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尸艳谈在线观看土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8:04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二)

(2010-02-25 13:49:36)转载 标签:

哲理

离间语

业力

妄语

贪欲

三界

教育

分类: 精华博文 (三)、烦恼

  如果说无知和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是因为它们会导致烦恼的出现。而烦恼不仅是痛苦的肇事者,它的本身就是痛苦。

  一旦我们感染了烦恼的病毒,内心的宁静就会彻底破坏。烦恼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就会把烦恼带到哪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如影随行。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有八万四千烦恼,包括欲界烦恼、色界烦恼和无色界烦恼。三界内,不同的生命层次又具有不同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为六种,它们是一切烦恼生起的土壤;随烦恼为二十种,随根本烦恼的作用而生起。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几种主要的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的第一种为贪心所。贪心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之一,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所产生的染著心和占有心。

  当我们的心被燃烧的贪婪占据时,就会失去对行为的制约,为满足贪欲而无所不为。因为贪著财物而不择手段;因为贪著女色而坑蒙拐骗;因为贪著地位而结党营私;因为贪著虚名而自赞毁他;或者因为贪著别人的所有,而不惜践踏自己的人格,以谄曲、奉承的手段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贪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成唯识论》曰:"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有"是三有,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具"则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众生贪著的所在。

  我们贪著身体、贪著财富、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名誉;我们贪著美味的佳肴,贪著悦目的色彩,贪著悦耳的声音,贪著动听的恭维,贪著舒适的住宅,贪著惬意的环境……总之,我们贪著一切的一切。

  贪著使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被它们所牵引,产生种种挂碍。当我们的贪著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心被强烈的希求占据着、折磨着,甚至导致病态的渴望,使我们无视道德的要求,无视法律的约束,在贪欲的驱使下胡作非为。即便在我们的贪著得到暂时满足之后,我们的心依旧不得安宁,又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陷入患得患失的恐惧中。而我们被充分鼓动起来的欲望,更会魔鬼般继续摧毁我们的理智,使我们在贪著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从个体的生命来说,贪欲是烦恼的根本,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贪欲又是一切人为灾难产生的基础。贪著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随着欲望的升级,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吃着地球有限的资源:森林被过度砍伐,矿藏被盲目开发,空气被污染,水源在变质……资源急速消耗和贪欲不断增长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着。仅仅几代人的生存时间,我们的对自然的破坏,就已超过了过去的几千年的总和。今天,我们几乎是卡着大自然衰竭的脖子在索取。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我们的贪心,不能将我们的占有欲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是继续地发展它,纵容它,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我们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满目苍痍的大地,只能是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

  与贪所表现出的占有欲相反,嗔则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

  嗔的表现形式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发现由于嗔恨导致的辱骂和争斗。或是因意见不合而彼此恼羞成怒,或是因利益冲突而彼此怒目相向……当他人对我们构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们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嗔恨实在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当嗔恨心被付诸于行动时,理智不见了,道德不见了,甚至法律也不见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嫉妒也来自于我们的嗔恨心。虽然人类的心灵可以比天空更为广阔,但也可以狭窄到不能容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当嫉妒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容不下别人的荣耀,容不下别人的成功,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我们会出于嫉妒去诽谤他人,干扰他人,处处为别人设置障碍。我们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极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

  为了对治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功德。当别人做慈善时,当别人精进修行时,当别人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样。所以,随喜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嫉妒的产生,更是我们成办世出世间功德的捷径。

  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骄傲,它也是根本烦恼的重要组成部分。慢心会使我们妄尊自大,因而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慢心还会使我们我行我素,造诸种种恶业。慢心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慢:当他人在能力、学问等方面确实都不如自己,或与自己不相上下时,慢心重的人就会自高自大,对他们加以轻视。

  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或确实超过自己时,过慢却使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慢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远远胜过自己,慢心自负却使我们歪曲事实,仍然认为自己胜过他人,也因此不能容忍他人所应获得的荣誉和赞叹。

  我慢:五蕴合和的生命体,本是没有我的,但我们由于妄见的缘故,总是以为其中有"我"的存在。并进一步夸大自我、抬高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人都应尊重我,都应听我的指挥和差遣,都应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和我的需要运行。

  增上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稍微有了一点感应,有了一点得益,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果位,因此自鸣得意,不可一世。很多因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卑慢:有人生性自卑,自甘沉沦,但对他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不管他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优点,不懂得谦虚使人进步。

  邪慢: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和德行,但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通过种种虚假的手段宣传自己,沽名钓誉。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一个慢心重的人,无论是学识还是道德修养都很难有所长进。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因此而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不会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虚心学习,这无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我们经常所说的"文人相轻",也是因为慢心造成的。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总是特别重,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我慢的资本,另一方面,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我慢不断得到滋养,以至产生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的确就是那么了不起,就是那么胜人一筹。

  慢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一般来说,我慢重的人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轻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不懂得对他人表示应有的尊重,甚至随意伤害他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若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以友好的姿态对待别人。倘若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他人的轻视,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于你。同时,自尊心过强的人情感往往很脆弱。在他的眼中,自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只能适应于别人的顺从,只能适应于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

  (四)、造业

  烦恼不仅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同时,它还使有情为其所惑,造下种种恶业。

  佛法把人的行为分成三种:即善的行为、恶的行为及无记的行为。其中,唯有善与恶两种行为可构成业力,并能招感未来的苦乐果报,无记行为则不在此列。那么,我们行为的善恶又是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成唯识论》对此的解释是: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由此可见,善恶行为不是以我们的眼前利益来判断的,而是贯穿了现在及未来两世,以它所招感的结果来定义。

  一种行为必须对现在及未来都有利益才能称之为善行。如佛教所倡导的布施,就是自利利他并惠及来世的善行。通过布施,我们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布施,我们可以为将来招感无尽的财富,是未来利益乐;通过布施,我们可以积聚成佛的资粮,又是法乐。

  与此相反,对现在与未来都有损害的行为就属于恶法。如杀、盗、淫、妄这些伤害他人并触犯法律的行为,如果我们一意孤行地造作,必然会在生命中结下恶果。不仅现世要承担良心的谴责,要提防他人的报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更会在未来招受三途诸苦。当报应现前之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得不吞下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

  善恶业之外,还有无记行。所谓无记,是不能记别此种行为是善是恶。比如渴了喝上几口水,饿了吃上两块面包,累了躺下休息片刻,包括正当的、有节制的娱乐生活,都属于无记行的范畴。又如人天的快乐果报,现世虽然享乐,对未来却无法带来益处,所以不能称为善;而恶趣的苦果,对现世虽有损害,却不能继续作用于未来,也不能称为恶。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言善法者,谓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这是从结果上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等等,都是善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道苦报的十恶业,则属于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不外乎十善行和十恶行。先说十恶行:

  一、杀生:以恶心断除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缘成杀业道:1、故意有杀心;2、杀他有情;3、他有情想;4、作杀加行,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5、不是误杀。

  二、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不与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不与取业道:1、故意起盗心;2、对于他物;3、起他物想;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准备;5、不是误取。

  三、邪行:又称邪淫。具足四缘成邪行业道:1、非境:如对他人的妻子或父母姐妹行淫;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3、非时:虽是自己的妻室,但在她怀胎、哺乳及受斋戒期间行淫,也属于邪淫;4、非处:在寺中或佛塔边行淫。

  四、虚诳语:又称妄语,包括自妄语、教他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或是通过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表现来达到欺骗目的,都属于妄语。具足四缘成业道:1、以违背事实的言论去欺骗别人,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2、对方理解你的意思;3、有欺骗的心理;4、对方如实接受。

  五、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具足四缘成离间语染:1、歪曲事实,故意挑拨离间他人的关系;2、有心制造矛盾及挑起争斗的语言;3、对方理解你说的内容;4、如实接受。

  六、粗恶语:又称恶口,包括毁谤,攻击、讽刺、挖苦等尖酸刻薄、伤害他人的语言。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1、有心伤害他人;2、发出非爱语,如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3、对方理解;4、如实接受。

  七、杂秽语:又称绮语。具足二缘成杂秽语染:1、有染污心,即带着个人目的对他人进行恭维、谄曲;2、所说语言属于诲淫诲盗,如情歌艳词、天南地北的闲谈,以及知见不正的邪论等等。

  八、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地位、家庭以及等等一切,生起不合理的希求,妄想占为已有,属于贪业道。

  九、嗔恚:对于有情因恼恨而起伤害之心,属于嗔业道。

  十、邪见:拨无因果,不信前生后生。如唯物主义者的断见及一般宗教所信奉的常见,都属于愚痴邪见。

  与十恶行所相反的,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不虚妄语,不杂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

  十善十恶都是依身口意三业成就的。杀生、不杀生,不与取、不不与取,邪淫、不邪淫,属于身业的造作;虚妄语、不虚妄语,杂秽语、不杂秽语,离间语、不离间语,粗恶语、不粗恶语,属于口业的造作;贪欲、不贪欲,嗔恚、不嗔恚,邪见、不邪见,则属于意业的造作。

  但究其本质上说,十善十恶中的身口业都根源于意业,是由意业带来的烦恼心所,才导致了身口业的不善行为。

  比如说,贪心会引起杀生。人们或是贪著肉食的美味,或是希望从杀生贩卖中谋取利润,或是在打猎围捕中寻求刺激,而大肆制造杀业。还有的人,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而生起占有之心,在贪心的指使下,不惜造下谋财害命的极大恶业。

  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贪心也是始作俑者。为了吞并别国的土地,为了掠夺别国的资源,为了满足自己的勃勃野心,几千年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发展到今天,更以核武器彼此威胁,对人类社会的和平构成极大的隐患。

  贪心也会引发偷盗的行为。犯罪分子之所以置法律于不顾,不择手段地盗窃别人的财富,正是因为贪心的缘故。贪心也会引起邪淫。因为男女之间的互相贪爱,才导致了邪淫的行为。贪心也能引起妄语。我们常说,无商不奸,是不是商人生来就不诚实?究其根源,也无非是贪心的驱使,为了牟取暴利,才不惜以身试法,以弄虚作假的手段欺骗他人。贪心虽属意业,一旦发作,却能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的身业和口业。

  同样的,嗔心也能导致种种恶业的造作。

  嗔心会引起杀生。嗔心使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而引起争斗。一个处在愤怒中的人是很难保持理智的,随着嗔心的升级,争斗也会进一步升级,最后拔刀相见,轻者受伤,重者一命呜呼。

  嗔心会引起偷盗。因为嫉妒别人的财产,就想方设法地明抢暗偷,据为已有。嗔心会引起邪淫。在今天这个充满暴力的社会,因嗔心而带来的犯罪现象比比皆是,使很多无辜的女性遭受摧残和蹂躏。嗔心也会引起妄语。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或是有过冲突的人,我们时常会采取欺骗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而对于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就更不会以诚相待,甚至故意制造骗局让对方遭受损失。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只要是我们造作的业力,无论大小轻重,终将招感相应的果报。但是,业力由因感果的过程还取决于缘的助力,即外在条件的推动。只有当因与缘都具足之后,业果才能成熟。所以,业力又分为四种:

  现报业,即现生就要受报的业力;

  生报业,到来生才会受报的业力;

  后报业,在来生乃至更多生才受报的业力;

  不定报业,指受报时间及报应轻重都没有完全确定,尚有转机的业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其实,果报的成熟和种子的发芽、生长一样,需要有依附的土壤,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五)、苦果

  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及处境,是往昔业力所招感的结果。而我们造作的业力,不论善恶都是有漏的,相应的,由此而来的果报也就充满了缺陷和痛苦。

  所以,佛经中说有情生命中有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或来自于心理,如五阴炽盛带来的种种烦恼;或来自于身体,如生老病死;或来自人际关系,如爱别离、求不得诸苦;或来自物理世界,如因地、水、火、风增盛而引起的自然灾害……

  但佛法要我们了解苦,不是让我们被动地接受苦,而是要我们了解痛苦产生的前因后果,从而离苦得乐。

  有的人短命或多病,那是因为过去杀生所致:使动物因你而不得终其天年,或是因你而倍受虐待,生不如死,所以,他们在今生就会遭受相应的惩罚。有的人一生贫困潦倒,处处碰壁,同样是经商,却总是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悭贪吝啬的结果。一个人的富贵取决于他的福报,而福报又来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倘若前生未能培福,也就不能怨天尤人了。有的人相貌丑陋,人见人嫌,那是因为嗔恨心太重的缘故。世界上最难看的表情,就是人愤怒时那张扭曲的脸。因此,经常起嗔心的人,会导致丑陋的结果。有的人人际关系不和谐,那是在过去曾种下两舌的因:以挑拨离间破坏他人的友好关系,所以,今生就得不到和谐的环境,得不到他人的真诚相待。有的人配偶不忠,家庭破裂,那是过去生邪淫的结果。有的人地位卑下,受人轻贱,那正是我慢太重的结果。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不知足是因为贪心;没有信誉是因为花言巧语;经常与人争论斗讼是因为恶口;骨肉分离是因为网捕鸟兽;所求缺乏因为挥霍浪费……因果现象千差万别,世间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都有它特定的发展规律。

  明白了因果的法则,我们就要以此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南,作为我们行为的标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才是对我们自己,也是对未来生命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