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高职学院网站:新闻魔鬼定律(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9:56

  ● 丁时照
  始祖感生定律
  《史记》号称信史,但人们对其中一些内容一直有质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史记》所纪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
  三皇五帝的来历,基本上都不合常识。综观《史记》的原文及索隐注释,发现几个帝王的降生非常奇异。炎帝是因为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而生炎帝。黄帝则是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颛顼帝的母亲见瑶光如蜺贯月,感而生颛顼。舜帝的母亲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五帝以降,商周秦汉的始祖皆因感应而生。
  商朝的祖先殷契是吞燕子蛋而生,周朝的祖先后稷是踩上巨人的脚印而生,秦朝的先祖也是从鸟蛋里生出来的,汉高祖刘邦,据说是龙与其母交合而生。
  鲁迅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然有的内容“不可考信”,但是人们依旧痴迷《史记》。

  始祖感生定律:社会新闻就像神话,越不靠谱越有人喜欢。
  人之天性,喜新厌旧,喜奇厌平。盖新奇之事物,超出常识范围,能增广见闻,拓展认知边界,激发人们的共同兴趣,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相比,社会新闻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强为之界定,社会新闻就是不同形态的人性展示。举凡奇闻逸事、善行恶举、灾变异象都可以囊括其中。
  中国传统媒体对社会新闻一直评价不高,觉得社会新闻只是家长里短,发展到现在亦不过是报道警察抓小偷之类,等而下之,一地鸡毛。
  世事难料之处就在于,过去的小跟班,如今成长为比自己还有力量的巨人,而且外带一股逼人的英伟之气。
  在党报里只是茶余饭后、聊以补白的社会新闻,在都市类媒体里被用来做主打,其报道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为有史以来之最。都市类媒体报道社会新闻不遗余力,不惜版面,以彻底的平民化、市场化为最高标准。如此剑走偏锋,也招来了一些人的诟病。有人说他们以“星、腥、性”为诱饵,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有的说他们很多的报道捕风捉影,以轰动社会为最高原则。事实是,都说都市报低俗,可偏偏看的人多。
  对某些德艺双“腥”的明星的报道,人们都会看上一眼。而有些贴肉状态的报道,则更是吸引人们去观看。至于那些很血腥的东西,读者自然也不会放过。如果故事离奇曲折,宛若神话,那么看的人更多。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有的东西是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的,孔夫子两千多年前的感慨,用到现在依旧正当时。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说过两句在正人君子看来很出位的话:快乐美满的人生: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虽然比较神话,可还是被很多人认同。
  《史记》所载始祖感生的故事,如果放到现在,你信吗?
  生民之初,人性天真。有不得已的事,编个谎,那时的人也就信了。不仅信,还往复流传,到了西汉时期,连司马迁这样思维缜密的人,如此不靠谱的事,居然就搬进了史书。其中,最不靠谱的是刘邦的降生。“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老太君在电闪雷鸣的野地里做梦已是奇迹。更离奇的是,刘邦他老爸赶去看,还真的看到有个东西在他老妈身上。我估计,是他爸眼神不好,还没看清楚是谁,那人就一溜烟地跑了。
  唉!来路不正,总得找个理由。大人物嘛,基本上不是人造的。

  唐太宗定律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与民休息,创造了为后世称颂不绝的“贞观之治”。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在唐太宗盛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魏征死后,唐太宗惋惜不已:“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他和魏征被誉为最佳的君臣组合,魏征曾先后陈谏200多次,皆切中时弊,无一不受到采纳。唐太宗说:“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唐太宗定律:个人偏好决定稿件生死。
  史书上说,“征状貌不逾中人”,也就是说魏征是一个很普通的男人,连英俊都说不上,肯定不具备伪娘的姿容,哪来的“妩媚”?
  正好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一般人看来狂傲粗糙的魏征,偏偏入了唐太宗的法眼:“但见其妩媚耳。”
  这和编辑对待记者的稿件是一个道理。编辑的职责一般是编辑稿件、制作标题和设计版面。凡是人干的活,一定带着浓郁的个人色彩,如果这种色彩比较稳定,人们就称其为风格。风格就是编辑的个人偏好,影响到稿件的取舍存废。朱编辑喜欢的稿件,到苟编辑那里或许是个简讯,到熊编辑那里,可能丢进了字纸篓。一篇稿件截然不同的命运,不是稿件本身质量的问题,而是合不合编辑胃口的问题。
  自从编采分离之后,编辑和记者之间就横亘着一条鸿沟。如果硬要给这条鸿沟一个形象的定义,它是太平洋。
  记者写的稿件敝帚自珍,编辑爱惜自己的版面,各宝其宝,矛盾由此而生。新闻单位的矛盾,一般就是由业务分歧而致个人恩怨。吵架是经常的,领导还鼓励。动手也不鲜见,领导为此很头痛。
  为了填平编采鸿沟,新闻单位从体制上改革,编采分离、编采合一,以中心为单位的小分离大合一,各种姿势都试过,按下葫芦浮起瓢。于是又有了编采轮岗。曾经的编辑做了记者之后,见稿件未发,遥想当年自己对记者的稿件处理得多么尽心尽力,很是不平。曾经的记者做了编辑之后,见到来稿如此糟糕气不打一处来,立马给毙了。编辑记者相见分外眼红,以致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屁股永远指挥脑袋,乱了乱了。
  我们自己都不是完人,还要求别人做完人。这种要求一般只针对两种人——领导和儿子。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希望儿子实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希望领导做到。对领导要求过高,对儿子要求过严,由此看来,人人都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要求儿子那样要求领导。
  其实,编采矛盾,如果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消融了。编辑想想记者的辛苦,记者想想编辑的难处,大家把心思集中在办好报纸上,大方向统一,小矛盾就迎刃而解。魏征有胆略,每犯颜苦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巩固李世民的统治,因此皆能让人主回心转意。魏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镜子。

  睡美人定律
  从前,有个国王和王后好不容易生下一个漂亮女儿,决定举行一个大型庆祝宴会。他们邀请了很多人,还邀请了几乎所有的女巫。他的王国里一共有十三个女巫,而他只有十二个金盘子来招待,所以他只邀请了十二个女巫。
  盛大的宴会结束,女巫们开始祝福。当第十一个女巫祝福后,第十三个女巫,也就是那个没有被邀请的女巫来了,她要进行报复:“国王的女儿在十五岁时会被一个纺锤弄伤,最后死去。”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第十二个女巫走上前来说:“这个凶险的咒语的确会应验,但公主不会死,只是昏睡过去,而且一睡就是一百年。”
  公主十五岁那天,她来到一个古老的宫楼,一个老太婆坐在里面纺纱。公主上前拿起纺锤,立即倒地失去知觉。时间过去一百年,一个王子来到古老的宫楼。公主睡得正香,她是那么美丽动人,王子禁不住俯下身吻了她。就这一吻,公主一下子苏醒过来,微笑着充满深情地注视着他。王宫里所有的人都醒过来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模样。不久,王子和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到老。

  睡美人定律:激情在酣睡,等待激活的一吻。
  街头人来人往,单位人进人出,举目四望,祖国处处不夜城。现代社会像上足了发条,见到的都是忙忙碌碌的背影,看起来人人都有自己的方向。
  记者尊崇新闻在现场,信奉眼见为实。可是,我们看到的这个社会图景果真是那么回事吗?
  如今,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累”。身累,心更累,身心俱疲。记者写完稿,连话都不想说;编辑做完版,只想仰望星空。年纪轻轻就想退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说到工作很头痛,在世人眼中有着耀眼光环的编辑记者竟然成了“倦鸟”,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
  这种状况有一个专有名词:职业倦怠或者叫心理枯竭,它是一种病。病因是人在长时期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得了这种病的人,激情消失,成就感降低,在工作中不求上进,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有调查表明,以职业分类,在我国倦怠症高发的十大人群中,记者“荣耀”入榜。从比例来看,大约有70%的记者在工作中容易倦怠。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倦怠不独中国有,美国也一样。“‘他们把你招来,使用得精疲力竭,然后让你走。’这是美联社记者的一支哀歌。” 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那里的工作是累得死人的。”
  问题来了。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在西方,新闻记者是国家这艘航船上的瞭望者。不论是耳目喉舌还是瞭望者,如果由一群有病的人来担当此职,危险至极。
  职业倦怠不但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职业道德的缺失、工作效率的低下和工作质量的不高,严重的会破坏家庭和社会稳定。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新闻单位的足够重视。编辑记者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无法消减的压力、晋升遭遇天花板、组织不够公正、对自己的直接上级不满意、既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又要顾及自己荷包的无力感等。
  克服职业倦怠,要靠自己的努力。牧师对一位总是来听他祈祷的信徒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依靠上帝而是靠你自己的双脚来站稳呢?”信徒听了大吃一惊:“您不是教导我们要把上帝当作父亲?”“你什么时候才会懂得,父亲不是你可以依靠的人,而是让你摆脱依靠倾向的人。”内因很重要。
  要唤醒沉睡的激情还要靠单位的重视,假如领导的心理也枯竭了,那就要靠天下苍生来唤醒。这个世界,有睡美人,就一定不缺王子。
  (作者为深圳商报编委、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

编辑: 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