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凤城二路换锁公司:百家讲坛《我读经典》文字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55:40

我读经典系列(一)《我读先秦诸子》讲稿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百家讲坛》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就是由《百家讲坛》的若干主讲人,一起来讲《我读经典》,准确地说,读先秦诸子,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文化当中,经典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这个系列要讲先秦诸子呢?因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先秦诸子产生的年代,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的时代呢?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画外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被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轴心时代”大概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样的一个时段,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到北纬35度这样的一个区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民族同时产生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比方说古印度的释伽牟尼,比方说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比方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方说我们中国的老子、孔子等等,这些人是几乎同时产生在地球的这样一个区间,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这样一个“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大民族、各大文明当中,都产生了这样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先秦诸子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说这样久远的一种思想,几千年了,还管用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还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是不会过时的,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现在我们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历史上不停地有哲学家、思想家做出回答,然后大家不满意,然后再追问,然后再回答,再追问,再回答,为什么?因为人永远是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它不是属于哪个家、哪个学、哪个派的,它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先哲、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先人们说了些什么,经典上是怎么说的,我们会抱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去阅读经典。实际上我们已经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也回答了我们读什么,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画外音]千百年来,关于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在不停的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有人迷惘,有人困惑。易中天先生认为,我们的先贤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在先秦诸子当中。读先秦诸子其实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那么在先秦诸子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易中天先生读出了什么呢?
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墨子是一腔热血,韩非呢,韩非是一双冷眼,这个性格,韩非和墨子又是相反的。墨子讲的是兼爱,就是所有人他平等地爱,这跟儒家不一样,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先最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不太亲的,再爱不太亲的;而墨子他是天下所有的人平等的爱,所以他是一腔热血。而韩非子呢,韩非子说世界上没有爱,世界上哪有什么爱,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算计。他说有一个人是开马车铺的,卖马车的,还有一个人是开棺材铺的,卖棺材。这个开马车铺的人天天祈祷说:愿天下人升官发财。那个卖棺材的天天祈祷说我愿天下人早点得病去死,韩非说:难道是开马车铺的人仁慈吗?不是,因为只有你升官发财,他马车才卖得出去,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夫妻两个晚上都祷告,老婆就天天祷告说:神啊,保佑我老公吧,让他平安无事,让他每天挣一百钱。这祷告多了以后,老公就奇怪了,说你反正是祷告嘛,你不能多要一点吗?老婆说什么,一百钱就够了,挣多了你就包二奶。所以韩非他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这个人世间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他都无情地给你揭露出来,一点面子都不讲。因此他认为这个社会要建设得好,没有别的办法,什么仁爱啊,仁义啊,什么礼让啊,没有用,有用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刑法,一个是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这两条管用。大家可能要问,这个东西你也把它当作精华来讲了,什么导向?我告诉大家,即便是韩非的这种思想,它也是有价值的,先秦诸子的所有思想都有价值,它是和儒家相反,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儒家是理想主义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很理想啊,很美好啊,做得到吗?做到了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它是个双刃剑,它有两个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以激励人生,鼓励我们向善,鼓励我们做个好人,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应该讲仁义;但是它也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粉饰太平,一旦儒家学说被统治阶级用来粉饰太平的时候,韩非的思想就有用了,有什么用呢,揭露黑暗。所以历史上很多革命者、批判者,是爱读韩非的,当然历史上那么野心家、阴谋家也是爱读韩非的,革命者、批判者从韩非那里拿到了思想武器去揭露那些反动统治的欺骗性,使我们不再麻醉于瞒和骗的艺术,阴谋家、野心家从韩非那儿拿到一些办法,来搞他的阴谋诡计,所以它是双刃剑。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前面的四位。[读书感言]读孔:一颗爱心构建和谐;读孟: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一腔热血救助苦难;读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人生态度。
[画外音]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在对自己人生感悟和体验中,易中天先生读出了儒、墨、法家的经典要义,他用人生态度概括回答儒家、墨家、法家对人生问题的解答,那么在其它的经典著作里,易中天先生又读出了关于人的什么智慧呢?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人生智慧呢?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事辩证法在《老子》这里变成了政治辩证法,讲治国,比方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又从这个军事辩证法变成了哲学辩证法,最后在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生活辩证法,实际上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读《老子》主要是读生活辩证法,那么老子讲的生活辩证法是什么呢,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讲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是水,最不可战胜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含着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含着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处于弱事,你不要丧气啊,弱是可能变成强的啊,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办法就是不争,不要去争。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这个生活辩证法对中国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很多俗话,民间俗语都是老子思想转化过来的,比方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抢打出头鸟,这是老子的思想,不为天下先嘛,这些思想都是从老子那儿来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很意思,就是它可以用在不同的领域,得出不同的结果来。
那么在老子那里,我读到了生活辩证法,在庄子这里,我读到了艺术人生观。为什么这样讲呢,老子讲无为是假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为了有所为,我先得无所为,无所为才有所为,叫做有所不为有所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大家可能熟悉一个故事,楚国曾经想请庄子去做他的卿相,庄子在濮水旁边钓鱼,楚国来了两位大夫,说我们国君想麻烦您老人家了,庄子说是啊,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神龟,它已经死了三千年了,你们楚王宝贝得不得了,把它放在盒子里面,上面盖着丝巾,恭恭敬敬地供在庙堂上,请问作为一个乌龟,它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打滚呢?这两位大夫说,那当然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庄子说对不起了,二位可以回去了,我就是准备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一般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庄子的清高,其实不是,我认为表现为庄子的透彻,根本就不是什么清高,他看透了人生,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才讲宁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我也要这个生命,我也要这份自由,为了这个自由,庄子宁肯什么都不做,宁肯自己没有名,宁肯自己没有利,没有用,宁肯自己没有用。庄子甚至借老子的口说,我叫什么不重要,你们叫我是牛,我就是牛,你们叫我是马,我就是马,这个名不重要,用也不重要,他说一颗树,有用的都砍了,没用的长得倍儿大,要用干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就好,说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而且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是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庄子,而且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那么这种思想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叫《解蔽篇》,“解蔽”就是纠正方法论上的片面性。荀子总结了他以前的思想家,认为他以前的思想家,除了孔子以外,他不敢说孔子,除了孔子以外都有片面性。庄子的片面性在什么地方呢?蔽于天而不知人,只知道自然,不知道人类社会。其实儒家也有片面性,就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孔孟不讲天,庄子不讲人,真正讲人又讲天的是荀子,荀子而且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荀子说:各有各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说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因为你是现在的君主,是尧舜,就怎么怎么样,也不因为你现在的君主是桀纣,就怎么怎么样,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荀子说天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吗?地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吗?君子难道因为有些小人在旁边唧唧喳喳,说三道四,就不干自己事儿了吗?不会的。所以荀子的观点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天塌不下来,紧张什么呀。所以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易传》是《周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易》是两本书,一本《易经》,一本《易传》,《易传》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产生的一本书,受荀子的影响很大,荀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从荀子这里我读到了科学进取心(读书感言)。
以上就是我对先秦诸子的一点心得体会,再声明一遍,仅为个人心得,这些心得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比方说,对于诸子当中的某些负面影响,我就基本上没有说,这也是很可能引起某些人不满的地方,这里要说明一下,我觉得作为文化传播者,首先要清理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把它们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批判的工作还是留给我们专家去做为好。第二点,作为一般读者,用不着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先秦诸子,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只要我们有所领悟,有所感觉就好。第三点,我们读先秦诸子,我们读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的目的就是获得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从哪里来,从人生体验中来,人生体验从哪里来,从每个人的生活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体验,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自己去体验,每个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须自己去获得,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我们这个系列节目给大家呈现的就是我们《百家讲坛》若干主讲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来阅读先秦诸子,得出的他们的思考,得出的他们的结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思考,这样一些结论,引起大家对先秦诸子的兴趣,引起大家或者说和大家一起去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谢谢!
我读经典(二)《强势由人》讲稿
强势由人•王立群
画外音: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书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激励人心,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诸子百家中王立群教授独独偏爱孟子一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立群教授对孟子有着什么的特殊的感悟呢?孟子对于现代人还有什么价值,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王立群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从河南大学文学院走出来的王立群教授在电视上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学术底蕴,但是在三尺讲坛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王立群教授从未读过一年大学本科,两度失学的他由高中直升为研究生在坎坷的求学道路上,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博览群书的王立群教授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偏偏最钟情于《孟子》一书呢?王立群教授读《孟子》究竟读懂了什么?他又会如何向我们解读《孟子》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今天我来讲读《孟子》,因为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间《论语》和《孟子》是并列的,人们后世并称为论孟。但是我觉得论孟虽然并称《孟子》比《论语》更有个性。就我个人而言,对我的影响也更大。那么《孟子》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们应当怎么样来读《孟子》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孟子》这本书它最核心的观点是三点:第一点是《孟子》的心性学说,也就是孟子主张人性善,孟子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说人的这个善良本性呀就像这个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人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往低处流的,这个《孟子》这个书,这一部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孟子是性善论者,就是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善良的,孟子这个话没有错,但是先秦诸子还有一个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本来是恶的,所以孟子的人性善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缺陷。我们现在单就它的有道理的这一面来讲它的缺陷由将来讲荀子的老师来做补充。如果把人性善跟人性恶结合起来,应当说对人性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但是孟子至少说他发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第二点是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因为主张人性善,所以他主张仁者无敌,就是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孟子的政治学说。第三点就是孟子强调的强势人格。这一点在先秦诸子中间,只有孟子最强调强势人格,孟子所强调的强势人格最集中的表现在两段话里。一段话就是孟子讲的大丈夫,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汉代的赵歧为《孟子》为注的时候,他对孟子这句话做了一个很经典的解释,他说什么叫淫呢?淫就是说乱其心也这就叫淫,说不能淫就是说不能搅乱他的本心这叫不能淫。什么叫移呢?移叫移其性也,不能移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行为。至于那个不能屈,屈,赵歧的注解就是不能屈其节,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孟子》的赵歧注是最经典的注释。赵歧是汉代人,所以赵歧就认为《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这样来理解的,我很认同赵歧的的这个讲解。所谓大丈夫精神是孟子非常提倡的一种精神。另外《孟子》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它说生和义相比较的时候要舍生取义,这是先秦诸子中间谁都没有讲过的。孟子讲的大丈夫精神,还有他讲的舍生取义这就构成了《孟子》强势人格中间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积极。所以《孟子》的强势人格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民族精神中间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有一个最核心的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所以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孟子》的强势人格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形成,贡献是非常之大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孟子》这本书主要讲的这三点。
画外音:在《孟子》三大信心观点中,大多数人对人性善和仁政的观点印象深刻,但是王立群教授感触最深的动是强势人格。王立群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感受呢?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我觉得在《孟子》的学说中间最重要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强势人格。《孟子》的强势人格就我个人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叫自强不息,这是《孟子》强势人格的第一个层面。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说你必须自己去奋斗,找出来你自己的人生之路。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我的一生的话最痛苦的是两次失学。两次失学不是因为我考得不好,都是高分失学。第一次是1958年,那一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因为我在小学的成绩非常好,当时是五分分制,我这么六年来,所有成绩是全五分,所以当时这个小学就给我保送到一个重点初中去。结果的话,别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没有拿到,其实等我最后拿到的时候已经是其它公立学校开学了。我们没有拿到,最后我接到的是一个报纸糊的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个油印的通知书,写上我的名字,被录取到一所叫新新中学,新旧的新,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巷里的两处民宅,学校的校舍非常简陋。这个学校的话是一所私立学校,就是民办学校,我们所有去的学生都是当时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另类学生到这个学校去了。到学校的第一件任务分班,现在我们都知道考上学校要分班,但是当时分班不是按成绩分班,按个头分班,我当时十三岁已经是一米七多了,所以我就很幸运地被分到大个班,这个大个班的任务非常简单:一个星期六天三天打工,三天上学。所以我从十三岁上初一到十四岁的初二,这两年时间基本上是打了一年多的工,上了大半年的学,打工干了很多的活:搬砖,提泥,到厂里面去挖土方,到钢厂去砸矿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砖。我们开封市的北郊,离城市十里地有一个砖厂,我们就到那个砖厂去拉砖。白天上了一天课,晚上要拉砖的,拉车的话呢,一般的拉车前面有一个皮带是架在牲口的脖子上,但是我们没有牲口啊,再加上我的个儿大,又是班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充当那个牲口,当时叫驾辕,我当时只有十三岁,那个车几千斤重,架不住,我们怎么办呢?就在车的梁上梆一个横的抬杠,把那个抬杜绑上去,两边各站一个有力气的男同学叫帮辕,就是就这样拉。一个晚上拉两趟,第一趟拉还可以还不太困,第二次是最辛苦的,下半夜,人困得很,走着走着就睡了,因为它是一个驾辕的,两个帮辕的,其他的同学都用绳子绑到车上用这样肩膀拉,走着走着大家是边走边睡,边睡边走,摇摇晃晃,这个时候最危险的就是,这个车碰到土坎,上坎的时候大家一用劲就过来了,下坎的时候,车头就往下一栽,这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栽,如果我撑不住的话,这个车就一下子就把我压到车下面,这个几千斤重的砖车就可能从我身上轧过去,我们差不多每一天晚上都会碰到,后半夜都会碰到这种事情,每当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都是帮辕的同学喊,然后其他同学都帮着把车掀起来,让车的后帮落地,后帮一落地我就解救了。我们一个晚上拉两趟,然后到早上再把这个车还给人家工厂,就这样我们差不多,就是拉了两年,所有的钱都给了学校,因为学校要用这个钱支付电费,水费,甚至于粉笔,教师的工资全在这里面。到初三的时候稍微好了一点,我们学校就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以后,这个情况就稍微好一点,当然这样我们就度过艰难的初中阶段。高中我考的是一个开封市的一中,当时还是一个很错的学校,我在学校高中成绩非常好,高中的三年六个学期,我每一学期的总平均分没有低过九十七分,成绩非常好,一直到1965年毕业,我当时报考的是清华,是土木建筑,我毕业考试考了五门一百,高考的成绩也非常好,但是后来的成绩单也是来得很迟,到后来比我平均分低了将近三十分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又失学了,所以1965年我第二次失学。失学以后,就到我们当地的一个工厂的一个厂办学校,去做叫临时工,每半年签一次合同,我在这个学校教了十四年,其中教了七年小学,七年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起,一直教到高二(毕业班)。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没有赶上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我就一门心思想考学,但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二岁了,当时国家有个规定,三十岁以上的考生只允许66,67,68届的高中生,我是65届,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隐瞒届别,一种是放弃。我最终选择是放弃。但是第二年就赶上了,1978年开始招研究生,这就有机会了,所以我从1978年到1979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所以1979年考研这是我上学中间唯一的一次很顺利的。因为这一年考试的时候不再讲成份,不讲家庭出身,就讲成绩,所以那一年我考得很顺利,我们初试的几十个学生到复试剩下四个人,复试完这四个人录取了两个人,就我1979年很幸运地被录取了。所以这是在我这个过程中间包括。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其中我当时并不懂《孟子》,没有读《孟子》,我不知道《孟子》提倡的强势人格,而是后来我读到《孟子》的时候,当我读到《孟子》讲的这一段话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有一种共鸣,所以我自己体会到,经典常常不是你读懂的,经典其实是你的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以后你感悟出来的,靠读,只靠读,往往理解得并不深。我想讲一个比较轻松的一个事情,讲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一个事情,说有一年的一个圣诞节,圣诞节的前夜,有一个鞋店的老板,他就隔着玻璃窗看见外面有一个小男孩,瞪着眼睛看着橱窗里面的鞋,然后这个老板就出去问这个小男孩,就问他说圣诞快乐,我能帮你什么吗?这个小男孩就盯着那个橱窗里面的皮鞋,他说我想要一双鞋,你能不能告诉上帝让他赐给我这双鞋。这个老板就把这个小男孩请到鞋店里面去,然后让他坐下来,打了一盆热水,把他脏兮兮的鞋子给他脱掉,然后给他洗了洗脚,拿了一双袜子,跟他说了一番话。他说上帝说了,他不能赐给你一双鞋,他只能给你一双袜子,这个小男孩就非常失望,然后这个老板就告诉他说每个人都希望上帝赐给他最想要的东西,上帝做不到这一点的,上帝所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当你需要种地的时候,他可能给你一粒种子,然后你自己去耕耘,通过你的辛勤耕耘,最后庄稼丰收了,才是你收获的时候。所以你想要一双鞋,上帝不给你,上帝说给你一双袜子,你穿着这双袜子,你去寻找最适合你人生的鞋,而且上帝让我告诉你,他将来给你的回报最丰厚,但是你要坚持不懈地下去。这个小男孩就穿着袜子走了,过三十多年,有一天又在一个圣诞的前夜,这个店老板突然间接到一封陌生的来信,他打开信一看呢,这个信写得非常客气,说尊敬的先生和善良的太太,你们还记得三十多年前以圣诞之夜找你们要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非常感谢你赠送给他的那双袜子和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那些赠言,他穿着这个袜子经过了三十多年他找到最适合他的鞋,这个鞋是什么呢?这个鞋就是美坚合众国的的总统,署名林肯。这个故事的话很感人,我读过以后,我一直不忘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里边,并不是林肯很伟大,这里面最聪明,最智慧,最伟大的是那个店老板,当一个小男孩需要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并没有恩赐给他,施舍给他,他给他的是袜子,同时又给了他一个争取适合自己鞋子的一个希望。其实,经典所教给我们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奋斗才能够得到的东西经典并不能赐给你直接需要的东西,那个店老板他其实讲那个话很经典,他就告诉这个小男孩,怎么样去奋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但是无论你走什么路,你只要勤奋,你只要自强不息,你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寻找适合你的东西,你最终都能够实现你的愿望,这就是那个店老板非常高明的地方。
我说的这两个情况,一个发生在东方我的身上,一个发生在西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是我们发现那个店老板绝没有读《孟子》,他绝不知道《孟子》讲的那个大丈夫的精神,但是人类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东西方都是相通的,人们都懂得通过自强不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觉得《孟子》倡导的强势人格中间,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自强不息,这一点对我来说感受很深,这是我读《孟子》感受最深的一点。所以我觉得当一个气球能够升起来的时候,是因为气球里面充满了氢气。当一个人他能够得到提供的时候,是因为他内心里有一个自强不息的信念。所以呢,这个自强不息的信念,它并不是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强悍和霸道,而这个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内化为一个人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同时又化这个人不显山露水的一副傲骨,这才是自强不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方面。
画外音:王立群教授提出强势人格中最基本的是自强不息,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更是印证了自强不息刚毅进取是人生昂扬向上的力量源泉。但是在复杂的社会中,人很容易就会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最初的坚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持这以恒的自强不息呢?面对生活中的诱惑,人们如何才能走出迷途呢?
强势人格的第二个方面是坚守本心。这个本心就是善心,孟子讲人都有善心,但是善心在生活中间会迷失掉的,善心会丢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善心,再一个是人自我的异化,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你的善心被丧失掉。所以我们学习和提倡强势人格的第二方面就是要坚守本心,这个人必须要用一个超常的意志去抵抗这个社会对你的这个侵蚀,你才能保持这个善心,因为这是很难的。你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间看到一些人,他有所成就,但是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语言让你感到渺小,他的存在让感到无处可藏,这不叫强势人格,这叫以强凌弱,这不叫强势人格,真正的强势人格,并不是表现在那么强悍地去剥夺别人,侵蚀别人,那不叫强势人格。 
画面字: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坚守自己的本心,我们这个讲的坚守本心,其实跟我在读《史记》中间讲的大隐是一回事,你想想我们中国历来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隐为什么能隐于朝呢?因为大隐,他是不需要环境对他的,他是不需要考虑环境的,小隐需要有个环境,大隐由于他能坚守自己的本心,环境对他的束缚、侵蚀已经微乎其微了,所以他即使在朝,他也能坚守他的本心,这就是大隐的高明之处,其实大隐就已经达到一个什么层次呢?就是我所说的强势人格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坚守本心,这就是大隐。所以大隐达到的层次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还要再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才能坚守自己的本心,既然人都有善心,人都有这个本心,我们怎么样坚守,我觉得我们坚守要心,最起码要做到两点,第一要不断地清除内心中间的恶,这是人心都有恶的一面,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他既是天使又是魔鬼,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如此,我们要不断地清除内心恶的一面,这就是你坚守本心很重要的一面。再一个,你要防止本心的退化,人的这个善心啊,它是可以退化的,人在社会中间,它存在一个竞争,在这个竞争中间,我们的善心,我们的本心可能会丢失。但是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和兽类不同的一点就是人类有文明,人类文明中间最能够防止我们本心丢失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跟道德可以强制和感召从两个方面防止我本本心的丢失。
画面字:自强,不仅是超越别人,更应该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最后一个层次,强势人格的一个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包容化育,这一个层次和前两个层次不一样,前两个层次你的自强不息或者说你的坚守本心,你需要依靠你内心的定力去抗拒外在的世界的诱惑。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说除了诱惑以外,我什么都能抗拒,废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抗拒,废话,其实人在生活中间有很多诱惑,这些诱惑你要抗拒它是非常艰难的。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因为你要抗拒诱惑,你必须用自己内心的定力去抵御外界的诱惑。这个强势人格的最高境界就是包容化育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你不需要用你的力量去抗拒外在,而你能够理解,你能够包容,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我这一生中间还没有遇到过达到这个层次的圣人,但是我在生活中间,我见到过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体现了一种包容化育的境界。你比如说我平生中间也见到一些人,当他们面对社会的不公,面对生活种种的困难,人并没有沮丧,没有愤怒,而是莞尔一笑,这个笑就是包容的笑,就是善良的笑,是一种发自本心的笑,这是很了不得的。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圣人其实并不是在经典之中,圣人其实就是活在我们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不过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并不是很集中而已,如果把我们千千万万的人身上的东西集中起来一定可以超过经典所说的那些圣人。
画外音: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认识,王立群教授以自己坎坷的经历在《孟子》中读懂了强势人格,那么王立群教授又是如何去读其他的经典呢?在他看来怎样才是读经典的最佳方法呢?

(标为转载的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转,请留言。即删除
原创文字未经作者胡健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