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安mic:“ 既生瑜何生亮”---历史真实与作家的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34:30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 是主人公周瑜死前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出来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据说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在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上,虛构的成份多。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根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的开国功臣,威名远扬,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一人指挥的,与诸葛亮完全无关,而《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甚至捏造出一个“借东风”的故事来,把诸葛亮写得象个神仙,鲁迅说罗贯中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周瑜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并与周瑜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更是无中生有,毫无历史根据。
        罗贯中为贯彻“褒蜀,抑曹,贬吴”的写作思想,把刘备正统化,诸葛亮神仙化,把曹操奸臣化,把孙权无能化,周瑜心胸狭窄化。这对不懂得历史真实,而备受《三国演义》小说影响的千千万万读者来说,是一种误导。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他的小说《三国演义》流传迄今在600年以上。因为他是写小说,而不是写历史,所以没有人对他提出过多的非议。但是,我始终认为,用历史上的真人真亊写小说,还得以历史主线为依据,特别是不可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颠倒黒白的处理。正如我们不能把岳飞与秦桧,汪精卫与蔣介石的作为颠倒过来写一样。否则,你就不要用真实姓名。
  《三国演义》用了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陪衬而已。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有先机。周瑜年长于诸葛亮,所以在临终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感叹。而正史中的周瑜(见陈寿的《三国志》),却并非是如此鼠肚鸡肠式的人物。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双方主阵的统帅,北军为曹操,南军为周瑜。周瑜时年33岁,风华正茂,在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中也是主角。而诸葛亮,时年27岁,不过是西蜀派驻在联军大本营的一个小小的观察员罢了,连参战的资格都没有,哪来的草船借箭和 三气周瑜!?如果诸葛亮现在还活着,未必就同意罗贯中为了捞稿费而胡说八道。
        如果后人也跟着罗贯中说周瑜是鼠肚鸡肠式的人物,并拍成电视剧加以大肆鼓噪,对周瑜就太不公平了!老罗呀,你对周公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偏见,他的子孙得罪你了吗?你又从诸葛亮的子孙那里得了多少银两,赶快坦白交代吧,否则我要告你诬陷罪啰!(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