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如何投资:中庸智慧心得: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32:37
《中庸》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诚信,就必须在内心中有所敬畏。

  因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才会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讲的是个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中应该常常存有一份敬畏。

  有人会问,长存敬畏之心,那么到底敬畏什么呢?

  所谓的敬畏,指的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所应保持的一种敬重与畏惧之心。

  之所以要对这些事物保持敬畏,是因为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和不足,帮助我们自觉地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

  落实到这里,就是它们能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诚信。

  实际上,在我国,常存敬畏之心有一个很优良的传统。

  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敬天命”、“畏圣人”。

  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对自然规律保持强烈的敬畏感。

  这些思想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化了人心,同样也拓宽了人们的胸怀、视野。

  正是在这些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拥有敬畏之心的贤能之人。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都会“用思甚苦”地仔细斟酌。

  对此,欧阳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这么辛苦干嘛,难道你还担心受到先生的责罚?”

  欧阳修笑着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担心后生嘲笑啊!”

  实际上,欧阳修的担心和害怕,就是一种敬畏之心。

  因为他知道,文章会对世风人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是名人写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词造句。欧阳修担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没写好,会损害社会的善良风俗。

  不仅仅是欧阳修,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写文章也长存一份敬畏之心。

  胡适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

  而李宗仁则对胡适在写文章上的态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跟欧阳修一样,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

  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还体现在了艺术领域,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

  据说,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上十分谨慎。

  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三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

  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

  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

  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

  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

  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

  上面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为我们人生的楷模。

  他们能够如此,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

  在他们看来,只有“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才能让文学和艺术焕发生命活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先辈们,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必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常存敬畏之心,就不会生出邪念和贪欲,就不会违规犯法,就不会犯特别大的错误,就不会骄傲自满、自夸自擂,就不会心有不安、夜夜难眠,就不会自暴自弃、瞧不起自己,就不会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就不会贪图享乐,睡在父辈们的大树下乘凉!

  常存敬畏之心,只会让我们活得更加自足、自信和踏实,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贤臣杨震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大臣。

  杨震的贤能美名传得很远,由于他是弘农人(今陕西),因此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五十岁,才出来做官。

  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

  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

  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

  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

  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十斤金子,感谢恩人。

  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

  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

  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

  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

  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

  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

  可以说,杨震的义正严词,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

  杨震的清廉,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

  据说,杨震后来做到了太尉这样的高官。然而,他依旧将自己应得俸禄之外的任何收入,都交给了国家。

  不仅如此,杨震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一定要清正廉明。

  在他看来,做官就应该“节衣缩食,省吃简用”,体现在生活上就是粗茶淡饭、轻车简从。

  杨震的清廉,让他身边的一些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有人就劝他说:

  “您都做了这么大官了,何必还过得这么清苦,您应该在当地购置一些自己的产业了,您自己不用,也该给后人留一些吧!”

  可是,杨震却回答说:

  “我让子孙们都被他人赞誉为清正廉明官员的后代,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够丰厚吗?”

  正是靠着这份对清廉的敬畏之心,杨震和他的子孙,一连四代都做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太尉官职。

  杨氏一族,不仅成为了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还成为了古代清官的典范!

  杨震对清廉的心存敬畏,清代思想家吕坤曾这样评价道:

  “‘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大奸大恶,其实都是从“夜深人静反正没人知道”开始产生的。

  我们曾说,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逃得过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这些人又哪里知道,自欺欺人最终害的只是自己。

  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人生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活着才更有意义。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诚信,永远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