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修车网官网:养生到底养什么?揭开健康长寿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19:51

养生到底养什么?揭开健康长寿的秘密

孔令谦

温病学泰斗、清代皇家御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孔伯华之嫡孙孔令谦首次公开家传养生秘籍,个人太极养生心得本书是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嫡孙孔令谦先生的心血之作。它为大家解释了养生的道理和原则,特别针对现代都市人群,女性朋友和老年人以及不同体质的人群提出了对应的养生方法.

第一部分:何谓养生,养生的道理是什么? 《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什么是"养生"2."庖丁解牛"的启示3.《黄帝内经》论养生4.真正的"秘方"5.人体衰老的奥秘6.五脏衰7.阴阳失衡8.活到91的秘密9.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10.长寿老人的共性11.人过40,阴气过半12.人到中年的困扰13.感觉器官。

第二部分:不治已病治未病 人体的许多疾病其实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临床中,我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妇科疾病,现代 的女性大多有经血方面的问题,按中医讲就叫做"月经不调".但是遇上这类疾病,如果上医院去作检查,却可 能查不出确切的原因. 1.原则一:不治已病治未病 2.上医治未病之病 3.原则二:中医三线防病论 4.脾胃防病 5.肝肾防病 6.原则三:分别三因归一治 7.养生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 8.有病早治 9.养生常见的误区 10.注意过犹不及 11.切忌生搬硬套 12.四位一体养生法(1) 13.四位一体养生法(2)

第三部分:人体的神志五脏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里人体的五脏. 中医的"脏"字写法应该是"藏", 这样写更能反映中医五藏的实质. 1 人体的五脏是什么?我们到菜市场去买菜,可以看到卖肉的地方经常挂着一些腰子,有人说这就是肾;还包括 鸡心,鸭心等,有人说那就是心.但是这些说法是按照西医的解剖学来命名的,如果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讲, 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1.有形五脏与神志五脏(1) 2.有形五脏与神志五脏(2) 3.五脏与阴阳五行(1) 4.五脏与阴阳五行(2) 5.五色,五味与五方 6.有病"择药当之" 7.有病"择药当之" 8.养生首务在养心 9.不偏不倚,中正和谐 第四部分:人体脾胃的气质特征如果把胃比喻成是我们的粮仓,脾就好比是物流公司,只有脾,胃正常运转,才能使身体及时排除糟粕, 汲取精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饮食与养生之道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日常 饮食上我们要尽量做到"节饮食". 1.人体脾胃的气质特征 2.合理地调节饮食 3.食物中的四气与五味 4.食物的养生特性 5.过量饮酒者与糖尿病 6.都市人群的饮食调节 7.饮食应当荤素均衡 什么是"养生" 何谓养生,养生的道理是什么?《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德性本是我们人人所共有的, 德性的好坏受后天环境, 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孔子说"人之初, 性本善". 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们要"道问学".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 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养生热"的思考 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书店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 养生指导的具体方法. 眼下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可理解,但由于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 因此,我不得不谈. 《吕氏春秋》中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这句话的意思倘若用白话来直译就是:首先要做 到不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当前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经常连续几天不睡觉,然后问我如何养生,我真 是无言以对,他都对自己痛下杀手了,还谈什么养生呢?更何况养生的含义绝不是仅仅几个方法而已,更深 一层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应该首先要养性,知道如何做人.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 2 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 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 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这是要义.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医生的责任. 不少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则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即宣称某某产品 对许多病有效,某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聪明,点某某穴位可治疗某某病症等.我以为这些至少是缺乏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违背中医整体的指导原则,更会影响中医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养生呢?有人说:养生就是跑步,锻炼身体;也有人认为:养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经络 等.我的体会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养生学"的话,就应该首先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它."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 我国的两本古籍上,一处见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木 神". "庖丁解牛"的启示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它出现在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养生主》是一篇专门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 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庖丁"是什么意思."庖丁"是个古代的职务名称,而且是宫廷里的一个职务,按 现在的话理解,就是一种专门从事牲畜屠宰的职务,丁指的是男人的意思.古时候把男人称之为丁,把女人 称之为考,庖丁就是一个善于屠宰牛的男人. 那么,当时庖丁屠宰牛是给谁看的呢?战国时期的一个君主梁惠王.在观看庖丁屠宰牛的表演中,梁惠 王向庖丁提了一些问题,感悟到了养生的道理.到了这篇文章最后结束的时候,梁惠王说了一句话:"吾闻庖 丁之言,得养生焉." 纵观《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它里边梁惠王所说的"养生",与我们今天谈的"养生"还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 概念,而是特指修身养性的意思.庄子的《养生主》,虽然字里行间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哲 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的手法非常高明,庄子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屠宰技术,说他的技术是"官知止, 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介绍说:我在屠宰这只牛的时候,我的思想或者说我的手,我想把它停下 来但是我停不下来.我个人的理解,他这种感觉与太极拳的那种"一片神行"的概念比较近似,意念为先,动则神动,静则神静,等于他把屠宰牛作为了一种高超的技术,神形融为一体了,因为他非常喜欢它,所以他的这个水平已经不是简单的屠宰牛了. 从庖丁屠宰牛的过程中跟梁惠王的一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技术之高超.比如说,他跟梁惠王说, 他在前三年刚刚开始屠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全牛,所以他的技术就不是很高超.但是三年后他就 目无全牛了,就是他眼睛里已经看不到牛了,而是牛身体内部的结构,就是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 的地步,这跟我们做外科手术应该说也是比较相近的. 我有一个同学,他在天坛医院是脑外科的大夫.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他就曾经跟我说过:"现在我做外 科手术做得多了,最后下刀那真是凭手里的感觉,我就能知道这个瘤子它的根结在哪儿,我就知道这个刀应 该怎么去下." 庖丁解牛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去做人, 它讲的养生中的"生"指的就是人生. 庖丁到最后还跟梁惠王说了这么 一句话,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这么高超的水平了,但是他在看到技术水平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时候, 他并没有笑话他们,而是感觉到似乎他还可以学到没有学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 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它是从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去 对待人生,处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如何从物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这是我个人对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一点 3 体会. 《黄帝内经》论养生 以上谈的是人生界,《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是从另一个角度即自然界来论述"养生"的,它是完全回归到了一个自然养生的范畴来阐述的.文章的原文是这样说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 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成三句来理解, 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意思是说: 智者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他是怎样做的呢?就是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也就是顺应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 适是适合的适,就是说要适合因为气候变化产生的温度的冷暖交替. 因为内经上讲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所以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天地之灵.那么,这句 话强调的是我们人首先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主要是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的,叫"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实际上它的重点在一个"和"字 上,比如说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要和睦,我们国与国之间相处要和睦,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和睦,夫妻之间相 处同样要和睦.现在不是倡导"和谐社会"吗,就是要体现这个意思.清代的俞扶九老先生就是榜样,俞扶九进京做官之后,把家迁至安徽正阳关南大街定居.有一年,他家与对街周铁匠家都要盖房子.双方按照原定 计划施工,则街巷显得太窄,而双方都不相让地皮.俞的家人认为自己有权势,于是派人进京陈述情况,求 俞扶九压制周家.俞扶九问明来意,向来人申明大义,并修书一封,叫家人子弟们以大局为重,友善邻里. 书信中有诗一首,曰: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先生没有因为邻居和自家抢地而发怒,反而退让,这不正是"和谐"的体现吗? "和喜怒"中的"喜怒"代表了我们一切情志上的变化,就是代表了日常中人的八种情绪,"喜怒哀乐,忧思 恐悲",它都包含在内了.实际上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精神情绪方面的注意原则,这也符合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中对于"七情"是致病之源非常看重,养生首务在于养心,养生要时刻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行. "安居处"也就是说你要居有所安.今天居于陋巷,不要因为自己目前的穷困,因为住在一个非常不好的房子里就因此而影响你的心情,从而产生不乐观的情绪.你也不要因为今天住到了一个特别大的房子里就趾高气扬,看不起人家住在简陋的小平房里的人.这里是强调要从心态上做到养生,要把它作为做人的首务,这 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知道, 中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的意思就需要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 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它的很多精髓思想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所以,中医认识病就是身体的 阴阳失衡."节阴阳"就是要使体内的阴阳不要失衡;"调刚柔"就是说你的身体内部要刚柔相济,达到一种和谐 的状态,那么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俞化鹏,字扶九,正阳关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先后任宁海县知县,贵州道御史,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常卿,顺天府府尹.雍正元年归里病卒.对"节阴阳而调刚柔",我个人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医 生需要根据你目前的身体情况先对体内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从而按照中药的君臣佐使,来帮助 你调整体内这种失衡的状态;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使体内的阴阳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实,这就是"养生"的真谛. 真正的"秘方" 因为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中医世家,因此,我周边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说:"令谦你手里一定藏有很多祖传秘方吧.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手里的的确确是保存了我祖父跟我父亲给我留下来的数十万张诊病处方, 但是现在它们都在新华书店里,我通过写书的形式把它们传播给了大家,而且我也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 家,其实中医是没有秘方的.若说秘方,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秘方, 我个人理解秘方就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变 化+良知". 4 为什么说是"变化"?因为从古到今已经几千年了,我们的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也在变,同时我们人的体质也跟着在变.古时候的药方不一定就适合现在的疾病,如果我们一味师古,泥古,拿着古人的这 些秘方一成不变地来给别人治病,去养生,去指导人们的生活,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就拿最普通的感冒为例来说吧.在两千多年前,或者不说那么远,一千多年前或者几百多年前,感冒主 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基本上是以风寒感冒为多,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向我们论述了发病的浅深及先后,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发展变化的. 比如说, 古人早起出门因为天气冷穿衣少受了风寒, 也就是俗称的"感冒"了, 外感风邪首先攻击的就是"太 阳"的层面.这个时候的感冒我们就要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来处理,名医张仲景当时用过的方法和方剂,并 且结合当时人的体质状态来因人施治,来辨证施治是非常见效的. 但是到了今天,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气候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代人的体质也 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感冒的原因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大多数人的感冒症状往往是因为生活不规律出现内虚而造成的,这是属于"少阴"这个层面的病症. 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辨别,许多小孩子的感冒又 现在通常只有小孩子才会简单地出现"太阳"层面的感冒. 大多是因饮食不当导致积食而出现的,得的最多的属于肠胃型感冒,属于"阳明"层面的问题. 这就是中医的"六经辨证".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一旦开错了药,就是"误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我 们还是简单地按照以前古人的处方来施治于人,那一定会出问题. 别的中医治病我不了解,但从我家里来说,我的祖父到我父亲,他们在给人看病的时候,所用的方法都 因时制宜"这么一个精髓概念上.我将此称之为"本 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个"因人,因地, 之于己". 普天之下就一个养生之理,但养生之道则会不同.张三可以说张三的养生之道,李四也可以介绍李四的 保健经验和常识.总之,每个人均会有自己的养生体验甚至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张三,李四等将这些方法 介绍出来,社会上就会出现诸多专家.但这些经验是否就一定适合你自己,适合广大民众,是否会有好的效 果就不一定了.这是因每人生长地域,环境,饮食,性情的差异,每人所采取的方法也应不同,并没有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人体衰老的奥秘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健康养生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求长生,长寿的动人传说,几千年来积累 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我们就一直在寻找人体衰老的奥秘,因为只要找到了衰老的真正原因,也就可能从某种角度, 某个层面上找到减缓身体器官衰老进程的方法,从而掌握养生,保健以及健身的正确方法.那么,在中医理论里,人体衰老的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综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肾气衰 在中医理论中,肾气是肾精生化之气.肾的具体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和性机能的活动及衰老都与肾气 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们很早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叫《素问上古天真论》,这篇文章就专 门对我们身体的衰老与肾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描述.它是按照性别划分来说的,文中女性以七年作 为一个阶段,男性以八年作为一个阶段.原文里对女性是这样说的: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段话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古代女性生理周期的变化.从生理规律来讲,七岁的女孩,肾气已经充足了, 开始换牙,毛发之类也开始生长;二七也就是二七一十四,到了十四岁,女孩子天癸发育成熟,天癸实际上 5 指的是经血,到了这个年龄,女孩子开始来月经,那么生理周期进入青春期,经水也有了,太冲脉也旺盛了, 任脉也通了,在这个岁数实际上就已经为生孩子开始做准备了;到了三七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长就, 身体也发育成熟到顶峰了;到了二十八岁,筋骨结实,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也十分强壮;到了三十五岁, 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 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也就再不能生育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对女性从七岁到四十九岁身体变化的一个概括. 而对于男性文中则是以八年为周期.讲述了男性从八岁到六十四岁的生理周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 无子耳." 具体的解释我们对照上面对女性的解释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人体由生长发育转向衰老死亡的过程.女子到了七岁左右,男子到了八岁左右, 因肾气旺盛,促进了身体各部的发育成长至高峰又转向衰老.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左右,男子到了六十四岁左 右,都因肾气的衰微,而呈现出衰老的现象,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缘于肾气的盛衰所引起的. 我们通过不断地论证发现,原来人体衰老的原因的确与我们肾气的衰弱有直接关系.既然肾气的衰弱与 我们的衰老有直接关系,那么,我们沿着这条路着手,只要能够延缓肾气衰老的过程,不就可以获得长寿方 法了吗? 五脏衰 除了肾气衰老之外,其他四脏的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衰老与心,肝,脾,胃也甚为相 关.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主全身的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血流缓滞就会逐渐导致心血管 的病变及加速脏腑的衰老. 我们已经知道肾精的保养是防衰老的重要手段,然而心对肾精的藏泻同样有着直接影响.清代沈金鳌在 他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中引朱丹溪语:"主闭藏者肾,司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我们看,心的状况也决定着肾气的盛衰, 从而也影响着人体衰老的速度和程度. 另外,中医认为心藏神,是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所有精神情志活动,心神失调会导致神衰,而神衰 又易引起形衰.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所以我们看出心神对衰老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衰老与脾.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的运动关系着升清降浊过程,从而影响着生命的存亡,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黄帝内经》中极为强调胃气的存亡与生命机 能的关系,专门提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胃气对生命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衰老的快慢 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衰老与肝.肝主升发,疏泄,肝气的充旺影响着气血的通达,并对生机起着重要的振奋作用.如肝气不 充,失于疏泄,就会导致气血怫郁,生机萎颓,则早衰就会来临.因此,在五脏之中,肝气是最早衰老的脏 器.在《灵枢天年》中把肝气衰列为五脏衰之首,在临床上,凡是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往往伴随有早衰的现象,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6 衰老与肺.肺主一身之气,司阳气的敷布以及宗气的推动作用,肺气充则生机旺盛,肺气虚则气布无力, 气化无以进行.所以肺气的盛衰同样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机能状况.肺又是主治节的器官,对人体的气化过程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肺气虚则气化无力,肺失治节则人体生理功能就会失于协调,让衰老早早来临.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人体五脏功能的盛衰对人体衰老的快慢都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且是相互 关联的. 阴阳失衡 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阴阳平衡会被打破,会出现失衡的 情况.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知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独到的见解,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自 然界如果阴阳失衡,四时的变化出现异常时,就可能会发生灾异.如地震,洪水泛滥,瘟疫流行等现象,这是自然界气化运行偏阳或偏阴出现"病变"的表现. 作为万物之灵,人自然也不例外.中医中认为: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脏与 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中医同时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表现,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但阴阳的平 衡不等于阴阳的平等,在阴阳二气之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对于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各种功能活动的旺盛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必须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发挥正常活动,只有阳气强盛,人体才能 强壮,才能抵御侵害,保证健康和长寿. 阴阳失衡之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文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提到:"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 则内寒."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中医里也把这称为"阴平阳秘".但 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的平衡被打乱了,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 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人体就会随之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一下子感觉头晕了,实际上这就是阴阳失衡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肾,也就是肾水,是与我们的心相交的.从中医讲我们叫心肾要相交,那么当 你的肾阴亏了以后,肾水不足,就不足以去治火,大家知道水是能够克火的,当体内的水不足以克火,也就 是说当你体内的精血不足时,势必导致你体内的一些虚火在延上,因为火性是延上的,那么火性炎上就会导 致气血上冲于脑,那么人就会产生一种眩晕的症状. 再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经常出现失眠的现象,这是一类经常不能保证 正常睡眠的疾病,在中医里称之为"不寐",这也大多是因为情志失常,气机逆乱,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 入阴所导致的. 阴阳理论实际上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用现代许多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显得有些朴素,不太时髦,但它的确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经过几千 年论证的科学的真知灼见.我师弟赵宇宁有一本著作《治病要治本——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大药》就是从 阴阳平衡的角度,全面阐释人体养生的路径,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有时间可以参考阅读. 所以说人体衰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是肾气衰,二是五脏衰,三是阴阳失衡.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体内的阴阳一直保持平衡的状态,那么,自然就 可以减缓身体五脏的衰老进程,从时间上延缓衰老,也就能够达到却病长寿的目的了. 活到91的秘密 7 三分在药七分在养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养生的概念同样贯穿在中医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作为患者要尽量配合医生,遵 守医嘱,与医生达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尽快克服病痛,很好地恢复,这就是中医里 反复强调的"三分药七分养"的概念. 我父亲曾经给我们国家的许多开国元勋看过病,其中有一位领导人,父亲一直给他看病,一直看到他临终,这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这位领导人经过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应该说他身 体的情况与我们正常人差得非常远. 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涯让这位领导人有多种疾病缠身,而且后来还得了不治之症,这些病痛一直困扰到他 去世,但就是以他这样糟糕的身体情况,最后竟然活到了91岁高龄. 为什么他老人家能得享如此高寿?是不是因为他平时吃得比我们好,营养丰富呢?不是的,我随父亲看 病的时候曾经去过这位老人的家里,我觉得他吃的食物与我们当时正常的家庭基本差不多,也是粗茶淡饭居 多.是不是他的工作压力比我们小呢?我想更不是,他平时的工作非常忙,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确 如无锡东林书院里的那副对联所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说他的工作生活压力也比我们平 常人要大许多. 除了体质不好以外,他晚年还由于早年身体的透支得了不治之症.那么,他怎么能活到91岁高龄呢?其中的秘密其实就是:三分在药七分在养.他老年后非常懂得"三分药七分养"的道理,而且生活非常有规律. 比如,他给自己定的时间,如果说我今天计划会客10分钟,那么他一般不会超过12分钟;他给自己定了 每天11:00睡觉,那么除非有紧急情况,平时绝对不会超过11:15睡觉;我父亲曾经跟他建议,让他每天要吃 13颗黄豆补充营养,结果他每天就正好吃13颗黄豆.有一次出诊回来我就问我父亲,说这13颗黄豆有什么讲 究没有,为什么偏偏要是13颗呢?我父亲就跟我说,其实这里面什么绝招也没有,只不过他就是想告诉他每 天吃点黄豆对身体有好处,其实是11颗也好,13颗也好,没有什么大区别,也不是什么秘方.但是这位领导 人他就非常遵医嘱,每天坚持,而且每天多一粒也不吃,少一粒也不吃. 因此,他能够活到91岁的高寿.分析他的事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他主要就是把握住了两个字:规律. 使他自己的身体与自然之间符合他自己的规律相互对应,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规律,这其实就是养生. 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中国有句古话:"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虽然这句话现在看起来其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我们 还是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其中对待疾病的道理. 临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年龄相似的人,相同的性别,体质也基本差不多,感觉到身体不太舒服,去医院做了若干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来.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他们找的是相同的医生,医生给了他们基本相同的治疗调理方案,但是最后可能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 果.一个人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调理,吃完药以后可以迅速地将这些不适的症状消除掉,从而达到了康复的 目的,有了一个很好的疗效.而另一个人却什么作用也没有,反而比治疗前还要坏.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了,这两个人的体质也肯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这个没有 得到康复的人,他不懂得"三分药七分养"的道理. 疾病往往是由于忧患生于内,劳苦伤其外,生活无规律,感受到外界病邪等导致身体功能失去平衡而产 生,这时单纯依靠药物强行恢复生理功能平衡就认为彻底治好了,但其实并没有改变致病的根本因素.如果 这个人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继续熬夜,喝酒,超负荷地透支身体,那么很快生理功能又会失衡而发 病. 我就曾经在临床上见过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一直不好.后来我问起他的生活习惯,他就跟我讲,说他平时喜欢打麻将,经常夜里整宿地玩儿,玩牌时间最长的还不止一个晚上,而是36 8 个钟头连轴转,不但休息不好而且饭也不好好吃,因为身体不行,就一边拿胰岛素往自己肚子上扎针,一边 继续打牌.像这种情况,我认为给他吃什么药也没用,就更不用提食疗,养生了. 明朝名医汪绮石所著的《理虚元鉴》中有段话:"如初发病尚轻浅,亦有不药而但以静养安乐而自愈.稍 重者,治需百日或一年,煎百剂……便可断除病根.至于再发便须三年为期.此三年间,起于色者节欲,起 于气者慎怒,起于文艺者抛书,起于劳倦者安逸,起于忧思者遣怀,起于悲观者达观,如是方得除根.至于 三发,则不可救矣." 中医一直认为,治疗手段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于越重的病对病人自身的调理要求就越高,如果一 味追求贵药新药不如及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如何才能防病,去病,延年益寿?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养心,养性,养精,养肠胃.泰然处世, 生活乐观,饮食合理,遵循自然规律,不纵欲,不贪婪,注意起居,适量运动,不过度劳累,自然少生病少 吃药,那么自然小病易治,大病可愈,甚至患绝症也可延寿了. 长寿老人的共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50岁.《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也 说过:"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出现过许多高寿的老人,细细分析他们 的日常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高寿老人的共性: 怡然养性 就是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 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 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 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 修心养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养.长寿者无不品德高尚,对社会,工作,家庭等有责任感,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义务.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平时注意心理平静稳定,就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 豁达,不计贫富,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 亲情和睦 妻贤子孝,亲情浓浓,特别是夫妻和睦,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内部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对于老人非常重要,亲情和睦能让老人感到物质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关照, 精神上有寄托,由亲情关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悦,幸福和满足感,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原 因. 生活自律 包括生活上和行为上的自律.许多百岁老人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睡眠时 间充足,坚持适量劳动,经常运动,生活规律,生活勤俭. 当然许多长寿的老人还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好,气候适中,空气清新,饮食健康等诸多原因.但是我想,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中国新疆,日本的长寿老人多,那 我就想方设法地要搬到中国新疆,日本去居住,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不如就从自身着手,寻找适合自己的养 生方法.第四节人过40防虚亏人过40,阴气过半 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过中年,有些人依然精力旺盛,身强体壮,健步如飞,而有些人却开始感觉四肢 无力,腰膝酸软,委靡不振呢? 有些人已经六七十岁了,依然神采奕奕,身轻骨健;有些人才四五十岁,却老气横秋,衰态尽露;有些 9 人鹤发童颜,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上;有些人却疾病缠身,英年早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先要从肾谈起,因为肾气虚衰始于中年.《黄帝内经》中阐述:"肾为先天之本,生 命之根,主人体生,长,壮,老."当女性35岁,男性40岁后,人体健康的根本——肾气就会开始逐渐虚亏. 精虚,肾虚,古人谓之阴虚. 人到了40岁以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精血都会虚亏.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就是说人到了40岁以后,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地 去保养,我们体内的物质基础就减少了,而且它还不是少了一星半点儿,它少了差不多一半. 《黄帝内经》中说了许多关于肾的话题:"肾藏精,生髓通于脑;肾主温煦;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腿为肾之路);肾主水,司膀胱开合."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一旦肾气虚衰,心,肝,脾,肺都会受其影响而虚损, 所以在精力,抗寒,腰腿,排尿等多方面就会出问题,就容易出现疲劳,过早衰老,睡不好觉,特别怕冷, 腰腿酸痛无力,尿频尿急等问题,令健康和长寿大打折扣.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造血,(头)发为血之余.所以,骨骼,牙齿,头发是肾的外在表现.如果骨骼 坚硬,牙齿坚固,头发乌黑有光泽,就是肾中精气旺盛的表现;而骨骼松脆,牙齿动摇,头发枯槁花白,是 肾中精气衰败的表现. 由此可见,肾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是多么重要,因此,中医一直认为肾是人之根本,生命力完全靠肾的 功能来增强.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生长规律.所以说女性的绝经期一般来讲是在49岁左右,当然这不 是一个绝对的数值,有些人可能身体好一些,再加上保养得好一些,可能50多岁还有月经,或者60多岁了还 能生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也有的人因为保养不好,所以可能30多岁或者40岁出头月经就没有了.下面我再具体结合现代医学人体 的各个系统谈谈40岁之后身体的变化. 人到中年的困扰 人的生命曲线从40岁开始逐渐下滑.年过40岁的人,由于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运动的缺乏,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身体就像一台运转已久的机器一样,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身体机能开始衰退,从而出现这 样那样的问题. 呼吸系统(上焦) 40岁的中年男性朋友由于呼吸道黏膜逐渐出现萎缩,会大大削弱呼吸道对污染空气的净化作用;肺活量 及输氧能力的下降,会使人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出现疲劳感;再加上肺泡间质纤维量增加,肺的可扩张能力下 降,肺活量减少,最大通气量减少,从而使中年人的呼吸功能降低.因此,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此外,由于空气及环境污染,一部分中年人长年累月地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再加上香烟危害,因此, 中年人易发生呼吸系统肿瘤,如肺癌等. 消化系统(中焦) 进入40岁以后,人体消化和代谢率会明显下降.食管的运动能力也逐渐减退,食物下咽的时间加长.所 以常会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可能由于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而增加糖尿病的 发病率. 此外,如果出现难以形容的饱胀,恶心,嗳气,饭后烧心或伴有厌食,再有体重减轻,体力减退等症状 时,需要及时上医院检查,以免患上胃癌. 结肠癌也是40岁以上中年人常见的疾病.所以,无论是从热量需要还是从消化功能来看,40岁以后的中 年朋友都要注意逐渐减少进食量. 循环系统(气血) 人体大部分脏器随着年龄增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重量减轻,而心脏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重 10 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细胞逐渐纤维化,心脏收缩的速度及强度逐渐降低,使心脏的排血量下降. 因而中年人在劳动,运动时常觉心慌,气急,而劳动,运动停止后恢复的时间也大为延长.中年人的血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动脉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从中年起,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等相对增多,平滑肌和水分相应减少.使管壁逐渐硬化,弹性减弱,血压容易波动. 40岁以后,由于心脏和血管逐渐发生老化,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供血功能,容易发生如高血 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运动系统(运气) 进入40岁以后,人体的多种机能便开始减退.如骨骼密度降低,脊椎骨略有压缩,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强度减弱,体重增加.由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骨质疏松使骨的强度变低,这样就很容易发生骨折. 中年期由于活动量减少,血管也开始蜕变,肌肉因血供差异而变得脆弱,容易发生不易恢复的疲劳.此 外,由于中年人软组织发生退化改变,再加上工作及生活的繁忙,长期劳累,极易发生如肩周炎,肱骨外上 髁炎,腰肌劳损等软组织劳损性疾病. 生殖系统 40岁以后的中年男性生殖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前列腺等腺体分泌减少,阴茎达到勃起的时间延长,阴茎 勃起的不应期延长. 女性朋友进入40岁以后,卵巢重量逐渐减轻,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子宫逐渐萎缩,子宫内膜变化 规律破坏,阴道黏膜发生萎缩,阴道内酸性分泌物减少,阴道壁变薄,阴道变得干涩,乳腺组织逐步萎缩蜕 变,乳房的弹性减低. 由于生殖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及多种致病因素的长期刺激,中年期女性会经常出现由阴道炎,宫颈炎等 病变引起的白带增多.中年男性则出现下腹痛,下腰痛,会阴,精囊,睾丸部不适或抽痛,轻度尿频,尿道刺痒和尿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人进入40岁后,身体的感觉器官也开始发生萎缩,功能衰退. 首先是眼的变化.眼睑及眼眶周围的皮肤逐渐松弛,出现皱纹,眼外角出现放射状的鱼尾纹,睫状体肌 开始衰弱,晶状体的弹性及透明度开始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逐渐硬化,视觉细胞的功能逐渐下降. 其次是耳的变化.人到中年,外耳道皮肤,皮脂腺及耵聍腺开始萎缩,分泌逐渐减少,外耳道渐渐变宽, 鼓膜的弹性减弱;中耳及内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发生着退行性变化. 由于身体感觉器官的萎缩,衰退,人到中年感觉器官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如老花眼,青光眼,听力减退, 耳鸣等病症. 40岁,既是青年人的延续,也是向老年期的过渡,因此,这些生理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自然过程.同时,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养生保健,定期检查身体,同样也能有效地减缓衰 老的进程. 总结为《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我们经常在一些养生书籍里也能看到,就是:"七损八益".如果你懂得了"七损八益"的道理,就知道应该如何养生了.因此,这个"七损八益"也是一个养生原则. 什么叫"七损八益"?就是按照生理周期,女性由一七到七七,男性是从一八到八八,"七损"是指什么呢? 为什么叫七损,就是从五七,六七,七七这三个阶段是损,从一七到四七这四个阶段是益. 而男性从一八到四八这四个阶段是益,从五八到八八这四个阶段是损,所以这样加起来一算,就有"七损" 有"八益".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如果你懂得人体的这些自然的生理周期,然后按照这些自然的生理周期去 认真地对待它,顺应它,在损的阶段注意去补足它,那么就同样可以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痰聚成核 人体的许多疾病其实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临床中,我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妇科疾病,现代 的女性大多有经血方面的问题,按中医讲就叫做"月经不调".但是遇上这类疾病,如果上医院去作检查,却可 能查不出确切的原因. 11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就不高兴了,说我明明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医院查不出毛病来呢?我后来跟她们讲, 我说你千万别查出疾病来,如果真的等检查出疾病,那就已经晚了.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遇到一个女患者常年痛经,为此很痛苦,多次在经后或者经前去医院作检查,从 验血,验尿,照B超,X光等,但是什么问题也查不出来,医院采取的方法,可能就是开一点止痛药,当时不疼了,可是每次都要依赖止疼药来控制. 还有个病例是闭经的,患者是才二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这么年轻就闭经,根本不来月经,那怎么办?好, 医院的医生给你打一针黄体酮吧,目的是提高身体内卵巢黄体酮这种孕激素的分泌水平,对子宫内膜产生影 响,从而治疗痛经或闭经.但这是一种局部的治疗方法,却没有一个整体的治疗方案来调整身体状态,让身 体达到一个和谐自然的水平,让身体恢复正常. 医生往往会告诉她,你过些日子再来拍个片子吧,因为现在拍片子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她怀疑子宫有可 能是有问题了,当她过了两个月后再来拍片子时,忽然就发现子宫里有了一个子宫肌瘤或者是一个囊肿,这 时医生建议最好的办法是手术把它切掉,那这时候知道不是已经就晚了吗,这个病已经形成了. 当病已经形成之后,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客观地说,如果女性长了子宫肌瘤,她就是再找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神医,即便是华佗再世,说开两服药就能把这个瘤子给消除掉了,那我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根本是不 可能的. 但是,换一个思路,如果你在这个肌瘤还没有形成之前,通过中医中药的调理,就完全可以把这种疾病 消灭在萌芽状态. 包括一些女性乳房的乳腺结节也是这样,因为它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但主要是气滞,血淤,中医把它叫做"痰聚成核".我们人体内有一种黏滞的东西,我们管它叫"痰",这里的痰不只是我们吐的那个痰,它是一种 广义上的概念,它在人体内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痰在你体内它不是一种病,只是人身体的一种体质特征.但是如果又有其他的外来因素,比如说受寒了, 比如说生气了,然后再加上体内的这种痰,这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导致疾病. 有的女性朋友一摸自己的乳腺,说"哎呀坏了",已经明显感觉有结节了,那么的确就晚了,所以不要等它 形成结节以后再来治疗.现在也提倡女性朋友应该经常作乳房的自我检查或者定期去做体检,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的养生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有一句话叫:"不治已病治未病." 原话是这样讲的:"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也就是说:你已经病了,再吃药,就晚了.治理公司也是这样,"乱已成而后治之",如果一个企业,公 司已经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了,再去治理它,就晚了.这样做就像渴了以后再去找水源,再去凿井,战争来了 再去铸造兵器一样,一切都晚了. 未病是说当身体已经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通常为了区分,把这种不易觉察的"未 病"称为"疾".如果对"疾"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会不断发展到可见的程度,就称为生病了. 大家都听说过名医扁鹊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 回答:"长兄最高,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让扁鹊解释一下.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他的名气根本传不出去.我仲兄治病,是在病 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乡里人才知道.我扁 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别人见我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 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故事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在这则历史故事里,"上医"只是一个人,但扁鹊精辟的见解却值得我们世代深思.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生命 受益如"春雨润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冰冻三尺".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健康. 治病不是人人都会的本领,于是人们寄希望于高明的医生.殊不知防病才是最重要的,到了非打针吃药 12 不可,那已是没有办法的时候了. 《黄帝内经》中就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经典教诲.古人也说过:不药而治为上医.据我所知,许多 有本领的老中医自己尽量不吃药,也很少让家里人吃药,即使是中草药也尽量不吃.比如我一个师弟王彤曾 经治过一个扭伤后右小腿肿的病人,五服药见效,又吃了三服药拖了一年的病就全好了,他后来发现那病人 从来是不吃药的,有病一律挺着,活了40多岁了,中西药从来就没吃过.他平时身体力行,注意养生之道, 从饮食起居,七情六欲等方面调养身体,提高免疫能力.有时候药用得太多,或仅仅根据一知半解的猜测而 吃药,这种做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还有一次,我这个师弟王彤的一个老病号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吃牛黄安宫丸.他问您家谁病了,病人说"不是你们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我打算先预防一下,吃它几天预防预 防."我师弟赶紧叮嘱病人不要随便吃药.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医从来都重视中药的毒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副作用,其实在《本经》, 《本草纲目》中许多药的后面都注有"毒"或者"大毒",其中有的"毒"就是指副作用;二是应该时时刻刻注意保 持心态平和,饮食生活规律,不被七情所伤,六淫所惑,才是强身却病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才是中医的精华. 中医治病提倡三种境界,所谓三种境界就是上医,中医,下医.所谓上医,简单地说就是在病症出现之 前就及时处理,因此,最终的"上医"就是我们自己. 在中医看来,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偏重局部,是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理论,只对发生了病 讲究对身体功能的调理. 变的身体感兴趣; 而中医则偏重人体的宏观整体, 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主张,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愿等到身体的毒素发生了质变时才去问诊,而希望把时间花在健康养生上,而养 生的概念却唯独出现在中医理论中,从它的治疗体系到文化溯源,处处隐含着"治于未病"的养生概念. 所以养生的原则,一言概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宏观地告诉了我们养生的目的. 我再把它浓缩一下,实际上就是两个字"防病",依靠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原则二:中医三线防病论 既然我们明白养生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明确防什么病,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在哪 里容易产生问题,容易导致何种疾病,把防病与我们身体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才能更好地做到养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在养生,健康,保健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祖父和我父亲,他们在长期的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根据多年的临床总结,结合中医的 理论,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上中下三线来防病.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上中下三线防 病. 其中"上为心肺,中为脾胃,下为肝肾".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首先就必须了解我们人体结 构大概是怎么样的,哪里可能会发生哪些疾病,才能更好地提前预防.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心 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 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 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 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 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 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 13 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 感冒, 肺炎, 扁桃体发炎等, 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 "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 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脾胃防病 那么中线我们主要需要预防什么呢?就是要防脾胃疾患.脾胃疾患主要体现为这样一些疾病,比如胃炎, 潜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还包括一些急慢性肠炎,但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名词,而不是中医里的叫法. 按中医讲,我们都管它们叫胃脘痛,痞满之类的,比如说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里叫胃脘痛,急慢性肠 炎中医里也管它叫胃脘痛,所以中西医在这上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 靠脾胃来供给,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的说法. 《景岳全书》中也提到:"盖人自有生以来,唯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各种衰老的原因之中,脾胃虚损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偏食,吃饭不规律,经常过量饮酒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 不足,脏腑也会失去充分的营养,因而很容易发生衰老. 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肌肉,颜面,须发,五官亦失于濡养,就会出现面焦,发坠,肌肉松弛等衰老形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不化,停聚为水饮,痰浊.这些病理产物会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如咳喘, 胸痹心痛,痰饮,水肿,眩晕等,从而影响健康,加速衰老.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胃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 素的抵抗能力较差,所以平时就注意保养脾胃,确实是健身防病的关键. 肝肾防病 传统医学认为在我们的人体中,肾主精,肝主血,肝肾的虚损,自然会导致精血有形之质的不足,从中 医的学名上我们管它叫"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会导致什么疾病呢?肝肾阴虚首先会导致失眠,头晕,中风等症状.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脑病跟肝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大有关系的.许多脑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脑,也 就是我们的头部,但其实它发病的根源是在我们的肝肾.比如说像高血压,脑中风等,这些都是肝肾阴虚所导致的. 因此,我认为养生的原则还是先要抓住需要预防什么病,这样才能懂得如何预防.这里我讲一个笑话, 是我亲眼所见.有两位老年人出来遛弯儿,一位从这边过来,另一位从那边过来,两人一碰面,就按照老北京习惯的问候语问话. 一位说:"您吃了吗?" 另一位回答说:"吃了,吃了.老王,你好吗?" 叫老王的回答说:"挺好挺好,你干嘛呢?出来遛弯儿啊?" 那位说:"可不是嘛,我出来遛弯儿." 两个人寒暄了两分钟,完了各自遛弯儿去了.过了一会儿,遛弯儿拐回来俩人又碰上了.这位说:"哎, 您刚出来遛弯儿呀?"那个还回答呢:"哎,可不是嘛!"得,把刚才的寒暄全忘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健忘症.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健忘,健忘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理论一 14 般都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 因此,从养生原则上,如果我们要防治疾病的发生,上线主要防止的是外感,中线主要防止脾胃疾患的 发生,以及兼顾一下心脏,下线主要就是防止肝肾由于精血不足导致的疾病.找到了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 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有目的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疾病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少了,我们也自然就可以保持健康 长寿了. 原则三:分别三因归一治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要谈中医养生的原则,我们还要了解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得病.疾病的来源是多方 面的,不仅有内因,还有外因. 古人把我们得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也就是三类病因的总称,这在南宋著名的 "永嘉医派"的创始人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就作了很详细的论述. 陈无择根据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继承了《黄帝内经》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三因说并作了进一步发扬.他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 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惊;不内外因,也就是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利器所伤等原因(现代中医也归之为其他病因). 这些都是致病条件结合发病途径的分类方法. 实际上内因主要是指人的正气的盛衰情况, 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它包括了体质,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等.正气的相对不足,是发病的根据.至于气候变化,疫戾 病邪,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过劳和饮食不节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蚊虫叮咬也可以传播一些疾病,比如脑炎,乙脑等,甚至还包括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因此,如果疾病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产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格外注意,做到未病先防.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一 理论与《黄帝内经》里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一脉 相承,均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张仲景还提出:"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 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在书中,张仲景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的预防措施.提示人体若 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 关键所在. 那么,要怎么做呢?首先在情志上要做到一个平和,饮食上要做到一个合理,中医里叫谨和五味,也就是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平衡的心态,再加上平时小心注意防止这些由于虫兽,利器,碰撞所造成的意外 伤害,那么,我们自然就不会生病或者少生病,这也是养生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养生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 我认为养生的方法绝对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思想,因为养生和保健与健身在概念上有着本质区别.养生 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它是一个整体的而不是一个局部的范畴. 中医是把人体分成很多系统,比如说五脏系统,六腑系统,经络系统等. 中医在给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主要根据"望,闻,问,切"这四大原则.当然了,在现代社会,中医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一些量化数据来作为辅助,然后再根据"望,闻,问,切"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 实际上中医给人看病,是在给你号脉,是在给你望诊,再问你的病史,然后进行一个综合判断.而不是 像西医一样,又要化验,又要拍片子,又要照X光,等等,中医靠"望,闻,问,切"就完成了整个诊断过程. 15 通过诊断过程,中医来综合判断你是属于什么样体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排兵布阵"了.什么叫 "排兵布阵"呢?就是把药都看成是他的兵,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使这些药在身体里发生气化作用,弥补身体 的不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养生,治病上,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效果.比如说,现代医学 找到了一个局部的病灶,我们就可以找到治疗它的方法,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那么中医呢?它不是这样,它是通过你表现在外的症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相,所以有人曾 戏言说中医看病如看相,因为这些症状它是"呈于内而形于外"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中就记载了缇仓公淳于意是如何根据面色判断病情的.缇仓公淳于意,大家很陌生,但是大家都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吧,缇萦的父亲就是淳于意!有一回淳于意参加一个宴会,宴会没开始前,淳于意发现王爷的小舅子面色不对,就问他是不是用力过猛了.王爷小舅子说:"您真是神了,我四五天前和人比赛搬磨盘来着, 结果把腰闪了,不过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淳于意告诉王爷小舅子:"看到面上肾部颜色发暗,所以觉得您的腰 有问题."所以说中医是通过这些外在症状的表现,来找到阴阳失衡的原因所在,然后通过一个整体上的调整, 使你体内的阴阳失衡的状态趋于平衡, 达到健康的目的. 为什么说趋于平衡呢?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说:"大 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这里指的是重病,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情况, 详细的会在后面"过 犹不及"中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名医们早已有了一整套对待疾病的完整方法. 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中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这告诉我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 应该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我的师弟赵宇宁幼年学习瑜伽,稍长学习太极,因此,对传统导引术很有体会.他认为,通过导引术的 抻筋拔骨锻炼可以在有形组织结构层面对人体无形的经络系统构成正向调节作用,使经络系统更加通利,气 机运行更加顺畅.他在山东卫视连续播出的人体经络讲座中就将传统导引术"八段锦"与人体经络锻炼有机结 合,为大家提供了针对性强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获得了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 络上搜索相关内容. 中医告诫人们在疾病初发,邪位于浅表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症,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已成 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至重.强调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可以避免变 化之端. 已病防传 中医同样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预见地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在这里,张仲景依据脏腑病症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 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 同时,张仲景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 病盛防危 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正如《伤寒论》中所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 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16 新愈防复 中医对新愈病的调摄同样非常重视,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中提出:"以病新瘥, 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 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会使病情重发,甚者可能危及生命. 这些治病养生的原则,我们的先辈说得非常好,就是你不要等从量变到质变了才去治疗.我认为当你的 症状出现了以后,这些症状是在告诉你一个信号——你的体内在哪儿可能出问题了,但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 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赶快调理.防患于未然,不要让小病积累成大病,就一定会获得一个满意的效 果.比如说,不要等肌瘤已经形成了再去治疗它,那时就晚了. 养生不等于治病 对待养生学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误认为养生可以治病.我觉 得一定要把治病与养生分开,首先要明确的是养生不能治病,养生可以防病,但是养生不等于治病. 有一次,我应邀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节目,当时现场有一个电话接进来,这位听众朋友说他母亲跟他 父亲因为安装空调的事闹了别扭,生气以后就出现了一些症状,首先是手脚有点麻木,而且嘴角也开始抽搐 了.他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吃点什么或者怎么养一养.我说你这个已经远远不是养生的问题 了,而是需要赶紧送到医院去治病,去晚了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那么,养生学到底是什么呢?我用这么几句话来给它下一个定义,也作为一个总结以供大家参考.中国 的养生学应该说是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于一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与我们自身的修身修 德相结合,从某种层面上讲,中国的养生学应该说是代表了中国人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 养生要因人而异 清代有一个中医大家叫徐灵胎,他有一篇文章名字叫《病同人异论》.看到这篇文章的名字就知道它的 主旨了,它在强调:疾病是相同的,而人是各异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何也?"也就是说,天下有同样的一 种病,治这个病人则有效,就治好了,而治另一个病人却没效果,没治好,什么原因呢? 这就好比2003年的那场"非典",有的人传染上了,有的人就没有传染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染上这个病的人,他的体内一定有致病的内因存在,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徐灵胎在文章里这样说:"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接下来他又讲"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七情"指的是我们都具有的七情六欲,就是情绪致病;"六淫"指的 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七情六欲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很公平的,每个人 面对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注意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得病,有的人没得病. 我个人的理解,中医里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因人而异,就是辨证施治.那么,在养生学中,我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养生也应该因人而养.举个例子,我师弟王彤的一个病人听说鸭肉补虚,就来问他能吃 么.可惜得很,我师弟发现他是虚寒体质,可鸭肉是微凉的,于是告诉他不能吃.因此,只有坚持因人而养的原则,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 有人曾经对我说,他今天是怎样做的,明天该吃什么了,晚上睡觉前如何做了,一句话,他可注意身体 了.对此我的回答是,太过了. 养生是为了健康长寿,在此意义上来说并不为过.但若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或者过于追求某种灵丹妙 药,就是过了,过了就必有所失,俗语"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失去什么,至少是失和了.当下有些人,或追求清静,或追求某种信仰,或追求养生长寿.须知养生保 健绝不可为养生保健而养生保健,而是要顺时而随便,若为养生而养生,其本身就是一大过失. 我们不可能无失无去,比如丢掉某个物件或寿终.但从人生来看,则可以无过.养生也是如此,只需做 到"但求无过". 就"过失"二字而论,"过"的含义多指空间,"失"则多有时间上的含义,俗称过失,过去,叫惯了,用惯了, 17 也就将其真实含义丢掉了,失去了. 就当前社会来说,对养生应该说是越来越关注了,而且养生方法也非常之多,分门别类,庞杂繁复.那 么,到底哪些养生方法是正确的,哪些养生方法又是错误的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有人说,体育运动好,要多运动,他的理由是"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养生首务在养心,因此,应该清 心寡欲;还有人说,敲打经络好.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从市场上买了一本 养生的书籍,里面介绍说敲打自己的肾腧穴好,结果他敲打了半天,最后尿血了.我不是说敲打经络不好, 但是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这一点没错,不过经络也可以成为病邪传递的通道, 这位老者一定有不适合敲打经络的内因,才造成了以上后果. 我们可以把经络比喻成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的交通网络需要有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和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去维护它,只有这样它才能够畅通无阻.我想要强调的是,养生学应该建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简单的 养生我们可以自己做到,但是比较专业的养生以及涉及比较专业的养生方法时,就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去做.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说现在是夏天,有人就说夏天应该吃红色食品,这个道理对不对, 《黄帝内经》里确实有"五色五脏"的说法,但是我要给大家提一个醒:适合你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中医能够防病治病的道理其玄妙处就在一个"中"字, 防病治病之法同样在于以药物或食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性,从而获得均衡.而日常饮食之养,则是以食物之平性使人体阴阳时刻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实是教导我们要有涵养功夫,而涵养功夫的关键就在"中"字上. 切忌生搬硬套我时常参加一些中医养生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感觉有些人对养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说,有 的人过分地强调了天人相应的学说. 有人可能会问我:"老师,你是中医啊,为什么你反对天人相应学说?"我没有反对天人相应学说,我认 为天人确实是合一的,但是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历朝历代,我们的历法也都没有更新过.我们中国人是讲阴历的,比 如说十二经络在人体的走向,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都跟阴历相关联.我们遵循大 自然的节奏来养生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太刻意了. 有人讲,按天人相应学说,午时气血流到心经,那么我这时候就养心.我认为这不完全正确.为什么这 么说呢?天人相应学说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气候在变,时代在变,其实宇宙也在变.在变 化的宇宙中固守古人的天人相应学说,不符合自然之道. 比如说,我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人,我的气血是严格按照十二时辰来走的.但是如果我今天生气了,气会 影响到气血流通的速度,就未必是在十二点气血流到心经,那么就不能严格按照天人相应学说的内容来做. 所以我的理解是,不要师古泥古,要考虑具体情况.古人的这种文化精髓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生搬硬套 的话,就容易出问题.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这个社会,回不到虚无的自然. 四位一体养生法 养生四效秘方 在《东坡志林》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养生秘方,其药四味而已. "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短短几句话,却切中要害. "无事以当贵", 无非是让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大事, 小事, 处之以平, 如此即可获得其所要求的"贵". "贵"在这里是广义的,与人相处"和为贵",心态平和则五脏关系和畅,这同样是"贵". 18 至于"早寝",乃顺自然之意,倘若长期熬夜,自会造成身体精血亏耗而有损寿命.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 多疾病都与精血亏耗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老年中风,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精血过于亏耗,从而导致阴虚阳 亢,加之外来生气,动怒等诱因而发病. "安步"的意思:一是告诉我们散步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二是要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外不诱于物,内 无动于心.因此,其真正的工夫是在"安"这个字上.我们来看这个"安"字,女子居于家室中,称之为安.正确 的理解并非闭门不出,实乃是指"心地自安"的意思,如词语"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都有此意. 民以食为天,但吃饭也是有学问的.古人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 唯恐其不持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平素日常进食,当以感觉有些饿为好,如此吃什么都是香的.问题 的关键还在于不要过饱,因为过饱就会增加脾胃负担,多余的食物不能消化,会在体内产生多余的热量,多 余的热量难道不是诸如糖尿病等的罪魁祸首吗?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身体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通过饮食结构来调节.因为民以食为天,人不能离开饮食而存活,所以它对人体的影响是非 常大的.中医认为,依靠摄入身体的饮食就能够调节我们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第二方面,就是通过运动手段来调节.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生命在于运动. 第三方面,借助一些自然疗法.比如足疗,推拿,或者到海边,森林里去度假,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也可以使用一些音乐疗法等,放松自我,调节心情,我把这些方法都归结在自然疗法里.值得强调的是,自 然疗法也不是说谁都适合,比如说足疗,有的人就适合,可有的人就不适合. 第四方面,从文化方面入手.也就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修身修德方面着手,来提高自身的文 化修养,达到一个养生的效果. 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都十分重要.如果仅仅从饮食上注意了,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经常保 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对于任何事物没有看开,今天怨天尤人,明天生气嫉妒,肯定也做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和谐.如果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夫,但在饮食上就是不跟他配合,不让吃辣非吃辣,不让吃咸非吃咸, 这也是不行的.或者听人说爬山好,然后也盲目地去爬山,行不行,肯定也不行,有的人爬山反而加重自己 的状况. 因此,养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不要仅仅从自然属性来寻求养生的真谛,同时也应该从社会属性,文化 属性来审视它,因为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人与人之间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要产生情感,而这些情 感,这些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也是会不会患病的一个原因. 中国医学的这种认知模式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医学讲究的是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等方面 综合在内的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养生学,而不是从局部出发.我们必须要有 一个全局性的,整体的养生观念,了解中医是一个整体医学,才能做到正确地养生. 养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保健则是在此指导下用以实践的具体行为方法.前者是知,即学习和 了解;后者是行,即人之行为.两者相合,其目的是为了防病之过早发生,防病之深入变化.但绝不可能通 过保健之一法而使人不患病,实因养生还有德的概念,正所谓"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部分九字秘诀—— 养生之道 理解养生的重点和方法实际上就是九个字:"和喜怒,节饮食,避寒暑."掌握了这九个字,对于我们的个 人健康和有效地养护自己的生命,就掌握了一个基本大法.而且,这九字秘诀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难 做到. 小孩受惊就会尿裤子, 如果思虑过深就会不思茶饭. 这些身体上的反应跟情绪的波动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和喜怒"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呢? "和喜怒",顾名思义,它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实际上这个"和"字就是强调人们要从精神上,情志上, 情欲上,心态上达到一个平和,和谐,让你的心情始终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如果要想搞明白"和喜怒"的确切含义,就有必要先对中医学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为这里面可能会 19 牵扯到一些中医的专业术语.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里人体的五脏. 中医的"脏"字写法应该是"藏", 这样写更能反映中医五藏的实质. 人体的五脏是什么?我们到菜市场去买菜,可以看到卖肉的地方经常挂着一些腰子,有人说这就是肾;还包括 鸡心,鸭心等,有人说那就是心.但是这些说法是按照西医的解剖学来命名的,如果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讲, 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中医对五脏有一个"三元"的概念.那么,什么叫三元呢?简单来说,有形之五脏,就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五脏,也就是解剖学概念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这些器官.中医当中则讲究气之五脏,还有神之五脏,它就不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五脏了,而是以功能划分的五个系统. 《黄帝内经》中就是以人体五脏系统为主体,把人的精神活动纳入其中,认为人体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 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灵枢》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 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 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肾这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 心藏神 心在五行属火,《素问解精微论》中说:"火之精为神."故只有心神精明,火耀阳旺,才能驱散阴霾鬼魍梦幻,保持精神健康.火亢阳盛,火微阳败都是心神病症的主要病机. 肝藏魂 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肝藏血,血舍魂."以魂归血藏为论,所以后来的中医大家曾说过:"魂昼日游于目,夜则归于肝." 肺藏魄 肺在五行属金,魄为金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肺藏气,气舍魄."魂魄合则为实,在心神主导下开 展健全的精神活动;离则为虚,失去心神主导,为梦,为幻.其中,心神,魂魄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金, 木,水,火,土之间的五行制化关系. 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以其土德而贯余脏,调诸神.志发于 心,主于肾."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五神的理论,主要是通过五脏的精气活动,阴阳五行关系,来探讨与把握精神 活动的机理与规律.这与西医学从脑髓神经解剖形态及其物质分泌来研究精神活动,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着根本差别. 五脏与五情 中医里所说的五脏不仅是有形之五脏,还有功能上的五脏;除了功能上的五脏,还有神志上的五脏.五脏跟我们的情志也发生关系,所以我们又叫五情.五情主要指的是:怒,喜,思,悲,痛. 比如说,怒是与肝相联系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爱发脾气属于肝火旺盛;喜是与心相联系的,我们常说 喜在心头;思虑则主要是与脾相联系的;而悲是与肺相联系的;惊恐主要是与肾相联系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忽然间受了惊吓,就会吓得尿裤子了或者尿床了,这是与我们的肾相联系的. 再比如说,一个人工作压力大,所以思虑比较多,就会不思饮食,就是因为与脾相联系,思虑伤脾.脾是主运化的,饮食上都不运化了,人肯定就不想吃饭了. 再比如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有一个著名的悲剧人物,就是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是典型的 悲,所以她的一些病症往往与肺有关系.当然一般致病的因素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悲,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情 感在里面. 20 五脏与阴阳五行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医里,把在功能上相关的,有联系的,在属性上相同的这些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我们的五脏系统. 通过这样一划分,五脏就不是指在菜市场看到的五脏了,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还不 仅仅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而且还与外在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相应关系. 在中医学中,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便以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为 中心,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采取类比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 主要目的是便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学其实是以阴阳两种属性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对于阴阳最初的解释,应该是山的向背,也就是对于阳光的向背来作为阴阳的一种解释.比如说,能见 到阳光的地方属阳;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属阴.后来古人又把阴阳抽象出来,扩展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把所有 动态的,上升的东西比喻为属阳,所有静态的,下降的东西比喻为属阴. 而中医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和特征来表述我们身体的一个平衡状态,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 决,精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生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 古代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 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而"五行学说"则是用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来 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 中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 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 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来分析,判断病情.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行的属性寓意和五行之间的规律,如表31所示. 表3五行的属性五行属性含义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 曰稼穑"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五行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 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 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阻抑,相互克服 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 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结 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含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含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 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万物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万物就不会有生化. 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 21 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他火, 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含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含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那么,这个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整体的, 大的体系结构,我认为要养生首先应该对这种体系结构有一个了解.这种结构不仅跟自然界有关系,而且把 一些病理,功能上的属性也划归到这个大的范围里来了. 五色,五味与五方 现在社会上流行五色食品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夏天应该吃红色的食品,因为五色与五脏也有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夏天属于红色,在方位上属于南方,对应在人体的五脏上就是属于心. 所以我觉得所有这些加起来是一个大的五行概念,我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模型,且这种模型是立体的,我 们的五脏与情绪,思想,症状,味道,声音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再比如五声,五味和五位.五味是指我们吃的味道"酸苦甘辛咸",咸入肾,苦入心,酸入肝,它们之间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五位,就是东南西北中.其实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按照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构同序关系 来建造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四合院的北房与南房,东房,西房和中(四合院中间的那个天井)构 成了五行的方位. 更有趣的论述是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把我们的五脏比喻为社会上的职务. 比如说,心者君主之官,就是说心好比一个统帅,像君主一样,把心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元首或者一个企 业里的老总.肺者相夫之官,把肺比喻成一个丞相.肝者将军之官,把肝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长.这也不是 没有道理,是把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合二为一,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五脏模型. 五脏模型建立之后,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在实践中证明确实可行,因此,中医就按照五脏模型的指导方 法,对有病之人辨证施治,对于无病之人因人而养,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显示了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要想获得一个养生方面的正确指导,我认为就应该把五行的结构模型或者说是一种中国 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搞明白,然后应用于生活,养生中.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中医对病的理解是,一旦五行的结构模型被打破,人就会生病. 总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利用五行关系来指导我们科学地养生防病,仍 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有病"择药当之"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 肾)为核心,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为六腑,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联络与皮毛筋骨, 四肢百骸相联系,一主表一主里,构成了人体的大致框架. 所以,肝与胆相表里,有句成语不是叫肝胆相照吗,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胆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 胃与脾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将以上分别联络起来,就形成了五大系统.我们在谈论五脏功能的时候,谈的实际上是五脏对于本身和 22 其他连属以及全身系统的功能.而我们在给五脏定位的时候,则为我们内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 同时,中医里的一些表述,实际上是与古老的文化相联系,相通的.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有 医学道理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容易发脾气,叫肝火旺盛;形容一个人害怕,叫胆小如鼠.可见, 肝,胆等器官,中医认为它们是跟人的情绪和气质分不开的. 在症状上,比如说个人便秘,我们说他肺气虚,在治疗上或者饮食上就需要给他来一些补肺气的药品或食物,吃完以后大便就会下得顺畅了,因为从中医理论上讲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说,一个人心烦易怒,他的心火特别旺盛,那么这个火就会下移至小肠,体现在小肠上会产生什么 症状呢?这个人可能在小便的时候会有灼热的感觉.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些学说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去套,那简直 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这些经验确实是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生活实践以及治疗过程中总结 归纳出来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再比如说,肝通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小到微观的症状,大到宏观的环境,都综合在内了. 所以只要把这种模型结构搞明白了,我们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获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导. 有病"择药当之"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就买很多高档营养品回来补身体,觉得越是高档的营养品就会对身 体越有好处,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些药品广告不负责任地夸大疗效,说是研究或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如何如何好,这 个东西是人体必需的,标很高的价钱就让你买.比如说,大家经常见到街边有许多的商店挂着回收冬虫夏草 的牌子,而卖冬虫夏草的人就会说:这东西有多么好,多么珍贵,上万块钱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寿什么的. 我在这里不是说冬虫夏草不好,它的确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盲目使用甚至 可能会有副作用.如今冬虫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 如果你对照五脏体系的结构模型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讲身体要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你的身体是 否缺这种东西呢?如果缺这种东西,吃它才有好处;如果不缺,这个东西再贵吃了也没好处. 中医有一句话叫"有病择药当之",就是得这个病就该吃这种药,不是这个病吃这种药就没用. 在宋代曾经流行过一种可笑的养生方法. 那个时代贵族以养生为一种殊荣, 那么他们养生流行吃什么呢? 他们吃石头,就是那种钟乳石.当时人的理解是,钟乳石几千万年才长这么长一点,所以吃了肯定能长寿, 还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现代人听了可能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是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京城 不容易,当他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后,却得了一种肺病.得病以后,找了很多大夫也没有治好,身上的盘缠也 快花光了,实在没办法了. 后来,他遇到一位高人.这个高人对他说:"你的病我或许能治.我跟你说,你到市场上去买两筐梨.现 在正好产红肖梨,价格非常便宜.你弄两筐梨然后搁在这驴背上,你就往家乡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 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买些,每天就是吃梨.当到了晚上在旅馆里睡觉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梨搁在一个 石器里,把它给捣碎了,然后喝那个梨汁." 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结果这个人就按照高人说的方法去做了,结果回到家以后他的肺病真的就好 了.为什么呢?因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对肺就有好处,就这么简单.结果当时不明真相的人,就传说这种梨能解毒,导致红肖梨的价格扶摇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 金秋时节,以鸭梨2个配以杏仁10克煮水——预防秋燥,润肺化痰.其实究其原因,是取梨之甘寒清润, 生津止渴,而并非所传可解毒之神效.每到秋季,我也常以鸭梨2个配以杏仁10克煮水之法送与亲友,以预防 23 秋燥,润肺化痰之效果甚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看问题还是应该客观地去看,不能盲目地追求,更不能认为什么东西对别人 身体有好处就一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而是要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养生首务在养心 了解了中医学中关于五脏的相关概念之后,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养生九字秘诀的第一条:和喜怒.和 喜怒主要就是讲情绪的变化对于我们的五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古人说"养 生首务在于养心",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如果你缺乏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时刻注意维护一种平衡的心态,没有一个客观看待问题的心态,没有 达到一个相对超脱的境界, 那么要想在养生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所以"和喜怒"是养生九字秘诀的 第一条. 伍子胥一夜白发 情绪变化对人体状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故事在历史上也非常多.我想讲一个伍子胥一夜白发的 故事. 伍子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在楚国的一个显贵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是"少好于文,长习于武",而且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本来在楚国有大好的政治前途,后来因为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 言,把他的父兄给杀掉了,而且杀掉他的父兄以后,还要杀他. 伍子胥没办法,只好从楚国逃走了.当逃到楚国边界的时候,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安徽有一 个叫昭关的地方,结果是后有追兵,前有雄关挡道,根本过不去. 那么,当时他是一种什么心情啊?应该说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怒火,有;惊恐,也有;悲愤,也有. 没办法了,他就先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因为这一夜之间情绪变化过于激烈,他的头发一下子全都白了, 就像一个老人,这反而迷惑了追赶他的官兵. 后来他逃到了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 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终于伍子胥成功地逃到了吴国. 我们不去管伍子胥后来的结局是什么,就说他在昭关这一晚上又紧张,又恐惧,又悲愤,又怒火,一夜 之间他的头发就全都变白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情绪变化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冷笑不止的小姐 我在临床中也发现大部分疾病都跟情绪有关系,因为情绪的变化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 一个故事,是我在整理我祖父的遗案时看到的. 我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给北京一个姓王的大户人家看病.这个大户人家有两个闺女,她们应该说都是 德艺双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们岁数相差不大.以前女孩子不能随便出门玩,那么姐姐跟妹妹没 事儿就在家里边对弈,就是下围棋,妹妹总是下不过姐姐. 可是有一次,姐姐心情不太好,那天的天气也不太好,所以妹妹觉得有机可乘,非得和姐姐下盘棋,好 把面子给扳回来.姐姐说,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下.妹妹说,不下不行,非得下.结果姐姐拗不过妹妹,那 就下吧.当这盘棋下完以后,妹妹就迫不及待地要数子. 姐姐说就别数了,妹妹非要数,后来姐姐说别数了,自己赢了一个子.妹妹不信,非要数,结果数到最 后,果然是姐姐赢了一个子.当时姐姐就冷笑了一下,没想到她冷笑一发不可收拾了,再也停不住了.结果 家里遍求京城名医医治也没有效果,后来把我祖父请过去,还是我祖父把她这个病给治好了. 至于祖父具体用的什么药,说实话这个方子还真失传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我主要是想强调,情绪的变 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像这种案例非常多. 24 不偏不倚,中正和谐由于五情对五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首先要讲的就是"和喜怒".我们应该记住,五情跟五脏的关系就 是: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虑会伤脾,惊恐会伤肾.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喜还会伤心呢?我们在前边讲过中医的五行体系结构图,说这是一个大的,相对 平衡的状态,所以任何事情太过了都是不可以的,当然不及也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偏盛也不行,偏衰也 不行. 按照儒家文化来讲,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要不偏不倚,要取中正和谐.所以孔子早就说过"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在强调中和,讲中和之道. 怒伤肝会引起哪些疾病呢?怒伤肝首先会引起气血上延于脑,会产生眩晕,导致高血压,这是比较直接 的症状. 心火旺盛就容易心烦意乱,容易导致失眠;如果心火下移,就可能导致膀胱炎的发生. 肺火过旺很容易引起一些外感性的疾病,比如像感冒,发烧等,因为这些疾病首先是你有内火,之后才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形成了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惊恐过度则会伤肾,会导致肾亏,也就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同样也会引起心肾不交,产生一些失眠的 症状. 因此,和喜怒的重点,就是要做到心态的相对平和. 另外,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些正确的方法来对待这些不良的情绪.人的七情六欲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所以 从养生学的角度上讲,养心也是最困难的,我们自己心里要劝诫自己看开. 如果你能够看开,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自然会达到你所希望的修身养性的功效.有了这个做基础,我 们再通过调节饮食,辅以运动等其他方式来弥补身体的不足,就能很好的达到养生目的. 因此,我们要记住,中医把养生定位在:"养生首务在养心."而在"和喜怒"中,重点首先在一个"和"字上, 我们要想办法使心态时常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人体脾胃的气质特征 我们主要讲了和喜怒,也就是说养生的一个重点在于养心,那么这一章我们主要来解释养生九字秘诀的 第二句:"节饮食". 如果把胃比喻成是我们的粮仓,脾就好比是物流公司,只有脾,胃正常运转,才能使身体及时排除糟粕, 汲取精华.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饮食与养生之道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日常饮食上 我们要尽量做到"节饮食". 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 "节饮食"作为养生九字秘诀的第二条,对于指导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节饮食首先要从我们的脾胃谈起. 在中医里脾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黄帝内经》里给脾胃下了一个定义:"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胃理解成 一个粮仓,它是储藏粮食的地方,那么脾可以把它理解成我们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人吃下去的蔬谷,五味, 开始都要放到胃这个粮仓里,然后主要靠脾的运化把这些东西输送到身体需要的部位去,这样人体才能保持 一个正常的运转. 脾胃的作用就是把吃进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而把非营养物质通过大小肠和前后阴 排出体外,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中医脾胃的功能,一主升,一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一出一入,才能达到一个均衡. 古人曾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脾胃的功能以及怎样才能达 到一个平衡.我认为用粮仓,物流来作比喻比较恰当,如果粮仓只能放100斤粮食,而你放了200斤,是不是 25 就过了,放不下了.并且放了200斤之后,不仅胃承受不了,脾也承受不了. 所以去看病时,医生经常说:"你没什么病,就是脾胃不合了."这就属于是过饱导致的脾胃不合.但是如 果吃得少了,过饥了也不行. 合理地调节饮食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种情况,这也是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的.比如一个小孩拉肚子了,老拉稀,所以家长 就带他去医院.化验的结果是他的大便没事,没有任何特殊的细菌,不是肠炎也不是胃炎,但他表现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 为什么会老拉稀呢?他可能本没有病,也许就是因为吃了一个热馒头以后,又马上吃了一根凉冰棍,结 果导致他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脾虚腹泻,这种腹泻其实本身不是病.比如说老年人 吃多了,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定不如年轻人,所以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也有可能会产生腹泻.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合理地调养脾胃,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症状很快 就会好转. 但事实恰恰相反.遇到这种情况,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腹泻,去医院又查不出病因,或者说根 本就没有上医院去查,就在家里自己盲目地吃好多抗生素类药物,最后不但腹泻好不了,反而把肠胃里的有 益菌群都破坏掉了,破坏了有助于消化的细菌,很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坏的结果.如果是儿童的话,严重患 者甚至还会产生脱水的现象.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有一个平时特别要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两岁的时 候,可能就是因为饮食上不注意,拉稀了.当时他也比较马虎,没有找中医,也没有看西医,就自己拿了点抗生素类的药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大便越来越稀,最后竟出现了脱水. 等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个孩子当时的情况从中医上讲,已经是气血两亏.从现代医学上讲, 就是已经完全脱水了,最后孩子医治无效导致夭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腹泻. 当然腹泻也分很多种.有一种是有菌性腹泻,就是由于细菌导致的.对于这种有菌性腹泻或者炎症腹泻, 你就需要赶紧上医院,通过输入一些抗生素,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对无菌性腹泻,我认为还是少吃药为好,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因为小孩子的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很完全,尤其容易得这种因脾虚而导 致的腹泻. 食物中的四气与五味 "节饮食"的重点在一个"节"字上.可能有人会问"节"是什么意思,是少吃点还是多吃点呢?其实饮食量的 多少,只是"节饮食"的一个方面. 从中医上来说,"节饮食"其实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要过饥过饱,过饥不好,过饱也不好;另一方面还包括中医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叫四气五味.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节饮食"的原则. 食物的四气与五味四气五味是什么概念呢?中医把食物从属性上分成"寒热温凉"四气,还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味. 前面讲过人体五脏体系的一个模型图,在这个模型图里,我也讲过五味,而且是说五味入五脏.那么, 除了要节制自己的饮食,使自己不要过饥过饱外,还要注意四气五味的调养. 关于气与味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今年刚刚下来的龙井茶,主要是要它的气, 就是要它芬芳的气味,但是如果把龙井茶用开水煮1个小时,茶还能喝吗,它芬芳的气味早已没有了. 如果中药没有经过煎煮,而是把中药直接放在蒸锅里去蒸,那么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来.所以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根据气与味的原则来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说,中医对食疗方面非常讲究,它首先讲的就是气和味搭配的概念,然后讲的是食物之间搭配的合 理性. 26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我们的饮食给出了一个原则上的指导,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什么是"形不足"?"形不足"就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已经非常弱了,比如说久病在床,濒临死亡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时候,给他煮一点 参汤,用东北的野山参,这样补气非常有效,就可以延长他的生命. 我和一些老中医大夫在一起探讨的时候,曾经说起野山参究竟有什么作用.他们给我讲过一个笑话:从前 有一个老爷子病危快咽气了,他的儿子端着参汤赶到床前,说:"老爷子您张张嘴,这是千年人参熬的汤,您 赶快喝两口."喝了两口,老爷子醒了,儿子赶紧问:"老爷子,家里边您的那些财宝都搁在哪儿了?"等老爷 子把这些财宝藏的地方说出来后,又咽气了. 虽然这是玩笑之谈,但是也说出了山参的补气作用.补气主要是补虚,就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靠气来补. 味又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煎熬,煎煮,把食物里最精华的一些东西保留下来,这些东西是补精血的,按中医的说法也就是滋阴的.比如说,我们吃的大餐里,像鲍鱼,海参等,像这类东西它本身就是药. 而鲍鱼和海参一定要长时间地煎熬,而且要用高汤,如果没有好汤去调味儿,它的味道就出不来.这些食材 都要长时间地熬才行. 食物的养生特性 有一本医书叫《温病条辨》,是清代的名医吴鞠通所写的,他就把海参,鲍鱼等作为一个滋补的材料写进去了,认为这些都是食疗非常好的材料. 《温病条辨》是中医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中作为药物来用的食物,为数不少,粗略统计有七八十种之多, 其中包括谷类,果类,兽类,禽类,菜类等. 按照中医温病(外感病)的说法,有外感初起,邪热伤津直至病后,饮食调养,运用也甚为巧妙.一味 食物,因其干鲜不同,其效用也是有别的. 比如说,经常见到的荷叶,鲜荷叶与干荷叶的挥发性就不一样,因此,夏季暑热之时,以鲜荷叶熬粥取其芳香之性,才可透邪外出,而干品自然没有这样好的功效. 再比如说,经常服食的姜,关于姜的食用是比较早的.《论语》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可知早在 两千多年前,姜就已用于食物中.而且在很早以前,姜就被用于药用. 《温病条辨》中关于姜的药用就有六种形式之多,如生姜辛温,北方民间习俗用于受寒风,冷雨之后以姜,糖冲沸水以御寒,从而防止外感的发生;而桂枝汤解肌表的作用,更是少不了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生 姜还有中和之力,如民间食用螃蟹时要以姜,醋作为作料,这便是借用生姜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 姜还可辅助阳气,如《温病条辨》中的露姜饮,即以人参之甘合于生姜之温,以辅助阳气.顺便提一句,南 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时候要放些紫苏叶的,也是取紫苏辛温之性,解螃蟹寒性的. 果实入药也是比较久远的,其用法与食并无大异.如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积化食的作用,并能化淤, 单独服食可以治疗食积,与麦芽,神曲合用则效果更好,习惯上我们将这三味统称为"三仙",且在当今临床上 极为常用,尤其是普遍用于小儿停食积滞,效果颇佳.其实这种用法在民间也广为传用. 过量饮酒者与糖尿病 我认为现代都市人群的饮食结构,其实是很不均衡的,而且大部分是营养过剩,有一部分是偏食,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脾胃疾病非常多. 以现在非常普遍的糖尿病为例,有人可能会说"节饮食"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呢,但确实有很大关系.比如 说,现在社会,有很多人经常喝酒,而且还喜欢劝酒,喝大酒,大家在一起非要喝醉了才罢休,有些人喝高 度酒还觉得不过瘾,还要喝精馏的,有38度的,56度的,甚至还有70度的. 酒是辛温燥烈的,如果你天天喝,日日饮,酒就会伤害你的胃,这个按照术语叫热.因为酒是一种能够 27 化湿,化热的东西,它本身是粮食酿造的,是辛温燥烈的,首先会伤害你的胃黏膜,中医说法是伤了胃阴, 伤了脾. 中医里并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一般管糖尿病叫消渴症,而且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中医对糖尿病的 认知是这样的,它认为糖尿病形成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燥热伤阴,这是人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燥热如果灼伤肺阴,也就是呼吸系统,就会有越喝越渴的感觉,这就是消渴症的症状.这时,人就会消谷善肌,意思是会越吃越饿,而且吃什么也不长肉. 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医对人体的划分,人体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线,当这种燥热灼伤肝肾时,就会导致 肝肾阴虚,使得肾气封闭不固,所以好的营养物质,好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吸收,全从小便出去了,因此,尿 中发甜,出现白色的沉淀物.可见"节饮食"不仅在于不要过饥和过饱,还有寒热的区别.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医在"节饮食"上有一个养生原则,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如果是一种非常燥热的身体,是一种实热的身体,比如儿童,青壮年,他们的身体里往往是一种实热, 就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寒凉性的东西.但如果是老年人,一般是虚寒体质,他们就不适合再吃寒凉性的东西了, 就要"寒者热之"了. 就拿喝大酒的人来说,如果长期喝大量的高度酒,就应该考虑戒酒或少喝了.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不得 不喝,我这里可以给你一个小处方,这个方子你可以放心,绝对是安全的,因为里面的材料全是食品,我们把这个处方叫做五汁饮. 五汁饮.取鸭梨,鲜藕,荸荠,麦冬以及鲜生地,将这五种植物榨成汁,经常饮用.此方对预防糖尿病, 高血压或一般高血压患者,都有一定食疗效果.常人也可经常服食,延年益寿.五汁饮里只有五味药,它们 全是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如果记不住,也可以随时到互联网上去查,这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出 的方子——五汁饮.五汁饮,顾名思义就是五种植物的汁,一是梨汁,二是藕汁(用的鲜藕一定要把藕节去掉),三是荸荠,四是麦冬,五是鲜生地,这五种植物榨成汁,经常饮用,非常有好处. 五汁饮是甘寒的属性,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拿藕来说,藕节性苦寒,药用于亡血之症,不宜单独作为食品食用.而去掉藕节的藕其性味则大不相同,它能通气利水,养胃生津,疏导关窍,调整人体气脉,且能升 清降浊,因而被历代养生家列为上品. 甘寒可以平息体内因为饮酒带来的辛温燥烈.如果因为喝大酒,产生了口干,口苦,口臭,喝五汁饮就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经常在外应酬的人来说,喝五汁饮也不失为一个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此方对于预防高血压或一般 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食疗效果,而无流弊,常人也可经常服食,延年益寿. 都市人群的饮食调节 都市人群的三类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中虚寒体质的人其实很少见,而大部分人除非得了大病,动手术了,比较虚弱,才可能是 虚寒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主要分为三种体质:实热,虚热和湿热.其实这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 等造成的. 阴虚是相对于内热而言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阴虚与内热和痰湿往往并见,从而形成湿热兼阴虚.这 也是现代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以为,现代都市人群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很多.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方面的保障增强了,平均寿命也延长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饮食方面.现代都市人群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 28 热. 二是情志原因.现代都市人群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 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 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床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 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代都市人群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所以阴分易伤. 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黄帝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综观现代都市人群 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饮食应当荤素均衡 实热,虚热,湿热三类都市人群的饮食结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我所接触的大多数都市人群,白领也 好,老年人也好,大部分是属于吃得多,而排出体外的少,由于运动量很小,所以新陈代谢比较缓慢;还有 的是因为营养品补过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现代都市人群应该多吃素的食物来均衡一下. 先父孔少华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 或阴虚湿热.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壮年饮食应以清热类食物和化湿类食物为主,而针对中老年则应以滋阴, 清热和化湿类食物为主. 萝卜鲫鱼汤 在生活中,我经常用萝卜鲫鱼汤来帮助我母亲进行调养,有时我自己也爱喝.因为我母亲患帕金森病已 经15年了,现在基本上行动不了,她的体质是典型的少运动的体质,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她的脾胃转起来. 但是怎么办呢?她又没法运动,帕金森病也是不治之症,这个谁也别吹牛,现在这个病还真谁也治不好.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炖萝卜鲫鱼汤. 简单又有效的萝卜鲫鱼汤.用两条鲜活的鲫鱼,一根白萝卜.先把鲫鱼用油给煎一下,但不是炸,油不 要多放;煎一下以后放点葱,放点姜,姜葱都切成段;煎完以后把姜,葱再捞出来,把它撇掉;再把鲫鱼放到锅里煮,并且煮的时间一定要长,要煮至少1个小时以上,因为这道食物主要不是为吃鲫鱼的肉,主要是取 它的汤.等快熟的时候,提前差不多10分钟左右吧,再把萝卜放进去. 长期喝萝卜鲫鱼汤,对我母亲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鱼类是滋阴的,而且《本草纲目》和一些其他药书也都认为唯有鲫鱼是补脾的,是入土的,而萝卜又有 顺气通畅的作用,所以萝卜鲫鱼汤可以长期作为我们的一种饮食,来补脾胃,滋补肝肾,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疗处方,而且这几样东西也不贵,在市场上哪儿都可以买得到.当然,任何一种食疗也不宜太过了, 太过了也会出现问题. 四味益胃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都市人群大部分存在胃阴受伤,症状是口干,舌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各取10 克左右,清水煎服20分钟. 针对都市人群,生津,养阴的"四味益胃汤".燥,感觉口渴等.比如说一些公司的白领,一天到晚工作压 力比较大,属于忧思伤脾,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四味益胃汤来补一补. 四味益胃汤由四味药组成,而且这四味药也都属于食品,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四味药分别是: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 那么,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各取多少呢?各取10~12克就差不多了,但是需要将它们等分,然后放进 锅里用清水煎煮20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四味益胃汤的主要作用是生津,养阴,就是针对胃阴虚的人,长期大量喝酒的人,工作压力大的人,经常思虑的人,饮用后效果非常好.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