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马 人头马:“飞机运狗”的谎言与打倒孔祥熙运动zz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09:51

日志

上一篇:方非:不愿想起,...

下一篇:陈丹青《新周刊》...

|返回日志列表

“飞机运狗”的谎言与打倒孔祥熙运动zz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佛陀的泪珠 2010年09月02日 23:13 阅读(0) 评论(0) 分类:大浪淘沙 权限: 公开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飞机运狗”的谎言与打倒孔祥熙运动zz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Sep  2 19:18:13 2010)

    一 、从抢救“要员”的飞机上走下来几条“洋狗”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向香港发动闪电式的
进攻,形势危急。当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不少民国要人,包括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内的
军政大员、银行家、文化人,如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陈寅恪、陈济
棠等都寄居于此。为了避免这些人成为日军俘虏,重庆国民政府应各方要求,加派航班,
力争在日军占领之前将这些要人抢运到内地来。由于《大公报》社长胡霖(政之)也在香
港,该社总编辑王芸生向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要求,得到蒋的同意,将胡列入抢救名单。

    12月10日,从香港最后起飞的一架飞机到达重庆机场,《大公报》编辑部派人到机场
迎接自己的社长,出人意料的是,不仅未见胡霖和其他要人的身影,相反,见到的却是孔
祥熙的夫人宋蔼龄、二女儿孔令伟、老妈子、大批箱笼和几条洋狗。次日,《新民报》日
刊刊出采访部主任浦熙修所写现场报道,标题是:《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
增多七八头》,在4条相关新闻中夹杂着两行文字:

    △日来伫候于飞机场遥望飞机自天外飞来者大有人在,昨日王云五先生亦三次前迎,
三次失望。
    △昨日陪都洋狗又增多七八头,系为真正喝牛奶之外国种。

    宋庆龄于1942年1月12日在重庆写信给宋子文,叙述撤离香港的经过,信中直指《大公
报》关于“飞机洋狗”的社论为诽谤不实之辞。(“an  libelous  editorial”)

    王芸生当日未去机场,但他听到派出接机人员的汇报后,十分气愤,也想将此事捅到
报纸上。恰好,当时国民党正在重庆召开五届九中全会,12月20日,会议通过了《增进行
政效能,厉行法治制度以修明政治案》,其中提到“年来行政虽尚有进步,而仍不无疲玩
迟滞之感”,推研其因,在于未能认真贯彻1938年《抗战建国纲领》中的“严惩贪官污吏
并没受其财产”的有关条文。议案提出,今后要“厉行监察、检察职权,修明政治,首重
整肃官方”。王芸生读到这份议案后,当日写成一篇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表示对国
民党中央全会议案的支持,中称:

    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肃官箴,儆官邪。譬如最近太平洋战事爆发,逃难的飞机竟装来
了箱笼、老妈与洋狗,而多少应该内渡的人尚危悬海外。善于持盈保泰者,本应该敛锋谦
退,现竟这样不识大体。又如某部长在重庆已有几处住宅,最近竟用六十五万元公款买了
一所公馆。——现在九中全会既有修明政治之决议,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
;新闻管理当局若不准我们发表,更是违背中央励精图治之旨。

    文中提到的两个例子,一个指向当时的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一个指向当时的外交部
长郭泰祺。自然,送审时检查机关通不过,下令“删扣”,但王芸生无视禁令,将被删部
分照发。(《王世杰日记》,1941年12月22日)于是,12月10日重庆机场上的那一幕就广
为人知了。

    二、昆明学生上街游行,大喊“打倒孔祥熙!”“枪毙孔祥熙!”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成立的包含各党派成员的咨询机构。会上,西南联大
教授张奚若、罗隆基对孔祥熙常有质询。会议结束后,张、罗回到昆明,也将消息带到当
地。12月24日,昆明《朝报》转载王芸生所写社评,将标题改为《从修明政治说到飞机运
狗》,“洋狗”事件遂被更加突出。吴晗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在一年级的《中国通史
》课上愤怒地说:“南宋亡国时有蟋蟀宰相,今天有飞狗院长,可以媲美。”他的话,像
是在一堆干柴上点燃了火焰,不同政治倾向的学生都被动员起来。 1942年1月5日,西南联
大新校舍的“民主墙”上出现“打倒孔祥熙”的标语。学生迅速编辑并出版壁报《呐喊》
,发表《铲除孔祥熙》、《重燃五四烈火》、《告国民党员书》、《告三民主义青年团团
员书》等文章。留校中共党员刘平御组织的平社继起响应。《呼声》、《正义》等壁报陆
续出现。学生自治会主席郝纯治和副主席竹淑贞等暗暗发动群众。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员邹
文靖、钟正等找到教育系教授、三青团直属分团部书记长陈雪屏,要求以联大三青团的名
义表示抗议,陈拒绝,邹等即起草《讨孔宣言》,宣称“孔贼不除,誓不罢休”,签名者
共26人。

    1月6日下午1时,西南联大学生鸣锣号召,迅速聚集六七百人上街游行。云南大学、中
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同济附中、昆华师范等校的学生纷纷赶来参加,共约三千人。联
大一年级新生中的共产党员齐亮、王世堂、高彤生(高志远)以及原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
马千禾(马识途)等都参加了游行。学生举着自制的 “倒孔”、“讨孔”、“铲孔”的小
旗子,在闹市游行,高呼“打倒孔祥熙”的口号。

    学生的抗议焦点和政治诉求集中于孔祥熙的贪污、操纵物价与外汇、发国难财、囤积
居奇等方面,但其中最强烈的则是不积极抢救“党国要人”,却以飞机抢运“洋狗”。“
要人不如狗”,这自然是一个易于激动人心、引起公愤的题目。

    当夜,联大学生回到宿舍,连夜编出名为《四十年代》的壁报,称此次游行为“一六
运动”。同晚,召开全市学生代表大会,每校推出代表3人,马千禾被推选为联大倒孔代表
会负责人。8日,联大学生自治会倒孔运动委员会邀集校内明社等23个团体组成倒孔运动后
援会,请教授及参政员将倒孔运动情况报告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要求撤去孔祥熙职务,
没收其财产。同日,昆明市学生联合会发表讨孔通电。

    三、原来是一篇不实报道

     事实上,飞机抢运“洋狗”是一篇貌似确凿而严重违离真相的报道。

    《大公报》社评发表的当日,蒋介石听说孔祥熙生病,曾前往探视。(《蒋介石日记
》,1941年12月22日)同日,蒋介石严令交通部彻查真相,同时向《大公报》询问消息来
源,要求报社负责查明内容,穷究虚实。次日,《大公报》复函,说明“事属子虚,自认
疏失”。(蒋介石《致龙云电》,《事略稿本》,1942年1月12日,“国史馆”,002-06
01-00160-012;参见秦孝仪等编纂的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1849页)12月29日
,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张嘉趝向报社寄来一封信,说明向中国航空公司调查结果:当
日香港交通断绝,电话不通,无法一一通知需抢救人员;因有空余座位,故有航空公司人
员搭机,并尽量装载中央银行已运到机场的公物,“决无私人携带大宗箱笼老妈之事”;
至于四只“洋狗”,则系两位美国驾驶员见仍有余位,顺便携带到渝云云。函称:

     本年12月22日贵报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文内,涉及此次香港来渝逃难飞机装载箱
笼、老妈、洋狗,致多少应内渡之人尚危悬海外等语,当以此事为社会视听所系,经饬中
国航空公司彻查具报,据称……是日香港与九龙间交通断绝,电话亦因轰炸不通,其未来
公司接洽之乘客,无法通知。在起飞前,时已拂晓,因敌机来侦之故,不能再待,惟飞机
尚有余位,故本公司留港人员因此亦有搭机回渝,并将在站之中央银行公物尽量装载填空
,随即起飞,决无私人携带大量箱笼、老妈之事,亦无到站不能搭机之乘客。至美机师两
人,因有空位,顺便将洋狗四只,计三十公斤,携带到渝,确有其事等情。查所称各节,
确属实在情形,贵报社所述殊与事实不符,除美籍机师携带洋狗,殊属不合,已由本部严
予申儆外,相应函请查照,即予更正,以正观听,是所至盼。

    函末盖有“张嘉趝”本人印章。王芸生收到此信后,标上“交通部来函”五字,刊于
12月30日报末。

    此函刊出后,有关消息继续流布。但是,也有人相信。例如黄炎培。他在12月13日的
日记中写道:
   九龙失守,诸友好多未他迁。最后一批飞机两架,一载航空公司职员,一[载]孔庸之夫
人,携家具五十六件,狗九条,而许多待乘之客均不得乘,如蒋公开单指令离港之陶希圣
、陈济棠、蒋伯诚等以及中委十余人均不得乘 (后知狗非孔氏物,乃机师所有)。(《黄
炎培日记》,第7卷,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括弧中的话显系后来所加。黄炎培当时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喜欢蒋介石和国民党
,也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所不喜。如果不是情况属实,他是不会随意加上这一句话的。王芸
生后来也采信了张嘉趝的解释。1942年1月22日,他在社评《青年与政治》中写道:

    (本报)立言之意,全本爱国热忱,阐明修明政治的必要,偶凭所闻,列举一二事例
,并非立论之中心,且关于飞机载狗之事,已经交通部张部长来函声述,据确切查明系外
籍机师所为,已严予申儆,箱笼等件是中央银行的公物。本报既于上月三十日揭载于报,
而此函又为中央政府主管官吏的负责文件,则社会自能明察真相之所在。

    王芸生不是一个屈服于压力的人。当初,他敢于冒犯新闻检查机关的“删扣”,照原
文发表社评;事后,他自然也打肿脸充胖子,不会轻易地承认官方的掩饰。

     更重要的证据是宋庆龄1942年1月12日写给宋子文的信件,中云:

    《大公报》发表了一篇言语中伤的社论来欢迎我们,指责我们带了大批行李和7只喂牛
奶的洋狗,以及一批仆从。事实是当时飞机上共有23人,你可以想象每个人能带几件行李
。这篇社论虽然用词巧妙,没有点名,但指的就是我们。我想对社论作出回应,但别人劝
我应保持尊严和沉默。与此同时,谣言传得很广,也很快。蔼龄姐说,指控她的事很多,
但现在她已不在乎去澄清这些谣言了。

    我没能带上我的很多文件和其他无价文章,更别说我的狗和衣服了。当我到这里来的
时候,我发现我只带了几件旧衣服,那还是女仆灯火管制时黑底里为我随手抓来的。

    对一个每天写东西的人来说,我甚至连一支笔都没有。(宋子文文件,胡佛档案馆藏
。此函多年来不为人所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张俊义第一个发现,并
全文翻译,见 《百年潮》2004年第12期,第53页)

    抗战期间,孔祥熙一家在重庆上清寺范庄、南温泉及化龙桥几处均有公馆,包括夫人
宋蔼龄、长女孔令仪、次女孔令伟等都住在重庆,但是,孔祥熙在香港沙逊街有房产,因
此宋蔼龄有时也住在香港。宋蔼龄有心脏病。1941年12月上旬,宋蔼龄带着孔令仪和管家
赵惠芳自重庆到香港看病、治牙,适逢香港危急,便在匆忙中又逃离香港。12月9日中午1
2点,宋庆龄和宋蔼龄同在香港机场候机,直到10日凌晨5点才同机离港。事前,宋庆龄靠
了女仆的帮助,临时抓了几件衣服,同样,宋蔼龄等也不可能携带大量行李,更不可能携
带几条“洋狗”。宋庆龄到达重庆后又和宋蔼龄等同时离开机场,暂住孔家。如果有大批
行李和几条“洋狗”运回孔府,她不会不了解。在致宋子文函中,她认为《大公报》“带
了大批行李和七只喂牛奶的洋狗”的指责是一种“言语中伤”,自然有力地说明,有关报
道并不可靠,半是接机者的目击,半是揣度。

    关于“飞机运洋狗”一事,几年前,宋氏家族的曹?璇女士曾询问当时还健在的孔令仪
。孔也是同机离港者之一。据她说:“当时情况危急,香港到处风声鹤唳,她们是最后一
班飞机离港,连位子都没有,行李也来不及拿。”关于那几条“洋狗”,孔称:“狗是属
于外国人的。是令伟在机场等她们时,和老外聊天,逗他们的狗玩。三只狗都不是令伟的
。”(曹?璇致本文作者函,2009年12月5日)虽然事隔多年,孔令仪的回忆可能有不准确
的地方,但上述回忆和宋庆龄事后给宋子文函所述大体一致。关于“狗”的主人是“外国
人”,这一回忆也和张嘉趝的更正函一致。当日,孔二小姐的角色虽是接机,但人们熟知
她平时爱狗,“和老外聊天,逗他们的狗玩”,自然会被误认为是从香港运狗的主人了。

    以上说明,当年张嘉趝的更正函所述是事实,然而,可惜的是,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予
采信。多年来,几乎所有相关的历史著作都在继续宣扬:香港危急之时,孔家抢运“洋狗
”。以讹传讹,相沿至今。有些著作甚至绘声绘色地描写孔二小姐如何在机上持枪强迫其
他“要人”为“洋狗”让出位子,似乎作者当时在场一般。

    新闻报道与历史著作的共性都是必须高度真实,所述各事均需严谨地加以核查和考证
。誉人之善,恰如其分;斥人之恶,也不增不减。不能因为某某是正面人物,就无根据地
粉饰、溢美;也不能因为某某是反面人物,就不加分析,任意抹黑、抹丑。多年以来,人
们从某种预设立场出发,对于揭露国民党的资料常常未经核实就加以引用,因此错讹就在
所难免了。
  
    四、昆明学潮平息,蒋介石和国民党加强政治控制

    飞机运洋狗事件发生时,正是中国抗战发生重大转机之际。

    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次日,蒋介石在重庆邀请英、美驻华大使及
武官,讨论中、美、英、荷、澳五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召集同盟国
首脑会议,讨论全球反法西斯作战战略、设立联合军事参谋机构等重大问题。他雄心勃勃
地梦想,在1942年年内击败日本。12月30 日,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1942年1月初,
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统帅,负责指挥中国、安南、泰国等地的联合国部队。当时,中国军
队正在与进攻长沙的日军鏖战,远征军正在准备自云南进入缅甸,支援英缅军对日作战。
在这样的时刻,昆明发生学生运动自然是不很相宜的。

    1月5日,当联大学生还在出版壁报、酝酿行动之际,联大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历史系
教授姚从吾即向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书记长赵澍报告,赵命调统室人员注意。6日晚,赵澍致
电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报告,声称学生行为,“显系有组织策动”,要求朱转告
教育部长陈立夫,请示方针。朱于次日晚电复赵澍: “缅甸军事重要,望速设法平息为要
。”同时,由组织部人员致电联大教授中的国民党与三青团负责人姚从吾及陈雪屏,声称
“校中学生对报载事件有所酝酿,系出误会,请速劝导,万勿扩大”。10日,朱家骅再电
赵澍称:“大敌当前,胜利第一。且南洋风云日亟,滇省正在出击之时,不容再有任何纷
争。”他要赵澍与姚从吾等商量,“鮨速设法使之平息”。陈立夫在接到朱家骅转来的赵
澍函电后,也急电联大、云大、中法、同济四校负责人,要求他们“迅即制止”,同时要
求朱家骅分电省党部及各校党部,共同防范制止,勿使扩大。

    赵澍的对策之一是严密封锁消息。学生游行后,赵即命警察在全市范围内撕去或涂去
学生标语,禁止各报登载相关报道。对策之二是辟谣。香港失守后,昆明传言很多。如:
吴稚晖全家在港被困自杀;郭泰祺、王宠惠、王正廷等在港,或被俘,或自杀;陶希圣被
日寇抓到后剥皮,等等。这些传言,自然更加强了学生对孔祥熙以飞机运送“洋狗”一事
的不满。赵澍针对传言,命党部所属云南通讯社发表消息,说明吴稚晖、郭泰祺、王宠惠
、王正廷等人“均安居重庆”。该消息发表后,部分学生的情绪趋于缓和。对策之三是宣
扬湘北大捷,转移学生视线。当时,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顽强抗击日军,日军被迫退却,
中国军队乘势追击、堵截,取得重大胜利。昆明学生准备以庆祝湘北大捷为名,继续发动
反孔游行,赵澍即命省党部于10日召集各界祝捷大会,转移学生情绪。9日,昆明警备司令
宋希濂到联大报告。下午,学生从国民党五届九中的会议录等资料中证实吴稚晖、郭泰祺
果在重庆,形势更趋缓和。10日,讨孔运动委员会贴出布告,宣布解散。此前,部分学生
曾指责赵澍及云南社发布消息,为孔祥熙辩护,“别有作用”,“收孔祥熙贿赂15万元”
,甚至准备到云南省党部责问赵澍。至此,学生派出代表向云南社记者致歉,倒孔运动平
息。(以上俱见朱家骅档案,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301-01-06-050)《大公报》社
评对郭泰祺的揭露,大体属实。第二天,蒋介石即在九中全会上宣布其“另有任用”,以
宋子文继任外交部长。(参见《王世杰日记》,1941年12月22日、23日。蒋介石曾在23日
日记中指斥郭“真是小人之尤者”)昆明学生掀起倒孔高潮后,蒋介石曾考虑令孔辞职,
但他又不愿向学潮低头。1月9日日记云:“昆明联大学生反对庸之,此事已成为普遍之风
气,不能不令辞去,但此时因有人反对而去,则甚不宜也。”在蒋介石看来,学潮的背后
一定有复杂的政治背景。10日日记云:“政客又想借《大公报》整顿政治一文,在各处运
动风潮,推倒庸之,应以澹定处之。”这样一想,令孔祥熙辞职的打算又打消了。

    11日,蒋介石反复思考,字斟句酌,在头脑作痛中起草致昆明行营主任龙云的电文,
声称根据所得确切情报,日本军阀及纳粹国社党,“在北平、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收
买无聊政客,阴谋以群众运动,损害我国家威信,动摇我抗战意志,已非一日”。电报严
厉指责昆明学生,“甘为卖国反动派利用,实为民族莫大之耻辱”,要求龙云恺切晓谕,
使之明了幕后阴谋者的用心所在,切勿供人愚弄,破坏抗战。电报最后严厉宣称:“当地
军政当局,有维持后方治安之现任,应依照野战治安法令,切实执行纪律,勿稍宽假。”
(《事略稿本》,“国史馆”,002-0601-00160-012)

    关于挑动风潮的幕后人物,蒋介石最初认为是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等人,其日记“上
星期反省录”中有云:“反动派鼓动昆明各大学学生游行示威,以庸之为其目标。文人政
客之卑劣污陋,如张君劢之流可谓丧心病狂极矣。”(《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2年1月
17日)1939年9月,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张君劢领衔提出《请结束党治实
施宪政,以安定人心,发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和《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严厉批
评孔祥熙所主管的行政院效率低下,要求更张人事。自此,张君劢即成为民主宪政运动的
积极倡导者。昆明“倒孔”学潮发生,蒋介石怀疑张君劢在其中的作用,甚至怀疑张君劢
有敌伪、日寇、纳粹德国的背景。(参见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
版,第250页)其间,蒋介石曾考虑过动用“权力”,为此思考过三天,但认为尚非其时,
决定通过张嘉趝与张君劢的兄弟关系对张进行劝说:“勿再作无聊举动。”(《蒋介石日
记》手稿本,1942年1月13日)当张君劢否认自己是昆明学潮的主使人时,蒋介石又怀疑张
在昆明的“政治朋友”、国社党成员罗隆基是主使者。1月12日日记云:“对国社党之处治
办法须彻底,否则不如暂缓。”这段日记表明,只要时机合适,蒋介石是准备动用“权力
”对付其他“异己”党派的。不久,蒋介石下令封闭张君劢在云南大理的民族文化书院,
并利用张君劢到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的机会,将其软禁于重庆汪山,处于特务的严密监视
中。事后,蒋介石派康泽到昆明调查,证明学潮和国社党无关。(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
年》,第 253页)当时的中共云南省工委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
机”的方针,也没有在背后领导这次运动。(参阅李群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和在党
领导下的云南抗日救亡运动》,《云南文史资料》第30辑,第9页;熊德基《我在联大从事
党的地下工作的回忆》,《云南文史资料》第34辑,第 375-378页)

    昆明学潮和孔祥熙以“飞机运洋狗”的不实报道有关,但抗战期间孔祥熙确有种种劣
迹,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反对。连军统骨干唐纵都认为“孔之为人,莫不痛恨”。学潮反
映出当时社会公众对孔祥熙和国民党官僚阶层的普遍不满。这一点,蒋介石有认识。他在
日记和《反省录》中写道:

    骄矜自满而不自知者是为政治者之大忌。不能齐家,何能治国,人皆由于自侮也,可
不戒乎?(1942年1月10日)
    戚属恃势凌人,骄矜自大,不知公私,不明地位,亦时令人愤闷。(1942年1月17日)
    滇黔各校反对庸之夫妇之运动已酝酿普遍之风潮,此乃政客、官僚争夺政权之阴谋,
可谓丧心极矣。然而平时之不加自检,骄矜无忌,亦为之主因也。(1942年1月21日)
    国人与青年皆无辨别之智能,故任人煽惑,以致是非不彰,黑白颠倒,自古皆然。(
1942年1月9日)

    当时,西南联大既有国民党,也有三青团的基层组织。风潮中,蒋介石感到这些组织
都未能发挥作用,深感“无人已甚”之苦。学潮中,部分三青团员成为 “倒孔”积极分子
,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为了掌握“领导权”,也有意识鼓励三青团员参加。关于此点,当时
人回忆说:“游行回来,同学们又讨论成立组织继续搞下去,但跳上台最卖劲的是几个三
青团员,一些进步同学看到这情况,便纷纷退出,这个‘讨孔’运动也就偃旗息鼓了。”
(熊德基《我在联大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回忆》)国民党省党部的这一招虽有效,但蒋介
石却极为恼火。1月24日日记云:“本周最使人忧愤者仍为西南联大所鼓动之学潮,我青年
团干部糊涂散漫,一任反动派从中利用与主使而昏昧不悟,事事几乎非余亲自设计与拟稿
不可,实足为本党前途忧也。”25日日记云:“青年团干部幼稚昏昧,是皆余不能善教之
道,愤激悲伤何为耶!”26日上午,蒋介石觉得三青团干部“投机、官僚”,为此大发雷
霆。下午,痛斥三青团书记长张治中“投机无智”。所谓“投机”,指的就是部分三青团
员投入学潮。据张治中回忆,他当时曾草拟了一份改进和加强三青团的工作意见书,呈交
蒋介石:

    这时候,正好昆明发生“倒孔”运动,有人报告蒋,说这是青年团发动的。蒋非常气
愤,只在我的意见上打了许多圈、点、杠和问号,不加批复,但另写一张手条,大发脾气
,指责青年团干的是反革命的工作。

    昆明学潮发端于不实报道,纯粹自发,一哄而起,自然有缺点,有不足,但本质上仍
然是爱国运动和反贪腐运动。对有缺点、有不足的学潮,只能引导、教育,而不应敌视、
镇压。蒋介石这里指斥联大的三青团员参加“倒孔”是“反革命的工作”,其矛头所指当
然是整个的昆明学潮。其1月23日日记云:“对各大学共党恶化分子应作肃清之整备;各大
学校长与教授应彻底整顿。”这就为国民党今后镇压学潮预埋了伏笔。1月25日,他认为“
事实真相,早已大白”,但有些城市还在因此发生学潮,怀疑背后有“汉奸、反动派”挑
动,他通令各省省主席、省党部主任委员、书记长等,“切实制止学生之越轨行动,以免
堕敌人共产之阴谋。”(《事略稿本》,“国史馆”,002-060-100160-025)以1942年
年初的昆明学潮为标志,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学校工作逐渐向以防共、反共为主转化。

    昆明学潮反对孔祥熙个人,并不反对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国民政府。蒋介石视之为敌
对势力挑动,对内政危机漠然不觉。他处理郭泰祺虽然坚决、明快,但处理孔祥熙却长期
优柔寡断。1月26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高级主管官员训话,大讲其 “于安定
中求改正”,“于宽大中求核实”,不得互相讥刺、攻讦,不得旁观冷视,不得造谣生事
,不准姑息腐朽,不得以中立态度自居,以及“成败荣辱皆不能分离”等道理。
--
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在一件事观点一致,他们都喜欢骂美国政府。中国人民和美国人
民在一件事观点一致,他们都觉得骂美国政府是爱国。中国领导人跟美国领导人在一件事
观点一致,他们的资产都在美国。
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竟是文弱书生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Sep  2 22:51:47 2010)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人,而且每战
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    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
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
    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
,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毛泽东在多次阅读《梁书-陈庆之列传》后
,不禁感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引子
    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其意思是,任凭多么精锐的军队,或者多么出名的将领,见到“白袍”都要望风而逃,
避之惟恐不及。何为白袍?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的威名和震慑力呢?
    童谣中的白袍是南朝梁的一支劲旅,因为他们都身着白袍而得名。这支白袍神兵只有
区区七千人,那么南朝如此小规模的军队怎么能够给远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阳老百姓留下
这么威风的印象呢?因为这支白袍神兵拥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者--陈庆之。强将手
下无弱兵,在他的带领下,七千白袍神兵一路北上,不到5个月时间,摧毁北魏几十万重兵
的围追堵截,一路纵横驰骋大战47场,全战全胜,拔城32座,直至最后攻陷北魏首都洛阳

    如此的战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着实无人能出其右。翻阅史籍,在陈庆之的戎
马生涯中,这次奔袭洛阳只是他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笔,在《梁书-陈庆之列传》所记载的
他一生无数次重要战役中,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
真乃神人也。     
                                             (一)
    英雄莫问出处。出身庶族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
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
常通宵达旦的和人对弈。他的那些棋友们即使有心讨好萧衍,无奈心有余而力不从,陪到
自己筋疲力竭,也不能让萧衍尽兴。唯独陈庆之,精力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
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公元502年,萧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主书
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
衍登基的时候,是把陈庆之作为文人看待的。而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射不穿札,马
非所便”,也说明他在勇力方面虽然不至于无缚鸡之力,但是也绝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
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将最大的差别。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担任主书后的陈庆之,冷静地观察时局政事,期盼着
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在他41岁时,机会终于来了。
                                            ( 二 )
    公元525年,北魏发生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元法僧失败后困守徐州。由于觉察到大
势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并将徐州拱手送给萧衍。于是,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
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这次接应行动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这也是萧衍给这个年过
四十的昔日棋友一次表现的机会。总之陈庆之很顺利的把元法僧接应回来后,即被任命为
宣猛将军、文德主帅。
    可是徐州此时还并没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当务之急是尽快接收徐州的统治权。所以
萧衍马上派自己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前去接管徐州,并且派陈庆之带领两千人马随萧综大军
入徐州。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割据南北一方的梁魏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魏当然
不允许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刻调集元延明、元彧率领两万人马阻截萧综。元延明派遣手
下别将丘大千修筑堡垒阻挡梁军前进,梁军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势之中。然而陈庆之以硬碰
硬的手法用两千人马硬撼敌阵。战斗一开始便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倒下的并非处于劣势
的梁军,而是占有优势兵力和地形的魏军。梁书中用“进薄其垒,一鼓便溃”这八个字记
述了陈庆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撕破敌人的防线。虽然首战告捷,但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出
乎意料的变故。问题出在南梁大军主帅萧综身上,他居然在一天夜里,扔下整个大军,只
身一人投降了魏军。因此梁军发生混乱,魏军趁乱攻击,梁军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率领
本部人马突围。虽然这次战斗最后收场得很窝囊,但是陈庆之却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其时,真是北魏的多事之秋。北魏公元526年,北魏由于胡太后专权,引发了一系列内
部动乱。这对于南梁来说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南梁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
之随同并负责军事上的指挥。此战南梁大获全胜,取得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为了
表彰陈庆之在寿春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经过这次战役,陈庆之已经
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 三 )
    公元527年,上天再次垂青南梁。此时北魏境内的葛荣率领起义军攻陷信都,围攻邺城
。另一方面萧宝寅在长安兵变称帝,其他大小叛乱此起彼伏。南梁刚刚在前一年拿下寿春
,乘胜进攻广陵和涡阳。负责进攻涡阳的南梁方面指挥是曹仲宗,陈庆之当时也在这支军
队中担任假节(皇帝的代表)。
    北魏为解涡阳之围,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率领十五万人马增援涡阳。魏援军的先头
部队行进到距涡阳四十里的驼涧,陈庆之力排众议提议主动出击,他亲自带领部下几百人
,突然对敌人发起进攻,打败敌军。这一仗给魏军的士气造成很大打击,以至魏军的增援
并没能扭转涡阳战场的局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涡阳之战前后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大小战斗数百次,双方军队都已接近强弩之末
。此时魏军又派来了增援部队,并且在梁军的后方开始修筑工事。曹仲宗还怕陷入腹背受
敌的局面,而且此时梁军已无斗志,于是准备撤军。陈庆之听说这个消息后,拿着皇帝赐
予的节杖站在营门口慷慨陈词道:“我们这次出兵,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耗费了国家
巨额的钱粮,经历了无数战斗。现在,你们竟然不考虑如何获胜,而想着撤军,你们这哪
里是想着为国家立功,不过是借行军之名,进行抢掠罢了。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
理,现在如果你们执意要撤退,我只好拿出皇帝赐给我的密诏,依照密诏中的指示行事了
。”经过这次营门陈词,陈庆之取得了梁军的实际指挥权。
    当时魏军在梁军周围已经筑起了十三座堡垒,互成犄角之势。于是陈庆之挑选军中的
精锐,趁夜衔枚而出,一夜就攻陷了敌军的四座堡垒。涡阳守军经历了大半年的消耗后,
此时也已接近崩溃。涡阳守将王纬开城投降。魏军剩下的九座堡垒兵力仍然雄厚,陈庆之
乘胜出击,将斩获敌人的头颅悬挂在镇前,击鼓呐喊猛烈攻击敌阵。魏军被这种声势吓破
了胆,加上涡阳已经陷落,所以剩下的九座堡垒瞬间瓦解,魏军大规模溃败。此战魏军几
乎全军覆没,尸体和遗弃的兵器车马竟将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
    涡阳一战使陈庆之闻名大江南北,萧衍对于他这次的果断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亲
自下诏表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
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 四 )
    公元528年,北魏宫廷再次发生政变,胡太后毒死了十九岁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三
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打着替孝明帝报仇的旗号,起兵进入洛阳,在洛阳外河阴,屠杀了
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内的两千多名皇亲重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一时间北魏朝野
人人自危,纷纷投降南梁,其中包括北海王元颢。这个元颢投降后,要求萧衍支持自己成
为北魏的皇帝。萧衍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立刻派陈庆之率领七千人护送元颢北
上。看来萧衍对元颢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派七千人护送他深入北魏几乎等于送羊入虎口
。当然最后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切都因为领军的人是陈庆之。
    大军行至睢阳南,元颢迫不及待地称帝,并且赐封陈庆之一大串高官显爵。可见这个
朝不保夕的流亡“皇帝”对陈庆之何等倚赖。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丘大千,就是那个
陈庆之出道时以两千人马击破他的堡垒的魏将,此时拥有七万重兵把手睢阳。他这次不敢
再轻视陈庆之,在睢阳城外连筑九道联营,企图阻挡陈庆之的北进。这是一场七千远征军
对七万严阵以待守军的战斗,可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陈庆之早
上开始发动进攻,在下午四点左右,攻克了九座联营中的三座,丘大千率领剩下的人马投
降。
    为了阻止陈庆之继续北上,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两万,驻守考城(今
河南民权东北)。考城的地势非常特殊,环城四面被水包围。元晖业自以为凭借天险,量
陈庆之区区七千人马如何攻克考城。没想到陈庆之在水上筑起浮垒,没费吹灰之力就攻克
考城,并且生擒元晖业。这一战梁军缴获了丰富的战利品,仅战车就俘获了七千八百辆。
攻克考城后。大军继续向西进发,一路上魏军守将望风而降。
    此时的北魏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尔朱荣在邺城以七千精锐骑兵剿灭了葛荣几十万起
义军,又打败了割据长安的萧宝寅,其他叛乱也纷纷被镇压,北魏暂时可以集结强大的兵
力来对付陈庆之了。这时,陈庆之的远征军被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的七万羽林军,挡在了
荥阳。而元天穆奉尔朱荣之命,正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荥阳。另一支由尔朱世隆率领的
一万人马进驻虎牢关,截断了陈庆之的退路。驻守荥阳的七万羽林军装备精良,凭借荥阳
城高池深,守得固若金汤。而元天穆带来的更是久经沙场的北魏精锐骑兵。北魏这次动员
了国内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誓把陈庆之剿灭于荥阳城下。
    当元天穆的援军出现在陈庆之背后的时候,荥阳仍然没有攻克。梁军看到己方陷入腹
背受敌的境地时,军心开始动摇。此时,陈庆之命令人马稍作休息,他对手下兵将说:“
我们这一路打过来,攻城略地,杀死人家的父兄,抢掠人家的子女,都不计其数。所以元
天穆手下的人马和我们不共戴天。现在我们只有七千人,而敌人接近三十万,今天咱们只
能抱定决死一战的信念了。元天穆带来的都是骑兵,如果在平原交战,我们必败无疑,现
在只有趁元天穆没有进攻之前攻下荥阳。大家再犹豫的话,那我们只有等人屠宰的份了”
。听了陈庆之的话,终将士情绪激昂,摩拳擦掌。陈庆之立刻命令发动攻击,手下勇士前
仆后继,终于在元天穆形成包围之前攻克荥阳,并且生擒杨昱。
    随后,陈庆之趁元天穆大军刚到,阵脚未稳的时机,带领三千骑兵反扑敌军。魏军没
想到刚刚浴血奋战疲惫不堪的梁军,居然敢放弃固守荥阳的有利条件,主动对数倍于己的
敌人发动进攻。也许是过于措手不及,总之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几万魏军全线溃败,元天穆
只身带领几十骑仓皇北逃。陈庆之乘胜奔驰虎牢关,虎牢关的尔朱世隆此时已经被陈庆之
下破了胆,七万守军的荥阳都不堪一击,更何况区区一万人马。尔朱世隆连犹豫一下都没
有,马上放弃虎牢关逃跑了。
    此时,在魏将的心目中,陈庆之有如神助是不可战胜的。北魏孝庄帝仓皇逃往河内(
今河南沁阳),留在洛阳的魏臣很识相的迎接元颢进入洛阳。于是元颢大模大样的坐在了
龙椅上,过起了皇帝瘾。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大通二年十月,经历了大概140天的长途奔袭,陈庆之率领着他手
下七千身披白袍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拔寨,从安徽一路北上最终到达洛阳。粉碎
了数次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歼灭了以骑兵著称的鲜卑精锐,这不能不说是军事史上的一次
奇迹。只可惜此时的萧衍正在同泰寺热衷于佛教,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痛失了统一南北
的绝佳机会 。                               
                                       ( 五 )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元颢登上宝座后,不仅贪图享乐,而且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在北
方局势混乱,尔朱荣重兵环伺的时候,他居然不是尽力联合南梁抗击劲敌,而是考虑如何
摆脱南梁的束缚。
    此时陈庆之已经感觉到元颢并非是一个能成器的君主。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次的任务就
是保护元颢,在没有接到南梁方面的最新指示前,仍要尽力为元颢支撑着个烂摊子。陈庆
之向元颢提出建议:“现在北方没有臣服的地方尚多,我们的兵力太少,敌人现在还不知
道我们的虚实,可一旦他们知道,恐怕就会疯狂反扑。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请皇上(萧衍
)派来援军,稳定北方的局势”。元颢本来没什么主见,听了陈庆之的建议也觉得害怕,
本来想依照行事,可是此时元延明又进谗言说:“现在陈庆之手上只有几千人,我们已经
不能管制他了,再给他更多人马,我们大魏的社稷不就要落入外人之手了?”元颢听信谗
言,为了防止陈庆之绕过自己向萧衍请求援军,私自给萧衍递交了密奏,谎称北方局势已
经稳定,为了防止地方上产生恐慌情绪,恳请南梁暂时不要派遣大军北上。萧衍得到元颢
的奏折后,于是命令原本打算北上的援军停在边境线上待命。至此,实际上南梁又丧失了
一次统一南北的绝佳时机。
    而此时,尔朱荣已经在北面集结了三十万左右的大军,伺机反扑洛阳。就在元颢入主
洛阳六十五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孝庄帝,挥师洛阳。此次北魏大军由尔朱荣亲
自指挥,这个曾经在北魏不可一世的军事奇才终于要和陈庆之这个后起之秀对决疆场。听
说尔朱荣的大军南下,那些前期投降元颢的地方又纷纷倒戈投向了尔朱荣,局势对于元颢
一方非常不利。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
。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从人数上说,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北魏此
次的总司令是曾经以七千破葛荣几十万起义军的尔朱荣。按理说此次陈庆之完全没有胜算
。然而陈庆之再一次创造了军事奇迹,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这三天里战斗异常激
烈,最终因为尔朱荣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
    面对强敌,尔朱荣为了稳定军心用上了从古至今屡试不爽的伎俩。他指使一个叫刘助
的,号称善观天象的人站出来说,根据天象的显示,不出十日,河南就可以平定。不得不
承认这个伎俩还是相当有效的,尔朱荣的大军暂时稳定了军心,没有造成溃败,也由此可
见陈庆之对尔朱荣大军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尔朱荣不敢再和陈庆之正面攻战,偷偷渡过
黄河,绕过陈庆之驻守的中郎城,直接攻击洛阳。元颢当然是不堪一击的,他的人马一触
即溃,至此临颍短暂的政权也寿终正寝。
    元颢政权玩完了,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自带领大军
追击陈庆之部队。陈庆之的人马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幸
好陈庆之本人幸免遇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只好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
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
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 六 )
    不久,陈庆之又被任命为北兖州刺史,后为都督。负责淮河流域的军事防务。此后,
他一直以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保证了南梁北部的局势稳定。
    其间,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事。首先是僧强、蔡伯龙的叛乱。僧强号称会妖法
,又善于煽动人心,短时间内聚集三万人马,攻陷了北徐州。济阴太守弃城而逃,钟离太
守遇害。此时陈庆之发兵讨伐,没费吹灰之力便剿灭了这次叛乱。此后,陈庆之又率兵进
攻北魏领地悬瓠,在溱水一带大败北魏的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又在楚城击败
了前来增援的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这几仗打下来,
大梁北部边境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于是陈庆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
,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府库充足。
    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56岁。身后也备享哀荣,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
、左卫将军,谥号武侯。这位威震宇内的一代雄才就这样走入了尘封的历史。

--
博学之,天佑汉人---“旧时王谢”之“谢”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Sep  2 22:49:59 2010)

东晋的谢姓家族是和王氏家族齐名的豪门大族,但谢家并不像王家那样名人辈出,真正使
谢家扬名的,那就是谢安,谢玄叔侄以及那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战役”。
我一向都觉得上天是垂青汉人的,虽然历史上我们遭受过无数次的困苦和灾难,但时至今
日汉人依然勃勃生机。相比起来那些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但却最终消亡了,湮灭在历史
长河里的民族,又或今天虽然还存在,但已是气息奄奄,行将就木的民族,汉人笑到了今
日。
西晋的汉人政权在失掉了中原之后,偏安在江南一隅,开头的时候那就是个流亡政府,到
后来经过王导,桓温,等人的不断努力,充其量也就不过是个殖民政权。即没有实力,也
不够强大,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延续下去靠的就是运气。有时候甚至都让人感觉到东晋的
运气好到有违常理,不得不让人相信一定是冥冥之中有一只手在起作用。当初桓温率军攻
击氐人建立的成汉帝国,大军开至成都城下,双方摆开阵势开始决一死战,两军激战,突
然一只冷箭飞来,落在桓温马前,堂堂三军主帅被吓的心胆俱裂,扭头就跑,边跑边连忙
下令撤退。可没想到传令的兵卒稀里糊涂的抄起鼓槌就敲,误将撤退的信号传成了前进的
信号,东晋军队大胜,哭笑不得中就把成汉给灭了。如果说桓温击败成汉太戏剧化,那么
淝水之战那简直就是童话。
前秦苻坚统一北中国后,下一个目标是统一全中国,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代
具有英雄气质的君主们都想做的事。公元三八三年,苻坚决定南征。《资治通鉴》上记载
了当时的许多反对意见,我虽然不怀疑那些记载的真实性,但我觉得那都是当时的史学家
们根据事件的结果,人为的的强调和夸大了反对意见以及故意的叙述铺垫。苻坚亲自带领
步兵60万、骑兵27万、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
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加上他弟弟苻融所率的30万先头部队,一百多万大军,“前
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浩浩荡荡的向着东晋首都建康杀来。有人对
苻坚说:东晋有长江之险。苻坚回答:我的军队每人投下一根马鞭子就把江水堵住了,“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消息传到建康,如同山崩地塌,晋国上下,大小官员一个个全都傻了眼。宰相谢安论本事
其实比殷浩高明不了多少,不过谢安也有值得人佩服的地方,他的定力奇高,装模作样的
本事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而且尤其值得赞许的是,谢安是个坚决的主战派,抗击外患的
立场毫不含糊,相比起当年的张昭之流那是要强的多,这一点咱们该怎么说就得怎么说。
他派出自己的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儿子谢琰带着东晋的全部家底五万人马,前去抵抗前
秦。
谢玄看着这一小撮胆颤心惊的部队,要用他们去抵御一百多万能征惯战的强敌,可想而知
,其结果简直比鸡蛋去碰石头还要明显。于是所有人都心中惶恐,不可终日。谢玄跑去向
谢安讨教,想看看谢安有什么策略,谢安哪有什么办法,只是不做声,后来被问的急了,
就对谢玄说:别急,我另外会有吩咐。结果等来等去什么吩咐也没有,谢玄只好再派人去
问,谢安一看,哎呦,怎么又来问,马上吩咐备车,我要秋游栖霞山。呵呵,谢安当年是
不是去的栖霞山我不知道,但当时谢玄倒是急了,赶紧的追上去,还是问破敌之策。谢安
只好打岔,拿出棋盘,要谢玄跟他下棋,谢玄哪有心思下棋,本来谢玄棋艺是比谢安高的
,可结果反而接连的输给谢安。谢安下完棋就起身继续游山玩水去了,一直玩到深夜。此
时的谢安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往沙子里一埋,什么都管不了了。
谢玄,谢石既然在最高决策层那里,得不到任何指示,只好硬着头皮统军出发。五万人马将
到淝水,这时苻坚的弟弟,前秦前锋苻融带领的三十万大军攻克寿阳的消息传来,军心更
是沮丧。在谢玄之前出发救援寿阳的东晋大将胡彬,带着五千水军,失去目标,向后撤退
,而粮道又被切断,胡彬向谢石告急:“敌人强劲,我军无食,此生恐难相见。”偏偏这
个倒霉的传令兵又被前秦的军队抓到了,晋军虚实,完全暴露无遗,可以说时至今日,东
晋军已经彻底的陷入被动和劣势,一切不幸似乎都落到了这个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晋帝国头
上。前秦先锋苻融看了胡彬的告急文件,立刻飞马向苻坚报告说:“晋军既弱又少,一击
即破。唯一担心的就是别让他们一下子都逃了,我们必须迅速行动,才能一举把敌方主力
摧毁。”苻坚这时距离苻融的前锋大军还有一段路程,接到报告后,立即命大军随后跟上
,自己率领骑兵八千人,轻装上阵昼夜狂奔,赶到寿阳跟苻融相会。
然而就在这个千斤系于一发之际,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伸了出来。此时的前秦皇帝苻
坚觉得已是胜券在握,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了,既然是胜利者当然要做出胜利者的姿态来,
他决定要指给东晋的军队一条生路来。于是,他派出一个叫朱序的人,渡过淝水前去东晋
的大营,对东晋的部队进行招降。这个朱序原是晋帝国的雍州刺史,被前秦帝国俘虏过去
的,他心中始终怀念故国。在他传达了苻坚的招降命令之后,又秘密的告诉谢石叔侄:前
秦百万大军还没有全部到齐,现在他们大军在后,寿阳城内,只二三十万人马,你最好立
即行动,如果能先击败先头部队,然后再和大军决战,还有胜利的希望,如果等到前秦军
队集结完成,那就彻底无望了。开始谢石还有些犹豫,即使是二三十万那也是己方的还几
倍,要想战胜,怎么可能?到底谢琰谢玄兄弟还是好样的,决定照朱序的话做,孤注一掷
,干上一场,东晋军队拒绝投降。
苻坚得到回报,一听,好啊!不降,看我怎么灭了你们!于是登上寿阳城楼观察东晋大营
军情。苻坚举目向远处的八公山望去,只见风吹草丛树木摇动,以为那都是东晋的军队,
不由得大惊失色,对他弟弟苻融说:这么多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即弱且少。不由得脸上露
出恐惧之色。正当苻坚怅然若失的时候,谢石派人对前秦军说:你们大军前来,不就是为
了打嘛,现在隔河相峙,你们沿河修筑工事,好像作长久打算,这算什么意思。请你们向
后稍退,让我们渡河。空出一块地方来我们好决一死战。苻坚一听大喜过望,以为是天赐
良机,得到了一个击败敌方的好办法。他告诉苻融说:等他半渡,我们用铁骑冲杀,使他
们无一人生还。苻融得计,便答应了谢石的请求。
于是,前秦军队开始后退,一出人类战争史上超乎想象的神奇大戏上演了。本来,这是一
种在绝对优势下诱敌深入的谋略退军。敌军既弱又少,还隔了一条使敌人不能立即发动攻
击的淝水,理应十分安闲而从容不迫。可没想到,随着后退的命令一下,一只曾经攻无不
克,战无不胜训练有素的军队突然间失去了秩序,毫无理由的竟然一退再退,一发不可遏
止,再后来变成排山倒海般乱哄哄的狂奔,局面开始失去控制。苻坚预先想要对东晋军队
实施半渡而击的计策无法实施,东晋军得以顺利渡过淝水,谢玄一见眼前形势,大喜过望
,立刻将部队投入战斗,实际上这已经不叫战斗,而叫追杀了。苻融一看情势不妙,立刻
亲自出马,绕着他的大军边沿掠阵,企图阻止他的军队继续后退,可是没想到坐骑忽然栽
倒,苻融被摔倒在地,混乱中竟被活活踩踏而死。主将一死,前秦军更加混乱,朱序一见
乘机在后高呼:“秦兵大败了!”于是前秦军转眼间由混乱变成了崩溃,全都玩了命的往
北面跑,苻坚也只好随着乱军逃走,身上中了好几箭,几乎没被射死。前锋部队的败退接
着又引发了多米诺效应,整个前秦军团象雪崩一样迅速瓦解,士卒四散逃亡,谢玄率军一
路追杀,直杀到青冈,即今天的安徽凤台县。前秦大军互相践踏而死的尸体,漫山遍野,
阻塞河流。逃跑中的将士沿途听见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杀到,更是昼夜不停的逃
命,不敢走大路,只敢去荒郊,不敢进入有人烟的地方,只敢在露天宿营,加上饥饿,寒
冷,死亡的占十之七八,前秦军队就这么因为突然地丧失战斗力而彻底的失败了。淝水战
役就此结束。
不仅如此,好像上天很乐意将好人做到底,生怕苻坚缓过劲来再对东晋不利。乘着前秦还
没有从淝水战役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原先王猛苻坚君臣靠武力征服的大大小小的敌对势
力,一下子全都死灰复燃,纷纷跳出来向苻坚发难,苻坚立刻成了一只平阳老虎,一群恶
狗围上来,向着他露出了森森白牙。原本已经统一的中国北方霎时间四分五裂,冒出来大
大小小七八个割据政权,前秦帝国完蛋了。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脑子里始终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将要宰杀一只捆绑好了的小鸡,熟
话说,杀鸡何用宰牛刀,这个人手里握着的不是牛刀,而是一口大铡刀,一口硕大无比的
大铡刀,他紧咬牙关,深吸一口气,使出浑身的力气抡起这把大铡刀,却再没了力气,大
铡刀落了下来,剁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关于淝水之战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花絮,是表现谢安装腔作势本事的小故事。据说仗打
完之后,东晋军获胜的军报传回建康,当时谢安正在跟客人下棋,他看完信后从容的把信
装回信封,放到一边,脸上丝毫没有露出高兴的样子,继续跟客人下棋。倒是客人忍不住
问他,信里说的什么,只见谢安慢条斯理的说:哦,没什么,前方的孩子们打了个胜仗。
下完棋后,谢安返回内室,过门槛时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脚步乱了,都忘了门槛的
存在,被绊了一下,连木屐地下的木齿都被绊掉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用必败的行为却
获得全胜的结果,纵横上下五千年谢安是唯一仅有的一例,似乎只有谢安一人可以不受“
只有努力才可能成功”这一真理的约束,奇!

--
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宋美龄与抗战zz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Sep  3 11:52:46 2010)

抗战的胜利,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大量的物质援助。在这上点上
,宋美龄功不可没。抗战不是靠人命的堆积、简单的如地道战、地雷战等游击战就能取得
胜利的。两国之间战争归根到底拼得是国力,是经济。如果没有能源、作战物资做保证,
如果枪炮里没有子弹、弹药,如果飞机、坦克、汽车里没有汽油,如果负伤的战士没有医
药的救治,如果没有物资的依靠是打赢不了这场战争的。认为靠小米加步枪、靠人命抢夺
敌人的武器就能取得胜利,那是一种简单甚至是愚蠢的思维逻辑。

(以上评论来自凤凰网)-----------------------------------------

1936 年宋美龄在上海治病,此时蒋介石在西北视察,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国内一
片混乱,宋美龄马上回到南京,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力排众议主张“西安事变”必须和平解
决,南京局势马上稳定。宋美龄、宋子文和张学良的顾问澳洲人端纳同去西安斡旋,并在
西安完成了三项工作:1、稳住蒋介石的情绪,使他相信局势可以很好解决。2、安抚张学
良、杨虎成激进的情绪。3、稳住CCP,并促成周、张学良、蒋介石的会谈,此前蒋介石不
同意和周en来见面。12月 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回到南京,全国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形成。张学良晚年回忆说,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几次想枪毙他,一直是宋美龄在暗中
保护,才活了101岁,对此他非常感激。

1936年宋美龄出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虽然宋美龄很容易晕机,但她深知空军的重要
性,并不遗余力地参与空军建设。宋美龄只接受过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为了中国的航
空事业,她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航空理论、飞机设计等知识,而且亲自和外商谈判购买飞机
。在此期间宋美龄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聘请陈纳德为中国空军总教官,这一聘请被称为
“伯乐识马”。陈纳德在二战前首创“空中优势”理论,但其本人因不失时机抨击他的上
司,所以他的理论不被同僚理解,在美军服役近20年,才以上尉军衔退役。1937年5月陈纳
德来华,以上校军衔帮助中国建设空军,他将一个由 250人和100架飞机的航空队,发展为
20万人1000多架飞机的战无不胜的铁军,他和他“飞虎队”成为了一个传奇,而宋美龄被
称为“飞虎队”的荣誉队长。1990年美国进行一次“谁是二战期间亚欧战场的英雄”的民
意测验,结果陈纳德和艾森豪威尔分享这项荣誉。陈纳德在第一次会见宋美龄后,敬佩不
已,在日记中称宋美龄为“我永远的公主”,1947年战后陈纳德回到中国迎娶中央日报记
者陈香梅时,还特意到南京请示宋美龄,这一举动让未婚妻有些不能理解,由此可见陈纳
德对宋美龄的尊敬。由于宋美龄从采购飞机到聘请外国专家和飞行员到参加战略会议和研
究空军战术的毫不懈怠,她为组织空军抗战,投入了很大精力,据说宋美龄可以认识空军
的每一架飞机和每一个飞行员,有时还亲自进行动员并迎接他们归来。在宋美龄创办的“
遗族学校”养了很多优质奶牛,宋美龄要求每天将新鲜牛奶送到空军基地,让飞行员不限
量的喝。而且她在出席很多重要活动时都要配带中国飞鹰徽章,所以宋美龄被誉为“中国
空军之母”。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0月22日宋美龄以第一夫人和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去
上海劳军,因日机扫射车速过快,汽车翻入水沟,宋美龄三根肋骨折断,当场昏迷,并留
下后遗症,直到1942年在美国才彻底治愈。12月南京保卫战开打,此时的国民政府及其各
部委和国民党中央常委等机构已内迁至重庆,宋美龄却陪伴在蒋介石身边在南京督战,她
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在南京街头充当“国籍播音员”,在外国记者面前宣传中国人民英
勇抗日和揭露日军暴行,直到12月7日才随蒋介石离开南京,13日南京被日军占领。

2003 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记者专题文章《一代风流宋美龄横跨三个世纪》纪念宋美
龄逝世,文章叙述了她上火线支前的动人事迹,现摘录一段如下:宋美龄在武汉保卫战中
,冒着枪林弹雨,四次到前线,五次差点送了命。在桂永清军长被蒋介石下死命令24小时
内夺回兰封县城,而手下两个师的兵力拼死强攻全部阵亡后,桂与部下光杆师长李良荣无
言相对、泪如雨下之时,在这时头戴钢盔,身着军服的宋美龄竟然出现在阵地。在第71军
死守河南金富山的第9天,前沿阵地战壕里的团长沈芝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宋美龄
来到阵地。军长宋希廉闻报后要来奉陪,也被宋美龄严令挡在了山头指挥所。宋美龄不但
带来了最急需的武器弹药,还带来了蒋介石的亲笔信,还有她自己真情的鼓励,“你们打
得好,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在江西九江万家岭吴奇伟的第四军前沿阵地上,宋美龄和
军长夫人龙文娱两位女中豪杰都是军服绑腿,步履矫健,出没在日寇飞机狂轰乱炸之下的
防空洞里,仅一步之差就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1942 年11月宋美龄躺在单架上从成都出发前往美国治病。 1943年2月宋美龄以中国第一夫
人的身份访问美国,受到国家元首级的待遇。此次出访宋美龄肩负三大重任:1、向美国人
民宣传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抗日。2、改变美国政府重欧轻亚的政策。3、争取更多的美国援
助,但又不能丧失国家的尊严。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20分钟的演讲,这也是美国
国会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第二位女性登上国会演讲台,因为她的精彩演讲和特定的历史背景
,所以此次演讲被列为美国国会历史上重要的演讲之一。在五个多月的访问期间,宋美龄
先后访问了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在全美刮起了一阵宋美龄旋风,她被老美称为“中国英
勇抗战精神的化身”。这次出色的访问虽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重欧轻亚的政策,但赢得了
美国对中国抗战的理解和同情,也加快了援华的步伐,同年底美国政府废除了“排华法案
”,宋美龄从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43年11月宋美龄随蒋介石到开罗与美、英首脑会
务,此次会谈,确定了中国领土的收回问题、澎湖列岛和台湾回归问题、朝鲜半岛的独立
问题、日本战争赔款问题、日本天皇的废除或保留问题、中英美在亚洲协同作战等问题,
并签订了《开罗宣言》,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此次会谈确立了中国强国地位,跻身于世界四强。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兼翻译,
出色完成外交任务,被誉为开罗三巨头以外的另一巨头,丘吉尔私下对罗斯福说“这个中
国女人不简单”。罗斯福返美后对记者说:“在开罗,我所知道都是蒋夫人向我讲的她丈
夫如何如何,以及她是怎样想的,她总是在那儿回答所有问题,我可以了解她,却看不透
蒋先生。” 宋美龄在开罗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从某方面讲已超过了蒋介石,达到了她政治生
涯的顶点。

向记者宣讲中国抗战理念

1995 年美国为了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7月26日国会再次邀请宋美龄到国会演讲,二战的
巨头都纷纷谢世,唯独她依然健在,她送走的人太多,宋美龄在美国生活精神上是寂寞的
,一个百岁女人去找什么人跟自己聊天。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在纽约的寓所于睡梦中过
世,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应该得到后人的肯定。
--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敬悼钱宾四公离世20周年(8月30日),亡天下之际保护中华文脉于海外,功勋卓伟。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签名档

修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取消

上一篇:方非:不愿想起,...

下一篇:陈丹青《新周刊》...

|返回日志列表

评论

隐藏评论签名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表情礼物 | 更多功能高级评论编辑器暂时无法加载

    附加功能展开收起  

    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