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职业技术学校:清华“灿于前而烂于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52:02

清华“灿于前而烂于后”

作者:邵建 2011-4-24

清华百年之际,编辑朋友一再邀我写篇文字,推诿不过,只得从命。朋友的说辞是:清华不只是清华人的清华,十来年前,清华宣布十年左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家把所有的最好的教育资源都给了这个学校,那么今天,它真的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吗?它和世界顶级名校还有着哪些差距?还要做哪些努力?这些问题并非我所能回答,我只是暗想,世界一流大学,那是和哈佛、耶鲁去比了。可是,它还有一个比较对象,那就是它自己的前身,老清华。

我明白朋友说的教育资源,清华是国立,它有着优厚的教育经费和其他各种得天独厚的待遇。这固然是清华的优势,但要办成世界一流,没有钱是不行的,光有钱也是不行的。好在清华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自己的传统资源。清华自清末、北洋和国民政府到今天,百年时光,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很难想象,不继承和光大这笔遗产,清华会走向世界一流。

在清华的历史遗产中,就我个人而言,独钟情于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两年后,陈寅恪为王国维所作的纪念碑铭。该碑铭是受清华研究院同仁所嘱,大家一致认为,王国维的事迹,应该镌刻碑铭,以给后人无穷之启发(“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那么,陈寅恪笔下的王国维,给我们昭示的是什么呢?这是碑铭的结尾,也是整个篇幅最为警策动人之处:“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的话其实是说给后人听的,因为1920年代的清华本不存在因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而发生的任何问题。那个时代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初步构建的时代,虽然新文化运动有排斥传统的倾向,但这是学界内部的纷争,并没有学术以外的强硬势力干涉。以清华而论,王国维作为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他的思想倾向极度保守,甚至放在当时也可以以反动视之。但清华成立研究院时,北大的胡适向清华推荐了王国维,时任校长的曹云祥委托吴宓礼聘王为研究院院长。吴宓持校长聘书去王宅拜访,在“厅堂上行二鞠躬礼”,这使王国维非常感动,他婉拒了院长,允聘了教授。放在所谓新思潮风起云涌的那个时代,如果用后世的语言,王国维堪称“反动学术权威”了。

什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不独是学人的自持与担当,更是当时制度上的保证。台湾中央研究院学者苏云峰在其研究清华的专著中指出:清华研究院的章程很清楚,“教授担任指导之学科范围,‘由各教授自定’,不受学校或其他上级主管之约束,以发挥教授‘平生治学之心得’”。那时没有教育行政化这一说,尤其梅贻琦校长长校之后,奉持教授治校的宗旨,更排除了校外行政和校内行政对教育与学术的干预。行政为教学服务,这是大学行政的本位。对于由自由思想贯穿其中的教育与学术活动,它严持价值中立,并不向任何一种思想倾斜。正如陈寅恪所说: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那是学术范畴内的商讨;行政却不能同任何思想与学术“会商”,无论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因为它没有这个权力。

举凡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哈佛、牛津,无不秉承自己的传统一路走来,否则也不会有它们的今天,所谓“灿于前而烂于后”(当然也有相反意义上的“灿于前而烂于后”)。清华何择?如欲避后趋前,要在“返本开新”。首先接上老清华的传统,再把目标锁住世界名校不迟。否则,像王国维、陈寅恪这一清华最可宝贵的精神资源的缺失,其他资源再丰富,也不过“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