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公子欢喜txt:信仰自主其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34:09
「口袋收藏工具」加载中...




 

当我们尚在母腹,形态趋于完美时,安拉将灵魂赋予我们,并伴随肉体一同成熟,瓜熟蒂落,呱呱坠地时,肉与灵的旅行便踏上了征程,一直延续到死亡来临。延续着从母腹吸取营养的本能,成长之路便开始向前延伸,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躺在大人的精心呵护之下,聆听着纯真慈爱的言语,印证着充满警告的提示,我们经历着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着生命由弱到强,又复归衰落的必由之路。从被动的灌输到主动的要求,我们同时也经历着心灵逐渐主导自我的过程。孩提时,当我们的语言逐渐成熟,能大致地表达想法,开始比较完整地与自我之外的世界交流时,初具完备的心灵却开始浮躁起来,浮躁得飘上了天,心随云动,漫无边际,无有依靠。从古兰经中所描述的阿丹的经历来看,安拉所展现给我们的不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写实吗?“他将一切名称教给了阿丹”(231),对事物的认识不正是开端于定下名称,确定概念吗?这也预示着人类受到启蒙,接受引导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不都要经历这一过程吗?从大人的反复讲解中,我们在重复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此最初阶段,名称仅是一个不代表任何感情成分的东西,我们还处在被动灌输之中。当心智不断成熟,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加强时,自主判断便逐渐开始主导自己的生活。从古兰“我说:“阿丹哪!你和你的妻子居住花园并任意享用其中丰富的给养,但不要接近这棵树,以免你们成为不义的人。”(2:35)中就可以看出,享受于花园生活的阿丹夫妇,在接受了对于事物的初步认识之后,自由选择便已经摆在了面前,赋予其心灵自主的安拉也适时地在提醒他们,勿要触犯,不要越过事物的界线。情况的发展却是:“但恶魔使他俩因那棵树失足并使他俩离开原有的境况。我说:“你们下去吧!你们中的一些是另一些的敌人。你们在地上有住所,并有一个时期的给养。(2:36)初动自主其心的阿丹,不懂世事,加之好奇心理,以及外界之恶魔蛊惑,迈出了担负后果的第一步,由此而从天上坠入地上,这不正是浮躁之心灵由飘忽于天空之上迅速下坠的真实反映吗?落在大地之上,风雨飘摇,人间沧桑,心灵虽不是无忧无虑的天上之飘逸,但压在其上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以及需要自负其责的自主选择。人类所经历的何尝不是如此。痛定思痛,人也不断地在调整着自我以求顺利,在此过程中,心灵反倒由此打开了广阔的天地,经历着不断提升和下降,由天到地,复由地到天,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脱胎换骨,这其中之心灵的锤炼,滋味万千。
人正是从挫折中不断成长的,外部对人之切肤的刺激不断地提醒人们,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互为依存的和谐统一整体。人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如何处理与之的适当关系,既关系到当下的每时每刻的生活之幸福,更关系到有限之生命如何回归永恒的终极未来。天地之间展现着和谐统一,循着不变的常道生生不息,一方面体现着真理的独一性,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天地万物成对被造的相对立性,美好,丑陋,幸福,痛苦,天上,地下,清洁、肮脏、高尚、卑贱无不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促使着我们做出选择。在趋利避害中,惟有培养自己的性灵并使之得享安处,得享宁静,才能提升我们的身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从人的降生来看,当初由封闭走向开放,从黑暗走向光明,在不受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一呼一吸,和新的天地展开了如此和谐的对话,一哭一笑,与新的天地抒发了真实而毫无造作的表达,这不正是人的天性向善的最好诠释吗?先从取教于父母谈起,呱呱坠地,睁眼所见的第一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备受其关爱的第一人也是自己的父母,教给自己识名,说话,合理表达感情的也是父母。人是富含感情的,更是具有可塑性的,从父母那接受的教育可以说刻骨铭心,他教给你认识世界的知识,他让你明白了为人的基本道理,初步掌握了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也就是说,从父母那里我们奠定了培养自己正常心灵的基础,建立了浓浓的感情纽带。在父母的养育和熏陶下,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时候的我们,心灵的最大感受多是感性方面的,基本谈不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但就是这样一种沐浴恩惠的过程中,在我们内心当中打下了强烈的人性基础,就父母和子女而言,都非刻意而为,而是安拉所赋予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得益于人性向善的这一天性,也是得益于父母帮助之下的自主其心,才有了我们人生的起步与腾飞。
就我们人类的先天大环境来看,处处体现着恩泽与和谐。天空,我亲手筑造它,我是扩展者。地球,我已展开它。多么好的安排者啊!我成对地创造了一切,以便你们思考。(51:47-49)出生前,我们的形体和心灵处于温暖与稳定的子宫内,我们不能自主自己的生长的一丝一毫,却瓜熟蒂落,降生人间,就父母及我们而言,都无法主宰这其中的过程,应该感谢谁呢?你们告诉我,你们所播种的,是你们培植它或我是它的培植者呢?(56:63-64),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既不能参与其创造,又不能提供其供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顺应这个环境,服从这个法则。和煦的阳光,自由呼吸的空气,富含营养的乳汁,可口的食物,多彩的世界,伴随着我们一天天成长。仰看天空,俯视大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是维持我们人类赖以生存、承载着人类繁衍生息的大环境。安拉,就是他为你们使大地为居处,使天空为穹庐,他赋予你形象,然后美化你们的形象,并供给你们各种好东西。这就是安拉──你们的养主,至高无上的安拉──众世界的养主。(40:64)就具体家庭来说,人生而俱来的亲情,养育责任,又是保证我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古兰经说:我已嘱咐人类关于其父母——他的母亲倍加疲劳地怀他,其断乳要两年——“要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最终的归宿只在我那里。(31:14)由此看来,培养感恩之心,是陶冶心灵的首要之行,启蒙阶段,若没有对养育自己之天地、父母的感恩之心,很难树立一颗健康,美好、纯净的心灵。这也是为后天树立由感赞天地之造化、养育,感谢父母之精心哺育上升为对造化万物、制定和谐有序世界的造物主的崇拜和服从奠定基础。此外,通过父母的提醒和警告,在幼小的心灵中也开始在树立一种畏惧感,知道有些事情是能做的,会得到父母赞许,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是要受到呵斥或付出代价的,目的就是让其从小就知道,凡事有限度,不能随心任意而为。也是让他树立凡事都有后果,以奠定“安拉是执掌还报日的主”(1:3)的信仰原则。还有,在感恩的基础上,要帮助他从小克服人所具有的自私、吝啬、懦弱、急躁、悲观等天性中的薄弱之处,处理好与父母、外部环境等的适当关系,让他在走入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表现对人、植物、动物等天地一切的爱心,展现与别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无忧无虑的日子毕竟不能永远,蹒跚学步的我们更想疾步看一看远比家更大的广阔天地,另外父母也更想让我们经历更丰富的人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于是我们便走入了校门,投师于众人。脱离父母的怀抱,一方面是我们内心所萌生的成长的必然呼唤,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我们自我选择的迈步。从父母那里教给我们第一句话开始起,我们总是在被灌输,求学于老师亦不例外,我们因循着自老师所传来的知识,大量的信息逐渐地占据了我们尚属荒地的心灵,这个阶段,自主其心还远远谈不上建立,我们只是在以我们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感官所接触到的,以一种书面,或符合当时之基本规范的形式表达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理解和看法。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情感却颇受周围之环境和人的影响,人生而薄弱的天性也注定了,我们后天必然要面对好些左右我们发展的一些要素,并需要逐一在成长的道路中解决。孩童时期,所学的,所接触的迅速地塑造着孩子的身心,因此,为孩子开辟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尤为重要,孟母三迁,择邻而教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孩童时期,他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还是很肤浅和感性的,家长,老师,社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何帮助他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其以至真、至善、至美来自主其心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首先需要培养者,影响者富有爱心,责任心,对人生有积极向上的认识,对生活有完美的展现。
这个阶段,他所学的还不全面,深刻,有些朦胧,含糊,他的学习被动而欠思,延续天园般生活思维的他,还停留在自己生而得之,生而享之,一味获取的认识上,对于处理面临的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毫无准备。在被动中逐渐开始了接受教育,这个过程中,求知便也成了必然。对世界开始有了初步的判断,此时,人生理想也出现在自己的话语之中,竞争也开始纳入话题,以前的那颗纯洁的心灵对外部的世界同时也开始了排斥和抵触,也或许由于外部的环境的影响而开始蒙上了阴影。身体的纯粹享受在欲望的增长和现实的无奈下不断地被剥夺,并冲撞着刚走上人生之路的幼小心灵。这时的他陷入茫然无助之中,面对往日的时光,匆忙的明日,成长已走上快行道。谁能帮忙呢?以前他仅靠命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来了解世界就够了,而现在他却必须要逐渐知道,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有什么后果,不做,有什么后果?被动的心灵有了选择的自由,也同时被加上区别的烦恼和各种思潮的侵袭。“你没有看见吗?安拉是如何把好话比喻为一棵好树。它根深蒂固,枝干冲天,它在养主的允准下按时生产果实。安拉为人类打过许多比喻,以便他们记取。恶劣的话就像从地表被拔除的一棵没有根基的劣树。”
(14:24-26)
。世事无情,少年的他开始有了烦恼,只能教而化之,此时,一种清新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也就说通过教育,化解苦恼,化解矛盾。

进入系统学知阶段,伴随着分门别类地对知识的掌握,心理转化便也开始了,由完全的被动进入时常需加提醒的主动,由服从进入了个性张扬,由不加消化进入了初步的独立思考。这期间,随着知识的增加,一种割裂也在加剧,以前那种不参杂多少自主思想的、且与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和谐被一种获得信息后的喜悦,膨胀的自我,强烈的欲望所代替。事物总是在得与失,纯与杂的交织过程中发展,后天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困扰思想,左右行为的问题,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加频繁和紧密之际,以前从未考虑过的对于世界的定义,对于人生追求的憧憬,对于身老病死的切身感受也在不断地涌上心头,也就是说,世界观、人生观等关切人生终极归向的问题被逐渐引入了思考的范围。当各种知识越来越多地进入视线,各种欲望不断膨胀,收获与失落接连不断光顾自己时,内心之中也在不断激荡着一种强烈的呼唤,谁能助我自主其心?
    这时,抱着寻求解惑的他,开始了四处学习、不断请教的人生之途。那就先向过去请教吧。就过去而言,凡属先于我们而出现的知识、思想均属此范围。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所留下的可不是小数目啊,穷其一生,也非我们都能涉及掌握的,所以,优先选择不可避免。知识是为人服务的,那么我们首先应从过去掌握的就是,尽快熟悉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其基本面貌,获得从中改善自己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继承了前人留给我们的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各种知识,掌握了其理论基础,并以此参与新的发展,在科学进步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另外,从不断增长的知识中,我们也不断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提高我们社会质量的技巧,让我们能更好地游刃有余于各种局面之中。其次,在学习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中,我们有幸欣赏了千百年来人类遗留下来的大量精神财富,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我们的道德修养,加强了我们的审美趋向,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从而让我们的人格呈现不断的提升。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今世自我的不断膨胀,同时也牢牢地攫住了我们的内心。初涉知识海洋的我们,尚不知平静的海面之下,波涛汹涌即将来临。我们首先便迷失于知识的包围之中,一方面是迅速地建立崇拜,拜倒在众多激起我们赞叹的各种事物中,我们不是对此赞叹不已,完全沉迷其中,要么就是迅速改弦易辙,另换门庭,不停点头称是于各种门派之中。哪一种新颖的说法都能让我们痴迷不已,深陷其中。另一方面是自我的悄然膨胀,开始顽固地拒绝来自各方的提醒,肆意任为。此时,拥有知识的多少却也很难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不断增长的困惑,理解越发显得非常的重要,消化所学,融会贯通,提升自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推动着我们向成熟迈进。
生活就是以螺旋上升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被大量的知识充斥头脑,心灵的空间被各种欲望挤压,眼界被纷繁迷离的世间遮蔽时,平心静气,以一种开放、超脱的态度重新审视天地之井然有序、社会之总体制约平衡时,自我的重新认识又会从我们内心激荡而起。顺从大众秩序,遵守共同价值观念又复返于我们曾经那颗不羁的心灵。就人类千百年的发展来看,是否存在着一些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的普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共有精神追求不断地被提炼,总结,归纳,上升为被各族所共同接受,认可的人类普遍信条。从各个民族中所频繁出现的词语中,就能看到此同一性:敬畏、关爱、公平,正义、因果报应、道德等。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指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这一普世价值主导着人类彼此间的心灵沟通,达成了受道德约束的社会公约,形成了一套相对的固定生活方式。它一方面在不断对抗、斗争当中,以消除导致人类趋于败坏或毁灭的不和谐因素,以维持人类正常生活发展的平衡,另一方面也促使人类激发积极态度以应对不以人类主观意识而存在之客观现实。提炼普世价值观得益于我们视野、胸怀的开阔,人如果总处于一个封闭的、狭隘、自大的环境之下,他很难突破自我,融入社会大天地之中。人类应走出去,参悟天地造化,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相扶共助中摆脱困境。“人们啊!我确由男性和女性创造了你们,并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落,以便你们彼此认识。在安拉那里,你们中最高贵的就是你们中最敬慎的。安拉确是深知的、尽知的。( 49:13)


人类各民族,由于其所处环境、语言、心理构成等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世界的各个地域,并逐渐形成了当今我们经常所提到的几大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我们不妨以绘画的表现形式来比喻当今的几大主要文化,先看一下西方,其好比是一幅写实油画。西方人高度重视数学、哲学、逻辑推理,归纳等,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状态与特征中,格物致知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他们分门别类于研究各种领域之内,定名于万物,究其理以求极致,充分挖掘人的理智之潜力,以求指导人生,了解究竟。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两条主线在相互较量当中影响西方人的整体气质,其特征是,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外。向上就是宗教特别发达,向外就是对现象世界的实证,即科学特别发达,有人称之为外在超越。从其文化渊源中,我们非常明显地能看到其内心当中所根植的上帝的概念,但在不断超越理智范围之下,过分依赖于人的能力和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了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的价值体现,天赋人权、私欲的过分膨胀,对攫取现世利益的不择手段等,这一概念也随时导致出现主宰人格化、人神同一化或去神化。而东方的文化就像中国的泼墨写意画,它充满着诗意的气质。一方面充满了启发智慧的悟道禅机,玄妙神秘,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中有了对造化者非常独到、深刻的认识,如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强为之名曰译文: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无声无息又无形状,独自运行,从不改变自己不断循环运行的规律。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停止运行,它是世间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在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另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可以说出的道(天下万物之母),并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谓的名(名称),并不是永恒的名. 。另外从孔子所说“巍巍乎!唯天为大” “在最原始的时候,从《尚书》、《诗经》来看,古代的天内涵非常丰富,它的功能有五个方面。所谓的五个方面功能就等于是五种角色,首先当然是主宰,天是一个主宰,主宰自然界,也主宰人间的各种遭遇。第二个,天是一个造生,就是它创造生产万物。第三个,天是载行,它承载,它使万物运行。造生跟载行就是你所见的自然界,包括我们人类身体的生命。第四个跟第五个叫做启示者与审判者,天是启示者,因为你从天可以得到许多信息,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所谓的启示就是指它告诉你行为的规范,人活在世界上要怎么样做才算是对的,告诉你善恶之后,接着就要设法给你一个审判,审判就是善恶的报应。”摘自傅佩荣文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天”“道”思想始终贯穿于其中,但是囿于人类的渺小和局限,他看到了天道的伟大,了解了天道所展现的大美,在畏天、顺天、知天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了方向,在遵从表面仪规中忘记了回归本源的终极目标。如,当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译文: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那道生一的生代表什么呢,这个生不是产生,这个生代表展现,古代的这个字的用法,本来就有很多意思,生可以用来当做展现。---见傅佩荣文集,庄子发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感慨,进而走入“坐忘”“心斋”之中,在“齐万物,一死生”后,达到“天人合一”之超脱状态,在安命无为中,过分注重于人的精神超脱,模糊了永恒价值标准,把天地之浑然一体之表征当作了“道”之本然,故有了“道”在“蝼蚁”在“稊稗中”的认识,这也是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开端。而另一方面,从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译文: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中就可以看到,当社会出现问题,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严重腐化和黑暗时,天赋予了孔子唤起人们恢复礼制、重建道德的使命。针对于当时迫切需要,重建秩序,以礼仪规范行为,以道德重建和谐的现实情况,出于浓浓的人道情怀,孔子在崇尚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借以教育与学习,树立了人生理想,强调人我互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也以身教的方式,见证了生命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以此敦促自己朝向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也就是在畏天顺天的过程中,人们又过分沉迷于今世生活的追求当中,在寻求社会共同认可,注重人伦和世务为目标的过程中,淡漠了人心灵之中寻找内在持久原动力的追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可看出,深切了解天命的孔子,面对具体人、事时,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就恢复道德,重建礼制来说,孔子的努力和教化不能不说是一种必要之举,但当具体的规范树立之后,关注人的终极未来却绝不能忽视,要顺势予以加强,提升。但遗憾的是,当人们对头顶三尺之上的神明之敬畏逐渐淡漠,而丧失了“知天”信仰后,结果则会导致社会当中大量地出现虚伪、道貌岸然,利用礼仪宗法谋取名利的情况,社会又复归一种败坏,而缺失了内在的道德约束力。也就是说,在信仰“天”的方面出现问题的话,则虚无主义的威胁就会扑面而来。
   
收藏0 分享0 支持0 反对0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
十一期】【十二期】【十三期】【十四期】【十五期】【十六期】【十七期】【十八期】【十九期】【二十期
二一期】【二二期】【二三期】【二四期】【二五期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anton

中级会员

2# 发表于 2009-10-15 13:44 |只看该作者
在东西方文化之外,,秉承人类之一神信仰,取中于东西两种气质迥异、各执两端的文化,伊斯兰文化就像一幅兼容各大画风之长、带来至纯至净心灵感受的超美风景画。它复兴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从一神信仰的鼻祖伊卜拉欣到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一脉相承的伊斯兰向人类展现的是一种更符合全体人类天性,顺应社会发展,关注人类终极命运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就其地理环境而言,正是从荒芜不毛,艰难求生中,人们对于宇宙,天地的根本才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才从人生无常,命运多舛中思考造化,归宿的终极问题。首先,随着人理智的逐渐成熟、知识的不断增长,便不断加深着参悟宇宙奥秘,思考其起源,归宿,并确立与之适当关系的定位。从天地所展现的迹象中我们回看人在其中的位置,从天地运行的法则与规律中了解顺其自然的必然性。展开思想的翅膀,翱翔于广袤宇宙,我们深深地折服于宇宙所表现的伟大。就这样我把诸天和大地的统治显示给伊布拉欣,以便他成为坚信的人。当黑夜笼罩他时,他见到一颗星,说:“这是我的养主?”当它落下时,他说:“我不喜欢沉落的。”.在他看见月亮升起时,说:“这是我的养主?”当它落下时,他说:“假如我的养主没有引导我,我一定属于谬误的民众。”然后,当他看见太阳升起时,说:“这是我的养主?这是最大的?”可是当它落下时,他说:“我的族人啊!我确与你们所树立的那些无干。(6:75-78)从这段经文来看,人类所能观察到的那些星辰,月亮 太阳显得是那样的完美无瑕,引来竞相折腰,但这些完美充其量是相对的,他也受时空限制,也在服从着一定的规律循各自的轨道运转,也不容其有丝毫的逆为。它们所体现出的光芒只不过是折射了光源的光而已,但这点光就让我们感觉璀璨夺目,受用无穷。而把目光透过现象直面本质时,一种敬畏之感便油然而生,面对本源不低头拜服才令人不可思议。夜和昼以及太阳和月亮都是他的迹象。如果你们是只崇拜安拉的人,就不要叩拜太阳和月亮,应叩拜创造它们的安拉。(41:37)。所以说,伊斯兰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引导人类直面根本,既不像西方那样的格物致知,膨胀自我,也不像东方那样的心灵顿悟,玄乎其妙,而是从人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中,从有条不紊的迹象展示中上升到崇拜独一主宰,由此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最大的提升,我们的精神得到最强的净化。人一旦把自己的身心拜倒在独一的本源面前时,他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最接近真理的,也是最值得骄傲的。天空,我亲手筑造它,我是扩展者。地球,我已展开它。多么好的安排者啊!我成对地创造了一切,以便你们思考。(51:47-49)


集大成地将人类文化,终极命运以一种透彻明白、直指心灵深处的启示展现于世人面前,从这种文化中,人类第一次非常清晰地了解了造物主造化万物,制定法则,引导人类,赋予其使命、使其代治大地,倡导正义、普播和平的完美信仰。你没有见到安拉从天空降下雨水,然后我借此产出品种各异的果实吗?群山里有颜色各异的红色、白色以及乌黑的标记。以及人类、野兽和牲畜中同样也有不同的种类。安拉的仆人中只是有知识的人害怕他。安拉确是强大的、宽恕的。(古兰35:27-8),他们没有看看他们之上的天空,我是怎样制造并装饰它,而使它没有缺陷吗?还有大地,我展开它并把山岳投于其上。我使一切绚丽的植物对偶地生长在里面。为了启发和提醒每个皈依的仆人。(50:6-8)赞美你至高无上的养主的名字。他创造一切,并使其匀称。他注定一切,而后引导。(87:1-3)

在伊斯兰的信仰核心唯独崇拜安拉之下,富于光明的引导便以启示经典,派遣使者的形式展现于我们面前,当人类的理智的发展足以保证最纯正的信仰指导能完整保留下来时,古兰的降示,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时代便来临了。一部古兰,既是集大成的人生指南,又是鉴别一切、印证人间各种真伪学说的最高指导。古兰别称“福勒嘎尼”意即鉴别。他们信仰赐给你的和在你以前所赐给你的,并确信后世。(2:4)这句充满最高指导原则的话,将我们与人类的历史,人类的光辉,人类的现在与人类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在充分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开阔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尽可能地透彻把握古兰的精神,以利于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
    古兰是来自造物主的启示,它以人类的语言,向人类阐明真理,以迁就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走进了人类灵魂深处,唤起人类的自主其心。23年间,一部古兰,一位先知,一个可以效仿的典范。一边是及时下降应对当时之具体状况,一边又是跨越时空,适用任何时代的教道。从先知那充满传奇,富含人格魅力的楷模身上,既有据可依,又不失灵活,不落僵化、教条。从古兰里,我们从真主那不同寻常的描述中,走进了一个个得到无误印证的历史,使我们跨越情感的时空,紧紧贴向一个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物。另外,走进历史又不是对当时之生活的完全照搬,透过这种完美生活方式的演绎,真主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得以清晰易懂的展现。
    大体回顾了人类各族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一方面了解到普世价值之最基本来源是什么?又了解它以各民族所遵循的经典为载体,并随着人类理智的发展而上升为对包含独一、永恒之本源所启示给人类的引导和智慧古兰的坚信后,这部《古兰》不是在安拉以外所伪造的,而是一部证实在它以前的、解释详明的经典,其中毫无疑义,是来自众世界的养主的。( 10:37)我已启示给你这部经典,确是真理,是证实在它以前的。安拉确是明见的、尽知其仆人的。而后,我使我所选择的仆人们继承这部经典,他们中有亏负自身的,有中和的,有以安拉的告诫竞争好事的,这确是极大的恩惠。(35:31-32)他的知识便开始逐步走上了圆通的道路。了解世界,了解自我,了解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终极归宿这样一个脉络便展现于初涉人生的学习者面前。你们以为我是徒劳地创造你们,而你们也不会回返于我吗?( 23:115)
当从各方面的学习和受教化中我们获知了信仰的重要性之后,并不表示我们就能游刃有余于生活当中,反过来,还需要从生活中不断锤炼自己、调整自己、以合乎规范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信仰。信仰好比是一把置于磨石之上的刀,需不断磨砺 日磨日新,若不思进取,惰于践行,随波逐流,那么这样的信仰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他们没有看到,每年里他们都要被考验一两次吗?他们仍不悔悟,也不记取。( 9:126)也就是在步入信仰的大门时,双重的责任就肩负于身,这两者又互为补充,为全面地提升了人的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修身,二是使命。

修身:人由于自身的薄弱,在后天的成长中必须要通过一些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通过对这些礼仪的遵行来顺服安拉法则,倡导人间和平,更是在遵行中加强自己的敬慎。人非生而知之,需要加以引导,人非彻知通晓者,需要安拉以具体物化的礼仪来引导其对原则的认知和把握,离开了持久不断地礼仪规范,人很容易滋生狂妄、骄傲、冷酷或悲观绝望的念头。从各种文化所沿袭而来的仪规来看,其中存在着维持人类相互依存、保持适当人际关系而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生活标准。其中有好多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物质、精神追求方面的共性,也存在着符合不同环境、心理及气质的个性礼仪。面对各种繁多的礼仪规范时,该如何选择呢?实际上也很简单,因为判断的标准在你树立起信仰时,你就已经明了了,谁造化了如此和谐的天地,谁维持着其平衡完美,谁引导着其顺从法则,谁启示给最适合于人类的规范。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内省其身,唯有安拉。从最后启示给人类的光明指南古兰中我们重温了人类所遵循的礼仪规范,更从纯正信仰的高度完整地接受了伊斯兰这人类最完美的生活方式。就个人修养而言,伊斯兰所要求的是透过仪规的坚持以树立加强对伟大主宰的崇拜,在信仰的前提之下,源源不断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以提高修养。以伊斯兰的五功和饮食来看,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就是从提示(古兰之别称)获得真知,了解天地的法则,取得判断事物的准则,掌握顺乎天理的方式,洞悉生命的最终归向;,就是培养自己的自觉,焕发内省的强大动力,从积极主动的一面提升自己的敬慎,摆正自己的位置,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规划于清明;戒练,就是抑制自己的欲望,锤炼于自己的品质,从反证方面了解自身薄弱,在不为当中提防以免超越限度;完纳净施,就是以富于奉献的行为明证自己的内心取向,以定期的涤净来表现对社会、他人的责任;,就是以洁净、佳美的标准来提升人的品位,以自主的选择来表明对洁净之生活的追求,对污秽之生活的远离。巡礼,以充满精神体验的仪式,表明奔向永恒归宿的向往,体现人类大同,相扶共助的集体观念,从自主其心走向同助其心。

 

但是,当沿袭了一套伦理道德,修养之道,并能和着周围的节拍一同遵行、累年不改时,若遵行始终没有上升到对永恒存在,独一真理充满感悟的崇拜层面上,常流于表面形式时,一旦情况变化,则经不起风吹雨打,信仰就显得那么的薄弱,甚至会走向信仰的反面。托尔斯泰在其《忏悔录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C聪明而又真诚,他告诉我他怎么会不信教的。他大约已经二十六岁,有一次狩猎宿夜,按照自小养成的习惯开始做晚祷。和他一起去打猎的哥哥躺在草地上看着他。当C做完了晚祷,准备睡觉的时候,他的哥哥对他说:"你还一直这样做吗?"后来他们俩也没有再谈下去。从此以后,C他就不做祷告和上教堂了。他就这样三十年不做祷告,不领圣餐,而且也不上教堂。并未因为他知道了哥哥的信念,同意他的观点,也不是因为他心里已经做出某种决定,只是因为哥哥讲的这句话好像一个指头向一堵由于本身的重压快要倒塌的墙上戳了一下,他指明了他原来以为被信仰占据的地方已经一无所有,因而他做祷告时的祷词、画十字、行礼膜拜等等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举动。他一旦了解这一点之后,便不会再这样做了”由此可见,真正对礼仪的遵行,那是要从内心深处发出,且要上升到终极回归的层面。在我们的现实中,这种情况很是普遍,信仰的远离也是大抵如此。常见有人说,我曾背记过多少经典,我曾沿袭了多年的仪规,如今却不在乎了,究其原因,大多也是托翁所说的,尊形式派,没有把信仰作为主导内心的终极追求,在我们的历史中,风云突变,面临考验之际,有多少曾以虔诚示人的那些所谓虔诚者主动推倒了那堵重压其心头的墙,迫不及待地充当起掘己墓者。
信仰的人们啊!要记取安拉对你们的恩惠,当时,大军压境,是我向他们派下风和你们看不见的部队。安拉是你们一切作为的明见者。当他们从上下来临你们,那时视觉模糊,心提到了喉咙,你们对安拉产生了各种揣测。(33:9-10)信仰不仅仅是一种表白,当我们每一个人遇到这种大军压境的情况时,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能否真地保持内心的坚定吗?古兰中安拉对人类之天性的定义很多,这是来自彻知天地万物的主宰对人类的明白提醒,人类囿于天性的薄弱,短视而急躁,当出现困境,危机时,常会出现失态之举,往往对眼前之状况不加分析,考察,就迫不及待地为冲动所俘虏,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招惹祸患上身,盲目排斥并拒绝了安拉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因此,良好的修养就是要遵循古兰的教导,了解真理,了解自我,尽量克服天性之薄弱,摆脱天性中不良因素的羁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以求达到升华。难道我没有开阔你的胸襟并卸下了你的重负---它重压着你的脊背。并提高了你的声望吗?的确容易与困难同在,容易确实与困难同在,所以,当你得空就应勤奋,并应向你的养主恳求。(94:1-8)从安拉的教导和揭示中我们知道,安拉成对地创造一切,好坏随时转换,容易和困难相伴,关键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努力,安拉始终在倾听着我们的求援之声,他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忍耐之中,光明就将显现。而“纪念安拉是极重要的”(29:45),这是能经受住考验的最坚强后盾。一个人良好心态和修养一定要建立在敬慎的基础之上,这是最持久的内在原动力。当我们把自己的身心都托付给安拉的引导和看顾之下时,人生就充满了积极主动。



当人生活力通过修身养性被源源不断涌现时,最重要的就是将命运积极转化成使命,这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必须责任。古兰说当时你的养主对天使们说:“我要在地上安置一个代治者。”。(2:30)从明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我们不是以个人出现在大地之上,而是随天地万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之所展开的对话,进行的沟通,建立的适当关系反过来又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整个宇宙是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当一滴水投入于大海时,它才能永葆生命。但是,人经常受其私欲所支配,在积极转化成使命的过程中,常常会受阻于这样几种因素的羁绊,而辜负了造物主所赋予他的天职。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充分反映了人由顺命走上使命的过程。在伊斯兰的信仰中,更把力行公益提高到信仰的层面,是必须,而非可有可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出于对自身的考虑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狭隘理解而走入独善其身。过分注重个人修养,把促进提升修养的仪规当作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本末倒置。在此心理主导之下,他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自私自利、寡情薄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拔掉一根毫毛可以为天下人谋利,也不去做.把天下的财货都拿来供奉他一个人,也不取)。这样的信仰,这样的独善其身,这样的独扫门前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伊斯兰所主张的是,在保证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由近及远地以适当地关怀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心、关心和奉献。而独善其身则是由命运转化成使命的最大障碍。
其次,当一种信仰沦入表面的崇拜之中,,仅以谨守礼仪、功修示人,毫无对主、对己、对人的真诚,毫无怜悯同情之心,且不力行公益之事,处处沽名钓誉时,这样的信仰已沦落为表面的敬慎,且已滑入了不信仰之中。信仰的人们啊!不要因责备和伤害使你们的施舍毫无价值,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仰安拉和末日的人一样。他的比喻像一块带有浮土的岩石,大雨落下,只剩下坚硬的它,他们不能获取任何好处。安拉不引导不信仰的人。(2:264)你曾见过否认教道的人吗 ?他就是那呵斥孤儿,也不鼓励款待贫民的人;可叹礼拜的人们啊!他们礼拜而心不在焉,他们是为人看见,并阻拦济人什物。(107:1-7)托尔斯泰在其《生活之路》中曾这样描述过:“一家主人有一个雇工。他与主人住在同一个宅子里,每天都跟主人见面多次。雇工渐渐地干活越来越少,一直懒惰到终日无所事事。主人看到这种情形,但什么也没说,只是在碰到雇工时就转过身去不理他。雇工见到主人对他不满意,就想办法,怎样既不干活,又讨好主人。雇工去找主人的熟人和朋友,求他们劝主人不要生他的气。主人知道了这个情况,把雇工叫来,说道:你为什么请求人们来为你说情呢?其实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要怎么样,可以自己对我说嘛。雇工无言以对,转身走了。这雇工又想出了另一个法子,他把主人的鸡蛋收拾起来,抓了主人的一只母鸡,把这些东西作为礼品拿去给主人,为的是让主人别生他的气。主人于是说道那一次你求我的朋友们为你帮忙,那时你本可以直接和我谈。这会儿你又生出法子用礼品来买人情。可你的这些东西全都是我的呀!就算是你把自己的东西拿来,我也不需要你的礼品。于是雇工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他编了一些为主人歌功颂德的诗,来到主人的窗前大声地吟唱起来,称主人为伟大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父亲、恩主、善人云云。于是主人又把雇工叫来,说道:一会儿你托人讨好我,一会儿你又拿我的东西给我送礼,这次你想得更妙:别出心裁对我又叫又唱,说我无所不能、大恩大德什么的。你又唱又说,说我这样那样,但是你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我。我需要的不是让其他人替你说情,不是你的礼物,也不是你对那个你无法了解的人大唱赞歌---我对你所需要的只是你的劳动。那些对着圣徒祈祷,求他们为自己在上帝跟前说情的人,那些想用神灯和种种祭品、用建造殿堂、对上帝大唱颂歌来讨好上帝的人,其做法与那雇工所做的如出一辙。----基督的教义指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中介者,生活需要的不是给上帝的献礼,而是我们的善行。---上帝全部的法则都在于此。”确实如此,安拉需要的是人的奉献,而不是其表面的恭敬。这样的浮于表面的信仰也是阻碍由命运转为使命的一大障碍。人们中,凡是以观望的态度事奉安拉的人,如果他遇到好事,便心安理得;如果他遭考验,就轻率地背离,他失去今生后世,那是明显的损失。(22:11)
另外,在信仰当中,习惯于被灌输,不以安拉所赋予的理智自主学习并思考,缺乏积极主动性;不以安拉所降示的古兰为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要么是沉迷经外传说,大肆宣传神话迷信,要么是把灵活,顺应时代发展的信仰当成教条、僵化、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把原则与枝节的界限混淆,束缚了人的思维。也不以先知的光辉典范为指导,而以固守所谓传统来标榜虔诚,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等。他们必定会发现他们的先辈是谬误的。可是他们紧跟他们的脚步跑。
(37:7)


狭隘对待其他文化,宗教,将自己完全孤立,忽视了安拉在各民族,各时代中的教导。全人类是一个民族。安拉选拔一些先知作为报喜讯者和警告者。他启示他们真理的典籍,以便裁决人们之间有关的争论;在明白的论证到达他们之后,只有那些蒙受经典的人,因为彼此嫉妒,产生了争论。安拉以自己的允诺给信仰的人们指明了人们争论的真理。安拉引导那意欲的人走入正道。( 2:213)我确以真理派遣你,作为报告好消息者和警告者。有一个民族就有一个警告者从其中派出。(35:24)我给每一个民族指定了他们所遵守的礼仪,切不要让他们就此事同你争论。你应召唤人们信仰你的养主。你确是在正确的指引下。(22:67)若不能正确看待其他民族、文化、宗教等,没有“一切正确知识来源于安拉”的认识,就很难不产生一种偏狭,而忽视了人类同处一源、同需互助以求真理的现实,就很难从内心涌起宣教的热情,反而是由于不正确的心态和不恰当的方式,激起误解和憎恨。这也是阻碍命运转为使命的一大障碍。
时光匆匆,于忙忙碌碌中,有多少人且把自己的思绪整理。明天将是怎样?我们谁也不敢保证,但从安拉约许给我们的来看,获取美好明天就在于我们的虔敬与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沉迷于有限的今世生活中,安于享乐,生活腐化也是阻碍我们把命运积极转化为使命的一大障碍。殊不知,今世的生活不过是一场娱乐和游戏。后世的家园,才是真的生活,但愿他们知道。( 29:64),凡被赐给你们的东西,都只是今世生命的享受和装饰,而凡在安拉那里的都是最好的、永存的。你们怎么不理解呢?(28:60)所以当目光短浅,只以耕耘今世为人生目标时,他能有一种使命感吗?你见过那以其嗜欲当主宰的人吗?安拉使其明知地入于歧途,而且封闭他的听觉和他的心灵,并遮挡他的视线。安拉之后谁能引导他?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45:23)

面对时光的快速流逝,没有感叹的人很少。试想时光,人类的确是在亏损之中,信仰并力行公益,并以真理相嘱和以坚忍互勉的人们除外。(103:1-3),面对以真理相嘱这节经文时,我们做何感想呢?安拉要我们随时随地和别人以真理来互相叮嘱,交流,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内心的感悟深埋心底,那么如何展开以真理相嘱的工作呢?另外,不把自己的感悟和别人沟通交流,怎么就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就完全正确呢?正是通过学习古兰、理解古兰、感悟古兰、解读古兰,真主才在以真理相嘱的工作中时刻给予提醒和指导。我们不是先知,别期望以启示的方式得到教诲,正是在交流中,在以坚忍互勉的实践中我们才得到来自安拉的源源不断的祐助。再就信仰并力行公益来看,这是我们取得感悟真理的前提保证,没有一颗敬慎的心,虔诚的举意,川流不息的公益行为,很难提高的。传播真理并接受真理者,就是敬慎的人。(39:33)我们在学习中既要谨慎、谦虚,但又不能固步自封,因为过度的谨慎而推托了向世人明证真理的责任。古兰第九章115节说:安拉不会在他引导了一个民族,直到使他们明白他们应该敬慎的以后,又使其入歧途。安拉确是深知一切事物的。这正是安拉对那些敬慎者最大的安慰和支持。由此来看,拒绝以真理相劝,坚忍相勉则是对自己使命的最大推托。


当我们能克服以上的障碍,自主其心,在信仰的前提下,以充满激情的使命感事奉于安拉时,我们的人生才最有意义,才能真正地获得终极意义,即今后两世成功。心灵也是最安宁的。“的确,信仰的人、犹太人、基督徒和萨比安人,无论谁信仰安拉和末日,并力行公益,他们都有来自其养主的报偿,而且没有恐惧也没有忧愁。”(2:62)
那些人信仰并以记念安拉而内心宁静。是的,心灵只以纪念安拉才宁静。”(13:28)
“试想心灵和使之平衡,然后启迪它的放肆和敬慎者。凡净化者必定成功,凡埋没者必定失败。”(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