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狐:谈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6:31

谈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李世洪(2003年完成  获国家小语会一等奖)

一.   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边远农村学校虽也不乏情真意切、言辞精美的学生作文,但作文教学总体状况令人担忧。我曾教过多个小学毕业班,不少同学从五年级进入我班时,作文还不能动笔,能动笔的也多是搜肠刮肚、苦编苦造,90分钟下来还写不出200字以上的像样短文。我曾怀疑这是我校所特有的现象。但经过调查发现,其他边远农村学校也有不少学生作文思维枯竭,千篇一律的考试作文经常见到,得分率普遍低于70%;多数边远农村教师对作文教学力不从心,一部分人甚至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视作文课为畏途;学生不会作文,甚至怕作文,老师觉得作文课不好上,怕教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

稍加分析,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    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不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2、教者教法陈旧,不是不知作文教学中情为何物,就是不知怎样激发学生作文情感;3、教者没能认识到农村学校自身优势,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照抄照搬大型学校教学模式;4、大概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师生们对身边自然资源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因此,学生作文是被迫的,缺乏主动性,也就谈不上什么作文兴趣和激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彻底改变山区作文教学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人拟从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情感激发入手,谈点不成熟的见解。

二、边远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

城市学校有它巨大的优势,师资雄厚、生源充足、规模巨大、管理到位、教学教研力度大……乡村学校的优势不在这些方面,而在于它的小巧灵活和接近大自然,接近生产生活实际。

由于人少,因材施教原则容易体现,教育教学方法灵活机动,易于变通。

农村学校接近大自然。孩子们每天从大自然中来,回到大自然中去,“与彩蝶共舞,携幽兰同眠;见莺飞而不惊,闻猿啼而不怪”。“生来入奇境,本是画中人”。这是农村学校的第一大资源,它对教育的作用十分广泛。

首先,它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教材。诗意的美,雄壮的美,——祖国山河无处不美。让孩子们感受、体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提高认识美的能力;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席勒曾经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我们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即可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民风淳朴可说是农村学校的一大与自然有关的人文环境因素,孩子们受其影响,纯净如白纸,有心的画工可以运用灵巧的双手的上面绘制出精妙的图案。

其次,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称为思维的源泉,认为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思考现象之间的链条”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训练方式。事实上,我们的许多课,诸如说话、作文之类,是有必要充分运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材料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取得更需要以充足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在边远农村学校,这些材料得来全不费功夫。

再次,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身心健康,自然知识丰富,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奋发向上,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

    农村学校接近生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生产劳动对德育的重要性勿需多说,仅对智力的开发已足够引起重视。“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大概指的这个意思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会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农村学校容易培养生活的强者和多面手。

另外,农村学校师生对家乡的熟悉和热爱是不容忽视的资源优势,它为乡村学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必备的保证。

综上所述,原始的未被污染的乡村实际,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并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藉此“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农村素质教育才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三、作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人们都知道,作文离不开想象。然而,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学生作文,没有情感的推动,生搬硬套、言不由衷在所难免,久而久之,出现不会作文甚至害怕作文的现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可见,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情感激发入手,必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现状。

那么,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弄清几个相关的问题。

1、         什么是情感?

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俗称“七情”),其实就是情感,它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态度体验,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可以影响认知的选择,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它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生作文时,如果是在充分调动情感的前提下进行的,就可有效克服被动作文的现象,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持久愉悦的作文兴趣,怕作文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2、         影响情感激发的直接因素

根据上文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情感的激发直接受着三个因素的影响:(1)外在刺激源;(2)大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3)内外因素相关联的情况。假如外在刺激源与原有的记忆表象毫不相关,是谈不上什么情感体验的。

3、            山村孩子记忆的特点

不近酒肆网吧,唯伴白云红霞;远离高楼厂房,常闻鸟语花香。“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孩子们记忆中最多的,是从生下来就接触的身边的事物,是山区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和身边实际。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心里只有山村,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就限定了情感的刺激源。

4、            作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目的

作文教学中激发情感不是为了逗一逗学生,也不是仅仅为了活跃气氛。激发情感有直接和间接的目的。直接目的:有效地、充分地勾起回忆,引发思考,唤起美感,激发动机,让学生愿写想写能写;间接目的:培养写作兴趣,养成言必由情、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实现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

现在,我们来探讨山村学校作文教学如何激发情感的问题。

情感激发的目的和山村孩子记忆的特点制约了我们,只能选择那些易于勾起回忆、引发思考,能使他们激动不安的事物来作为刺激源,这些事物必须与他们的记忆相关联。它们是那些孩子们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实在事物经过加工、抽象、装饰、变形、移位以后得到的东西。

利用边远农村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创设不少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走出课堂、身临其境、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等方式激发情感。

1)实境激情。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景交融,心目相取。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有条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身临其境,实地观察欣赏。观其形,听其声,玩其味。美在其中,意在言先。孩子们感到兴味盎然,写出的习作也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2)事实激情。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山村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一道上山采野花、抓画眉、挖山药,下河钓土鱼、打水漂、扮河神……这些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只要他们留心,写出玩的痛快、有意义是不成问题的。又如,要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不如参加到实实在在的生产中去,切身体验,抡几番大锄,流几身臭汗……如此安排,一定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作文情感。

3)换境激情。    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平凡的,而越熟悉、见得越多的事物越容易让人觉得平淡无奇,难以激起写作情感。根据爱德华·布洛的“美在距离”的观点,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者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换一换环境,换一种出现方式,或者进行加工提炼,引进课堂进行表演……这样做,会让孩子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将有助于激活记忆,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

4)幻境激情。    山村孩子诚实忠厚,不爱说谎,但其思维是活跃的。要告诉他们,作文就是创造,需要大胆设想,大胆虚构,设身处地,以假当真。引导他们“把自己当成作文中的人物或角色然后生活其中”;也可以故意改变或夸大事实,通过想象幻化出各种理想的美的形象。“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切为我们写作的目的服务,一切取决于情感,作文时可以愤怒,可以悲伤,可以落泪,可以欢笑,只要是被文中的情景所激发。

5)角色激情。    山民的头脑中留存着许多颇具山野风味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主要以口头方式传播。由于时代变迁,人事更迭,功于此道的遗老已寥若晨星。让孩子们以山区文化拯救者的身份进行搜集整理,有价值的可编辑成册。也可用《假如我是***》为题,让学生广泛搜集各种致富信息,设计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方案;调查身边不如意或不合理的现象,寻求解决途径……

6)对比激情。    让孩子们广泛收集能展示家乡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数据,也可以是老农的回忆。然后与现实中家乡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并写成习作,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等等。

激情方式多种多样,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是,惟有乡土才是山里孩子的根。照本宣科,照抄照搬大型学校教学模式,犹如取远水而救近火,必然陷入“身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的尴尬。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边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资源,必能变废为用,有效地提高山区作文教学质量,最终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