具眼光地坚定看好麦寮。他好像当代愚公,不同的是,愚公是移山,王永庆是填海,他的雄心壮志是造出一片陆地,建设世界级的石化工厂。
1994年,麦寮荒滩的寂静被轰轰隆隆的机器声打破,工程机械大量开进,宏大的吸沙填海工程在麦寮展开。这年,王永庆77岁。
六轻建设的那几年,王永庆经常往麦寮跑,每天早上起床,一睁眼,最兴奋的一件事就是看到在麦寮的六轻土地又多出两公顷来。他全心全力推动六轻工程的决心,终于得到下属的理解。
六轻工程具体由当年一起办米店的弟弟王永在负责,受哥哥王永庆的影响,王永在对六轻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两周要从台北到麦寮工地去巡视一次。这天,王永在总是早上3点50分起床,4点20分出发,7点钟赶到麦寮。到麦寮后马上是一连串的会议和视察。他常说,这是向兄长学习。
王永庆又成功了。1996年10月,台塑在麦寮共造地1300公顷。1997年,30多个石化厂陆续建起并投产。2001年,六轻二期工程完工,王永庆梦想的石化城,终于在麦寮荒滩上崛起。从提案到完工,整整耗费了30年。这一年,王永庆84岁。
如今,走进麦寮的六轻工厂参观,会为杰出企业家的远见而深深震撼。王永庆力排众议,破除千难万险,在这里书写了一个传奇。
厂区内,环境优雅,鸟语花香。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六轻阿妈公园”,这是王永庆兄弟为了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勤劳朴实的精神而建。“阿妈公园”占地约7公顷,园内小桥流水,人造森林、人工瀑布、健康步道、人工溪河遍布公园。吸引了大批白鹭鸶、绿头雁等野生鸟类前来栖息。“六轻阿妈公园”也成了台湾岛内著名的生态观光景点,减轻了当初反对建设六轻的环保人士的担忧。

91岁,进军越南
他没有隐退在金色池塘边的树荫里。进军越南,踏上晚年最后的创业征程。世界钢铁巨头一一被吓退。越南河静省的寂静海滩,是下一个麦寮吗?5万亿元的宏伟目标。他想在100岁时,为台塑在越南的钢铁厂竣工剪彩。

六轻成功,标志着王永庆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石化帝国。2007年,台塑集团的销售额达到2万亿台币(约人民币5000亿元)。功成名就的王永庆,应该心满意足,开始享受晚年的宁静。他的身影,应该隐退在金色池塘边的树荫里。不过,这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完全不是王永庆的内心世界。王永庆如果和我们一样,他就不是王永庆。他的生命轨迹,继续在创业的道路上前行。
2008年,91岁的王永庆踏上了晚年最重要的创业征程——到越南办大钢铁厂。
石化巨头为什么要涉足钢铁?这是许多人的难解之谜,但对王永庆,却是新世纪的选择。这几年,全球石化产业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在台塑集团的主要原料进口地中东地区,大批炼油、乙烯工厂如火如荼地上马。仅在沙特阿拉伯,就有近600座石化厂即将竣工,总产量相当于台塑产量的10倍。坐拥原料优势的中东产油国,石化生产成本仅为东亚国家的三分之一。年过90的王永庆,敏锐地意识到,在新世纪,台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要未雨绸缪,再次创业,涉足新的产业。
这次,王永庆的棋局放在了越南,他要在河静省奇英县的海滩上,建立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以南400多公里处的河静省,有一片荒凉的海滩,很像当年的麦寮。过去几年间,亚洲几大钢铁集团如韩国浦项、印度塔塔集团等都曾轮番到这里考察,然后被眼前落后的基础设施一一吓退。从这里开车到最近的大城市河内,需要8小时;离最近的荣市机场,将近100公里。这里是亚洲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简陋的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牛车、马车与摩托车、汽车混行,大型机械设备根本无法抵达海滩。
但是,有过麦寮经验的王永庆,却坚定地认为这里是台塑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之地。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准备在河静省的荒滩上大干一场。2008年春天开始,在全球金融海啸一波一波地冲击下,越南经济遭受重创,股市、楼市双双雪崩,大量外资撤出越南,而此时,王永庆却挥师向越南大举进军。
台塑集团决定投资170亿美元在此修建一座亚洲第一的钢铁厂,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超过目前大陆宝钢和韩国浦项钢铁厂的产量。越南大钢铁等项目完成后,台塑集团的销售额将达到5万亿台币(约人民币1.25万亿元)的宏伟目标。
王永庆对此次投资相当重视。直到工程开工前一周,91岁高龄的他仍坚持要亲自前往现场主持开工仪式。无奈之下,台塑高管们以当地交通不便、禽流感、霍乱爆发为由,劝说他最终放弃了此次越南之行。王永庆对此深表遗憾。
如今,台塑在河静的大钢铁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这个项目全部完成需要8年时间,王永庆曾乐观规划,8年后, 他虚岁100岁时,将为台塑的这一未来工程作竣工剪彩。他想再创造人生的奇迹。

英雄总是战死在沙场
创业77年的兄弟俩,最后聚会。飞机上,他反常地问:怎么还没到啊?最后的行程、最后的晚餐,都在工作岗位上。新泽西州的最后一片红叶,飘落地上。一代工业之父,永不落幕的创业家。

王永庆最终没看到越南钢铁厂的落成。他的人生轨迹,在美国新泽西州画上终点。
王永庆曾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他的母亲活了108岁,而他自己一直到高龄,仍然是台塑运动会上的领跑者。他坚信,他的寿命将跨过100岁。他仍如年轻时那样努力工作,一生实践他的“勤奋朴实”人生哲学。78岁,他才给自己放了第一个周末假。到91岁,他仍然坚持每天下午2点到4点,准时到台塑总部办公。虽然将权力已移交给台塑“七人决策小组”,但王永庆犹如台塑的灵魂,台塑集团遇到不能决断的大事,往往还是要倾听他的意见,甚至由他来拍板裁决。
王永庆丝毫没感觉到,自己的征程将走到尽头。
2008年10月,美国的金融危机越演越烈,王永庆深深担忧会冲击台塑在美国的业务。多年来,他每年都要赴美视察。今年,他更是不能改变他一年一度的美国行程。
10月10日,王永庆要上路了,出发前夕,王永庆与弟弟王永在还在林口长庚高尔夫球场宴请宾客。创业77年的兄弟俩,开怀畅饮,这是创业兄弟最后的聚会了。
10月11日,BR032班机载着王永庆飞越太平洋,从台北飞往纽约。这是王永庆非常熟悉的航程,但这次他觉得是那么的漫长,他很反常地忍不住频频转身询问,怎么还没到啊?他还需要使用氧气面罩,来舒缓呼吸不适。
到美国稍事休息后,接连两天,王永庆都在新泽西州台塑美国总部,召集干部开会。14日,王永庆听取台塑美国的负责人汇报,会后,还特别在家中宴请美国的主管们吃火锅。这是他最后的行程,这是他最后的晚餐,直到最后,他都在工作岗位上。
餐叙中,王永庆关心美国大选,预测谁会入主白宫。畅谈华尔街金融海啸的冲击,从汇率谈到利率升降。话题又转到在大陆的大乙烯及在越南的大钢铁项目……91岁的王永庆,思路是那么的壮阔,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0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清晨,美国新泽西州李文斯顿,门牌号882的独栋别墅中,传来夫人李宝珠做早课的念佛声,直到管家惊恐地大叫:不好了!
王永庆在睡梦中,因一口痰卡住,他停止了呼吸。救护车火速把王永庆送到新泽西州的圣巴拿伯医院。9点38分,医师宣告王永庆心肺衰竭不治,享年92岁。一生创业的传奇人物,走到生命的终点。
这时,正是新泽西州最美的季节,树叶成熟了,变成耀眼的深红,一片片从树上飘下,最后一片红叶,也回归到大地上。
王永庆的后辈,台湾首富郭台铭,赶来向“一代工业之父”深情告别。他称,王永庆他是一生中最怀念的长辈,永不落幕的创业家。
郭台铭说: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勇士都是战死在沙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