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新父子逃狱:大众日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有实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47:11

大众日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有实招

唐卫毅 杨 帅

2011年03月15日09:08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根据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除了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推敲和修改,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进行了适度修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分配领域的修改中,将“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改为“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3月14日《新京报》)

  虽然“逐步”与“尽快”仅仅是两字之差,但却体现出了国家高层高度关注居民收入分配、关注民生的分量。从“字面”上看,“逐步”与“尽快”都属时间词,“逐步”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而“尽快”则是一个较快的时间概念。从两字的“内涵”上看,“逐步”时间结点较长,压力相对较小,而“尽快”的时间结点较短,压力相对较大。虽然“逐步”和“尽快”都没有标明具体的时间“结点”,但是从这一改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决策层面已经开始致力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要用“较快”的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剧增,居民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无论是中高收入群体,还是低收入群体,居民从收入增长中均得到了实惠。但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摆在公众的面前,那就是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也日益加剧。

  其实,收入差距过大,非常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大,预示着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这样的财富状况,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心态失衡,感到自己虽然收入也增加,但相对于那些富人群体,依然是“穷人一族”;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特别是房价的成倍增长,低收入群体的绝对购买力已经有所下降,甚至还抵消了收入增长的“幸福感”,影响到基本的生活消费和质量。

  面对现实,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并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应该说,“十二五规划”提出“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是一个积极信号。“尽快”是一个“动员令”,也是一个“进军令”,围绕“尽快扭转”收入扩大的问题,各行各业都应该迅速行动起来,综合布局,科学统筹,通过调整收入分配这个“杠杆”的“支点”,来最大限度地化解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民生所盼,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对此更是翘首以盼。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快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出实招,见实效。

 

(责任编辑:齐贺)

人民时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大意义何在

金苍

2011年03月09日00: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年均7%的目标,引人注目。同样引起广泛讨论的,还有一个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两个7%,彰显政府决心,可谓意味深长。

  “GDP涨得跟胡子一样快,工资涨得跟眉毛一样慢。”网络流行语固然有恶搞成分,但也包含了部分事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济年均增速近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却在7%左右。流行语中也包含着民众的强烈期待,而两个7%,正是政府对这种期待的回应。

  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各种经济指标的完美,而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持续、充裕的物资财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让人受益,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收入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同步。只有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才有意义,而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种种经济指标,也才是“人性化”、“合理化”的指标。

  从我们国家现实发展需求来说,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同步,同样重要。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几个突出矛盾,都与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实际上,以现有收入为基础进行分配调节,在当前情况下有一定困难。分配问题的突破口,应存在于“增量变革”中。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让居民收入的增加量,更多地倾斜于低收入群体,是改变收入分配结构更现实的路径选择。只有收入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才能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更大的空间,有效改变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也才能不断刺激和扩大消费。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估算,2010年全国人民一年所得约为16万亿元,而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7万亿元,比重已超过95%。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只有通过不断增长居民收入。而内需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已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也才能更好地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去年以来,“橄榄型社会”成为热词。我们应该朝着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格局努力,已经成为共识。而增加中等收入者、减少贫困人口,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也是关键。否则,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财富,会继续往金字塔塔尖集中,造成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所以,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民生考量,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长期的发展打下基础、带来活力。可以说,让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也是其手段。

  无论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还是不断扩大就业;无论是保持物价水平稳定,还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都能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十二五”时期,一个基本的目标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不仅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更是居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才是“小康”的要旨,也才是“基础”的本义。

  相关评论:

  让收入分配改革“落地开花”(责任编辑:齐贺)
  • 打印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关于   人民时评   的新闻去聊吧讨论
  • 人民时评:合作让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乘客获益
  • 人民时评:低保救助与物价联动,“好经”如何落到实处
  • 人民时评:面对三千多万失能老人我们能否提倡“社会孝道”?
  •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高校改革,要到“深水区”学游泳
  • 人民时评: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部接地气才有底气
  • 人民时评:党委新闻发言人 技巧重要理念更重要
  •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交心赢得信任
  • 人民时评:从温总理与网友交流中展望民生的“春天里”
  • 人民时评:“马上就办办公室”如何才能“马上给办了”
  • 人民时评:名校“联考”,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小步

    解放日报:让收入分配改革“落地开花”

    李记

    2011年03月08日09:3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要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如此详尽而具体地谈及收入分配改革,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不多见。我们期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详尽提及的各项收入分配改革动向,能够成为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下一步致力的方向。

      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关注的是较低收入群体,某种意义上说,做好对这部分百姓的收入保障,是搞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强调了对最低工资制度的严格执行,对很多打工者而言,这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谈及的是正在推进的个税改革。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则直指备受诟病的某些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过高问题。当前在一些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呈现明降暗升的态势。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要坚决取缔任何形式的非法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尤其应该面对特殊群体,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加快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期望,收入分配改革能具体、务实,“落地开花”,让更多百姓受益。 (责任编辑:华滢(实习))

    南方日报: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

    迟福林

    2011年03月15日10:1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国富、民富都十分重要。问题在于,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带有国富优先的突出特征。这些年的实践说明,长期实行国富优先的增长,使国家生产力优先并快于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社会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国家“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历史性转变,走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因此,“十二五”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关键,在于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因此,建议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民富优先的发展方针。

      国富、民富都十分重要。问题在于,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带有国富优先的突出特征。这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扩大经济总量中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成效。“十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有资本扩张速度、土地出让金增长速度均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国富优先的发展特征突出。这些年的实践说明,长期实行国富优先的增长,使国家生产力优先并快于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社会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如果“十二五”确立民富优先的发展方针,实现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的巨大转变,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预期:它是释放社会总需求、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重大选择;它是缓解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大选择;它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公平发展的重大选择。

      民富优先不光是理念,更是具体政策的变迁。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例,就需要取得重大突破。按照民富优先的发展方针,“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要有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建议把“两个同步”具体化,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不低于8%,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不应低于10%作为约束性指标,设置有效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约束性指标。目前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是3.3∶1左右,到“十二五”末则应通过分配改革控制在3∶1左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为“十二五”民富优先的发展起好步、开好头。

      民富优先的一个关键群体是农民工群体,因而应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农民工”已成为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焦点所在。立足现实条件,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应当把“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时期,一些地区已经作了先行的探索,而要民富优先,应当先补短,也就是补农民工收入和福利保障的短板。建议“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出台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政策,采取包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城市保障房和廉租房等综合性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民富优先,还得从源头做起,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形成的财税体制在激励做大经济总量上的效应明显,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不足。实施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需要财税体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应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调整中央地方财税关系,实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尽快改变干部考核选拔机制,努力推动中央地方关系、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等联动的结构性改革。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没有政府转型的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有大的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民富优先,关键在于政府转型。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政府要实现由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尤其是面对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政府应当作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提供重要保障。民富优先,没有政府的转型是很难落实的。政府应从自身利益束缚中超脱出来,强化公共利益代表的地位,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走向公共治理。如此,民富优先才能获得体制保障。因此,“十二五”改革攻坚战,依然要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重点。 (责任编辑:齐贺)
    • 打印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关于    的新闻去聊吧讨论
    • 南方日报: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更多民间参与
    • 南方日报:正解决问题不能靠极端方法
    • 南方日报:谨防有人把官场当股市一路看涨
    • 南方日报:农民“隐性负担”不可小觑
    • 南方日报:对公车改革的阻力要有充分估计
    • 南方日报:开放的城市呼唤户籍改革的进步
    • 南方日报:触碰“三公消费”需要的是决心与魄力
    • 南方日报:如何让“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忽悠不起作用
    • 南方日报:如何转出26次“降价死”的怪圈?
    • 南方日报:以“省直管县”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 南方日报:以“无线城市”为抓手解决“三农”问题 
    • 南方日报:事关国企的说法无外三类
    • 南方日报:让公众监督的阳光照进“裸官”现实
    • 南方日报:直接发红包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
    • 京华时报:国资收益补民生是最大分配改革

      徐立凡

      2011年03月08日09:27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这一规划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9870万亿元,央企利润总额就达到1.1315万亿元。根据国资委测算,只上交了国有资本收益预计约600亿元,即使加上地方国企,上交的红利也大约只有5%,仅仅达到了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规定的最低标准,即一般性竞争企业的红利上交水平。

        众所周知,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竞争性企业,其中多数拥有资源、融资、定价、谈判能力等方面的垄断式优势。垄断优势造成了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和社会回报方式上的行为特征:一方面利用各种办法力保其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其社会回报率与其强大的盈利能力有差距。当前上交红利比例本来就不算高,这些钱又用在内部调剂,属于体内循环而不是直接回馈社会,有些企业还乐于主动发布“政策性亏损”数据,希望通过财政再补贴回来。

        这种利益获取和分配模式,自然会令民众对于国企超出社会平均水平过多的薪酬和福利异常敏感。此外,还意味着生产资源的浪费和市场风险的抬高:消耗全民所有的资源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主要为全民分享,生产资源等于是被低效率使用,有的资源甚至不可再生;由此产生的利益被用于非主业的房地产开发等基础民生项目,又强化了市场的非理性因素,进而抬高了民生成本。

        加大国企的改革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固然是理所应当,但是,再强再大的国企如果不能成为民众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则意义有限,其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安全的职能,也会大打折扣。

        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和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是有益的矫正,实际上也是收入分配改革系统工程中最大、最易见效的一部分。说其最大,是因为收入分配改革意味着重新分蛋糕,即经济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划分。说其最易见效,是指在现有管理体系下,国企行为方式的调整,通过行政手段即可完成。

        国企收益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意味着这样的思路:一方面还是要保持国企的超强盈利能力,既保持其纳税能力,又能起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竞争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逐步还原其全民所有性质。无论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上调多少,这都是一个现实的可操作思路,都意味着国企利润向民生的转移。这也是国企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齐贺)

      1003|||14086613|||京华时报:国资收益补民生是最大分配改革|||2011年03月08日09:27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


      震惊
       
      愤怒
       
      悲伤
       
      感动
       
      喜悦
       
      幸福
       
      无聊
       
      可笑

      推荐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关于   两会评论   的新闻去聊吧讨论
      • 齐鲁晚报:推行“异地高考”关键要破除地域特权 
      • 齐鲁晚报:认真的崔永元值得尊重
      • 南方日报:事关国企的说法无外三类
      • 南方日报:让公众监督的阳光照进“裸官”现实
      • 燕赵晚报:让民生支出持续增长成为财政目标
      • 燕赵晚报:教改医改,“公平”二字重千钧 
      • 燕赵晚报:既要降药价还要打“组合拳”
      • 中青报:“低收入群体CPI”如何真正惠民
      • 中青报:有无道德血液,大家看得明白
      • 钱江晚报:异地高考改革 先向弱势群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