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卡级怀光天诛流:哈雷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1:42:07
jdyyl 发表于:01-11-25 12:01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哈雷文化”讨论

“哈雷文化”的争论,是最为激烈的,针尖对麦芒,谁也不相让。

首先由正方代表重头出击!

关于哈雷我有话要说。 (4千字)(wqmh 10-23 23:11 阅读 67)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你们眼中的哈雷卫道士,我也很喜欢和了解别的车,因为由于体形的原因接触了巡航,所以对哈雷有很多的了解。(网页上那辆劲改的哈雷就是我参与改装的。)
要说明的是,我想这里也许只有一两个人骑过哈雷吧,还有北京许多骑哈雷的人都不了解哈雷呀。
1,哈雷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兴衰可不是象一种车那样简单和快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哈雷领导了机车的动向。在日本车没有搞明白底盘的作用时,哈雷就在研究底盘了,经过了萧条,哈雷开始做它的文化了(其实一直是一种文化),再现盛世的的哈雷也在尝试新的车型,并不表示他们的守旧,也许只是我们生存的年代造成的原因,我们觉得哈雷古老落后。假象要是你生存在50年代,一定也是哈雷迷,并且在成为老头后也是骑哈雷。。。。想一想美国的老头怎么没有骑R1的?可是日本就有。主要是文化,我们会为一个人一生一世爱情感动,为什么不会看到一个终生的哈雷迷而感到敬仰那?
2,美国,哈雷的故乡,那里的人们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这种精神使我们着迷,我们也开始喜欢它了。日本车的出现是个新的开始,他们廉价,轻巧,造型好,动力十足。美国的年轻人都喜欢,他们用日本车作特技,抬头,烧胎,还有杂耍。玩哈雷的几乎都是俱乐部的,一活动都是小到3-5辆大到1000-20000辆,所以在美国你要是见到摩托车,不是一两个玩别的车的就是雷鸣般的哈雷车队,好多在美国住了2-3年的人都没有见过几个摩托车,所以好多去过美国的朋友有这样的感觉不奇怪。试想,要是住塔楼,你们楼里有个玩哈雷的,他出门前热车,你会不知道?但是在美国,一个塔楼里的居民是住在一大片独门独院的住处,骑手也不是经常骑车外出的,所以很少见到玩哈雷的。试想美国的戴托那,可见哈雷的影响力,目前全世界都有hog的组织。
3,是不是喜欢并不重要,谁都没有权利大棒一挥,说:必须喜欢哈雷!喜欢别的车的朋友是喜欢车,怎么样的有劲,怎么样的外形好看,哈雷迷们绝对是着迷于文化,还有它的影响力。也许哈雷是个特例,因为只有它是最成功的机车文化缔造者,这就造成了哈雷迷和其他骑手的观点不一样,我们也许很少看到骑越野的和骑爬赛的争吵,因为车子一旦成为文化的载体,它的性能就不是很重要了,可是恰恰在别人眼中这个是最大的弱点。
4,还有,也许很多车友都在提及国外怎么怎么样,但是反过来想想国内,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多半人是在考虑让车子可以骑(就是保证不出毛病),人家国外早就在练习行进中烧胎,抬头,杂耍,把新轮胎练到烧完蛋。可是国内,,,我们还在考虑哪里可以买到一条满足自己条件的二手轮胎。国外,买来车就改,讲究的就是一个个性,可是我们多半是在车子摔了,或是有了毛病才做这些。也许我们是在练习修车或是保养什么的,也就算是一个骑车的,可不是人家说的玩车的!国内也只不过是在分骑国产车和骑进口车。
5,就是有了条件,再说技术。涡轮增压就不说了,一般的改装件都是随车带的,自己改装的几乎没有,也就是皮毛罢了。关于哈雷的低技术咱们错了,原厂的车就是一个毛坯,剩下的都是自己完成的,相关产业也很多,改装化油器点火(网页上红色的哈雷是HI-4的数码点火,可以自己调教单双点火,限制最高转速等等)避震,外装饰件,还有发动机齿轮的传动比,给齿轮缸筒镀膜(氮化钛),种类琳琅满目。光是涡轮增压就有两种类型的:一是传统的排气给进气增压,还有一种是初级传动加装涡轮给进气增压的。相关技术很多呀,这个可不是别的车可以比的!要是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个人可以干的那是瞎掰,全是精通一行的专业改装人事干的,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动手完成。哈雷公司卖给你的只是一块土地,至于怎么样耕种就看你的本事了,所以说没有两辆一样的哈雷!个性化的世界就是这样,不同才有乐趣,总比靠发动机号码或是款式花色区分年份来寻找不同来的自在。
6,至于给车子进行评比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请大家给哈雷一个特例,因为它太特殊了,尽管它的主打车系都没有别的车性能,价位上好,但是全世界的热销能说明什么?难道外国人都是傻瓜?明知道不好还要花一万多美子买来自己受罪?不!答案是肯定的,哈雷有它的卖点,可是它的卖点是不会用来评比的,因为这个方面没有人可以比,那就是文化!情况还是有所转变的,哈雷尝试的新车很不错,我认为绝对是今年的巡航车之冠(不是的话我请大家吃饭!)针对国内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我说cbx不错,有人支持我吗?也许不会,因为没有人骑过或是没有人见过,也不是生长在那个时代,关于哈雷也是这样,你说p4不错,但是要是过个10年20年,有谁了解它骑过它?凡是评比是要有范畴的,没有听说过有什么机构可以做出19世纪最佳车型评比的,因为众口难调呀。也许都是两个轮子的,但是在我觉得哈雷和别的车就不是一类的,主要的对手是日本车,日本车的使用年限是10年,精打细造的日本车很合适日常使用,但是他们的精打细造还体现在报废年限上(人家设计的就是让你使用10年),过了10年毛病就多了,想一想咱们的车友多半是在骑人家报废的车,事故车,垃圾厂里的锈蛋子,这是多么的可怕!然后还在讨论哪种车皮实?实在让日本人笑话!哈雷就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车保养的好骑个40年不成问题,最主要的不是质量有多么的好,是配件一直生产,还有发动机的特性,转速低,结构简单带来的是维修方便,可以更换的零件多。
7,这是最后一点了,要说的是,喜欢什么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到位,可以理解别的车手,就象理解自己为什么省吃间用的攒钱买车还挨媳妇父母骂一样,其实我以前不太喜欢两冲车,自从骑过p2之后有所改观了,我也建议不喜欢哈雷的朋友们也试试,也许你会有新的感受,当然欢迎大家和我们讨论车的技术问题,我不敢说是专家,但是也是知道一些的哦?我想说的就是这些了,谢谢大家看完,有空多聊聊。

 

爱一辆车需要理由吗? (1千字)(comte_2000 10-24 10:31 阅读 21)

关于文化和性能的争论,好像在2000的论坛中就发生了多次。通常是因为某些人攻击其他人的坐骑或者梦想之车,然后就是一场混战,而且主要发生于“巡航派”和“公路派”之间,到了最后,往往有人说什么文化和性能的关系之类的话。
什么是文化?难道竞速车就没有文化了?那么我们难以忘怀的《烈火战车》就没有一点文化了?
我个人是巡航出身的,现在摇大魔鬼,哈利骑过,但是试过两次一直看不上眼的黑鸟之后,回家又挠了一宿墙。我忘不了哈利,所以在合适的时候比如三十一、二岁的时候会花大价钱搞一部好好的哈利,但是这并不阻止我在这之前买一部两升的大魔鬼,同样我也有权利喜欢CBR、R750……
我不会随便说R1或者V-Rod是妓女、垃圾,尽管我没有骑过他们,因为这就好比你喜欢吃烤鸭并不代表你有权利说川菜是泔水,否则有很多人会把你变成泔水。关键的问题在于人的包容性,人类心理上的本能是惧怕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不过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大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比较不地道的办法就是拼命诋毁,以求一个心理上的自我满足,就像酸葡萄的故事。
不同的车有不同的风格,风格就包括优点和缺点。如同这次引起争议的哈利,他的风格于我就是个性、羁傲。是的,他是油耗大、振动强,可是他的加速、它的声音,竞速车有哪款可以相比?同样的道理,如果骑上哈利一天跑上300公里,于我是件很轻松的事,但是让我屁股比脑袋低的干一天,就象国庆威风堂去赛罕坝,杀了我也不干。
其实大家骑车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大家喜欢的车型自然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你有权利攻击、诋毁其他人的挚爱,而那种以为自己有了什么车就看不起别人的也同样不值一提,因为他爱的是银子而不是车。
顺便提醒一句,在美国也不是骑哈利的都是怪怪的老头,比如HOG,除非你认为我也是怪怪的老头。

 

 

中立一方发表了评论

 

威风堂的两位版主:我想提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多有冒犯,请原谅。 (746字)(伤心宵夜 今天11:03 阅读 7)
你们说的我95%的同意,但我只有一点问题。
哈雷车,抛开文化不讲,仅仅对于它的车来讲,我同意你们的看法,我本身也很喜欢哈雷车。
但要是说到文化,我想给你们提一个问题,你们是否真的了解哈雷文化?我见过很多玩哈雷的人,我也见过哈雷的俱乐部集体出游的场面,车队数公里的场面,气势无法用语言形容,extremely壮观,我承认。但这些就“文化”二字来讲,我认为仅仅是皮毛。
“文化”不是看看书,听听别人讲讲,就能学到的。需要的是“生活”,需要的是积累。学到“哈雷文化”的真谛,不是在中国骑骑哈雷就能学到的。
打一个比较幼稚的比方,加拿大人“大山”,不管在中国生活了多久,不管他的“相声”说得多好,最多也就是半个中国人。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造就了特定的人。论坛上大多数人从小都是中国生,中国长,不会体验到真正的美国50年代的哈雷文化。
欢迎探讨,多有冒犯,原谅。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文化是一种潜意识的 (50字)(kawasaki_zx_12r 10-24 11:12 阅读 2)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文化是一种潜意识的
学是学不到的。

 

洋洋4千字,没有看到所谓的哈雷文化 (198字)(kawasaki_zx_12r 今天10:56 阅读 4)
就是有你所说的文化,它不会象东西文化差异那么大吗?
我们没有在境外长时间生活的人,又能体会出多少“文化”那?
再请问,所有喜欢哈雷的人,有谁能够把哈雷文化说清楚?

 

这也是我想说的。 (378字)(伤心宵夜 今天11:12 阅读 0)
“文化”就是历史,就是最纯朴的“生活”积累。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成熟。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大家可以到老北京的胡同里去看一看,有些7-80岁的老人,坐在四合院门口,从他们的饱经风霜的脸上,我们就能体会到老北京的“文化”底蕴。虽然他们没有知识。但他们有的是“生活”,有的是“积累”。
我见过一个20岁人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物理博士,虽然他很有知识,但他从他稚嫩的脸上看,缺的是“文化”。

恩~~ (554字)(伤心宵夜 今天11:41 阅读 2)
要了解“哈雷文化”,要先了解美国现代史,我只知道一点皮毛。

上个世纪2-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开始,美国社会引发出很多问题。比如50年代开始的“毒品问题”(和哈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享乐主义”、同时产生了美国的“涂鸦文化”,和现代摇滚乐。这些问题命脉我们都搞清楚了以后,我们才可以说我们了解了“哈雷文化”的皮毛。
要想真正的了解“哈雷文化”,一句话,还是在美国特定的生活环境下的“生活的积累”,这正是我们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具备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想面引号中内容,这是我们追求的吗?换句话来讲,我们能追求得到吗?

我知道的很浅薄,可能还有错误。请高人执教。


哈雷车外观的喷绘,和美国的“涂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4字)(伤心宵夜 今天11:49 阅读 3)
如果你在纽约的黑人区,或者在纽约地铁里,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
不可否认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模仿这种文化。比如,澳大利亚、英国等等。都是在宣泄心中的一种激情,中国有人模仿过吗?没有那种生活的积累,你能模仿的像吗?

 

请允许我接着你的话说 (382字)(kawasaki_zx_12r 今天12:09 阅读 0)
“如果你在纽约的黑人区,或者在纽约地铁里,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
不可否认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模仿这种文化。比如,澳大利亚、英国等等。都是在宣泄心中的一种激情,中国有人模仿过吗?没有那种生活的积累,你能模仿的像吗?” (请允许我接着你的话说)没有那种生活感受、
没有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没有他们的经济条件(先物质后文明),你是模仿不像的!!!顶多学一点皮毛,弄个形似神非不伦不类。

 

 

正方和中立一方展开了新一轮的有关“哈雷文化”争斗

 

这要看你怎么定位文化 (652字)(comte_2000 今天12:07 阅读 4)

什么是哈利文化?什么是文化?

哈利自己的口号是什么?
Bron to wide、An American Ledeng、Live for ride……
哈利文化是什么?
自由、热情、勇敢……

“文化”不是看看书,听听别人讲讲,就能学到的。需要的是“生活”,需要的是积累。学到“哈雷文化”的真谛,不是在中国骑骑哈雷就能学到的。
——在美国骑哈利就会学到“哈雷文化”的真谛吗?
如果只是讲求形式,那又何来的文化?

我单人驾车去过郑州,虽然没有银川那么壮行,但是也是随心而发,我认为这就是自由;我们驾车上丰宁、赛罕坝,走的“三盆路”,有泥有冰,这就是勇敢;我们的热情、青春也一样会成为孩子们的传奇故事。

我们摇的不是哈利,我们不在美国,我们也无法时光倒流回到50年代,可是我们就不能了解哈利文化?

 

嗯,定位很重要,看我们怎么理解了 (1千字)(伤心宵夜 今天12:54 阅读 5)
1、可以看出你能热爱,并实现了哈雷的口号。
2、广义来讲,它的广告语适用。如果只讲究形式的话,但它并不能引发以上争论。也并不一定要哈雷来实现它的口号,正如你一样。
我理解,你说的是狭义上的“哈雷文化”,就是我说的内容了。
我喜欢哈雷车,因为它有特点。我喜欢并且追求“广义的哈雷文化”。但我不追求、也不排斥“狭义的哈雷文化”,我承认它特点。
3、“Bron to wide、An American Ledeng、Live for ride……” 说的是广义的哈雷文化,这句话与市场营销有关系,要追其哈雷文化的根源,却是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当然不能拿出来宣传。
4、我理解,在澳大利亚玩哈雷的人,一定是懂“狭义哈雷文化”,并且喜欢“狭义哈雷文化”的人。不喜欢“狭义哈雷文化”的人完全可以买日本的巡航车、吉普车、甚至别的方式,来实现“自由、热情、勇敢”。我敢保证,在澳大利亚骑哈雷70%的人,都有吸毒历史。美国我不知道,不好乱说。
5、美国骑哈雷当然也不能了解“狭义哈雷文化”,因果关系是,单纯的骑哈雷并不能了解哈雷文化,但了解了哈雷文化并喜欢才能买。喜欢引导购买,不喜欢不能引导购买,但购买并不一定能引导喜欢(我指的是“狭义哈雷文化”)。原命题的反命题成立,原命题的逆命题不成立。
6、了解哈雷文化,不一定要去美国,因为不是黑与白的问题,是看你了解多少,是皮毛呢?还是真谛?

 

见笑!原谅!

 

该收场了......

 

大家都在讨论文化,其实根本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本身就是虚的东西,就象问:爱一辆车需要理由吗 (1千字)(oy 今天13:39 阅读 10) 
我总能听到什么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美国精神儿之类的言论,总能让我联想起80年代末在人多的地方举着比枕头小点的手机大声喊:“刘总!”的人,我的观点和各位哈力爱好者一样,看来已达成了公识。如果谈文化,我绝对插不上嘴,看都不一定看得懂。 
我只说车:1,关于改装。往油箱上画画之类的我无权评论。机械方面,我认为只是因为它的发动机比较简单,相对那些复杂的SUPER SPORTS易于操作。所以这不是哈力的优势 
2,关于提速。有的摩友把哈力的提速理解为和400级的日本太子差不多,这也是不科学的,毕竟排量在那摆着,和富糠差不多。所以我分析第一把油,就是刚起步应该没几辆车能比。但它的发动机的构造决定了转速变化是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我觉得它会在换档加速过程中被很多竞速类车超过。所以这也不是哈力的优势。 
3,关于极速,其实并没有意义,即使有再好的竞速类摩托车我也不建议去跑极速,更何况以哈力这种姿势跑。 
4,关于舒适。哈力明显不是许多车的对手,公认的,骑它连跑300公里,我看不如骑个日本太子跑。(我个人的观点跑长途汽车最好,可能要得罪很多摩友,我觉得骑趴赛去旅游有点象穿西装领带爬长城)。这也不是哈力的优势。 
5,声音。我个人不喜欢,不过就算它的优势吧。 
最后要说,这里只对车,不对人。别的地方我管不了,但我保证这里不会出现不文明的现象。 
我个人的观点。车就是车,要是柬埔寨造出各项性能指标超过CBR954的车来,我也喜欢。

 

关于哈雷文化 (2千字)(扭距 昨天11:39 阅读 32)

看了楼上大虾的关于哈雷的帖子,忍不住想喷两句。关于机车的“性能派”和“文化派”的争论由来以久。但这种争论都是站在各自的出发点,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经常是争论的双方完全不必听对方的话怎么说,就可以以压倒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道理”来驳斥对方。

其实如果深入了解了双方的出发点,可能这种争论就不会存在了,其实就是你喜欢西瓜,我喜欢水罗卜粘甜面酱:)

想谈谈哈雷的文化。提起“文化”二字,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了。我这里抛块砖,期望大家都拿玉来砸我。

哈雷文化的渊源是牛崽文化。从最最形而上来看,那种在旷野上自由自在纵横驰骋,胸怀广阔放纵不羁是这种文化的根基(趴赛骑上纵横驰骋是没问题,只是姿势上看,想胸怀广阔就难了:)

从形而下来看,牛崽文化从服饰,物品到行为准则都极大的影响了哈雷文化。当大工业文明来临,那种策马扬鞭的生活结束了,但是牛崽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很多的文化和习惯,比如“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的习惯,就来源于牛崽时期的物质匮乏。很多美国人家里,家具是自己打的,水管是自己接的,电线是自己扯的,地板是自己铺的,甚至——房子是自己盖的,当然哈雷车是自己做的。不是买不起,而是他们崇尚这种文化。每当有客人参观他们的房子,他们介绍的重点就是“这个这个是我亲手做的……”——一脸的自豪!(中国人说起某物时常常“这个这个是XXX牌的”也是一脸的自豪,文化差异)这种文化被完整的转移到哈雷文化中。所以一个玩哈雷的高手他必须是机械师,扳金工,焊工,喷绘高手——最重要的,他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他们的车子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一件艺术品。他们会把自己的哈雷做到最最完美。

所以在我们看来,对哈雷文化往往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玩哈雷的人玩的是这个名牌。其实恰恰相反。哈雷提供的只是一个毛坯,玩哈雷的人玩的是自己动手把一部毛坯车变成自己的作品。往往这种改装在性能上的提高并不多。多在外观上,驾驶姿势上。

一部哈雷,他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当你骑上他,你会感觉他不但野性十足还有一种魔力激发出你心底的狂放不羁,产生强烈的共鸣。骑着哈雷驰骋,你会觉得没人管的着你,没人管得了你。这种感觉可能是由驾驶姿势,震动,声音混合产生的。这一点日本车就没这种感觉了。

日本车完全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不是有个性的“作品”,这大概是两者的最大区别拉。

说起性能,不错80年代,哈雷受到日本车的冲击很大,质量原因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90年代,新总裁提出质量和服务取胜的说法,哈雷的质量提高了,收复了很多失地。所以大概近几年的哈雷车质量应该不会问题太大。玩哈雷的也有追求速度的——据说上260应该没问题,就看怎么改了。

 

我到觉得咱们中国的车友应该学学真正的哈雷精神 (373字)(扭距 昨天12:04 阅读 1)

我们自己动手做出自己的作品车!不管是骑巡航的也好,骑趴赛的也好,大家能不能在机械,维修,外观方面多多沟通,多多联络啊。举个例子,一个FATBOY车把要800多(听说)我就不信咱们自己就找不到地方自己做这么一个车把?这么多人大家一起撅也得了。

再说外观,不就是喷绘吗?咱们这里就没有搞绘画,广告,创意的?大家团结起来自己做车总比这样单纯的争论强吧。

其实能自己做的话,要省钱多了。

 

不要急于否定 (1千字)(红榴宝贝 昨天14:06 阅读 24)

几天没来,一上来劈头盖脸的关于“哈雷文化”争个不停,看了半天好象也没讨论出了所以然来。似乎就是因为喜欢哈雷的说到“文化”让有些朋友不爽了。

感觉很像学校里热血沸腾的孩子们吵架。想起以前人文学院一个搞中西方比较文学的老头说:不要急于否定。好象是中国人的习惯,争的中心内容都是否定,而不是肯定。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原则性、理论性的,可能争到明年也没个结论。所以OY觉得“文化”是虚的,其实这种争论的本身是虚的。哈雷为什么不能是文化?所谓文化是什么?它能带给人除了车作为车以外的东西,就是它能发挥运输以外的作用,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说。除了哈雷,其他方式也是文化,趴赛也是文化,好象“烈火战车”永远放在我家CD架的最外边,墙上是BIAGGI压弯的照片,电脑墙纸是P3的照片(可能这样概括文化肤浅了,但是你不可否认摩托车、不管巡航还是别的什么、就是这样影响着你的生活,甚至很多观念)……那么,它就是文化。

不要急于否定哈雷,我本人并不喜欢哈雷,认为它不适合东方人,也不适合我的审美观念;但是我不想否定它,我只想提出我的,我们喜欢的“赛车文化”(if i can say this:) )。

可能这样还有点意义,摩托车文化不是化油器、压缩比、镁合金轮圈……很多东西可能只有钟爱的人自己才能体会,但文化不是虚的:)它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信仰。所以,恳请大家口下留情:)哈雷和赛车可以在一条道上跑的:)

 

哈累的文化的争论显然引起了一些误会,但总算告于段落了。

节外生枝的时候,“哈雷之争” — 性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