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火拼: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7:37:14
 
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维系君主专制的万世一统政治制度。通观中国封建世袭制下皇位继承制,一般遵循两个人人皆知的基本原则:“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种种争斗原因,两个原则也未必绝对贯彻,但无论怎样,以本系亲属来继承王位却属无疑。
 
 
父死子继制
 
这一皇位继承原则早在中国奴隶社会的西周即已确立。现以封建社会国祚较长的汉唐两代为例,即可见这一制度的一般实施情况。
 
汉高祖刘邦将皇位传给刘盈,史称惠帝,惠帝为刘邦子,即父死子继。惠帝死后吕后专权,乱搞一通,说不上谁传谁。吕后死后,周勃杀吕氏,立刘恒为帝,史称文帝,而刘恒亦是刘邦子,乃刘盈异母兄弟。若说文帝是继惠帝位,则“兄终弟继”。文帝后为景帝,景帝后为武帝,武帝后为昭帝,都为父死子继,符合王位继承法。但昭帝死而无子,辅政大臣霍光把武帝重孙刘询辅上皇位,即为后来的宣帝,宣帝继昭帝之位,其辈份属于侄孙,即侄孙继叔祖之位,不符合父死子继制。
 
唐代自高祖李渊开始,经历太、高、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十二帝,其中除睿帝为弟继兄位外,其余都是父死子继。但敬帝以后为文帝,文帝后为武帝,武帝后为宣帝。文帝、武帝都是敬帝兄弟,为兄终弟继。而奇怪者是宣帝乃武帝叔父,以叔继侄,即“侄终叔继”。
 
从汉唐两代所发生的不符合“父死子继”制帝规情况看,大多因事出非常,即皇帝无子可传而迫不得已,或为争夺帝位而争斗的结果。
 
无论历史的现实怎样,但这一封建的父死子继制原则却牢牢的根深蒂固于传统宗法观念之中。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虽则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在赵匡胤母亲死前却演出了一场闹剧。她问儿子是怎样得到江山的,儿子无论怎样回答都不对,其母才对匡胤说,是后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小孩子,你趁周主年幼无知乘机夺取皇位,因此建议匡胤死后把帝位传给弟弟光义,光义死后再把帝位传给你儿子,这样掌握政权的都是年长而富有经验之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赵家天下方能永保。赵匡胤认为母言有理,唯命是从,死时便把帝位传给弟弟,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有子不传而传弟,遭到了史家非议。人所尽知的历史剧《贺后骂殿》,贺后即为赵匡胤正妻,殿为光义所坐的金銮殿,所骂内容为他篡位夺权。可见凡违背父死子继制原则,不是事出非常,迫不得已,便会遭人唾骂。
 
 
 
立嫡以长制
 
封建的父死子继制把皇位继承权集中到儿子身上,在诸多儿子中,“立嫡以长”原则却更进一步把皇位继承人集中到嫡长子头上。这一原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轻易不可违背的。
 
三国时曹操的二儿子曹冲,为曹丕之弟,曹操很喜欢他,欲意传位,但事出不巧,曹冲却因病夭折,曹操非常思念,茶饭不进,曹丕劝慰其父,曹操却说:“此我之不幸而汝之幸也”。意即曹冲死了,我想立他做皇帝而不成,正好给你带来好运,后世封建史家都认为曹操此话违背传统宗法,后来的孙盛曾批评说:“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不以贤。冲虽存也,犹不宜立,况其既没而发斯言乎”?
 
立嫡以长虽是传统原则,但历史的真实却有不少例外。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以次子身份杀死哥哥而登上皇位的。真正由皇后所生嫡长子并不多见,西汉的十多位皇帝中以嫡长子继位者只有惠帝、元帝、成帝3人。东汉皇帝中竟无一人,两宋18皇帝中只有3人。明16皇帝中只有5人。但无论怎样混乱继承,却都未逃出同一血统家族,这种继承制所造成的弊端也是显而已见的。
 
 
 
皇位世袭制弊端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为人皆知。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糊涂令人捧腹发笑,《晋书》曾记,有蛙鸣于华林园,惠帝问左右曰:“为官乎?为私乎?”侍中贾允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30余位。最早者是西汉昭帝,最晚者是清代宣统皇帝。年龄最小为东汉殇帝,生下仅100多天就做了皇帝;东汉冲帝和东晋穆帝2岁做皇帝;北魏孝文帝和清宣统帝3岁做皇帝;清光绪4岁做皇帝;5岁者有东晋成帝、北魏孝明帝、南宋恭帝;6岁者有清同治和顺治帝;7岁有元宁帝;8岁有西汉昭帝、东汉质帝、清康熙帝;9岁有西汉平帝、明英宗帝。10岁以上未到成年的少年皇帝也实属不少。
 
据上可见,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出来者,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