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史pdf:[原创]汉字繁化史简说 【更新完毕】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26:03
     汉字繁化史简说

                     陈捷夫

                     引  言

      文字既是人类社会用以记录语言的工具,又是人类提升思想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基本工具。将文字变成政治工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繁化史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特征。
      繁体字问题,始终是一个事关文字政策的问题。文字政策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思想文化政策。思想文化政策取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所以说,探究中国的文字问题,离开“政治”问题必将无从谈起。
     自秦、汉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黄帝”一词是一个很大的“政治符号”,“苍颉”一词则是一个很大的“文字符号”。在传统主流说教上,儒家总是将“黄帝”与“苍颉”捆绑在一起,其实即是将“政治”同“文字”捆绑在一起,就是很好的说明。而将造字“六书”同“苍颉之法”捆绑在一起,可见“六书”的基本核心是“政治”性大于“造字”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以“六书”解释汉字,总是感到繁而无当、不得要领的基本原因了。换句话说,传说“苍颉”既是“黄帝之史”,即必为“黄帝”服务。“苍颉”为“黄帝”服务,也就是“文字”为“政治”服务了。《汉书.艺文志》引《易》中所谓文字“扬于王庭”,即是文字为政治服务的最高宗旨。在儒家那里,这几乎成了一条千古不变的 “用字定律”。
      自秦朝以来,秦篆开了繁化文字的先例。既然帝王可以造字,士族可以造字,劳动人民也是可以造字的。但前者求繁,后者求简,这就使得文字简、繁并见,俱日趋于混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间,所谓“字书”和“字样书”接踵而出,且频频更替,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将汉字予以最大的繁化,进一步削弱劳动人民的用字权利,是文字“扬于王庭”的重要举措。经过东汉、魏、晋和南北朝的滥觞,唐朝晚期初步实现了文字繁化的基本目标。让字义为经义所支配,体形为“六书”所支配,笔形为书法所支配等等,即充分印证了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其基本实质。而颜元孙撰《干禄字书》,李阳冰伪造《说文解字》,李隆基撰《开元文字音义》等书,即从国家法律上、文字学学术方向上等方面,奠定了专制统治者舍简求繁的新的汉文字政策,终于使汉字实现了秦篆效应,甚至比之有过而无不及,并自此相沿。所谓“正体”之称,即发源于其时。使文字从体形、笔形到字义等,更趋于繁而无当,不得要领,是汉字遭到进一步繁化的重要标志。而其共同特点,则是“各自私拆文字,......不知何者为是”。
       本文是笔者对“繁体字”作进一步探究的又一次新尝试。由于时间仓促,对相关具体史料的掌握和了解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故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读者指正。至于笔者在本文之前所有文章有关繁体字问题的某些论述,如有不当之处,当以本文为准。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1/1/3 15:32:34 编辑过]

送分 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12:42:38    沙发
       一、繁体字的历史概述

      繁体字的历史,发源于秦朝篆字。“繁”,这里指完全自出人的“故意”的一种乱字行为,其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弱化文字的使用功能。中国古代专制统治者他们为什么要“乱字”、“弱化”文字使用功能?那是由他们的愚民的思想文化政策所决定的。他们为什么要实施“愚民”的思想文化政策?因为他们使用暴力聚敛了社会的政治权力,变“公权”为“私权”(司马迁语),为防止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实施“愚民”的思想文化即成为其重要的统治策略。而中国文字符号上面出现的秦篆、繁体字和书法,正是他们在文字领域里实施  愚民思想文化政策的三种不同方式的具体体现。
     秦篆是中国古代硬笔的出品。由于秦篆太繁琐,现实生活上无法使用,于秦末由卓(隶)字所取代。卓(隶)字也是古硬笔的出品,由于使用上相对简易,故大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欢迎,以至于不可逆转。卓(隶)字的流传使用,不仅为古人整理、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为提升劳动人民的思想水平和智力水平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然而历代专制统治者对此耿耿于怀;他们弃简复繁之心不死。在恢复使用秦篆的政治阴谋屡屡不能得逞之下,他们终于在卓(隶)字符上面发难了,那便是一方面从字体上增加笔数,另一方面则在变更笔具的前提下,将笔形予以繁杂化,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乱字阻用”的效应。而分别承担着这两项“光荣”的愚民历史使命的,正是繁体字与书法。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15:06:08    第 3 楼     
      (-)秦篆是后世繁体字和书法的鼻祖
      秦篆,即秦朝文字,因笔划过分引长而得名。由赵高所创制(参见拙文《秦篆是李斯所造吗?》)。其蓝本是战国秦国文字,同时借鉴和吸收了战国美术字如鸟虫篆等。作为所谓“书同文字”的标准字,秦篆于秦王政26年(前221)即秦王朝建立当年颁布于全国。传世的《秦诏版》和《铜权铭》等字形,即是篆字的历史实物见证。秦篆曾“主宰”秦朝字坛首尾十余年,于公元前209年起,逐渐由隶人创制的卓(隶)字所替代。
      从《秦诏版》铭文上看到,笔形出奇地长而弧曲,笔数出奇地多而密布,是秦篆的两大重要特征。与战国秦字相比较,秦篆不仅繁化了笔数,而且繁化了笔形。这便是后人之所以不将秦篆与秦国文字相提并论的基本原因。相对于战国后期诸国文字多趋于简化的现实而言,秦篆是对以往古字和古简化字的一种历史反动。它之所以最终被卓(隶)字所取代,且万劫不复,正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到目前为止的相关考古资料显示,秦朝用于书写文书的字符,前期文书多见于由战国秦字、战国楚字写成,而末期文书则多见于由卓(隶)字写成,如从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出土的《秦律》等。考古发掘的秦皇陵墓中未见报道以秦篆写成的文书或典籍资料。这说明,由秦篆写成的文书或典籍,即使当时存在过,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的。或者说,秦朝采用了双重的用字标准,也即对外是秦篆,譬如用于书写官方布告等;对内则暗中允许沿旧使用战国秦字,譬如书写奏折等官方文书,否则其行政功能必将陷于瘫痪。由此推断,秦篆在“主宰”秦朝字坛期间,根本就无法发挥正常文字的实际效应。换句话说,其时秦王朝有“字”之名,无“字”之实,有字等于无字。所谓“书同文字”,实则为“书无文字”,或“书不同文字”了。由秦篆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其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目前所知秦篆的所谓用途,相传被用于写了几块对秦始皇歌功颂德的石刻,如“《泰山碑》”之类。秦篆作为只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字符的这个“优点”,居然为后世的繁体字和书法所继承了。
      综上所叙,作为文字符号,秦篆居然在日常生活里无法使用,原因之一即是笔数繁多和笔形繁杂。秦篆之繁史无前例,因之它不仅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文字,是一种怪字、废字,也即是秦王朝专制政治制度下的一种荒谬透顶的字符形式;而且成了后世繁体字和书法的“鼻祖”。秦篆在造字上的实质要害,是阻滞文字应用,弱化民智。然而,后世统治者却将其抬高到文字“正统”样榜的地位,奉若神明,顶礼膜拜,这不是非常滑稽、非常讽剌吗?而以“六书”来“增益”繁化汉字的体形,以“书法”来“增益”繁化汉字的笔形等,正是后世统治者将汉字予以“秦篆效应化”(简称“秦篆化”或“篆化”)的具体体现。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17:09:42    第 4
      (二)以“六书”繁化汉字的体形
       以“六书”来繁化汉字的体形,是将汉字予以“秦篆效应化”的重大体现之一。
秦、汉之际的三楚时期(前209一前202),由反秦农民起义军创制的卓字(后称“隶字”、“隶文”、“今文”、“今字”、“汉字”等,不同于所谓后世“隶书”),一举取代了秦篆。自此,卓字不仅成为两汉王朝所承认的官方文字,而且作为汉字的基本模式,相沿至今二千余年。
      卓字的基本特征,是笔划造型呈写线型,笔形平直而规则,字体方正,书写上富于节奏感等。由于较为便于识、记、写,卓字迅速为两汉朝野所接受。它不仅为古人整理、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为提升劳动人民的思想水平和智力水平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在彻底地“统一”七国文字,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贡献卓著,居功至伟,在中国古今文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文字便于识、记、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觉醒,从而不利于家天下专制统治,这无疑为家天下专制统治者所不快。于是,恢复使用奏篆和繁化汉字,成了此后二千年家天下专制统治的基本的文字政策。
      西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至东汉章帝刘旦(加“火”旁, 76—88在位)之间,曾经命学者“修复”所谓“苍颉之法”,那就是从卓(隶)字上面增加了一些必要的部首偏旁,甚至也有少量体形被变成篆字体形的。这些“修复”,为东汉中期许慎著《说文解字》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然而,所有那些“修复”并未能达到东汉王朝试图滞阻文字应用的预想。于是提出了恢复使用秦篆的用字政策主张,但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汉和帝刘肇(89-105在位)“申命贾逵修理旧文”(即秦篆),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以秦篆为正统字例,以及东汉后期汉灵帝刘宏(168-188在位)之时的所谓“鸿都门学”专门招聘“工书于鸟篆”者为士的事例,即充分说明了东汉王朝恢复秦篆用字政策的不良企图,但始终不能得逞;王充《论衡.对作》关于文字“世以纪事”的记载,可以说即是反对声音其中之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间,是历届家天下专制统治者将汉字予以全面繁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从繁增笔数入手,一是从繁化笔形入手。繁增笔数以所谓造字“六书”为主,也即变相地增加“合体字”;而繁化笔形则以“书法”为主。就繁增笔数而言,变相地“增益”汉字的部首偏旁,和变相地 “增益”汉字的笔数,是其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内容。
      为了繁化汉字的笔数和笔形,御用文人们首先不忘对两汉流行的硬笔汉字的贬损,大骂其不是。譬如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称:“及许慎《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又如后魏江式《论书表》记称:“文字改变,……隶体失真”。再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序》所谓“自改篆行隶,渐失本真”等等,不一而足。言下之意仿佛是说,世间文字只有秦篆为“最真”、“最正”,而硬笔汉字却是最为“不真”和“不正”似的。
      繁化汉字的乱字方针既然确定无疑,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们即放手大干起来了。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等文献的相关记载,自两晋至南北朝,“专辄造字”者不计其数。其中既有帝王的“专辄造字”,也有士人们的“专辄造字”等,大肆以“会意”一途赶造后出字。至唐朝大周期间,武则天(624-705)更是“专辄造字”的典型代表,竭尽穿凿附会的所谓“会意”之能事,甚至于撰写了所谓《武氏字海》一百卷。而唐明皇玄宗李隆基,撰写《开元文字音义》一书,疑是汇辑了自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各种繁体字,作为第二次所谓“书同文字”的范本,要与第一次“书同文字”的秦篆相媲美了。
      综上所叙,汉字之繁,主要正是发端于此一时期。
      关于造字“六书”的起源及其应用问题,下面将作进一步的专题探究。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21:51:11    第 5
      (三)以书法繁化汉字的笔形
       以书法来繁化汉字的笔形,是将汉字予以“秦篆效应化”的重大体现之二。
关于以书法繁化汉字笔形的问题,笔者在拙作《中国书法批判》一书里已作过初步介绍,本文不再复述。
      以书法繁化汉字的笔形,和以造字“六书”繁化汉字的体形,是将汉字从字符构图形态上予以全面繁化的两个基本内容。一个从汉字的体形入手,另一个则从汉字的笔形入手,双繁合一,双管齐下,混合造就了汉字那奇异诡诞的字符构图形态。由于唐朝至清朝这一科举时期的某种特殊的历史作用,政令所及,士人“被逼”照本宣科,故变相地流传了下来。
      双繁汉字,当今也有人称为所谓“正体字”的,从体到笔,始终都以仿效秦篆效应为主,即乱字阻用;名为“汉字”,实为秦篆的历史替身。而由三楚时期产生并流传下来的真正汉字,则遭到严重的扭曲和蹂躏,功亏一旦。笔者指秦篆是后世繁体字的“鼻祖”,依据即在于此。由于双繁汉字打着所谓“造字法”和“艺术”为幌子,迷惑性更大,故其危害比秦篆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关文章链接: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101793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big_ken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23:05:56    第 6 楼 一派胡言。

正是毛泽东这样狗屁不通的文人造成了今天我们用的是一些别字来代替正确的写法。就算简化,也不能拿别字来简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干脆一音一字算了。依/衣/医/伊都用一代替好了。

言必劳动人民,一看就知道是何嘴脸。脑力劳动的就不是劳动人民?读书的都不是劳动人民?只有耕田和织布的才是劳动人民?你自己呢?读了那么多书原来也就一狗腿子。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0 23:25:12    第 7
回复第6楼的帖子:

      一、我从来未曾说过“劳动人民”不包括一般脑力劳动者。“劳动人民”一词的基本涵义更多地涵盖了社会底层民众。在大量知识分子中,能当官者为数甚少,而更多的则沉沦为社会底层了。
      二、简化字尽管存在着不足,但比起秦篆和书法字(双繁字)来,要“理性”、“实用”一些,是毫无疑问的。
      三、欢迎对主帖进行理性评论。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1 11:11:50    第 8
      二、关于“繁”的概念的古文献记载

      繁体字之“繁”是一个历史概念,并不是今人所新创。
      在汉语里,“繁”与“简”是一对范畴。古人在造字上关于“繁”与“简”的思想概念,至迟在秦、汉之间即已产生。
     《汉书.艺文志》记称:“是时始造隶书(“书”,疑为“字”之讹)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省易”一词,即折射了“繁”的存在。大意是说,秦末之际,由底层隶人创制的卓字(即“隶字”、“隶文”、“今字”、“汉字”,不同于“隶书”),简单易用,取代了秦篆,同时首先流行使用于由大量徒隶组成的陈胜、吴广反秦农民起义军之中(所谓“官狱多事”,“施之于徒隶”),再流传于社会上。
      其次,“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法书要录.卷七》第2册第109页注,丛书集成初编本)“程邈”,徒隶身份,秦末社会底层人民之一,是卓(隶)字的创立者。从“隶变”事件的综合分析上看,程邈其人,应当是从秦狱里溃散后投奔反秦农民起义军的众“罪隶”其中之一。而卓(隶)字,即是其在秦狱里的私下创作成果。
      又“蔡邕《隶书势》曰:‘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兹简易。修短相副,异体同势。……’”(《法书要录.卷七》第2册第109页注,丛书集成初编本注)
     再者,“成公绥《隶书势》曰:‘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法书要录.卷七》第2册第109页注,丛书集成初编本注)成公绥(231-273),三国至晋初人,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渭縣)人,曾为三国魏博士,西晋文学家。
    (笔者疑蔡邕《隶书势》一文为唐人所伪托。疑成公绥《隶书势》篇名之“书”,或是“字”之讹,今本作《隶书体》。)
     上引文献里的“繁文”、“既繁”等思想概念,所指即是“秦篆”等字符是“繁”字,而“省易”、“简易”、“删古”等思想概念,所指是卓(隶)字,虽未直接涉及“繁”,却是折射了“繁”的存在。这些,可以视作是古人对于造字上“繁”这一思想概念的初步认识。换句话说,古人关于造字上“繁”的思想概念,至迟在秦、汉之际即已产生,因为这之前,战国楚国文字已经进行过多次简化了。
     秦、汉之际的所谓“隶变”,由民造汉字(说确切点,应叫做“楚字”)即卓(隶)字取代了官造秦篆,正是中国二千年前古代人民在文字上“弃繁求简”的历史铁证。中国文字史上的“隶变”事件本身,即是一部关于古代人民弃繁求简的活生生的历史记载。比较之下,民造汉字比官造秦篆要实用得多。而民造汉字之所以取代官造秦篆,原因即在于官造秦篆阻碍了现实应用,是一堆名不符实的变相文字、废字。在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完全为着简化文字、为着社会的实用需要而产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将笔数繁多、笔形繁杂的秦篆视之为“繁文”,而将卓(隶)字视之为“省易”、“简易”的文字,是完全以是否实用为造字的基本准则的。笔者之所以要以“三易”当作衡量繁、简的基本准则,依据即在于此。
      如果说,古人将阻碍着日常应用的秦篆视为“繁文”、“既繁”等,而将便于使用的汉字视为“省易”、“简易”等,是完全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的话。那么,当今人们将那些自晋、唐以来被“秦篆化”了的汉字称之为“繁体字”,又有何不可呢?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1 15:29:11    第 9
           三、繁体字的基本定义等

        本文主要介绍繁体字的基本定义、历史范围与今字繁体字的历史类型三个方面,叙述如下:
        (一)基本定义
        繁体字的基本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而言,繁体字的两个基本内容:笔数繁多与笔形繁杂,即“繁体”与“繁笔”,合称“双繁字”。历史地看,秦篆与后世的书法字即“唐楷”也就是“八分楷”和“八法楷”等,大多属于“繁体”与“繁笔”并见的“双繁字”。
       2、狭义而言,指笔数繁多的“单繁字”,即俗称“繁体字”者。本文所称“繁体字”,单指后者狭义繁体字。笔者在拙作《中国书法批判》和《恢复繁体字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倒退》等文里,曾提到汉字的“六乱”问题,其中“结构混乱”(“结体混乱”)所指即是此类单繁字。
       至于“笔形繁杂”也即“繁笔”的问题,笔者在拙作《中国书法批判》一书里已作过初步探究,本文不再赘述。
      (二)历史范围
      历史字种的单繁字与双繁字划分,分三个方面:
      1、古字里笔数繁多者,是单繁字;秦篆里笔数较简省者,是单繁字。
      2、秦篆里笔数繁多者,是双繁字。
      3、硬笔汉字即卓(隶)字里笔数繁多者,是单繁字;笔数繁多的书法字则是双繁字。
     本文所称“繁体字”,以后者“3”汉卓(隶)字里笔数繁多者也即单繁字为主。所谓汉卓(隶)字里的“单繁字”,指笔划造型呈写线形,未被书法所濡染渗透者。

    (三)今字繁体字的历史类型
      今字里的繁体字,可分为三种历史类型:
      1、历史传承类,指一直伴随着卓(隶)字产生并流传至今的那些字,如“籍”等。
      2、复古类,指被后人“篆体化”或“古体化”的那些卓(隶)字,如“鼎”等。
      3、后出字类,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等时期出现的大部分新造字,如“雲”、“歸”、“辭”、“筆”等。
      本文所称繁体字,以后者“后出字类”和“复古类”为主,时间上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重点则放在晋至唐时期六百年之间。既有当今国内《通用字表》里的部分被简化了的对应字,也包含许多未被简化的。
      要逐一地列出上述三种繁体字的具体例子并不容易,本文当以其概要而叙说。
      综上所叙,本文所称的繁体字,即以汉卓(隶)字体系里的单繁字、后出字、复古字为主。其基本特点是“画蛇添足”。
      古人认为写文章要“辞尚体要”(《尚书.毕命》),“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南朝梁沈约说得更清楚,“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颜氏家训.文章》第272页,中华书局2007年)写文章如此,造字也不可能例外。
      笔者个人认为,衡量汉字结体是否繁难的基本标准,一般当以易识、易记、易写这三个基本准则为主(简称“三易”)。其基本特点之一,即笔数相对地较为简省。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1 22:24:20    第 10 楼   
          四、繁体字繁化笔数的基本纲领

       说繁体字存在着繁化笔数的“基本纲领”,并不骇人惊闻。
       繁体字繁化笔数的基本纲领,分为三个基本方面,即 “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总纲”、“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操作理论纲领”。

       (一)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总纲
       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总纲,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字“扬于王庭”说,一是“篆者传”说。而文字“扬于王庭”说则是重中之重,纲中之纲。
        1、文字“扬于王庭”说
       公元79年,即汉章帝建初四年, 仿效西汉宣帝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诸如五官中郎将魏应、卫士令贾逵、玄武司马班固、校书郎杨终等,聚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历时数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不仅肯定了“三纲六纪”,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在一起,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而且将《易》首次列为群经之首。诸经皆从于《易》,文字自也无可例外。如《白虎通义.右论书契所始》记称:“春秋何常也?则黄帝以来。何以言之?《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理,万民以察。’”又如《汉书•艺文志》记称:“《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大意是说,《易》的“夬”卦告诉人们:文字是王官所造,文字当为王官所用,作用重大。文字“扬于王庭”说即由此而来。文字“扬于王庭”说的背后,即意味着进一步剥夺人民的用字权利。这是多么荒诞无稽啊!后世儒书将“黄帝”这一“政治符号”,同“苍颉”这一“文字符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可以说即据此而出。
       这是继秦始皇以秦篆管制文字以来,首次出现如此明确的文字记载。所以说,文字“扬于王庭”说是繁化汉字的“纲中之纲”。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2 12:53:05    第 11
       2、“篆者传”说
       虞世南《书旨述》记称:“篆者,传也;书者,如也。”秦篆是秦王朝的愚民文字政策的产物,其目的是“乱字阻用”。所谓“传也”,所谓“书者,如也”,也就是用书法效应将汉字予以秦篆效应化。“篆者传”说即据此而来。秦篆不仅笔数繁多,而且笔形繁杂,根本就无法使用。将汉字秦篆效应化,即一方面从繁化笔数入手,另一方面则从繁化笔形入手,双管齐下,大大地削弱其实用功能。历史证明,唐朝人已经做到这一点,即将汉字变成“唐书”。所谓“唐书”(或称“唐字”),也就是将笔数繁多和笔形繁杂合二为一的书法楷书。
      将秦篆拟作文字样榜,始于秦王朝;尽管秦篆在现实上不可能使用,但其文字地位却被抬高到几乎令人顶礼膜拜的程度。在“唐书”成制之前,几乎历代王朝都不忘恢复使用秦篆或将汉字予以篆化。譬如东汉中期,汉和帝刘肇(89-105在位)“申命贾逵修理旧文”,所谓“旧文”即是秦篆,反映了东汉王朝试图恢复使用秦篆的荒谬的用字主张。又如许慎奉旨撰《说文解字》一书,以秦篆作为“正统”字例,以及桓、灵时期兴建所谓“鸿都门学”,专门招收那些“工书鸟篆”者为士,同时许以高官,也相继说明了那些荒谬的用字主张的存在。再如三国曹魏立“三字石经”,居然将毫无使用价值的秦篆列作正常文字,等同于古字和今字,荒谬之至。还有在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里,不仅借《说文解字》说事,宣称“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而且假借蔡邕之口,首次提出“篆为真”的论断,简直荒谬透顶,等等。由此可见,虞世南提出“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这一命题,虽说至唐朝才提出来,却是对自秦、汉以来专制政治的愚民文字政策的一次高度的纲领性总结;它不仅代表了李唐王朝的现实文字政策,而且成为此后滋生书法和滋生繁体字的总纲领,对后世遗害至深。
      至此,自两汉至唐朝,中国专制统治者关于中国文字的基本方针,基本上获得进一步确认,即是将民众所创制的汉字予以秦篆化。将汉字秦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既笔数繁多,又笔形繁杂的“唐书”,也即书法字。而稍后又增添了“宋体”,至此汉字居然变成了“唐书宋体”,可以同“唐诗宋词”相对应了。笔者过去之所以将“篆者,传也;书者,如也”当作中国书法捣乱汉字即“散卓”的总纲领,原因即在于此。
      前者文字“扬于王庭”,重在试图扭曲民造汉字的最后归缩,使文字回归于秦制下的“官有”化建制中,成为“御用文字”;后者则在于公开强调汉字必须秦篆化,为繁化汉字提供了具体方向。使文字成为“御用文字”,同时让汉字走向篆化方向,是繁体字造字总纲领的两个重要内容。换句话说,文字“扬于王庭”说直接而明确地宣示了文字为王官(“王者朝廷”)所有的用字政策和目标;“篆者传”说则明确地宣示了汉字应当实现秦篆的字符效应。一个宣示目标,一个宣示字符样榜,两者合一,共同铸成了繁化汉字的总纲领。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2 21:51:27    第 12
      (二) 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
       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分为两个方面,即“圣人立象以尽意”与汉字思路“八卦”化。
       1、“圣人立象以尽意”
      “圣人立象以尽意”,是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之一。
     《易.系辞下》记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圣人”,古代多指统治阶级中人。“象”,古通“像”。“立象”,泛指一切图象或图像,譬如八卦与六十四卦是图象,文字符号是图象,制器制图等是图象,绘画也是图像,等等。在《易》里,“象”成了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符号。“意”,泛指人的主观意识。“尽意”,即最高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大意是说,大凡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应以统治者的最高意志为转移。由此可见,“立象以尽意”是《易》用以支配中国人整个意识形态的思想圭臬,至今尢是。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自东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始终以《易》统率群经的根本原因了。
      将对“立象以尽意”的发挥,具体到文字领域上,即是依仗着手中的话语权,可以依照统治者的意志去解释、改变和造就文字上的体、义、音等现实状况。汉字在文字学问题上,尢其在字体、字义和读音等方面,多见体不一致、义不一致和音不一致等等乱子,与其说是地区不同等各种历史因素所造成,不如说主要应归咎于统治者借《易》的精神故设“乌龙阵”所致。中国自秦朝,尢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字书”和“字样书”多见不断伪讹和更替,即充分说明了这一推论。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3 12:59:36    第 13
      2、汉字思路“八卦”化
      汉字思路“八卦”化,是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之二。
      什么是汉字思路“八卦”化?大凡涉及汉字问题的“字书”或书法文献,其内容涉及《易》之“八卦”的,即是为汉字提供了《易》的“八卦”化思路,也就是汉字思路“八卦”化。什么是《易》的“八卦”化思路?“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巫术”的思想特点即是穿凿附会的“臆想”与“臆说”。将“巫术”化思路当作汉字的造字思路,毫无疑问地会产生穿凿附会的“臆想”与“臆说”。而后世出现的所谓造字“六书”说,无疑即是将汉字思路“八卦”化或“巫术”化的重大尝试和实践。
       将造字与八卦联系在一起的,首见于《系辞》。如《易.系辞下》记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意是说,“八卦”符号之所以成象,是依据天文、地理和人情等自然界现象而创立。这是一种诡辩之词。所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穿了,即无异于在暗示,要将汉字符号予以“八卦”化,应重在“象形”和“会意”等穿凿附会之上,才可以把字形搞“玄”。此后如传本《说文解字.叙》、后魏江式《论书表》、唐虞世南《书旨述》、张怀罐(“缶”作“王”)《书断》等等文篇的开宗明义,几乎无一不涉及到《易》的“八卦”。这就意味着,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要将汉字推上“八卦”化道路,已经确定无疑了。
       笔者曾经认为,若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段话,当作对古人创制那些“象物”字的一种描述,也许勉强说得过去;但当作对“八卦”符号的成象的描述,则未免有张冠李戴之嫌了。而将汉字思路予以“八卦”化的基本目的,疑是最终将汉字变成“巫字”。所谓“巫字”,即是笔无定形,字无定体,字无定义,字无定音,反复无常,只能任凭那掌握着相关话语权者说了算。尢其在汉字体形和笔形的解释上,恐怕不无如此。
      如果将“立象以尽意”,看作是造字的“心法”;那么将汉字思路“八卦”化,则可视之为造字的“形法”了。一主内,一主外,两者都属于思想方法的范畴。笔者之所以将其视作繁体字繁化笔数的思想理论纲领,依据即在于此。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国富民残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3 14:51:24    第 14 楼 神經病。
以前的字就叫“字”
哪來的繁體字!只有字!
現在的字叫簡體字!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3-13 16:06:25    第 15
     主帖上已说过,西晋人称秦篆为“繁文”。这里的“繁文”即“繁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繁体字”。秦篆既是“繁字”,那么,以实现秦篆效应为最终目的的汉字繁体、繁笔即“双繁字”,也就是地地道道的“繁体字”了。
[原创]汉字繁化史简说 【更新完毕】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更新毛泽东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吴大江驳唯物主义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安邦定国十四策(原创)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各级政府推行唱红歌有法可依吗?(图)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7524244#75... [转贴]全运会丑闻、怪象面面观-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时间似乎对中国有利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6759105#6759105#675... [转贴]在美国,总统请求你入党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民粹主义不能任由余秋雨涂抹-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胡德平:改革需要大思想大智慧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大量伤亡真实原因探密-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傅国涌:叶公超与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从历史悲情到中国模式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7493388#7493388... [转贴]金灿荣:中美能否走出近代史上大国博弈的命定悲剧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你可知道?在中国能说在美国不能说的话-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的伟大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7005790#70057... [转贴]贺卫方在岳麓书院演讲:撑起中国宪政大厦的九根柱子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寻找中间地带 央行更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央行更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犬大全 (60p) 更新完毕!!! [原创]说东道西 [旧帖重发] 【原创文学】-凯迪社区 人民网文章:《“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 《“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中共何以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