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覆盖件组成:[评论随笔]一直被课本糟蹋的经典古诗(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49:28
 诗意的活着
  
   蒋介石一辈子也没想明白一个事:为什么打不过毛泽东?
   大棉袄大棉裤,长长的头发,连戴个军帽的时候都少见,毛泽东没有半点军人风度;师范出身,连军事小学都没念过。而蒋介石,军校出身,还留过学,戎装严整,一举一动合乎军人操典。这蒋介石怎么就打不过毛泽东呢?老蒋到死也没想明白,别人更想不明白。其实,答案毛泽东早就告诉过老蒋,只是蒋介石自己没听明白。
   重庆谈判,毛泽东公开了九年前写的《沁园春 雪》。看了这首词,蒋介石令众文胆回应一首,可是谁也回不出来,老蒋只得叹息。可就是这么折腾,蒋介石也没明白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意思是说:老蒋,你打不过我!因为你没有诗意。
   连诗意都没有的蒋介石,自然品味不出其中味道,最后一败涂地,还不知是怎么回事。也有一人看明白这首词的,这人就是卫立煌。卫立煌兵败辽沈,最后离开沈阳时,叹过一句:这毛泽东打仗跟写诗一样。
   卫长官是明白人,他知道作战是要讲诗意的,干什么都要讲诗意。有诗意,大开大合,大手笔,大气度,已经得了根本,并不在意一城一地,一师一旅。
   有意思的是,写了许多诗的人,并没有诗意。如康熙,写了那么多的诗,却没让人感觉到诗意来。
   自古诗意论英雄,项羽、关羽、诸葛亮、拿破伦,全是失败者,可是,没有人歌颂战胜他们的人胜利者,他们这些失败的人倒是英雄。
   诗意是不讲理的。三英战吕布,仨人打一个,明显的欺负人,可是一个顶仨的吕布不是英雄,欺负人那哥仨倒成了“英”。
   项羽只留下一首“力拨山兮气盖世”,刘邦留下两首,项羽是失败者,刘邦是胜利者,人们却不觉得刘邦有诗意,倒将诗意给了项羽,歌颂项羽的诗有许多,仿佛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中国历史绝对不是完全的有历史,其中有很大部分是诗意造成的。
   先说诸葛亮,这就是个诗意造成的人。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那被歌颂的业绩,其实是拼着命发动战争。七擒孟获,七出祁山,一直打到死。可是,怪了,没人说他是战争贩子,没有人骂他穷兵黩武,没人揭露他给蜀地人民造成的灾难。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三国鼎立理论,其实就是反对统一,让国家分成三瓣。可是也没人骂他。再换一个角度,他对历史的影响远远不及耶律楚材、刘基、范文程,可是,他名气极大。
   这就是诗意的作用。《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打造成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历史让文学改变了。
   再说说项羽。以项羽的思维方式,他是不可能完成统一。假设他真的胜利了,这人会是个超过秦始皇的暴君,他的王朝也很难长久。项羽真得了天下,汉族可能会成为楚族,但这个民族很难是后来的样子。奇怪的是,极少有人骂项羽,而胜利者刘邦却受到很多的责骂。
   这也是诗意搞的。《史记》给了项羽一个诗意的形象。
   现在不是讲究旅游么,说说西湖。
   从水质看,从面积看,从植物看,西湖也就是一个湖,跟我家附近那个湖差不到哪儿去。可是,西湖曾经有过白居易,有过苏东坡,有过岳武穆,把这些去了你再看看,给你钱你都不一定去。
   家乡要斥巨资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问了我。我说:“用不着那么多钱。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过程是:历史——文学——建筑。要是考证出金太祖在那儿拴过一回马,曹雪芹坐过这块石头。别的不用,立个牌子就是景点,不用花钱。”
   宋徽宗写了不少诗,写得也不错,可他也没有诗意。可能是因为这人活得太没骨气。同是亡国之君的李煜,却让人感觉到诗意,因为李后主虽是亡国者,却说了不少真话。
   我有唐诗我怕谁?别老拿年薪十万勒我,我和李白喝酒,他当了五花马,说:没事,够咱俩喝一阵子了。喝光了我还有件千金裘。别老拿癌症吓唬我,我活过唐朝,我见过屈原。我劝的话他全不听,他对我说:好好活着,年轻人,没准能赶上四个现代化。也别用房子涨价烦我,跟杜甫住对面屋时,老杜说过:急什么,等有了广厦,任你挑套大户型。
   由于读诗,老婆说“变得比真驴都犟。就是找不着真驴,要是找到,定牵PK。”她一手的面粉,就点我脑门子说:你呀你,你就是办公室那张椅子!跟领导最贴近,却天天挨屁吃;人家用得着你,拿你垫屁股,不用了,你就一边去;谁要往高处上,谁都踩着你;你要是一有动静,立马有人修理。你呀你,长了四条腿,都不会挪动挪动地方!
   读诗就这点儿好,不用跟活人生气。我是这条想的,苏轼让人枷走,我已经气得不行。唐宋元明清的气我都生,再跟他们发火,岂不气杀了我?我钻被窝看书去。
   一辈子也难得一件唐朝瓷器,可是唐诗到处都是,贱得没人理会,为什么不读读唐诗?因为疏远了诗,其实我们活得不如唐朝。保护华南虎,保护大熊猫,谁想到保护我们的诗,保护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读诗人?
   汽车、电视、网络,全世界喊着“提速”,而读诗是最不能快的,坐下来安安静静读诗吧!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没有古美国,因为美国从来没古过,也没有古中国,因为中国一直古着,从古到今文化没有间断。
   现在的诗哪里去了?现代化还要不要诗?这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胡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何其芳等等等等,力图复活诗,可是,没有成功,当代的舒婷、北岛、顾城、余光中、席慕蓉等等等等,力图复兴诗,有成功。诗的最后一响是上世纪80年代,此后诗几乎就消失了。
   其实,诗的衰落是从元代开始的。
   宋词是诗的最高峰,之后,就一蹶不振。到了元代,词被曲取代了。曲是戏剧的一部分,是需要演出场所、演员、观众的,而这些对于诗词不是必要的。从此,诗词从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的文字艺术。于是,它就衰落了。
   诗歌,诗一诞生,就与歌是一个整体,它只不过是歌词而已。我们现在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其实是感受到了一部分,它们没有唱起来。这个时代,能够歌唱的才是诗词。只写出了好诗,创作并没有完成。等于养了个漂亮女儿,但还没有过嫁出去。有了好的谱曲诗才完整了。
   元代诗与唱分离后,诗离开了社会,成为书斋中的东西。从此走上下坡路。那么多人努力振兴诗,没有成功,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有一个大约的传说。幼儿园一个孩子向老师告状:“他骂我,他说我爸爸是诗人。”老师找到“骂人”那个,说:“你怎么骂人呢?再说了,诗人也不全是坏人呀!”现代的诗人就是这么尴尬。
   其实,现在诗一直兴旺着并没有衰败。诗在哪里?诗在歌里。那些美好的歌中的词,首先是诗。诗不好,歌是不可能好的。有了电视机后,歌曲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歌首先有词,然后谱曲,然后是配器、音响什么的,最后是唱。可是,歌星最走红的星星。歌词作者没有几个出名的。说“谁的歌”,就是谁唱的歌,仿佛作者就是歌手。
   许多古典文学名著被改成电视剧,你改一通,我改一通,你这么改,他那么改,已经打起来了。奇怪的是,就是没有人给李白、杜甫的诗谱曲。我是不会,我要是会,就给所有的经典诗歌全谱上曲子,让古代诗歌更接近原貌,让我们更接近古人。
   前面说了,诗已与歌脱离,独立了。独立让诗付出了代价,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单纯的诗,很能让人沉静,让人思索的空间,比歌曲要大得多。
   沉静、思索是当代人类最为稀缺动作。静静地读诗,又是最为廉价的消闲。可是,人类难得停下来了,就是停也是花钱上健身房,不肯静静地读诗。
   每一个少年都是喜欢沉静阅读的,只是他们渐渐长大了,人们自动地放弃了安静。
   有一个朋友,得到一件疑似宋瓷,冲我显摆。他说:“你不懂,你不懂,这叫艺术。从中可以感受古代艺术。”
   一提艺术,我来了劲儿,中国的艺术,最顶尖的就是诗词。我就与他谈诗词。真是扫兴,他对古代诗词知之甚少。一回,又谈上宋瓷。他三个指头聚在一起捻捻,说:“这个啊,这个,钱,值钱呀!你不懂。”
   一个朋友,有钱了许多钱仍拼命赚主儿。我说:“累不累,差不多得了。为啥要那么多钱?”他说:“你不懂,你懂么?你不是爱好文学么,钱多了,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稳稳、消消停停看书、写作了。”我说:“我现在已经舒舒服服、安安稳稳、消消停停看书了,用不着折腾呀!”
   财富的终结,确实是在艺术上,那个朋友这块儿说对了。嘴巴、眼睛、耳朵、腿脚、屁股,它们的需要容易满足,要钱的是精神消费。你要那么大的房子,主要不是为了住着舒服,还不是想让人家说个好?精神消费确实要钱。可是,赚钱有如踩上转轮的小白鼠,前面永远是一根需要踩下的横杠,没有终点。赚钱多累呀,读诗多休闲,那就读诗呗!
   在书店,一位先生长时间翻看唐诗。我认为这是知音,就满怀希望凑上去搭话:“您喜欢唐诗?”先生说:“哪里——为了孩子。”怪不怪,为了孩子,却不为自己。既然是好事为什么不共同享受?为什么不让自己首先拥有诗意?
   说到诗意,有人要问:到底什么是诗意?
   首先声明:谁要是解释明白了“诗意”这两个字,谁就是千古罪人。诗意是维娜期的断臂,许多人试图为断臂复原,全是傻子。这是个永远的谜,猜它人类才有意思。看电影时,旁边一位猛的说出:“他是特务,我看过一回了。”最烦这路破坏悬念的人。人类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明知是无解的方程,却时时想得到答案,于是,趣味出来了。
   字典说“诗意”是“能给人以诗一样美感的意境”。
   我最同情编字典与注释的人,解释、注解、诠释,古人的注、疏、传、解、译,全是出于无奈,没有办法。以“狗”解释“犬”,应该是到位了,可是,狗腿子、狗屁、臭狗屎、狗娘养的不可换成“犬”,军犬、救护犬也不能用“狗”。
   没有办法。只能暂时按字典上说。
   没有办法,写这本书也是没办法。
   毕竟是序言,也说说这本书。
   我是个教书的,学生问我,我也问自己,这本书就是回答这些的。
   想在用一本书解释中国的诗歌,显然是徒劳的,不要说一本书,就是一生,就是几百个一生,也是不可能的。我敢肯定,就是再过一千年,也解释不清一首《长恨歌》。这本小书,只是说出与前人不同的解释,所选的古代诗歌,基本是高中前学过的。
   这些古代诗歌,已经被前人咀嚼透了,似乎说不出新鲜的话了,其实不然,这本书的基本原则是,只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或者前人讲过没有到位的。已经有人说过的,不再让读者花钱重看一遍。
   古代诗歌已经讲了那么多年,难道说还有没讲到没讲透的?当然有大大的有。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前全解释为江水最后冲破青山,青山没能遮住江水。这就是误解。“遍身罗绮者”过去全解释为富人,其实只是女人。“红了樱桃”并不是樱桃正红,而是红已经过去了,不再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应当是“隔”,人们忽略了,以为就是“中间”“之间”。“郁姑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间”,应该是“掺”,“中间”是其中掺杂,并不是一个词。“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是晚秋的晚,决不是天色的晚。
   “悠然见南山”的“见”,是争讼多年的问题,其实这个“见”就是会见,是陶渊明将南山当成一个人看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隔”是有丰富内涵的,可是没看到谁解释它。“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红”与“笑”透露同的信息并没有得到重视。
   为什么那么多的古人,并没能解释好同为古人的作品?
   一、古人距离古人比我们近,但是,古人知道古人并没有我们多。因为,我们知道的是古人,加上后来的古人,加上今人的总和,古人的信息量远远不及我们。
   二、古人毕竟是古人,他们的思维、认识受到局限,有些东西他们看不出来。
   三、古人没有市场意识。他们写的诗评、注释是给文人、书生看的,不管老百姓、普通读者。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许多解释古代作品的人“依然如古”,跟着古人走。解释一些首诗,先说某人,字什么,号什么,又号什么,籍贯什么,生于什么,唐某宗某年(公元某年)中进士,唐某宗某年(公元某年)什么官,当官的地方括弧是现在的某省某县,括弧某书又认为某县是两个的某地。写到这儿,已经把读者写烦了,往下人家就不爱看了。注释又是,青山:绿色的山。白草:西北的一种草。瀚海:大沙漠。武判官,不详。判官,官职名。给读者无效信息。读者更烦了。这么弄几下子,好好的诗,意境破坏殆尽。学生只得硬着头皮,为老师、家长、考试而背诵了。
   考证某诗人于某日见到了谁,某县开元年间叫什么,长庆年间又改成什么,这些全有必要的。只是,没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
   证明某首诗是在挖苦谁,是影射什么,也是有必要的,但是,作者既然将作品献给社会了,就应该将挖掘其中的审美意义把在首要。
   对古代诗歌的解读,应该现代化;对所有古代的解读都应当现代化,这是应当是我们中国的又一个现代化。
   这本书是献给大众的,许多事与读者关系不大,对诗本身意义不大的,就不说了。
   有人对我说:诗有屁用,能当饭吃?
   我说;您吃过钻戒么?钻石与馒头,你取得一个?
   我曾给学生出过一回怪题:一行写唐朝皇帝,另一行写唐朝诗人,比比看那一行多。结果是,没有一个学生写的皇帝多于诗人——诗人永存,皇帝主要是年号形式存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诗人与化学家、物理学家是并列在一起的。黄皮肤、黑头发判断不了是不是中国人,但是“床前明月光”能,“少小离家老大回”能。摁亮台灯,我们读诗吧,诗能让我们的生命至少延伸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