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e联客户端下载:家庭的文化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15:17

家庭的文化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基础              谢轩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这就是真理——是人类活动之间认同的。这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类自我改良的标杆;是一个民族、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质量标准的衡量数;是幸福感的指标——人群中的质量包含著这些份量的多少来确定了幸福感;一个民族、国家、家庭和个人拥有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多了,它一定是和谐、幸福的。

其实,在我们周围发生的暴力、离婚、说谎、制假。教师没有师德、医生没有医德;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不讲信用;官员没有官德、结党私营、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坑蒙拐骗;落井下石、冷漠无情;没有羞耻感、没有愧疚感、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是非观念。有的是无情、贪婪、自私、暴戾。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遗患无穷。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没有心灵上的制约,没有了崇高的目标,没有了远大的理想。没有信仰,没有盼望;只有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对民族、国家、家庭和自己“根” ——后裔的质量,没有负起责任。《圣经》(创世记 18:20)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它们的结局是怎样?可怕的!

我们总是着重于学习科技的学科,以为是科学,哪知是科学里的一小部分。我们在小孩中强调提高素质教育的方法,哪知是教他们多学些谋生赚钱的技巧,如:小学提倡多学一些科目、技艺…等等。虽然,学校有要求(布置)学生阅读一些规定的课外刊物、文学…等等。但是,学校没有跟踪或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及其阅读后影响他(们)的心灵程度,并作出符合真理的方向引导。学校只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向。这是很危险地,只有上面的方向出现一些失误或偏差,就影响了整个社会层面;等到纠正时,已经误导了一大批人,在他们的思想里存在着难以磨灭的影像(例:“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来,这些人又要担负起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他们要“实事求是”呢?还是又继续其做“失误或偏差”呢?就像机器生产部件一样,只要其母机偶然误差,生产出来的部件一定不合格的,子机必定缺陷。稍不注意,损失就大了。

培养好素质,一定要在年少时做起,这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家庭环境是第一个关口,其质量影响了孩子的素质。好素质不是一时就能建立起来的,它要累月、累年甚至几代积累才能见效的。它要在家族史中、前辈的经历,又经现时长辈总结,选择好的理想和目标——正确的文化信仰。做到弘扬好的,去掉糟蹋,在自己心灵上形成制约。为教育下一代,这样一直不断延续;长者教小辈做到身传言教,持久不懈,像驾车一样诚心专注,随时调整方向,好素质才能培养出来。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教堂背景的素质教育提高方法:

一.先从心灵里学习敬畏。

“敬畏”是人类之初人就有的;“敬畏”谁?为什么要“敬畏”?理由在哪?要弄清楚,搞正确。《圣经》里:(所罗门箴言 1:7)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犹太人信仰的是创造大自然的上帝。)

学会“敬畏”,在心灵里安装管束标杆(真理的引导),以真理为标准的良知(良心);很自然地就会敬畏长辈(包括父母)、师长。“敬畏”对象搞错了,良知标准迷糊了,人也愚妄了。一句话:聪明人敬畏真理;愚妄人使用强权。

 

1.      例:

在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或基督教的文化信仰中,特别强调教养孩童。他们认为人应该从年少时就要有正确的文化(真理)来规范自己、管束自己;良知的标准正确了,一生所走的路程就不会偏离真理。所以,他们的家庭很注重教养孩童这一课;在家庭里经常有传讲《圣经》里的故事,全家经常聚在一起研究《圣经》里的历史和背读里面的经文,以此在孩童心灵里栽下“敬畏” 之苗。家长们都知道:“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 22:6)

就这样,基督教的文化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几经多个世纪的信仰熏陶,人们在内心里面形成了自觉规范自己、管束自己,使执权者在进行各项制度、法律,能顺利得到执行。

 

二.要让孩子读懂大人。

问一问我们自己能熟悉祖辈、父辈,将他们读懂吗?读不懂能教导下一代吗?真理是啥?要真理做啥?你能懂吗?不读懂它,人就迷糊了,无目标、方向了。为了下一代,我们自己要在心灵里安装信仰的标杆,使真理成为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读懂我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帮助孩子在年少时关注民族、国家、家庭的历史;不仅是自家的也要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了解全球的各个地区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利用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放在餐桌台上让小辈参与大人讨论和评说等等。让他们喜欢历史,明了历史;好让他们能在过去了的历史与现时将成历史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位置点,为自己未来找到清晰点。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历史,他们认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种认为是有偏差地。胜利者写历史,失败者在写历史,中间观望者也写历史…;只是,每个时代的人常常因私欲的驱使,夸大了自己的成绩,轻描淡写自己的过失,错误推给他人,想方设法用权势将人群的一切活动利用为己所用…(如:“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哪知,人类活动在这大地的时间长河中所流过的痕迹,都有记载,是抹杀不了的;想用权势抹杀,只在你有权势时,活在这世上的时候得益而已,但会贻祸你以后的名声和你的后代。比方,近几年在解密过去发生的事件中,许多以前的事情,经解密了与教科书所记载的不一样;使得现代的学者要重新思考、纠正,在社会上的思想领域里产生混乱…;对教育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教育者感到束手无策,十分被动…。国家记载历史是这样,家(族)庭的历史也是这样,务须真实。《圣经》里(箴言 10:9)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稳;走弯曲道的,必致败露。

 

2.      例:

有一个孩子在考试卷上篡改了评分数后被父母亲发现,父母亲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正在这时电话铃声响了,父亲拿起话筒:“喂!找那呢?”“——”“哦!她没在,不知道。…”放下电话,父亲对母亲说:“刚才是找你的,邀请你去跳舞。”这时,孩子发声说:“爸,你说谎言,妈在家你为什么说她没在?”“你妈不想去嘛!”“你…!”“孩子,你爸这是善意的。”“那我也是善意的,我只是不想挨打而已吧!”…

 

3.  例:

在跟小朋友打交道时,曾经问过他们一个使他们惊愕的问题:“你们认识并熟悉你们的父母亲吗?”小朋友都笑着举手说:“认识”“谁不认识父母亲?多说了!”“自己的父母亲谁不认识”;是的,多说了!叫“爸妈”可不能叫错吧!

进一步的问题:“你们熟悉你们的父母亲吗?他们喜欢什么?恨恶什么?…(等等)”。(那可不能说是多问了,直到我这把老年纪对自己的父母亲的‘属性’也没能读全懂。)

“既然你们认识并熟悉你们的父母亲,为什么他们说的话你们为什么不全听呢?”哑然了!

“既然你们不听他们的话,肯定你们不是他们生的,或不是他们亲生的呗。”又哑然了!

“既然是他们亲生的,其实你们并不认识、并不熟悉你们的父母亲吧?!”“要穿,要吃,要喝,要拉,要睡,要钱…你们就认识他们,父母亲要你们听老师话,上课要专心听讲,…(等等)做好人的事,为什么你们就不听呢?装傻了!”

“说谎,讲大话,打人骂人,欺负弱者,…(等等)坏的事情,为什么你们就不用学习,能做出来呢?”

这些问话,也该问一问大人。

 

4.      例:

孩子大学放假回家,和几个小学的同学相聚叙旧。回家与父亲谈了他们聚会叙旧的情形。

孩子说:“在我们这一帮同学里,有在读本科的,有在读大专的,还几个‘混完’初中毕业的。这几个‘混完’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市内工作,有的在外地工作;他们已经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混’得不错。”

父亲细心地听着。

孩子接着说:“…但这几个在班里是最调皮的同学,直到现在还是甚恨小学时的老师。”

父亲说:“为啥?”

“因为当上课时,老师总是叫他们到教室外面的走廊排队站着——怕他们捣乱上课呗。‘…今生没能读大学,全怨恨老师的…’。”

父亲说:“是吗?!天下身为‘夫子’岂能不爱惜自己的学生呢!这是老师没读懂学生,学生没读懂老师的缘故。”

母亲在旁插嘴:“我老家有一户人,出了一个发大财的儿子。这儿子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着他父亲干粗活养家;他父亲每天回家总有邻里投诉他儿子的事情;他就将他的儿子绑在门前的电线杆,喝了酒,拿出一根木棒,像打贼一样,直到他气消,不给他吃饭,家里没人敢去拦阻;每次,他母亲只好求助你外祖母去救他。这儿子很恨父亲,直到他父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接着说:“前几年,我遇到了这位儿子,他发财了…;他说‘以前很恨父亲,后来很后悔;现在自己已经成为父亲,很理解那时父亲的严厉——爱惜我,要我做好人…’”

父亲说:“他已经读懂了父亲…”

 

三.要在地位中学习平等。

家庭中要提倡有平等的概念:‘平等’不是‘平均’;生命是平等的,能力是有大小的。长辈(包括父母)对小辈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他们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圣经》里(诗篇 127:3)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既有敬畏,就明白了这道理,用一种敬虔之心来处理好关系。教小辈认识能力是有大小的,他(们)应得的份与责任要明确。大的有大的能力,小的有小的能力。他(们)应得的份是以能力衡量地,多得与多添的是恩典,教他(们)晓得感恩。

懂得平等,学会感恩,在社会上很自然地就会有感激、感谢和满足。

 

5. 例: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就为每个小朋友们举行生日会,可热闹啊!一直到读完幼儿学业离园进入小学。我们家除了小辈主动给长辈举行生日会外,小辈是没有过生日会的习惯。进入小学的那年,孩子的生日到来了,他提出要过生日会,庆祝一下。可没想到被父亲拒绝了,父亲对孩子说:“我和你母亲从来没有庆祝过自己的生日,你为啥要过生日呢?如果你要庆祝你的生日,可以,你要送礼物给你母亲,感谢她,因为今天她在医院里很辛苦地生下你,要纪念。”孩子静静地听着,没有吭声,点点头就离开了。

转眼孩子上大学了;离开家的第一年头,他母亲的手机来了一条短信,她看了,跑进房间流泪了,父亲以为啥事,看了手机短信心情十分激动;短信这样写:“妈妈:今天您辛苦了!谢谢!”父亲说:“孩子长大了!”…以后,他每年的生日都给母亲送来礼物,布玩具——是母亲喜欢的。

 

6.      例:

孩子进了幼儿园的第二年,孩子回家跟她母亲讲了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今天,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背着“小太阳”背包(“小太阳”背包在当时价钱算是高档的)上学。但她班的一位小朋友没照老师的要求,背着书包到学校,老师就责问这位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哭了。

第二天放学回家,孩子的母亲问她:“那一位小朋友有上学吗?”孩子回答:“有,她依然背着她那个书包。但今天是老师上课,老师叫过那小朋友过来,看了看她的书包,然后,高高地举过头对全班的小朋友大声说:‘你们大家来看,小丽(那一位小朋友的名字)的妈妈给她做的书包多么漂亮啊!还绣花呢!妈妈很爱她,亲手为她做地’”(其实,当时小丽家庭是穷的)。 母亲说:“小丽小朋友怎样了?”孩子说:“她笑了!”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有好的信仰——基督文化。

 

四.要在行为上学习爱的服侍。

家庭环境要有爱的服侍观念。在现社会上很普遍的传统观念里,是小的服侍大的,这种观念在正确信仰中是错误的。《圣经》里(马太福音 20:26):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正确信仰中是大的服侍小的,刚好与现社会相反;有能力的要服侍无能力的,大能力的要服侍小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来服侍家庭、社会一切的比你软弱成员(一个先进的福利社会国家(社会主义)是这样的)。这样,在每个人的里面形成一个理所应当地心态;不是为善而为事,乃是为本分而为之。《圣经》里(马太福音 23:11)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

 

7.      例:

踏进有记忆的童年,父母亲每个礼拜天一定带我们到一个称“三一堂”教堂做礼拜。那时,大人在楼上聚会,我们小孩子就在楼下的教室里,有老师带领我们上课,内容是讲《圣经》里的故事,学习画画,唱歌,跳舞的科目;最令我怕的是读《圣经》里的段落、字句,这些称为“金句”,不单要读,而且还要背诵。如,《圣经》里诗篇、箴言、雅歌书等等里面的美丽诗词,能造就人的句子。这样的学习环境称为“主日学”。到时候了,妈妈总会说:孩子上主日学,去“主日学”!记忆很深。除了学习,我们比较大的孩子要照顾小的孩子,因为同班不同龄,老师要我们遵照《圣经》里的教导去做,说是“爱的服侍”,我们照做了。

到了读小学的年龄,教堂被关闭了。接着社会上掀起了“三面 ‘大旗’”的运动,随时都有人群敲锣打鼓到“市委”大门前放鞭炮,舞狮子;说是他们在报喜讯:“钢铁炼出来了!”“…亩产千斤稻,万斤薯!”“卫星上天了!”…等等。总之,每天不是这群人有好成绩,就是那群人有大喜讯;乐得大家笑呵呵!那时,每天三餐到食堂吃饭,又不用钱,多幸福啊!记得没多久,“到食堂吃饭要领餐票了!”“每一位吃饭要定量了!”我们这些小孩到食堂吃饭,四人共吃一钵蒸饭(一钵蒸饭重四两),没有肉吃,只吃蔬菜,肚子经常饿着,头昏昏。以后,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子了。值得幸慰的是没听说有什么大的、伤人的抢劫案例,因为大家都一样。

到了读初中的年龄,在初中二年级的上半学期未,突然,学校的主任读了一篇报纸社论,及一篇大字报,就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你们闹革命去吧。”什么?是什么?不知道。同学们就说到别的学校看看;又搞大窜联;好热闹啊!学校里同学在抄、在写大字报,有的贴大字报;渐渐地学校贴满了大字报,像过节一样。可好玩啊!仔细一看大标题和里面的内容,才知道这就是“闹革命”。过了几天,校长是什么“走资派”,某某老师是什么“牛鬼蛇神”;……什么是“四旧”…;不好的东西全部出来了。以后,就连市长、部长、局长、科长……都不是好东西,统统拉出来了。批斗、游街、打骂、侮辱、…;受不了的自杀,外逃…。再以后,派别之间又大打出手,“文斗”、“武斗”…;最后连最高的第二把手也外逃,死了…。真是不好理解!但当时,父亲总是吟着《圣经》里的传道书 1章9节: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闹了大约四年光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开始了。到农村插队与农民生活,接受他们的教育——来个“少知识文化的人教育多知识文化的人。”在贫困山区的农村——大鼓岭艰辛生活了七个年头。在七个年头里,父亲差不多每一个周都来一封信,他用的是文言文的格式写的;信里面充满鼓励,要咱重拾信仰,建立信心,学习《圣经》里的人物服事那一代人;将年少时听过的、读过的《圣经》里的故事,及诗篇、箴言、雅歌书里面的诗词,能造就人的句子回忆起来(当时教堂变成工厂,《圣经》被烧毁了)。父亲说祂里面有真理,有力量。是的,他教咱不可偷,教咱不可懒,多做荣 神益人之事。(那时,一同下乡的知青各色各样的家庭背景,多数的心情是诅丧,行为带有破坏性格,如:谈论“偷”是常事——偷东西、偷渡…;现时在网上玩QQ偷菜、偷鸡鸭…,没有当时的情景精彩和刺激。抽烟、喝酒、赌牌,偷东西,咱不学。)在七个年艰辛生活中,人肉眼看不见只在于心灵里的 上帝指引和帮助下,将贫困的大鼓岭改变成为使那里人羡慕的地方。

回城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教堂的大门又打开了,在里面每个星期日总是传来了使心灵安舒的歌声。一次偶然,一个礼拜天踏进教堂,在楼下的教室里看见一个大约六岁的男孩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旁边矮他一个头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个粪斗,看来地面刚刚打扫干净;他们望着个子比他们高的女孩子,这女孩子蹬着脚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金句二字,还有几个孩子在搬着小凳子排排放。咱走进看看那女孩子手上的纸条,里面歪歪斜斜写的是:“金句: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 9:10”一看就知道是从《圣经》里抄地。咱问:“你们的老师呢?”孩子们说:“她还没来呢。”的确,他们在学“爱的服侍”这一课。

 

最后,学习承担责任。

要让小辈勇于承担责任;做错了,勇于承认错误。

家庭的餐桌台要成为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交流平台,让小辈参与,使他们明瞭家庭的状况,力所能及的承担一些责任。比方家务、参与家庭经济安排等等。

 

8.      例:

记得要上小学了,母亲把我叫到跟前说:“跟你的姐姐去学校报名缴费,你大了,要上学了。”我说“我不上学。”“为啥?”“~?!”“去不去!”“~?!”当时我不好说出理由。这时母亲二话没说,拿起“家法”藤条,一气之下拼命地往我身上凑,停了,她扔下藤条眼里含着泪花就走开了。

其实,不是我不想上学,那时学费是四元几角钱,差不多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但家里穷,父亲在外,母亲和姐姐做手工来养活全家八口人,刚好糊口过日子;好在有信仰做家里的“支柱”,“帐篷虽是简陋,还不至于透风雨淋;我们知足常乐啊!”这是母亲经常说的。我看到家里经济这么紧张,很想“帮忙”节省,没想挨了一顿打。

第二天,只好跟姐姐报名上学去了。

之后,母亲分配我帮助做手工活了。每做完一件产品得到的工钱,十分之一的归我;做了一个月结账,才几分钱,能领到一、二角就高兴地不得了——这钱可以自己花了!

到了小学升初中,家里经济比较充裕,那时,母亲不给我们男孩子做手工活了(她还是有点男尊女卑的思想)。每个月发给我们每个人二角元的零用钱(后来渐渐加添)。太感谢母亲了!

在这个家里,家务公开,家庭经济安排也公开;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家管理好,渡过困难时期。

 

要记住:在家庭里难免有纠纷,在处理中,爱是大于理的。

任何“对”的道理(真理)都是为爱而建立的。《圣经》里(罗马书13:10)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理’)。(加拉太书 5:14)因为全律法(‘理’)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马书5:13)没有律法(‘理’)之先,罪已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理’),罪也不算罪。(罗马书 5:20)律法(‘理’)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

 

其实,问一问我们周围的孩子,爱是什么内涵,都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但在有信仰的先进国家里,你问同一个问题,大多数回答都是肯定地。他们年少时就被家庭的信仰熏陶着,先入为主,说一不二。

爱是什么?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里(哥林多前 13:4~8)

长者教小辈要身传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