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蜂蛹的功效与作用:1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33:00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今年是我国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扶贫工作二十周年。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扶贫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综合开发”的道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世界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我国20年来扶贫开发走过的历程,开发式扶贫成为了我们20年来最为成功的经验,受到了广大贫困地区的热烈拥护、欢迎和支持,并已经深入各级干部和群众的人心。“开发式扶贫,越扶人越勤,越勤越富”的思想理念,已深入到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头脑里,并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实践反复证明开发式扶贫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这个基本方针为我们今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和理论基础。

一、开发式扶贫得到了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从1994年开始,先后有四次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1994年3月3日,在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以“扶贫开发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长期抓下去”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取得这个成就的经验是丰富的,我看最重要的就是把救济式扶贫改变为开发式扶贫,确立了新的扶贫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实行开发式扶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不仅能解决温饱,而且可以脱贫致富。这样,把国家的扶持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立足当地实际搞开发性生产,效果很好。正象许多同志所说的‘开发式扶贫,越扶人越勤,越勤越富。’我看陕北延安地区,他们的梯田解决了吃饭问题,发展的“烟、果、羊、薯”四大支柱产业,解决了花钱问题。那里产的苹果质量很好,达到了出口水平。搞开发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是一个重大创造,这个方针必须长期坚持。”

1996年9月23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以“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为题,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里再次强调:“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多年的实践证明,贯彻这个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以“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的胜利”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首先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种养业,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广适用科技,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落实科技扶贫的各项措施。”

2001年5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第4次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也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就是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虽然长期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迟迟未能摆脱贫困状况。我们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不仅要看国外发展成功的经验,也要看国外发展不成功的教训。坚持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

2005年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批示:“扶贫开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5年春以来,胡锦涛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带着对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带着对发展大计的深刻思索,他们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在福建、云南、上海、青海、河北、新疆等省、市,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都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深入贫困村寨和贫困户家中问寒问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胡锦涛总书记都心系贫困人民,时刻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放在心上。

今年9月6日至9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特别对扶贫工作做出进一步的要求,指出:“要坚持开发扶贫方针,围绕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要工作。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真正做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着力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胡锦涛同志提出:“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所进行的扶贫开发,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好比新的长征中的阻击战,如果这个阻击战不能取得胜利,那就给新的长征拖后腿,从而影响新长征的全面胜利。

根据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我们理解,坚持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扶贫开发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合力攻坚,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前进的航标。

二、正确认识扶贫开发的发展阶段,把开发式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样十分繁重,缩小贫富差距更是任重道远。

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脱贫成本增加,边际效益下降。由于目前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加大,所以脱贫的总成本比之“八五计划”期间解决1个贫困人口要2000元,“十五”期间提高到20000多元,有明显提高。二是减贫速度减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5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30万。2001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减少112万。三是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14.8万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为33%,青藏高原延伸区的甘孜、阿坝和凉山州比重达40%左右,41个沿边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重超过40%,都远远高于9%的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87%的人群在年际之间有进有出,这是国家统计局一起调查的。以2003年为例,当年有1460万人脱贫,同时又有1540万人返贫,使当年贫困人口总量增加了80万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目前,从以上的四个特点看出,由于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要落后15到20年左右,是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也是扶贫开发的难点所在,是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地区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更难,长期脱贫难上加难。解决温饱是一个数量问题,巩固温饱是一个质量问题,长期脱贫是目标问题。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想巩固温饱,走上长期脱贫的路子,开发式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历史任务,全党和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要做到五个进一步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抓好开发式扶贫的信心和决心。把开发式扶贫的典型挖掘出来,集中宣传报道,让开发式扶贫更加深入人心,发挥更广阔的作用。抓典型引路,典型引路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提高开发式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影响力,进而更加发挥开发式扶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式扶贫的投入力度,把有限的有偿扶贫资金和无偿的扶贫资金通过“一体双翼”的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有效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扶贫,让贫困地区广大贫困群众和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进一步加大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的力度,充分发挥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的引导作用。开发式扶贫关键的是要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要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多数贫困地区资源都十分丰富,加大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有重点进行突破。

第四,进一步更新观念,不能把贫困人口多少来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重要标准。贫困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实反映了扶贫的成效,但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是用经济收入的多少来衡量的,而目前的衡量标准很低,脱贫的标准和解决温饱的标准相差不大,脱了贫的也容易返贫,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再说,目前的贫困区域和贫困数量的分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为扶贫开发带来很大挑战,过去解决一个贫困人口2000多元就可以,而今需要2万多元,增加了十倍。一个贫困人口的后面有许多诱因,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自然等,因此,开发式扶贫提高综合开发水平,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才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关键所在。

第五、进一步处理好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的关系。无论是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都是我国采取的重要扶持措施。开发式扶贫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资金和项目的扶持,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而救济式扶贫主要是对那些丧失劳动力,生活确实无法自理的人,这两者都是体现党的关怀,都是必须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如果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都拿入低保对象,全部给予救助,不搞开发,那只能是培养懒汉,目前的贫困人口2365万,明年会变为3000万,后年就会变成7000万,贫困人口将会成几何级数上升。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的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1亿已增加到目前的13亿。大约10亿最贫困的人口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注重救济式扶贫而不注重开发式扶贫造成的。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提出,贫穷是世界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帮助所有的人脱贫是各国政府的目标。让穷人利用市场经济脱贫不同于政府救济式的扶贫,尤努斯批评了救济式的扶贫法。他说:“向失业者提供救济并非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佳方法。身体强健的穷人不想要,也不需要慈善救济,失业救济金只是增加了他们的不幸,剥夺了他们去做事的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他们的自尊。”各国扶贫的经验也证明,救济这种输血式扶贫办法并不成功,甚至是越扶越贫。尽管花了不少钱,但效果不明显。

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扶贫开发方向性问题,如何处理好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的关系,在2004年11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200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都明确表示,目前农村消除贫困的整体战略应该是: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必要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总结国内外扶贫工作经验、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方针,仍然适合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发、救济救助和保障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和替代的。其中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根本,决不能因为强调救济救助而弱化和否定开发式扶贫。

因此,把开发式扶贫作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最有效措施,需要坚持不懈的狠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