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么选:打造区域发展龙头 山东东营崛起宜居创业新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11:42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中心港,是鲁晋冀部分地区最佳出海通道。

    东营是年轻的黄河三角洲上年轻的城市,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大闻名于世界的三角洲之一,相比于珠三角、长三角,迎来大开发的日子迟缓了许多年。旷寥、苍凉、荒芜,成为东营的特征,这个黄河三角洲上的中心城市,甚至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

    打造区域发展龙头

    驱车行驶在东营中心城区,在明媚的春光里,随处可见的水系旁,婆娑的垂柳,油绿的冬青,嫩黄的迎春花,目力所及,处处是景,一个风光旖旎、活力四射的水城魅力尽展。

    早在2007年,东营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全面启动了“黄河水城”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当年实现了“清水进城”,呈现一脉清水绕新城的壮美景观。随后,东营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推进了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等“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建设,实现广利河建成区段“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目标,合理建设滨河景观,“黄河水城”新貌已初现绰约风姿。

    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东营立足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同时作为蓝色经济区“三个城镇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加快构筑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发展的城镇体系,奋力昂起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中心城按照建设现代化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要求,按照“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的要求,建设精品城市,拉开了新的城市发展架构。从去年开始,计划投资353亿元,实施了14个重大项目,眼下,围绕黄河水城深度开发,总投资71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以尽快提升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

    最近到东营市城市管理局采访,常常找不到人。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安排的第一批中心城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中,该局承担了23个续建项目和19个新建项目,目前2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7个项目已完成招标,即将开工。中心城区的东城区,黄河路等4条主干道改造工程同步展开,日以继夜在紧张施工,5条城市道路绿化项目有序推进,府前街等3条道路景观亮化、黄河水城景观提升等项目顺利实施。城市管理局局长常淮诚说:“五一前,城市对外窗口将呈现新形象,黄河水城将展现新风貌。”

    围绕中心城,广饶、利津、河口、东营港城南北西东四个次中心城,成拱卫之势,正争先建设发展。加快推进中心镇和重点镇发展,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5%。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东营市的又一力作。东营市在城中村、城郊村、园区和大企业周边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的同时,村庄合并的稳妥推进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在去年建成86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上,今年规划建设2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广饶县丁庄镇王道社区,看到了东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一斑。王道社区的党支部书记王孟梅是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他带领村民埋头苦干,在集体有了积累后兴办公益事业建成了东营市唯一的一家村级敬老院凡7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到敬老院颐养天年衣食住行和打针吃药全由集体负担。投资120万元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了“10分钟便民服务圈”;投资35万元扩建了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做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投资520多万元硬化柏油路巷13.5公里……这里创立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有”模式成为东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提升基础支撑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基础设施既是骨骼,又是动脉。对于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的东营,基础设施无疑是两大经济区建设的承载和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照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的要求,东营的现状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这成为制约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最突出的瓶颈之一。下大气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奠定基础,是东营的不二选择。

    东营,地处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联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通道。近几年来,东营市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以“三路两港一场”为重点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80公里、桥梁38座;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已投入运营正在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启动建设一批新的业主码头,已经展开25万—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前期工作;按照商港旅游港的定位广利港加快开工建设要把这个离济南城市圈最近的出海通道打开;投资9.3亿元的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正在积极增开航线航班逐步培育成为区域性空港;威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黄大铁路、德大铁路施工进度加快建设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一级观光公路推动建设环渤海高速公路、济东高速公路开展东营至济南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设施,使黄三角进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目前,东营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市内基本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荣乌高速、东青高速、东营港疏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中心港,是鲁晋冀部分地区最佳出海通道。东营港1997年已通过验收并实现外轮开放。但由于港口规模小,很长时间以来,鲜见外轮来港。为实现新建码头向外轮开放,东营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改建完成了新建码头卫生检疫隔离病房,海关、检验检疫局、海事处、边检站东营港值班车辆、办公用品、互联网、专用办公网络、“一站式”通关窗口等准备完毕。去年12月9日上午,由省口岸办、青岛海关、山东公安边防总队、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海事局、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六部门组成的验收组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就东营港新建码头对外轮开放进行验收。今年2月10日,一艘巴巴多斯岛籍“麦纳特”号货轮成功靠泊东营港3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卸货。这是东营港新建码头对外开放后靠泊的第一艘外轮,标志着东营港外轮停航10年后正式复航。新建码头的对外开放,是东营建市以来的一件大事,时隔10年后东营港再度实现对外轮开放,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来“启航东营、扬帆世界”的愿望,真正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姿态跻身世界航运大舞台。

    东营在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加强了沿海防潮堤建设对已建成的200公里逐步提升标准近期投资10亿元新建东营港区段高标准防潮堤10公里、吹填土地40平方公里。按50年一遇、关键岸段按百年一遇的防潮标准设计新建和改造加固防潮堤。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防潮减灾、交通旅游、生态建设、滩涂增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他们还按照开源节流并举的原则,统筹调配淡水资源,充分利用黄河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大黄河口治理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设施,确保现行流路稳定。

    如果将工业体系比喻为金字塔,能源基础建设则是金字塔的基座,因此,以发电厂及油气集输管线建设为代表的能源基础建设将是东营市建设的重点。现在在东营,到处能看到电力工人忙碌的身影,东营电力公司的负责同志介绍,相比五年前,东营现在变电容量翻了两番,供电能力大大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等新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物联网、云计算发展加快了步伐,以“数字东营”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了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优化宜居宜业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给世人的“第一形象”,也是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东营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东营决策者认识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变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民心,得益的是发展。只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打高效生态之牌,才能真正抓住重大发展机遇。

    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针对东营特殊的土壤条件,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5.6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4.8万亩,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东营清醒地认识到,“三网”工程,不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着眼长远的绿色工程。位于滨海盐碱滩的东营,从特殊的土壤条件出发,集治水、改土、造林于一体,以水网为根本基础,以路网为重要条件,以林网为建设目标,确保水能流、碱能改、树能活、林成荫。通过改土治水、营林造绿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吸引省内、国内甚至世界的目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东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日夜奔波、川流不息的母亲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命。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工程措施,蓄引黄河水,蓄水压碱,修复退化湿地,使黄河口百万亩湿地重现生机和活力。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去年修复湿地20万亩。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是东营的一大特色,在搞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东营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贯通城市湿地、水系、湖泊、水库,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

    东营对环境保护一直不懈努力,他们痛下决心加强“水气”治理,实现“碧水蓝天”,是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工程。他们把治污放在首位,加强源头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治理。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空气异味一度困扰着东营居民的生活。“蓝天工程”就是重在解决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他们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硬指标硬任务实施了一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全市41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去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7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38.65%和18%。着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农村沼气。已建成风电项目5个,去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已达45万千瓦,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治理工业废气,提高工业废气净化率,特别加大对有毒废气的治理力度,解决化工异味问题。同时,加快发展城市集中供暖,加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逐步取缔小锅炉,降低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如今,“碧水蓝天”在东营不是虚无缥缈的影像,而是成为能够置身其中的现实环境。一幅生态和谐、壮美自然的画卷,一个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在黄河三角洲上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