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怀孕视频10分钟:王菲和方舟子微博口水仗?面对微博文化批评该咋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06:23

王菲和方舟子微博口水仗 面对微博文化批评该咋办

陈原

2011年04月29日09: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微博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赵本山否认和央视“闹掰”
  • 徐悲鸿画作成造假“重灾区”
  • 战地记者邱永峥:亲见有人因战争发疯
  • 中国特色论文产业达10亿规模
  

一个网友在发微博。



  人民图片

微博不微 人民图片



  信息爆炸与媒介膨胀,注定了这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个人都是演说家。一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正是在各种声音的争鸣与引导中摸索前行。

  但是,众声喧哗之中,总有一些杂芜之音,通过公共或者个人的媒介,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扰。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思考,则因缺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推出连续报道,分析当下文化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得失,展望文化批评未来的发展,以期通过培育文化批评的健康生态,促进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编者


  撬开批评的大门

  个个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通讯社


  互联网的普及,对专业的文化批评来说,其权威地位并没有动摇,反而还扩大了影响力。因为传统媒体刊登的文化批评文章通过转载、互动等形式传播到网络里,不但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量,也让这些文字有机会转化为网络批评,直接介入新兴媒体;另外,大量电子刊物、网站的文化评论同样由文化评论家和理论家撰写,让那些原本只在报刊露面的作者因此增加了发言的渠道,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干预能量。

  博客出现后,一方面为专业文化批评增添了一条便捷的发言渠道,许多评论家和专业学者纷纷开辟博客,直接发文,省略了媒体的取舍和编辑;一方面,一些有文化根基的网民也在博客里发表文化见解,有的水准还胜过职业评论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网络评论写手;而且,大量跟帖的形成,既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倾向,表现出网民对某一部作品、某一起事件、某一个人的关心程度,也明确显示了人们对文化评论的各种看法,促进了大众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进入博客后,其明显的演变就是向社会敞开了大门,打破了专业的壁垒,增强了批评的尖锐性、时效性和社会反应度,还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清晰地看出批评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提高了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扩充了评论的队伍,增加了评论的容量。但是,由于博客的自主性,也让许多以博客为载体的文化批评火药味十足,似乎越激烈越有人关注,追求抢眼成为博客的目的,减弱了批评的理性分量,而成熟公允的批评常常沦入网络的犄角旮旯,门庭冷落车马稀,很难产生影响力。

  一年多来,微博这个几乎没有门槛,无须任何底蕴的发言平台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微博成了每个人自己的麦克风,也是每个人的通讯社。尽管人人都能写,但用区区140个字去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目光,确实可以考验出一个用户运用最短小的文字创造最大效果的能力,只是这文字不再拥有传统写作的习惯和审美标准,按照一位微博写手的话说,已经发展到“拼短语,拼新词,拼效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了,总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微博介入文化批评时,尽管提升了社会对文化的反馈速度,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各类人的评判倾向,但也给文化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 
【1】撬开批评的大门 【2】名人叫阵的地盘 【3】维护批评的纯正 

 


  

  金台论道:微博有益无害? 数字化生存的隐忧

  一个都市年轻人皆知的秘密——在今天的各个写字楼会议室里,每个年轻人手中的智能手机都被亲切地称为“开会利器”——集五花八门的应用软件为一体,为打发冗长的会议时间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游戏、股票查询、即时聊天、新闻浏览……而所有这一切中,微博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集大成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