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案罪6 txt全集下载:价格管制:是鸦片不是良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7:48:19
导语: 近期,从日化品到电煤,各领域密集遭遇“限价令”。高价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限价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期通过“行政定价”来稳定通胀预期,就好比老鹰把夜莺抓住、用爪子顶着它的脖子命令它为森林歌唱──所有的价格管制行为,都是这幅丛林生活的缩图。那么,限价为什么行不通呢?[详细]
 
罗马帝国曾规定高于限价出售商品者一律处死,被后世嘲笑千年
从古至今,面对通胀的政府一直试图通过价格管制来限制物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价格管制出现在罗马帝国,公元301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遏制通胀颁布了《最高价格法》,对上千种商品(特别是食品)设立了最高售价。这项法令被刻在了石板上在帝国境内到处宣扬,规定凡是以高于最高限价出售商品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法令颁布后,由于限价让商人亏本,卖主纷纷退出市场关门大吉,商品出现了严重短缺,无论有钱没钱都无法买到商品。最终戴克里先撤销了《最高价格法》。由于法令起先被刻在石板上保存了上千年,这使不懂经济规律蛮干的戴克里先沦为了后人嘲笑的经典题材。[详细]
法国大革命时期实行“限价令”后无人做生意,农民手中粮食曾被强抢
在价格管制上比戴克里先走的更远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上台后颁布“粮食最高限价法案”,这项法令对面包等粮食设定了最高限价。这项限价令施行后的结果和戴克里先的《最高价格法》相同,本来市场上起码还有货物供应,限价令颁布后卖主纷纷亏本关门,食品供应骤降。
但罗伯斯庇尔坚决要将限价令进行到底,他把价格管制失败的责任推到了农民头上,将士兵派到农村去,强行从那些“囤积居奇”的农民手中没收谷物。政府变成了从农民手中抢夺粮食的抢劫犯。[详细]
控制价格之“手”,已从生活用品转向上游资源性企业。
 
增加供给可平抑高价,而价格管制恰恰是抑制供给
价格管制为何行不通呢?原因之一是很难确定,到底将价位定在什么地方才合适。于是,制定价格上限容易造成短缺,制定下限又会造成过剩。价格管制最可怕的后果还有,在通货膨胀期间,供给若得不到刺激则反而会因限价而受到抑制。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价格是需求和成本的体现,如果卖房因为限价而无法获利,他们大多就只能不做生意了。
事实上,正如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谈到,价格管制通常是无法对单一产业进行,而是“联动”的。如果只对粮油限价而不对大豆等原材料限价,压榨企业肯定是要亏本的,停产就是理性选择。停产了之后,市场供应减少,价格更高。要解决粮油高价又得对大豆等原材料也进行限价,大豆企业又得亏本,结果导致市场上没有大豆供应,粮油企业想开工都不行,结果是:限得越多,就有越多的企业停产,市场供应就越发减少,短缺经济就越严重。[详细]
限价的遗产:“几亿元一袋大米”和“一麻袋钱一盒火柴”
历史上有很多恶性通胀的例子,就是价格管制而加剧通胀率的体现。1948至1949年间出现在中国的通胀,堪称世界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两次通胀之一。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施了“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而与此同时,是黑市物价上涨3到10倍。两个月后,严重的短缺使上海出现严重抢购潮,四大百货公司被抢购一空。
著名的“70天临时价格管制”,根本维持不下去。到了11月,“国民政府”就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又导致了物价决堤之水“一飞冲天”。再后来,就剩下所有读过那段历史的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几亿元买一袋米,走路过一条街的时间就涨三次价,背一麻袋钱去买一盒火柴……[详细]
物价管制最大的受害者很可能是穷人。
限价限便宜了导致短缺,排队、配给制、凭票供应“重出江湖”
当价格管制让市场分配资源机制失灵,其他分配机制就会来代替市场机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排长龙和配给制。价格管制既使商品便宜了、但也让它们短缺了。于是,为了买到商品,人们不得不排上很长时间的队,还不一定买得到。
比如,当猪肉的市价是10元/斤时,如果硬要把价格拉低到8元/斤,做猪肉生意的就会因为不能赚钱而减少供给,肉店前便会排起长龙;而为了确保更多的人能买到猪肉,政府又不得不规定每人或每家庭最多能买的猪肉量,也就是“凭票供应”。对于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这两种情况绝不陌生。[详细]
低价买到商品的人,也被迫承担了时间、以次充好等“隐性成本”
在价格管制引发的供应短缺下,少数能买到猪肉的“幸运儿”其实也是受害者,因为时间也是有成本的。猪肉8元一斤的“限价令”表面上省下了2元,但计入价格指数的只不过是名义物价,产品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取消服务项目、排队、走关系、为了配给行贿等等,其实也是“真实价格”的组成。
价格管制增加了整个社会的配置资源成本,几乎让所有人都沦为受害者。如果这些“隐性成本”都能换算成价格的话,猪肉的实际价格远远超过了8元一斤。至于被限价消耗掉的价值,既没有进入商家的口袋,也没有进入消费者口袋,而是白白地被耗掉。[详细]
历史上,纽约曾实行过限价公寓制度,有人为了租到这些公寓不得不花超过50,000美元来贿赂房东。
 
《三言两拍》之训:禁止“不道德粮商”高价卖粮,反害穷人饿死
就像只能减少疼痛而不能治病的“鸦片”一样,价格管制甚至不如一剂需要人忍受阵痛的“良药”。表面上看,它似乎既能抑制通胀、又能使穷人受益,实际上却恰恰相反。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两拍》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县城遭遇天灾而粮食歉收,城内粮价飞涨甚至发生饥荒,而附近地区的粮价却并没有上涨(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价格高地”);其他地方的粮食卖家为了牟利将粮食运到发生粮荒的地方出售(看上去像是“发国难财”),于是一段时间后由于竞争和供给逐渐增多,价格又得以逐渐回落,客观上起到了增加粮食供给赈灾和平抑粮价的作用。
可是,当地县老太爷却认为,在发生饥馑的地区高价卖粮是“不道德的行为”、下令禁止高价卖粮,于是其他地方的商人不得不停止将运粮到发生饥荒的地区出售,以至于当地粮食短缺得不到改善,许多买不起粮食的穷人活活被饿死。本来为了照顾穷人利益的限价,到头来害苦了穷人。[详细]
只有“高物价”才能解决高物价问题
价格管制使价格信号失灵,扭曲了资源配置,加剧了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为解决高物价而施行的价格管制反而成了高物价的帮凶。原本当物价上涨时,就对商品的生产者发出了短缺的信号,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来牟取利润。于是市场的供给增多,物价会逐渐回落。所以说只有高物价才能解决高物价的问题。同理,一件商品价格的下降是因为供大于求,这就对商品的生产者发出了过剩的信号,这样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会减少,价格会回升。
问题是,高物价解决高物价的经济逻辑,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那么点“政治不正确”。再聪明的政治家,也许都会为如何向他的人民解释这一事实而困惑,而这正是“限价令”出台的大部分初衷——或因政治考量,或为迎合民意。所以,真实世界里上演的,就全是“老鹰用爪子顶着夜莺的脖子,命令它为森林歌唱”的故事了。[详细]
尼克松实施价格管制时期的美国海报,上面明确指出价格管制将有助于遏止通胀。

1971年8月15日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电视演讲宣布了一个“90天价格冻结”管制计划,这个决定一开始得到了爱国的美国人的热烈支持。几十年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却宣布,美国实行价格管制的经验就是再也不能实行价格管制了。我们总是轻易被光彩一面所吸引,却难以预料黑暗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