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机进口费用:谁改变了中国酒业》之李福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11:43

“人与人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没有谁比谁高明多少,人都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先知先觉,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靠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以及在关键时候敢于下决心。”——李福成

 

李福成 缔造民族品牌领航燕京

引言:

中国啤酒业是一个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完全竞争的行业。从1993年起,60多家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十年激烈竞争。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中国的民族啤酒企业在竞争中壮大了自己,其中有包括燕京在内的几家大的啤酒集团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支撑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中坚和脊梁。

作为仅有十几年历史的新生企业,燕京啤酒在李福成的带领下,发扬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工业、争创民族品牌的精神,按照内涵滚动的发展模式,以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并坐上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头把交椅……

 

自强不息  规模创造效益  

在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全国市场疲软,啤酒行业也受到波及。当时燕京啤酒产量只有6千升左右,在北京只占有30%的市场份额,正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此时李福成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企业要做大,必须上规模。而在当时的经济大环境下,上规模又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当时有这样一个观点:“国有企业不搞技改是等死,搞技改是找死。”经过冷静的思考,李福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都是并存的。要发展就必然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规避风险,择机而上。李福成判断,经济疲软只是暂时的,只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啤酒企业必然会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守摊”是守不住的,不发展只有被淘汰……。于是,刚出任厂长的李福成果断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上!”事实证明他对未来的预测是正确的,他的这个决定,使燕京进入了全面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回升,燕京啤酒的产量不断增加,燕京在业内的排名也直线上升。1991年,燕京年产10万千升,跻身全国十大啤酒企业之列;1992年,年产12万吨,业内排名上升至第五;1993年年产18万千升,排名第三;1994年,年产25万千升,排名第二;1995年,年产36万千升,排名第一!至此,燕京啤酒从一个区域性的中型啤酒企业,成功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啤酒集团,与青岛啤酒、珠江啤酒形成鼎足之势。2004年,燕京啤酒集团总共销售了285万千升啤酒。虽然面对国内外60多个品牌的激烈竞争,如今燕京仍然牢牢控制着北京90%的市场,在华北占有45%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市场占有的市场份额为10.5%。从2004年9月至今,燕京啤酒又分别在内蒙包头、湖北仙桃、江西抚州、广西玉林和广东南海建立了五个新厂,总投资10亿元,将使燕京在全国市场的布局更加合理,资源互补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实践了李福成一直强调的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就必须具有航母规模,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做强的同时再做大,这是一个正向螺旋式的循环。

2005年燕京已发展成为拥有有形资产92亿元、燕京商标商誉价值111.72亿元,拥有控股子公司(厂)24个,其中啤酒生产企业16个,相关和附属产品企业8家。燕京总部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厂,其产销量在世界啤酒行业排名中列第十五位。

燕京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世界发达国家大型啤酒集团100年才能走过的历程,这是一个奇迹!”燕京的发展是一个奇迹,而李福成正是带领他的团队缔造这个奇迹的人。

链接:李福成一直强调的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就必须具有航母规模,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做强的同时再做大,这是一个正向螺旋式的循环。燕京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世界发达国家大型啤酒集团100年才能走过的历程。

 

自身突破,主动出击   

在中国啤酒行业,燕京是第一家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然而在起步阶段,在选择适合自己企业风格的营销方式时,燕京啤酒却经历了一场难忘的风波。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国有企业的销售权有90%是掌握在糖业烟酒公司手中的,企业只有10%的自销权,啤酒企业也不例外。在商品短缺的时代,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商品的均衡供应问题。然而80年代时中国的市场已经开始逐渐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由于当时啤酒是糖业烟酒公司包销,要想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就必须绕开糖业烟酒公司。然而,这件件做起来并不容易。当时,燕京就绕开海淀区糖业烟酒公司,在海淀区建立了两个销售网点,一个是集体的,一个是个人的。鉴于燕京的“大胆造反”,海淀区糖业烟酒公司开始率先“封杀”燕啤,一连28天没有卖一瓶燕京啤酒。这一举动无疑带有“杀鸡儆猴”的目的。作为燕京啤酒的主心骨和掌舵人的李福成认为,领导人在关键的时候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只要认定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益的,就要坚持。面对事态的激化,李福成豪言表示:我们改革的思路已经确定了,我们只有自己闯出一条路,否则未来燕京没有出路,我们这条路走定了。如果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也参与进来的话,那我就再发一个公告“燕京啤酒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北京市范围内推行”。结果在第29天,海淀区糖业烟酒公司又开始继续销售燕京啤酒了。

目前,燕京啤酒是全国啤酒单品销量之冠,2005年燕京品牌的啤酒产销量已达到了313千升。这一成绩令所有人都刮目相看。销量的迅速上升固然与产量、市场容量的增加有必然关联,但若没有强力的营销,则产品从生产线下来未必能出得了库房。
  在现代企业机制中,营销团队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营销团队由尾端变成了前端,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命。李福成感言道:企业要想寻求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主动出击市场。营销团队不过硬,你的生产技术水平再高,最终也得不到价值实现。”

譬如当初“燕京”目光瞄向了遍布于大街小巷的零售店,为了把燕京啤酒真正送上京城老百姓的餐桌,李福成又出新招,购置了2600辆三轮车,进大街,穿小巷,钻胡同,走楼宇,开始把“服务市场”的理念运用到营销活动中。在北京市场,不仅多了一个工种——燕京啤酒板儿爷,而且送酒上门的车队成了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番较量,几项运作,使燕京啤酒迅速成为京城百姓的知名品牌,也成为市政府“菜篮子工程”中的组成部分。

链接:李福成感言道:企业要想寻求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主动出击市场。营销团队不过硬,你的生产技术水平再高,最终也得不到价值实现。”

 

自主发展,提高竞争门槛 

近年来,世界啤酒业巨头在中国土地上突然发力,对中国啤酒业较为成熟的企业大肆收购,其超常规的举动已经惊动业内外;而国内很多啤酒企业也为了寻求更加强大的资本支撑,在竞争中借助国外知名品牌的优势而纷纷与之合作。此时,作为中国啤酒业的实力企业燕京啤酒将何以自处,嫁人还是自己成长?

燕京选择了保持“独身”、自主发展,这是因为李福成对于竞争有自己的见解。正如李福成所说:“我国啤酒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只是过去那种国内同行业伙伴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出国门的国际啤酒市场竞争。如果我们民族啤酒工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不去积极的拼抢争夺本应属于我们的市场,中国的啤酒市场就有可能成为外国资本一统天下。”

面对外资凶猛“进犯”和“诱惑”,燕京在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开放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狠抓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之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振兴民族啤酒工业。不仅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积极抢占市场,也有效的抑制了国外品牌的发展欲望,阻止了国外啤酒品牌对北京市场的长驱直入。最终燕京选择的“民族啤酒工业”的道路,不但没有变卖股份于洋人,反而从跨国公司手中并购了它们在中国的好几家合资公司。由此,李福成以获民族企业家之称,燕京啤酒以民族品牌自许。

当然也有业内外人士认为,燕京之所以拒绝外资,是在待价而沽,等待最好的时机、最合适的价钱。也有人认为,燕京是要以“民族大旗”来拉拢中国消费者乃至中国政府。
  但李福成并不认同这类说法,随着市场竞争一体化、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未来啤酒市场主要竞争主体还是在国内。一个企业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简单来说,一定要能促进企业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如果这个目标确定了,企业就要坚定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同时他又表示,“当燕京没有独立竞争能力时,不会非得硬撑,要挑起一个什么大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与外资合作比现在发展得快,燕京也不会排斥。但根本原则是:合资不失控股权,不合资不失市场机遇。”

面对压力和挑战,燕京果断提出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经营思想,坚持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服务市场为重点的经营方针,在竞争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在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名牌战略之路。

 

点评:

在最近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播出的“对话”栏目中,主持人将燕京近年来的发展动力定为“好人+能人”。然而,李福成却不这样看,他认为燕京今后的发展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机制,“一个企业真正要做到‘常青’,需要有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战略、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品牌。”作为燕京啤酒的主心骨和掌舵人,李福成在这场针对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扩张与反扩张的较量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内涵滚动发展企业的道路,走出了一条独具本企业特色的市场竞争之路。在燕京的20年,成就了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李福成简历

李福成,1954年8月出生,北京顺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局副主席;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任北京顺义县化肥厂党总支副书记、北京市燕京啤酒厂党总支副书记、副厂长,书记、厂长,两次荣获“首都劳动奖章”,两度当选北京市优秀厂长,三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领导干部,1994年度、2001年度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企业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管理英才,2003年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2004年北京影响力十大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走出了一条独具本企业特色的市场竞争之路,被誉为改革路上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