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香粉那里买:官场上, 一个“原则”的真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57:14

高考“独木桥”的热乎劲儿高高褪去不久,浩浩荡荡的公务员晋级之路已经开始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一起,最热门岗位拥堵比例竟然达到5000比1,这绝对是一项有实力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数据。
在这场经年不遇的角逐中,胜出者只能是一个人,其余的4999人注定只有当绿叶,陪陪太子读书的份儿,尽管竞争已经是惨烈无比,可这丝毫不能浇灭人民大众对于公务员的执着与热爱。
这背后必定有什么造就了这股热情,驱动着人们把无限的精力放在有限的国考名额争夺上。
大宋王朝的第三代掌门人为了振兴教育产业,号召广大青年人多学知识,踊跃参考,曾作下流传千古的《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其实,书本只是一块敲门砖。
除了那些老学究,多数人在敲开仕途的大门之后,会选择以一种直接又原始的方式去追逐那“千钟粟”、“黄金屋”,哦,还有“颜如玉”。
从李斯到康有为,一个个饱学之士在入仕之前往往怀有一颗“匡扶社稷”的济世之心,可是,时间久了才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只有“达者”才能兼济天下,一文不名的家伙只有“独善其身”的资格。
管那么多有嘛用,该干嘛干嘛去。
只有那么几个运气极好的,才可以背着梦想去追逐功名。
寇准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
科举制度实施了一千多年,产生的进士总共才那么几万人,其中还有许多是白胡子老师傅,像范进那样摸爬滚打多年才得个“安慰奖”,可人家寇准不愧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又是天生的考试能手,小试牛刀就混了个“进士”。
这一年,寇准才19岁。
本着“先历练后提拔”的用人原则,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将这位学识过人又英伟不凡的新秀先下放到基层锻炼锻炼,再择机聘用。
寇准的第一站是大理寺,职务确实不显眼,只是个正八品的评事,出下庭断个案而已,这份差使对寇准的智商当然构不成任何挑战,寇准也进步的很快,没多久就成为一方父母官,这几年,在别的地盘上,到了该出钱出力的时候,老百姓总是一万个不情愿,能拖就拖,可寇准管辖的区域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热闹非凡,老百姓坚决拥护寇县长的各项政策。
金子,要么发光,要么就被深埋在地下。
群众基础很好的寇准不愁无法绽放那夺目的光芒,在外地晃悠没几年就得以重返京师,到皇帝身边打工。
寇准也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皇帝的器重与赏识,干起工作是更加卖力,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到了他这里,统统不是难题。
有一回,寇准照例汇报工作,说了一些让宋太宗不高兴的话,赵光义脸色越来越挂不住,也不说什么批评或者反驳的话,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算闪人了事。寇准可不希望发言受此冷场,一阵小跑过去,扯住皇帝的衣角,摆出一副不听完就不让走的阵势。
遇到这样一个不要命的大臣,宋太宗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做出妥协,重新回到座位上,耐着性子听完寇准的报告。
这件事既轰动了朝野,大伙儿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年轻人工作上的玩命精神,也让大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对寇准刮目相看,从这一天起,寇准便成为宋朝的“魏征”。
寇准在官场上能如此的平步青去,固执与他本人的不断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也要归功于赵老板是位慧眼如炬的伯乐,能够发现并认可寇准身上的发光点。
30岁,而立之年,许多人饭碗还没捧热的时候,寇准已经被宋太宗任命为副宰相,直接参与各项军国大事的讨论与决断,甚至在别人讳莫如深的立储一事上,他依然毫无顾忌,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像立皇储这样关系国家未来的事情,您哪,用不着和妃嫔、太监、大臣们商量,只要选出您心目中最符合老百姓期待的人就成。
本来赵光义犹豫好久还做不了决定的事,经寇准这三言两语一说道,就立即有了答案。
对寇准的这份倚重,在宋太宗去世后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新上任的赵恒表示对他老爹留下的这套班底没什么意见,寇准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用他那独特的“牛犊子”精神为大宋王朝做贡献。
终于,在契丹人的隆隆的铁骑声中,寇准迎来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面对契丹人带着棺材本、老婆本、户口本的玩命一波流,大宋朝廷震动了,之前多次交锋都没捞到什么好处,今天这阵势实在让人心里没底儿。
这个时候,平时政见不同的大臣们几乎出人意料地站到了一起,都认为这仗没法打,跑吧,只有那个寇准郑重地表示逃跑是没有前途地,不仅不能跑,而且还要皇帝老子亲征!
没办法,那就发扬下民主的工作作风,大家议一议吧,看看逃跑与迎战哪个更合算。
说是要朝议,其实宋真宗本人心里已经有了想法。
其实,这是一笔数学账,如果带头与契丹人打仗,有一半的可能会打败,到时不仅皇位保不住,小命都有可能丢掉,相反,要是有多远跑多远,换个地方当皇帝,生活质量肯定受不到啥影响。50对100,傻子都知道怎么合算。
寇准不是傻子,特立独行才是他寇某人的风格。
开民主讨论会的时候,寇大人义正严辞地说:“主张逃跑是祸国殃民的行为,现在俺们大宋朝正赶上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只要您能御驾亲征,敌军十有八九会望而逃。即便敌人不撤,只要我们正面坚守不出,同时派出奇兵予以袭扰破坏,以逸待劳,战争的胜利最终必将属于坚强勇敢的大宋人民!”
寇准再次扭转了赵宋王朝的走向。
任城外的敌军怎么叫嚣,寇准始终不为所动,城防事务安排好之后,每天他就在城楼上喝酒下棋打发时间,反正契丹上靠近了会有弓箭和石头招呼,没啥好担心的。
契丹军队愤怒了,俺们大老远的跑来,就是为了看你寇准每天在俺们面前逍遥自在?
这也太打击人了吧!
终于,十来天后,辽军主将挞览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决定出来督战,――这真是一个倒霉到家的决定。
不知是挞览太急躁还是思想上开小差,总之,他督战居然督到了宋军弩弓的有效射程内。
宋军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只扣动一下扳机,就要了辽军主将的小命。
主将都没了,还打啥呀,议和吧。契丹人第一次心里发慌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寇准打心眼儿里高兴:议啥和呀,这战争才刚刚开始,俺们还没打够呢。
寇相爷是主张将战争进行到底,把契丹人赶回老家的,可宋真宗对这个想法一点儿也不支持,只要这场战争不结束,他这个当皇帝的就得这么一直在前线呆着,日子过得苦啊。
宋真宗很大度:人家契丹人来了一趟也不容易,我们起码得出些跑腿费、辛苦费和医疗费。
就这样,辽军高高兴兴地签了协义,领了笔慰问金撤了。
宋军打了大胜仗,赚足了面子,也高高兴兴地签了协议,没有领奖金就撤了。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宋真宗,取得了一场这么了不起的胜利,这个世界自此在他眼中变得美好无比,手下一班很有眼色的大臣不失时机地推出“天书”、“祥瑞”,更是让赵恒笑逐颜开。
寇准不懂得锦上添花之道,再加上他这个位置有一帮人虎视眈眈地盯着,好日子也就渐渐走到了尽头,很快,寇准就带着无限的惆怅和失落离开京师,虽然,后来寇准脑子转过了弯,也借着献“天书”一事再度回到宰相的宝座,可是,从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寇老西儿却再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