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快代理商后台:读书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15:07

读书札记-

原文:http://bbs.hongxiu.com/

1、谁是你的知音

苏格拉底在70岁那一年被判处了死刑。他的学说因为二个弟子的记录而得以流传。一个是大哲学家柏拉图,另一个是军吏出身的色诺芬。衣钵得继,对于死去的哲人来说本来不是件坏事。但是由于柏拉图和色诺芬记录下来的学问完全不同,有的存在明显的矛盾。弄得后人莫衷一是,竞不知谁是谁非。或曰色诺芬一介武夫,蠢尔一物,不足以篡乃师之义,值得相信。或曰柏拉图,智者本色,所记学说,得苏氏真传。
  
持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根据这位先生的经验,愚者是不能复述智者思想的。他以为最能理解哲学家思想的,应该是哲学家的死敌。不知其短,亦不足以知其长。正如中国侠客的命门,总是掌握在敌人的手中一样。在这一点上金庸可以和罗素对话并取得共识。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少年时代,我听过许多嘲笑塾师的笑话。(比如《放狗屁》《请师吃饭》)这些古老的小故事至少在民间传了二百年之久。我一直疑心这些笑话的作者不是旁人,就是塾师的学生。是他们使可怜的尊严师道变成了可笑的小丑。在旧时代的中国,职业的分工是有等级的。农夫看不起商人,商人看不起书生、书生没有人看不起,只好看不起朝夕相处的塾师。那个腰背佝偻,满口之乎者也的乡村塾师,好象是天生的喜剧笑料。此乃为师者之大不幸也。齐白石先生幼年做过木匠,据他所说,同样是木匠---- 他的师傅总能得到同行更多的尊敬,他说他们只配站着和师傅说话。因为齐白石的师傅是雕花木匠,比粗工木匠高那么一眉毛的层次。为此,幼年的齐白石感到无尚的荣耀。这是白石老人的一面之辞。在私下里,我相信那些表面谦恭的木匠,对老雕花匠肯定有更多的诋毁之语。这就是所谓知其所长,必知其所短。

知男人之短者,必是深爱男人之长的女人。知女人之长的,必是深爱女人之短的男人。
  
2、可怕的深度思维
  
理性思辨常常使哲学家变得残酷和无情。哲学家伤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那颗高尚的心灵。哲学家是洞见真理的人。理性为了获得纯粹的价值,常常将情感驱逐出去,以至于本来可以让心灵更加滋润的情感变得无家可归。哲学家的思辨意义对于人类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崇高的。但是哲学家因为职业的特点,常常是不为世俗所理解的。

叔本华少年时代与母亲互为仇敌,及其壮年,竞将一饶舌的邻妇从楼上扔下,而致人伤残。为此叔本华被法院判处每月支付伤者15塔垃费用,直到二十年后老妇去世。寂坐书斋的叔本华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在帐本上写下了“Obit anus,abit onus.(老妇死,重负释。)”。另一位极端的哲学家要数近世之尼采。对,就是这位高呼上帝已死的思想家。提到这个哲学家,我想摘录一些数字,来说明他的成就和不幸:尼采生于1844年, 1869大学尚未毕业,被破例提升为语言学教授,1888年44岁疯狂, 1900去世。造成叔本华与尼采的不幸,有多方面的原因,遗传因素是内因,职业因素是外因。因此,我认为过分地哲学思辨,对人的身心是有害的。

叔本化和尼采都是悲观主义者。事实上在西方思想家中乐观主义更普遍一些。无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都有着共同的缺点: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悲观主义哲学的要义是:相信人生来是受苦的。持此观点者,象大专辨论会的辨手一样,寻找一切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他们关注人生的苦难,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被解释成苦难的开始和结束。因此他所暗示的人生是失望的和没有意义的。乐观主义哲学刚好相反,它的要义是:人是有福的。寒来有衣,饥来得食。上天(不是上帝,这个词有太多的局限)为人类的生存安排好了一切。他们会牵强附会地说,深山里的一支山花,也是上天为了愉悦樵夫的身心而存在的。这种过度的曲解,尽管是善意的,但对于思想家来说也是可耻的。

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对于世界的认识,我们最好持不偏不激的态度。“不如守中”的“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相当的。“中”字除了中间意义而外,还有“恰当、恰好”之意。老子和孔子才是真正的智者与寿者,他们的思考帮助了别人也提升了自己。这是一种善的结局,是一切思想者的真正榜样。
  
3、唯心主义与抽象艺术

康德是近代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位老先生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哲学,为此他放弃了世俗的婚姻。他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通常意义上,我们都会把唯心主义描绘成不科学的落后的东西。实际上,就其蕴含的哲学意义来说,唯心主义是相当可爱的学说。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都认为一切能够被人感知的事物都蕴含了人的精神。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深奥,但是这个理论对于理解抽象造型艺术具有积极的意义。
  
水中的一根木桩及其倒影,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即使有一点意义,也会被其它更有意义的事件所掩盖,比如鸟声,花朵,波涛、云霞。但是如果一个摄影家,利用控制景深的技巧,把水中有倒影的木桩,作单独表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了意义---它附着了人的精神和特质。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凭借不确定的线条语言,表达着模糊的理念。按照黑格尔的美学分类,我认为书法属于典型的东方象征艺术。这种艺术与情感相关,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抒情艺术。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象听音乐、看画、读诗那样触摸得到书法家的灵魂。书法抽象的线条只提供了支离破碎的信息,它所表达的不确定的信息,在不同人的大脑里产生不确定的观感。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种感观描述,从古至今深受学者质疑。这一点上,它更象古老的符咒,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同观者却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就是----参悟自己的心灵。

一切抽象的造型艺术,其存在的价值都是唯心的。即一切能够被人类认知的事物,都蕴含了人的精神。对于抽象艺术品来说,审美的终极意义就是审读人类自己的精神。

  
4、类比与归纳
  
康德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前辈,相比较而言,康德比较可爱一些。他象当时许多的西方学者一样,写过《崇高与美》这样官样文章。在西方每个学者,似乎都必须向公众表达他的爱情观和审美意见。这就象旧时的科举士子,总要写几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一样。不同的是,前者是哲学的人生观,而后者只是言不由衷的政治表态。

现在我们的把美分为崇高美和优美两大范畴。但是康德把它分成了崇高和美。看起来崇高只是几何尺寸的大,在人的情感上它与悚然起敬、威仪相连。而美是柔和、明媚、小巧的,在人的情感上它与快乐、可爱相连。依据康德的看来,男人、大海、夜晚都是具有崇高品性的,而女人、陆地、白昼是具有美的品性的。这种分类对于西方人或许认为是合理的,但是照中国的看法大约是不伦不类的。中国人讲阴阳,阴在前阳在后,阴为女,为地、为水、为夜、为物之负面,阳为男、为天、为火、为昼、为物之正面。阴阳有时是分立的,有时整体的。整体时,阴为物之初始,阳为物之既成。此时,阴阳实为事物发展的连续状态。阴阳首先是统一的,其次才是对立的。
  
康德分类时考虑的是审美意义,中国分类时考虑的内在的机理。人类的思维特点,第一是类比;第二是归纳;第三是演绎。一二是同期同质性的,不能类比就是不能归纳,反之亦然。类比和归纳是从分辨有毒果实开始的,是灵长类动物的本能。但是人却能看到外表不同的事物内部存在的相同机理,因而轻易将其分类。在分类和归纳方面,古代的中国人无疑是最优秀的。典型的代表是《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万千事物,只分成简单的几类。中国很早就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外形迥异的事物,依据其共同的内在机理进行合理的分类。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武器,其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能力的不足。类比和归纳仅看到了事物的局部,所类比和所归纳的只是人类感知的那部分,因此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缺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超过眼、耳、鼻、舌、身及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其它的认知手段以外的事物,是不能为人类认知的,因此也不能被人类类比和归纳,更不能被演绎推定。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赞美上天,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照亮人类发展征程的火把。使人类从愚昧走向了文明。
  
5、同一个世界仅仅是人类的梦想

  
如果人类没有看见罗布泊沙漠深处的沙柳树,那么这棵事实存在的植物,对于人类来说,等于是不存在的。但是生活在这棵沙柳树上的蚂蚁却把这个人类不能感知的绿色植物,看成是最好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蚂蚁、狼、鲨鱼、鸟儿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于人类认识的世界的。同样的道理,旅行家和足不出户的妇人看到的世界也是大不相同的。总之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一个锦衣玉食的富人,早晨起来时说:“昨晚真是个美好的夜晚。”而一个露宿街头的乞丐,早晨起来说:“昨晚真是个倒霉的夜晚。”同样是夜晚,在富人和乞丐那里它蕴含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欧洲白人说世界是美好的,那表示他们满足于自己的丰衣足食、自由民主的生活状态。非洲黑人说世界是糟糕的,那表示他们怨恨于自己的贫穷疾病、饥饿黑暗的生活状态。
  
对于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有同一的梦想。政治家的梦想是权力,商人的梦想是金钱,农民的梦想是丰收、军人的梦想是和平、乞丐的梦想是温饱。
  
6、诗韵及诗性美

  
诗歌与一般语文体作品的差别是“韵”在句外。就是除了语言本身提供的本意加引伸意之外,她还有另一层暗示。这个暗示是诗歌美的核心。古代印度称这个暗示为“韵”,中国古代称这个暗示为“神韵”。
  
一般所说的平水韵、现在新韵是指声音上的有规律的节奏,是将一堆松散的文字串起来的绳索。现代白话诗的失误首先在于散乱的句法,使诗歌失去了优美的旋律;其次是句外无物,没有充分表达诗人的内在的感受。仅仅写出自己感受还不能成为诗歌,你的作品必须扣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品尝到诗外的余韵才是成功的。
  
闻一多所说的诗性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给画美,只止于视觉和听觉二个感观。这是西方美学的局限所在。实际上中国式审美,是要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觉的。非如此,不可解中国古诗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