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皇后txt书包网:樊红敏: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03:32
二、城镇化背景下引致社会风险的诱因
  1,稳定思维陷入误区,维稳机制失灵。当前的维稳机制表现为政府、官员、群众三输的局面。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各地维稳成本越来越高,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困境。从政府的层面来看,由于信访仍是访民权利救济的主要渠道,当地方政府侵权行为发生时,政府不得不直接面对群众的不满,缺乏弹性的中间缓冲机制,使政府管治失灵并脆化。从官员的层面来看,由于“零指标”和“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地方官员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得不运用一切资源并不择手段地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消除或者掩盖甚至是压制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表达,化钱买稳定、“捂盖子”、劳教、批斗等等,从而把自己置于民众利益表达的对立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被提供了一种误导性的预期:只有当你的利益表达或抗争成为“ 威胁稳定的事件”时,你的问题才会得到重视并有可能会得到解决。“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已经成为民众维权的日常理性,“制造不稳定”也变成了一种被越来越普遍运用的弱者的武器,法律外解决、暴力性抗争成为主要的维权方式;在笔者跟上访人的接触中发现,一些权益受侵犯者进入维权过程后,在压力维稳下往往会受到劳教、威胁等不公正对待,“新仇旧恨”使他们踏上一条“不归路”,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不稳定”的“职业制造者”。
  2,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及职能异化。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县域政权为代表的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日益彰显:一是基层政治中的官场生态恶化。官员群体腐败导致政权体系的自我清除能力几乎丧失。二使地方经济发展行政化和县政职能异,使少数基层政权具有较强的掠夺性。权力与资本结盟所形成的利益链条,已经在地方形成了一个强势利益集团,强势利益集团漠视甚至是侵害着弱势群体利益,并不断制造着“利益受损群体”。三是地方政治中的“灰社会”或“黑社会”性质势力的蔓延。由于地方政府的结构性困境和职能异化,使基层社会官民对立日益严重,基层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向着恶性破裂的方向发展,一个充满危险的逻辑正在展开——政治权威急剧下降——法制权威无形消解——社会安全底线动摇,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正在不断加剧。
  3,社会公正和利益表达的弱制度化
  现有稳定思维的最大误区之一,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在被暴光的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宜黄拆迁、钱云会案的背后都透视出一个问题,即民众难以有效地在拆迁、补偿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进行制度化的表达和讨价还价,由此造成官民的不信任和对立已经成为常态。以钱云案为例,在征地拆迁过程当中,村民甚至包括群众自治组织都缺乏有效的制度化渠道参与到县乡治理当中,这是当前农村社会稳定日益严重的重要结构性原因。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冲突中社会动员方式、路径、速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加剧了社会风险的偶发性
  随着通信技术日益大众化,公众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往往会迅速扩散。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传受一体化、快捷性等传播特点,特别是短信、微博等新的信息收发平台的诞生,使一个偶发的小事迅速演变为舆论风暴,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突破地域界限、身份区隔,使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参与到现实的群体行动中,最终形成较大的群体性事件。2009年发生的湖北省石首事件、新疆自治区“7·5”事件、海南省东方暴力袭警事件、吉林省通钢事件等都是通过网络实现互动,不仅在社会现实中有众多的参与者,而且得到众多网民在网络上参与评论甚至声援。尤其是以微博、短信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城镇化背景下化解社会风险的思考
  中国要长治久安,需要改变执政理念,更需要系统的制度建设。这要求执政者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个是走出稳定思维的误区,建立维稳缓冲机制;让各级人大和司法成为维稳缓冲区,充分发挥人大利益表达和整合功能;同时,推进司法改革让法律救济逐步替代行政救济,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长效手段。一个是以县政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优化提升县域治理,由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一个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比较现实的路径有两个:一方面以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为突破口和平台。一个是以党内民主建设为平台构建民意表达和制度化参与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