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存包柜怎么用:颈椎正骨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8 21:19:01

颈椎正骨十法

  [收藏] 2010-11-12 17:18标签: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        椎间盘绝技


1,一次性复位法:让患者卧在病床上用手抓住床栏,然后在后面抓住患者的两个脚脖使劲往后拽一下,重复3次。
   3天一次。坚持做30天。
2,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3,白芥子,川乌,等分为末。每次用20克,蛋清拌匀,贴突出部位,1-2小时后去药。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 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 ,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 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 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则测量 X线上C2-C4为6cm。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 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安全 
        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目的:以选取进针刀的安全区 。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 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即:(4.0cm-1.2cm)X1/2=1.9cm. 
      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二,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5天做一次,坚持做30天。
1次见效,1-7天止痛,3-5个月即可根治。 

 

祖传凤阳门腰部伤痛秘方

感谢医友们多年来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现奋献祖传凤阳门腰部伤痛秘方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在临床上到到帮助
祖传凤阳门腰部伤痛秘方广泛应用于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损伤、尾骨挫伤、尾骨疼痛、腰椎压缩性骨折,骨不连接或骨折愈合迟缓等骨伤
疾病,疗效十分显著,现将配方介绍如下:
药物配伍:续继12-18克、骨碎补12-18克、杜仲12-18克、威灵仙9-15克、制乳香6-9克、制没药6-9克、生地15-25克、地龙9-15克、人中白6-9克、桃仁6-12克、红花3-9克、生甘草6-9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除风祛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1)内服:每天一剂,每天服2次,早晚饭后温服,复渣。连服3-6剂后,见效改为每2天服1剂,直至痊愈。(2)外用:将12味药物研成粗末,用酒糟或米酒、米醋、茶仔油调敷。每天6-8小时,连续6-15天。若皮肤出现过敏,可加入西药利凡诺药水和麻油调敷,则可避免再次发生药物过敏。
随症加减:
(1)腰部瘀血明显可见:加牛膝12克、泽兰9克、大黄3克。
(2)腰部损伤胀痛:加元胡12克,香附9克。
(3)腰椎骨质增生:加炒白芍15-25克、木瓜9克、鸡血藤15-25克。
(4)腰部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的用量。
(5)腰肌劳损者:可加重骨补、杜仲、续断等补肝肾、强筋骨药物的用量,并适当减少乳没、中白、桃红等活血化瘀药物的份量,而腰部损伤初期的治疗则与上述情形恰恰相反,中期治疗用药份量基本与原处方保持一样,后期用药则偏重于补肝肾的药物。对于陈年腰部旧伤,则应加重动物药地龙的用量,或加入适量的炙山甲。
(6)尾骨挫伤、尾骨疼痛:加入特别引经药物白土茯15-30克,小颠茄根6-12克。
(7)妇女经期前后腰痛:用药稍偏重于活血药,另加入阿胶8克烊服。用药宜月经干净后3天服用。
(8)腰椎管狭窄症:可加入土鳖虫8-12克,炙山甲8-12克、祈蛇12克。
(9)腰椎骨压缩性骨折:用煅然铜、煅狗骨、煅磁石、珍珠末等份研成极细末冲服,每次3-5克,每天2次
(10)腰跨关节“啪啪”作响:应用秘方调治15-30天后,改服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丸。小活络丸白天用黄酒送服,每天1丸。上述药丸需连服1-3个月方见良效。
(11)骨折愈合迟缓或骨不连接:可用煅狗胫骨5副、鹿茸30克、煅磁石30克、煅然铜30克、祈蛇30克(炙酥)、珍珠粉30克,上药共研成细末,用腰部伤痛秘方汤冲服,每次3-5克,连服20-30天后可做X光检查,可见有骨痂生成,继续服用2-3个月,骨折处可完全愈合。
说明:(1)秘方治疗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时,最好结合索引、少林推拿疗法。
(2)服药期间至痊愈后15天内,忌食牛肉、雄鸡、扁鱼、酸菜等发物。
(3)秘方对由肾结石、肠胃炎、感冒、内分泌失调、肥胖症等原因所引起的腰痛无效。
(4)草药大颠茄的根不能代替小颠茄的根   

关节疼痛立竿见影

性别:男,45岁
职业:建筑工人
自叙膝关节疼痛数年,曾服中西药物并“抽液”治疗两次.效果不明显来诊。
检查:
    右膝关节肿胀明显 ,屈伸不利,阴陵泉附近尤为疼痛,面积约手掌大小,委中附近有瘀络,走路跛行。
   先在委中放血,然后针心门穴(主穴)最后又扎一个太白穴(牵引针)令其动,5分钟过去奇迹出现,原先不敢屈曲的关节屈伸自如,并疼痛消失。

   又诊 :按以上针法留针半小时,
连续针了五天肿疼消失,改为每周针两次作为巩固治疗。
现已过去一月病情稳定。  坐骨神经痛的速治穴位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自疗也行,你可以不信,但你可以试试
取穴方法:
[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一针治愈坐骨神经痛
患者李某,男,51岁,自述前一日在单位午睡后,感觉有点冷,并自觉右下肢酸痛,次日加重,前来我处针灸治疗。该患者否认腰椎病史,症见右下肢自臀部及腿外侧至足痛甚,自称“我感觉筋短了”,疑是风湿阻络,坐骨神经痛。给其针灸治疗。
患者仰卧位,患肢抬高约70度角,在承扶穴上,相当于股横纹(臀下)的中点进针三寸,予以提插捻转中强刺激,针感有触电样向足尖放射为度,有针感后用手握空拳自大腿的上至下(股至足方向)敲击,以放松其整个腿部的肌肉,刺激二至三次后出针,不留针,整个过程也就三五分钟。结果该患者当时疼痛症状消失,很高兴的离开。第三日我打电话咨询,在无复发,完好如初,一次治愈。我用该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多年,均收到满意疗效。  董氏奇穴特效配穴
         作者:董景昌 胡文智1 正会穴治流鼻血尤具(卓效)。 流鼻血
2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之
(特效穴)。 半身不遂  
3 上瘤穴治疗脑瘤(特效)   脑瘤   
4 上瘤穴治疗脑癌(奇效) 脑癌
5 灵骨穴治疗肺癌、肺气肿、肺积水时配大白穴(奇效)。 肺癌、肺气肿、肺
积水
6 灵骨穴治疗半身不遂时配大白穴、上三黄穴、通肾穴、通关穴、通背穴、通山
穴、通天穴、正会穴(奇效)。 半身不遂
7 耳圆穴治疗解酒醉(特效) 解酒醉
8 灵骨穴治疗经痛配门金穴、四花上穴特效。 经痛  
9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
胃病有(奇效)。 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10 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同时取用为治疗坐骨神经痛、骨刺之(特效穴)。 坐
骨神经痛、骨刺
11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 心律不
整  
12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 狭
心症
13分金穴治疗过敏性鼻炎、鼻蓄震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咳嗽
14 正筋穴、正宗穴为治嵴椎痛、耳鸣之(速效)。 嵴椎痛、耳鸣
15 正会、前会、后会、镇静四穴为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之(特效穴)。也是治
疗四肢颤抖(舞蹈症)之(特效穴)。 神经衰弱、失眠、四肢颤抖(舞蹈症)  
16 正筋穴、正宗穴为治嵴椎痛、耳鸣之(速效)。 嵴椎痛、耳鸣
17 大白治急性肺炎(特效) 急性肺炎
18 大白穴以三稜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炎(特效)。 小儿气喘、发高烧、
肺炎 90
19 侧间穴(肠炎特效) 肠炎
20 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同时取用为治疗坐骨神经痛、骨刺之(特效穴)。 坐
骨神经痛、骨刺
21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 狭
心症
22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 心律不

23 合金穴治疗过敏性鼻炎、鼻蓄震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咳嗽
24 三圣穴治疗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 高血压、低血压过高症
25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
年胃病有(奇效)。 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26侧间穴以三稜针扎出血(有特效) 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27 心脏麻痺(特效)、眩晕(特效)、胸闷(特效) 心脏麻痺、眩晕、胸闷  
28 大白穴配灵骨穴治疗范围甚广,凡属气滞血淤之症均有(奇效)。 气滞血淤
之症  
29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为治疗四肢痿弱症之特效穴 四肢痿弱症  
30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之(特效穴)。 半身不遂  
31 治疗梅毒、淋病时需配分技上、下穴(奇效)。 梅毒、淋病  
32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 心律不
整  
33 重子穴治小儿疾患以三稜针刺出血(特效)。 小儿疾患
34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 狭
心症  
35 治疗妇女百病,本穴配妇科穴(奇效)。 妇女百病  
36 小閒穴治疗肠炎(特效)疝气(特效) 肠炎、疝气  
37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
年胃病有(奇效)。 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38 其门穴,其角穴、 正三穴为治疗痔疮、下腹部发炎症之(特效穴)。 疗痔
疮、下腹部发炎症  
39 心脏麻痺(特效)、眩晕(特效)、胸闷(特效) 心脏麻痺、眩晕、胸闷  
40 内金穴治疗过敏性鼻炎、鼻蓄震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咳嗽  
41 三圣穴治疗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 高血压、低血压过高症
42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为治疗四肢痿弱症之特效穴 四肢痿弱症
43小閒穴以三稜针扎出血(有特效) 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44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之
(特效穴)。 半身不遂  
45 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同时取用为治疗坐骨神经痛、骨刺之(特效穴)。 坐
骨神经痛、骨刺  
46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 狭
心症  
47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 心律不
整  
48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
年胃病有(奇效)。 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49 三圣穴治疗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 高血压、低血压过高症
50心灵穴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对治疗心脏疾病疗效神速。配地宗穴为治疗心
脏病之(特效穴) 心脏病  
51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之(特效穴)。 半身不遂
52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为治疗四肢痿弱症之特效穴 四肢痿弱症  
53 治疗妇女百病,本穴配妇科穴(奇效)。 妇女百病  
54 重仙穴治小儿疾患以三稜针刺出血(特效)。 小儿疾患  
55 心脏麻痺(特效)、眩晕(特效)、胸闷(特效) 心脏麻痺、眩晕、胸闷  
56 五形穴在临床上治疗腰肾疾病确具(卓效)。 腰肾疾病  
57 重子穴配重仙穴为治疗背痛、胸痛之(特效)穴。 治疗背痛、胸痛  
58五形穴治疗腰酸痛(特效)上肾孟炎(特效) 腰酸痛、上肾孟炎  
59 本穴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对治疗心脏疾病疗效神速。配地宗穴为治疗心
脏病之(特效穴) 心脏病
60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 狭
心症  
61 地宗穴为急救要穴、效果不下于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急救时本穴配手
解穴(奇效)   急救  
62 五形穴在临床上治疗腰肾疾病确具(卓效)。 腰肾疾病  
63 五形穴治疗腰酸痛(特效)上肾孟炎(特效) 腰酸痛、上肾孟炎                
64 正会、前会、后会、镇静四穴为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之(特效穴)。也是治
疗四肢颤抖(舞蹈症)之(特效穴)。 神经衰弱、失眠、四肢颤抖(舞蹈症)  
65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
年胃病有(奇效)。 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66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之(特效穴)。 半身不遂  
67 五花穴治疗失眠配镇静穴(特效)。可任取一至二穴应用。失眠  
68 五花穴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足跟痛
69 火包穴用于堕胎(特效)。 堕胎  
70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 心律不
整  
71 肩峰穴治疗乳癌(特效)、乳腺炎(特效)、乳头炎(特效)、半身麻痺(
特效)、 乳癌、乳腺炎、乳头炎、半身麻痺  
72心灵二穴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对治疗心脏疾病疗效神速。配地宗穴为治疗
心脏病之(特效穴) 心脏病
73 五形穴在临床上治疗腰肾疾病确具(卓效)。 腰肾疾病
74 五形穴治疗腰酸痛(特效)上肾孟炎(特效) 腰酸痛、上肾孟炎
75 肩峰穴为治疗乳癌、乳腺炎、乳痈之特效穴如配足部之双龙穴(神效)。 乳
癌、乳腺炎、乳痈  
76 肩峰穴配地宗穴、木关穴为治半身麻痺、痿症之(特效穴)。 半身麻痺、痿
症  
77正脑二穴治疗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咳嗽不止  
78 五花穴治疗失眠配镇静穴(特效)。可任取一至二穴应用。 失眠  
79 五花穴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 足跟痛  
80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之(特效穴)。 半身不遂
81 肩中穴配建中穴有清血作用,用以治疗胆固醇过高(效果甚佳)。 治疗胆固
醇过高  
82 五花穴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 足跟痛  
83 上曲穴、肩中穴、云白穴为治疗小儿麻痺之第一(特效穴)。 小儿麻痺  
84 五形穴在临床上治疗腰肾疾病确具(卓效)。 腰肾疾病
85 五形穴治疗腰酸痛(特效)上肾孟炎(特效) 腰酸痛、上肾孟炎  
86 肩中穴配建中穴治疗膝盖疾病(特效)。 膝盖疾病  
87 肩中穴治疗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
及殿部皮肤病有特效)、瘰疬(特效) 膝盖关节炎、膝盖扭伤、皮肤病、瘰疬  
88 正脑三穴治疗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咳嗽不止  
89 镇静穴治疗失眠(特效)、心脏病引起之前额头痛(特效)。 失眠、心脏病
引起之前额头痛  
90 五花穴治疗失眠配镇静穴(特效)。可任取一至二穴应用。 失眠
91 肩中穴配三重穴治疗瘰疬(特效)瘰疬  
92 五形穴治疗腰酸痛(特效)上肾孟炎(特效) 腰酸痛、上肾孟炎  
93五花穴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 足跟痛  
94 总枢穴以三稜针点刺出血治肝霍乱(特效)。 肝霍乱  
95 五形穴在临床上治疗腰肾疾病确具(卓效)。 腰肾疾病  
96 肝门穴治疗腿内侧痛(立除) 腿内侧痛  
97 中白穴治坐骨神经痛(奇效)、骨刺(奇效) 坐骨神经痛、骨刺  
98中白穴配下白穴为治岔气(特效)、闪腰岔气、骨刺、坐骨祺经痛及耳疾之(
特效穴)。
99 五花穴治疗失眠配镇静穴(特效)。可任取一至二穴应用。 失眠
100 肝门穴治疗急性肝炎(特效) 急性肝炎
101 建中穴配合肩中穴治疗膝盖关节炎、膝盖痛、肩痛、五十肩、清血、血管硬
化症状(特效)。 膝盖关节炎、膝盖痛、肩痛、五十肩、清血、血管硬化。
102 下曲穴、建中穴、李白穴为治疗小儿麻痺之(第二特效穴)。 小儿麻痺
103 五花穴治疗失眠配镇静穴(特效)。可任取一至二穴应用。 失眠
104 下白穴治坐骨神经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气(特效) 坐骨神经痛
、骨刺、岔气
105 驯马下穴治疗乳腺炎(特效)、各种皮肤病患(特效)、青春痘(特效)  
乳腺炎、各种皮肤病患、青春痘
106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07 治疗肝痛配肝穴,并兼治急性肝炎(特效) 肝痛、急性肝炎
108 五花穴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 足跟痛
109 正嵴一穴、正嵴二穴、正嵴三穴为治疗嵴椎疾病之(特效)穴。尤其是腰椎
骨疾病更有(卓效)。如配合骨关穴、木关穴效果更为明显 嵴椎疾病、腰椎骨
疾病
110 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的特效 睾丸疾病
111 正嵴一穴、正嵴二穴、正嵴三穴为治疗嵴椎疾病之(特效)穴。尤其是腰椎
骨疾病更有(卓效)。如配合骨关穴、木关穴效果更为明显 嵴椎疾病、腰椎骨
疾病
112 驯马下穴治疗乳腺炎(特效)、各种皮肤病患(特效)、青春痘(特效)  
乳腺炎、各种皮肤病患、青春痘
113 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有很好的疗效) 疝气、前列腺肿、
阴茎肿痛
114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15 驯马下穴治疗乳腺炎(特效)、各种皮肤病患(特效)、青春痘(特效)  
乳腺炎、各种皮肤病患、青春痘
116 正嵴一穴、正嵴二穴、正嵴三穴为治疗嵴椎疾病之(特效)穴。尤其是腰椎
骨疾病更有(卓效)。如配合骨关穴、木关穴效果更为明显 嵴椎疾病、腰椎骨
疾病
117 火灵穴治疗痔疮出血(特效)。 痔疮出血
118 治疗皮肤病配驰马穴(显效)。 皮肤病
119 治疗神经痛配中白穴(奇效)。 神经痛
120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21 浮间、外间通常两穴一起取用(效果佳)。 疝气、膀胱炎、尿道炎、牙痛
、胃脘痛、小肠胀气
122 后椎穴治疗支气管炎(特效)、老人夜间咳嗽(特效) 支气管炎、老人夜
间咳嗽
123 火串穴配腕顺一、二穴治重听(特效)。 重听
124 可配合李白穴、云白穴,(功效倍增)。双手取穴不忌。 尿道炎、膀胱炎
125 后椎穴、首英穴、育英穴对老人夜间冷咳确卓效。 老人夜间冷咳
126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27 正阳一、二、三穴配火灵、火集、火山等穴以三稜针点刺出血、治疗心脏扩
大无力、痔疮、胸闷、胸痛(特效)。 心脏扩大无力、痔疮、胸闷、胸痛
128 后椎穴治疗支气管炎(特效)、老人夜间咳嗽(特效) 支气管炎、老人夜
间咳嗽
129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30 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以稜三针点
刺出血,治胃肠胀气、脇痛(甚效)。双手取穴不忌。 胃肠胀气、脇痛
131 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疗眼科诸疾(奇效)。 眼科诸疾
132 后椎穴、首英穴、育英穴对老人夜间冷咳确卓效。 老人夜间冷咳
133 手五金穴治疗手脚麻木(特效) 手脚麻木
134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35 后椎穴、首英穴、育英穴对老人夜间冷咳确卓效。 老人夜间冷咳
136 后椎、首英、育英三穴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特效)。 慢性支气管炎
137 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以稜三针点
刺出血,治胃肠胀气、脇痛(甚效)。双手取穴不忌。 胃肠胀气、脇痛
138 金枝穴治疗肺结核(特效) 肺结核
139 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以稜三针点
刺出血,治胃肠胀气、脇痛(甚效)。双手取穴不忌。 胃肠胀气、脇痛
140 手千金穴治疗手脚麻木(特效) 手脚麻木
141 金辅穴治疗肺结核(特效) 肺结核
142 六快穴配马快水穴治尿道结石有(卓效)。 尿道结石
143 三肩穴对五十肩(手臂不举奇效)。 五十肩
144 十八星穴治疗呕吐反胃(特效)、心闷(特效)、头晕眩晕(特效)、项紧项痛(
特效)、偏正头痛(特效)、小儿胀气(特效)、急性胃炎(特效)、感冒发热畏冷(特
效)、颈椎骨骨刺(特效) 呕吐反胃、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小儿胀气
、急性胃炎、感冒发热畏冷、颈椎骨骨刺
145 天士穴、地士穴、人士三穴为治疗气喘之(特效穴)。 气喘
146 三肩穴对五十肩(手臂不举奇效)。 五十肩
147 门金穴配妇科穴为治疗妇女经痛、下腹部炎症之(特效穴)。 妇女经痛、
下腹部炎症
148 门金穴配四花上穴为治疗胃炎、肠炎之(特效穴)。 胃炎、肠炎
149 门金穴治疗月经前后抽痛阵痛(特效) 月经前后抽痛阵痛  王燮荣整脊手法--腰椎复位手法一.侧卧斜扳法:(最常用)
   体位: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
   手法:医者左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于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
二.抱腋转腰法
   体位: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两侧髂前上棘或大腿外侧根部以固定骨盆。
   手法:医者从后方穿过腋下抱住?双肩,令患者上身后仰,医者在拉伸牵引状态下,以腰椎为枢钮,将患者上半身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力顿挫旋扭一下,可闻及复拉声响;同法再向对侧旋扭一下,术毕。
三.仰卧屈膝压腹法
   体位: 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
   手法:医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双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用力将患者双膝向腹部弹压3次,术毕。  
四.俯卧压骶法
   体位: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
   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
   说明:
   1、以上四法,适用于I°一Ⅱ°腰椎向前滑脱(滑移)而无椎弓根崩裂者 (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
   2、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至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
3、无论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法复位后应即予以腰围固定2周以上。  
4、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驰,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
5、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
6、复位后的卧姿:
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
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7、复位后之床上功能锻炼法:“不倒翁”翻滚操(自取名)
   手法复位后卧床体息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滚动式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仰卧低头,下肢屈曲,双手抱于月国窝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个身体呈蜷曲状或半球状,并以臀部为支点,当屈膝一仰头时,身体向头端滚动;反之,当低头收腹起坐时,利用双足跟下蹬之力带动整个身体向足端滚动。
   切记:
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