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3影评:微博和知识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56:56
微博和知识管理 时间:2011-02-16 10:56:49 来源: KMCenter 作者:李艳萍          在微博上,可能会同时出现几方对立的信息,这种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查看相关信息,尤其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 论。微博由于信息的流动量太大,所以最忌人云亦云,完全不加甄别地转发信息,甚至前后所发的信息是矛盾的,这样会对关注

一、前言

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交代由来,设定前提。

本文是命题作文,朱克奇建议说,可以每天发一条微博,写写微博怎么应用于知识管理。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如果一天一条,趋向于碎片化,有违知识管理本义,还是写一篇文章为好。

知识管理,工具。微博,工具。

所以,我不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一切,也不认为微博会改变一切。平常心视之。这是前提。不神化,才能够用好这些工具。

用得好,水能载舟,用不好,水也能煮粥,如果你的目的本来就是煮粥,那未必要练到乾坤大挪移第九层。

我尽量用白话,写得简单易懂,要是哪里复杂了,请指出来,我改。

二、知识的获取

如果有人花一整天的时间看微博广场,可能会看晕了,以目前新浪微博更新大之大,有可能微博广场一天不带重样的;如果你的关注量在2000这道槛上,而且关注的人中不乏萧秋水这样一不注意就刷屏的话痨,那可能被信息轰炸得头都会爆了,然后感叹说要被这信息的海洋淹死了。

要是不上微博,又怕错过啥新鲜玩艺儿。

1、知识框架
买了书,最好放到书架里,最好再分分类,就清楚明白,找的时候好找。知识框架就是这样,有个框架,就象吸铁石一样,那些铁屑会自动吸附上来,而木片什么的可以无视,这样,在甄选的时候,首先就框定了范围了,不会天女散花。
知识框架的建立,其实很简单:
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目标-计划-PDCA
(PDCA是啥,百度一下,这个虽然是术语,但是很普遍,就不多解释了)

知识框架不用一步到位,可以先粗,后细,慢慢地调整,会越来越完善。

2、关注的奥秘

新浪微博的关注上限是2000,想多关注也不行,当然,关注到2000的,信息的阅读已经很吃力了。

王冠雄同学说:

你关注什么人,能看出你是什么人。最近英达说:一个人就是他看过的书的总和。想起王尔德曾说:闲暇时所读何书,危难中所为何人。去朋友家我总是仔细观察书 房。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也是垃圾信息时代,所以Flipboard大热。珍惜你的生命,关注前,大概扫一眼Ta的微博质量以及所关注的人,基本就有数 了。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比如一个人关注姚晨、小S、王菲、梁咏琪等,可以判断,这位追星,如果他的职业是娱记,可以判断为很敬业,如果他的职业是公务员,而且是在上班时间转发这 些明星的微博,那我们可能要骂他不务正业,浪费纳税人的钱。有些公司的HR招聘时,会到校内查查应聘者的信息,以后有可能转到微博上。如果是用实名发表微 博,还是注意点好,马甲的话,那就随意,不过这样的话,微博的光也沾不到,难以为品牌加分。反正载舟还是煮粥,自己拿主意,拿定了主意就坚持。

2.1 关注少而精

要想避免海量信息尤其是垃圾信息,首先是要关好闸门。象谢文老师、月光博客这类牛人,一般关注量不超过三位数,而粉丝量则是上万,他们的关注少而精,含金量很高,能够尽量避免垃圾信息的侵扰。

在关注少而精时,一定、一定要注意前面所说的“你关注什么人,能看出你是什么人。”大连公安局西岗分局,注册微博并加V之后,只关注了一个人,就是 德艺双馨名满国内的苍井空,被网民爆料后,紧急删除了空姐,乱加了120个关注,然后又被笑话说这120个里面不乏笑点,于是又进行删减,弄成20多个, 然后发言人说微博被盗号。整个事件经由微博传播,进入网民视野,立刻酿成事件,虽经补救,终究会被人诟病。不会玩微博的话,最好先潜潜水,摸清路况后再浮 出海面。

2.2 关注多而善用分类

关注少而精,令人向往的境界,但一般人往往做不到?原因何在?首先,关注少而精的人,大牛、个性份子,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作风强悍,原则性强,一般人没 那能力和魄力;其次,一般人往往要考虑人情啊关系啊面子啊,人家粉了你,似乎不回粉就不好意思,于是一来二去粉啊粉的关注就多了,信息量就大了,又不好意 思取消,这方面,就得象黄健翔老师学习:
我通常一两个月整理一次自己微博的关注对象,暂时取消一些人,以留出空间认识关注一些新领域新面孔,否则首页更新太快太多,反而错过一些好内容。但是这样 确实会引起一些误解。昨天就有一位多年老友电话“抗议”我了。今天我认真学习实践了微博分组功能,解决了问题,可以保持老朋友增加新联系,不错。

不错吧?用这个办法,即使关注到2000人也不怕了,可以分类成:

一天内必须看的

隔上十天半月才看看的

一辈子也想不起来看的

然后每天重点阅读第一类就好了。挂着,但是不取消关注,皆大欢喜,和谐盛世。

3、粉丝的互动

作为被关注的人,要注意和粉丝的互动,这也是知识获取的一个途径。比如你问在哪个陌生领域里最经典的书,粉丝里可能有人回答;另外,发表了微博后,有些粉丝的回答,会是很好的启发,所以要关注评论尤其是好评论,与粉丝间形成良好互动。

因为粉丝不能分类,所以管理(请恕我用这个词语)起来不是很方便,如果不想把粉丝同时加为关注形成互相关注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好粉丝只能用脑子来管 理了。有些人很在意粉丝的数量,但事实上更值得在意的是粉丝的质量,与关注者、粉丝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线下互动等指标来衡量,不是粉丝越多 越好。今天有人对我说,我的粉丝量和月光比起来,差了几倍不止,我说我不追求粉丝数量,倒是想起来一个问题,准备回头去问月光,即月光会不会对每个粉丝的 评论都回答,因为粉丝量众多,事实上也就会增加互动的难度,看评论、回复评论也是海量信息,一不小心就淹没了。
         三、知识的沉淀

 

如果关注数到达一定数量,每一天,在微博上流动的信息,都是很大的信息量,甚至是海量信息,即使是精心选择的关注,也有可能面临信息爆炸的状况,而另外,单只接收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微博发挥更大作用,当然需要进行知识沉淀。

1、收藏

每一条微博的下面,都有一个“收藏”的按钮,点击后,可以进入“我的收藏”,在这个列表中可以看到收藏的微博,以及收藏时间。虽然目前还不能搜索收藏,但毕竟是把微博从普通条目里面进行了筛选。

我在浏览微博时,对于一些看上去符合自己需要的,会先用收藏的方式,进入“我的收藏”,在时间充足时,会进入“我的收藏”,进行精读,转发、回复、保存到OneNote等本地硬盘上,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知识沉淀,同时也强化了知识吸收。

2、整合

由于微博在更多时候是以碎片化形态呈现的信息,所以,要注意整合进知识框架,或者是虽无框架但是通过关联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整体,犹如古时候把碎金银子入炉冶炼,锻造成大块的金银。

在阅读微博的时候,有时候虽然是一掠而过,但也可能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并左右自己的选择。这类似于广告的传播效力。比如我从图书馆借阅了星野道夫的 《在漫长的旅途中》,在阅读中看到棕熊的部分,再结合星野道夫这个名字,总觉得应该是见过相关信息,然后在微博中搜索,果然查到一条微博:

@梦想星周刊 :【生命的最后瞬间】1996年8月8日晨,当时星野道夫正在帐篷中休息,突然一头棕熊闯了进来,作为一名专业且敬业的摄影师,他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逃跑而是拿出相机拍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条信息应该是阅读过,虽然并没有收藏,但是有印象,有可能在潜意识里影响到借书这个举动。

通过这样的整合,会锻炼人的联想和整体化能力,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孤立的存在最终成为整体。

3、思考

单只是收藏、存储,还是不够的,我们通过微博,能够接触到最新、最简洁也很有价值的信息(知识),这些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包括一些在微博上特有的现象, 比如热点的迅速转移等,如果我们能够用透视、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微博,并以之作为对我们思维的训练,微博将会发挥思维助力器的作用。

在微博上,可能会同时出现几方对立的信息,这种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查看相关信息,尤其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 论。微博由于信息的流动量太大,所以最忌人云亦云,完全不加甄别地转发信息,甚至前后所发的信息是矛盾的,这样会对关注自己的人造成困扰。慎重地对待信 息、慎重地思考,理性地看待微博,看待流动不止的信息,微博的正向力量就容易发挥。

比如对于当当网李国庆和大摩女对骂事件,我们不妨思考: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应对?

如果有人骂自己的公司,是不是也采取大摩女那样的做法?

如果自己是当当网的公关人员,怎么处理为好?

如果自己是大摩的公关人员,怎么处理为好?

在自己的企业中如何避免这些状况?

……

用别人的事例,来作为对自身的锻炼,这无疑是成长的捷径,即:他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
         四、关系的拓展和维护

 

SNS的六度空间理论,甚嚣尘上,而微博却有可能使六度减少。这里,并不是说六度空间理论不再成立,即使是在微博之上,经朋友介绍的关系,也会比直接认识更稳固和更容易赢得信任,以及使关系深入。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得力的朋友进行介绍,微博提供了直接接触的可能性。

一众名人,在没有开设微博前,有可能会通过博客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互动状况,仍然是比较少的,而在微博上,即使不是直接回复评论,经由转发、各类奖 励活动、见面活动所创造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蔡文胜著名的赠送ipad活动,就掀开了这类活动的序幕,而同城活动的开展、微据点的建立,都为这些活 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事实上,在微博上,最有价值的,并非内容,而是关系。只是因为关系的拓展仍然需要一些门槛,不如内容直接了当,所以更容易被忽略。

关系的核心是:自强。

很多人也会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自己积极参与,就可以赢得关系。但关系的本质乃在于价值交换(请注意是价值而非利益,利益是价值的一种展现),如果自己对他人无法构成价值,则在关系网络中无疑会容易被忽略。价值的建立属于“成长”的话题,在此不多述。

4.1 拓展

何谓拓展?我认为是分内向、外向两个方向。

内向,又分两层:面向自我的拓展;与熟人间的拓展。属于关系的稳固。

为何把自我也列为其中一项?因为前面有述,关系的核心是自强,但如何自强?人需要认识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社会化与个性之间取得平衡,所以,通过微博,人可以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或者近或者远,应该在自己掌控之中,而不是失控。

与熟人间的拓展,是与家人、同事、朋友等的关系拓展。流动化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背井离乡,往往与故乡的亲友分处不同城市,或者是海外异域,通过社会化 工具如微博,可以促进情感的交流,了解对方的状况。家人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情感联络,如母亲关注女儿,妻子关注丈夫,即使同处一地,也可以通过微博来了解 对方动向。而如果涉及到公司,那还可以打圆场。当当网李国庆事件,俞渝宴请投行,并接受记者采访,正面回应,这虽然不是通过微博进行,但微博也是传播途 径,使经由微博而起的事件,再经由微博平息(当当网事件的分析,不仅是内向关系拓展,也涉及企业微博运营,但这个话题可阅读杜子建官微运营系列文章,此处 不赘述。)

为规划内部微博,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研究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嘀咕、Yammer等,在研究结束、规划结束后,主阵地仍然放在新 浪微博,即是因为,基于熟人关系(如QQ)的腾讯微博,其实必要性不是很大(反正已经有QQ了),而新浪微博间的陌生关系拓展即外向拓展我更感兴趣。

外向拓展,是与陌生人之间,而这也是凸现微博威力的地方。

不少人在微博上的关注,限于熟人圈,这可以但是这不够。熟人之间,终归比较了解,而且有很多沟通方式,未必只是微博,对于陌生人,以及从陌生人变成熟人的这个过程,微博可以发挥促进作用,所以要善用。

拓展关系的方法,不外乎关注、互动(转发和评论)、线下活动。关注和互动前面已经说了一些,此处强调两点:
认真关注,认真互动。

在微博上,很多名人都会放下身段,单向关注和双向关注都有可能,而要取得双向关注,最好是加V认证,让对方明白自己是谁,V认证不要单纯看成身份证明或者 由此去区分阶级,其实就是让别人了解的一个最快方法。关注,有时候并不只是看内容,还需要先有一个开关,即对方是否愿意点击你的名字看看你的资料,有V认 证,对方容易知道你是谁,所以点击的可能性更大。此处并不是夸大V认证的作用,只是说明基础功用。

在互动方面,认真地列出转发理由、写评论,而不是空言无物,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人喜欢与有思想的人交流,所以首先要让自己有思想,其次是把思想显出来。

4.2 线下活动

这个要重点说一下。

新浪微博对于线下活动非常重视,所以在重要活动组织时不乏新浪运营团队成员到场,这种重视度,以及对名人活动组织、微聚点等的发掘使得新浪微博活动 有更高的含金量,形成新浪微博运营方、名人微博、微据点、微博博友间的多赢状态,并趋向良性发展,活动的多样性也保证了博友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是非常成功 的。

当然,站在博主的角度,不是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参加、值得参加,这需要知识鉴别能力。什么活动适合自己?哪些活动含金量较高?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进行研判。

我自从在2010年8月份参与醉翁和新浪微博共同组办的“深港传媒人聚会”后,即成为醉翁亭的常客,认识了不少微博好友,并且关系深入、持续,醉翁亭作为深圳的微聚点,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4.3 跨界交流

熟人圈,有着非常多的共识,相同的家乡、相同的教育经历、相同的公司等,彼此知根知底,可以放心,但是也存在弊端,即同质化。一个人长期局处在一个圈子 内,非常容易限制思维,比如有些人的朋友,可能只有同事、同乡或者同学,有次和一位同事开玩笑说:做ERP的人,浑身都是ERP的味道。隔行如隔山,固然 这里面存在着界限,但是为何不打开界限呢?

微博就是打破这道界限的工具。

在关注中,最好不要局限于某个行业、某一领域,不要单一化,而要多样化。

在我的关注中,跨越了很多行业和领域:

知识管理领域:来自台湾的资深知识管理专家陈永隆老师,KMC的田志刚,阿里的盛振中,福建网龙公司的渔说;在知识管理和企业2.0方面非常投契的王宝明……

软件和互联网:儒雅的阿朱,既激情又理性的童继龙,CRM专家叶开,还有任我行的杨波,个性飞扬的王冠雄,网络营销专家冯英健、胡宝介,实战派的太平洋网 络CEO刘大鸿,博学多才的19楼引子,口若悬河能说也能写的林军,还有深圳之窗的陆亚明兄(我也不知道把他放进互联网对不对,因为他的拿手本领很多,尤 其他以婚姻顾问著称)、当然还有杜牧的后人杜子建大师……

传媒:南都创始人程益中,出身南都的美女唐洁,胸怀大爱的卓越兄,充满正义感的晶报明记;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是天朝上人,他屡次被封杀,后来找不到了,但 是他的形象长存在我心中……还有不能不提的是令人敬佩的王克勤老师,如果没有他,世界的黑暗我们难以知道,而因为他,世界因此增多了光明……还有可爱的、 阳光的深圳电台贝贝,以及亚明兄每次必用深情的语气夸赞的朱克奇,说他是深圳最懂得读书的人……

设计:优雅的、知性的美女何潇宁,她对设计的理解超越了设计本身,毕竟她还经营着一家成功的设计公司;

餐饮方面:古道热肠的、把安徽文化做进菜里并且通过菜式、以及醉翁亭这个平台成功传播的醉翁,有《名厨》和《味道》的编辑、美食工作者摆渡大厨,有 ROOM中国的掌门马克南(这名字看上去是个中国人,其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外),还有卖全中国最贵的信用油且摄影技术很绝的文尧,还有精于红茶的红茶主 义……

其他还有文学、教育、音乐、艺术、旅游、出版、投资、创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有熟悉的朋友、同事,而且也是分散在不同领域,年龄跨度上,最大的我不清楚,最小的约在12岁左右;地域方面,虽然新浪微博不如twitter广泛,但也是从海外到海内。

跨界,打破壁垒,让思维无边界流动,让知识进行交换,使关系得以建立、深化,成为广域的社会网络,而且是有价值的社会网络。

当然,关系永远是需要经营的。陆亚明兄一直说,在微博上不要太有功利性,要多考虑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不是为了用人而去经营关 系,而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每件事都抱着很强的目的性,那会使关系各方都感觉到压力,从而影响到关系本身。在一个社会网络里,要 更关注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反过来,只在意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恰恰也是有些人参加了诸多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在微博上,可以体察别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因此,要多多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了能力,才能帮人。而在遇到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不要羞于求助,万能的围脖有时候会帮你做成想做的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微博不是唯一的工具,不要因为用了微博,就局限于微博。我虽然使用QQ少了,但还是在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微博、QQ、Gmail……都是通向罗马的路,使用工具,但别被工具控制。
        五、知识创造

 

万事万物,皆分阴阳。这是我在《易经》中学到的道理。

当你阅读别人的微博,或者喜欢或者厌烦,就可以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写微博?涉及哪些领域?形成什么特色?如何行文?以何种频率发出?是只凭自己喜好,还是兼顾他人喜好?

这其实关乎开设微博的目的。就算是纯粹的玩,也有个玩法在里面,否则就是白费时间了。

比如李开复老师说:
我写微博的目的: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趣事 +正面影响社会和他人。

我们先不说李老师的微博是否达成了这个目的,但起码是有目的。微博其实也就是对话,与自我的,与他人的。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那就直接写日记就好 了,因为即使不加关注、不被关注、不被转发,也有可能在微博广场上露露脸,从而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微博就是公众化的工具,所以需要考虑面向公众的一面,但 也不能只考虑公众,因为微博相较博客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每条微博都是正襟危坐,这就不好玩了。

所以写微博需要在公众化和个性化之间做好平衡。对于如何创作微博,使微博更有吸引力,李开复老师公布的秘诀相当靠谱:

五点写微博的技巧:

1)第一句话非常重要,是吸引眼球的,就像新闻标题一样;

2)用标点符号(全型,不是半型),不要让140字都挤到一块儿;

3)用1-2-3分开你的主观点,让微博更易读;

4)微博最后一句话也非常重要,有引导性作用,可以发问来引导留言,或“请转发”引导转发;

5)发出之前,检查错别字。

如何让你的微博更受欢迎:

1)真实有个性;

2)会表达,会写标题,引导转发;

3)有趣;

4)提供有价值甚至独家的信息;

5)每天更新,但又不是话痨;

6)经常互动;

7)内容多样均衡,不会太专业或小众;

8)在乎大家想看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写自己想让大家看的;

9)懂得如何巧妙推广自己的微博,少做广告。

作为一个尽职的微博主,最好能天天都发微博,别让粉丝忘了 你。但是,一天发的微博数量过多,会引起大家的反感。保持一天发10条左右,平均分散在不同时段发出,避免“刷屏”,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频率。如果可能, 在合适的时段发合适的内容(上班时发新闻和业界评论,晚上发娱乐和趣事,周末发给学生)。

(我今天刚写了篇不推荐李开复老师的《微博,改变一切》的文章《微博,不能改变一切》,但这不表示我不认同李老师的一切观点,对于有道理的、精华的,当然还是要欣赏、吸收、推荐。)

好的微博言简意赅,用140字内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以下是一个范例,程益中先生所写:
到柏立基學院龍應台寫作室拜會龍先生。握手,相見。她著牛仔褲針織 衫,我要了一杯不放糖的黑咖啡,憑窗對坐,窗外半山風和日麗,維多利亞港波光粼粼。她問我兒子多大,我說跟你回臺任職那一年的安德烈一般大。她說我在重復 她20年前的憤怒,我說不同的是我們沒有蔣經國,答案在風中飄搖。擁抱,道別。

我收藏、转发推荐,并加推荐语说“优秀的微博是这样的。收藏作为范例。”有人不懂,问好在哪里,我细加解释:

1、言很简,意很赅;

2、文采出众,有画面感,山、风、阳光、波光,如在眼前;

3、形象生动;“牛仔裤针织衫”勾勒出龙应台平易近人的形象,不放糖的黑咖啡显示了程先生个人习惯;两人的对话,既家常又有深意;

4、在文字之外的;真正读懂、欣赏,可能需要了解相关背景,如:龙应台是谁?程益中是谁?两人的家庭情况?大陆、台湾、香港的环境、过去的历史。

所以程先生事实上给予我们的,远超过140字。而这个创作是用手机发出,一般不会经过太多思考,应是自然流出,文字功底之深,不言而喻,当然,文字的背后是思想,或者说,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易写出;而如果没有相对深厚的知识积累,不易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