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协会级位查询:刘卫东书记在区委七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54:27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审议《中共韶关市浈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应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与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7.15”洪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经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19.4亿元,同比增长12.3%,五年年均增长11.6%,比“十五”期末增加了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5.1%,年均增长23.3%,是“十五”期末的近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5亿元,同比增长25.5%,年均增长33.3%,是“十五”期末的4倍多。五年间,共引进外资1.64亿美元,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 个;引进内联项目66.65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11个。浈江产业园产业承接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机重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项目、7.5亿元的汉鸿木业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开工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国镁业项目也已办理注册,准备开工建设,将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镁产业基地;韶能生物质发电项目、国电项目正在跟踪中,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初步显现。
二是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来,我们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武广客运专线、韶赣高速公路和国道323线、省道248线过境段及帽峰大桥建成通车,韶赣铁路、广乐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交通条件更加完善,快速、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风度园国际商业广场、大润发、韶峰物流中心、财富广场等相继建成开业,风度路步行街得到有效整治,城市商贸活动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碧桂园为龙头的一批大型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动工兴建,浈江日益成为宜居首选之地。实施“三江四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山水浈江更加绚丽。
三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推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重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区人武部独立营院投入使用,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涌现出“抗洪英雄”李大为,“中国好人”林锐生,“韶关好人”胡艳香、邝家顺等一批新时代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加强城市管理年”活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四是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教育创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规范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2008年提前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保护和修复了“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等革命历史文化遗迹,2008年建成区文化广场,初步形成了“镇(办)有团、村(居)有队,月月有表演、周周有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打造出了“一月一演”品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连续6年排在全市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市完成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2007年我区被命名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先进单位,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一举扭转了信访维稳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了市委和群众的好评。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年均增长8.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状况良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六是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经受了四大考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经受了百年一遇的“7.15”特大洪灾的考验,夺取了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2008年,我们先是战胜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大力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接着又顺利完成了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举扭转了我区前几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被动局面。2009年以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七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三抓三培三提高”活动和“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全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完善激励关怀机制,给镇(办)干部和村居“两委”人员发放岗位补贴,给村“两委”离任(退休)人员和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开展了全区首批村、社区“十佳”党(总)支部书记评选活动,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了“两新”党组织“应建尽建”。同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浈江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初步形成。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咬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法宝。
(二)必须坚持第一责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不断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积极探索“大综治”社会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信访维稳队伍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做好维稳工作,是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三)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发展形式,广场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加快文化建设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需要,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动力。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浈江的关键。
(五)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根本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区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从全省、全市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就本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承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阻碍我区发展的不利条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全省、全市看,“双转移”战略具有阶段性和竞争性,对我区把握机遇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周边地区交通等环境不断优化使得我区原有的优势不断弱化。就自身而言,经济总量小,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基础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扶贫开发任务重和维稳形势严峻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为核心,以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为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将浈江打造成为韶关城市经济主力军、韶关产业集聚示范区、全市实施“双转移”战略排头兵、韶关宜居环境首选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根本要求,对浈江尤其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牢牢把握了这一主题主线,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为贯彻省委这一部署,区委也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与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是相吻合的,幸福浈江的关键词是经济强区、和谐浈江。这是因为,浈江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作为我区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十二五”发展部署的核心任务。抓住这一核心,就突出了我区“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把握了浈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与浈江特色的统一,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浈江是目的,二者统一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建设经济强区,大力实施“城市带动、科技推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重点打造“一区五带五基地”,即:打造小岛商贸核心区,北片工业经济带、东北片商住经济带、东片科教经济带、南片物流经济带、50平方公里旅游经济带,汽车配件基地、镁产业基地、机械制造基地、木业加工基地、化工产品贸易基地,初步形成具有浈江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今后五年要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1:30.9:67。今年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人民群众更有给力的物质基础。建设幸福浈江,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浈江,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福祉。建设幸福浈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就是说要防止先造成了“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而必须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一核心任务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到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去,贯彻落实到开展“十二五”发展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幸福浈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区上下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扎实努力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步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紧抓实。
1、做大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重点发展园区工业。以浈江产业园为主战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步伐。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木业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到2015年,力争引进80亿元以上的投资,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今年,做好国电等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引进更多大项目;力促中国镁业开工建设,早日投产;确保比亚迪、汉鸿木业等在建项目投产,早见成效;全力做好中机重工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投产企业的服务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引导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延伸。充分利用省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政策,推动我区具有传统优势的有色金属、铸锻机械等高消耗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品优化升级。今年,继续坚持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扶持韶铸、众力发电设备、国润烟草、雷霆国药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加快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培育,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企业扶强扶优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向产品研发、设计、标准、利润等价值链高端发展,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2、做强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一是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围绕小岛城市商贸核心区,着力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增强服务城乡消费市场的辐射力。突出规划、培育南郊化工物流园和韶关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以新规划的黄岗粤北国际物流中心为平台,打造红三角国际物流中心;力争培育两个企业进入省“现代服务业100强”行列。在小岛和沿江建成区建设1-2个商贸城。对浈江路等路段进行商业改造,引导行业聚集,打造专业街市。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其服务业。编制并实施辖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经济。引导星级酒店建设加快步伐,提升酒店业整体服务水平。引导辖区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档次。今年,积极配合市做好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在我市举办的各项筹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不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财富广场等为平台,吸引总部企业进驻我区。四是加快东部开发,推进建筑房地产业有序发展。积极争取省道248线乐村坪支线早日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东部开发,力促早日形成科教经济带。围绕打造东北片中高档商住经济带,以碧桂园项目为龙头,加快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综合开发,推进黄金村、田螺冲片棚户区改造建设以及高尔夫球场周边房地产开发。同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着力拓展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五是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仲裁、公证、咨询策划、广告代理、人才中介、产权交易专项服务业,支持为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做优一产,发展城市型农业。实施“农业精品”战略,突出城市型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织农户种植淮山、粉葛、莲花香芋、五四蕃茄、犁市香瓜等具有浈江特色的农产品,推进特色产品上规模、创品牌。加快改造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辐射能力强、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突出规划引进大型农特产品物流园,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到2013年,发展丰产林基地10万亩以上、油茶基地2万亩、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基地2.5万亩。今年要基本消灭荒山,实现林业生态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4、突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每年力争新增1-2家国家或省级民科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重视技术引进和消化,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落户浈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大力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韶关学院,争取在东部文教区建设IT科技园,推动IT产业不断发展。
5、坚持扩大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坚持把发展重大项目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各类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和引进。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各类项目落户我区。抓紧落实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有关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实施重点项目领导联系督办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快推进广乐高速公路、韶赣铁路浈江段工程建设。加快江河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农田灌排工程、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
6、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重点抓好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木业加工等产业招商。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联动,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7、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引进和培育像国润烟草薄片这样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努力把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科技型、循环型、创税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积极实施农业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工程。大力推进灭荒造林、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矿区生态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及“万村绿”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森林资源和水体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和谐浈江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浈江。
1、加快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办)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要全部达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发展载体。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文化浈江形象。继续实施和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整合我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加快浈江南路、百年东街等文化产品街市建设,打造十里浈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十平方公里旅游文化经济带和犁市龙舟文化节项目。积极引进文化战略投资者,共同打造文化浈江。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3、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面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任务,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两年打基础,再用三年时间一举成功”的目标。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鼓励各镇(办)开展地方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布局,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和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扎实创建省教育强区,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强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积极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及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和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全覆盖,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多项救助制度为配套的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逐步提高困难优抚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7、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区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设备、人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8、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行生育文明,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研究制定人口老龄化应对方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9、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试点工作。
10、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落实责任,创新方式,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集中力量完成省核定的5个贫困村、322户贫困户、1254人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的同时,做好村集体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1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面,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监督作用。
12、加强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完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深入贯彻《信访条例》,保障信访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浈江。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等的安全检查,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党的理论学习和务虚工作会议制度,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公务员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和党员干部培训制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方式。坚持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深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活动,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的规范化管理。今年,要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好区、镇、村(社区)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依章选举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区、镇、村(社区)三级领导班子。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争先创优活动,以“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和“双培双带”、“双定双为”、“支部加协会”等活动为载体,促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继续扎实开展村(社区)十佳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今年,建立区委书记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每月约谈对话机制,全面实现村委会办公楼房化,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认真抓好扶贫村的党建工作,增强脱贫奔康的领导能力。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争取抓特色、出亮点。开展好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为重点,通过推行廉情预警分析,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强化整改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认真执行党政主要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制度,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评廉考廉、廉政承诺、诫勉谈话等制度。抓好行政监察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监督检查,不断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尤其要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廉政工作,确保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和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发挥查案治腐的威慑力。
同志们,未来五年的目标已经确定,发展的蓝图已经描绘,今年的主要任务也已经明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苦干实干拼三年,造福浈江三十年”的精神和气魄,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为实现浈江跨越发展和建设幸福浈江而努力奋斗!
刘卫东书记在区委七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1-24 来源: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
(2011年1月17日)
刘卫东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审议《中共韶关市浈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应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与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7.15”洪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经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19.4亿元,同比增长12.3%,五年年均增长11.6%,比“十五”期末增加了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5.1%,年均增长23.3%,是“十五”期末的近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5亿元,同比增长25.5%,年均增长33.3%,是“十五”期末的4倍多。五年间,共引进外资1.64亿美元,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 个;引进内联项目66.65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11个。浈江产业园产业承接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机重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项目、7.5亿元的汉鸿木业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开工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国镁业项目也已办理注册,准备开工建设,将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镁产业基地;韶能生物质发电项目、国电项目正在跟踪中,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初步显现。
二是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来,我们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武广客运专线、韶赣高速公路和国道323线、省道248线过境段及帽峰大桥建成通车,韶赣铁路、广乐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交通条件更加完善,快速、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风度园国际商业广场、大润发、韶峰物流中心、财富广场等相继建成开业,风度路步行街得到有效整治,城市商贸活动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碧桂园为龙头的一批大型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动工兴建,浈江日益成为宜居首选之地。实施“三江四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山水浈江更加绚丽。
三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推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重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区人武部独立营院投入使用,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涌现出“抗洪英雄”李大为,“中国好人”林锐生,“韶关好人”胡艳香、邝家顺等一批新时代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加强城市管理年”活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四是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教育创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规范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2008年提前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保护和修复了“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等革命历史文化遗迹,2008年建成区文化广场,初步形成了“镇(办)有团、村(居)有队,月月有表演、周周有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打造出了“一月一演”品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连续6年排在全市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市完成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2007年我区被命名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先进单位,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一举扭转了信访维稳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了市委和群众的好评。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年均增长8.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状况良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六是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经受了四大考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经受了百年一遇的“7.15”特大洪灾的考验,夺取了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2008年,我们先是战胜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大力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接着又顺利完成了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举扭转了我区前几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被动局面。2009年以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七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三抓三培三提高”活动和“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全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完善激励关怀机制,给镇(办)干部和村居“两委”人员发放岗位补贴,给村“两委”离任(退休)人员和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开展了全区首批村、社区“十佳”党(总)支部书记评选活动,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了“两新”党组织“应建尽建”。同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浈江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初步形成。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咬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法宝。
(二)必须坚持第一责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不断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积极探索“大综治”社会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信访维稳队伍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做好维稳工作,是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三)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发展形式,广场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加快文化建设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需要,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动力。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浈江的关键。
(五)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根本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区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从全省、全市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就本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承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阻碍我区发展的不利条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全省、全市看,“双转移”战略具有阶段性和竞争性,对我区把握机遇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周边地区交通等环境不断优化使得我区原有的优势不断弱化。就自身而言,经济总量小,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基础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扶贫开发任务重和维稳形势严峻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为核心,以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为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将浈江打造成为韶关城市经济主力军、韶关产业集聚示范区、全市实施“双转移”战略排头兵、韶关宜居环境首选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根本要求,对浈江尤其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牢牢把握了这一主题主线,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为贯彻省委这一部署,区委也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与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是相吻合的,幸福浈江的关键词是经济强区、和谐浈江。这是因为,浈江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作为我区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十二五”发展部署的核心任务。抓住这一核心,就突出了我区“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把握了浈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与浈江特色的统一,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浈江是目的,二者统一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建设经济强区,大力实施“城市带动、科技推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重点打造“一区五带五基地”,即:打造小岛商贸核心区,北片工业经济带、东北片商住经济带、东片科教经济带、南片物流经济带、50平方公里旅游经济带,汽车配件基地、镁产业基地、机械制造基地、木业加工基地、化工产品贸易基地,初步形成具有浈江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今后五年要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1:30.9:67。今年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人民群众更有给力的物质基础。建设幸福浈江,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浈江,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福祉。建设幸福浈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就是说要防止先造成了“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而必须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一核心任务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到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去,贯彻落实到开展“十二五”发展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幸福浈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区上下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扎实努力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步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紧抓实。
1、做大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重点发展园区工业。以浈江产业园为主战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步伐。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木业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到2015年,力争引进80亿元以上的投资,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今年,做好国电等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引进更多大项目;力促中国镁业开工建设,早日投产;确保比亚迪、汉鸿木业等在建项目投产,早见成效;全力做好中机重工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投产企业的服务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引导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延伸。充分利用省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政策,推动我区具有传统优势的有色金属、铸锻机械等高消耗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品优化升级。今年,继续坚持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扶持韶铸、众力发电设备、国润烟草、雷霆国药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加快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培育,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企业扶强扶优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向产品研发、设计、标准、利润等价值链高端发展,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2、做强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一是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围绕小岛城市商贸核心区,着力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增强服务城乡消费市场的辐射力。突出规划、培育南郊化工物流园和韶关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以新规划的黄岗粤北国际物流中心为平台,打造红三角国际物流中心;力争培育两个企业进入省“现代服务业100强”行列。在小岛和沿江建成区建设1-2个商贸城。对浈江路等路段进行商业改造,引导行业聚集,打造专业街市。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其服务业。编制并实施辖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经济。引导星级酒店建设加快步伐,提升酒店业整体服务水平。引导辖区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档次。今年,积极配合市做好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在我市举办的各项筹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不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财富广场等为平台,吸引总部企业进驻我区。四是加快东部开发,推进建筑房地产业有序发展。积极争取省道248线乐村坪支线早日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东部开发,力促早日形成科教经济带。围绕打造东北片中高档商住经济带,以碧桂园项目为龙头,加快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综合开发,推进黄金村、田螺冲片棚户区改造建设以及高尔夫球场周边房地产开发。同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着力拓展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五是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仲裁、公证、咨询策划、广告代理、人才中介、产权交易专项服务业,支持为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做优一产,发展城市型农业。实施“农业精品”战略,突出城市型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织农户种植淮山、粉葛、莲花香芋、五四蕃茄、犁市香瓜等具有浈江特色的农产品,推进特色产品上规模、创品牌。加快改造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辐射能力强、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突出规划引进大型农特产品物流园,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到2013年,发展丰产林基地10万亩以上、油茶基地2万亩、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基地2.5万亩。今年要基本消灭荒山,实现林业生态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4、突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每年力争新增1-2家国家或省级民科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重视技术引进和消化,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落户浈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大力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韶关学院,争取在东部文教区建设IT科技园,推动IT产业不断发展。
5、坚持扩大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坚持把发展重大项目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各类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和引进。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各类项目落户我区。抓紧落实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有关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实施重点项目领导联系督办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快推进广乐高速公路、韶赣铁路浈江段工程建设。加快江河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农田灌排工程、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
6、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重点抓好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木业加工等产业招商。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联动,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7、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引进和培育像国润烟草薄片这样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努力把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科技型、循环型、创税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积极实施农业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工程。大力推进灭荒造林、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矿区生态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及“万村绿”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森林资源和水体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和谐浈江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浈江。
1、加快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办)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要全部达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发展载体。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文化浈江形象。继续实施和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整合我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加快浈江南路、百年东街等文化产品街市建设,打造十里浈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十平方公里旅游文化经济带和犁市龙舟文化节项目。积极引进文化战略投资者,共同打造文化浈江。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3、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面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任务,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两年打基础,再用三年时间一举成功”的目标。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鼓励各镇(办)开展地方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布局,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和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扎实创建省教育强区,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强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积极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及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和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全覆盖,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多项救助制度为配套的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逐步提高困难优抚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7、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区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设备、人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8、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行生育文明,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研究制定人口老龄化应对方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9、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试点工作。
10、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落实责任,创新方式,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集中力量完成省核定的5个贫困村、322户贫困户、1254人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的同时,做好村集体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1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面,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监督作用。
12、加强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完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深入贯彻《信访条例》,保障信访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浈江。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等的安全检查,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党的理论学习和务虚工作会议制度,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公务员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和党员干部培训制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方式。坚持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深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活动,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的规范化管理。今年,要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好区、镇、村(社区)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依章选举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区、镇、村(社区)三级领导班子。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争先创优活动,以“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和“双培双带”、“双定双为”、“支部加协会”等活动为载体,促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继续扎实开展村(社区)十佳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今年,建立区委书记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每月约谈对话机制,全面实现村委会办公楼房化,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认真抓好扶贫村的党建工作,增强脱贫奔康的领导能力。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争取抓特色、出亮点。开展好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为重点,通过推行廉情预警分析,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强化整改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认真执行党政主要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制度,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评廉考廉、廉政承诺、诫勉谈话等制度。抓好行政监察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监督检查,不断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尤其要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廉政工作,确保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和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发挥查案治腐的威慑力。
同志们,未来五年的目标已经确定,发展的蓝图已经描绘,今年的主要任务也已经明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苦干实干拼三年,造福浈江三十年”的精神和气魄,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为实现浈江跨越发展和建设幸福浈江而努力奋斗!
刘卫东书记在区委七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1年1月17日)
刘卫东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审议《中共韶关市浈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应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与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7.15”洪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经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19.4亿元,同比增长12.3%,五年年均增长11.6%,比“十五”期末增加了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5.1%,年均增长23.3%,是“十五”期末的近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5亿元,同比增长25.5%,年均增长33.3%,是“十五”期末的4倍多。五年间,共引进外资1.64亿美元,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 个;引进内联项目66.65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11个。浈江产业园产业承接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机重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项目、7.5亿元的汉鸿木业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开工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国镁业项目也已办理注册,准备开工建设,将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镁产业基地;韶能生物质发电项目、国电项目正在跟踪中,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初步显现。
二是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来,我们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武广客运专线、韶赣高速公路和国道323线、省道248线过境段及帽峰大桥建成通车,韶赣铁路、广乐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交通条件更加完善,快速、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风度园国际商业广场、大润发、韶峰物流中心、财富广场等相继建成开业,风度路步行街得到有效整治,城市商贸活动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碧桂园为龙头的一批大型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动工兴建,浈江日益成为宜居首选之地。实施“三江四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山水浈江更加绚丽。
三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推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重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区人武部独立营院投入使用,人民武装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涌现出“抗洪英雄”李大为,“中国好人”林锐生,“韶关好人”胡艳香、邝家顺等一批新时代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加强城市管理年”活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四是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教育创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规范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2008年提前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保护和修复了“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等革命历史文化遗迹,2008年建成区文化广场,初步形成了“镇(办)有团、村(居)有队,月月有表演、周周有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打造出了“一月一演”品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连续6年排在全市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市完成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2007年我区被命名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先进单位,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一举扭转了信访维稳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了市委和群众的好评。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年均增长8.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状况良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六是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经受了四大考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经受了百年一遇的“7.15”特大洪灾的考验,夺取了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2008年,我们先是战胜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大力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接着又顺利完成了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举扭转了我区前几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被动局面。2009年以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七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三抓三培三提高”活动和“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全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完善激励关怀机制,给镇(办)干部和村居“两委”人员发放岗位补贴,给村“两委”离任(退休)人员和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开展了全区首批村、社区“十佳”党(总)支部书记评选活动,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了“两新”党组织“应建尽建”。同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浈江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初步形成。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咬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法宝。
(二)必须坚持第一责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不断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积极探索“大综治”社会管理新模式,健全、完善信访维稳队伍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做好维稳工作,是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三)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发展形式,广场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加快文化建设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需要,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动力。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浈江的关键。
(五)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的根本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区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从全省、全市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就本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承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阻碍我区发展的不利条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全省、全市看,“双转移”战略具有阶段性和竞争性,对我区把握机遇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周边地区交通等环境不断优化使得我区原有的优势不断弱化。就自身而言,经济总量小,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基础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扶贫开发任务重和维稳形势严峻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为核心,以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为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将浈江打造成为韶关城市经济主力军、韶关产业集聚示范区、全市实施“双转移”战略排头兵、韶关宜居环境首选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根本要求,对浈江尤其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省委牢牢把握了这一主题主线,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为贯彻省委这一部署,区委也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与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是相吻合的,幸福浈江的关键词是经济强区、和谐浈江。这是因为,浈江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同样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作为我区落实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十二五”发展部署的核心任务。抓住这一核心,就突出了我区“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把握了浈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与浈江特色的统一,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浈江是目的,二者统一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建设经济强区,大力实施“城市带动、科技推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重点打造“一区五带五基地”,即:打造小岛商贸核心区,北片工业经济带、东北片商住经济带、东片科教经济带、南片物流经济带、50平方公里旅游经济带,汽车配件基地、镁产业基地、机械制造基地、木业加工基地、化工产品贸易基地,初步形成具有浈江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今后五年要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1:30.9:67。今年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人民群众更有给力的物质基础。建设幸福浈江,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浈江,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福祉。建设幸福浈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就是说要防止先造成了“不幸福”,再去追求“幸福”,而必须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浈江这一核心任务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到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去,贯彻落实到开展“十二五”发展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幸福浈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区上下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扎实努力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步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紧抓实。
1、做大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重点发展园区工业。以浈江产业园为主战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步伐。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木业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到2015年,力争引进80亿元以上的投资,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今年,做好国电等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引进更多大项目;力促中国镁业开工建设,早日投产;确保比亚迪、汉鸿木业等在建项目投产,早见成效;全力做好中机重工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投产企业的服务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动传统工业升级转型。引导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延伸。充分利用省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政策,推动我区具有传统优势的有色金属、铸锻机械等高消耗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品优化升级。今年,继续坚持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扶持韶铸、众力发电设备、国润烟草、雷霆国药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加快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培育,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企业扶强扶优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向产品研发、设计、标准、利润等价值链高端发展,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2、做强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一是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围绕小岛城市商贸核心区,着力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增强服务城乡消费市场的辐射力。突出规划、培育南郊化工物流园和韶关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以新规划的黄岗粤北国际物流中心为平台,打造红三角国际物流中心;力争培育两个企业进入省“现代服务业100强”行列。在小岛和沿江建成区建设1-2个商贸城。对浈江路等路段进行商业改造,引导行业聚集,打造专业街市。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其服务业。编制并实施辖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经济。引导星级酒店建设加快步伐,提升酒店业整体服务水平。引导辖区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档次。今年,积极配合市做好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在我市举办的各项筹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不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财富广场等为平台,吸引总部企业进驻我区。四是加快东部开发,推进建筑房地产业有序发展。积极争取省道248线乐村坪支线早日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东部开发,力促早日形成科教经济带。围绕打造东北片中高档商住经济带,以碧桂园项目为龙头,加快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综合开发,推进黄金村、田螺冲片棚户区改造建设以及高尔夫球场周边房地产开发。同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着力拓展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五是提升中介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仲裁、公证、咨询策划、广告代理、人才中介、产权交易专项服务业,支持为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做优一产,发展城市型农业。实施“农业精品”战略,突出城市型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织农户种植淮山、粉葛、莲花香芋、五四蕃茄、犁市香瓜等具有浈江特色的农产品,推进特色产品上规模、创品牌。加快改造现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辐射能力强、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突出规划引进大型农特产品物流园,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到2013年,发展丰产林基地10万亩以上、油茶基地2万亩、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基地2.5万亩。今年要基本消灭荒山,实现林业生态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4、突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每年力争新增1-2家国家或省级民科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重视技术引进和消化,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落户浈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大力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韶关学院,争取在东部文教区建设IT科技园,推动IT产业不断发展。
5、坚持扩大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坚持把发展重大项目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各类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和引进。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各类项目落户我区。抓紧落实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有关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实施重点项目领导联系督办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快推进广乐高速公路、韶赣铁路浈江段工程建设。加快江河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农田灌排工程、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
6、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重点抓好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木业加工等产业招商。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联动,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7、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引进和培育像国润烟草薄片这样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努力把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科技型、循环型、创税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积极实施农业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工程。大力推进灭荒造林、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矿区生态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及“万村绿”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森林资源和水体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推进绿道规划建设。
(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和谐浈江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浈江。
1、加快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办)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要全部达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发展载体。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文化浈江形象。继续实施和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整合我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加快浈江南路、百年东街等文化产品街市建设,打造十里浈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十平方公里旅游文化经济带和犁市龙舟文化节项目。积极引进文化战略投资者,共同打造文化浈江。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3、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面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任务,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两年打基础,再用三年时间一举成功”的目标。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鼓励各镇(办)开展地方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布局,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和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扎实创建省教育强区,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强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积极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及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和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全覆盖,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多项救助制度为配套的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逐步提高困难优抚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7、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区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设备、人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8、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行生育文明,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研究制定人口老龄化应对方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9、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试点工作。
10、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落实责任,创新方式,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集中力量完成省核定的5个贫困村、322户贫困户、1254人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的同时,做好村集体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1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面,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监督作用。
12、加强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完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深入贯彻《信访条例》,保障信访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浈江。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等的安全检查,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浈江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党的理论学习和务虚工作会议制度,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公务员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和党员干部培训制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方式。坚持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深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活动,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的规范化管理。今年,要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好区、镇、村(社区)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依章选举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区、镇、村(社区)三级领导班子。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争先创优活动,以“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和“双培双带”、“双定双为”、“支部加协会”等活动为载体,促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继续扎实开展村(社区)十佳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今年,建立区委书记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每月约谈对话机制,全面实现村委会办公楼房化,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认真抓好扶贫村的党建工作,增强脱贫奔康的领导能力。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争取抓特色、出亮点。开展好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为重点,通过推行廉情预警分析,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强化整改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认真执行党政主要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制度,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评廉考廉、廉政承诺、诫勉谈话等制度。抓好行政监察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监督检查,不断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尤其要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廉政工作,确保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和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发挥查案治腐的威慑力。
同志们,未来五年的目标已经确定,发展的蓝图已经描绘,今年的主要任务也已经明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苦干实干拼三年,造福浈江三十年”的精神和气魄,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为实现浈江跨越发展和建设幸福浈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