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救的姜戈 剧情:冷思考:人权宣言诞生起,国家主权已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32:08

当下,法英美等多国部队正在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

针对利比亚的本次多国联合行动,以通过的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基础。决议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多国部队的联合行动于决议通过不久后达成,军事打击随即展开。

决议的文字表述存在模糊之处,“有关国家”和“一切必要措施”并无具体指向,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多国迅速展开攻击,缺乏足够明确的依据。

军事打击把利比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重新拉回均势,但打击最终希望达到的结果,各国态度既不明朗也不一致。利比亚国内的未来走势更是扑朔迷离,各国均不派遣地面部队,不排除利比亚内战持续的可能。一旦形成此种局面,军事干预的有关国家又将为这个国家的内战以及平民的牺牲作出怎样的承担?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启动始于冷战结束。二战后,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得到确立,不干涉内政、国家主权至上,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作为宪章最基本的原则而存在,只有安理会采取或授权下的有限行动方能使用武力。冷战时期,联合国的行动力难以有效发挥。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美国单边主导,或有美国参与的多边维和行动增多。

维和行动背后集体安全机制的最初设立是吸取二战教训,阻止主权国家间的战争,通过中立的斡旋调解等方式促使双方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然而,近二十年来的战争与冲突更多地发生在一国之内,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这些违反人道、有悖人类文明通识的行为日益成为维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维和行动成为一种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行为,国家主权概念在理解上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动,还发生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国际贸易需要在一个多边协商的框架下实现共赢;互联网冲破了文化的边界;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都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往往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能独立解决的。可以说,一国的决策或会引起全球的连锁反应,相应的,决策的出台就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思度与考量,“全球治理”概念浮现出来。

当然,主权国家仍然是有效保障其国民利益的主体,也是众多全球问题的治理主体。本次军事打击结束后,最终维护利比亚人民利益的也仍是利比亚本国政府,虽然目前它还并不确定。但人类正处在与以往不同的时代,国家主权概念正面临新形势、新变化。

如何取得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人民权益的统一协调,如何面对多国行动中的大国主导,如何使多国行动不至于成为大国利益的代言形式,如何让自由、和平与正义始终是人类社会不可变更的方向……本次多国联军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行为可视为一个思考契机。

比如,在国际法范畴,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国家政权?包括“合法政权”与“革命政权”及国家与政权的关系。再比如,什么是人权?包括“国际法的人权”与“国内法的人权”及“是人权大于主权,还是主权大于人权?”等等。

另外,20多年前有过一段关于主权与人权的对话。这里也摘要如下,以为参考:

最早的时候,主权的概念常常是专制统治的象征。

但是,美国的《独立宣言》与法国的《人权宣言》改写了这一定义。公民的权利成为国家权力的基础。

二战后,主权的概念再一次改变。国家主义向国际主义转变。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权力。

当时,我恍然大悟,从小天天都听到“主权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这句话,可是我从来没想过什么是主权。这里面确实很可疑。凭什么统治者有了主权,就变得“刀枪不入”,可以任意其事,胡作非为呢?

根据上面这段话,主权的概念也是发展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权就是国王的统治权。

我是国王,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管得着嘛!不允许你侵犯我的主权。

第二阶段,主权就是人民的统治权,不允许国王独享。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得很清楚,当人民与国王发生冲突时,人民有权推翻国王,也就是说“主权在民”。

“国王的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当国王破坏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国王。”

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写得更直接,绝不接受国王对人民的压迫。

“当国王违犯人民的权利时,对于人民及一部分人民而论,起义就是最神圣的权利和最不可缺少的义务。”

第三阶段,主权就是不违反普世价值的统治权,不存在不受任何“侵犯”的主权。

1948年,这一点写进了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

“任何国家不得破坏本宣言所载的任何权利和自由。”

“人人有权要求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获得充分实现。”

最后一句话中的“人人”,显然包括外国人。及彼,既然包括外国人,那由外国“人人”组成的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呢?

参阅:从“真假共和”,看近代中国的百年民主转型

何时批准98年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儒教与官僚,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

论宪法的精神:以人为本,不如以法为本

从《人权哲学》,看人权与特权的冲突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人”终极价值

“中国特色”只能是“充分世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