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传阅读答案:能为父母起到帮助作用的文献:《富母之路》—献给MOP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7:28
富母之路本书详细介绍孩子成长各阶段所应该得到的合理、高效系统的培育方式、方法,希望能为中国父母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比如:站在孩子角度
我们先做一个试验,请父母们看一张图片。(一张人物图片)
请父母回答我们的问题:请大家看,这张图片的人像教授吗?
父母的回答可能不外乎是这样的:
父母甲:像。
父母乙:不像,像工程师。
父母丙:不像,像修理工。
请父母把这张图片让您的孩子看看,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3岁那么大了,那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呢?
孩子们的回答:?
孩子们的回答一定是;“妈妈,什么是教授呀?”
什么是教授?我想这个词,一句两句是很难阐述解释清楚的。而这样不容易阐释清楚的词汇却无时无刻的包围着我们的孩子,
孩子,危险!不要去碰热水器!(孩子理解什么是“危险”吗?)
上课的时候你要专心听讲!(孩子理解什么是“专心听讲吗”?)
快一点穿衣服好吗?一点没有时间概念,我们要迟到了!(孩子理解什么是“时间”?)
。。。。。。
不知道父母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呢?如果不理解,父母会有意识的主动帮助孩子解释吗?如果不理解,父母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行为的指导是否有效呢?更何况中国孩子能够站在父母面前大声询问,‘妈妈,您能先告诉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专心听讲?什么是时间?’的又有多少呢?我想一定占少数,既然占少数,也就造成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反复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大伤脑筋的本质原因。
因为,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明晰其产生行为和语言(肢体与语言是人类逻辑思维两种外在行为表现)的本质原因,就谈不上诠释问题,就更无从谈起解决问题了。
猫(1):第一部分:出生到1岁
第一章 逻辑思维基本创建(初期)
初为人父人母,你们了解孩子吗?了解多少?从那里了解到的?
作为小家伙最亲近的人,你们有信心培育好他/她吗?
哈哈,不要紧,在完全相信你们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先从了解自己和这个小家伙开始,进行我们这次愉快的沟通吧!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和您探讨:
一个生命的开始预示着人类逻辑思维创建的开始;
了解孩子与成人逻辑思维创建目的的迥异;
父母造成孩子“被动成长”的本质原因;
什么“阻隔”了孩子通往天才之路;
父母必须了解和实现的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合理驱动;
如何理解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1. 创建逻辑思维
如果天气好,父母会选择带孩子去室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候你怀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他一定是调动一切可以支配的感官,在一刻不停的“奔忙”着,他左顾右盼的眼睛、舞动着的小手、蹬蹬揣揣的小脚……他在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们说,生命伊始我们的孩子就开始一刻不停的通过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迅速而大量的采集、整理、储存信息了。
人类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逻辑思维从创建时期、丰富成长时期、到使用时期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自0岁开始进入逻辑思维创建期。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积极、尽可能大而丰富的收集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的工作,这个过程持续到孩子3岁基本结束,这个时期孩子会具备一定的信息量和自我编织逻辑思维的最初能力。
随即,孩子的逻辑思维进入丰富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在持续采集信息的同时,开始尝试自我编织逻辑思维并用以实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储备和交换;当孩子成长到15岁的时候,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基本结束,这个时期的结束预示着孩子逻辑思维的使用时期开始了。
因此,0-3岁是逻辑思维的创建时期,3-6岁是逻辑思维丰富成长初始期,学前阶段的培育应该围绕着这两个时期的规律来合理地进行。
那什么是信息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信息
信息就是指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数字、音乐、景物、色彩等等都被称之为信息)。
它分为两大范畴,即:机械类信息与生动类信息。而这两个范畴又都涵盖三类信息,即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
关键词:逻辑思维与信息的关系
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是人类逻辑思维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的基本条件。
 
扑(2):2. 剖析"逻辑思维"
人类?竞争成长和竞争生存
很多父母慨叹:现在的孩子可真聪明。自己小时候可没有像现在的孩子想得那么多,知道的那么多,要求的那么多……
很多爷爷奶奶慨叹:我的孩子小时候大人们都忙着工作,没有过多时间照顾教育他,可他们长大了过的都还不错,可是如今面对我的孙子,我都在怀疑,我是否曾经养育过孩子,是否曾经作过父母,我不知道怎么教这个小家伙……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是高级灵长类动物中的高智能生物,所以人类在自然界里自然的成长和生存要比其他生物容易得多。但也正因为人类是高智能生物,所以他们会对“自然生长”和“自然生存”的标准不断调整攀升,这就出现了“竞争成长”和“竞争生存”,也正因为如此,“精确成长”和“精确生存”自然就被列入判定每一个人类新生生命是否适应未来生存的重要要求。
这个要求对父母而言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父母要面对如今这个与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孩子。而这个孩子未来将面对比父母更加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成长竞争。
生存本能
人类具备两种无可辩驳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说围绕着逻辑思维创建、丰富和使用过程中的规律和目的,人类在社会生存活动中表现出两种习惯性生存本能,这两种习惯性生存本能在除了在睡觉和生命终止的正常前提下,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是人类不得不在每一分钟进行表现的。
这两种习惯性生存本能就是:
其一,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信息采集器官进行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储存;
其二,人类无时无刻不挣扎和徘徊在“得”与“失”之间。
生存目的
基于人类两种习惯性生存本能,孩子和成人都在运用信息采集器官进行信息采集、整理和储存,但是他们信息采集的目的是不同的。
成人与孩子生存目的的差异要点 成人 孩子
采集信息目的不同 一定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 只为实现自我成长需要而进行的无特定目的采集
对信息种类和范畴的筛选 为自我目的的实现而精心筛选 对信息优劣不加筛选地采集
“得”与“失”的衡量标尺差异 完全围绕“得”与“失”的实现而挣扎、徘徊 为获得更多“得”而进行的成长努力
成年人在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里一定是为了某种目的性的逻辑思维而进行信息采集的。
孩子是为能够良好地完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逻辑思维的丰富成长,以便未来在逻辑思维使用阶段,能够良好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满足自身成长需要才进行信息采集的。
另外,孩子和成人同时会用“得”与“失”来编制自己逻辑思维外在表现,但他们的目的性表现不同。
成年人已具备完善的“得”与“失”的衡量标尺,因此在编制“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会围绕着自我目的的实现能动地用这一标尺,在准确权衡“得”与“失”之后,会为更多地获得“得”而主动地承受“失”。
孩子的“得”与“失”衡量标尺正随着信息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创建和完善,因此在初期尝试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为“得”进行着的努力而被动承受“失”。这里所谓的“得”,就是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期,运用信息采集器官不断地进行信息采集和为了更多地采集信息而进行信息交换(沟通)。
因此,对孩子和成年人在这两种生存本能上区别的认知,有助于为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成长合理提供有益的社会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和肢体外在表现的本质原因;有助于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换(沟通),从而实现对孩子良好的培养。
 
 
扑(4):
3. 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
一谈到“被动成长”,相信所有的父母一定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处于被动成长状态。然而“被动”就像普罗克汝斯特斯的床,在不经意中,父母就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个境地——“被动成长”中。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普罗克汝斯特斯是一个臭名卓著的妖怪,他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友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汝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而死。
父母导致孩子“被动成长”的常见培育现象:
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
妈妈:不要把玩具放在嘴巴里,多脏呀!我们不玩了,宝贝过来,妈妈抱抱……
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的躺着……
妈妈:宝贝,来!我们现在练习爬,好的,再来一次。孩子爸爸!你看宝贝会爬了,宝宝再爬一次,给爸爸看看。
孩子自己坐在小车里玩……
妈妈:宝贝过来,妈妈抱抱,我来给教你念儿歌。
妈妈带孩子参加早教课程……
妈妈:宝贝坐好,你看老师在干什么呢?我们也学老师一起穿珠子吧!来妈妈教你。你要是不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在专注着开着周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妈妈给孩子指着天空)
妈妈:宝贝,看,那里有只鸟。快看快看,那边的树开花了,多漂亮呀!看,天上飞过去一架飞机。好了,宝贝渴了,喝点水吧!
请父母仔细想想,其实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会非常非常的普遍。父母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其出发点不外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呀!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就是让他们多看看、多了解了解、让他们多学学。
一切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卫生为前提。
……
我们说,父母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帮助孩子的方法上。因为上述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没有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主观的教授而已,促使孩子在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信息采集过程,从而有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信息采集习惯。
造成父母被动培育行为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从普遍规律上讲,成年人在正常的社会生存中,因为生存目的需要呈现出两种具有普遍社会特性的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
一种就是俗语说的“人往高处走”。也就是在人类逻辑思维成长到使用期后,会不自觉呈现出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倾向性,即平视性、仰视性,这种表现是基于成年人围绕着目的的实现而想获得更多的“得”所产生的。
成年人这种习惯性逻辑思维行为表现有:
成年人会为接见尊贵的客人而精心筹备;
成年人会追随自己喜欢和崇拜的名人;
成年人热衷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而谈;
……
父母会发现,自己的这种习惯性逻辑思维也会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知道和帮助,因此成人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搁置于俯视和弱势位置,把自己放置于强势的位置而履行教育职责。父母在这种培育视角下实施教育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培育后果,比如“被动成长”、“强迫症”、“非病理性自闭症”、“逻辑思维障碍症”等等。当然这种教育是人类传承的需要,势必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父母“度”的把握。
在学前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小孩子喜欢亲近大孩子,喜欢尝试和大孩子进行主动的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是孩子为了能够良好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更多地在为“得”(也就是为实现更多的信息的采集与交换)进行努力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总结性。作为逻辑思维使用期的成年人,在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正常情况下,一定是以已经储存在“记忆沟”中的丰富的生活类信息、社会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为基础,针对某种行为目的,对比编织出相对合理的目的性“复合逻辑思维”,从而再进行总结性外在表现的。
例如父母告诫孩子:
不要去动插销,
不要去动热水器、
不要离开父母乱跑、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不要攀爬很高的地方,
不要……
这些都是父母在考虑到孩子安全和对其成长不利等前提下所表现出的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而这种外在表现往往会导致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
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是父母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长期大量的信息堆积而最终形成的。而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如果在培育孩子过程中不加筛选地频繁使用,往往会导致孩子在积极地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受到肆意的阻隔,造成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孩子未来形成不良的惰性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等待父母讲不安全因素排除后再行动;
聆听并遵从父母的各种要求、指令;
遇到问题和事情等待父母的意见和反映;
当父母没有领悟到自己意图的时候苦恼发脾气;
在离开父母时,表现出异常的紧张和不安;
对父母的意见非常警觉和敏感;
……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为什么说父母“征服性逻辑思维”会促使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呈现为“被动成长”?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在逻辑思维使用期往往会“自觉”地编织出一种本能的“附生性逻辑思维”程序,这种“自觉本能”编织的“附生性逻辑思维”程序,我们称之为“征服性逻辑思维”。
“征服性逻辑思维”程序往往附生于“总结性外在表现”的表现过程中,从而在培育孩子过程中逐步从非自觉过渡到自觉的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致使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中,在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里呈“被动成长”的状态。
带有征服性的“总结性外在表现”往往会使部分父母在帮助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逐步从非自觉过渡到自觉的暴力性外在表现,而这种暴力性外在表现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被动成长会导致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结果呢?
逻辑思维的完整性无法得以实现,从而抑制了孩子成长的自我能动性,也就是抑制和阻碍了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延伸性。
被动成长造成的部分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
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
事无所终;
孩子进入小学四五年级出现学习障碍;
造成未来心理障碍主要原因之一;
孩子进入第二逆反期和父母出现代沟/沟通障碍;
……
孩子逻辑思维的被动成长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孩子在社会生存过程中逻辑思维良好的使用性,父母应当高度重视成年人这两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普遍性倾向,从而尽可能实现孩子在逻辑思维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期的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征服性附生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主动性。
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所倡导的“自由”的实际意义
近代诸多教育理念都大力倡导在学前培育孩子过程中的“自由”,因为他们发现了孩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因缺失“自由”而导致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恶果。然而,在这种倡导下对孩子实施“自由”的父母,有很多又因追随和满足孩子的“自由”,而最终失去明确的培育目标变得苦恼不已。如:孩子的异常“自由”行为、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学习障碍等等。那么,如何理解“自由”,如何在培育孩子过程中合理的实施“自由”呢?
所谓“自由”,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范畴非常广泛,用几句话去定义和描述“自由”,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表述清楚的,那么通过给孩子如下的培育行为是否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获得父母所期望的“自由”呢?
给孩子自己吃饭的自由;
给孩子躺在得上打滚的自由;
给孩子放纵游戏的自由;
给孩子拒绝参与老师安排活动的自由;
给孩子拒绝睡觉的自由;
给孩子自我选择的自由;
……
然而,我们都知道“自由”是辩证的,不存在没有约定前提的“自由”。因此在孩子实现这方面“自由”的同时一定失去了另一方面“自由”,另一方面的自由也许当前看不到,但是在孩子的“明天”一定会看到。因此,作为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来获得所期望的“自由”,那么首先应该培育的是他们强大的“分析能力”、“主动思维能力”、“自控自抑能力”、“责任感”等,符合父母对“自由”的明确培育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真正意义上“自由”。
对于诸多教育理念提倡的“自由”,载体培育的理解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因为成长的需要而进行自我努力的积极性。父母在充分认识到这种积极性的同时,要为孩子创造满足其成长需要的客观成长环境,从而让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自由释放。
为什么在农村也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条件,但又有差异,其本质差异是:
其一,农村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过程中很少被“阻隔”,也就是说因为农村父母远不及城市父母对培育问题关注,这反而导致农村孩子最大限度获得了“自我”主动成长的机会,这是城市孩子很难实现的;
其二,农村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比较单一,其成长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环境比较单纯,这样就很好规范了采集信息范围,排除了多范畴多领域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城市里的孩子信息环境丰富,需要面对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尝试和背负父母太多的期望。
其三,农村是一个充满生动类信息的世界(小树发芽成长、小鸡生蛋报窝、小鱼河中畅游……)。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地进行这类信息的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初、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孩子能够得高分的现象了。
我们再尝试用表格的方式加以对比说明:
对比项 学前城市儿童 有可能导致的培育状况 学前农村儿童 有可能导致的培育状况
各自生存的
信息环境种类范畴 种类多、范畴广 逻辑思维丰富、活跃、启动数量多 种类范畴有限 逻辑思维单一、平静、启动数量有限
各自生存的
信息环境种类 机械类信息 未来形成“秩序性”、“严谨性”“持续性”和“被动思维” 生动类信息 未来形成“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
父母的关注度 高度关注 培育力度强 一般关注 培育力度弱
父母的干预强度 强度大,面广 被动成长 强度弱 主动成长
自我主动
逻辑思维实现 很难顺利实现 被动成长 很好的得以实现 主动成长
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是一个充满机械类信息的世界(电视、电脑、书籍、楼宇、整齐划一的街道和绿化带、过早的进入听妈妈和老师讲述、辨识抽象符号、应付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功课等等)。因此在这个世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能够合理的采集和储存这类信息,就会很好地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综合素质比较强。
因此可以看出,成长在农村的孩子同样能够培育出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论: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
说刚刚做母亲时的感受,应该从哆里哆嗦从医生手里接过婴儿时的一刹那算起。我觉得任何事后的描述都是乏味的,苍白的,让没做过母亲的人很难产生类似的情感。只能是和做过母亲的人交流,相当于自说自话。说这种感觉和说爱情的感觉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说你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爱情,你一辈子都没有爱上过什么人,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侮辱,这是能力和遭际的象征。没有人因为爱情可能带来的痛苦而否定爱情的美丽,做母亲也是一样,不做母亲,你一辈子也享受不到这种幸福。
这么小点的人芽儿,要长大成人,全靠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奶,那是什么样积年累月的功夫。后来我站在大街上看人景的时候,更是感慨。
但是我们或许要给多的给予呢。不仅仅是必要品,我们需要给予是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不断学以致用...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6):
4. 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两岁的天天在房间里忙活着,过了一会儿,他非常兴奋叫着妈妈,向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飞奔过去:“妈妈……”
妈妈正在看电视,听见天天的叫声,妈妈扭转头,刚要说话,忽然发现天天光着脚没穿鞋袜。于是没等孩子继续说话,就大声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着脚不穿袜子就满处跑呀,你的袜子呢?”妈妈说着立即起身,找来袜子,开始给天天穿袜子,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听自己话;“地上多凉呀!感冒了怎么办?上次就是光脚,打针住了医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画了一个非常意思的动物,他想立刻见到妈妈,他对妈妈有很多话说,然而……
也就是说,在孩子自主地编织一个逻辑思维,想要尝试实现的时候,妈妈却出于:“光脚”危害孩子健康;“光脚”违背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两个理由,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的阻断。载体培育称这种现象为“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我们说,父母在这个主观强势的趋势下发生的不当的培育行为失去了:
一个孩子主动想和妈妈进行沟通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拓展其逻辑思维延伸的机会,通俗的说,就是使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强心的培育机会;
……
我们的孩子会怎么呢?
一个主动实现自我逻辑思维的行为夭折了;
为妈妈这种行为拒绝穿袜子或者“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主动放弃了和妈妈此次沟通;
被动的接受着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自尊自强心受挫,也许以后就不会主动画画,起码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地拿给妈妈看了;
……
那什么是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逻辑思维“阻隔”现象
孩子的逻辑思维在进入丰富成长期以后,以“纯洁目的性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和肢体外在表现过程的完整实现是孩子逻辑思维得以良好丰富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若在这个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受到外界阻碍,那么孩子的这个逻辑思维就会被中断,无法得以完整实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逻辑思维行为中断现象,也就是逻辑思维的"阻隔"。
父母在不经意间阻隔孩子逻辑思维的行为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当孩子兴致勃勃玩耍的时候,要求孩子停止现在的活动喂水、喂食物,从而阻碍其逻辑思维延伸;
当孩子发现地上有一个吸引他的东西捡拾的时候,父母因为害怕孩子触碰不干净和危险的东西而立即上前阻止;
当孩子和小伙伴玩兴正浓的时候,强行要求孩子回家;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父母认为对孩子没有“意思或者意义”而进行阻止或者强行进行有目的指导;
当孩子试图去触摸植物和小动物的时候,父母因孩子触碰危险而进行阻止,甚至进行“恐吓”;
当孩子摆弄玩具的时候,父母强调玩具规则和玩法;
父母发现对孩子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要东张西望,强行关注;
当孩子发问的时候,父母采用敷衍或不耐烦态度;
机械而生硬的阻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幼儿园课程安排繁多,孩子无暇深入,疲于应付);
孩子经常突然受到家庭分歧、争执的恐吓,使其因无法获得安全的保证而自动关闭自我逻辑思维的主动完成;
......
父母应该在这一方面予以高度重视,以“纯洁目的性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行为,完整过程实现得越多,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自我延伸性就越强,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完整性就越高,丰富成长得就更合理。下面我们以简单的图示加以说明。
图1逻辑思维表现过程的完整实现                               图2阻隔现象
逻辑思维“阻隔”可能造成什么结果呢?
结果一:人类90%的惰性大脑细胞丧失可能被激活的机会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亿万个脑细胞,可是目前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0%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类未开发的90%的脑细胞为何最终成为了“垃圾”呢?其主要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被“阻隔”造成的。
之前我们知道,一个生命体在开始时是完美而积极的(排除遗传和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缺失),它不断的通过各种器官试图通过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来完成逻辑思维的编制,也就是试图完成脑细胞的“激活”使命。然而,由于父母、成长环境、生存环境等等诸多父母可控和不可控原因造成了大量的逻辑思维“阻隔”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大量参与逻辑思维的脑细胞最终成为惰性脑细胞而永久的搁置起来,其结果就是最终只有10%左右的脑细胞通过“激活”和使用、强化,才能顺利形成最终可利用的脑细胞。
由此可见,逻辑思维“阻隔”现象是如此需要父母所关注。
结果二:孩子的逻辑思维无法得到良好的延伸。
我们通过两个3岁孩子对一个问题进行的讨论记录,可以明确地分析出,他们的逻辑思维在不同的培育方法作用下,逻辑思维延伸的差异。
我们看看孩子甲:
孩子甲:老师,这本书里有很多恐龙。
老  师:对,这是恐龙,这是什么恐龙呢?    孩子甲:这里还有树、还有草。    老  师:这恐龙旁边为什么有这么多树和草呢?    孩子甲:老师,这有一条河,河里有鱼。    老  师:河里会有恐龙吗?    孩子甲: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我们换一本书吧!
在孩子甲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短而碎,不能在同一个逻辑思维线条中很好的进行延伸。孩子形成这种行为外在表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其逻辑思维编织过程中,经常受到“阻碍”,自我逻辑思维延伸无法得以良好实现。这种培育会造成孩子未来事无所终、做事烦乱无头绪、持续性差、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等不良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乙:
孩子乙:老师,这本书里有很多恐龙。    老  师:对,这是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孩子乙:这是什么恐龙?    老  师:这是永川龙。    孩子乙:永川龙的旁边有草和树?    老  师:为什么会有树和草呢?    孩子乙:你看这只永川龙在吃树叶,树叶和草是它们的饭。    老  师:有道理?    孩子乙:老师你看,它们都是永川龙,这是永川龙妈妈、这是爸爸、这是它们的宝宝……
在孩子乙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延伸性就比孩子甲好了很多,他始终在围绕同一个逻辑思维线条,寻找发现并组合相关信息。形成这种行为外在表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其逻辑思维编织的过程中,受阻现象比较少,自我逻辑思维实现几率高,从而有效的实现了主动成长。
充满“好奇”的孩子
父母们发现,当孩子能够说几个字以后,就开始对一切产生“好奇”,会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天会下雨呀?”,“为什么爸爸要出差呀?”,“为什么不能吃糖呀?”……,这一切让我们看到孩子在逻辑思维创建阶段积极的“好奇”,这些“好奇”是满足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未来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创造能力”得以实现的源泉。所以父母应当更自觉的避免不合理的“阻隔现象”,用合理的培育方式更多的引发对孩子逻辑思维延伸有意义的“好奇”,并使其尽可能的自觉延伸,只有这样,孩子未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聪明”,并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
成年人与孩子“好奇”对比:
对比项 本质 目的 与“创想能力”的关系
孩子 积极自觉获取信息和予以存储的成长需要 完全为了未来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而进行的 “创造能力”得以实现的源泉
成年人 为“目的”服务的“评估性目的逻辑思维”的评估行为和过程 为“评估目的”而交换到的信息,只有很少的是在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时被予以借用的,绝大部分是不会用他们参与“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的 不具备“创造能力”
 
 
扑(12):
文献,估计很长吧,不过可读性还不错...
认真学习,这些都是必须的!
原想扔给家里人去管去教,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要培养一个优秀人才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猫(13):
5. 逻辑思维创建期培育要事
父母必须了解和实现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合理驱动,这是因为在孩子最初6年的成长过程中,信息采集系统的合理驱动将为孩子未来奠定最终的培育结果。
项目
目的/重要性
视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听觉信息采集的驱动初期,实际上是对所采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辨性”的驱动,也就是“静与动”和“色彩采集”的捕捉与区分,因为视觉的采集无疑是未来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所需要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听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听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能否呈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与语言沟通能力。因为这是孩子未来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所进行信息交换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能否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所需要的“社会沟通能力”得以良好形成的基础。
语感能力的良好驱动
在孩子的听觉信息采集得以合理驱动的基础上,从孩子8个月开始,就应该积极地对孩子实施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驱动了。孩子尽早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就会使孩子能够尽早地使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从而使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能够得以高效良好的实现。
触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这个时期对触觉采集信息的良好驱动,实际上也是对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驱动,简称“小协调”驱动。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良好形成,是未来构成孩子完整的“复合性逻辑思维”所依赖的、利用“逆采”手段进行信息交换的基本元素之一。
嗅觉信息采集的良好驱动
对于孩子来说,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对各种正常的气味和味道予以习惯性的接受,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对各种正常的气味和味道适应和接受,不仅在逻辑思维复制和编织状态下能够在松弛和紧张之间得到一定的自我调节,而且会帮助孩子在摄入食物(吃饭)的过程中,自我实现广泛的接受,而孩子摄入食物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广泛接受正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同时也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下面我们将逐一为父母介绍一下这几种信息采集系统。
视觉信息采集
我们知道,孩子在采集信息过程中良好的采集速度和对被采集信息的高度辨析率是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视觉采集的本能,所以不需要父母刻意地进行培育和驱动,但是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培育视觉采集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这种本能进行合理的使用。
父母如果要对孩子实施视觉采集的良好驱动,那么就要了解孩子视觉采集是如何分类的,了解应该如何合理布置孩子基本的客观生存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父母应当运用合理的游戏对孩子实施视觉采集的驱动。
关键问题:视觉采集的分类及其最终实现的培育结果?
遵循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规律的需要,被采集信息可以分成两类,即“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
“机械类信息”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制作出来的单一的或具有连续性的事物(如音像制品、媒体信息、书籍类信息等等)。
机械类信息的合理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事物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
“生动类信息”是指“原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水、植物、动物、雨和雾等等)。
生动类信息的合理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视觉采集信息的重要性
视觉采集的驱动初期,实际上是对所采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辨性”的驱动,所以我们要知道所谓“敏感性”和“分辨性”实际上就是“静与动”和“色彩采集”的捕捉与区分。
因为视觉的采集无疑是未来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所需要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视觉信息采集的合理驱动是父母在培育孩子的初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
父母如何实现良好视觉信息采集驱动?
策略一:提供一个丰富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
良好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包括:家庭、家庭所在社区、公园、博物馆、展览、野外等。而我们说1岁以前的孩子最好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为野外(有山和水)和家庭(这里提到的家庭环境是指父母为培育目的而创设构成的)。
策略二:正确的培育行为
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有些培育行为是应当注意的:
Ø 行为一:了解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行为的重要性,父母不要肆意打扰或带孩子离开;
Ø 行为二:当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的时候,父母可以从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但不可用肢体去打扰孩子。比如用手去指希望孩子关注的目标等等;
Ø 行为三:当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的时候,请父母不要转移孩子对其观察对象的注意力;
策略三:创设家庭载体培育的视觉信息采集环境
培育时间:从孩子出生3个月起开始执行。
驱动的内容可涵盖形状、颜色、图形、抽象符号及其相互组合等。
实施驱动的原则为:
内容展示尺寸——从“大”到“小”;
学具展示距离——从“近”到“远”;
驱动法则——由“面”到“点”到“线”;
使用方法:让学具成为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自主的进行观察采集,父母不用刻意指导,定期调整更换即可。
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具我们将在载体培育系列丛书中具体介绍和提供。
听觉信息采集
听觉信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听觉采集信息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采集信息方式中,听觉采集是人类逻辑思维最为依赖的两种采集方式之一(另一种是视觉采集),尤其是对于处在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初期的孩子。
我们说,因为生存遗传性逻辑思维的存在,人类逻辑思维的外在的表现形态,在初始阶段呈现出一种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前置于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的特点。而随着逻辑思维的创建和丰富成长,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则被更为丰富和更多地使用。
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如若能够更快、更好的形成,更多的要依赖于听觉采集的合理驱动以及应用。正因为如此,载体培育认为,在培育过程中,父母应当高度重视孩子听觉采集的培育,因为良好的听觉驱动是良好语言培育的重要基础,更是未来孩子是否拥有良好社会沟通能力的基石。
父母如何实现良好的听觉信息采集驱动呢?
1. 如果要实现对孩子的听觉采集进行良好的培育,首先就要做好孩子语感的驱动,使孩子能够良好地使用听觉采集信息手段。
2. 培育时间:孩子语感驱动的最佳时间应该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初期开始,也就是从孩子出生后7个月到8个月开始。
3. 培育环境:“听觉纯洁性的采集”信息环境及合理创建时间。
在培育过程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感驱动,“听觉纯洁性的采集”信息环境及其合理的创建时间最为重要。
所谓“听觉纯洁性采集”就是在孩子采集信息的过程中,除听觉外关闭其它的逻辑思维采集信息通道(例如,视觉、嗅觉和触觉等),例如孩子睡觉前40分钟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听觉纯洁性采集”信息环境。
父母只有合理地创建和实现孩子“听觉纯洁性采集”,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积极驱动语感的目的。“听觉纯洁性采集”的合理应用,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语言置换性逻辑思维”。而“语言置换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良好创建,既是孩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孩子在未来能够良好适应和良好学习外语重要的基础。
4. 培育内容:富有韵律的儿歌、诗歌、古诗、故事等。
5. 培育方法:
Ø 当孩子关注某种物体或事物的时候,父母要从旁用生动的语言,在确保不阻断孩子观察活动的同时进行描述;
Ø 描述内容与孩子关注物体或事物尽可能同步实现;
Ø 播放听觉信息的时候,音量要小,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聆听;
Ø 父母不必把聆听的内容作为孩子需要听懂、学会和掌握的知识;
听觉信息要定时更换调整。
不良听觉信息环境的创建,可能带来的培育结果:“噪音污染”影响形成的“先天噪音污染并发后天少儿多动症”。
据研究统计,在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的初期,由于父母不良听觉信息环境的提供,形成的“噪音污染”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什么是“噪音”呢?
类别
例如
备注
第一类
超出儿童正常能够接受分贝的声响
孩子成长环境临近机场、工厂厂房;
电视等音像制品播放时间长、音量大等。
第二类
杂乱无序
孩子成长环境临近街道、大型市场;
日常家里到访客人较多等。
第三类
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长期不合,争执不断;
陪孩子成长的人更换频繁等。
第四类
临时异常声响
重重的关门声;
重金属音乐等。
在这种环境下提供给孩子的听觉信息,会对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成长产生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当孩子积极主动地收集采集、储存信息的时候,因受外界非正常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声响干扰,会造成:
Ø 孩子逻辑思维编织活动的暂时停歇或彻底阻断;
Ø 孩子此时采集的信息不准确;
Ø 孩子不良采集习惯的形成;
Ø 孩子不良的逻辑思维编织习惯的形成;
Ø ……
这种现象形成的逻辑思维,我们说是非正常的,是不健康的。
这种信息长期而多次的采集会迟滞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发展过程,会抑制孩子逻辑思维长度的自我延伸。在孩子多动症形成的原因中,其中有一种原因就是受“噪音污染”影响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先天噪音污染并发后天少儿多动症”。
触觉、嗅觉、味觉信息采集
触觉采集信息是孩子“分辨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前提,是和嗅觉、味觉的采集密不可分的,而嗅觉、味觉是孩子最初进行信息采集的主要通道。因此我们将这三个信息采集系统一并论述。
创建“分辨性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人类所拥有的,在社会生存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们将来在社会生存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多少、快乐和忧伤的多少。正因为如此,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初期,父母帮助孩子创建“分辨性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载体培育认为,“分辨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前期是被“嗅觉、味觉”的信息采集所引领的。
“分辨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前期是被“嗅觉、味觉”的信息采集所引领的
在“分辨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初期,孩子通常要运用“嗅觉、味觉”来对生存环境中存在的事物类信息进行先行判别。这是因为,在孩子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没有完整创建之前,对信息的采集主要是以“直观采集”为主(例如,凉、热、苦、甜、是否存在不适感),而“嗅觉、味觉”正是采集“直观类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通常意义上讲,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初期所需要的被采集、储存到的信息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嗅觉采集、味觉采集的方式采集而来的。所以我们说,“分辨性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前期是被“嗅觉、味觉”的信息采集所引领的。
由于“有机化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父母在孩子运用“嗅觉、味觉”进行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注意“污染类信息”的存在,以便保证孩子的绝对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个年龄阶段对其进行良好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采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未来获取各种生存能力的基石,不容忽视。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具及适合父母操作的家庭游戏,我们将在载体培育丛书中加以详细介绍,望父母关注
扑(16):6. 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形式
4个月的小信躺在床上哭,妈妈抱起小信,将冲好的牛奶放入孩子口中,小信立刻停止哭闹,大口的吸吮起来……
我们把小信的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形式;
5岁的小信在外面和小伙伴玩。一段时间后跑回家,满头是汗,推开门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有什么吃的吗?” ……
我们把这种行称之为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形式;
7岁的小信下午放学回家,立刻打开冰箱取出果汁倒了一杯,一边喝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先喝杯果汁,还有吃的吗?” ……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逻辑思维的综合(肢体+语言)表现形式,这是人类社会应用更为广泛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
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外在表现方式:逻辑思维的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
这两种逻辑思维基本外在表现方式在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同时,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动性,也就是一个结果行为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原因行为,而这个原因行为又是另一个原因行为的结果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往而不止,循而不休的。
我们将通过以下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8岁凯文在一次数学考试时抄袭。
考试时抄袭是“结果行为”
凯文不愿意得很低的分是“原因行为”又是“结果行为”;
得很低的分使凯文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无法忍受或者害怕父母伤心/责骂是原因行为。
人类逻辑思维的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最初可能表现为各种为了生存需要而呈现的本能的条件反射,例如:“抓握”、“吸吮”、“哭”等等,而随着一天天的长大,信息的积累量因勤奋的采集而不断增加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着用更为具体的、细致的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了。
“吐奶”;
扔手里可能拿到的一切东西;
撕扯妈妈的头发和一切有可能撕碎的东西;
吸吮手指;
晚上突然哭闹/惊厥;
舔食嘴边可以触碰到的一切东西;
把手可以触碰到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小嘴巴里
……
而这种肢体表达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
关键问题:孩子与成人逻辑思维的本质目的不同
成年人所有的外在表现都具有目的性;而在逻辑思维创建期和丰富成长初期的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为了编织逻辑思维而进行的信息采集积累。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积极的成长而做准备
也就是说,逻辑思维创建期和丰富成长初期的孩子与我们成人行为在外在表现的目的性上是有本质差异的。
那些看上去让父母无法忍受的“不良”行为,其本质是我们的孩子在积极的去尝试、去复制、去抓取一切可能的信息,为成长做准备。因此,一个生命的开始一定是积极的、竭力的、不停歇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的奔跑!所以父母不要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为什么吃的饱饱的还要哭?为什么要把这么漂亮的书撕破?为什么非要吃手指头?为什么要把奶瓶扔掉?……问题在于陪伴孩子的父母是否理解和认识到这个小东西的潜在能量。因此我们要认识和理解到,表现在孩子身上的任何一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方式都是孩子积极实现编织逻辑思维、不断采集积累信息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才能积极有效的帮助孩子。
猫(17):
第二章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是中国的父母面对孩子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之一,这个词往往在孩子5岁以后开始逐渐成为父母与孩子永远沟通不完的主题。
而如今,我们又在学前父母面前谈学习,很多父母一定会摇头。其实,我们要在这里跟父母沟通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如何成长的。教会你们一个游戏,帮助你挑选一些适合孩子玩耍的玩具、图书,帮助你们解答一些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这不难,但是这是无法彻底帮助每一位父母的,要想帮助父母,最有效的方法是应该帮助父母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观呢?
 
扑(18):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正确的教育观就是:
明确对孩子的培育目标;
明确自己对孩子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
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
了解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
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本质为前提,在父母为孩子创建的客观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正确的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外在行为。
具体说就是:
培育目标
最终实现目标: 帮助孩子实现获得未来更多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五大基本培育目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履行的培育责任
即“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保持过程——保育”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过程——培育”两个范畴。其中“培育”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逻辑思维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它们是共同成长,不分先后次序的。
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认识和合理并帮助孩子过渡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期”,这是对孩子成功教育的保证。
三次环境转换
载体培育从逻辑思维学出发认识到: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一共会经历三次环境转换,即从非约束环境到相对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家到幼儿园;从相对约束环境到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幼儿园到上学;从约束环境到选择环境的转换——从结束学业到职业选择。
“三次逆反期”
正确理解和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三次逆反期”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在一个逆反期到下一个逆反期的成长过程中实施合理的教育。这三次“逆反期”的普遍年龄分布分别是,第一次逆反期是从三岁左右到五、六岁;第二次逆反期是从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第三次逆反期是从十八岁左右到二十二三岁。它们的基本概念分别是从“复制性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又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非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最终会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固始化目的性逻辑思维”。
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19):
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法则
法则(一):1:1法则
在孩子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其“利、弊”因素所占的比例的一般规律是“相对平均”的。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需要了解的是,对学前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外在表现行为对孩子未来来说,都有50%的利,同时也存在50%弊。如:打人的孩子与被打的孩子、内向与外向的孩子等。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理解分析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的利弊之后,通过培育手段,尽可能去调整利与弊比重,让利于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法则(二):3:3:3:1兴趣规律法则
孩子们对某种独采兴趣源的兴趣分配比例一般规律为,30%痴迷;30%即兴;30%不感兴趣:10%不但不感兴趣还抵触。例如孩子们对某种玩具的喜好。
以100个孩子对玩具车喜好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结果:30%的孩子非常喜欢,只要是有机会获得礼物,就会选择玩具车;还有30%的孩子觉得玩具车还不错,不过其他的玩具也愿意选择;还有30%的孩子是不喜欢的,在有机会获得礼物的时候,是坚决不会选择的;剩下的10%左右的孩子不但不喜欢,还会厌弃,一拿到玩具车就会让父母拿走扔掉。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应该了解,孩子一定存在着对某种事物自己的兴趣喜好。而孩子的这种兴趣喜好程度对最终的培育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则(三):共鸣实现法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欲取之必先屈之”。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性外在表现(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首先就要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这个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是如何编织的进行理解,并尝试和孩子一起编织出这种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然后,再与孩子共同编织这个不良逻辑性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实现“共鸣”),依据客观的信息环境对编织逻辑思维的信息进行更换,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孩子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进行改变的目的。反之,不仅不能达到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的目的,甚至会因为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目的的这个逻辑思维行为过程而导致和孩子矛盾的加深,甚至,会加剧孩子对这个不良行为逻辑思维的习惯性。
法则(四):40+20=>超凡语感能力
我们在本书相关章节将作详细介绍。
法则(五):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成长阶段的规律和特点
年龄 逻辑思维
成长阶段 培育要事 具有普遍意义的
孩子外在行为表现
0-1岁 逻辑思维
创建时期 1 科学提供一个适合婴儿成长的信息环境 妈妈与孩子的合床与分床
晚上惊醒、睡安稳
不听话、喜欢打人或者咬人
躺、坐、爬的掌握
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
喜欢沙子和玩水
胆小,不愿意让被人抱等
2 了解和使用母亲的力量
3 用尽可能丰富的、准确地的语言帮助孩子描述他感兴趣的事物
4 有效实施40分钟+20分钟语言驱动
5 完成孩子其他感官的合理驱动,创建和满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信息环境
1-3岁  1 尽可能多的帮助孩子实现逻辑思维的延伸 逆反
溺爱
说谎
攻击与掠夺
内向与外向
胆小,不善与人沟通
不爱吃饭
不愿去幼儿园等
2 启动载体培育五大能力的培育
3 了解孩子不同于小学等其他学习阶段的目标
4 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丰富表达
5 搭建学习能力
3-6岁 逻辑思维
丰富成长期 1 延续和提升载体培育五大能力的培育 说谎
慢、拖拉
发呆、走神,做事情不专注
不愿意回家
关爱与责任感等
2 根据学习目标,实施培育方案
3 机械与生动信息合理的输入
4  4 尽可能实现主动成长
5 幼小衔接
上述这是作为0-6岁父母必须要了解的部分培育常识。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20):
公式
公式(一):好奇+理解+引导性再好奇+再理解……→兴趣的形成
公式(二):安全感+熟悉度+兴趣度→注意力集中时间
即:安全感信息环境的创建+信赖感信息环境的创建+兴趣逻辑思维的创建→在时间上可以逐步延长的注意力集中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本质为前提,在父母为孩子创建的客观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正确的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外在行为。
即使父母没有带孩子上过亲子课程,即使妈妈不是专职妈妈,没有多久又恢复了工作,没有过的时间陪伴孩子;即使父母没有听过育儿讲座;即使没有朋友可寻求帮助……要实现父母和孩子在能动和自然状态下完成上述培育任务,只要父母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的“高质量”和“有效性”,孩子同样会健康、快乐和优质成长的。
教育机构与教育者需要懂得的一个根本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决定教育结果,而绝非教育体制。
本章节以下将要告诉您:
学习内容及其所形成的逻辑思维方式(机械?生动?);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快速而高效的;
积极而迂回的成长曲线;
孩子采集色彩类信息的规律;
爬行的实际意义;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最适合孩子学习。
 
 
 
猫(27):
2. “学习内容”及其所形成的逻辑思维方式
这个时期所谓的“学习内容”就是孩子为满足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所需要的信息。遵循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规律的需要,被采集信息可以分成两类,即“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机械类信息与机械性思维
机械类信息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制作出来的、单一的、或具有连续性的事物(如音像制品、媒体信息、书籍类信息等等)。“机械类信息”的采集、收集和储存通过逻辑思维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最终会以机械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而被具体应用,我们简称为“机械性思维”。
机械类信息是被采集信息分类中的一种。
机械类信息合理地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生动类信息与主动性思维
生动类信息是指“原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山、水、植物、动物、雨和雾等)。生动类信息的采集、收集和储存通过逻辑思维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最终会以主动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而被具体应用,我们简称为“主动性思维”。
生动类信息是被采集信息分类中的另外一种。
生动类信息合理地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在针对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关键词:机械类信息与生动类信息的转换
机械类信息与生动类信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积木,从其源生态的角度讲它隶属机械类信息,并且在操作上有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如果我们把积木附着其生动性,比如让积木与积木之间、积木与其他信息产生联系,那么此时的积木就应该归属于生动类信息范畴了。
因此我们说,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采集、收集和储存机械类信息与生动类信息所形成的机械性思维与生动性思维,它们的平衡是孩子良好成长所必需的。因此父母应该有计划为的为孩子良好的成长适时地创造“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的信息环境,以便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在这里,我们用案例来说明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对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28):
关于“机械类信息”
我的孩子非常喜欢看电视,他现在还不到2岁,就跟着电视学了很多歌曲,会说很多广告词。我们知道让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但是他跟着电视确实学了一些东西。
那么孩子看电视是应该应该鼓励呢?还是应该杜绝?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电视?
当孩子看电视或者光盘的时候,因为光盘所显示的事物具有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丰富的色彩和事物画面转换较快等特性,而这些特性恰恰符合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采集信息速度快而准确的特点。因此会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和接受,特别是电视广告类节目。
孩子看电视是否有益处?
有一定益处。我们说孩子对“机械类信息”的喜欢会获得高效率的复制结果,比如,孩子能够快速背诵广告、模仿人物对话等等。父母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获取这类信息,并且伴随着这种合理、科学采集过程的持续,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然而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保护孩子视力,控制播放时间。(我们建议孩子每日观看电视的总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播放音量不要大,防止“噪音”的产生。
规范观看内容。内容最好是经过父母进行筛选过的,不要不加选择的把孩子托付给电视照看。
在陪伴孩子观看电视的过程中,父母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逻辑思维的延伸性。
例如:
和孩子讨论电视内容;
对孩子的提问要先问“为什么?”、“你认为呢?”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复制电视内容。比如:观看《动物世界》后,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等等。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如果父母在孩子观看电视或者在其他类似机械性采集活动中不注重方式方法,那么电视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机械类兴趣源”,可能会造成未来孩子“弃学厌学”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课堂上的老师无法与电视的信息播放速度相提并论,如果孩子对电视的信息播放频率产生依赖,那么面对说话速度“缓慢”老师,没有生动画面切换的课堂,孩子一定会通过做小动作、开小差、看着黑板发愣等等来进行自我平衡和弥补的。
因此,父母一定要了解这可能造成的后果,尽量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实现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的平衡采集,对低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29):
关于“生动类信息”
孩子:妈妈,你看我们种的花发芽了。
(一段时间后)
孩子:妈妈,你看我们种的花已经长的和这个恐龙(玩具)一样高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
孩子:妈妈,下雨了。
妈妈:恩,你瞧水落在了树叶上,慢慢的流了下来。
……
也许观察树叶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当孩子观察树叶的时候,因为树叶的自我变化相对较慢的特点,孩子就会在观察的同时把周围的事物和树叶放到一起进行观察,就比如观察到淋过雨的树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一滴一滴往下滴嗒水珠的情景。
而这相对稳定的观察时间,可以使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附着到树叶滴水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说,如果在孩子采集、收集和储存生动类信息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培育,那么,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可是,电视有时候播放内容也是生动的呀,比如:《动物世界》中一只狮子正在捕捉一只小兔子、儿童频道主持人在教授孩子做一个小手工等等,所以我们对机械类信息的范畴和最终会形成机械性思维能力产生疑问。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们就以电视中播放《动物世界》中狮子捕捉小兔子为例,为父母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由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在录制狮子捕捉小兔子这个情景的时候不会进行不剪辑播放(镜头的缺陷会通过解说和背景音乐进行补充),狮子捕捉小兔子实际时间为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电视会通过几分钟就进行全部过程的表现(也就是电视所特有具备的,转换信息快的特点)。
第一个镜头:狮子发现小兔子;
第二个镜头:狮子向小兔子靠近,设定捕捉目标与距离;
第三个镜头:兔子的状态;
第四个镜头:狮子追赶兔子,直至捉住。
其次,由于孩子在观看电视过程中,一直处于期盼下一个镜头的状态中,孩子没有时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能动的分析,也就只能处在被抑制状态中被动的接受了。因此其逻辑思维的延伸性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而面对相同的场景,在生动类信息环境下实现,孩子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我们带孩子到动物园去观看狮子捕捉小兔子,孩子一定会自主的与他看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换。这时候孩子就可能出现如下外在行为表现:
妈妈我们走吧,我害怕!
躲在妈妈身后不敢看;
找东西打狮子或者大声地喊,让兔子快跑……
此时的孩子正积极的关注着自己的安全和兔子的安全。
我们把这种先系那个用图只管表现出来: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30):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一个身历其境的“参与者”的本质差异。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长期面对机械类信息的孩子,不会对信息产生拥有感,反而会造成“尝试感”长期处在惰性状态,从而最终形成以机械性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逻辑思维方式。
总之,作为父母应该有计划地为孩子机械性思维和主动性思维的良好成长,适时地创造“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的信息环境,以便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的平衡是孩子良好成长所必须的。由此可见,父母首先要均衡的是信息采集环境,室内如玩具、图书、电视(内容、播放的时间)等,室外如:假日游玩的地点、户外游戏的道具内容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对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进行平衡采集。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31):
3. 孩子学习的速度与效率
每当神经学家、脑科学专家谈起婴儿大脑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一个快速的“信息处理机”,它的速度与效率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因此当孩子用他们的感官去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时候,希望父母给孩子多一些合理自主的时间和实现自主采集信息的机会。
当孩子关注一个物体或事物的时候
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去触摸一个物体的时候
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去尝试一个物体的时候
……
在这些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很简单,尽量不要去打扰和阻断孩子。
关键问题:孩子的信息采集与成年人信息采集
一.孩子为满足自身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速度的需要,其采集和收集信息的速度要比成年人要快得多。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抱着孩子在户外散步时,会发现孩子的头忽然扭向一边,似乎在仔细观察着什么。当父母看到这种现象之后跟随孩子的目光去寻找孩子在采集什么信息的时候,却通常得不到准确的答案,甚至,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种低龄孩子所独特具备的“超凡能力”还不单独局限于视觉采集,还有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领域也同样具有。正因为孩子具备如此特质,一些早教机构才大力在低龄年龄阶段推行一些机械类信息的培训课程(例如快速记忆类闪卡、连锁记忆游戏等),父母才能够很容易看到培训的效果。
二.孩子在收集和采集信息过程中,对被采集信息的分辨率要比成年人高得多。
豆豆的妈妈今天在工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地事情,但是她不想让家人察觉,所以回家的时候依然表现出和平常一样的高兴样子。可能所有的家人甚至是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察觉出来,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会非常敏锐地感受到妈妈心情异常。也许还会拉着妈妈的手轻轻地说:“妈妈……”以示疑问;
再比如,孩子能够准备的辨别出家里谁是强势,谁是弱势;可以分辨出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惹大人们生气了;面对有些人孩子会拒绝,而对有些人却能表现出友善的微笑……
正是因为孩子在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特有的强大分辨力,所以他们能清晰地通过成年人面部的细微表现来洞察出这个成年人是否真的喜欢他,是否真的会造成不好的结果。这种强大的分辨率在0岁到1岁之间表现尤为突出,然后随着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完成而逐渐减退。
针对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速度,我们可以有目的开展一些机械思维的训练,比如:快速认读和记忆练习也就是载体培育提及到的机械思维的训练。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与机械思维相对应的生动思维训练的时间一定要不低于机械思维两倍的时间去实现,即:
机械思维训练:生动思维训练=1:2
否则孩子们未来的主动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控自抑能力将会有可能被抑制,未来生存最应具备的、最具无限生命力的创想能力也有可能会丧失。
针对孩子对被采集信息的分辨率高的特性,父母们应尽可能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足够安全、熟悉的成长环境,例如:
每个月带孩子去爬/看一次山;
每个月带孩子去看/玩一次水;
和孩子一起种植一些植物;
和孩子一起喂养一些小动物,比如:蚂蚁、金鱼、乌龟等等
每天一家人在一起去散步;
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的拓展孩子与社会的沟通范围。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32):4. 0-6岁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说,孩子将是父母遇到的最聪明、最好学的学习者。孩子们几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大量而迅速的通过各种感官采集信息,与此同时,孩子也在对已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理、梳理和整理。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而完美的过程。尽管孩子最初大多通过反射活动回应世界,但是很快就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反应。“哭”的手段可能最有效,表达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可足够让父母们忙活的了。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幼儿逻辑思维过程的本质论述
虽然孩子对信息的采集和收集要比成年人积极得多,采集量要大得多。但是由于孩子的逻辑思维还处于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期,能够用于分理、梳理和整理的逻辑思维还没有,这就显现出思维编织长度较短;再加上成年人是在直接使用已经创建的“分类性记忆沟”,而孩子是一边创建“记忆沟”,一边进行信息储存,所以采集这些信息后,在进行分理、梳理和整理的工作上,孩子的工作效率要比成年人低得多。
孩子对这个年龄阶段父母所教授过的一些知识、所经历过的一些事件……会表现的非常出色,但是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遗忘”的表现,这是非常正常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呢?我们将通过简述0-6岁孩子与小学及其他阶段孩子“学习”的诸多差异,帮助父母了解。
说明:我们这里提到的学习内容,设定为科学知识类信息范畴。
关键差异项 0-6岁学前孩子 上小学以后儿童 备注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阶段 逻辑思维持续丰富及使用阶段
记忆沟 创建记忆沟 使用记忆沟
信息 一边汲取信息一边使用信息,
无法承担稍大量的信息接受,
无法进行信息交换 成功处理信息,
可以承担信息交换
记忆 以主动记忆为主导 以被动记忆为主导
目标 实现未来学习的能力
形成逻辑思维的自我延伸能力 实现学期阶段性目标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了解,0-6岁学前孩子与小学及其他阶段孩子在“学习”上有着诸多差异。
那么,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所履行的教学过程、手段是否符合学前孩子的特点呢?
目前中国学前教育的执行者在执行教育者职能中分为二种趋向:
一种是沿袭小学及其他阶段的目标设定方式,以每学期、每月或者一个主题为教学阶段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设定实现目标的培育方式;
例如,幼儿园通常会以每个学期为限设定出几个本学期需要教师完成的主题及主题下的活动,每个活动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相应的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完成。
另一种是模糊目标设定。
例如:在一个主题下衍生诸多相关领域知识点,利用不同教学手段方式组织教学;或者设定一种情景(环境创设),在孩子自由的地参与中发现知识点,然后传授实现……
那么这两种培育方式是否适合0-6岁的孩子呢?
我们说:不适合。
0-6岁是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阶段。孩子正处在通过积极而大量的采集信息创建记忆沟的阶段,而非像其他成长阶段已经进入使用和交换信息、使用和拓展记忆沟的状态。
由于是在创建记忆沟阶段,因此记忆沟就具备创建量达,丢失量大,创建记忆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等特点,而非像其他成长阶段孩子那样记忆沟创建能力停止、记忆沟已日渐成熟,已具备一定承载量。
我们知道记忆沟的深浅预示着孩子未来是否“聪明”,而学前培育的目的就是实现更多的创建记忆沟,并确保它的有效性。但由于孩子创建记忆沟初始是非常浅显的,而科学知识类信息中每个单体信息所涵盖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孩子是无法通过一两次采集就能够形成未来有效信息的,因此目前学前阶段的教学方式对孩子是非常不适合的,是无法实现良好培育目的的 。
由于人类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生动再抽象的,因此收集、储备信息阶段,也就是学前阶段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主动记忆培育方式为主导,应该尽可能避免提前进入被动记忆训练的培育方式当中去。
由于上述主要缘由,输送给学前阶段孩子的科学知识类信息范畴就不能沿袭其他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过程,因为他们存在本质差异。下面我们将载体培育学前教育过程与小学及其他阶段教育过程进行简单对比:
对比项 学前阶段 小学及其他学习阶段 备注
学习目标 远利或者说远果 近利或者说近果
学习过程 台阶式 阶段式
教育者实施方针 小循环+大循环 阶段式
培育目标 “学习”充满兴趣 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
适合学前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与内容目标,我们将分别针对家庭和幼儿园二个方向,在载体培育系列丛书《操作手册》中加以详尽阐述及介绍,帮助父母和教育者执行。
5. 色彩对“学习”的影响
在孩子眼中,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很大诱惑力的,他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吸收并大胆进行尝试,从而编织一个又一个逻辑思维(人类生命初始的附生性逻辑思维),以便在未来构建出一个丰富的、庞大的逻辑思维系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在孩子看来是不会区分主次,不会区分优劣,不会区分好坏的,他们会不加筛选的统统采纳,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可是对父母来说,是一定有自己想法和期望的。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父母们所期望的“聪明”孩子,一定要将被筛选的信息用合适的颜色,放在合适的背景之下。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33):
那么孩子采集色彩类信息时其色彩是如何配比的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色彩类信息与逻辑思维
色彩类信息是指以色彩(例如:红、橙、黄、绿、等等)为信息特质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
在逻辑思维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合理的色彩类信息的采集,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完成后,会对各类逻辑思维在区别中延伸和抑制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兴奋点的转换以及性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而0-3岁婴幼儿色彩类信息采集规律是这样的:
要实现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培育,色彩类信息合理的采集比例是我们应该了解、并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合理分配的。理由如下:
占65%的绿色、褐色、白色、棕色、蓝色等主色彩会让我们联想起树木、土壤、白云和蓝天,这些是生动类信息的经典颜色,会激发孩子期望接受、获取的愿望;
以主色彩提供的信息,即便是机械类信息,孩子也会有将其转化为生动类信息的自主性;
以主色彩提供的信息,会让孩子更多地获得安全感,很好的激发其汲取信息的积极性,增加脑细胞的活力。
警示:如果一个孩子的周边环境信息的颜色过度丰富(即色彩纷杂)会造成:
干扰孩子对未来有益信息的采集;
会形成孩子编织逻辑思维的长度短而碎,妨碍逻辑思维的延伸性;
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都很轻易的被其他颜色物体打断,进而出现孩子逻辑思维编织过程的“阻隔”。
个别颜色还会造成孩子对信息采集的紧张,导致拒绝和放弃采集,例如黑色。
孩子喜欢丰富绚烂的颜色,但是在没有经过合理规划的环境下,不但不达到父母为孩子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的初衷,反而会引发孩子未来某些方面的成长“问题”,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34):
6. 学习环境
父母为孩子们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家,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安全、洁净、明亮、有很多的书、玩具……想想都有幸福感!为此父母不惜余力地、仔细地做着如下工作:
装修材料绝对环保、安全;
采光一定要好;
家具、室内建构一定不要有尖锐的棱角;
插销的位置、家具摆放的位置要适宜;
墙面的颜色、品牌;窗帘的颜色、款式;小床的颜色、安全、款式、功能……
真够父母忙活很长时间的,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不久出现了问题……
朵朵(8个月小女孩)的家很漂亮而且很洁净。四周墙面由红色、黄色和紫色构成,墙壁上悬挂着漂亮的卡通挂图和几组认读挂图,各种毛绒玩具整齐的摆放在小床、家具、窗台上,几个小玩具散放在淡黄色的地毯上,屋子里散发出淡淡的乳香。
可是朵朵妈妈却发现:
朵朵自从会爬了以后,活动范围就扩展了很多,可是她玩什么时间都不会长,一个玩具玩了没几下就扔掉,换另一个了。书也是,各种玩具都是这样,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
我们说,造成朵朵这种行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环境的影响。
载体培育认为,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由于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现象几乎都是围绕着复制、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信息而进行的,因此其所长期依赖的信息环境的合理创建,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朵朵因受家里过多“信息”的吸引已经忙不过来了,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得到的培育结果是:
阻碍了逻辑思维延伸性的良性培育;
注意力不集中;
对信息的采集有“量”没有“质”;
未来上学会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没有持久性,抵御外界的干扰力差;
事无所终;
……
那什么样的家才适合孩子呢?
原则:
为孩子提供的信息种类和信息结构应该由简到繁,如:色彩类信息由单一到复杂。也就是一个以白色调为主的儿童房。家具、墙面白色,室内陈列物品简洁,其色彩也最好以白色调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父母再根据孩子逻辑思维成长的需要有计划地持续进行信息的更换和调整。比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为孩子提供对未来有效的各类信息(如颜色、文字、数字等)。正因为这些信息的提供都基于一个“静态”的大环境下,采集信息质量和效率自然就会有“质”的提高。
图:2组儿童房对比
总之,初期色彩为白色调的成长环境,是帮助孩子未来进行视觉驱动和帮助孩子借用视觉采集信息而服务的;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孩子未来利用视觉信息采集在逻辑思维直线或纵向上形成自我延伸。与此同时,父母可以创设视觉信息采集环境中的某一点、某一角或者某一块来作为孩子形成自我主动的重复采集区域。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35):
7. 爬行的实际意义
绝大多数父母已经认识到“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爬”很好的扩大了孩子的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极大的拓展了孩子采集信息的范围和渠道,对思维逻辑的创建是有巨大帮助的;“爬”又很好的促进了孩子四肢协调动作的发展。
载体培育认为
对孩子进行积极而主动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练习,对未来构成孩子完整的“复合性逻辑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爬”对孩子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实现孩子“爬”这个培育目的时最好使孩子处于自觉、主动实现协调训练的角色中。因为单一的通过器械或者口令让孩子被动的完成“爬”的训练过程(我们称这种被动训练为小协调训练),会大大消减孩子“学习”的兴趣度。
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大协调的训练,那就是把被动变为主动,让孩子通过爬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完成一个整体逻辑思维的编织建构过程,也就是从孩子个体自身出发,主动地通过爬来完成一个或者一组信息采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和心理健康。
另外,忽略爬行与孩子未来成为“自闭症”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持保留态度;因儿时忽略爬行是否会导致长大后丧失平衡和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同样持保留态度,因为一个逻辑思维的行为结果不可能由单一逻辑思维的原因造成。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36):
8. 帮助孩子学习
请父母认真阅读我们的建议。
环境—— 一个适合的需要你不断经营的
在表达出自己对孩子无限关爱的基础上,和孩子玩“猜的游戏”;
将色卡科学的悬挂在孩子可从不同角度注视的地方,并记得一段时间后进行调换;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多种质地布块组成的触摸毯,让他主动地寻找自己喜欢而感到亲昵的那一块;
把玩具和书放在孩子方便接触的地方;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和孩子玩躲藏的游戏,也可以把一件物品藏起来,让孩子寻找;
电视和音响的播放声音要尽可能的小,而且最好避免孩子长时间的观看电视;
……
语言—— 一个准确的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用尽可能多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为孩子进行有计划的朗读,这个朗读者最好是妈妈;
当孩子对一个事物感兴趣时,请父母尽可能用准确而丰富的语言帮助他描述,直至孩子的目光移开他所关注的对象;
说话声音不要太大、太快,要尽可能清晰,不要嫌自己太罗索;
不要在意语言的传达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普通话水平;
不要在意语言环境是否受其他语种的干扰,相反,丰富性的语言环境会使你的孩子在未来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上充满熟悉感,而熟悉感是兴趣产生的保障;
……
态度——孩子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要尽可能少地让孩子在别人身边过夜;
每天要保证10个小时以上能够看到并照顾自己的孩子;不要将孩子托付到其他人家喂养,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父母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
为能够有机会帮助别人而感到高兴;
经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邀请大家分享;
对家庭生活充满爱意;
要尽可能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
疼爱所有的家人。
对比——我们的孩子不具备可比性
每个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都是不同的,比如: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性格禀性、成长过程当中的监护人和陪伴人的年龄的不同、每个家庭收入的不同、出生的城市不同等,因此孩子出现成长的‘个性表现’也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要比,那就自己和自己比,这样才合理。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普遍使用性的培育方式方法,应当依据每个孩子客观成长环境,量体裁衣的予以采用。也就是相同的一个外在表现现象,其解决方案也许在我的孩子身上实施有效,但是在你的孩子身上就未必有改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孩子打人,孩子吃手指等。
9. 采集信息的范围与规范
我们对1000位1-6岁父母进行了为孩子创设成长环境问题的调查,答卷结果显示:
调查项目 概率 备注
孩子活动区 精细布置,有其属于孩子的独立活动区 8%
在房间一角创设一个属于孩子的活动区 69%
没有特别安排创设 23%
孩子活动区配置 儿童图书 19%
毛绒玩具 12%
益智类玩具 52.7%
儿童音像制品 15%
孩子养殖的植物、动物 0.3%
其他 1%
户外活动
地点 小区内,居住地的附近 73%
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参加活动 13%
爬山看水或者旅游 1%
没有特别安排,没有仔细考虑 13%
挑选玩具
自主性 父母为孩子挑选玩具 75%
孩子自主为自己挑选玩具 12%
有时候父母为孩子挑选,有时候孩子为自己挑选玩具 7%
其他(亲朋好友送等) 6%
挑选玩具
目的性 有目的 31%
随意,想起来有机会就给孩子买一些 59%
没有仔细想过 10%
挑选玩具
标准 不考虑价格,觉得孩子需要 19%
不考虑价格孩子喜欢 34%
考虑价格,觉得孩子需要 39%
考虑价格,孩子喜欢 8%
玩具
培育目的 没有明确目标,玩具总归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吧 49%
没有考虑过 34%
有明确目标 17%
从上面的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自己一定的专署活动区域;
经常活动的户外场所是居住所在地周边;
家庭玩具以益智类(机械类)为主;
玩具的决定权在于父母;
父母只要觉得需要,就会给孩子买;
孩子是否喜欢不占购买玩具标准的主导;
父母对玩具使用目标不明确。
也就是说,父母具备一些在孩子早期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意识,而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适合孩子?如何创建这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标准概念则非常模糊。
我们认为,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丰富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正确的,然而这个环境却应该是被父母规范的,规范的范畴包括:
环境的背景颜色;
为孩子提供的玩具图书是否围绕着孩子的兴趣点提供;
玩具图书之间是否能够产生或多或少在内容、形象等方面的联系;
玩具图书是否是孩子主动提出需要获得的;
父母是否定期在经营孩子的成长环境(比如:玩具图书种类数量、摆放位置等等);
……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规范采集信息范畴的意义
因为孩子逻辑思维的延伸性对孩子的智力、性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培育过程中更多地实现孩子逻辑思维的自我延伸是必要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在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初期,适当地对所采集信息的范畴进行规范,可以为孩子未来主动地实现逻辑思维自我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会使孩子的逻辑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主题逻辑思维过多,而每个主题逻辑思维的基本长度过短,甚至主题逻辑思维和“附生性逻辑思维”区分困难等现象。例如:多动症,性格散乱、事无所终等。
父母应当把相对的时间、相对的空间和相对的事物等这些信息环境进行适当的规范,并随着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而不断地进行修改(例如,拓宽信息范畴和引入更丰富的信息种类等),以便能够最好地实现孩子的培育。
如果父母要对信息环境进行合理的规范,那么,首先必须要以每个家庭不同的客观条件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的规范。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37):
第三章 孩子的心理健康
之前,我们曾经为父母提起,在学前阶段父母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是“两个范畴,三个方面”,其中提到的一个范畴就是“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那么面对1岁以前的孩子,如何来履行这样的培育责任呢?
本章将要告诉您:
了解婴儿情感的发展
作为“独采信息源”的妈妈在此时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妈妈与孩子的合理分床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孩子为什么“哭”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38):
1. 婴儿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瞬息之间,小家伙的哭声宣告他走入了我们的家庭,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悄然而至。
当他软软地、香香地躺在妈妈的胸前,吸吮乳汁,小手搭在胸口的时候;当他被放在爸爸的肚皮上,跟随爸爸的呼吸一起上下悠荡起伏的时候,当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他就开始彻底攫取了我们的整个身心。
我这样抱的姿势可以吗?
我说话的声音太大了吧,是不是会吓到他/她?
要不要给这个小不点念点古诗文呀?
光线是不是太强,会不会干扰他/她的视力?
大家快,快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他更好?
首先,我们认为:诸多需要做的事情中,最主要建立的就是彼此间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因为“生存遗传”对安全性绝对需要的原因,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警觉性会在很多情况下非常容易转化为逃避和拒绝。也就是说,安全感使孩子良好信息采集的前提。
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如何建立呢?
对孩子来说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意味着:
当他/她哭泣的时候,父母要关注的跑过来,轻轻抱起他/她,并让他靠在自己的胸口;
当他心情好时朝父母的微笑,都会有同样灿烂的脸庞回应;
当遇到陌生人、没有吃过的东西、碰到不了解的物体发出的声响和动静时,他可以最快的触摸到父母,并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决定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
……
如此这般之后,他就会感到安全、熟悉和适宜,就会对周围所有的一切高效率的进行信息采集,为未来良好的逻辑思维的创建做积极的准备。
附:父母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婴儿情感发展变化外在表现
对比项 婴儿情感外在表现
新生儿 直接通过哭和笑肢体外在表现方式表达:我饿了、我害怕、我不想吃了、我要你抱抱、我不舒服。
直接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
1个月 当自己“说话”或聆听到其他人说话时,孩子会有较警觉的,专注反应。
开始关注模仿别人的反应,尽管这种反应还是基本隶属一种反射性动作。
2个月 当看护者,特别是妈妈靠近时,孩子会微笑并用眼神进行交流。
发出基于情绪状况的微笑和哭声:我要靠近你,我害怕/警觉了。
开始擅长用身体反应来调节其情绪状态。
3个月 在与别人沟通时,特别是进行无声的“交流”时,会经常因高兴而明显地微笑,甚至笑出声。
会交替出现心情好,活跃与不高兴的厌烦的情绪。
4个月 开始对经常亲近自己的家人微笑,并尝试进行浅层次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感到收到拘束时就开始反抗,特别是在穿衣或者换尿布湿的时候显现出焦躁和不耐烦。
5个月 对挫折和兴奋做出相应的反应。
产生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特别对其不喜欢吃的食物或者新口味的食物的拒绝。
6个月 对看护者的手势极感兴趣,开始触摸母亲的胳膊。
能够辨清身边的人,当他们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会表现出非常高兴。
7个月 用呀呀的话语来问候他人,并伸出手臂要别人抱起他。
能把欢快的声音与微笑、恼怒的声音与愁眉苦脸联系起来。
8个月 谨慎地对待陌生人,常常用咧嘴或皱眉来表示其不安,并会紧紧抓住看护者,寻求保护。
9个月 寻求与父母的情感联络,做出手势表示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或扭着身子依偎在爸爸身旁。向身边亲近的人寻求有声或无声的暗示,以便知道如何对周围环境做出情绪反应。
10个月 表现出波动较大的情绪变化,偶尔脾气暴躁。
11个月 在看护者的陪伴下,越来越喜欢与外人相处。
对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常彼此触摸或者相互凝视。
12个月 关注身边亲近的人,并希望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烦躁时指望少数几个人能给与安慰,在探索中也只指望这几人提供安全感。
这些能够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观察和体味到的现象,父母在了解的同时,要履行的使命是“呼应”,这种“呼应”是有效帮助孩子实现成长“自由”的基石。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39):
2. 妈妈的力量
孩子在创建和丰富成长阶段其逻辑思维需要积极而大量的采集信息,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基于人类本身“生存遗传”对安全性的需要,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警觉性会在很多情况下转化为逃避和拒绝。这种警觉性造成的行为表现如:
当孩子被陌生人抱的时候,他会用“哭”来拒绝;
当孩子醒来感受不到妈妈存在而“哭闹”;
当看到妈妈离开的时会“大哭”;
当家里来了陌生人而跑开或躲在妈妈的身后;
在第一次坐在“摇马”上的时候,死死拉住妈妈不放的手;
当吃到没有吃过的饭菜时,把它吐出来;
……
从这些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上我们都能看到“妈妈”的印记。是的,妈妈在此时对孩子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妈妈,也唯独有妈妈才能让孩子放弃‘警觉’。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独采信息源——妈妈
初期当妈妈面对孩子提供信息的时候,面对这个“信息源”,孩子通常会自觉地放弃警觉性,不仅如此,面对妈妈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充满了完全的信任和极度的渴望,以致很多孩子会转化成对妈妈的依赖。进而在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作为所有信息来源中一部分的“妈妈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的这种独特现象,所以,我们把妈妈称之为“独采信息源”。
“独采信息源”是孩子成长初期自我感觉最可靠的安全感的来源
乖乖是个6个月大的漂亮小女孩,妈妈抱着她和其他小朋友的妈妈爸爸交流的时候,乖乖总能露出温和而灿烂的笑容。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乖乖的妈妈告诉大家,她计划下个月开始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乖乖托管给外婆和请来的一个阿姨一起带。
第二天一大早,乖乖的家中传来非常大的哭声,不久满脸是泪的乖乖妈妈冲出门去。
整整一天,时不时地都能从乖乖家传出乖乖的苦闹声。
紧接着一天的上午,大家又看到了乖乖妈妈和乖乖灿烂的笑容。乖乖妈妈说,她上班的那一天,乖乖一天没吃没喝,哭了一整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的嗓子都哭哑了,第一眼看见她就再也不松手了,睡着的时候,小手还紧紧地拉着妈妈的衣领。哎!乖乖平时很乖的,白天已经能独立的自己在床上玩很久了,没想到……你看都都的妈妈也是在都都6个月时候上班的,他怎么反映没有这么大呢?是不是我太宠爱她,对她关注和照顾的过分精细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母女之间良好的感情,浓浓的眷恋,这种“爱”多么厚重都不嫌多,都无过错可言。因为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形成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石,那如何合理的解决乖乖妈妈遇到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予以提示。“独采信息源”的缺失意味着安全感的缺失,意味着对信息的抵触,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意味着孩子会自动终止逻辑思维;
拒绝与人沟通,形成“自我封闭”;
健康心理无法形成;
未来形成与孩子无法逾越的“代沟”;
……
因此,作为“独采信息源”的妈妈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要比家庭中的任何人能够起到的作用都要大,要更为重要。因为“独采信息源”能够给予孩子唯一完全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高效地予以利用。而且,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独采信息源”进行更为有效的、良好的信息提供。也正是因为“独采信息源”的这种特殊性,所以,会导致孩子对“独采信息源”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和放肆性。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40):
3. 妈妈与孩子的合床与分床
中国的很多妈妈是非常喜欢在孩子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处在同一张床上的,之初可能是为了晚上喂养方便,之后可能更多的表现出孩子和妈妈彼此间的依赖,这种依赖对未来孩子健康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提倡,在孩子孩提时代和妈妈同床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国外孩子出生以后是需要独处的,可能之初是自己的小床,不久是自己的房间,这种养育方式我们也觉得不错,因为孩子在睡觉时没有获得与妈妈体肤之间亲密接触后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就谈不上失去,也就谈不上对未来造成伤害。因此我们把这种情况,以及孩子出生后一个月后就和妈妈分床的孩子排除在这个问题之外。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与孩子合理的分床?
第一步:妈妈已经决定和孩子开始分床后,先用两张各自独立的单人床拼合成一张双人床;
第二步:以一个月(根据孩子对妈妈不同的依赖状况可以延长到3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把孩子睡的单人床升高(或把妈妈睡的单人床降低),形成高低落差(孩子的床要处在高位,妈妈的床要处在低位),高低落差的距离要以孩子胳膊和腿实际长度的85%到90%为准(目的是让孩子对“独采信息源”的触觉采集依赖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使孩子逐步把对“独采信息源”的触觉采集依赖完全转嫁到视觉采集依赖。)
第三步:当孩子基本上适应对“独采信息源”的视觉采集依赖时再把两张单人床之间的距离拉开,拉开距离的尺寸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客观情况而定(目的是让孩子对“独采信息源”的视觉采集依赖逐步转化为感觉采集依赖),孩子睡的床和妈妈睡的床拉开距离的时间同样以一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可以延长至三个月)。
第四步:当孩子基本形成对“独采信息源”的感觉采集依赖时,再逐步把孩子的床降低(或妈妈的床升高),使孩子睡的床和妈妈睡的床回到同一高度(具体时间同样是以一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客观情况可以延长至3个月)。
第五步:至此,孩子对“独采信息源”的感觉采集依赖就基本形成了,也就是说孩子的感觉采集信息已经得到基本实现。在孩子对“独采信息源”的感觉采集依赖基本形成后,就可以和孩子在相对的空间上拉开相对的距离了(比如分房和未来孩子寄宿等等)。
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孩子心理成长的健康。
孩子感觉采集信息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孩子未来分析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的合理培育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父母应该通过上述合理分床的例子,能够举一反三地把合理的感觉信息采集培育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便能够使孩子形成未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感觉信息采集手段。
父母一定要注意,凡是在培育过程中遇到不能避让的、让孩子的感觉采集信息培育受到不合理培育的,比如:不合理的分床、不合理的取缔孩子的‘依赖物’等等,都会有可能导致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下面有一个案例,根据我们上述介绍的内容,你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吗?
包包全神贯注的在玩一个像皮球,嘴巴里叼着一个空奶瓶。玩到哪里,就把奶瓶带到哪里。奶瓶看上去已经比较破旧了。但是只要大人试图把嘴巴里的空奶瓶拿掉,包包就大哭,换一个其他的奶瓶也不行……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可以独立存在。
人的感觉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来自外部感官的,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二是来自本体感官的,如运动觉、触摸觉、平衡觉、痛觉、疲劳觉等;三是来自身体内部感官的,如饥饿觉、渴觉等。
关键词:感觉采集信息
感觉采集信息是指以实现采集信息为目的的,作用于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大量采集信息的同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很容易对某种物体或者人产生依赖,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如果想要断绝孩子对其的依赖而不影响孩子原有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就应该追寻合理的方式,即:首先从触觉依赖转嫁到视觉依赖;再从视觉依赖转嫁到感觉依赖。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41):
4.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请父母认真阅读我们的建议。
习惯——“宝贝,我回来了!”
早晨用:“宝贝,早上好!”来开启新的一天;
傍晚用:“宝贝,我回来了”结束一天辛勤的工作;
晚上在妈妈把宝贝洗的干干净净的时候,给孩子讲一段故事、唱一首歌,而且妈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和投入;
在给孩子换尿布或者衣服时要边换边与之交流;
在打预防针和吃药的时候,要告诉他这时会痛一下和味道不好的,但这一切在妈妈爸爸的陪伴下一定会克服的;
很好的和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建立依赖关系。
制造笑声——“宝贝,我在那里?”
前提: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
用一块薄薄的手帕蒙住妈妈或者孩子的脸,然后马上拉下,并发出“消失”后又“出现”的惊叹声;
躲在爸爸的身后,呼唤孩子的名字,在孩子寻找的过程中,突然显现出来;
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
将孩子举过头顶;
将孩子向上抛起;
让孩子把你的膝盖当“马”骑;
和孩子玩脸部表情游戏,让孩子瞪大眼睛,看着奇怪的你。
抚触——“宝贝,妈妈爱你!”
孩子做抚触游戏;
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让孩子尝试触摸;
经常给孩子洗澡,洗完澡后,给孩子涂抹按摩油。
依赖——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这没有错!
很多妈妈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和养育之后,孩子出现了一些让自己无法忍受的“毛病”,例如:睡觉前必须由妈妈陪护着;妈妈只要一离开,就会大哭不止;外出也只能由妈妈抱着……这一切让妈妈认为,是不是自己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这样会对孩子未来产生不好的后果,于是开始强制自己,重新对孩子进行“调教”,睡觉时请外婆陪护;妈妈故意外出,让孩子尝试着适应……孩子往往在这种变化中变得更加依赖妈妈,更加警觉。
我们说,孩子能够和妈妈产生依赖,建立深厚的感情,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年龄阶段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没有任何过错。妈妈或看护人在这个年龄阶段给孩子造成的不安和焦虑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妈妈或其他监护人如若要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行为进行调整,也要循序渐进,运用合理的方法。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42):
5. 孩子为什么哭
前提:在确认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原因一:本能畏惧
因孩子积极采集和在采集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能谨慎和拒绝性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在父母不注意的情况下,因为提供信息过程中不合理方法的使用,从而导致孩子在复制采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不适而形成畏惧性逻辑思维,从而运用“哭”这个外在表现现象来表示对这类信息采集过程的畏惧和拒绝。
妈妈在用奶瓶喂孩子奶的时候,正好有电话打进来,爸爸接了电话后对妈妈说:“你的电话,接不接?”于是,妈妈一边喂孩子奶一边扭头对爸爸说:“你跟他说我正给孩子喂奶呢,过后我给他打过去。”妈妈在说话的时候也许给孩子喂奶的劲没有掌握好,奶嘴过多地伸进了孩子的口腔,使孩子产生了一定的不适感,所以自此以后,当妈妈再用这个奶瓶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孩子就可能会用“哭”的外在表现现象对这个奶瓶表示拒绝。
针对这种原因造成孩子哭闹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就应该在确定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地更换孩子复制采集、收集信息过程中导致孩子拒绝的具有“直观印象”的具体客观信息(例如奶瓶),从而使孩子重新接受。
原因二:提醒和索求
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表现出的复制采集、收集信息的本能积极性,从而当其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量达不到的情况下,或者所希望信息不符合孩子信息采集速度的情况下,呈现出运用“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对看护者、信息的提供者、“独采信息源”(妈妈)来进行提醒和索求。
针对这种原因,父母应当为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或者把已经进行的信息提供过程延续下去,直到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所需要的相对时间范围内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量得到满足为止。
例如:
当孩子摆好的玩具被父母或者他人不小心破坏;
当孩子“玩意”正浓,父母让孩子回家或者反复劝慰喂食食物;
当想获得某种自己感兴趣的玩具礼物遭到拒绝;
当孩子正在目不转睛的看电视,父母断然把电视关掉;
当孩子正和其他小朋友兴致勃勃地玩耍;
当孩子想让妈妈给自己阅读一本书;
当孩子正趴在地上找虫子,立即被父母拉走洗手;
……
原因三:饮食目的没有实现
孩子对某一类具体客观事物信息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目的没有实现时也会利用“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这一类原因是比较普遍的。从普遍规律上来讲,这主要是父母没有很好的掌握住孩子饮食需要的规律,从而使孩子因为得不到饮食需求的满足而运用“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对父母进行提醒,希望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孩子会因为“饿”和“渴”而呈现出“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在了解到孩子哭闹外在表现现象是因为这类原因的基础上,不仅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饮食需求,还应该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过程中的相对时间内对孩子的饮食规律予以掌握。
原因四:适时地为孩子调整“睡卧”形态
因为没有能够及时地为孩子调整“睡卧”的形态,致使孩子因为长时间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信息种类的单调而形成采集疲劳;又因为孩子长期“睡卧”形态的保持,致使孩子通过逻辑思维本能地感觉到身体局部的疲劳,所有这些原因就导致孩子呈现出“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针对这种原因导致孩子呈现出“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应当在确定孩子呈现出“哭”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原因的基础上,适时地为孩子调整“睡卧”形态,或者增加和调换孩子所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的信息。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43):该楼已被楼主删除
 
扑(44):该楼已被楼主删除
 
猫(45):该楼已被楼主删除
 
扑(46):该楼已被楼主删除
 
猫(47):
第四章 如何掌握语言
本章将要告诉您:
40+20→超凡的语感培育
实现主动语感培育
了解婴儿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对人类来说,肢体和语言是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方式,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大特征。尽管动物们有他们自己的沟通信息方式,触碰彼此的触角也好,寻找熟悉的味道也好,拍打自己的身体也好……但它们终究无法与人类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其他生物永远无法完成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信息交换。
载体培育认为
由于新生儿还没有信息积累,因此连基本的声音分割也不能够完成,但是到了孩子7-8个月左右,父母就应该积极地对孩子实施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驱动了。
“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就是通过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良好形成,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利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孩子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越早,就能越早地使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从而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能够得以高效良好的实现。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48):
对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进行合理、及时的培育是父母的职责,否则会影响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导致孩子无法运用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实现对等的信息交换,从而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语言障碍等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造成孩子的“沉默期”延长;
2岁孩子还只能说“爸爸”、“妈妈”等简单的名词;
对用语言的使用积极性不高——不爱说话,喜欢安静的自己玩;
喜欢用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想要什么就用手指去指;
……
这种现象如果父母没有及早意识到,那么未来有可能造成:
逻辑思维语言障碍;
容易形成“自闭症”;
阻碍孩子良好社会沟通能力的创建;
依附逻辑思维肢体完成信息的沟通的倾向性——“多动症”倾向;
……
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 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或监护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安静;
□ 孩子长时间的和年长的老人在一起;
□ 父母给孩子创设的客观成长环境比较繁乱,比如家庭人口比较多,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
□ 家庭出现变故,父母的本身的情绪不稳定,比如:妈妈生育后患产后抑郁症、父母不和等;
□ 父母在家里比较急躁、强势,出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到的培育行为,比如:经常为一点小事情痛斥家里人或发脾气,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体罚和变现体罚孩子等。
总之,自孩子七八个月开始,父母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语言驱动工作上来。
1. 40+20=>超凡的语感培育?
如何实现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合理培育呢?在诸多培育语感的方法中,40+20效果是最便捷和有效的。
“40”即“40分钟”,就是指孩子在相对年龄时间段内,具有较为普遍规律的睡着前的40分钟;而“20”即“20分钟”,就是指孩子在相对年龄时间段内,具有较为普遍规律的睡着后的20分钟。
实现“40分钟+20分钟”的前提条件:实现“信息听觉纯洁采集”
关闭或减低电视或交谈的声音,尽量消除外界声响对孩子的吸引和影响;
关闭或者调暗孩子卧室光线;
停止进食任何饮品和食品,并将这些物品拿出卧室。
“40分钟+20分钟”播放要求:
控制好时间;
控制好音量,即:声音是成人仔细听,才能听清楚为宜。
“40分钟+20分钟”播放内容技能要求:
语速正常;
发音平和;
词字清楚。
每一次不必从头开始播放,在上次停止地方继续播放即可。
“40分钟+20分钟”播放内容要求:
被复制听觉信息类。比如:小鸡,叽、叽、叽;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等类型的儿歌。
备注:本载体系列丛书中配置有效实现逻辑思维语感驱动的、适合6-12个月孩子聆听的6张CD。另外父母对孩子进行第二语言的驱动,我们建议2岁起开始,这主要考虑到能够给母语充足的培育时间,具体的培育方式我们将在本丛书相关章节加以论述指导。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语感的本质?
使孩子能够正确地形成这类语言的语法、词法、语速和平仄关系等相对应的逻辑思维基本结构。
为什么要在孩子睡着后播放20分钟呢?
这是因为孩子的“复制性逻辑思维”极不完整,而所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的信息量又非常巨大,因此就造成在相对的时间段内,孩子无法对这些巨大的信息量进行对等的分理、梳理和处理,也正因为如此,就造成孩子在刚睡着后的20分钟(我们称之为“假寐”现象,例如,妈妈以为孩子睡着了,站起身刚要离开,孩子“哇”一声就哭了,并哭着寻找妈妈),仍然会继续从事着对这些巨大信息量的分理梳理和处理的工作。
又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其它的采集信息通道已经被关闭,从而良好的实现了通过纯洁听觉复制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相对的纯洁分理、梳理和整理,也就使得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的创建的效率被有效地提高了。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49):
2. 实现主动语感培育
对语言的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学习课题,所以,我们希望父母在培育过程中也尽可能的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父母一定会说,孩子还不会说话,我们如何知道孩子的兴趣呢?
很简单,如果要良好实现孩子语感培育过程中的主动性,那就是当孩子目不转睛专注某个信息的时候,请父母放弃肢体进行指导,而单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作为孩子行为的背景讲述给孩子听
妈妈和孩子一起在散步,妈妈发现孩子正抬头看一棵松树。
妈妈就说:“这是松树,是绿色的,当天气变冷的时候,别的树的树叶就会变黄然后就会被风吹跑了。松树可不一样,就算天再冷,它的树叶都会一样的绿。”
妈妈又看见孩子去注视一只正在飞过鸣叫的小鸟。
妈妈就说:“这是鸟在叫,声音多好听啊,其实鸟在说话,就像平常妈妈跟宝宝说话一样……
在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培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专注采集的事物来对孩子进行白描性的陈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育目的。尽可能减少成人为实现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而使其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因为我们想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自己非常愉快的事情。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白描性陈述
不厌其烦地对孩子在相对时间内和相对信息环境中专注采集的信息类事物予以语速正常、发音平和、词字清楚的白描性陈述。
孩子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话语与其交谈?
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说话,他们也听不懂,干嘛要这么不厌其烦地说呢?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在教孩子怎么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而是在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语感驱动,从而帮助孩子未来能够形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基本结构。就像一栋高楼,往往我们看见的是地面以上的各种形态,而地基是谁也看不见的。在这里,我们教给父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所做的这项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拥有强大的社会沟通能力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地基)。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50):
3. 父母能够观察到的0-12个月孩子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从8个月至之后的几个月里,是实现未来语言外在表现的关键。这时婴儿开始辨音、发音以及把意义与词汇对应起来,到2岁左右,他们的小嘴巴“吧嗒”、“吧嗒”的与父母沟通的声音就会响彻在家里的每个角落了。
父母所能观察到的0-12个月孩子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年龄 婴儿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新生儿 哭喊。
一个月 发出轻柔的声音;
辨认父母的声音并发展到爱听他们的声音。
二个月 有刺激,能发声;
尝试模仿短促的元音。
三个月 发出喃喃声或通过哭喊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肢体的帮助下,开始想和身边的人用语言交流,试着发出连续的声音;
能迅速找到声源。
四个月 发出咯咯的笑声,开始尝试呀呀学语。
五个月 能发出叫喊声;
开始试着把不同的音连发;
能做简单回答性的动作。
六个月 能听到大部分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并能清楚地分辨它们;
能分辨和蔼和严肃的声音。
七个月 再熟悉的环境里不断地呀呀学语,在陌生的环境里则通常保持沉默;
对反映句子连接的音的起点和停顿很敏感;
会重复某音节,跟随成人模仿发双音。
八个月 对着熟悉的玩具或事物发声,以表达自己情绪;
能理解简单的语意;
试着发出越来越多的连音。
九个月 可以说多个不同的音节;
能认识简单的物品和听指令作简单的动作;
把母语分门别类,使得分辨声音更容易。
十个月 对身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语调,经常对亲近的人使用更高的语调;
能听从简单的指示;
可以喋喋不休自言自语。
十一个月 能发出任何音,发出真正的词,一般是名词;
用简略的字词表达意思。
十二个月 能说2—3个词,有些孩子甚至说得更多;
能了解和使用简单的指示代词(如这,那)。
在这个期间,孩子能否实现良好的语感驱动,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直接说话的数量;
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说话时使用的声调;
妈妈的性格;
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采集信息环境的关注。
我们发现,不同的父母给孩子塑造的语言环境和家庭使用的语言词汇数量差异很大。
研究者们的发现令人惊异,父母早年给孩子创造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将来有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首先,那些接触过更多词汇,置身于更好的语言环境的孩子,他们的词汇更丰富,能理解的词汇更多,因而对语言的掌握也更出色。因此我们说,早起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语感驱动会为孩子未来正确而良好的语言外在表现、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极强大的数学理解和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1):我看要把那个带来一起学学了
---匿名人士747148  匿名人士747148">传呼 道具 |匿名人士747148',51,'我看要把那个带来一起学学了')">【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52):
1岁到3岁
1-3岁逻辑思维创建的特性及其培育方法
和孩子一起吃过他一岁的生日蛋糕,这个小家伙似乎骄傲的宣布:我不再是个婴儿了。你会发现:
有一天他有可能会吧嗒吧嗒地爬过来主动和你打招呼;
有一天突然摇摇晃晃的站立起来,向你走来;
有可能和你在玩耍中咯咯的笑着站不稳跌倒;
有可能尿裤子后才告诉你他要“尿尿”;
哈哈,总之这个小家伙已经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为这一切进行着准备和努力,如今你的孩子确实已经为他自己的成长跨出了一大步。是的,接下来孩子们将继续通过2年的时间,完成其逻辑思维的创建过程,这个过程将奠定他们一生的“根基”。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和您探讨:
逻辑思维能力--天才儿童是如何塑造的
培育过程中的阶段性和片面性
“独处”对孩子逻辑思维编织长度形成的重要性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适当的环境转换和适应
如何实现逻辑思维的“自然”培育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然的逻辑思维的成长
所谓“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培育的
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
从孩子1岁起,父母应当开始帮助孩子进行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信息采集和准备工作。
从这个时候起,孩子越来越会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与父母交流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看见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看见爸爸向自己走来会摇着小胳膊露出欢喜的笑容,想要的玩具没有拿到会把大人递过来的‘替代品’扔掉,小手还会执著的指向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切都让你们感到成长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什么呢?
我们说,孩子们需要通过不断感受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积极的完成逻辑思维的基本建构,更好的完成逻辑思维能力的扩展、延伸。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在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逻辑思维将因为成长环境和培育方法的不同,致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呈现为两种不同方式的丰富成长,即“直线逻辑思维能力延伸”和“纵向逻辑思维能力延伸”。
通过我们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孩子逻辑思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说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非常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他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而这种空间建构能力会在孩子15岁才会完成。(15岁之后逻辑思维更多的是依据自己拥有的信息,为“自我逻辑思维目的”的目的实现而进行使用、交换和替换。)也就是说,此时建构的逻辑思维能力延伸性越好,其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大(大脑记忆沟越深),未来可被交换、替换的信息就越多,孩子自然就越聪明。
但是我们所提倡的儿童成长环境并非指超乎寻常的行为或者经历,而是那些围绕着孩子生存环境和那些平常快乐的日常经验的熟悉、认识和感受。对于孩子需要的这方面的感受,父母可以尝试给孩子做这些事情:
夏季,和妈妈一起散步的时候,拾几片树叶,把它系在小车上,观察每片叶子的变化;
坐在妈妈的身旁,听妈妈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和妈妈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和自己喜欢的场景、对话;
晚上听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然后把灯关掉,和妈妈一起看天上的星星,听妈妈唱一首好听的歌;
和爸爸一起爬,在地上组建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汽车队;
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滑滑梯”和沙土,虽然有时候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小"问题";
看妈妈给自己做好吃的,然后全部吃掉;
帮下班回来的爸爸拿拖鞋,并搂着爸爸的脖子亲一下;
……
这些看上去,父母好像每天都做的,简单而微不足道的老一套事情,其本身却蕴含着我们在完成一个使命——协助孩子创建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无疑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决定“天才”是否会诞生。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3):
父母提问: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环境?
之前我们论述过,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是人类逻辑思维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的基本条件。所谓“信息”就是指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数字、音乐、景物、色彩等等都被称之为信息)。依据人类生存的需要,我们把逻辑思维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所需要采集、收集和储存的信息分为三个范畴,即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
父母在了解到这三个信息范畴的基础上,只要本着为孩子提供的信息种类和信息结构由简到繁以及遵循色彩类信息提供的比例,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平衡地为孩子的搜集、采集进行合理地分类提供就可以了。
父母提问:
如何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呢?
面对一群三岁左右的孩子,如果老师完整地念完了一个相对长的故事,大部分孩子会不完整地陈述其中一部分人物和故事情节,而逻辑思维成长呈直线延伸性的孩子却可以很精确、完整地陈述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逻辑思维呈纵向延伸的孩子,会依据整个故事中的部分人物和情节,再加以其它信息的情况下,叙述出另外一个完整的、新的故事。这就是逻辑思维成长呈直线延伸性和纵向延伸性孩子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说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直线延伸性和纵向延伸性都需要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给予合理的帮助,尽可能使孩子逻辑思维成长保持平衡。否则,有可能造成的培育结果是:
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明显倾向于直线延伸的孩子,未来其逻辑思维容易拘泥于一种思维路径,并且容易造成因追求精确、完整而自觉杜绝信息之间的交换、组合,其外在行为就会表现为刻板、小心谨慎。
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明显倾向于纵向延伸的孩子,未来其逻辑思维往往会因一点而起,而很容易无边际发散开去,最终无法实现逻辑思维的目的性,其外在行为就会表现为事无所终。
因此,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呈现为直线延伸性的孩子:父母应当在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加强纵向延伸的培育。例如,根据上述事例,父母就可以在孩子讲述完故事后,让孩子围绕着书中的原型人物编一个新的故事;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呈纵向延伸性的孩子,应当在孩子讲述完故事后,在强调不能改变故事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的条件下,让孩子尽可能准确地加以复述,在孩子复述结束后,再给孩子进行一次讲述,如此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次重复。
另外,应当注意的一点是,首先应当相对准确地了解孩子复述的正确率(即以对故事人物原型和故事原情节不加以更改的完整复述为标准),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以5%到10%的提升率对复述的正确率逐步进行提高。
父母提问:
如何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当孩子针对某种事物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往往会习惯的采用两种解决方式:
其一:具备关心、耐心的父母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妈妈:因为大气本身是无色的,天空的蓝色是大气分子、水晶、水滴等和阳光共同进行作用产生的。因为阳光进入大气是,波长较长的色光,如红光。透射力大,能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短的紫、蓝…….
能够这样详尽解释的父母应该为少数; 而采取如下态度的父母为多数。
其二:不关注和缺乏耐心的父母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妈妈:不知道 !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呀?你长大就知道了!
那面对孩子无穷无尽的问题,父母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培育方法,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孩子实现逻辑思维的延伸性呢?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妈妈: 你说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蓝色的漂亮。
妈妈:我也觉得的很漂亮!不过蓝色的天空是受光和作用影响下才出现的。大气本身是无色的……。
当孩子针对某种事物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一句反问:“你说为什么呢?”然后,给孩子少许的时间,以便孩子可以自我尝试延伸性地逻辑思维编织,再对孩子的“为什么”进行回答,就能够很好地做到激发孩子在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实现尽可能长的自我延伸度。
“为什么?”是孩子们探索认知这个世界最喜欢、最积极的方式,妈妈如果采用载体培育适合的培育方式,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觉地放弃这些对未来非常有帮助的信息采集的好奇和欲望,培育结果可想而知。
“你说为什么呢?”这是在各种培育方式中对父母来说最为有效、便捷和容易实现的培育方式,因此当孩子缠绕着你问这问那的时候,请父母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帮助。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54):
培育过程中的阶段性和片面性
孩子培育过程中的“形式主题”
所谓对孩子培育过程中的“形式主题”就是根据孩子在0-6岁成长过程中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现象,父母在对这些外在表现现象的表现过程进行相对时间的跟踪和表面分析后,确立出与这些外在表现现象相对应的逻辑思维培育目的,并能够围绕着被确立的培育目的制定出可以实施的、系统的培育方案,并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依据制定的方案对孩子进行培育。
在这里,根据表面现象确定的培育目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主题”;
孩子培育过程中的“核心主题”
所谓的“核心主题”就是根据孩子在0-6岁成长过程中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客观规律,准确分析出孩子在相对时间段内所呈现出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的本质原因,并根据这些本质原因确定相对应的培育目的,而且,能够围绕着被确立的培育目的制定出可以实施的、系统的培育方案,并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依据制定的方案对孩子进行培育。
根据本质原因确定的培育目的,就是“核心主题”。
“形式主题”和“核心主题”的区别
“形式主题”的确定,仅仅是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现象出发,并没有对本质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即使孩子在某些客观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非常相似,但是,由于每个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所依赖的生存信息环境各不相同,也就导致这些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相似的逻辑思维复制和编织的本质形态也就不同。正因为如此,父母在对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的完整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一培育时间段内相对的阶段性和片面性;
相对于“形式主题”而言,因为“核心主题”是通过形成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的本质而确定的,因此,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确定“核心主题”并以此主题对孩子进行的培育就会使父母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某一培育时间段内相对的阶段性和片面性。
静静(4岁小女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喜欢哭、每天上幼儿园都不情愿、如果妈妈没有第一个来接自己就非常着急生气、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主动玩耍沟通、在客人面前很害羞,不敢说话、在幼儿园老师反应很乖巧,就是担子比较小、渴望妈妈陪伴,妈妈离开就非常难过……。
当静静妈妈寻求我们帮助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的孩子问题很多,比如:胆子小、娇气、不懂的沟通、不勇敢、独立能力太差等等。
我们说,静静妈妈所关注勇敢、独立等等这些培育目的就是围绕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外在表现而设立的,我们说这些逻辑思维培育目的就是之前我们论述的“形式主题”。
通过了解静静诸多的行为表现,以及对静静所依赖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的了解和分析,我们为她制定出了以主动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核心的培育实施方案。
外在行为表现 构成父母培育形式主题 核心主题
喜欢哭 娇气 主动思维能力弱
社会沟通能力弱
非常爱生气 脾气好
不能和其它小朋友玩耍 不合群
不能和其它小朋友沟通 沟通能力弱
乖 沟通能力弱
在客人面前害羞 胆小
不敢说话 胆小
不勇敢 胆小
独立能力差 胆小
…… …… ……
父母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形式主题”和“核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从主”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式主题”的确定应该是建立在“核心主题”确定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的培育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某一培育时间段内相对的阶段性和片面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育的效率。
如何培育复制采集信息的自觉性
天天3岁,男孩子,妈妈是专职妈妈。
在和妈妈沟通的过程,我们和妈妈商量是否可以让孩子单独留下,和其他小朋友单独待一会儿。天天妈妈考虑了一下,跑过去和天天商量好一阵,才回来说,他同意了,我们离开一会儿。
在离开的路上,天天妈妈说这是第一次离开孩子,除了孩子上幼儿园。所以,今天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感太强,又是一个男孩子,快让自己受不了。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天天妈妈每天都能感受得到,孩子上幼儿园非常不开心,每天送天天上幼儿园也非常困难,老师说天天在幼儿园很听话但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总是闷闷不乐的。可是天天一看见妈妈来,就异常活跃,喜欢把摆在柜子上的学具统统推到地上,然后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回家以后,天天就一刻不离开妈妈,妈妈走那里,他就走那里;妈妈干什么,他就想掺和干什么……。
天天妈妈认为孩子出了问题。
天天喜欢和依恋妈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看到当天天离开妈妈的时候,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变的非常拘谨,无法完成自觉的、独自的在离开妈妈的环境中自如愉悦的进行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活动。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5):为了未来孩子逻辑思维编织长度能够尽可能地延伸,从孩子1岁开始,就应当刻意地培育孩子在基本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和“生动类信息环境”中独自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等等。这种“独自”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我们通常称之为“独处”。也就是说,应当在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在独处时间内形成自觉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使用适当并且良好的培育方法,可以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觉地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时间从几分钟逐步延长到20分钟至30分钟。作为父母应如何实现对孩子自觉的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也就是“独处”进行培育呢?我们将对比进行阐述:
妈妈:孩子(3岁男孩子),妈妈出去一下,和阿姨在家玩一会儿好吗?
孩子:不,你去那里?我也要去。
妈妈:妈妈出去办一些事情,不方便带你去。
孩子:不,我要去,我不要一个人在家里。
妈妈:不是有阿姨陪你吗?
孩子:不。不要阿姨,要妈妈!(孩子大哭)
妈妈:你要是这样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孩子:不,我要妈妈!妈妈不要离开我!(孩子哭的更伤心了……)
妈妈往往看到孩子如此伤心而不忍独自离去,就顺从孩子,带上孩子一起出门,或者干脆取消外出活动。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56): 我们建议的培育方式:
年龄较小的孩子——
首先要在孩子熟悉能够获得“安全感”的信息环境下进行,比如孩子家中;
提供给孩子“独采信息源”或“替代独采信息源”的听觉信息,使其获得安全依赖。
方法1:用录音机录下生活中当妈妈和宝宝在一起时随意说过的话。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实现“感觉妈妈在”的依赖。在这种依赖的情景下,实现孩子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安全需要的前提,从而有效淡化“危险”,使孩子对环境产生依赖。
播放的时候注意: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方向放置录音机进行播放。不要让孩子在听取录音机里面妈妈的声音的时候看见录音机。
方法2:合理调换陪伴者
父母可以挑选合适的陪伴者替代自己,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点,在陪伴者到来的一段时间(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确认具体时间长短)父母要有意识的创造自己与陪伴者和睦共处的时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对陪伴者的信赖,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在孩子获得完全的安全感后,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在独处时间内形成自觉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培育可以开始了。
如果孩子已经超过2岁,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妈妈:孩子,妈妈在厨房给你做好吃的,你在这里自己玩一小会好吗?
孩子:不,我害怕,妈妈陪我好吗?
妈妈:好,那我可以上一下厕所吗?保证马上回来。
孩子:好。
(妈妈一边入厕,一边跟孩子说话)
一段时间后。
妈妈:哈哈,你搭的积木城堡真不错,我去趟厨房给宝贝削点水果奖励你一下好吗?(逗留时间久一些,这期间还可以时不时出来和孩子聊几句)
尝试几次后。
妈妈:孩子我要工作一会儿就在书房,如果需要妈妈就叫妈妈,或者你过来找我好吗?
孩子:不。我要你在这里陪我。
妈妈:你看我在跟网上几个阿姨说话,这样,我跟他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给我几分钟先陪你玩几分钟。
孩子:好。他们同意了吗?
妈妈:同意了,不过只有5分钟时间。
孩子:5分钟?
妈妈:对,你看这是钟表,当这个指针走到这里的时候,时间就到了,我就必须回来工作了,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妈妈就不能陪你玩了。
孩子:好。
妈妈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合理的提醒时间……。
这样有目的培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逐步建立起在信息环境中的自觉地采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培育期间,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并且不要以“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或“不听话,妈妈就走了!”等等这些容易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慌的语言进行指导。另外,在孩子实现“独处”之后,父母对“机械类信息”的提供一定要适度(如电视、光盘、计算机等等),尽可能实现“生动类信息”与“机械类信息”平衡。
总之,为了孩子未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延长性以及逻辑思维自觉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能力形成,父母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在“基本生存信息环境内”和“生动类信息环境”内独处自觉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培育。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7):
拓展采集信息的环境
我们知道,孩子此时对广泛存在的任何种类和范畴的信息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然而孩子在收集、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又通常表现得非常谨慎和小心。正因为如此,孩子出生1岁后,父母应当对孩子开始进行适当的环境转换和适应的培育。帮助孩子在拥有安全感的同时适当的进入到各个不同的信息环境中,使孩子能够尽可能多的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到不同种类和范畴的信息,从而实现孩子未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扩展和延伸。
父母提问:
有空带孩子去哪里比较合适呢?
我们说带孩子去看山、看水、超市、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博物馆等等生动类信息环境都是好去处,除了能够帮助孩子信息的采集,还可以对性格、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主动思维能力等等诸多能力进行培育。
父母应该注意,这一切的活动都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这里提到的“安全”除了人身安全,更多的是让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比如最初去是由妈妈陪伴去的,而且妈妈不要离开孩子,不要肆意的鼓励孩子离开自己参与活动、游戏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当孩子认为安全能够保证的情况下,他一定会做出积极主动地反映的。
反之,如果孩子在这个培育过程中没有足够和充分的安全感,就会丧失原本强烈的对广泛客观存在信息的好奇,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实现培育的目的,而且会导致孩子对某些种类和范畴的信息形成采集、储存和交换的障碍,甚至,形成对某些范畴和种类信息的采集、储存和交换的强烈拒绝和厌弃。
所以父母在这个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时刻陪伴着孩子,使孩子在充分完全的安全感中,积极地对更多种类和范畴的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和交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育目的进行刻意引导。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58):
实现逻辑思维的“自然”培育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完美的集合体,为完成一个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大脑中枢会自然调动起各路神经进行配合实现,因此对孩子进行自我主动地‘自然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何谓“大协调”
就是孩子以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为目的而进行的综合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
从孩子出生后8个月开始,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来说,“大协调”的驱动,就应该逐步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刻。
目前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大协调的培育非常重视,从出生以后就关注着孩子的躺、坐、爬、走,再大一些还开始对孩子进行有计划的感觉统合课程培训等等,那么“大协调”对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说,良好的逻辑思维肢体协调能力的培育会对几乎所有范畴和种类的逻辑思维的创建和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尽可能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持续性和细致性;并帮助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主动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社会承担能力良好的形成,因为“大协调”强调的是主动性和综合性。作为父母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给孩子做这些事情:
给孩子带上一个塑料小瓶子去捕捉一些小黑蚂蚁,如果可能把蚂蚁作为孩子的宠物养殖起来;
和孩子一起走过社区甚至更远一些地方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路;
在小树林里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
春天和孩子一起放飞自制的风筝;
在小河边找一些能够放在瓶子里,最漂亮的石头;
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在草坪上打滚,看看天上的云都想什么?
让孩子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超市找到妈妈所需要的物品;
垫着脚尖,看谁走的象只漂亮的小猫?
……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59):
大协调能力培育的方法
“大协调”能力所使用的方法按处所分,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内协调培育”,另一类是“室外协调培育”。
所谓“室内协调培育”就是依据室内客观存在的具体生存信息环境,以自我生存能力的驱动为培育主题,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培育。例如:围绕孩子抓、舀、夹、擦拭、爬、跑、跳等等开展的游戏内容。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游戏我们都知道,对,我们想强调的是:“形式”有了,如何实现其有效性?
前提: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以尊重孩子自觉关注为前提
以合理引导孩子进行关注为辅助
以依从孩子的“兴趣源”和相对“色彩源”为主题制作出相应的游戏
只有这样,我们说才能达到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良好协调能力的目的。
这些游戏制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例如:
将孩子所喜欢的东西散落在地上,请孩子一个一个捡回到盒子里。孩子可以通过爬、蹲、跑等方式去完成这个游戏,从而实现肢体外在表现各方面协调能力的培育。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父母的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指的是,所有肢体外在表现都围绕着某一复制目的的实现,在共同进行表现过程中的协调能力。
另外,因为这种协调培育是在尊重孩子“兴趣源”、“色彩源”以及孩子专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孩子在这类培育过程当中就呈现为自觉主动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主培育。正因为这个本质,我们也把这种培育称为“自然培育”。“自然培育”是父母应该首选的培育方法,也同样是孩子能够实现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自我协调能力效率最高的方法。
相对于“自然培育”什么是“不自然培育”呢?
孩子正在专心的撕纸。
妈妈:宝贝,干什么呢?
孩子:我再给妈妈做面条。
妈妈:真棒!好了,玩这些没有意思,看看妈妈手里拿着什么?卡片,告诉妈妈这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红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黄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我要纸,不要这个。(孩子推开了颜色卡片)
妈妈:乖,在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孩子:不。
妈妈:好了,好了不看这些看片了。那宝贝告诉妈妈,妈妈手里有几张卡片呢?
孩子:不要。我要玩纸。
妈妈:这孩子!怎么不听妈妈话呀!你必须告诉妈妈这里有几张卡片,妈妈知道,宝贝一定知道的……。
孩子哭了。
这种培育方法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原本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内协调培育”,基本能够引导孩子逐步实现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我主动培育。
那么,所谓“室外协调培育”就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安全为前提,使孩子依据室外客观存在的“生动类信息环境”在尽可能不加约束和规范的情况下,能够在客观“生动类信息环境”中,伴随着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使孩子自然形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主培育。
这种方法是父母应该坚决予以实施的,对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进行培育的方法。
这种从孩子自我主动出发,实现大协调自主培育的方法,能够使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实现最高效率的协调能力培育。
妈妈带孩子在花园里玩耍,因为地面凹凸不平,孩子自己独立行走的时候,为了走得更稳,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平衡能力;当孩子绊到东西要摔倒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再次调动自己的平衡能力让自己尽量不摔倒,并且会主动做出自我保护的动作。
诸如此类的例子会告诉父母,什么是孩子真正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平衡能力的室外培育,也就是所谓“大协调”培育。即在对孩子进行大协调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使孩子尽可能地呈现出自我主动的培育方法。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60):
什么是“小协调”
在这里我们简单的谈及一下“小协调”,所谓“小协调”就是孩子为了采集、储存和交换某一个
单一领域信息的目的而进行的反复、固定、被动的逻辑思维肢体表现的协调能力。
大协调与小协调主要的区别:
关键区别项目 小协调 大协调 备注
信息领域 单一信息环境 综合、生动信息环境
信息内容 相对固定 能动、自然
信息采集方式 反复、被动 生动、主动
培育目标 被动培育 自主培育
现在为孩子们所创设的各种培训课程,例如:钢琴基础技能训练阶段、舞蹈基本功训练、右脑闪
卡训练环节等等,这些都应当归属为“小协调”培育的范畴,其良好的培育结果可能是钢琴家、舞蹈家、
超凡的记忆力等等。不过,我们需要提醒父母的是:
第一:父母如若对孩子有特殊的培育目的,是可以使用“小协调”这种培育方法的,但是要慎重
,因为“小协调”强化训练会丧失未来复合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方面在认识到“小协调”培育方法“单
一领域目标高效”的优势之后,在使用过程也要合理的规避它所带来对孩子未来不利的结果。
第二:父母如若对孩子没有特殊的培育目的,那么我们建议在学前阶段尽可能多的使用“大协调
”培育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肢体协调能力的培育。
 
---自然的帮助孩子逻辑思维成长
在载体培育丛书中我们一直都在谈论让孩子能够尽可能的自主成长,那么对于培育孩子成长的父母,我们也同样希望在自主而自然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培育的,因为我们知道过分的关注、过分的在意、过分的培育,也就是在对孩子不自然的状态下,其培育结果会在慢慢的与父母之前设定的培育初衷、培育原本的目的相背离。但是“自然”状态不是建议父母彻底放手不管,而是希望父母在生活当中自然合理地针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进行有效的梳理、整理和处理。
从孩子出生后2岁左右开始,由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因此,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量,在此基础上,孩子会逐步开始复制采集组合类信息,并逐步开始在复制采集的过程中与父母和其它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进行自觉的对比。
而孩子在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自觉对比,会使孩子逐步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并通过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方式予以尝试性表现。正因为如此,父母应当在尽量避免“平视性”逻辑思维、“俯视性”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总结性外在表现的前提下做到:
重视并耐心的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复制过程以及复制过程中的自觉对比过程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整理,这样会给予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提供一个良好的帮助。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63):
一个1岁零九个月大的孩子叫扣扣,在最近的一段时间突然经常出现一种妈妈无法理解的怪现象,那就是妈妈一进厨房,她就站在厨房门口,并哭喊着“妈妈,来,妈妈,来。”如果妈妈不出来,她就一直站在门口哭。可是如果妈妈不进厨房,扣扣就没有问题。
在和扣扣妈妈沟通中,我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并指导扣扣妈妈解决了这个问题。
妈妈问扣扣:“是不是因为妈妈一进厨房就没有人陪扣扣玩了?”
孩子一边摇头一边说:“不是。”
妈妈又问扣扣:“扣扣是不是怕妈妈在厨房里危险?”
孩子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妈妈,然后伸出手说:“烫。”
妈妈:“害怕妈妈被油烫会疼啊?”
扣扣点头,并依偎过来。
妈妈回想起来之前自己一次不小心被油烫了一下的情景,当时扣扣只是惊异的看着自己。
妈妈:“原来是这样,哈哈,妈妈是大人了,被油烫一下没关系,扣扣不要害怕。但是扣扣可不能随便进厨房,因为扣扣还小呢。”
至此,当妈妈再进厨房的时候,扣扣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的行为状况。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会有一个原因,要解决只需要父母适时耐心地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的梳理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得以良好的实现,而且在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同时,使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地复制采集、储存和交换到大量的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所必须的生活类信息、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
所以,从孩子2岁左右开始,父母需要进行帮助孩子梳理、整理逻辑思维的工作,这个工作一直会伴随着孩子整个的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期望你们通过上述的案例能够举一反三地在生活中恰当的运用。
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具体生动实现
和父母沟通是一件非常让人愉悦的事情,因为我们能够和父母一起深切的感受到一个生命成长快乐,仿佛就像自己有很多很多孩子。但是,父母每时每刻都在关切着孩子,教导着孩子,可却常常失去目标,就像下面这位妈妈。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64):
果果妈妈: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顾先生:当然。
果果妈妈:他现在已经3岁了,其他方面我觉得还不错,唯独动作很慢。让他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比其他孩子总是慢半拍。昨天我到幼儿园去接他,他非常想滑滑梯,我说去吧!可是他看见上面有很多小朋友,他就在那里站着不动,我说没有关系的,你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就轮到你了。果果就在那里磨蹭着,好不容易站到队伍里了,就因为他动作慢,又被后面的小朋友等不及占了先,我生气极了。
顾老师:你希望果果大胆些。
果果妈妈:对呀!速度也需要快些呀!上幼儿园,穿衣服鞋子,急得我经常跟他嚷嚷,真是没有办法。
顾老师:你希望果果要有时间概念。
果果妈妈:对呀!起码应该建立一些竞争意识吧!
顾老师:好的,那你回答我,你对果果的培育目标是什么?
果果妈妈:他现在这么小,没有非常仔细想过,但是没有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总不是件好事情吧!
顾老师:同意。时间观念、竞争意识、思维敏捷等等,这些都太抽象,再说具体一些,你希望果果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你比较满意?
果果妈妈:独立、快乐一些。
顾老师:那如何实现呢?
果果妈妈:哈哈,没有这么想过。
和我们沟通的父母中,很多都非常自信的认为,“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我和爸爸一直都在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人力和物力帮助我的孩子成长……”,这一点我们也非常坚信,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父母的目标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多且迷茫,因为孩子是一天一天长大的,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成长状况:昨天孩子碰到危险的东西受了伤,教育了孩子老半天,可是今天孩子又在大人不留意的时候溜进了厨房;昨天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在地上打滚,被教育了一通,今天孩子照旧躺在地上哭闹……。
要想让孩子拥有诸如“沟通能力”、“创想力”、“安全意识”、良好的“心智”、“责任感”等能力,都无可厚非,这些对孩子未来都是有益处的,可问题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育呢?也就是说如何来实现这种能力呢?
我们说现在的培育方式,父母也好,早教的工作人员也好,主要做的事情是“修剪树枝”的工作,也就是孩子出现问题,才想办法解决,纠缠于一个个问题本身,而不是积极的培育出不需要太多修剪枝杈的“良材”。以下我们将通过两个如何实现孩子未来主动思维能力中的具体培育策略,进行简单的阐述。br>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65):
主动思维能力之敏捷思辨能力的培育
一谈到思辨能力,父母马上会想到是否需要做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以获得这种能力呢?可是我们的孩子才2岁,面对2岁的孩子如何来实现呢?是否只有专业老师才可以进行呢?
哈哈,父母还没有忘记孩子的年龄,不错,面对只有2岁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再大一些年龄的孩子父母又能能动的做些什么?
我们说,所谓思辨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反应能力,就是把不同种类和范畴逻辑思维里的信息,根据客观社会存在信息环境而修改、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目的性逻辑思维”而呈现出的外在表现现象。父母可以从孩子2岁开始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主动培育。
比如每月至少二次,有计划有规律的去水域面积较大的河、湖游玩。
在孩子视野里,较大的水域会显得如此地辽阔且变化丰富。像或大或小的波浪,快乐飞翔的小鸟,偶尔跳跃的鱼和偶尔行驶过的船只等等,都会不断地引发孩子那本来就蠢蠢欲动的神奇莫测的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那么地不拘一格。
正是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所引发的这种欲望,会使孩子对在这类“生动类信息环境”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充满渴望和痴迷,从而自然、有效的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纵向延伸性”,最终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反应能力”。br>
 
主动思维思维能力之逻辑思维持久性的培育
所谓编织“逻辑思维的持久性”就是指“逻辑思维的直线延伸性”,孩子只有获得逻辑思维良好的延伸性(逻辑思维的持久性)才有可能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行事做事过程中所拥有的坚忍不拔的品质。
可以每月至少二次,有计划,有规律的带孩子去看“山”。
在孩子的视觉采集里,“山”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它们是那么高大威严、肃穆庄重,又因为它们不会每一次都进行着变化,这就会使孩子慢慢形成寂寞而持久的感觉,还因为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还没有自主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他们那丰富的幻想就会促使他们在这类“生动类信息环境”中把这份幻想实现在所能直观认识到的山的背后。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为了能够验证自己的幻想而坚忍不拔地攀上山峰去看看山的背后是否跟他们想象的一样。如果是相对连绵的“山”,当他们看到一样的“生动类信息环境”的时候,就会把这份幻想重新放置到另一座山的背后,为了验证这份幻想进行新的旅程,就会使他们逐步形成耐心和坚强的性格。这些性格形成的过程都会为“逻辑思维的直线延伸性(逻辑思维持久性)”的良好形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简单的看水、爬山,我们就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实现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此章节我们想让父母确立的是,任何一种所谓的“抽象”能力培育,都应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非常具体的培育方式,然后依据自己孩子的个体特质和成长环境进行恰当的应用。
第二章 学习能力
我们说一个孩子是否具备超凡的学习能力,那他一定具备有一些良好的,关键的能力,这些能力准确地说应该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例如:记忆、兴趣、注意力等等,这些因素最终会体现出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本章节就将为父母诠释在1-3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所应培育具备的学习能力及实现这种能力的培育要领。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和您探讨:
了解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思维的结果
“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有效延长孩子注意力时间
了解数字与文字的培育特点
如何实现语言基本表达与丰富表达
语言能力提高技巧
和孩子一起读书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
主动记忆、被动记忆与主动思维、被动思维
每一位父母都明白,记忆能力的强弱会关系到孩子最终的培育结果,因为聪明的孩子往往都具备超凡的记忆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实现又与什么有关系呢?在这里我们想通过我们的简述让父母明确主动记忆、被动记忆与主动思维、被动思维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父母从另外一个角度掌握记忆能力培育的途径。
先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
我们说对自觉感兴趣的事物所引发的思维和记忆叫做主动思维和主动记忆;对不感兴趣的事物而被迫进行的思维和记忆叫做被动思维和被动记忆;
兴趣与记忆
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被动记忆”,会使孩子丧失行为目的的兴趣性,从而导致孩子的记忆过程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其主动性和兴趣性逐步消失,因此记忆的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然而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成长过程中,“主动记忆”却会使孩子行为目的的兴趣性逐步提高或完全得到实现,从而使得孩子的记忆过程畅通无阻,其记忆力也会得到高效率的实现。
实验数据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是否尊重孩子的兴趣对记忆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
注意力与记忆
孩子在采集、收集和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到对信息采集、收集和交换的效率以及储存的效率,也就是“记忆沟”的深浅(我们通常称之为“记忆效率”)。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通常情况下,父母会把伴随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的“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混淆,从而导致在孩子逻辑思维成长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如,珠心算、闪卡、快速识字等等)进行强化培育,而非常容易忽略了对“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那什么是“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什么是“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呢?
载体培育认为
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孩子在尽可能充分实现主动性的基础上,以“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为目的,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主动编织记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其本质就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为手段,使孩子完全实现采集和收集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的自我主动性。
所谓“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就是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以“机械类信息”为基础“信息源”,忽视孩子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选择性,只针对孩子“条理性逻辑思维”的合理形成进行有效的培育,其目的是使孩子在未来生存环境中对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社会意识行为的规范拥有良好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自觉地遵守,同时对已经形成计划的事物有条理地予以服从和执行。
父母提问: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最终培育结果有差异吗?
我们说,“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最终得到的培育结果差异巨大。这种培育结果通常在孩子第二次“逆反期”结束后逐渐显现。即:
以“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为核心形成的“复合性逻辑思维”,在人们的思维中主要起到的是“主动思维”的作用。而“主动思维”呈现出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分析能力”和“创想能力”;
以“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为核心形成的“复合逻辑思维”,在人们的思维中主要起到“机械思维”的作用,而“机械思维”呈现出来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自控、自抑”能力和“自我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
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分析能力”、“创想能力”和“自控、自抑能力”、“自我责任承担能力”对孩子未来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的培育结果最终应趋于平衡。而对于学前孩子来说“主动思维”培育时间应该至少两倍于后者,因为从孩子整个成长期来说,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由于受到中国的教育体制构架影响,其教育手段方式大多是以机械思维培育为主导实现的,由此学前‘主动思维’培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试验: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
请先配合我们做如下试验:
我们出示一张一面是绿色(A面),一面是白色的卡片(B面)。
试验者将A面出示给被试验父母看,问:这是什么颜色?
(被动记忆过程)
试验父母:绿色
试验者又将A面出示给被试验孩子(4岁)看,问:这是什么颜色?
试验孩子:绿色
(被动记忆过程)
试验者背对着被试验者用笔在卡片的B面写写画画一阵子,然后问:你知道白色这面有什么呢?
(此时的提问会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试验父母:我没看到,怎么知道?
(更加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成人的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已经很难区分彼此,但这个猜的过程也能提升此时对信息的兴趣度、关注度,自然记忆效率也会提升)
试验孩子:恐龙?怪兽?蚂蚁?。。。。。。
(更加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孩子此时也许会根据他自己的喜好与测试信息进行夸张的结合,信口而答,但就是这个环节却使孩子获得了主动思维的机会,创想的羽翼也随着飞舞起来。)
父母提问: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的差异
在孩子采集和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呈现是简单的被动采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假设孩子的记忆力集中程度和“记忆”结果的实现程度为1度(在这里,我们把记忆力集中程度和记忆结果的实现程度假设以“度”为单位进行标识);那么,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因为“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激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被动”过程转换为“主动”过程,这样,就使得孩子的记忆力集中程度和记忆结果的实现程度普遍提高到3度以上;
又因为“比较环境”中“比较心理”的存在,在运用合理的培育方法基础上,“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还会促使孩子在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使孩子自觉、主动地进行对已储存信息的分析,这就很好地实现了对孩子未来适应生存环境所需要的“分析能力”的驱动,而“被动记忆”是不会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对“分析能力”的培育起到更多作用的;
同样因为“比较环境”中“比较心理”的存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会促使孩子在采集和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自觉加快对已储存信息的梳理和整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孩子未来“反应能力”的良好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在孩子收集和采集信息过程中,对孩子未来“反应能力”良好实现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最后,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会使孩子的“创想能力”得以良好的自我延伸,因为他们通常会把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和经过分析所猜测的事物运用“逻辑思维”进分析和有机而夸张的结合。而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后者是很难使孩子的“创想能力”得以延伸的。
父母提问: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哪个对孩子比较重要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两种逻辑思维的培育都是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所必要的,只不过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培育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平衡性。
要想实现“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平衡性,在一段相对的培育时间里(如,半天或一天等),“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时间应当是后者的两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在组合成“复合性逻辑思维”之后保持相对的平衡。
兴趣
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从孩子出生,到会笑、会爬、会开口说话……,我们总能感受到成长的神奇力量。但是,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会说话以后就对他们的父母说:“妈妈,长大了不要让我上学啊!我讨厌上学!”。父母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笑,这怎么可能。是的,我们之前已经用了很多篇幅在说明,对待成长,孩子们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那么,孩子们既然对学习本身是充满好奇的,而良好的兴趣培育也是父母所期望的,那孩子的兴趣是如何培育的呢?
要想培育出孩子良好的兴趣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我们以公式的方式来简洁明了地告诉父母孩子兴趣形成的规律,即:
我们知道因为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需要,孩子会积极的、主动的运用各种采集信息器官尽可能地去收集、采集和储存更多的信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所采集的任何信息充满好奇,孩子的这种好奇是公平的、没有倾向性的。
父母只有在了解孩子这种好奇心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形成进行合理的培育。也就是说,首先,应当对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好奇点进行合理的筛选,以便增大优质好奇点的信息采集量和信息采集范围;或者根据父母自身的培育目的而引发孩子创建采集和收集信息的好奇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能够使孩子实现“主动思维”和“主动记忆”的方法再加上孩子能够理解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方式,使孩子的好奇在理解的辅助下自然转化为“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及到的所谓“理解”通常意义上是指“对抽象标识的理解”。而在学前阶段,所谓的“理解”是如何开展的呢?我们举个实例父母就明白了。
父母计划要教授孩子数字。
前提:父母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兴趣源和色彩源;
过程:
父母首先要先参与到孩子目前的活动中去。比如,孩子正在玩车。
妈妈:宝贝,现在我们把桌子当成停车场好吗?
孩子:好的。(孩子把几辆玩具车摆放到了桌子上)
妈妈:哦,这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图案(数字卡片或者数字线),你喜欢那个呢?
孩子:我喜欢这个(孩子指者数字“6")。
妈妈:你觉得这个图案象什么呢?
孩子:像蜗牛的壳。
妈妈:恩,很像。我们让我们的车在这个蜗牛的壳上行驶吧!
孩子:好!(妈妈和孩子用玩具车顺着数字“6 ”的笔画行驶几圈)
妈妈:我想要6辆车,可以吗?
孩子:好。我去给你拿(孩子去拿来了6辆车)。
妈妈:可以帮我数一数吗?
孩子:好。1、2、3、4、5、6,一共6辆。
妈妈:太好了了,你知道这个蜗牛的壳叫什么名字吗?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猜猜?
孩子:蜗牛的家。
妈妈:这个名字不错,不过这个图案已经有自己的名字了,数字“6”,不过你起的名字也不错,数字“6”确实像蜗牛的家。
这个培育过程简单的总结就是:先把抽象标识从“复合理解”中剥离出去,待孩子对其有了一定的创想、生动而具体的认识之后,然后再展现出它的抽象标识。
上述案例父母如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而合理的培育,那么最终还会使孩子对数学充满无限乐趣。
特别需要提醒父母的是:
在培育过程请注意,
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像”什么,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通常父母喜欢把数字“2”比作“鸭子”。试问,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几个见过鸭子,既然没有见过,如何会联想到“2”与“鸭子”的关系呢?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呢?
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的选择,也就是对抽象标识的直观表现的喜好,也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
由于人类受思维惯性的影响,最初会对“知识”的直观表现充满好奇,并会主动尝试对其最初的理解,如若父母在此时对其好奇报以漠视态度,那么就会导致孩子因对抽象标识的不理解而无法产生兴趣,最后把一开始充满好奇的直观表现和抽象标示一起捆绑丢进了垃圾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在受到不合理培育后,无法对学习成生兴趣,甚至厌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还要为父母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独采兴趣源”,何谓“独采兴趣源”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独采兴趣源”
何谓“独采兴趣源”呢?我们说,虽然孩子会因为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发展的需要,对所生存的信息环境中的信息存在着普遍的好奇,但是因为成长的被动性和所好奇的事物能否被理解等等诸多原因,而导致在相对的时间段内,最终能被孩子逐步转化为具有强烈好奇和兴趣的信息,只能是所有信息中某一类的信息。
面对这类信息,孩子会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采集和收集,因此,我们就把孩子最感兴趣的这类信息,称为孩子的“独采兴趣源”。例如: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汽车。那么,在这个相对时间段内,汽车就是孩子的“独采兴趣源”
了解“独采兴趣源”“3+3+3+1”公式
从普遍意义上讲,所有信息中的任何一类信息,都不会成为所有孩子普遍的“独采兴趣源”,都是具有相对性的。因为“独采兴趣源”是依据每个孩子成长所依赖的客观信息环境所决定的。
这就是说,无论哪一类信息(汽车、恐龙等等),能够把它们视作“独采兴趣源”的孩子在所有的孩子中所占到的比例最大只能占到30%,这个规律不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是整个人类生存社会在“独采兴趣源”这个方面所共有的规律。在这里,我们以这个公式“3+3+3+1”予以具体说明。
试验:我们抽样选出100名5岁左右儿童,分别对一种食物的喜好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30%左右孩子是非常喜欢这种食物;
还有30%左右的孩子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提供了可以吃,不提供也不会主动要求;
另外30%左右的孩子不喜欢这种食物,拒绝食用;
剩下10%左右的孩子不但拒绝食用,而且不愿意看到、闻到,甚至讨厌他人提起。
如何有效延长孩子注意的时间
父母若要想在相对的空间中,在某一时间段内真正实现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集中,那么,首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相应的信息环境,以便满足孩子注意力集中所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即:
其一,孩子的注意力要想形成良好的集中性,就必须要实现孩子针对某一类信息在采集、整理和储存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主动性。
其二,孩子的注意力要想形成良好的集中性,要尽可能地实现在相对空间、相对时间段内,使孩子能够在对某一类信息进行采集、收集和储存过程中使用尽可能多的采集信息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感觉等),也就是说,孩子在相对的空间、相对的时间段内,针对某一类信息进行采集、收集和储存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采集器官越多,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就越高。储存信息的“记忆沟”就相对越深,记忆留存时间就越长。这里所谓参与采集信息的器官通常是指视觉信息采集器官和听觉信息采集器官以及触觉采集信息器官,所以父母若要想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得以良好的实现,这三个信息采集器官在孩子采集、收集和交换信息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个同时参与采集工作。
那如何实现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有效培育呢?很简单,请父母牢记这个公式,就可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能够随着孩子逻辑思维成长过程的延续而不断延长。
 
父母应该依据形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公式,以有效实现培育目的为基础,合理的为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创建出良好的信息环境,以便孩子的逻辑思维得到良好的丰富和成长。
另外,对已经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外在表现现象的孩子,父母在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所依赖的信息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这样也可以实现孩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度的。
语言能力提高技巧
父母要想培育孩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应该合理借用人类普遍存在着围绕着“得”与“失”而进行“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复制和编织,这一逻辑思维的社会本能特性。
因为在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仅仅是处于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及复制逻辑思维的阶段,还没有开始自主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所以,父母只要是围绕着“得”与“失”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的培育,就是在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
要想真正培育好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可能每天拿出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来刻意地进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围绕孩子的“得”与“失”进行培育,希望父母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所依赖的客观存在的生存信息环境中去。
第一阶段:
在家里,孩子想向妈妈要勺子,妈妈明白了孩子意思,
妈妈(妈妈拿着勺子):勺子。
孩子:勺子。
妈妈(妈妈举着勺子不断重复地鼓励孩子说出):对,宝贝,再说一次勺子。
孩子:勺子。
妈妈:勺子。
孩子:勺子,给!
妈妈:哦,宝贝要勺子,真棒,宝贝会说勺子了,说对了,给。
第二阶段(在经过一段时间):
在家里,孩子想向妈妈要勺子,她用手指着勺子,
妈妈:宝贝你要什么?
孩子(她用手指着勺子):哦~。
妈妈:什么?宝贝你要什么?
孩子:勺。
妈妈(妈妈可以任意拿勺子旁边的东西):这个吗?
孩子:不,那个,勺子。
妈妈:(妈妈举着勺子):这个,这是什么?
孩子:勺子。
妈妈(鼓励孩子说出“勺子”两个字后再把勺子给孩子):对,勺子,真棒!
以此类推,当孩子想要食品、饮品的时候妈妈也可以应用这样办法对孩子进行培育,还包括妈妈带孩子在超市购物等。
再看下面一个案例:
孩子:要/饿/渴
妈妈:我要/饿/渴
孩子:我要/饿/渴
妈妈:我饿了(我渴了、我想要……。)
孩子:我饿了(我渴了、我想要……。)
妈妈:我饿了,我想吃饼干……。
通过上面这个案例我们想表达的就是,再帮助孩子很好实现语感驱动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相对的时间段,把孩子所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所能够表达出的最少的字数,如“要”、“吃”、“渴”等等)作为相对标准,针对这个相对标准,父母不断丰富信息,直到达到这段时间的培育目标。
然后,根据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所呈现的表现现象,不断地加大提供给孩子听觉信息的基本量,使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能在创建中不断地丰富和完整,又能在丰富和完整中不断地创建,只有这样,孩子未来才能很好地实现逻辑思维高效,良好而丰富成长,同时在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使逻辑思维得到良好、通畅的“直线”延伸和“纵向”延伸。
父母提问:
当孩子拒绝回答(拒绝复制)的时候,父母怎么办?
父母要尽可能地予以耐心的对待。如果当孩子拒绝复制,拒绝进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运用“倒问共鸣”的培育方法,来对孩子进行培育。
前提:
确认孩子目前的“兴趣源”和“色彩源”;
以交换为手段;
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的玩一把勺子。
妈妈从旁用语言进行引导:勺子。宝宝在玩勺子,勺子可以敲打出响声,勺子里面有一个宝宝……。
不一会儿,孩子不小心把勺子扔掉了。
妈妈捡了起来:宝宝要什么呀!
孩子:给。
妈妈:书?(妈妈那出一本书)
孩子:不!
妈妈:那你要什么呢?
孩子:给!
妈妈:勺子?(妈妈拿起勺子)勺子?勺子?
孩子:勺子!
妈妈:对!勺子!勺子!宝宝真棒!给宝宝勺子。(把勺子给孩子)
孩子:给勺子!
妈妈: 哦!勺子!宝宝要给妈妈是吗?。。。。。。
总之,妈妈在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想要的东西的名称进行不断的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积极地使用“倒问共鸣”来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备注:简析“倒问共鸣”的培育方法
“倒问”就是重复表述孩子的目的,“共鸣”就是通过对孩子所表述目的的复述,使孩子和父母的逻辑思维能够融洽地结合,从而实现针对这一采集目的的孩子和父母的共同思维。
因为通过“倒问共鸣”的过程,孩子基本上已经认可了父母在共同逻辑思维上的引领性,所以父母再对孩子进一步实施有目的的培育,就可以非常轻松自如地实现了。
父母提问:
经常带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玩,是否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所有提高呢?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外出”不但对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别对社会沟通能力、主动思维能力等等有非常大的培育作用。但是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在陪伴“外出”过程中要明确几个容易被忽视的要素:
陪伴者:妈妈。在这个相对的时间、相对的空间里,有妈妈的陪伴,孩子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实施这种培育方法的前提;
陪伴者的使命:充分帮助孩子获取生动类信息(如:生活经验类、社会经验类信息等)
时间:父母应当在每天中尽可能地规划出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陪伴孩子实现外出;
游戏伙伴:最好是比自己的孩子大2岁左右的孩子集中的场所;
出行目的:
出行前不要过多约束孩子,提过多的要求。
父母可以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天气、地点、路线……,如果孩子没有听从,
而事实上又发生了,孩子们会自然的对父母产生敬畏、崇拜之情。之后父母再对孩子
提出建议和指导行为,其威力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
因为有妈妈的陪伴,所以在这种“安全感”的陪伴下,孩子会在本能的逻辑思维“比较心理”作用下,积极而高效地对其它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的现象进行采集,而这种经常性的采集,经过逻辑思维“比较心理”的作用,会有效地促使孩子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逻辑思维自我表现,所以,对于想要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不错的培育方法。
和孩子一起读书
朗读是与孩子交谈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与随意谈话相比,朗读提供了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孩子注意到语言与图画之间的关系;注意到语言中逻辑停顿,感受到语气与情绪、角色的关系等等。韵文书籍尤其如此,比如:古诗、儿歌,孩子能够很快找到这些诗歌中的韵律,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所以,请父母从此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时间可以选在:
睡前;
环境相对安静的时候;
图书馆/书店;
孩子主动要求让帮助他阅读的时候;
孩子随时关注到的文字,比如:广告、报纸、画册、路牌等等;
在我们接触过的父母中,大多数已经认识到朗读对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那就是:
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活动
阅读是一个能够享受一生的好习惯
理解和使用阅读礼仪和习惯
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语言
有助于想象力
可以帮助孩子集中一段时间的注意力
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可以帮助勾勒出周围环境之外的一个世界
尽管直到婴儿18个月大时,为他们朗读才会有效,但我们仍建议要尽可能早地为婴儿朗读。这将有助于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习惯。我们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美好的回忆:父母在床上给我们讲动人的故事。而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我们继承为孩子朗读这一优良传统了。
不过,孩子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为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采集信息快、分辨率高、也许会经常的遗忘,但是从你的大声朗读中,孩子将熟悉未来即将使用的语言、将尝试理解不同情绪、不同角色、不同观点……,更何况当这个小家伙坐在你的膝盖上,聆听你娓娓道来美妙故事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去体验的幸福。
帮助孩子学习
请父母认真阅读我们的建议。
环境——“拓展环境”
为孩子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采集环境;
至少每两周带孩子看“山”看“水”水一次;
给孩子创设和其他小朋友沟通的机会;
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的幼儿园;
有目的带孩子去博物馆、书店、超市的场所;
细节——“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遇到问题解决掉”
请送给孩子有限制的礼物;
请向孩子提问“为什么”,并耐心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让孩子和大人一起相互关照,爱护;
好吃的,一定要先分给大家;
尝试照顾一群“小蚂蚁”;
引导孩子丰富表达,并实现孩子自己的愿望;
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并尝试用肢体表现出来;
经常地对孩子说:今天你高兴吗?
公式——“培育孩子的捷径”
兴趣形成的公式:好奇+理解+引导性再好奇+再理解。。。。。。= >兴趣的形成
“独采兴趣源”之“3+3+3+1”公式
注意力培育公式:安全+熟悉+兴趣 = > 注意力
态度——孩子是父母生活的最生动的一部分
每天要保证至少2个小时以上能够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至少每两周带孩子有目的的游玩、外出一次;
给孩子创设和其他小朋友沟通的机会;
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的幼儿园;
对家庭成员充满关爱;
帮助孩子理解大人的情绪和孩子自己的情绪;
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在了解其产生本质原因后,学会“忽视”;
父母提问:
我的孩子两岁多了,可是还只能说单字,不太会说话,也不爱说话,怎么办?
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某些孩子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的相对滞后,也就是某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迟缓的形成或者不能够在相对时间内良好的形成,就导致一些父母对某些孩子的这种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产生了误会和曲解,因此,也往往使孩子失去了许多能够及时得到良好的引导培育,以便对逻辑思维语感能力进行促进和改善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一部分父母对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逻辑思维语感能力驱动以及形成的不了解,从而导致某些相对特殊的,因为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不合理而导致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出现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有可能逐渐形成永久性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成长障碍。那么,其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的问题就将永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和改善。
因此,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这个时间段内,应当深刻了解孩子语感能力形成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驱动和培育,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正确的培育。
例如,一个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比别的孩子稍微迟缓或不如其它孩子在相对时间内表达得完整和充分,于是,妈妈就找到幼儿园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解释一下原因,并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法。当妈妈对老师说明自己的想法以后,老师随口问妈妈:“您家里是不是顾了保姆?”妈妈说是,老师又接着问:“保姆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吧?”妈妈又说是,于是老师说:“您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保姆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建议您换一个普通话讲得好些的保姆……”
于是妈妈恍然大悟。其实这位老师的这种解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这种解释或许会导致妈妈在这种误导下真正意义上失去驱动和培育孩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机会。
在这里,我们请父母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德国人,妈妈是日本人,家里的保姆是菲律宾人,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在逻辑思维创建期就不可能形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了呢?是不是就不会形成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的能力了呢?换句话说,这个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就不会说话了吗?
其实不然,依据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过程中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形成的规律,普通话讲得不好的保姆的存在,不仅对孩子语感能力的良好形成不会有任何影响,同时还会使孩子逐步实现听觉采集辨别率的提高,相对于其它的孩子而言,有可能会形成多样性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也就是说,未来在这个孩子的“复合性逻辑思维”完整性形成的过程中,其学习和适应不同类语言信息的能力要比其它的孩子强大得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父母在真正做到了解孩子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形成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才能良好形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上述例子的误导或在误导下形成错误的认知。
br>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79):
第三章 五大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培育
载体培育提倡的五大逻辑思维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实施培育的呢?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和您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有效培育;
“逻辑思维的自主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的有效培育;
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施“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是如何开展的;
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社会沟通能力”的有效培育;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有效的培育
我们知道,强大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孩子未来获得更多幸福、爱、自由、快乐……的基础。
之前我们提到:“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指进行分析的目的对象本质相对复杂,其需要逻辑思维进行多个范畴中的目的信息组合才可实现的、相对复杂的“复合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编织过程。那么,父母应当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如何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呢?在这里我们会通过举例进行阐述,希望你们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灵活运用。
策略:我决定
第一步:确认活动地点或活动内容
前提:孩子确认活动地点
妈妈:明天周末,你准备怎么安排呀?(你想让妈妈带你去哪里玩呀?)
孩子:动物园。
妈妈:好主意!确认了吗?
孩子:我想去动物园。
 
第二步:为活动做准备
妈妈:明天我们要去动物园,你来帮助我们做准备吧!明天不知道天气怎么样?
孩子:会下雨吗?
妈妈:不知道,你可以注意一下今天的天气预报。
孩子:恩。
妈妈:我们怎么去?开车?坐车?还是……。
孩子:爸爸开车。
妈妈:上次我们是坐车去的,不知道爸爸知不知道路?
孩子:等一下我去问爸爸。
妈妈:去动物园都需要带一些什么?你想一下,等一下妈妈带你去超市。
孩子:好的。水、牛奶……。
父母这是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因为这是帮助孩子丰富生活经验类信息、社会经验类信息大好机会:
天气(比如:天气是否会下雨?是否很热?是否会刮风?等等)
准备的物品
让孩子选择这次想要去看的动物,了解一些关于这个动物的资料
一天活动安排(如:几点出发?看几种动物?午饭怎么?等等)
……
第三步:实施
尽可能按照孩子的安排进行。
妈妈:天好像要下雨,我们去可能会淋雨。
孩子:没下雨。走吧!
妈妈:好吧!不需要准备一些东西吗?
孩子:不需要,不会下雨的。
妈妈:好!
中午时分,天果然下雨了!
孩子:下雨了,我没有带伞!
妈妈:是的。
孩子:出门的时候没有下,现在下了!
妈妈:恩。
孩子:我下次记着,就不会淋雨了!
妈妈:好!
孩子:我们跑到停车场吧,我不怕淋雨!……。
此时,在孩子心中,会对父母判断力产生钦佩之情,这种力量会对父母今后对孩子的指导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步:活动总结
妈妈:今天玩的高兴吗?
孩子:恩。就是下雨了!
妈妈:没有关系。对了一到动物园我们看到了什么?
孩子:看到了大象,大象的粪便这么大……。
父母可以针对今天的活动和孩子探讨:
今天玩的心情
今天遇到了那些愉快的事情
最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这个动物是怎么行进的?吃什么……。
总之,培育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孩子进入逻辑思维丰富成长阶段主要的培育任务,而外出是培育孩子逻辑思维主动能力的最有效时段,。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自主性”有效的培育
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自主性在孩子处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的阶段具备如下的能力:
会更多和更丰富地采集、收集和储存以及交换信息;
会更主动地形成逻辑思维的延伸和“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孩子会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
能主动积极地为“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信息的交换。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自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父母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自主性呢?比如说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取消孩子“被抱”的权利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育方法。“被抱”就是孩子会走路却“千方百计”的不走路,让父母抱的外在肢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的做法是:
在和孩子共同进行某种事物的过程中,比如在一起散步的路上:
妈妈:妈妈抱不动了,孩子可以自己走一段吗?
孩子:不好,我要妈妈抱。
妈妈:妈妈很累了,实在抱不动了,你已经长大了。好吗?自己走一走。
孩子: 不。
妈妈: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下来,自己走。
孩子开始哭……。
我们说这种方法的使用对于父母,尤其是对于“独采信息源”(妈妈)来说,不是好办法,也不会很好地解决问题。对部分孩子来讲,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被“独采信息源”强行地拒绝,会使他们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过程中,逐步丧失拓展信息种类和范畴的主动性。而可以借鉴的方法是:
策略:妈妈不能“抱你”
第一步: 确认
确认现阶段孩子的兴趣源,以次作为交换“抱”的权利。例如:孩子非常喜欢在公园玩。
说明:引导孩子习惯不“被抱”的正确方法应当是在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对时间内“兴趣源”的基础上,依据孩子的“兴趣源”明确不“被抱”的条件,比如陪同孩子进行某项活动前和孩子做出约定.同时我们建议,这种引导活动要相对频繁进行,以此为前提在其它共同进行的活动中以这个“引导约定”(不“被抱”)来对孩子“被抱”的要求予以拒绝。
第二步:引导约定
妈妈:孩子,我们去公园好吗?
孩子:好,走吧!
妈妈:可是妈妈今天很累,所以你不能要妈妈抱,如果答应妈妈,我们就去,如果不答应就不去了。
孩子:好的。
第三步:实施
如果遇到孩子反悔
孩子:妈妈抱抱,我走不动了。
妈妈:可是,你已经答应妈妈自己走路的。
孩子:可是我就是走不动了,妈妈抱抱。
妈妈:好吧!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去公园了,我们回家,你已经答应妈妈了,为什么还要妈妈抱?。。。。。。
如果要去一个孩子不感兴趣的地方,如商场,饭店,可以这么做:
妈妈:“孩子还记得吗?妈妈平时带你去公园玩的时候都说好了,在妈妈累的时候,你就不让妈妈抱。今天妈妈很累,如果抱你的话,妈妈会累坏的,如果累坏妈妈就不能陪你回家,不能给你做好吃的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父母应当在了解其运用本质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最好的实现培育目的。比如:孩子喜欢玩汽车,那么先要求孩子答应妈妈,玩完后把玩具整理好;想获得礼物就要帮助妈妈整理碗筷等等。合理的运用“引导约定”来对孩子进行“引导约束”。只有这样,孩子在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自主性基础培育的同时,其对成长所依赖的客观具体生存环境和对父母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才不会受到影响,才能保证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的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有效的培育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就是孩子在进行复制逻辑思维和自我编织逻辑思维,从而进行采集、收集、储存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得”与“失”的度的把握能力。该能力应在孩子2岁起开始培育。
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时期,能够帮助孩子合理地创建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的基本结构,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习惯性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的形成变得相对简单和相对容易。
那么,父母应当在客观现实生活中,如何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呢?我们将通过举例使父母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恰当的培育方法。
策略:超市购物
第一步:引导约定
妈妈:孩子,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妈妈只能买一样东西,可是你可以选择两件,可以吗?
孩子:好的。(如果孩子不同意,妈妈就取消去超市这件事情)
说明:在购物之前一定要和孩子确认好购买量。因为孩子通常对妈妈(“独采信息源”)充满放肆和依赖,因此,妈妈买东西的量比孩子相对的少,是孩子在这个时期对妈妈的爱衡量后,认为是否得到满足的普遍标尺。
第二步:去超市购物
妈妈:孩子,你只能买两样东西啊,所以你要好好想想,这个东西要不要买,如果你买了,那如果前面有你更喜欢的东西怎么办啊?你看,妈妈就什么都还没买,因为可能前面有妈妈特别喜欢的东西啊。妈妈记得只可以买一样东西,所以妈妈就会挑一件最喜欢的东西买。(妈妈要刻意在孩子旁边进行提醒)
孩子:妈妈这个好吗?我想要这件。
妈妈:我觉得不错,不知道前面是否还有更好的呢?
说明:妈妈一定要把握好,按照事先与孩子约定所采购物品的数量结束这次采购。经常性地以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为目的而进行这样的采购,就会使孩子逻辑思维习惯性“自控、自抑”能力的基本结构得到良好的创建。
当然,在通过超市购物使孩子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举一反三地把这种培育模式运用到客观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比如:去游乐场参加游乐项目、去动物园观察动物的数量、每天甜品的饮用量、下楼和其他孩子玩耍所带的玩具数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未来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需要的习惯性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的良好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的有效培育
1至3岁是开始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这个“复合性习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好时间。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
所谓孩子的“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其基本形态是“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既然是“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就需要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地予以形成。因此,我们说“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这类具有承担性质“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的良好形成,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合理培育的。
孩子:妈妈,我想吃肉包子。
妈妈:对不起孩子,妈妈今天不舒服,改天给你做好吗?
孩子:不好,我现在就要吃。
妈妈:你没有看见妈妈生病了吗?
孩子:不行,不行,你起来我就要你做的包子。
妈妈:这孩子,真不懂事,去让爸爸带你出去玩去,随便买点吃的吧!
妈妈心理倍感伤心。
实现孩子“社会沟通能力”的有效培育
之前父母已经了解到,“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就是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为了能够良好实现“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沟通能力”呢?我们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培育过程中。
策略:我们可以商量商量
妈妈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
孩子指着货架上的玩具说:“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
妈妈:这里的东西都是这里的阿姨管的,你跟妈妈说了不算。
孩子:那怎么办呢?
妈妈:你如果想要,你必须去跟那个阿姨商量,看阿姨同不同意给宝宝啊?
孩子:……
孩子今天过生日,爸爸答应孩子不去幼儿园。
妈妈:今天不是周末,宝贝上不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说了可不算,要幼儿园的老师同意才行啊。
爸爸:哦,对了,爸爸妈妈是要听老师的。
孩子:那怎么办呢?
妈妈: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跟老师说说看老师同不同意?
孩子:我不会打呀!
妈妈:妈妈可教给你呀,上幼儿园的事情是教师负责的,所以你需要给老师打电话,征得老师的同意才可以。
总之,父母要在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良好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培育孩子逐步能够为目的而进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的基本结构创建。
在这里,我们还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真正良好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并不一定呈现为经常性的、连续性的、频繁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而是能够为“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目的实现而进行自觉积极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
妈妈:我的孩子在家真贫,有的时候烦得我直说--你住嘴。可是到了外面,真正要说话的时候,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现象就充分地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但是却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基本结构)。
妈妈:我的孩子平常不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那天,看见一个叔叔在看关于汽车的杂志,他就凑上去,和人家聊了半天。
这种现象与前面的例子恰恰相反,充分说明这个孩子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语言丰富表达能力)。
3岁到6岁
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培育
自孩子3岁起,父母必须明确的培育方向
在“1岁到3岁”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一些孩子未来所必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进行培育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培育将持续至15岁,也就是到逻辑思维丰富成
长阶段结束。因此自3岁起,之前我们所论述的培育重点和方法,父母应该予以延伸,对孩子在3至6岁这
一阶段进一步进行持续合理的培育。
在明确培育方向的同时,针对3至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 ,本意我们将与父母探讨如下几个主
题:
在生活中如何实现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培育
如何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延伸”的培育
父母应当自觉帮助孩子减少“机械类信息”的采集时间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沟通能力”的持续培育
关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转眼间,我们可爱的孩子已经3岁了,看着他开心的围着自己跑来跑去,绘声绘色的和自己讲幼儿园发生
的故事,为了想得到喜欢的玩具而站在自己面前表演节目……,作为父母的我们会长长的舒一口,这个小
家伙,总算养这么大了,然而,新的问题出来了。。。。。。
孩子长大了,让孩子学点技能好吗?
上课不注意听讲
孩子竟然会说谎
没有时间概念,干什么都磨磨蹭蹭
孩子“偷”了别人的橡皮
孩子要玩玩具,拒绝学习
孩子的屁股可以打吗?
孩子生气了,怎么办?
粗心大意的孩子
爱臭美的丫头
面对孩子的对抗
单亲妈妈的孩子
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
我的孩子是自闭症
如何给孩子选择小学
上小学之前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呢?
每个孩子成长的客观环境是不同的,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培育目标也是的不同的,因此对于这些诸多
孩子成长培育方面的问题,父母自然会有不同的态度,例如:
有的父母认为无所谓,让孩子顺其自然吧!喜欢的就多学一些,不喜欢的就不要强迫孩子,出现的问
题,该说的说、该打的打、该教育的教育,现在还小,能出什么多大的问题呢?童年可贵,让孩子多玩玩
吧!
而有的父母则从孩子出生,就细密的关注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孩子成长环境的创设、卫生与安
全、筛选孩子可能接触到的朋友、安排孩子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培训课程、孩子幼儿园的筛选、孩子对所上
幼儿园的适应度评估……,孩子出现培育问题要认真解决,孩子的事情,决不能马虎!
还有的父母本身由于工作很忙,孩子自小就无暇过多顾及,大多由老人照看,现在到了3岁,就送幼
儿园了,该学的老师都教了,应该学的也蛮多的……。
我们说这些父母的教育观点有问题吗?是否需要调整?
我们之前已经论述的很多了,因为成年人(父母)已经形成完善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因此如果期望父
母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改变孩子的客观成长环境、改变父母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改变父母的性格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能够真正有效帮助每一位父母的方式应该是,也只能是,在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的本质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培育行为进行改善和调整。
实现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培育
从孩子出生后3岁开始,逻辑思维就进入了丰富成长的过程,针对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培育也
应当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并且开始着手进行了。
“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意义:
直接影响信息采集的效率;
直接影响信息储存的效率;
直接影响信息交换的效率;
影响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孩子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的初发意识是主动还是被动,主动就意味着注意力集中,被动就意味着
注意力相对不集中;
其次,在孩子针对某类信息进行采集、收集和交换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采集信息器官的多少。通常意义上讲
,孩子针对某类信息进行采集、收集和交换的过程中,其参与的采集信息器官越多,注意力集中度就越高
,储存信息的“记忆沟”就相对越深,记忆留存时间就越长;反之,其参与的采集器官越少,注意力集中
度就越低,储存信息的“记忆沟”就相对越浅,记忆留存时间就越短采集信息的器官
我们说,要想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得以良好的实现,这三个信息采集器官在孩子采集、收集和交换信息
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个同时参与工作。当然,这是普遍规律,在现实客观生存环境中,因为孩子成长所依赖
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各不相同,还需要父母量体裁衣地对孩子进行“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培育。
父母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对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的良好培育?
培育前提:充分了解孩子“兴趣的形成”
了解注意力与记忆效率的关系
了解影响注意力集中的两个主要因素
培育步骤:
步骤一:父母要明确帮助孩子实现“注意力能力”的培育目标;
步骤二:尽可能为孩子创建一个从色彩到事物的布置上相对简单和统一的信息环境,这样会使孩子在
形成好奇心基础上,实现采集、收集和交换信息的自觉主动性;
步骤三:准确的确认和尊重孩子的“色彩兴趣源”,目的是尽可能地实现孩子视觉采集好奇的专一性

步骤四:准确的确认和尊重孩子的“独采兴趣源”并以此为主题核心,制定出培育类游戏,使孩
子在培育类游戏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这也是实现孩子采集、收集和交换
信息自我主动性的重要因素。
步骤五:在父母实施培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孩子视觉采集、听觉采集和触觉采集同步进行,
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父母所计划实施的培育目的。
例如:妈妈和孩子一起做“辨字”游戏。
前提:请妈妈在一只手的食指的第一关节上涂上孩子喜欢的色彩源。
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妈妈一边用声音念出数字,一边引导孩子在同样念出数字的同时和孩子
一起用手对辨识的数字进行指认,这样的游戏过程就可以说是使孩子在“注意力集中能力”培育的过程中
很好地实现了引导孩子将视觉采集、听觉采集和触觉采集进行了同步应用。
培育时间:
父母针对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培育,在时间上应该是有计划、有规律的从短到长,在培育过程中不断地
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性逻辑思维进行自我主动的延伸,以便最终达到合理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父母在培育孩
子“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开始阶段,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时间约定在5到10分钟的范围内,经过一段有计划
、有规律的培育,在孩子5岁以后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逐步延长到30分钟到40分钟,从普遍规律上来
看比较合理的培育过程。针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进行这样的培育,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对所采集、
收集和交换的培育目的信息失去好奇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培育目的得以实现。
有可能出现的培育问题:“遐想性逻辑思维”
在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阶段,孩子在自我编织逻辑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对已储存信息尽可能积极应用的
特点,因此,在孩子对信息的采集、收集和交换进行的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度往往会因为对已储存信息
积极的应用而减弱或转移,即出现“遐想性逻辑思维”现象。
“遐想性逻辑思维”本是很好的成长现象,但有可能影响“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培育效果。所以,父母在
实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培育之前,就应该提前制定好,能够引导孩子重新回到原有的采集、收集
和交换信息过程中的方法,并在培育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的过程中,及时合理地进行运用。这种合理的引
导方式,通常情况下父母要同时使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方式来进行。
例如,当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辨认数字游戏的过程中,忽然孩子不再跟妈妈一起游戏了(孩子可
能受到数字的启发,因而自我开始编织其它的“遐想性逻辑思维”了),妈妈说的话也似乎听不见了。这
时候妈妈就可以用手握住孩子的手对需要辨识的数字进行指点,一边握着孩子的手,一边用语言对孩子进
行提醒:
妈妈:你在想什么呢?
孩子:恩,我觉得数字“8”象我们家院子里种的葫芦,你说葫芦长大了会变成什么?
妈妈:你说呢?
孩子:不知道。
妈妈:我想有可能是葫芦妈妈。好的,现在我们再做一个游戏……。
通过“共鸣”帮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结束“遐想性逻辑思维”的编制。在没有断然阻止孩子遐想欲望
的前提下,实现了注意力自然的回归。
当孩子注意力回来后,妈妈一定要把握着孩子的手松开,等到孩子下一次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再重复同
样的过程。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延伸”的良好培育
在本书的“1-3岁”部分的第一章我们已经介绍了逻辑思维的延伸,父母可以从中获悉: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非常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它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
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
此时建构的逻辑思维能力延伸性越好,其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大(大脑记忆沟越深),未来可被交换、替换
的信息就越多,孩子自然就越聪明。
因此,从孩子出生后3岁,也就是在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这个时间段内,孩子能够对不断完善的
自我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进行自觉的整理和梳理,以及能在父母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形成“逻辑思维
能力的自我延伸”。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培育目的,父母能够作些什么呢?
策略:今天我作主
方法:每个星期交给孩子一天能够自主地计划和处理的时间。在这期间,父母应当尽可能地避免:
自我习惯性的逻辑思维总结性目的表现,以及成年人“平视性”和“仰视性”逻辑思维的习惯性本能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计划出现与父母不同,或不尽合理等状况,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尽可能的
尊重孩子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孩子的合理计划。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使孩子在完全主动的系列逻辑思维行为过程中(一天的时间)
,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尽可能多而丰富地自觉获得良好的社会类信息、生活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
并最终使父母的培育目的得到良好的实现。
实施要点:
第一步:谈话
妈妈:明天你准备怎么安排呀!
孩子:嗯,我睡觉,然后我愿意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可以吗?
妈妈:可以,起床之后呢?
孩子:玩。
妈妈:然后呢?
孩子:去叔叔家可以吗?
妈妈:可以,从叔叔家回来之后呢?
孩子:天就黑了,该睡觉了。
妈妈:好的。
第二步:总结
妈妈:好的,就是明天早晨等宝贝愿意起床的时候再起床、起床后就玩、玩够了去叔叔家、从叔叔家
回来,天就黑了,该睡觉了。是这样安排的吗?
孩子:对。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出一个表格(以孩子能够看懂的方式记录)
编号 安排 实施情况
1 起床
2 玩
3 去叔叔家
4 晚上睡觉
第三步:实施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在实施的过程中父母要配合,可以提醒、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不可强迫要
求孩子执行。
类似于我们介绍的“今天我作主”的培育方法还有很多,例如:
为爷爷奶奶挑选礼物;
去书店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安排父母的一天活动内容;
安排自己的零花钱;
给孩子挑选有前提要求的玩具;
对家庭发生的一些事情,提供听取孩子的意见机会;
……
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得当的培育手段,那么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
得到良好的自我延伸。对于我们介绍的方法,父母做到这些其实很容易。
自觉减少“机械类信息”采集的时间
孩子一旦进入丰富成长的过程,对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的欲望变得更为强烈,对信息的范畴和种类
需求也更为丰富,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识的规范“机械类信息”采集的时间。
《图:信息与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倾向》
对于不同种类范畴的信息所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倾向,之前我们已经在相关章节进行了论述,我们在
此只想提醒父母,有效的帮助孩子减少“机械类信息”的采集时间,是父母所不应该予以忽视的。否则,
当孩子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其所带来的不良培育后果就凸现出来,如:
注意力无法集中;
上课开小差;
迷恋电视、网络等典型机械类信息;
……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的良好培育
孩子此时已经开始尝试编织具有目的性的逻辑思维,因此父母应该把握好这个培育良机,针对孩子未
来社会生存环境中所必须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进行刻意的培育(关于“社会沟通能力”形成的本
质和前提,请父母参阅本书“1-3岁”部分相关章节)。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前提:
在了解“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以让孩子尽可能获得足够“安全感”为前提;
孩子本身已经形成了“逻辑思维暂时习惯性外在表现”现象;
可在生活当中实施的培育策略建议:
父母陪同孩子吃饭、购物的时候,依据孩子的“暂时性兴趣点”,鼓励孩子点菜,让孩子向售货员询
问等,对孩子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予以培育;
再例如,在和小朋友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实现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过多干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培育策略都是以孩子
能够感知到的,生动的生活为前提,在良好安全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经过父母良好的引导才能够
实现的。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的是,在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在孩子与社会客观具体信息环境进
行接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得以实现的替代作用,以及孩子“目的性
逻辑思维”目的实现过程中的转移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获得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必须
的良好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
什么是“替代”与“转移”作用呢?我们用下面一个问题加以说明。
父母经常出现的不良培育引导、提醒:
当孩子想要玩共享玩具(例如:幼儿园的大型游戏设施、小区或公园游乐设施等)时,父母主动为孩子开
辟“道路”—“替代”作用。
妈妈对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宝贝,让小弟弟玩一下可以吗?他等了很久了。
妈妈:快来,我们可以玩了,小哥哥让你玩了,说谢谢。
孩子:谢谢,哥哥!
当孩子发生状况时,父母主动出面为孩子解决,对问题进行“转移”处理—“转移”作用。
妈妈:你怎么哭了?发生什么事情?
孩子只是哭。
妈妈:哦,是你把叔叔的东西弄坏了是吗?
妈妈对叔叔:对不起,孩子小不懂事情,给你添麻烦了。
妈妈:好了,不哭了,叔叔原谅你了,我们回家吧!以后不要乱动别人东西就可以了。
当孩子不敢实现自己目的性逻辑思维的时候,父母主动帮助,使孩子失去尝试沟通的机会。
孩子:妈妈,我想要一个气球。
妈妈:好呀!你去问姐姐要一个吧!
孩子:你去帮我要!
妈妈:我不想去,因为你喜欢,你想要呀!自己去吧!没有关系的。
孩子:不,妈妈去!
妈妈:这孩子胆子就是小,好吧!你等着妈妈!
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尽可能的避免。
关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什么是“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载体培育认为
所谓“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就是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在尽可
能充分实现孩子主动性的基础上,以“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为目的,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实
现孩子主动编织记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本质就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为手段,来使孩子完全实现采集和收集信息
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的自我主动性。
所谓“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就是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用“机
械类信息”为基础“信息源”,针对孩子“条理性逻辑思维”的合理形成进行有效的培育,其目的是使孩
子在未来生存环境中对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社会意识行为的规范拥有良好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自觉地
遵守,同时对已经形成计划的事物有条理地予以服从和执行那么在孩子3-6岁阶段,父母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所形成的培育倾向
通常意义上讲,“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在孩子第二次“逆反期”结束后形成的“复合性逻辑思维”
中,主要起到的是“主动思维”的作用。而“主动思维”呈现出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分析能力”和“
创想能力”;
“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在孩子第二次“逆反期”结束后形成的“复合逻辑思维”中,主要起到“机
械思维”的作用,而“机械思维”呈现出来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自控、自抑”能力和“自我责任承担
”能力(责任感)。
实验者与妈妈:
实验者:这是什么?
妈妈:一张卡片。
实验者:看看正面上有什么?
妈妈:一句话,妈妈爱你,孩子!
实验者与孩子:
实验者:这是什么?
孩子:纸。
实验者:看看正面上有什么?
孩子:有图形,不认识。
实验到这里,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过程,实验继续:
实验者与妈妈:
实验者:背面有什么?
妈妈:恩,不知道,您没有让我看,我怎么知道这张卡片上有什么呢?
实验者与孩子:
实验者:这背面有什么?
孩子:恩,恐龙?小汽车?有可能是一种动物什么的……。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猜”这个环节的帮助下实现的
记忆是“主动记忆”。
因为当实验者提问后,妈妈和孩子都显示出了一定的关注,也就是好奇。在这种好奇的趋使下,妈妈会
根据以往的信息经验储备,立即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而孩子由于经验的匮乏,会立即延伸联想到
自己更为关注和期盼的信息点,有效的把自己的好奇关注点进行了能动的延伸,从而实现了主动记忆过程
的内在动力,这样记忆的效果自然要比被动记忆所形成的逻辑思维有生命力得多。何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
子具备采集信息快,准确率高的特点,记忆效果也必定会比成人(妈妈)更显著。
总之,“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这两种“逻辑思维”记忆过程的区别,表
现在孩子采集和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前者是对信息的主动捕捉过程 ,而后者则呈现为简单的被动采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实现的记忆力集中程度和记忆结果的实现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又因为“比较环境”中“比较心理”的存在,在运用合理的培育方法基础上,“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就会促使孩子在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使孩子自觉、主动地进行对已储存信息的分
析,这就良好地实现了对孩子未来适应生存环境所需要的“分析能力”的驱动,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
”是不会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对“分析能力”的培育起到更多作用的;
不仅如此,同样因为“比较环境”中“比较心理”的存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会促使孩子在采
集和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自觉加快对已储存信息的梳理和整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孩子未来“
反应能力”的良好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在孩子收集和采集信息过程中,对孩
子未来“反应能力”良好实现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最后,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会使孩子的“创想能力”得以良好
的自我延伸,因为他们通常会把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运用“逻辑思维”和经过分析所猜测的事物进行有机夸
张的结合,而在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是很难使孩子的“创想能力”自
我延伸的。
 
--
第二章 深入学习
此章节我们一方面为父母介绍一下他们非常关注的,在学前阶段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也就是在学前阶段如果要帮助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父母所要确立的培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单词?日常用语?音标?字母?还是……,然后给父母阐述两个对孩子学习有比较深远影响的培育行为,最后针对父母所关注的“幼小衔接”问题我们将加以着重论述。
数字与文字
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丰富表达
学习第二种语言
情绪引导
家庭漫步
幼小衔接——环境转换
如何实现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直观认识与抽象标识
逻辑思维编织的直线堆积与转换堆积
数字与文字
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那作为抽象标识的数字和文字,父母应该从何入手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抽象标识
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是我们对某类事物共性的描述。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
标识就是具有可视性的标志。抽象标识更多的是人类为了方便交流而设定的,针对某类事物约定俗成的交流符号。
关键词:文字与逻辑思维
作为人类约定俗成的“抽象标识”---文字几乎可以独立、完整地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逻辑思维完整地进行复制,这其中包括所有的生活类经验、社会类经验和科学知识类经验。由于文字作为“抽象标识”所要承担起的复制以及传播使用的广泛性,在对不同范畴和不同类别的逻辑思维的复制过程中又呈现出“抽象标识”丰富性。也就是说,文字在复制不同范畴的经验时,人类赋予每个单位文字约定俗成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例如,“三乘三”中的“乘”对科学知识类信息而言是自然规律性公式复制过程所约定俗成的表现标识;同样一个“乘”字,在“乘车”这个词中却是属于生活经验类信息复制过程所约定俗成的表现标识。
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字在信息复制过程中都具有这样类似的,程度不一的,约定俗成丰富的标识性。
关键词:数字与逻辑思维
数字作为“抽象标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逻辑思维复制过程,更多的是应用在科学知识类信息中自然规律性经验的复制。因此,数字“抽象标识”的标识性就相对单纯,其逻辑思维的纵向延伸复制就相对简单和容易。
例如,a2+b2=c2;(a+b)2=a2+b2+2ab等等,各类学科公式的复制和人类各种经验复制中量的复制表现等。
依据文字和数字与逻辑思维不同的关系,在对孩子进行数字、文字的培育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加快数字的培育过程,而对文字的培育应当更具有折返性。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97):具体地说就是,父母在培育孩子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以3个月为单位阶段(因为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认识规律周期),将数学进行合理拆解,如第一阶段为数学的认知与认识,第二阶段就可以加入数学符号,即加号,减号,乘号等,从而快速有效地帮助孩子搭建起数学逻辑思维,并实现这一范畴的自我延伸能力。而父母在培育孩子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以3个月为周期,将文字进行合理拆解,如:第一阶段为文字语感驱动 ,第二阶段在语感驱动的同时加入文字拆解能力的培育,第三阶段为文字的丰富表达阶段等,从而在3—4年的培育过程中有效提高孩子的文字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备注:载体培育教程将做细致的论述,并提供家庭培育实用操作手册。
语言基本表达与丰富表达
如何使孩子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呢?父母需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即:
第一方面: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
第二方面: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的驱动;
第三方面: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驱动,也就是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基本结构的创建;
备注: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这是在逻辑思维创建阶段,孩子出生7-8个月左右开始进行的,这在之前我们已经向父母介绍过。
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将为父母介绍和阐述:父母应当在了解孩子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如何自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孩子视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对某种玩具想获得的关注度)和听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想要吃的或者喝的时候的关注度)表现过程的帮助和引导,使孩子能够顺利而良好的完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自觉创建。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是良好实现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基础,它们具备各自不同特质。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所进行表达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能够采集、收集和储存到更大量的信息,和对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直观的信息事物进行直观的、白描性的复制性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孩子通常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是:
孩子:妈妈,小草为什么会开花呢?
孩子:妈妈我看到了一个玩具,我想要。
。。。。。。
而逻辑思维丰富表达能力,更多地是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方式,在为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最终能够使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哦?!为什么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孩子:我第一个完成作业,而且都答对了。
妈妈:不错!
孩子:妈妈,那你是不是应该奖励我呢?
妈妈:?
孩子:你能带我去书店,让我挑选一本书,送给我吗?
孩子甲:今天你带什么玩具了?
孩子乙:我带了一辆战斗机,你呢?
孩子甲:我妈不让我带。
孩子乙:你想玩我的玩具吗?
孩子甲:想。
孩子乙:那等一会儿老师让收拾玩具的时候,你替我收可以吗?我就让你玩。
以上这两个案例就是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也就是社会沟通能力)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的具体展示。希望父母通过我们的阐述和举出的事例,能够对逻辑思维语感能力、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之间的区别进行清晰而正确的辨识。从而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育。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当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已经较为主动和丰富之后,随着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量的增加和丰富,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中后期,在培育方法上,父母要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相对的,方便其进行逻辑思维语言表现的目的,并以此来引导孩子围绕着“得”与“失”来进行自觉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
如果父母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正确地对孩子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进行良好的培育,那么随着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完成,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需要的社会沟通能力的基本结构也将随之创建完成。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扑(98):
学习第二种语言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很小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第二语言能力(我们现以英语为例),起码希望孩子能够对第二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上英语培训班?
上双语幼儿园?
请英语私教?
家庭中坚守创设第二语言(英语)环境,比如:家庭中一员与孩子接触沟通中坚持使用英语。。。。。。?
从这些罗列中,我们不难看出采用上述路径,都或多活少的会收到一些培育效果,比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会掌握一定的常用单词量、一些日常用语,可是,语言专家会说,一门语言的学习掌握,仅靠这样的培育结果是无法对孩子未来起到深远而有效的影响的。何况,幼儿园的师资是否能够完成?外教的师资是否具备教育背景,是否能够胜任培育学前阶段孩子语言能力?一周几小时的英语培育时间是否充足?。。。。。。
如果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具备,那么孩子掌握一定的第二语言能力如何有效实现呢?
明确培育目的:
实现第二语言语感驱动
使孩子对第二语言充满兴趣和期待
培育时间:
从本质上讲,0-6岁这个阶段任何时候对孩子进行第二语言的培育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孩子生存的客观环境不能实现双语环境(孩子长期陪伴环境无法实现双语环境),那么我们建议,孩子出生后应以培育其母语为主要任务,待孩子母语语感能力已经得到基本实现,而且已经可以承担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的工作,父母就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第二种语言语感驱动的培育了,这个年龄约为孩子出生后3岁左右。
载体培育认为:
这是因为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开始进行具有“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自我编织,因此,对已经具有的母语语感信息,并以此信息为基础而形成的“语感性附生逻辑思维”还远远没有形成“固始化逻辑思维”,父母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孩子进行第二类语种语感能力的良好培育,会使孩子能够简单而轻松地在未来形成对不同种类语言的语感良好的熟悉性,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形成两类语种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
培育方法:
40分钟+20分钟>超凡语感能力(之前我们在母语语感驱动的章节中已做详细阐述)
培育手段:
播放器+第二语言执行人+比较环境(幼儿园、培训场所等)
培育内容:
在了解“象形类语种”与“象声类语种”的差异之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如下事情:
播放器内容:
(一)实现语感能力,教材:《国际音标》
教材说明:
内容不要掺杂母语(中文)的对照复述;
《国际音标》尽可能地避免音像制品中出现过多的词组,决不可以出现短语、短句,最好只有对照性的简单的单词示读,并以“音标”有顺序的示读为主体内容。
载体培育系列教材中将出版同类产品,请父母关注选泽。
(二)在英语语感形成后,构建“习惯性语感逻辑思维”,教材:引进版、纯正母语音像制品,如《走遍美国》等。
播放原则:贵在坚持!
教材说明:不要在意难度;
不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听懂听懂;
不要过早的调研孩子的学习结果;
培育时间:
从普遍规律上讲,孩子开始的年龄越大,其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形成的时间就会越长,因此,父母如果在精力、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孩子母语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已经形成的基础上,最好从3岁左右开始对孩子进行第二种语言语感能力的培育。
父母提问:
上双语幼儿园或者英语培训班对孩子学习英语有帮助吗?
双语幼儿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双语环境(例如:每个班级配置专业外籍教师和外语教师,实现全天双语环境),那么对孩子掌握第二语言是非常积极而有帮助的。
如若幼儿园和英语培训课程每周只进行有限的几个时段的英语培育,那么即便是由专业外教授课,对孩子掌握第二语言的作用也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孩子们要掌握的是门语言,语言是由无数抽象符号组成的,而这些符号本身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换句话说,一门语言的掌握就是要完成组建与母语相同的另一套逻辑思维编织程序,因此学前父母的培育重心不应围绕单词、短句掌握的多少而评估,而是首先要完成的是对这门语言从发音、语感、产生好奇和兴趣的培育。否则,当孩子进入学校学习英语的时候,父母才会发现之前的培育结果是如此的经不起验证,孩子依旧会困难的面对这门语言的学习。
情绪引导
这里我们谈论到的情绪引导的对象是父母。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成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猫(99):
了解我们“情绪”的产生
在阐述“情绪引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绪”来自于人类“目的性逻辑思维”总结性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借鉴已经储存的“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后,在运用外在表现方式进行逻辑思维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与原来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不对等的现象时,所引发的逻辑思维思维不愿意进行自我修改和放弃的外在表现现象,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所谓的“情绪”。
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知道,只有在对某种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进行关注后,才有可能进行自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编制,也就才有可能出现“情绪”性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而因为“情绪”引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情绪性逻辑思维”与可能形成的培育结果
我们知道,成年人在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会经常呈现出“平视性”和“仰视性”的社会特性,这种特性会使成年人在与孩子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绝对主动的总结性外在表现状况。如果在这个表现状况过程中形成“情绪性逻辑思维”,那么这种“情绪性逻辑思维”就会自然转化成催化剂,会促使绝对主动的“总结性逻辑思维”表现得更为强烈,时间也相对更为长久。
而经常性出现“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消极,或者是负面影响是: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被动成长,从而使孩子因为信息的被动采集、储存和交换而形成被动复制逻辑思维和被动编织逻辑思维的状况,最终这种状况会使得孩子逻辑思维形成不完整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明确性、逻辑思维的延伸性不平衡或缺失、逻辑思维编织长度相对不足以及“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复合性不完整等等现象。
“情绪引导”与诱发产生的原因
所谓“情绪引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发“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的客观事物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因为对孩子在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相对“复制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过分的关注,而这种“过分的关注”在成年人“俯视性”和“平视性”逻辑思维的作用下,会很容易自主而强烈的引发与之相应的“复合目的性逻辑思维”,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我们把形成这种“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的过程,称之为“情绪引导”。
下午幼儿园门口,很多父母都在门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莉莉妈妈看见莉莉被老师领了出来:
孩子:妈妈!
妈妈:老师好!今天莉莉表现怎么样?
老师:挺不错的,就是今天上午参加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在和小朋友打闹。不过没有关系,我已经跟莉莉说,老师相信莉莉一定能够改正。莉莉妈妈,我还要接送其他孩子……。
妈妈:好,您先忙!
老师:好!莉莉妈妈再见!莉莉明天见!
莉莉:老师再见!
老师走后,莉莉被一脸怒气的妈妈带到了旁边:
妈妈:怎么搞得,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
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说的这些话,所发生的一些行为可能是在某个信息环境中进行好奇的复制,从而又进行好奇表现。在这里,他们所谓的“不认真听讲”、“打闹扰乱课堂”等外在表现行为,是毫无实在意义的,只需要简单提醒就可以了,作为父母是完全可以忽视的。
而且,上面父母所表现出的“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恰恰会使孩子在原本“暂时性好奇”的基础上,形成更深的“再好奇”,而有些孩子为了刻意地引起父母对他的“特别”关注,会加大重复频率,这样会促使“再好奇”的不断实现。而重复性的“再好奇”最终会导致孩子对这类信息产生“兴趣”,这种“兴趣”随着信息不断的丰富积累,孩子自我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实现,最终可能就会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习惯”。所以这样的培育结果是值得父母高度重视的。
更何况,什么是认真听讲?什么是扰乱课堂纪律?作为几岁的孩子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父母提问:
对待较早出现“超常儿童”的外在表现现象,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妈妈和她的朋友、邻居夸耀:我的儿子不到两岁就认字和背诵诗文了!(招徕诸多炫目的眼光和赞誉)
自此只要有机会穷妈妈就让他的儿子不厌其烦的在大家面前表演,妈妈得意洋洋,孩子无奈应付。
我们说孩子较早出现的所谓“超常儿童”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好奇复制到好奇表现的现象。父母如果想持续实现孩子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在有计划拓展其良好外在表现培育的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是“忽视”,以及合理的避免“情绪引导”。
父母们都读过《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
从中我们能够理解到,由于成人的不良“情绪引导”(这种引导可能基于“得”与“失”、“自我被尊重”等等诸多成因),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潜能的泯灭,实在可惜!
 
---雏菊之恋【书虫】  书虫】">传呼 道具 |【引用该楼并直接回复】
 
家庭漫步
从孩子出生后3岁开始,逻辑思维就进入了丰富成长的过程,在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的这个时间段内,“家庭漫步”的经常性实施对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复合性逻辑思维”完整性的形成以及父母对孩子培育目的的实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辅助意义。
什么是“家庭漫步”?
所谓“家庭漫步”就是指在相对的空间、相对的时间,孩子和家庭成员一起在没有既定目的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户外随意的活动。
其实,在现实社会生存环境中,“家庭漫步”在培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很多父母都知道的,但是往往又被父母以主观意识所编织出来的各种逻辑思维理由予以习惯性的推卸或习惯性的忽视。这咱习惯性的推卸和习惯性的忽视会使父母丧失很多对孩子培育的机会,从而影响到父母对孩子培育目的的实现。
如何很好的实施“家庭漫步”这种培育方式?
时间: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漫步”良好的应用应该是每个星期最少保持一次,最好应该是进行2到3次,持续的时间最好是1小时。
参加人员:“家庭漫步”的参与者最好是以父母和孩子三个人为基本单位,如果有家庭其它的成员再依次增加。
培育目的:
父母陪同孩子进行“家庭漫步”的过程中,应当适时地抓住机会引导孩子对实施“家庭漫步”的客观信息环境中所存在的生活类信息和社会类信息产生好奇并在父母进一步的引导下形成简单的认识。
父母应当在家庭漫步实施的过程中刻意地创造出一些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所形成的行为表现现象,从而使孩子潜移默化地逐步认识到“家庭”这个单位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中各个成员所应该具有的相互间的责任,而所有的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保障和基础。
当爸爸和妈妈带孩子进行“家庭漫步”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可以刻意地相互之间搀扶一下并相互之间进行类似“应当注意身体”、“看着点脚下”等等的提醒。
〈插画〉
爸爸:妈妈小心一些,宝贝跟上。
而所有的这些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通过孩子长期的采集、收集和储存,会有效地帮助孩子形成家庭成员中应该相扶相偕、相帮相爱的习惯性逻辑思维。
所以,父母应当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觉认识到“家庭漫步”重要性,并在自觉认识的基础上,有规律、有计划地予以客观实施。
“幼小衔接”主要衔接的是什么?
幼儿园到小学是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什么是信息环境的转换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信息环境的转换
人类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到使用整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客观信息环境一共要经历三次非常重要的环境转换,即:
第一次: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
第二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
第三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选择环境”。
由此父母可以发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类第二次信息环境转换过程。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幼小衔接)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中国父母对幼小衔接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重视更多的是围绕知识、技能方面而展开,往往忽略孩子需要应付的“信息环境转换”准备。
孩子在这个“信息环境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环境转换”造成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熟悉性信息的改变。由于原有熟悉环境下的逻辑思维的存在,使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一定甚至相对严重的逻辑思维编织上的不适应,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在这种“陌生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下,又会自觉形成对转换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产生“逃避感”、“拒绝感”和“放弃感”等等逻辑思维表现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压力”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和左右“逻辑思维”的习惯性和目的性,从而导致逻辑思维的编织出现障碍和困难,这种障碍和困难所形成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部分。
作为成年人,对客观信息环境转换在逻辑思维适应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比于孩子要强大得多,即便如此,成年人也同样会存在这个过程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例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最先的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现象。
那既然成年人在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那么,作为孩子而言,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的这个环境转换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没有得到过合理、正确培育的孩子而言,是一些父母所无法想象的。又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处于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的初中期,因而对于孩子而言,其逻辑思维对转换后的客观信息环境在编织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方面都会和成年人有无法比拟的差距,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给逻辑思维造成的压力,是需要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正确合理的培育方法进行引导才可以逐步减弱的。因此,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正确、合理地培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插画〉
孩子:妈妈,上学做椅子的时间太长了,我坚持不住了!而且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有那么多同学看着我;课间我想玩,可是我上完厕所就没有时间了……。
不良的“幼小衔接”培育会导致什么?
这种培育的结果就致使很多孩子在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环境转换过程之后不久的时间里,就逐渐地出现厌学、弃学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以致于一些孩子的逻辑思维无法最终形成相对的完整性、明确的目的性、习惯性以及良好的习惯性外在表现等等。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3岁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学习,长大以后不要让我学习啊!
其实,孩子对“学习”原本是充满无限兴趣的。
我们知道,因为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需要,所以孩子对生存客观信息环境中所有种类范畴的信息都充满了无比的采集好奇,而且会比成年人的采集好奇要强烈得多,只不过通过父母不正确和不合理的引导培育,使孩子对很多种类和范畴信息的采集好奇丧失了,并没有最终形成兴趣,因此,才会造成孩子未来对这些种类和范畴的信息在采集、收集和储存以及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形成“厌弃”和“拒绝”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但是,很多父母当发现孩子出现厌学、弃学的外在表现现象的时候,往往会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会随意简单地用“这孩子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行”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合理”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对孩子厌学、弃学的这类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很多父母不得不采取放弃和将就等等的手段来应对问题。其实,这些父母放弃的不仅仅是孩子对学校教育所约定的逻辑思维形成的培育,也真正放弃了对孩子整个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的培育。正是因为这种放弃,致使很多孩子只有依靠偶然形成的良好客观信息环境来实现自觉的逻辑思维丰富成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其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所有“兴趣点”、“兴趣源”以及未来“习惯性逻辑思维”和“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形成,都是在孩子对客观信息环境中存在的信息产生采集好奇心的基础上,经过父母合理的引导和培育后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对客观信息环境中所存在的信息是否有兴趣以及围绕着这个“兴趣”进行自觉主动的逻辑思维编织,主要是取决于父母良好正确的培育,而绝不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决定对客观信息环境中某类信息有兴趣或者对某类信息没有兴趣。
关于如何使孩子的采集好奇合理地转化为“兴趣点”,并最终形成“兴趣”,我们已经在之前的章节中做了介绍。针对进入学校前的孩子在从幼儿园走向学校教育这个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培育,父母应当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孩子保持对“上学”这类信息充满采集好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形成相对强烈的采集向往;
其次“静态课”的培育。也就是在与客观信息“约束环境”所约定的“静态课”时间(上课时间)相对等的时间范围内,培育孩子逐步实现在这段时间内保持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静态”状态(坐着听讲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使孩子能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总之,尽可能地使孩子避免对学校这个客观信息“约束环境”形成不完整的熟悉性,因为不完整熟悉性的形成,会使得孩子在有“逃避”和“回避”机会的基础上(因为孩子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也就是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相对强烈的“逃避性逻辑思维”,甚至会逐步形成相对严重的“厌弃性逻辑思维”。
备注:关于孩子在环境转换后父母应当如何对孩子进行培育的方式、方法我们会在《7岁到15岁孩子普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的本质原因和相应的培育方案》这本书中予以详尽的释解。
父母提问: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对“幼小衔接”有什么重要影响?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良好使用与孩子是否喜欢学习或厌弃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针对孩子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转换过程的培育,父母要高度重视,要用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某些孩子着重使用“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因为“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方法的良好应用可以使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必须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主动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形成。不仅如此,“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良好使用还可以使孩子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所约定的信息保持采集好奇(学习的兴趣)。在这两个前提下,孩子也会逐步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增加的信息种类和范畴形成浓厚的兴趣。
反之,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就很难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主动思维能力”,那么当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信息种类和范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孩子原来能够保持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信息的采集好奇,就会受到所应用的“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的限制,从而难以激发孩子对客观信息约束环境中增加的信息种类和范畴继续产生采集好奇,当然也就不可能从采集好奇转换成浓厚的采集兴趣了。
通俗地说,也就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主动性逻辑思维的培育”,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科的丰富和难度的增加逐步丧失,最终形成厌学、弃学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所以,父母在保持对孩子良好“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的同时,应该着重加强对孩子“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培育,这是绝大多数孩子在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的转换过程所非常需要的培育。
级别: DEBUG,INFO,WARN,ERROR,FATAL
能为父母起到帮助作用的文献:《富母之路》—献给MOP 》 药品放冰箱能起到保质的作用吗? 冬季试试五招健肾功 能起到调养及康复作用 - 蔷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王义遒教授:真正的一流大学要能对国家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茶》之铁观音功效及对适应人起到的作用 冬季试试五招健肾功 能起到调养及康复作用 冬季试试五招健肾功 能起到调养及康复作用 女人常吃土豆能起到神奇作用 31.赏罚都应该公开,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 薏米,会吃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薏米,会吃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有哪些中药可以起到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吃哪些食物起到抗辐射的作用? 能起到警示作用吗?李启铭醉驾肇事获刑6年 积极赔偿成轻判理由 正确的“心理暗示”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惊!这些食品也能起到避孕的效果 常喝咖啡能起到降低患中风风险的效果 好的风水肯定会对你的人生起到很好的帮助 百善孝为先!父母的健康就是儿女最大的幸福!献给父母的无价之宝:推腹法、跪膝法、金鸡独立 有哪些中药可以起到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收了学学 央票是什么?起到了哪些作用? 初一阶段父母应做些什么之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研究生了,你会查文献吗??这里能会有所帮助。。。。(转) 时代文献 光辉艺术 ——记陈木香书法长卷创作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