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双生有pc版吗:中国古代兵器——十八般兵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2:16:58
古代十八般兵器详解
刀的种类很多,有青龙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两刃刀)、风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等。其中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常说的大刀。俗语说:“大刀为百兵之帅”,乃大刀实兵器中的佼佼者。《三才图会》器用卷六载:“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此外还有单刀。其中,刀头宽大者名鳝鱼头刀,刀窄形如柳叶者名为柳叶刀,形如雁翎者名雁翎翅钢刀。戒刀为僧门护法防身所用,有单有双。其次根据各门别派系的不同,所用的刀形也有不同。
单刀为“百兵之胆”,又说“刀如猛虎”,所以练单刀要勇猛有力,灵活便利,并有四要之说:一要刚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净俐落,四要杨柳临风。

唐刀
【枪】
枪是四大名器之一(刀、枪、剑、棍),种类很多,有尖枪、花枪、双头枪、钩镰枪等。虽然种类多,但现在主要以练花枪的人居多。
枪以大枪为主,过去曾有“大枪乃百兵之王”的说法。枪杆古有铁制、有攒竹制,现在为练习用的皆为白蜡木杆。白蜡木杆以直而无疤,上细下粗者为佳。枪尖为钢铁制,其形如柳叶者名柳叶枪尖,其形如鸭嘴名鸭嘴枪尖,也有三棱枪尖的名三棱透甲锥。枪缨又名血挡,有棕制,有头发制,有犀牛尾制。
“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花枪虽说七尺长,但一般是根据人体高矮而定,如枪在身边立直,一臂上举五指伸直,枪尖与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动起来灵活迅速,神出鬼没,故有人说花枪是“百兵之贼”。

【剑】
剑有单剑、双剑、短剑之别。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古时文人学者都讲究配剑,一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过去剑有文武之说,所谓文剑配带有剑袍(即剑穗),武剑则不带。
剑的尺寸约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龙泉”之称。其由三部分组成:一剑身,包括剑尖、剑上刃(阳刃、外刃)、剑下刃(阴刃、内刃)、血槽(血线)。二剑柄,包括剑柄、剑镦。三吞口(护手)。
俗语说:“剑走美势”,练起来真是龙飞凤舞,飘洒大方、有刚有柔,有快有慢、有虚有实、有音有律、闪展腾挪、身法矫捷、高低起伏、变化莫测,形象优美动人。

【斧】
斧是一种古老的兵器,用于车马之战,可斫马劈车。因斧前有刺,可用扎法,但与枪的札法不同,枪扎出时要求后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后两把同时用力扎出,这谓“死把”,就像戳棍一般。因其头重,练斧多为左把,有时亦可换把使用。斧顶不可太厚,厚则重,练斧需要相当大的臂力。
短柄双斧,柄长不可过肘,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为月牙形,斧顶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钺】
子午鸳鸯钺是把两个月牙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为一体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有了这种兵器,在遇上带有兵器的敌人时,可攻可守,就比赤手空拳好多了。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钺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使用钺的武将,必定是肩负着荣耀的使命,堂堂正正地扫讨天下。)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

【钩】
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因钩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
练钩时不可有缠头裹脑的动作,也不可以舞花。俗语有“钩走美势”、“钩走浪势”的说法,练起钩来形如波浪,起伏转折很是优美。练单钩的很少,因为其既不同于单刀,又不同于单剑以及单鞭,各部份的使用和表达,要做到恰到好处,是比较难的。

【叉】
叉有牛头叉,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角形,俗称虎叉,按《三才图会》上载名为钢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其中锋长又名飞鱼叉,古时为舟战兵器。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叉。
叉的种类之多,是由于年代久远,逐渐演变,才有如此之多,其实只不过有两股叉、三股叉与五股叉而已。

【鞭】
鞭有单双之分、软硬之别。单鞭有两种,一名“竹节钢鞭”形如竹节;一种叫“水磨钢鞭”,有十三个方形疙瘩,鞭柄和鞭头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双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较轻,右手较重。
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每节有铁环相连,并有两个配环,是较难练的兵器。这种鞭携带方便,可以缠在腰上,或折叠起来放在袋里。

【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双锏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著,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   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简是一头兵器,形与双鞭略同,但简身无节,端无尖,体成棱形,四面向内凹陷,所以称为“四面金装简”,或“凹面简”。
另有一种叫铁尺的兵器,其形如简,四面不内陷,上粗下细,为衙役捕快专用,易于携带,可暗于腰间。
【锤】
锤有长杆单锤,短柄双锤,链子锤等。根据锤头的形状,又分为立瓜、卧瓜、四方、八楞锤等。
长杆锤又称“金瓜”,可分为两种,一为立瓜锤,锤头如瓜形立于杆端。二为卧瓜锤,锤头则横卧于杆端。
短柄双锤,根据其形状可分为两种,一为八楞锤,锤头是八楞的。一为瓜形锤,锤头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长不可过肘。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动起来很费力气,多硬砸实架,所以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之说。

【镐】
挝(镐)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于斧銊,旧式仪仗中时见之。此器大约赤始于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将,不得其用也,近来习此者,巳寥若晨星,盖古法失传矣。惟锤镋之法,皆脱胎于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故北方健儿多能之者。法只十五手,而各势不同,非若刀枪剑斧等法之有重复,意古人随势换法,并未加以组织耳;然按抡舞,亦并不觉其散漫无序,而每手换势,尤见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无锋,尃以猛攻见长,毫无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决不宜用笔挝,因易迟钝而受算也。   镐(挝)、骨朵。锤、椎。  挝,即是抓。抓有长、短、单、双、软之别。长杆抓有“金龙抓”,杆长约六尺,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挠。又有一种叫“笔砚抓”,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形如剑指,掌中握一笔,又名手槊。还有一种短柄双抓,长三尺左右,柄端是一只手,手指微屈,名为“虎爪双抓”。
另有几种软抓,一种是一根绳索,绳端有一铁抓形或鹰抓,名鹰抓飞挝,另有一种两端各有一抓,名双飞抓。还有一种,绳端有一形如蟹钳的抓,名为闭雁飞抓。

【镗】
镗有凤翅镗、雁翅镗、牛头镗、溜金镗、锯齿镗和流星镗等几种。镋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转,其中又有转大转小之分,故有“镋扎捻势”、“镋不离肩”之说。
镋多是两手交换使用,有时左把在后,有时右把在后,舞动起来两手捻转,真是龙飞凤舞

【棍】
棍的种类较多,有大棍、齐眉棍、短棍、三节棍、大梢子棍、两节棍、流星棍等。大棍长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长的,演练时不可舞花,显得姿势雄伟,刚劲有力。
三节棍又名太祖棍、蟠龙棍,是用三节木棍,中间以铁环相连,全长七、八尺,两手可握两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间一节舞花;更可握中间与前端两节,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单手握一节,用两节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动作泼辣。
俗语说棍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与齐眉棍而言,且为四大名器之一。

【槊】
槊是一种重兵器,有狼牙槊、枣阳槊、指槊、掌槊、权槊、衡槊等,皆为长兵。
狼牙槊长约六尺,杆端装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杆下有三棱形铁钻,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枣阳槊与狼牙槊略同,只是槊头呈头形,以铁制或坚木制。
练槊这种兵器,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说:“镋、钯、锤、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棒】
棒有 
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杆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
行者棒长与头齐,比较粗,棒的两端各按一铁箍或铜箍,与棍法相似。《武备志》载:“棒与棍一也,而棒有殊,今之棍即古之杆棒、白棒也。”
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但因棒的种类不同,说法各有所异,故不全如此。
【拐】
拐俗称“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为单拐,小拐是双拐。
大拐名“牛心拐”,杆长四、五尺,杆端之上有一横杙形似牛角,有人称为“牛角拐”。双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苏勒拐等。丁字拐长约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横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拐身同丁字拐但较短,形如卜字。其用法复杂,姿势新颖,动作奇特,有时拄杖一跃而起,如弃岸登舟。

【流星】
流星是一种软兵器,分为单流星和双流星。单流星绳索长约一丈五尺,绳端有一小铜锤,形似甜瓜,大如鸭卵,舞动起来如飞龙穿雾、彩凤撩云,有时把绳缠绕到自己身上后,猛然一抖,锤则一窜而出,其快如飞,有如天上流星。
双流星绳长约五尺,两端各有一小铜锤,是一种较难练的兵器,舞到急处,如疾风骤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飞虎,似过海蛟龙”之说

【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中国古代兵器——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指的均是兵器。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 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主要刀法: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二、 枪,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後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後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主要枪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三、 剑,古代兵器之一,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有书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隋唐,佩剑盛行,然而战场上剑却也是从唐开始没落的,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四、 戟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勾割效果较好,戟是重要的车战兵器。由于戟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为佳,故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到了战国时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摧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戟下侧垂直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与援对应的内取消,只造较长的胡来缚柲。由此,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唐代戟已广用於舞具,至宋代的戟就已很少用於战场了。戟的主要用法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五、 斧,古代兵器。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於商代,不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迤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在军事上,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反甲),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某些方面也是优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例如城堡),步兵用单手斧则必须配盾,或装备副手刀剑。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六、钺,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在古代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经过多代演变,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七、 钩,中国古代兵器名,似剑而曲,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因钩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

八、 叉,中国古代兵器,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的由来比其他兵器较晚,宋元以前,未见于用诸战阵,一说初始于南蛮,一说初始于猎户,现已无从考证。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

九、鞭,中国古代兵器,属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 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7节、9节、13节之分,习称九节鞭。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趟鞭等。

十、锏,中国古代兵器,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在秦汉之后则盛行,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锏多双锏而用。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十一、锤,古代兵器。锤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由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样。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软锤多走悠势,讲究巧劲。

十二、抓,中国古代兵器,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抓分长械及软械两种。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近代这一器械演练者已很少。

十三、 镗,中国古代兵器,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燕子镗、雷震镗等。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等。镗在清代应用甚广,尔后,逐渐减少。

十四、棍,中国古代兵器,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木制的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金属制的棍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还有铁制的带齿带钩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钩棒等。棍是原始人类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无论是军中武术还是民间武艺,都对棍尤为重视。棍作为现代武术竞赛项目之一。多用白蜡杆制。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棍长不得低于本人身高。故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棍的部位可以分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头是棍杆较细的一端的顶部。棍根是棍杆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杆中细的一头。棍术的技击特点是勇猛、快速、多变。其流派很多,仅明代就有少林棍、张家棍等十几种著名棍术。

十五、 棒,中国古代兵器,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丈二棒 其长度为一丈二尺,粗可盈把。棍术的特点是活动范围大,攻防意识强。主要用法有:出、归、起、落、吞、吐、沉、浮等。要求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十六、 槊,中国古代兵器,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 槊一般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十七、 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十八、 流星,即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锤者,绳长约五米,称"单流星";系两个锤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其锤有瓜形、多棱形、浑圆形等,大小如鸭卵。锤身末端有象鼻眼,用于串连环。现代武术运动中演练双流星,主要握持绳索中段,进行立舞花、提撩花、单手花、胸背花、缠腰绕脖、抛接等花法练习,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流星锤,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把手以坚竹制成,缚于软索末端。把手长三四寸,粗盈把。把手为初学者所用。技成后可将把手弃去。流星锤平时将索成四折,或藏于袖中,用时即可一抽而出。


dao刀

qiang枪

jian剑

ji戟

fu斧

yue钺

gou钩

cha叉

bian鞭

jian锏

chui锤

zhua挝

tang镗

gun棍

shuo槊

bang棒

guai拐

liu xing流星
常用兵器介绍
【刀】
刀的种类很多,有青龙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两刃刀)、风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等。其中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常说的大刀。俗语说:“大刀为百兵之帅”,乃大刀实兵器中的佼佼者。《三才图会》器用卷六载:“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此外还有单刀。其中,刀头宽大者名鳝鱼头刀,刀窄形如柳叶者名为柳叶刀,形如雁翎者名雁翎翅钢刀。戒刀为僧门护法防身所用,有单有双。其次根据各门别派系的不同,所用的刀形也有不同。
单刀为“百兵之胆”,又说“刀如猛虎”,所以练单刀要勇猛有力,灵活便利,并有四要之说:一要刚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净俐落,四要杨柳临风。
【枪】
枪是四大名器之一(刀、枪、剑、棍),种类很多,有尖枪、花枪、双头枪、钩镰枪等。虽然种类多,但现在主要以练花枪的人居多。
枪以大枪为主,过去曾有“大枪乃百兵之王”的说法。枪杆古有铁制、有攒竹制,现在为练习用的皆为白蜡木杆。白蜡木杆以直而无疤,上细下粗者为佳。枪尖为钢铁制,其形如柳叶者名柳叶枪尖,其形如鸭嘴名鸭嘴枪尖,也有三棱枪尖的名三棱透甲锥。枪缨又名血挡,有棕制,有头发制,有犀牛尾制。
“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花枪虽说七尺长,但一般是根据人体高矮而定,如枪在身边立直,一臂上举五指伸直,枪尖与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动起来灵活迅速,神出鬼没,故有人说花枪是“百兵之贼”。
【剑】
剑有单剑、双剑、短剑之别。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古时文人学者都讲究配剑,一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过去剑有文武之说,所谓文剑配带有剑袍(即剑穗),武剑则不带。
剑的尺寸约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龙泉”之称。其由三部分组成:一剑身,包括剑尖、剑上刃(阳刃、外刃)、剑下刃(阴刃、内刃)、血槽(血线)。二剑柄,包括剑柄、剑镦。三吞口(护手)。
俗语说:“剑走美势”,练起来真是龙飞凤舞,飘洒大方、有刚有柔,有快有慢、有虚有实、有音有律、闪展腾挪、身法矫捷、高低起伏、变化莫测,形象优美动人。
【戟】
戟的种类不一,有长杆单戟,有短柄双戟。长戟又分为方戟和青龙戟,以及蛇龙戟,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青龙戟和蛇龙戟只有一个月牙。蛇龙戟与青龙戟不同之处,是其前端之刺为弓形。
戟有“百兵之魁”之名,意思是兵器中的魁首。“剑无缠头戟无花”,练法不同于刀枪,故有“戟本一条龙”的说法:龙头能攒,龙口能刁,龙身能靠,龙爪能抓,龙尾能摆。
【斧】
斧是一种古老的兵器,用于车马之战,可斫马劈车。因斧前有刺,可用扎法,但与枪的札法不同,枪扎出时要求后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后两把同时用力扎出,这谓“死把”,就像戳棍一般。因其头重,练斧多为左把,有时亦可换把使用。斧顶不可太厚,厚则重,练斧需要相当大的臂力。
短柄双斧,柄长不可过肘,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为月牙形,斧顶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钺】
子午鸳鸯钺是把两个月牙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为一体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有了这种兵器,在遇上带有兵器的敌人时,可攻可守,就比赤手空拳好多了。
钩】
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因钩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
练钩时不可有缠头裹脑的动作,也不可以舞花。俗语有“钩走美势”、“钩走浪势”的说法,练起钩来形如波浪,起伏转折很是优美。练单钩的很少,因为其既不同于单刀,又不同于单剑以及单鞭,各部份的使用和表达,要做到恰到好处,是比较难的。
【叉】
叉有牛头叉,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角形,俗称虎叉,按《三才图会》上载名为钢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其中锋长又名飞鱼叉,古时为舟战兵器。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叉。
叉的种类之多,是由于年代久远,逐渐演变,才有如此之多,其实只不过有两股叉、三股叉与五股叉而已。
【鞭】
鞭有单双之分、软硬之别。单鞭有两种,一名“竹节钢鞭”形如竹节;一种叫“水磨钢鞭”,有十三个方形疙瘩,鞭柄和鞭头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双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较轻,右手较重。
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每节有铁环相连,并有两个配环,是较难练的兵器。这种鞭携带方便,可以缠在腰上,或折叠起来放在袋里。
【简】
简是一头兵器,形与双鞭略同,但简身无节,端无尖,体成棱形,四面向内凹陷,所以称为“四面金装简”,或“凹面简”。
另有一种叫铁尺的兵器,其形如简,四面不内陷,上粗下细,为衙役捕快专用,易于携带,可暗于腰间。
【锤】
锤有长杆单锤,短柄双锤,链子锤等。根据锤头的形状,又分为立瓜、卧瓜、四方、八楞锤等。
长杆锤又称“金瓜”,可分为两种,一为立瓜锤,锤头如瓜形立于杆端。二为卧瓜锤,锤头则横卧于杆端。
短柄双锤,根据其形状可分为两种,一为八楞锤,锤头是八楞的。一为瓜形锤,锤头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长不可过肘。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动起来很费力气,多硬砸实架,所以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之说。
【挝】
挝,即是抓。抓有长、短、单、双、软之别。长杆抓有“金龙抓”,杆长约六尺,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挠。又有一种叫“笔砚抓”,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形如剑指,掌中握一笔,又名手槊。还有一种短柄双抓,长三尺左右,柄端是一只手,手指微屈,名为“虎爪双抓”。
另有几种软抓,一种是一根绳索,绳端有一铁抓形或鹰抓,名鹰抓飞挝,另有一种两端各有一抓,名双飞抓。还有一种,绳端有一形如蟹钳的抓,名为闭雁飞抓。
【镋】
镋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镋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转,其中又有转大转小之分,故有“镋扎捻势”、“镋不离肩”之说。
镋多是两手交换使用,有时左把在后,有时右把在后,舞动起来两手捻转,真是龙飞凤舞。
【棍】
棍的种类较多,有大棍、齐眉棍、短棍、三节棍、大梢子棍、两节棍、流星棍等。大棍长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长的,演练时不可舞花,显得姿势雄伟,刚劲有力。
三节棍又名太祖棍、蟠龙棍,是用三节木棍,中间以铁环相连,全长七、八尺,两手可握两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间一节舞花;更可握中间与前端两节,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单手握一节,用两节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动作泼辣。
俗语说棍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与齐眉棍而言,且为四大名器之一。
【槊】
槊是一种重兵器,有狼牙槊、枣阳槊、指槊、掌槊、权槊、衡槊等,皆为长兵。
狼牙槊长约六尺,杆端装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杆下有三棱形铁钻,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枣阳槊与狼牙槊略同,只是槊头呈头形,以铁制或坚木制。
练槊这种兵器,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说:“镋、钯、锤、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棒】
棒有狼牙棒、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杆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
行者棒长与头齐,比较粗,棒的两端各按一铁箍或铜箍,与棍法相似。《武备志》载:“棒与棍一也,而棒有殊,今之棍即古之杆棒、白棒也。”
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但因棒的种类不同,说法各有所异,故不全如此。
拐】
拐俗称“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为单拐,小拐是双拐。
大拐名“牛心拐”,杆长四、五尺,杆端之上有一横杙形似牛角,有人称为“牛角拐”。双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苏勒拐等。丁字拐长约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横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拐身同丁字拐但较短,形如卜字。其用法复杂,姿势新颖,动作奇特,有时拄杖一跃而起,如弃岸登舟。
【流星】
流星是一种软兵器,分为单流星和双流星。单流星绳索长约一丈五尺,绳端有一小铜锤,形似甜瓜,大如鸭卵,舞动起来如飞龙穿雾、彩凤撩云,有时把绳缠绕到自己身上后,猛然一抖,锤则一窜而出,其快如飞,有如天上流星。
双流星绳长约五尺,两端各有一小铜锤,是一种较难练的兵器,舞到急处,如疾风骤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飞虎,似过海蛟龙”之说。
中国武术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和般武艺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 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 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 ,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 ,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
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 ,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
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
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十八般兵器——铲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 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明代出现了月牙铲,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装柄。铲后来演变成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负重,或供开路使用。铲的种类有月牙铲,天蓬铲、莲花铲等,其击法有推、压、拍、滚、铲、截、挑等招势。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演练时多走身法,风格别致。
十八般兵器——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一杆纯钢枣槊;别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
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
十八般兵器——弹弓
弹弓是暗器的一种,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全长为练习者的18拳。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普通弓的硬度为二力半即可伤人。用于发射的弹丸有三种:(1)泥丸:用粘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3)金属丸:以铜、或铁、或铅铸成。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须屏息。《弹弓谱》概括其练法要领为《八法歌》:“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当今习此艺者极少。简易的铁丝作架,橡筋为弦的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
弹弓是暗器的一种,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全长为练习者的18拳。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普通弓的硬度为二力半即可伤人。用于发射的弹丸有三种:(1)泥丸:用粘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3)金属丸:以铜、或铁、或铅铸成。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须屏息。《弹弓谱》概括其练法要领为《八法歌》:“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当今习此艺者极少。简易的铁丝作架,橡筋为弦的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
十八般兵器——匕首
匕首,短剑,是一种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始于原始社会的石匕首。商、周以后改为青铜或钢铁制造,为近战防身之用。亦有在刃部淬以毒药,刺及人身即能致死。汉代匕首与长剑并用,骑士配备尤多。晋代剑首为环形,状似纱帽,剑格向下分,剑茎宽平,柄近刃长,与先秦的形制显然不同。晋代张载曾写过《匕首铭》:“匕首之设,应速用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以形彰,功以道隐。”唐代匕首盛行。李白诗《侠客行》说:“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宋代以后,匕首作为武术器械之一种流传至今。其用法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现代武术套路中,多为两手各持一匕首进行演练。对练有“匕首进枪”、“夺匕首”、“双匕首进枪”以及三人“双匕首质牌单刀枪”等。
十八般兵器——弓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二万八千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和绳索等绷紧而成。自有战争 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唐弓、大弓弓长119.46厘米,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代有黄桦、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十八般兵器——流星锤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鎚、飞锤、流星鎚。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 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卖艺人,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四川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流星、流星,专打鼻子,不打眼睛”。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4至5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800厘米有余。运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地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
十八般兵器——戟
戟是器械的一种,始于商周。系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戟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口、龙身、龙四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靠,爪能抓,尾能摆。有青龙探爪、黑龙入洞、懒龙翻身、乌龙摆尾等式子。戟分马上戟和步下戟,双手执这,还可一手握杆,另一手握于月牙内的铁梁上。长戟杆长于大刀,有能舞花,谚称“剑无缠头,戟无花。”戟可左右手前后换把使用,其出之势如同戳棍,故叫“戟扎戳势”各派戟法差异较多,以六路戟法为最佳。戟最基本用法有贴、靠、剁、片、钩、搂刁、提等。
戟分为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分为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还悬有彩绸,上系金钱,叫金钱五色幡),青龙戟(单月牙,杆上画有盘龙,朱漆为饰,悬系彩钺叫金钱豹尾子)、蛇龙戟(戟刺为蛇形,余同青龙戟)、月牙戟、东方戟、护神戟和戟镰、常胜戟等。短柄双戟分单月牙(练者多),双月牙。也系有彩缨球,今皆系红缨。
戟初为兵器,后深化为仪仗和装饰物。如帝王驾前卫士执戟侍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漫题屋壁》诗末两句曰:“门前无列戟,错认野人家。”列戟是官爵的象征。富户条案上古瓶中插银戟,取戟与“给”谐音,象征富贵、自给自足。墙壁上挂有戟图,上画之戟,中为双月牙青龙戟,两旁斜插有单月牙青龙戟。
十八般兵器——钩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两晋时,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技法有推钩、挫钩、撕钩、提钩、钯钩、分钩、搭钩、行钩、云钩、托钩、献月等。演练进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
十八般兵器——斧与钺
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斧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斧和钺历史悠久,1972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锏钺,它说明了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使用青铜的兵器了。陕西出土的秦代“钺”做工相当精致,有刃,有背,上面铸有纹饰。斧和钺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使用方法有劈、剁、搂、抹、云、片等,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
叉与飞叉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属十八般兵器之列,叉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据古籍记载,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水浒》中解珍,解宝打虎时用的就是钢叉。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还记有一种“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叉按形状可分为:牛角叉(俗称虎叉)、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俗称两股叉)等。叉长约五六尺,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
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使用起来叉头、叉柄可用,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如拦、横、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传统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飞虎叉,龙须叉等。飞叉、俗称“开路”,是由叉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在叉柄 上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投掷不中,在绳索收回时,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因而飞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叉即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在我国民间,每当春节、元宵佳节或庙会及盛行“出会”活动,那寒光闪闪,鸣声铿锵的飞叉的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担负着“开路”的任务。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做“开路会”。
飞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时不能用手握叉,任凭它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这就需要运用肌肉的紧张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飞叉的起、落、转、合。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如抡高、踢高、“怀中抱月”、“过桥”等。
武林中擅长飞叉的名家很多,已故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就善舞飞叉,早在1936年他做为中国武术代表队的成员,去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表演过飞叉。山东著名民间艺人,“飞叉大王”刘仲山,身怀绝技,而且,他也是擅长“潭腿门”的拳脚。
百兵之首——棍
我国北方多称棍为“棒”或“白棒”方则称“棍”,而古代多称棍为“梃”或“”,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
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占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国古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扒宗擎,普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学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此书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棍的各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蹭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近百年来,各武术派别创造不同类型的棍术套路很多,数目难以确切统计。各派虽各有异同,但练用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棍法。其形式有单人练、集体练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棍谱说:“棍起空灵多变化”。
棍术就其内容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1)侧重技击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2)侧重艺术性棍法,大都 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减勇敢顽强的精神。
百兵之王——枪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 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宋史?李全传》载,反金起义军女首领杨妙真的杨家犁花枪法精妙非常,杨曾自诩:“二十犁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由枪尖,枪缨,枪杆组成。枪尖为钢铁打制,原始社会枪尖以竹,木削成。枪缨古时多用马鬃制成,今用细麻丝制成,枪杆古多铁制,攒竹制,今用白蜡木杆,枪的长短不同,名称也不同。1.83米称步下枪、2.33米称花枪,2.76米称中平枪,4米为大枪,5.33米为大杆儿,6米称为矛,11米长的为毛竹大杆,现代武术比赛用枪规定,最短必有等于练习者直体站立后再直臂上举的高度。古代大枪、大杆的使用为二人,一人在前扛枪杆,一人在后使用。
枪的各类很多,有花枪、笔枪、大枪、锥枪、槌枪、梭枪(又称飞枪,标枪)、尖枪、太宁笔枪、抓枪、双头枪、双头双枪、钩镰枪、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环子枪、拐子枪、攒竹枪、长顶枪、鸦项枪、素木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龙凤枪、单钩枪、双钩枪、铁钩枪、柳叶枪、蛇镰枪、蛇尾伞枪、柜马枪、捣马突枪等。这些枪的用法除花枪、大枪、双枪、双头枪、钩镰枪外,多已失传。
枪法流传较多的常有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马家枪、沙家枪、 枪、八母枪、子龙枪、大犁花枪和峨嵋枪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长。但基本枪术技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枪法以拦、拿、扎为主,此外还有点、崩、挑、拨、缠、舞花等法。
基本枪术技法:持枪稳活,前管后锁,两手持枪,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枪之势,贵为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根不离腰,三尖相对,所谓三尖相对即鼻尖、枪尖、脚尖。扎枪要直出直入,须平正灵活,迅速,腰腱劲直透枪尖,势 如潜龙出入。扎枪又分为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枪为法,并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还有人说花枪为“百兵之贼”(贼滑之意)。
大枪 枪为“百兵之王”,大枪为“枪中之王”。大枪全长3.56米。把端直径为一虎零一拍(即满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对,中间尚空三指之距)。枪头长0.39米,其重根据枪杆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枪法有:扎、搕、挑、崩、滚、砸、抖、缠、架、挫、挡等。但没有常见的舞花。因大枪体长,动作幅度大,练习大枪要求身不离枪。枪不离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与灵敏的步法。如扎枪时,讲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时至头顶即回,下压时一磕敌械即回。
大枪动作多以功力,实用为主,两人对抗性对扎枪练习,就是提高对大枪各种技法的体验和使用,也是实实在在的长功夫的练习方法。
百刃之君——剑
剑,属双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称。剑的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斗剑、佩剑之风盛行,剑术量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汉趄,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便术显名于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给后世影响很大,故有“鼻剑”之称。宋代以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所代替。剑在古代,除了作为格杀的兵器,锻炼武
艺的器械外,还有多种用途。
其一,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授给亲信大臣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其二,剑被僧、道作为法器,说剑能“隐身”、“降妖”、“杀魔”、“于千里外取人首级”。
其三,剑被作为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古籍中记有严格的佩剑制度,如佩剑人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装饰的金属或玉石等也有所不同。
其四,剑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文人学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剑的结构,一般分显剑身、剑柄两大部分。剑身由剑刃、剑尖、剑锋、剑脊组成你还没柄由剑格(护手)、握柄、剑镡(剑墩,又称剑首)组成。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物。剑的长度,古今差异很大。现出土文物中,短剑约40厘米,类似匕首,可近身搏斗,亦可投掷遥击剑达140厘为,可用双手握柄。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
武术种类很多,各派剑术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基本的剑法特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基本剑法特点你还没势造型优美,招势迭逞轻盈潇洒,韵度自如步法敏伐轻灵稳健,敏捷多变,剑法规整清晰,身剑协调。故武谚有“剑如飞风”、“剑走美式”、“剑似游龙”之称。剑术演练起来,动静、缓疾、升伏、进退、刚柔、轻重、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势等动作轻灵飘逸,似飞凤翱翔你还没势变化吞吐自如、千姿百态。
剑术的演练形式有个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按剑术的练习内容可分为单剑、双手剑、穗剑(有长穗剑与短穗剑之分)、双剑等类。按剑势风格可分为势剑、行剑、绵剑、醉剑。
单剑 常见的一手持剑(多为右手正握剑),进行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剑法多以击、刺、格、洗、劈、砍、撩、提、抽、带、崩、点等为主。
双手剑 双手据抓握剑柄(剑身与剑把均较长),进行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剑势动作简朴,威武、劲力深厚、遒劲,勇猛气势可与刀法媲美。剑法多以劈、砍、撩、刺、击、格等为主。
穗剑 剑首配系长剑穗款待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双手剑术一般不配剑穗,其他剑术多配系短穗)。演练时,步动身随,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奔放。剑法多以穿、挂、云、撩、抹。带、劈等为主。技击时,可以抓握剑穗掷剑击出,此称撒手剑。
双剑 两手各持一剑,款待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演练时,步法轻灵敏捷,身法轻盈柔和,动作潇洒飘逸、圆活多变,剑法多以穿、挂、提为主。双剑又有短穗双剑和长穗双剑之分。
势剑 (又称工剑,站剑)一手持剑,剑动作突出一个“定”字,工整端庄,形健骨遒。桩稳步健剑法清晰,刚劲有力。
行剑 一手持剑,剑势动作突出一个“行”字,行多停少,纵横挥霍。步似行云,身似行蛇气势连贯,剑神合一。
绵剑 一手持剑,剑势动作柔如蕴藉,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你还没法轻缓圆活,柔中寓刚。
醉剑 一手持剑,剑势动作形似醉酒,洒脱自如。忽往复收,乍还疾,步碎身晃,剑法多变。
各种剑术的演练,必须做到内外相应,神形融合,意势合一,剑身如一你还没法轻盈潇洒,清晰明快,静如处子,动似游龙,舞似飞凤。由于剑为双刃,故不能做缠头裹脑,缠背绕腰等动作。不持剑之的,可握为剑指(即食指,中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屈握,拇指屈压于无名指甲上),与剑法、身法密切配合。
常见的剑术套路有:太极剑、太乙剑、武当剑、昆仑剑、昆吾剑、峨眉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八仙剑、八封剑、十三剑、达摩剑、通背剑、绨袍剑、纯阳剑、金钢剑、青龙剑、青萍剑、飞虹剑、龙形剑、龙凤剑、蟠龙剑、螳螂剑等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仅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基本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他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如杨家枪讲八母,乃是拿、拦、颠、捉(内外)、橹、缠拦、还八种基本招法。罗家枪讲究压、打、砸、拿、滑、挑、崩、撑、攉、扎十法。岳家枪则讲劈、抱、砸、创、抽、拦六法。俞大猷注重“长兵短用”,他说:“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见《正气堂集》)枪的威力大,但不易掌握却是公认的。
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说:“风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枪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也。剑之骑马分鬃,拳之探马,即棍之跨剑势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跃步,即棍之骑马势也。拳之右一撒步,长倭好之看刀,即棍之顺步劈山势也。……凡此类,难尽述。”
棍既是打基础的兵器,其招法自然不是太难。特别是一些实用棍法,绝少花招。戚继光所创大棍之法,不过一打一戳,何其简单。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二者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相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此外,象长兵器中的两头蛇、双枪、方天戟,短兵器中的护手钩、子母鸳鸯盆,软兵器中的三节棍、虎尾鞭、鞭里加刀,许多暗器中的脱手镖都是较难练的兵器。谚语概括出掌握兵器的规律,便于习练者正确对待。
百兵之胆——刀
习刀尚猛的习从俗已历千年,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风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练法决定的。单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盘)、刀把等组成。刀尖、刀刃为最锋利部位,主攻背宽厚坚固,主防。
从技法上看,单刀多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幅度较大。古时刀又较重,想在劈砍时刀刀见效,必须快速有力。为了表现出刀术猛的特点,须熟练地掌握各种刀法和力法,做到身法、步法、眼法、刀法的紧密配合。练习时应气充而力雄,身械协调,刀随身转,以身休带四肢,来助刀发力法迅疾轻灵,跳跃旋转,进退自如不风人眼机敏,目光炯炯;挥刀快慢相同,舒敛自如。
刀的种类很多,有单刀、关公大刀、春秋大刀、金刚大刀、青龙大刀、南洋大刀、九环大刀、青龙偃月刀、朴刀、短刀、腰刀、苗刀、双手带(斩马刀)、小双手(又叫匕首刀,原名黑虎刀)等等,其使用方法和要求各有所不同。
单刀的基本刀法有缠头、裹脑、舞花、劈、砍、撩、刺、截拦、搅、随、戳、抢、扎、斩、挂等。实用套路有串刀、三合刀和夜战八方刀。大刀,被称为“百兵之帅”,多以双手执握舞动。主要刀法有:斩、劈、抹、云、撩、错、带等。所谓“大刀看刃”,就是各种刀法在刀刃上运用清晰。演练时,一招一式,大劈大砍,一动一静,威力很大。明代黄圻《三才国会》中说:“公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兵伏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朴刀,是大刀中分量较轻、柄稍短的一种,舞动起来灵活轻快,多为步战使用。又叫双手带。全刀由刀身、刀柄、刀盘、响环第四大部分组成。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十八般兵器——铲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明代出现了月牙铲,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装柄。铲后来演变成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负重,或供开路使用。铲的种类有月牙铲,天蓬铲、莲花铲等,其击法有推、压、拍、滚、铲、截、挑等招势。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演练时多走身法,风格别致。
十八般兵器——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一杆纯钢枣槊;别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
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
十八般兵器——弹弓
弹弓是暗器的一种,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全长为练习者的18拳。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普通弓的硬度为二力半即可伤人。用于发射的弹丸有三种:(1)泥丸:用粘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3)金属丸:以铜、或铁、或铅铸成。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须屏息。《弹弓谱》概括其练法要领为《八法歌》:“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当今习此艺者极少。简易的铁丝作架,橡筋为弦的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
弹弓是暗器的一种,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全长为练习者的18拳。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普通弓的硬度为二力半即可伤人。用于发射的弹丸有三种:(1)泥丸:用粘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3)金属丸:以铜、或铁、或铅铸成。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须屏息。《弹弓谱》概括其练法要领为《八法歌》:“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当今习此艺者极少。简易的铁丝作架,橡筋为弦的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
十八般兵器——匕首
匕首,短剑,是一种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始于原始社会的石匕首。商、周以后改为青铜或钢铁制造,为近战防身之用。亦有在刃部淬以毒药,刺及人身即能致死。汉代匕首与长剑并用,骑士配备尤多。晋代剑首为环形,状似纱帽,剑格向下分,剑茎宽平,柄近刃长,与先秦的形制显然不同。晋代张载曾写过《匕首铭》:“匕首之设,应速用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以形彰,功以道隐。”唐代匕首盛行。李白诗《侠客行》说:“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宋代以后,匕首作为武术器械之一种流传至今。其用法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现代武术套路中,多为两手各持一匕首进行演练。对练有“匕首进枪”、“夺匕首”、“双匕首进枪”以及三人“双匕首质牌单刀枪”等。
十八般兵器——弓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二万八千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和绳索等绷紧而成。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唐弓、大弓弓长119.46厘米,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代有黄桦、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十八般兵器——流星锤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鎚、飞锤、流星鎚。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卖艺人,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四川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流星、流星,专打鼻子,不打眼睛”。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4至5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800厘米有余。运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地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
十八般兵器——戟
戟是器械的一种,始于商周。系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戟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口、龙身、龙四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靠,爪能抓,尾能摆。有青龙探爪、黑龙入洞、懒龙翻身、乌龙摆尾等式子。戟分马上戟和步下戟,双手执这,还可一手握杆,另一手握于月牙内的铁梁上。长戟杆长于大刀,有能舞花,谚称“剑无缠头,戟无花。”戟可左右手前后换把使用,其出之势如同戳棍,故叫“戟扎戳势”各派戟法差异较多,以六路戟法为最佳。戟最基本用法有贴、靠、剁、片、钩、搂刁、提等。
戟分为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分为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还悬有彩绸,上系金钱,叫金钱五色幡),青龙戟(单月牙,杆上画有盘龙,朱漆为饰,悬系彩钺叫金钱豹尾子)、蛇龙戟(戟刺为蛇形,余同青龙戟)、月牙戟、东方戟、护神戟和戟镰、常胜戟等。短柄双戟分单月牙(练者多),双月牙。也系有彩缨球,今皆系红缨。
戟初为兵器,后深化为仪仗和装饰物。如帝王驾前卫士执戟侍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漫题屋壁》诗末两句曰:“门前无列戟,错认野人家。”列戟是官爵的象征。富户条案上古瓶中插银戟,取戟与“给”谐音,象征富贵、自给自足。墙壁上挂有戟图,上画之戟,中为双月牙青龙戟,两旁斜插有单月牙青龙戟。
十八般兵器——钩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两晋时,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技法有推钩、挫钩、撕钩、提钩、钯钩、分钩、搭钩、行钩、云钩、托钩、献月等。演练进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
十八般兵器——斧与钺
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斧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斧和钺历史悠久,1972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锏钺,它说明了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使用青铜的兵器了。陕西出土的秦代“钺”做工相当精致,有刃,有背,上面铸有纹饰。斧和钺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使用方法有劈、剁、搂、抹、云、片等,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
叉与飞叉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属十八般兵器之列,叉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据古籍记载,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水浒》中解珍,解宝打虎时用的就是钢叉。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还记有一种“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叉按形状可分为:牛角叉(俗称虎叉)、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俗称两股叉)等。叉长约五六尺,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
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使用起来叉头、叉柄可用,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如拦、横、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传统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飞虎叉,龙须叉等。飞叉、俗称“开路”,是由叉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在叉柄上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投掷不中,在绳索收回时,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因而飞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叉即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在我国民间,每当春节、元宵佳节或庙会及盛行“出会”活动,那寒光闪闪,鸣声铿锵的飞叉的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担负着“开路”的任务。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做“开路会”。
飞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时不能用手握叉,任凭它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这就需要运用肌肉的紧张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飞叉的起、落、转、合。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如抡高、踢高、“怀中抱月”、“过桥”等。
武林中擅长飞叉的名家很多,已故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就善舞飞叉,早在1936年他做为中国武术代表队的成员,去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表演过飞叉。山东著名民间艺人,“飞叉大王”刘仲山,身怀绝技,而且,他也是擅长“潭腿门”的拳脚。
百兵之首——棍
我国北方多称棍为“棒”或“白棒”方则称“棍”,而古代多称棍为“梃”或“”,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
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占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国古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扒宗擎,普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学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此书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棍的各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蹭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近百年来,各武术派别创造不同类型的棍术套路很多,数目难以确切统计。各派虽各有异同,但练用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棍法。其形式有单人练、集体练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棍谱说:“棍起空灵多变化”。
棍术就其内容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1)侧重技击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2)侧重艺术性棍法,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减勇敢顽强的精神。
百兵之王——枪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故称为“百兵之王”。《宋史·李全传》载,反金起义军女首领杨妙真的杨家犁花枪法精妙非常,杨曾自诩:“二十犁花枪,天下无敌手。”
枪由枪尖,枪缨,枪杆组成。枪尖为钢铁打制,原始社会枪尖以竹,木削成。枪缨古时多用马鬃制成,今用细麻丝制成,枪杆古多铁制,攒竹制,今用白蜡木杆,枪的长短不同,名称也不同。1.83米称步下枪、2.33米称花枪,2.76米称中平枪,4米为大枪,5.33米为大杆儿,6米称为矛,11米长的为毛竹大杆,现代武术比赛用枪规定,最短必有等于练习者直体站立后再直臂上举的高度。古代大枪、大杆的使用为二人,一人在前扛枪杆,一人在后使用。
枪的各类很多,有花枪、笔枪、大枪、锥枪、槌枪、梭枪(又称飞枪,标枪)、尖枪、太宁笔枪、抓枪、双头枪、双头双枪、钩镰枪、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环子枪、拐子枪、攒竹枪、长顶枪、鸦项枪、素木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龙凤枪、单钩枪、双钩枪、铁钩枪、柳叶枪、蛇镰枪、蛇尾伞枪、柜马枪、捣马突枪等。这些枪的用法除花枪、大枪、双枪、双头枪、钩镰枪外,多已失传。
枪法流传较多的常有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六合枪、八母枪、子龙枪、大犁花枪和峨嵋枪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长。但基本枪术技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枪法以拦、拿、扎为主,此外还有点、崩、挑、拨、缠、舞花等法。
基本枪术技法:持枪稳活,前管后锁,两手持枪,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枪之势,贵为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根不离腰,三尖相对,所谓三尖相对即鼻尖、枪尖、脚尖。扎枪要直出直入,须平正灵活,迅速,腰腱劲直透枪尖,势如潜龙出入。扎枪又分为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枪为法,并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还有人说花枪为“百兵之贼”(贼滑之意)。
大枪枪为“百兵之王”,大枪为“枪中之王”。大枪全长3.56米。把端直径为一虎零一拍(即满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对,中间尚空三指之距)。枪头长0.39米,其重根据枪杆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枪法有:扎、搕、挑、崩、滚、砸、抖、缠、架、挫、挡等。但没有常见的舞花。因大枪体长,动作幅度大,练习大枪要求身不离枪。枪不离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与灵敏的步法。如扎枪时,讲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时至头顶即回,下压时一磕敌械即回。
大枪动作多以功力,实用为主,两人对抗性对扎枪练习,就是提高对大枪各种技法的体验和使用,也是实实在在的长功夫的练习方法。
百刃之君——剑
剑,属双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称。剑的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斗剑、佩剑之风盛行,剑术量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汉趄,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便术显名于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给后世影响很大,故有“鼻剑”之称。宋代以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所代替。剑在古代,除了作为格杀的兵器,锻炼武
艺的器械外,还有多种用途。
其一,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授给亲信大臣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其二,剑被僧、道作为法器,说剑能“隐身”、“降妖”、“杀魔”、“于千里外取人首级”。
其三,剑被作为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古籍中记有严格的佩剑制度,如佩剑人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装饰的金属或玉石等也有所不同。
其四,剑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文人学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剑的结构,一般分显剑身、剑柄两大部分。剑身由剑刃、剑尖、剑锋、剑脊组成你还没柄由剑格(护手)、握柄、剑镡(剑墩,又称剑首)组成。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物。剑的长度,古今差异很大。现出土文物中,短剑约40厘米,类似匕首,可近身搏斗,亦可投掷遥击剑达140厘为,可用双手握柄。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
武术种类很多,各派剑术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基本的剑法特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基本剑法特点你还没势造型优美,招势迭逞轻盈潇洒,韵度自如步法敏伐轻灵稳健,敏捷多变,剑法规整清晰,身剑协调。故武谚有“剑如飞风”、“剑走美式”、“剑似游龙”之称。剑术演练起来,动静、缓疾、升伏、进退、刚柔、轻重、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势等动作轻灵飘逸,似飞凤翱翔你还没势变化吞吐自如、千姿百态。
剑术的演练形式有个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按剑术的练习内容可分为单剑、双手剑、穗剑(有长穗剑与短穗剑之分)、双剑等类。按剑势风格可分为势剑、行剑、绵剑、醉剑。
单剑常见的一手持剑(多为右手正握剑),进行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剑法多以击、刺、格、洗、劈、砍、撩、提、抽、带、崩、点等为主。
双手剑双手据抓握剑柄(剑身与剑把均较长),进行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剑势动作简朴,威武、劲力深厚、遒劲,勇猛气势可与刀法媲美。剑法多以劈、砍、撩、刺、击、格等为主。
穗剑剑首配系长剑穗款待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双手剑术一般不配剑穗,其他剑术多配系短穗)。演练时,步动身随,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奔放。剑法多以穿、挂、云、撩、抹。带、劈等为主。技击时,可以抓握剑穗掷剑击出,此称撒手剑。
双剑两手各持一剑,款待剑法套路演练的剑术。演练时,步法轻灵敏捷,身法轻盈柔和,动作潇洒飘逸、圆活多变,剑法多以穿、挂、提为主。双剑又有短穗双剑和长穗双剑之分。
势剑(又称工剑,站剑)一手持剑,剑动作突出一个“定”字,工整端庄,形健骨遒。桩稳步健剑法清晰,刚劲有力。
行剑一手持剑,剑势动作突出一个“行”字,行多停少,纵横挥霍。步似行云,身似行蛇气势连贯,剑神合一。
绵剑一手持剑,剑势动作柔如蕴藉,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你还没法轻缓圆活,柔中寓刚。
醉剑一手持剑,剑势动作形似醉酒,洒脱自如。忽往复收,乍还疾,步碎身晃,剑法多变。
各种剑术的演练,必须做到内外相应,神形融合,意势合一,剑身如一你还没法轻盈潇洒,清晰明快,静如处子,动似游龙,舞似飞凤。由于剑为双刃,故不能做缠头裹脑,缠背绕腰等动作。不持剑之的,可握为剑指(即食指,中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屈握,拇指屈压于无名指甲上),与剑法、身法密切配合。
常见的剑术套路有:太极剑、太乙剑、武当剑、昆仑剑、昆吾剑、峨眉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八仙剑、八封剑、十三剑、达摩剑、通背剑、绨袍剑、纯阳剑、金钢剑、青龙剑、青萍剑、飞虹剑、龙形剑、龙凤剑、蟠龙剑、螳螂剑等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仅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基本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他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如杨家枪讲八母,乃是拿、拦、颠、捉(内外)、橹、缠拦、还八种基本招法。罗家枪讲究压、打、砸、拿、滑、挑、崩、撑、攉、扎十法。岳家枪则讲劈、抱、砸、创、抽、拦六法。俞大猷注重“长兵短用”,他说:“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见《正气堂集》)枪的威力大,但不易掌握却是公认的。
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说:“风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枪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也。剑之骑马分鬃,拳之探马,即棍之跨剑势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跃步,即棍之骑马势也。拳之右一撒步,长倭好之看刀,即棍之顺步劈山势也。……凡此类,难尽述。”
棍既是打基础的兵器,其招法自然不是太难。特别是一些实用棍法,绝少花招。戚继光所创大棍之法,不过一打一戳,何其简单。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二者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相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此外,象长兵器中的两头蛇、双枪、方天戟,短兵器中的护手钩、子母鸳鸯盆,软兵器中的三节棍、虎尾鞭、鞭里加刀,许多暗器中的脱手镖都是较难练的兵器。谚语概括出掌握兵器的规律,便于习练者正确对待。
百兵之胆——刀
习刀尚猛的习从俗已历千年,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风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练法决定的。单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盘)、刀把等组成。刀尖、刀刃为最锋利部位,主攻背宽厚坚固,主防。
从技法上看,单刀多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幅度较大。古时刀又较重,想在劈砍时刀刀见效,必须快速有力。为了表现出刀术猛的特点,须熟练地掌握各种刀法和力法,做到身法、步法、眼法、刀法的紧密配合。练习时应气充而力雄,身械协调,刀随身转,以身休带四肢,来助刀发力法迅疾轻灵,跳跃旋转,进退自如不风人眼机敏,目光炯炯;挥刀快慢相同,舒敛自如。
刀的种类很多,有单刀、关公大刀、春秋大刀、金刚大刀、青龙大刀、南洋大刀、九环大刀、青龙偃月刀、朴刀、短刀、腰刀、苗刀、双手带(斩马刀)、小双手(又叫匕首刀,原名黑虎刀)等等,其使用方法和要求各有所不同。
单刀的基本刀法有缠头、裹脑、舞花、劈、砍、撩、刺、截拦、搅、随、戳、抢、扎、斩、挂等。实用套路有串刀、三合刀和夜战八方刀。
大刀,被称为“百兵之帅”,多以双手执握舞动。主要刀法有:斩、劈、抹、云、撩、错、带等。所谓“大刀看刃”,就是各种刀法在刀刃上运用清晰。演练时,一招一式,大劈大砍,一动一静,威力很大。明代黄圻《三才国会》中说:“公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兵伏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朴刀,是大刀中分量较轻、柄稍短的一种,舞动起来灵活轻快,多为步战使用。又叫双手带。全刀由刀身、刀柄、刀盘、响环第四大部分组成。
【十八般兵器谚语】
【剑走青,刀走黑】
“青”、“黑”是术语,出自武林《春点》(即黑话)。“青”,是轻的通假,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进退不灵,躲闪不疾,谓之“沾青”。
剑器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化取胜。所以说,“剑走青”。
“黑”,狠毒凶猛之意。“走黑”,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在常用短兵器中仅仅是较重。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锋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临阵使用,当依此谚;套路演练也当依照此谚要求去做。剑术套路着重在进退闪躲,腾挪轻疾方面,也是“走青”。刀术演练,风声如吼,气势猛烈,“狠”字当头,仍是“走黑”。谚语“刀如猛虎,剑如飞凤”是对刀法剑法形象化的描写,其意与“剑走青,刀走黑”的意思完全相同
【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
这条谚语通用于鞭类的软器械,如流星锤、绳镖、杆子鞭、铁练等兵器。如果缠绕不清,势必打不着人而打自己。软兵器鞭讲究纵打一线,横打一扇,收到手中是一团,抡将出去是一片。收回时劲力要软,要柔;打出时要刚,要快。所以又有这样的谚语解释鞭法:“收回一团放出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练鞭一定要鞭法清晰,步法稳健,鞭随身转,亦随步换,收放自如,快而不乱。双鞭单鞭,均不易练。有鞭法歌一首可供参考:“七节一抖放亮光,架拨抽打走四方。前打浪子踢球式,后打背锏披脊梁。左打跨虎蹬山脚,右打片马扣里裆。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滚地躺。金丝盘头养脑力,缠肘舒胃养心肠。拦腰围蛇通三气,分水提步好良方。”
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吴斌、飞鞭陈金镜都是精于鞭法的武林前辈。
【锤槊之勇不可敌】
锤,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长兵器。在格斗技术远没有达到影响武术发展的时代,格斗只凭勇力取胜,因此对于兵器便特别重视长度和重量。
古代兵器重得惊人,三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魏书》),折合现代重量有35斤多。宋时李全、元时隋世昌用的是40斤重的铁枪,合今47斤多。这些兵器虽重,但均不如锤,锤又作椎,又称骨朵。古时有石锤、铜锤、铁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锤在军中是主要兵器之一。据《辽史.兵志》载,当时契丹族凡年15以上50以下隶兵籍,必备战马、铁甲和一套兵器,其中就有“”,即锤。宋时岳云使锤,“每战,以手握两铁锤重八十斤。”(《宋史.岳飞》)。宋代的80斤折合现代重量为95.5斤。锤,如此的沉重,使锤的人必是力大超人,勇猛无比,因此不可不觑。
古代兵器讲求长度,也是出于克敌制胜的需要。酋矛长二丈,夷矛长二丈四尺(《周礼.考工记卢人》)。后来盛行的蛇矛长一丈八尺。东晋陈安一手持“七尺大刀奋如湍”,一手持“丈八蛇矛大王左右盘”。丈八矛,也称槊,或称。那时的一丈八尺,约合今一丈三尺三寸,却也不算短了。岳飞“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岳飞》)他的丈八铁枪约合今制一丈六尺五寸,明代最长的沙家竿子长二丈四尺,合仿二丈二尺多。能使用这样长的兵器,没有力是不行的。
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锤槊之勇不可敌。”千万不可轻视使用这类兵器的人,因为他们的力量入入超出常人数倍。
由于格斗技术的不断发展,格斗不再单凭勇力取胜。明清以后,象锤这样过重的兵器和槊这样过长的兵器在军中越来越少,现在武林已难得一见这类兵器,也难得一见能使用这类兵器的人物了。
【百日袖箭千日镖】
袖箭和镖都是暗器。镖,钢制,锐三角形,通常长三寸六分,重六两。重一斤镖,俗称“金镖”。抛掷击人,有扬手镖、阴手镖等法。袖箭是含机械装置的暗器,圆筒中装箭,筒内设弹簧,一按机括,箭即发出,筒长六寸,箭长四寸六分。两种暗器虽大致相同,但袖箭用来省力,射程远近全凭弹簧弹力大小,而镖的掷程远近全凭手腕力量的强弱。二者又都要求掷射准确,因此,使镖显而易见要难于用袖箭了。
【枪怕摇头棍怕点】
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搬、扣即为左防、右防,刺是突击。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得快、圆、中、生风、枪扎得便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数。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手上当,所以务必留神。
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那必是持者已将双手移至棍的末端,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刀为百兵帅】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古史考》称“燧人氏铸金作刀。”《二仪实录》称:“黄帝作刀。”什么是刀呢?《逸雅》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刀击之也。”《二仪实录》讲述了刀的形制:“刀之制,有四阵之刀起自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即有陌刀,军阵用之。又阵障刀,行从障卫则用之。又有长刀,即卤簿千牛将军执之。又仪刀,即武臣佩之。自东晋多虞,遂以木之,饰以金银,佩之以备威仪,即衙刀也。”造刀的方法是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至刃,平铲平削。刀尖锋芒,快利乃妙。其柄以坚木为之,长短则视种类而定。
刀是最普遍应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事则可马步战,较枪又灵活得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宋代刀的形便已非常发展,有手刀(单刀)、大刀两大类。大刀则包括笔刀、戟刀、掩月刀、屈刀、掉刀、凤嘴刀、眉尖刀数种。明代倭寇入侵,带来了倭刀术,显出了威力。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明.何良臣也曾说:“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见《阵纪》)。倭刀的引进,特别是戚继光等又将中日刀法糅为一体,使单刀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到了清代,大刀、长刀、单刀几为军中常用武器,且有飞刀(七寸)、小刀(一尺七寸),风行于世。清末上海小刀会便是一例。刀的流行遍及武林各处,大有统帅百兵之势。说“刀为百兵之帅”自也不算夸张。
古代使刀的名将极多。三国关羽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惜乎没有佐证。史载明初“双刀王”王弼、山东孙镗、大刀郭五,明罗君彦,清初颜习斋,清末小刀会“大刀秀姑娘”周秀英都以刀术闻名,“大刀”王五、“单刀”李存义、“双刀”李凤岗、擅长苗刀的“燕子”郭长生皆为武林名手。抗日战争初期,二十九军大刀队令日寇闻风丧胆。当时西北军中,冯玉祥、吉鸿昌等抗日名将都组织过大刀队。不少武术家为训练大刀队做出贡献。少林拳家金恩忠还曾将其在军中所用教材《实用大刀术》出版。
当代,刀术是武坛赫赫生风的比赛项目,善刀者不可胜数。武术家李青山以七十高龄舞动95斤重大铁刀,功力更是非同小可。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百兵之贼】
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历害。自古以来,戈、矛以至枪,在火器发明前一直是将士常用的兵器,而不似锤、挝、钺等兵器在实战中逐渐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枪及与枪相类的矛、大杆子等兵器比其他兵器用着方便,效应明显,各器难敌。
《事物绀珠》称:“枪,木杆金头,始于黄帝,扩于孔明。”枪,由枪尖、枪杆两大部分组成,辅以枪缨、枪纂。枪的区别在于长度不同及枪尖的重量形制不同,因此也便有许多别称。从明代枪械的形制可看出各家枪法的区别。杨家枪,长一丈八尺;马家枪,长九尺七寸;沙家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尺;汊口枪,长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见明.吴殳《手臂录》)。到了清代,枪的尺寸渐短。五尺五寸称步下枪;七尺称花枪;八尺二寸称中平枪。此外尚有一丈二尺的大枪,一丈六尺的大杆子,一丈八尺的矛。这种形制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离不开各代枪法名家的发明创造、改良革新的。仅以明代枪法为例,便有杨家枪、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汊口枪(见《纪效新书》《阵记》《手臂录》)、金家枪、张飞神枪、五显神枪、拐突枪、拐刃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拒马枪、捣马枪、紫金镖、地舌枪(见《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等。这些枪法不仅枪制不同,而且技术、风格也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同名称的枪势,所指的动作内容要领也往迥异。这许多枪法自然促进了枪术的发展,使枪成为十八般兵器中的长兵之首。
古代以枪成名的武将极多。史载五代王敬尧,能30使斤铁枪;王彦章也“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李全所用铁枪生40斤;杨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清.褚复生,以枪闻名,人称“四平枪”。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大杆子刘仕俊、大枪刘德宽等,均是以枪术闻名的武术家。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或作纵枪横棍。这些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
然而,棍端装尖即为枪,枪若支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便是取之于棍法;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乃是取之于枪法。明.吴殳《手臂录》记述的马家枪法,便是“以杨家(枪)为根本,兼用棍法”。同书所记少林枪法,也是以枪法为主,兼用棍法。明.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蟛则说:“打人千万,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少林棍中竟有七分枪法。尽管枪棍之法互有汲取,但枪走直,棍走横,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的基本特点是绝对变不了的。清末民初山东武术家吕孟超,时称“山东第一棍”。他传留下一路六合枪棍术,倒是一种枪棍合一的技击术。
【手臂录枪根说】
世人但知用枪头,而于枪根殊不留意,技艺所以虚浮也。要、腰、胸、头四者,犹树之有要干枝叶。舍本而逐末,可乎?
敬岩之法,用我之枪根,以制我之枪头,乃用我之枪头,以制彼之枪根,千变万化,尽于此矣。
所谓以我枪根制我枪头者,何也?枪头远而在外,苟不有以制之,则如跋扈之将,不为我用,故必思所以制之。制之有二道。一才器制,一者势制。器制者,根重大而头轻细,其身铁硬,故运用如弹丸之脱手。势制者,如头在上,则根在下,头在左,则根在右,其易知者也。惟头在中而根在下,其理元徽,何也?来枪中平,变态繁多,我草之也,必使枪根略低,令枪肋着彼枪肋,而下枪头直压其前手,则彼无能变换。此敬岩,真如心血也。
杨家枪长,沙家枪长而又软,不能压其头,器制之道先失,则势制之道无所托以行之,是以粗浮一足观也。
所谓用我他头制彼枪根者,何也?用我之枪,理如种植,以要为本,以叶为末,破彼之枪,理如伐树,芟其枝叶,劳而罔功。一斫要柢,则之僵矣。
盖世人之枪,戳则用直力,革则用横力,横直之力,分而不合,故枪法破碎粘滞,不能圆通。敬岩,真如不然。戳中有革,革有有戳,力之直也能兼横,力之横也能兼直,其用枪尖,如有钩者然,能于彼掌中挖而去之。艺技至此,犹惊鬼神矣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同样是刀,形制不同,用法岂可一样?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制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它以缠头、裹脑、砍、刺、撩、抹、拦、截、挑等技术动作组成。演练之中,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
明代传进我国的倭刀法,近代流传的苗刀法、通背刀法,均是双手握刀的单刀法,自然不受此谚所限。
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不清,由难免双刀互碰,甚或伤及自身。故行家观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他的小法是否正确。这便是双刀看走。
大刀是长兵器,且分量很重,过去多为马上战将使用,主要用法是劈、抹、撩、斩、刺、压、挂、格、挑等法。这些用法都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象朴刀、双手带一类的长刀,也在此要求之内。这便是大刀看口。
同样是刀,形制不同,用法岂可一样?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制演练时的基本要求。
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它以缠头、裹脑、砍、刺、撩、抹、拦、截、挑等技术动作组成。演练之中,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
明代传进我国的倭刀法,近代流传的苗刀法、通背刀法,均是双手握刀的单刀法,自然不受此谚所限。
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不清,由难免双刀互碰,甚或伤及自身。故行家观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他的小法是否正确。这便是双刀看走。
大刀是长兵器,且分量很重,过去多为马上战将使用,主要用法是劈、抹、撩、斩、刺、压、挂、格、挑等法。这些用法都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象朴刀、双手带一类的长刀,也在此要求之内。这便是大刀看口。
中国武术古兵械五百三十六种
一、长兵械
1.朴刀 2.象鼻刀 3.双手带
4.春秋大刀 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
7.龙头状元刀 8.三尖两刃刀 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 12.凤枪
13.拐枪 14.抓枪 15.线枪
16.锥枪 17.棰枪 18.铁枪
19.旗枪 20.梭枪 21.花枪
22.拐刃枪 23.拐突枪 24.短刃枪
25.短锥枪 26.单钩枪 27.双钩枪
28.板门枪 29.鸦项枪 30.蒺藜枪
31.九曲枪 32.三眼枪 33.雁翎枪
34.虎牙枪 35.梨花枪 36.环子枪
37.透甲枪 38.火焰枪 39.金钱枪
40.蛇镰枪 41.铁构枪 42.欺胡大
43.巴尔恰 44.留客住 45.竹条镖
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 48.十字镰枪
49.太宁笔枪 50.苗族村枪 51.太极大枪
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 54.少林挠钩枪
55.双头钩镰枪 56.蛇矛 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 60.青龙戟
61.三戈戟 62.九曲戟 63.典韦戟
64.月葫戟 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
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
70.少林殳 71.齐眉棍 72.夹刀棍
73.连珠棍 74.梢子棍 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 77.杵棒 78.马棒
79.抓子棒 80.狼牙棒 81.牛头杆棒
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 84.武当玄武棒
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 87.月牙斧
88.凤头斧 89.鱼尾斧 90.鳌头斧
91.长柯斧 92.宣花斧 93.矬子斧
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
97.套钺 98.铲钺 99.降魔钺
100.月上钺 101.双手钺 102.马叉
103.火叉 104.飞叉 105.叉杆
106.苗叉 107.三头叉 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 110.三股叉 111.四平叉
112.五股钢叉 113.抱头钢叉 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 116.笔挝 117.鹰爪
118.朝天爪 119.金龙抓 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 122.悬星锤 123.朝鲜打糕槌
124.燕子 125.燕咀 126.金牛
127.雷震 128.阴阳 129.夜战
130.风翅 131.九曲 132.五齿
133.元宝铁 134.梅花镏金 135.风翅镏金
136.燕翅镏金 137.齿翼月牙 138.九齿迎风
139.沙氏燕子 140.长铲 141.月牙铲
142.金钟铲 143.葫芦铲 144.凤翅铲
145.槊 146.掌槊 147.禹王槊
148.枣阳槊 149.混唐槊 150.护手槊
151.少林长槊 152.响钯 153.拍钯
154.六齿钯 155.七星钯 156.排耙木
157.九齿钉钯 158.雁镰 159.手镰
160.清代镰 161.少林长镰 162.劈水亮银錾
163.少林劈雷錾 164.狼筅 165.牛角
166.判官笔 167.齐头 168.铁莲花
169.避云锄 170.日本 171.刺天皇
172.朝天镫 173.八岔树 174.少林铁板
175.天罡拦面叟 176.天荷凤尾镡 177.壬九夺命丧
178.八能九环禅杖 179.双月捧镫状元笔 180.少林八宝避云伞 181.双棍 182.连珠双棍 183.太极扎杆
184.双头双枪 185.拦马双橛
二、短兵械
1.汉刀 2.苗刀 3.菜刀
4.戒刀 5.鱼鳞刀 6.鬼头刀
7.雁翎刀 8.砍马刀 9.龙鳞刀
10.滚珠刀 11.鱼头刀 12.三环刀
13.云头刀 14.柳叶刀 15.浪花刀
16.太极刀 17.八卦刀 18.九环刀
19.三环尖刀 20.五齿九环刀 21.金挝钜齿刀
22.护手狼牙刀 23.侠家单剑刀 24.苗族尖刀
25.壮族齿刀 26.景颇长刀 27.彝族短体插刀
28.越剑 29.古龙剑 30.七星剑
31.龙泉剑 32.鱼藏剑 33.蛇形剑
34.彝族波形剑 35.镰斧 36.峨眉
37.钩镶 38.少林金钩 39.铁鞭
40.方节鞭 41.太师鞭 42.秦家鞭
43.雷神鞭 44.蛇形鞭 45.尉迟恭鞭
46.袖锏 47.龙头锏 48.狼牙锏
49.混元锏 50.方楞铜锏 51.棒槌
52.五星骨朵锤 53.蒺藜骨朵锤 54.鞭杆
55.太极棒 56.柯藜棒 57.护手狼牙棒
58.丁字拐 59.二字拐 60.刀枪拐
61.上下拐 62.十字拐 63.孙膑拐
64.钩镰拐 65.鸳鸯拐 66.少林牛头拐
67.灵牙杖 68.达摩杖 69.少林龙头杖
70.少林灵云杖 71.铁扇 72.天罡劈水扇
73.武当太极金扇 74.草镰 75.镰
76.鸡爪镰 77.并头镰 78.风车镰
79.马牙刺 80.蜈蚣刺 81.乾坤圈
82.跨虎篮 83.镏 84.马架
85.板凳 86.铁笛 87.铁箫
88.铁齿 89.铁镐 90.铁棱
91.铁算盘 92.铁扫帚 93.铁如意
94.铁琵琶 95.阴阳钟 96.量天尺
97.龙头船 98.独脚铜人 99.吕祖金锥
100.傣族铁齿 101.护身金佛 102.铜头铁身娃娃槊
三、双兵械
1.月牙刀 2.麟角刀 3.镔铁双刀
4.别离双刀 5.蝴蝶双刀 6.鹿角双刀
7.乾坤日月轮刀 8.双凤日月追魂刀 9.龙凤双剑
10.四门九指剑 11.双马戟 12.回族双戟
13.少林双戟 14.双斧 15.双板斧
16.风头双斧 17.子午钺 18.护手钺
19.金钱钺 20.双手钺 21.蛇形钺
22.龙行双钺 23.子午鸳鸯钺 24.鸡爪鸳鸯钺
25.少林护手双钺 26.八卦子午鸳鸯钺 27.八卦鸡爪鸳鸯钺
28.梅花钩 29.蜈蚣钩 30.鹿角钩
31.双镰钩 32.虎头双钩 33.凤翅双钩
34.双鞭 35.双侠鞭 36.竹节双鞭
37.清代双锏 38.少林双锏 39.凹面双锏
40.布依双锏 41.立瓜锤 42.卧瓜锤
43.雷公锤 44.螺丝锤 45.霸王锤
46.卧瓜铜锤 47.护手六棱锤 48.八棱紫金锤
49.武当双木槌 50.双挠爪 51.虎爪双抓
52.少林追魂铲 53.武当自然双铲 54.京城荷叶双铲
55.男女童子槊 56.苏勒拐 57.葫萍拐
58.鸭子拐 59.双短拐 60.丁字双拐
61.牛心双拐 62.孙膑双拐 63.浮萍双拐
64.八角双拐 65.牛心里拐 66.少林转堂拐
67.少林沉香拐 68.少林乾坤双杖 69.少林分水双錾
70.双圈 71.袖圈 72.乌龟圈
73.乌鳌圈 74.少林如意圈 75.日月乾坤圈
76.日月风火圈 77.少林日月乾坤圈 78.双轮
79.少林五行轮 80.风火双轮 81.火焰风火轮
82.挎虎拦 83.跨虎双拦 84.手刺
85.月牙刺 86.峨眉刺 87.三星刺
88.双轮刺 89.鹿角刺 90.三星针
91.八卦龙形针 92.高祖太阳针 93.判官双笔
94.状元双笔 95.龙凤日月双笔 96.双手镰
97.鸡爪镰 98.鸡刀镰 99.获手师
100.双铁尺 101.少林双橛 102.羊角双橛
103.太极图 104.九龙套 105.五合掌
106.子午钉 107.金刚凿 108.日月牙
109.日月魂 110.双钹 111.铁筷子
112.点穴针 113.宫天梳 114.铁拳窝
115.双迎刷 116.僧鞋 117.铁印
118.鸳鸯手盔 119.少林宝镜 120.双钵
121.日月双 122.闭血鸳鸯铎 123.闭血鸳鸯幡
124.闭血鸳鸯 125.鸡爪阴阳锐  126.莲花夺命钎
127.千里追凤鹤 128.护手双狼牙棒
四、软兵械
1.双头链子枪 2.链子剑 3.两节棍
4.手梢子 5.三节棍 6.少林童子棍
7.铁链夹棒 8.龙头杆棒 9.银丝鹿角棒
10.独角椎 11.三仙叉 12.剑鞭
13.三节鞭 14.九节鞭 15.筒子鞭
16.虎尾鞭 17.赶山鞭 18.龙梢鞭
19.西域鞭 20.蛇形软鞭 21.少林钩鱼鞭
22.廿四节麒麟鞭 23.廿四节赫铃鞭 24.廿八节窜宫鞭
25.卅六节天罡鞭 26.十三节蛇骨鞭 27.十三节麦骨响铃鞭28.大流星锤 29.双流星锤 30.亮银链子锤
31.棱角流星 32.彝族流星 33.狼牙球
34.锚抓 35.双飞抓 36.少林滚龙掌
37.少林大铁锚 38.蛐蜒 39.梢锤四节
40.爝 41.绳镖 42.双头镖
43.绳索 44.山河带 45.蒙仙网
46.串珠 47.拂尘 48.铁莲花
49.血滴子 50.阴阳扁 51.龙须钩
52.呜喽嘟 53.藏族白嘎
五、暗兵械
1.飞镖刀 2.单指剑 3.三指剑
4.匕首 5.袖圈 6.飞叉
7.飞铊 8.飞爪 9.鞭铊
10.有尾飞铊 11.飞锤 12.双飞挝
13.铁蛤蟆 14.铁蒺藜 15.铁鸳鸯
16.梅花针 17.点穴钉 18.锥镖
19.鸳鸯镖 20.燕子镖 21.柳叶镖
22.金钱镖 23.蝙蝠镖 24.四刃镖
25.旋风镖 26.雪花镖 27.枣仁镖
28.三星镖 29.七星镖 30.八刺镖
31.仁者镖 32.四尖四刃镖 33.少林亮银镖
34.袖箭 35.袖内箭 36.梅花袖箭
37.摔手箭 38.卖眉弩 39.少林低头弩
40.点穴针 41.飞腿踢针 42.掌心雷
43.四门张 44.铁橄榄 45.崩龙袖锤
46.少林金钗 47.双头判官笔 48.飞蝗石
49.布依飞石 50.游球 51.排鞋针
52.铁弹弓
六、御射兵械
1.弓 2.弓袋 3.弩 4.三弓床弩
5.弹弓 6.弹丸 7.矢
8.箭桶 9.火龙出水 10.长牌
11.藤牌 12.竹立牌 13.龙头盾牌
14.狮头盾牌 15.虎头盾牌 16.少林盾牌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的古代兵器表明,古代兵器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锏、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还有飞钩、镋、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锏、鎲、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古代兵器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古代兵器一、长兵械
1.朴刀 2.象鼻刀 3.双手带 4.春秋大刀 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 7.龙头状元刀 8.三尖两刃刀 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 12.凤枪 13.拐枪 14.抓枪 15.线枪 16.锥枪 17.棰枪 18.铁枪
19.旗枪 20.梭枪 21.花枪 22.拐刃枪 23.拐突枪 24.短刃枪 25.短锥枪
26.单钩枪 27.双钩枪 28.板门枪 29.鸦项枪 30.蒺藜枪 31.九曲枪 32.三眼枪
33.雁翎枪 34.虎牙枪 35.梨花枪 36.环子枪 37.透甲枪 38.火焰枪 39.金钱枪
40.蛇镰枪 41.铁构枪 42.欺胡大 43.巴尔恰 44.留客住 45.竹条镖 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 48.十字镰枪 49.太宁笔枪 50.苗族村枪 51.太极大枪 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 54.少林挠钩枪 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 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 60.青龙戟 61.三戈戟 62.九曲戟 63.典韦戟 64.月葫戟 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 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 70.少林殳 71.齐眉棍 72.夹刀棍 73.连珠棍 74.梢子棍 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 77.杵棒 78.马棒 79.抓子棒 80.狼牙棒 81.牛头杆棒 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 84.武当玄武棒 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 87.月牙斧 88.凤头斧 89.鱼尾斧 90.鳌头斧 91.长柯斧 92.宣花斧
93.矬子斧 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 97.套钺 98.铲钺 99.降魔钺 100.月上钺 101.双手钺
102.马叉 103.火叉 104.飞叉 105.叉杆 106.苗叉 107.三头叉 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 110.三股叉 111.四平叉 112.五股钢叉 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 116.笔挝 117.鹰爪 118.朝天爪 119.金龙抓 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 122.悬星锤 123.朝鲜打糕槌 124.燕子 125.燕咀 126.金牛
127.雷震 128.阴阳 129.夜战 130.风翅 131.九曲 132.五齿 133.元宝铁
134.梅花镏金 135.风翅镏金 136.燕翅镏金 137.齿翼月牙 138.九齿迎风
139.沙氏燕子 140.长铲 141.月牙铲 142.金钟铲 143.葫芦铲 144.凤翅铲
145.槊
146.掌槊 147.禹王槊 148.枣阳槊 149.混唐槊 150.护手槊 151.少林长槊
152.响钯 153.拍钯 154.六齿钯 155.七星钯 156.排耙木 157.九齿钉钯
158.雁镰 159.手镰 160.清代镰 161.少林长镰 162.劈水亮银錾163.少林劈雷錾
164.狼筅 165.牛角 166.判官笔 167.齐头 168.铁莲花 169.避云锄
170.日本 171.刺天皇 172.朝天镫 173.八岔树 174.少林铁板175.天罡拦面叟
176.天荷凤尾镡 177.壬九夺命丧 178.八能九环禅杖 179.双月捧镫状元笔
180.少林八宝避云伞 181.双棍 182.连珠双棍 183.太极扎杆 184.双头双枪
185.拦马双橛
古代兵器二、短兵械
1.汉刀 2.苗刀 3.菜刀 4.戒刀 5.鱼鳞刀 6.鬼头刀 7.雁翎刀 8.砍马刀 9.龙鳞刀
10.滚珠刀 11.鱼头刀 12.三环刀 13.云头刀 14.柳叶刀 15.浪花刀 16.太极刀
17.八卦刀 18.九环刀 19.三环尖刀 20.五齿九环刀 21.金挝钜齿刀 22.护手狼牙刀
23.侠家单剑刀 24.苗族尖刀 25.壮族齿刀 26.景颇长刀 27.彝族短体插刀
28.越剑 29.古龙剑 30.七星剑 31.龙泉剑 32.鱼藏剑 33.蛇形剑 34.彝族波形剑
35.镰斧 36.峨眉 37.钩镶38.少林金钩
39.铁鞭 40.方节鞭 41.太师鞭 42.秦家鞭 43.雷神鞭 44.蛇形鞭 45.尉迟恭鞭
46.袖锏 47.龙头锏 48.狼牙锏 49.混元锏 50.方楞铜锏
51.棒槌 52.五星骨朵锤 53.蒺藜骨朵锤 54.鞭杆
55.太极棒 56.柯藜棒 57.护手狼牙棒
58.丁字拐 59.二字拐 60.刀枪拐 61.上下拐 62.十字拐 63.孙膑拐 64.钩镰拐
65.鸳鸯拐 66.少林牛头拐
67.灵牙杖 68.达摩杖 69.少林龙头杖 70.少林灵云杖
71.铁扇
72.天罡劈水扇 73.武当太极金扇
74.草镰 75.镰 76.鸡爪镰 77.并头镰 78.风车镰
79.马牙刺 80.蜈蚣刺 81.乾坤圈 82.跨虎篮 83.镏
84.马架 85.板凳 86.铁笛 87.铁箫 88.铁齿 89.铁镐 90.铁棱
91.铁算盘 92.铁扫帚 93.铁如意 94.铁琵琶 95.阴阳钟 96.量天尺
97.龙头船 98.独脚铜人 99.吕祖金锥 100.傣族铁齿 101.护身金佛
102.铜头铁身娃娃槊
古代兵器三、双兵械
1.月牙刀 2.麟角刀 3.镔铁双刀 4.别离双刀 5蝴蝶双刀 6.鹿角双刀 7.乾坤日月轮刀
8.双凤日月追魂刀 9.龙凤双剑 10.四门九指剑 11.双马戟 12.回族双戟 13.少林双戟
14.双斧
15.双板斧 16.风头双斧 17.子午钺 18.护手钺 19.金钱钺 20.双手钺 21.蛇形钺
22.龙行双钺 23.子午鸳鸯钺 24.鸡爪鸳鸯钺 25.少林护手双钺 26.八卦子午鸳鸯钺
27.八卦鸡爪鸳鸯钺
28.梅花钩 29.蜈蚣钩 30.鹿角钩 31.双镰钩 32.虎头双钩 33.凤翅双钩
34.双鞭
35.双侠鞭 36.竹节双鞭 37.清代双锏 38.少林双锏 39.凹面双锏 40.布依双锏
41.立瓜锤 42.卧瓜锤 43.雷公锤 44.螺丝锤 45.霸王锤 46.卧瓜铜锤
47.护手六棱锤 48.八棱紫金锤 49.武当双木槌
50.双挠爪
51.虎爪双抓 52.少林追魂铲 53.武当自然双铲 54.京城荷叶双铲 55.男女童子槊
56.苏勒拐 57.葫萍拐 58.鸭子拐 59.双短拐 60.丁字双拐 61.牛心双拐
62.孙膑双拐 63.浮萍双拐 64.八角双拐 65.牛心里拐 66.少林转堂拐
67.少林沉香拐 68.少林乾坤双杖 69.少林分水双錾
70.双圈
71.袖圈 72.乌龟圈 73.乌鳌圈 74.少林如意圈 75.日月乾坤圈 76.日月风火圈
77.少林日月乾坤圈
78.双轮
79.少林五行轮 80.风火双轮 81.火焰风火轮
82.挎虎拦 83.跨虎双拦
84.手刺 85.月牙刺 86.峨眉刺 87.三星刺 88.双轮刺 89.鹿角刺
90.三星针 91.八卦龙形针 92.高祖太阳针
93.判官双笔 94.状元双笔 95.龙凤日月双笔
96.双手镰 97.鸡爪镰 98.鸡刀镰 99.获手师 100.双铁尺 101.少林双橛
102.羊角双橛 103.太极图 104.九龙套 105.五合掌 106.子午钉
107.金刚凿 108.日月牙 109.日月魂 110.双钹 111.铁筷子 112.点穴针
113.宫天梳 114.铁拳窝 115.双迎刷 116.僧鞋 117.铁印 118.鸳鸯手盔
119.少林宝镜 120.双钵 121.日月双 122.闭血鸳鸯铎 123.闭血鸳鸯幡
124.闭血鸳鸯 125.鸡爪阴阳锐126.莲花夺命钎 127.千里追凤鹤128.护手双狼牙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