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莫名的布控了:风筝有线 - 刘步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14:10

风筝有线

情感故事 2008-06-06 22:00:33 阅读39 评论1   字号: 订阅

 

儿子才五岁,我却总觉得他已经长大,有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内会模模糊糊生出一丝凄惶与恐惧。

我们父子俩关系异乎常人。我在家的日子不多,一年到头难得和家人团聚几天。但是,只要我在家,我和儿子就成了哥们儿,我们会闹个不停,从白天到晚上,从床上到地下。在儿子面前,我全无平日的沉默与矜持。我们会不停地发生争执,而所有的争执最后都不了了之。这缘于我的信仰:“父亲是你的称呼,不是你的职业”。我试图在父子之间架构出平等与和谐,将世代相传的“代沟”埋葬。

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听别人说儿子象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活计,长久而仔细地端详着儿子……然后,看着天空,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由儿子往前延伸。于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便荡然无存。

有时候,我会和妻看着日渐更事的儿子会心一笑,心中仿佛有一轮太阳正在升起。但是,我的心并不总是甜蜜的,也有突然沉重的时候:儿子那恬静得近乎腼腆的性格,能适应这复杂的社会吗?“要是日子能凝固该多好,我愿意生生世世庇护着永远也长不大的他!”

往往这个时候,我也会想起日渐年迈的老父,想他一世沧桑几经坎坷,想他暮年之际儿女各奔西东昔年那个吵闹的小院萧索得几近荒凉,想他站在村头那棵老树下木然远望……一幅“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景象。我的泪,止不住潸然而下:给老人家尽孝的日子在哪里呢?

“唉,总有一天,我也会象老父那样苍老而孤寂……儿子也象今天的我游走天涯,连坐下来和我谈谈心情的工夫都没有……”

曾经,儿子片刻也离不开妈妈,随着岁月流淌,我们的小院渐渐禁不住他那双小脚。那年春天,我带他去北京,一周之后,我问:想妈妈吗?“不想”,他拨浪鼓一样摇着小脑袋。那一刻,我猛然觉得儿子长大了;也是那一刻,我隐隐品出孩子长大之后为父为母者心中的苦涩。

我们总是盼望孩子长大后大展宏图远走高飞,当有一天孩子真的站在我们面前郑重其事地说:“爸爸妈妈我要远行,您多保重!”的时候,我们心底涌现出来的是幸福还是哀伤?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象老父那样倍感孤寂无助?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的身影,我脑子里会浮现出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一面将风筝放得高高,一面将线牵得牢牢……

 

(谨以此文,送给明天参加高考的刘镜台!)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浏览次数:1008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9-3-17 12:37 | 提问者:laizhe119 最佳答案
帮你搜了些,自己整理下吧:王维《渭川田家》诗歌鉴赏发布日期:2005-12-19 11:18:04 作者:傅如一 出处:唐诗鉴赏辞典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