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英雄 电影: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展的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4:21
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展的根 (转)

 

●杨镇江

 

    在我的老家,您从乡场上走过,您会听到那些路旁或豪华或简易的建筑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您从山里上走过,您会不时看到路边的小树林里有正在看书的少年的身影;在春天的油菜田或麦田走过,您更能随时见到徜徉在春光中读书的孩子,因为“青春作伴”,诗情画意伴着书香,对我老家的孩子们更具诱惑力。

     老家所在的农村,原本很封闭,很落后。

     大约在明代,一四川周姓人家移居此地。一天,周家的祖母带着她的三个幼小的儿子到一条小沟渠边洗衣,被当地的一家大族的人欺负。周家的祖母当时忍气吞声,回家后就对势单力薄的丈夫说起了自己的遭遇。见丈夫不语,周家的祖母就对丈夫说,要到四川那边请一个教书先生来教几个儿子,把孩子培养出息了就没人敢欺负了。不久,他们果真从四川那边请来了教书先生教他们的儿子。

     几年后,教书先生见已把三个孩子教育成人,就要返回四川了。临走时,教书先生对周氏夫妇说,几年之后,若有信寄来,就把这三个孩子送到他谋食的地方去。

     教书先生果然有信寄来,周氏夫妇就把三个儿子送到四川去。几年之后,周氏的三个儿子一个个坐着八抬大轿,带着大队人马,衣锦还乡。

    这是流传在我老家民间的一个读书做官的故事,真实性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我们老家的周姓家族确是领读书成才的风气之先的。好几部地方志上有记载表明,自明代以来,老家周姓几乎历代都有优秀的读书人,都有通过参加科考做了官的。后来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后,老家的周氏家族亦很重视文化教育。民国时期直至今日,周姓的文化教育都是走在本县豪门大族前列的。

    而新中国成立以前,周姓的文化教育在我们老家几乎是独领风骚。

    虽则如此,周氏家族在老家这片过去蛮荒的土地上树立了尊师重教、重视文化的良好风气的事实是不争的,这种风气一直对老家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的推动的事实也是不争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姓在文化教育上“孤帆远影”的局面变成了“千帆竞渡”,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优秀的读书人

    在老家,中小学校长的人选可以因各种政界因素而迟迟难以到任,但是没有校长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却一片井然。学生自会勤奋向学,教师自会努力教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乡中学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委任校长或没有委任到大部分民众满意的校长,但运转一直都很正常,并且好多年一度是县内区内的教学质量甲类学校。每年,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才从这所学校毕业,就被省内、区内外的知名高中争相招走。有人戏称,这所学校是一所“无人驾驶”的学校。

    这“无人驾驶”的背后,其实就是老家文化教育之根的粗壮撑着的!

    近几年来,尽管时代的大潮中掺杂着很多的急功近利,浮躁病蔓延,但是老家的人们从来不会抱怨读书“把家都读穷了”。尽管十几年中没有建造新房子,尽管三五年没有添置新衣,换新电视机,尽管连老房子卖了或者因送子女读书无资金翻盖房子,房子垮了……老家人依然执着于他们悲壮的求学梦,神圣不可改变。

    学子们依然如痴如醉于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一代代优秀的前辈的感召下,他们越发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屡屡做出胜于前辈们的优异成绩。在近四年中,老家就有四名学子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至于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学子,每年都要以两位数计,区内县内不时囊括文理科状元。

    老家虽然在物质上的发展至今落后,但老家人坚信,只要这种尊师重教、重视文化的传承能够继续延续,暂时的物质上的贫困又算得了什么呢?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这种传承会突然那一天远离老家人而去。所以,老家人就一直这样守望者他们这个艰辛而又踏实的文化梦、教育梦,小心翼翼地。

    有人在责怪读书返贫了,但老家人不。

    我老家贵州省大方县牛场乡的乡亲父老们,您们怎么就这样执着呢?

    当您从老家的乡场上走过,您依旧会听到那些路旁或豪华或简易的建筑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您从山里上走过,您依旧会不时看到路边的小树林里有正在看书的少年的身影;在春天的油菜田或麦田走过,您依旧会随时见到徜徉在春光中读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