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变牛头人玩具: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19:09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3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5-21 21:10  为了史学事业甘受腐刑司马迁在大牢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然后被定成了死罪。
  在古代,仅仅因为在皇帝面前为降将说了几句辩护的话,就被判了死罪,在今天看来,既可以理解,又不可思议。
  为什么可以理解?一个当官的不会揣摩领导的意图,在今日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不会拍上级的马屁,你当的什么官?
  为什么不可思议?判的太重了。在今天,这样的官员不过是不提拔、靠边站、或调离非机要部门而已。看来生在今天讲究“法制”和“人权”的社会,实在比司马迁幸运多了!
  根据汉代的法律,被定为死罪的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赎免:
  一是交纳五十万铢钱赎金。
  二是受腐刑。
  交赎金,司马迁办不到。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一铢钱的购买力约合今之人民币5角,那么50万铢钱,大约合今之25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家境贫寒,家产不足以自赎,亲朋好友没有人救助,皇帝左右的亲近之人也不替我说一句求情的话。”这可就没辙了。
  司马迁所任的太史令,是个六品官,比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大一品,今天算是地师级吧。月俸600石,实领70斛粮食,合今2800斤,折成粮价,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4000元(按平常年份的粮价计算)。50万铢钱(约合今25万元),就是司马迁五六年的工资。司马迁家无积蓄,太史机构是一个清水衙门,并没有什么灰色收入。何况司马迁很自律,即或有什么“潜规则”,他也不会介入的,怎么能交得起这笔天价的赎金呢!
  不能花钱免死,就只剩下受腐刑的一条途径了。
  腐刑,又名宫刑,阴刑。最初只是“去势”。势,外肾,就是阴囊和睾丸。最初只是割去这一部分,使受刑者失去生殖能力,断子绝孙。后来随着宦官制度的发展,便演变为把阴茎完全割去,以免淫乱后宫。这种刑罚很残酷。据司马迁自己的的描述:受刑时要脱光身子,带上枷锁镣铐,受杖击鞭打,打个半死后再施刑。受刑后要打入蚕室。蚕室,就是生火的暖室,打入蚕室是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创口愈合后才可以出来。
  任何人受此奇耻大辱,心情都是非常痛苦的,何况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代名流司马迁,他的自尊心就更强,精神更加敏感呢!他在给任安的信中说:自己受刑之后,“见到狱吏(看守所官员)就以头触地,面对徒隶(狱警)便心惊肉跳不敢喘气。”他又说:
  “我因为言论遭遇这样的灾祸,深为乡里所耻笑,玷污辱没了祖先,还有什么脸面再去上父母的坟墓呢!即或经过一百代,也只会使污浊的名声越加深重罢了。因此每天回肠九转,在家里恍恍惚惚,好像丢了魂儿,外出则茫然不知要往哪里去。每当想起这种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湿透衣衫。”
  这实在是大耻辱,大苦闷,大悲哀。
  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所以甘愿接受这种酷刑,忍辱苟活,并不是怕死,只是为了史学事业,只是为了自己的著作《史记》能够最后写成,流传千古,警示后人。他在《答任安书》中说:自己的著作一百三十篇,“还没有脱稿,恰好遇到这场灾祸,痛惜此书没有完成,所以接受极刑而没有怨色。如果我能完成这部著作,把它藏在名山,流传于通都大邑的人群中,那就算偿还了我先前受凌辱的债,即或被千刀万剐,岂能有什么悔恨之情!然而这些只能说给智者听,是难以对凡夫俗子讲的。”
  司马迁的胸怀是广阔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那时著书并没有一文钱的稿费或版税,也不能评什么职称,取得什么专家,博导的头衔,和今天那些专门以敛财为目的的所谓“学者”相比,其境界何止是天壤之别!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5-22 21:23  苦难是成功之母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苦难也是成功之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历史上因为苦难而发奋著述的例证说:
  “古代有钱有势而名字湮没不闻的,不胜枚举,只有气度恢弘的非常之人才能受到称道。西伯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作《春秋》;屈原被流放而作《离骚》之赋;左丘明眼睛失明著成《国语》;孙子(孙膑)受了膑刑(挖去膝盖骨)修成《兵法》;吕不韦被迁徙到蜀地,《吕览》(《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于秦国,《说难》、《孤愤》等篇风行于世;《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为抒发愤怨之情而作。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忧郁的情结,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追述往事,使后来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我竟至像左丘明失明,孙子断脚②那样,已经不能被起用,便愤而著书,以抒发愤怨,希望通过空虚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感受。”
  由此可见,《史记》也是一部发愤之作,也是苦闷的象征。但不是通过诗赋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对过去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心,愤懑之气。所以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物不得其平则鸣。”世界上的事物,从来就存在着不公平,所以以愤怨之心,来揭露和控诉这种不公平,要求社会改革,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如果只是歌功颂德,只是站在既得利益的立场上说话,那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不会有文学艺术和史学的繁荣。如果按照那位“学术超女”的主张去做,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只能先反省自己的内心,而不要产生愤怨之情,那么司马迁就只能甘心作一具唯唯诺诺的太监,能够完成流传千古的《史记》吗?
  苦难是坏事,也是好事。照司马迁的说法,它玉成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经》的作者;而我们同样可以说:它也玉成了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
  这使我们想起了孟子的一段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所以天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人的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肚子,穷困他的身子,他做事总是倒霉,这样就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适应能力。)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5-23 20:14  《史记》是怎样写成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能够看到国家珍藏的“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就是各种史书以及其它的图书档案。他想根据这些资料写一部贯穿古今的史书,大约此书的大体规模,是司马谈草创的,有一些资料也是他搜集整理的,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便逝世了。临死前抱着万分遗憾的心情,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继续做成这件事,司马迁痛哭流涕地答应了。
  司马迁原在朝廷中任郎中之职,是皇帝的警卫和侍从人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就是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37岁,继任太史令,开始了整理史料和撰写史书的工作。天汉二年(公元前99),司马迁47岁,因为有关李陵案的言论受了腐刑。这时司马迁整理和撰写史书已经十年,还没有完全脱稿,所以他宁愿忍受奇耻大辱,甘受腐刑,以便能够保存自己的生命,完成这部旷世巨著。
  他受腐刑后当了宦官,又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在秦汉时期,这个职务都由宦官出任。他虽然离开了太史机构,仍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撰写史书。
  到了征和二年(公元前9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宣称史书已经基本脱稿。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到这时,他整整写了十八年,才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以后他大约又活了三、四年,少不了还要进行修改增补。这样算起来,《史记》的写作一共花了二十多年时间。
  古人治学严谨,考订详尽,再加上信息闭塞,书写条件困难,写一部大型的史书,一般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如唐•李延寿作《南北史》,用了十七年;宋•宋祁与欧阳修作《新唐书》,也用了十七年;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花了十九年。比较起来,司马迁写《史记》,时间是比较长的。
  这部书原名《太史公书》,到魏晋之际,才称为《史记》。
  司马迁写成这样一部彪炳千秋的史学巨著,是和五个重要条件分不开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五个“得力于”:
  第一,得力于家学的传承;
  第二,得力于国家所珍藏的“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第三,得力于司马迁的勤学;
  第四,得力于坎坷的命运,不幸的遭遇。是苦难玉成了他。
  第五,得力于他的游历和实地考察。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司马迁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在黄河北岸,龙门山之南耕种放牧。年纪十岁就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南下游历长江、淮河流域,登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探寻禹穴,观看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南),泛舟游于沅水、湘江;北上渡过汶水、泗水,在齐鲁的旧都(今山东淄博、曲阜)讲习学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今山东邹城)峄山参加乡射之礼;受困于蕃县(今山东滕州)、薛县(滕州东南)、彭城(今江苏徐州),经过梁(今河南开封),楚(今湖北)而回到长安。”
  据王国维考证:司马迁此次二十壮游,跨越了今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九个省,行程近三万里。
  这仅仅是青年时代的一次出游,后来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官职时,曾多次跟随汉武帝巡行,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寻访了许多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既丰富了他写作的内容,又把神州景物之壮美以及山川灵气,融入著作之中,使这部史书更加瑰丽和生动。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5-24 20:54  《史记》的价值
  
  《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此书的价值,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汉武帝时期,记载了大约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历史的一次大总结,大汇集。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一部大通史,其它多为断代史,或记载邻近几个朝代的小通史(如《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也有人认为这几部书也是断代史。)
  第二,“正史”的纪传体例,是《史记》所确立。以下的二十三部史书,虽然有一些改动,但基本框架是确立起来了。司马迁(也许还要包括其父司马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它不仅是一部史书,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总结,凡六经、诸史、诸子百家、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古代文化的诸多内容,无不有所总结和评介,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四,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面写照,对帝王、将相、各级官吏、学者文人,游侠、刺客、货殖(工商业者)……总之,社会的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所反映,可以称之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大观园、万花筒。
  第五,取材广泛,史料丰富。那时还没有纸、文献资料或书之竹帛(竹木简,帛书),或铭之金石(青铜器铭文、碑刻、甲骨铭文),搜寻不易,考释困难;司马迁能够搜集、整理这么丰富的史料,其工程之浩大,用功之勤奋,可想而知;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功不可没;从而也就使《史记》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第六,阅读一部史书,不仅要注意它的史料,更要赏析作者的史识,就是史学观点。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评论司马迁说: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又他的是非标准与圣人有所不同,谈论大道,把黄帝、老子摆在前面,把六经放在后面;叙述游侠贬低隐居的处士而颂扬乱世的奸雄;讲述工商业崇尚权势财力而以卑贱贫穷为羞耻;这是他不明智的地方。)”(《汉书•司马迁传赞》)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崇尚道家,说司马谈“先黄老而后六经”是对的。但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把孔子与诸侯并列;又写《仲尼弟子列传》,重视孔学的传承情况;都说明他没有贬抑了儒家,可见班固的评论并不公允。至于班固说司马迁“退处士而进奸雄,崇势力而羞贫贱”,则是说到点子上了。但这恰恰是司马迁的史学观点进步的地方。他冲击了封建社会正统的思潮,动摇了固有的价值观念。对比之下,班固则显得落后和保守了。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自称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社会的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和风格。
  《史记》一书可以作证,这三条司马迁都做到了。
  
  
  本章参考篇目: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李广传》附《李陵传》
  《史记•田叔列传》褚先生补《任安传》
  《史记•匈奴列传》
  《汉书•司马迁传》
  《汉书•李广传》附《李陵传》
  《汉书•匈奴传》
  
  ①匈奴的君主称单于。
  ②古人称小腿为脚,也称胫,就是膝盖到脚跟的部分。孙膑受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称“孙子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