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车宽是多少:武汉社会主义地方志事业三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00:19

武汉社会主义地方志事业三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03:39  汉网-长江日报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获得的荣誉及出版的成果。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武汉方志馆)正门。

 

  由武汉方志网改造升级为的武汉市情网。

 

  武汉方志馆书库。

 

  《武汉市志(1980—2000)》首发式。

  杨玉莲邓先海

  1979年底,武汉市老领导刘惠农、黎智及一批有识之士,鉴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掌握地情资料的需要,提出编写一部自鸦片战争以后的武汉历史与现状的史书,从而引伸出编修武汉新志的议论和设想。在他们的大声疾呼和倡议下,一批有志于此者的志士仁人,立志编出武汉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统一的武汉城市志书。《长江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一定要编好新的武汉地方志》的评论。武汉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由此发轫。

  自1980年5月起,武汉地方志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30年迈出了三大步。第一个10年,是武汉地方志由修志到编刊、编鉴开拓发展的阶段,基本形成"一主两翼"(以编修《武汉市志》为主,同时编纂出版《武汉春秋》和《武汉年鉴》)的格局;第二个10年,是地方志工作向纵深发展的10年,首轮市志和市辖县志全面完成,市级年鉴和部门年鉴齐头并进,方志馆藏极大丰富,志鉴书刊硕果累累;第三个10年,是地方志事业获得大发展的10年,第二轮市志高质量提前完成,城区志鉴编纂并驾齐驱,多系列地情资料丛书不断推出,形成了编修地方志书、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地情资料书刊、传播地情资料信息的新格局,开辟了纸质、影像、网站立体修志用志的新天地。30年来,武汉地方志工作者以“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辛勤笔耕,无私奉献,已将一项地方志编纂工作变成一项既服务当代又惠及子孙的地方文化建设事业。

  ——全面完成两轮市志。首部《武汉市志》编纂工作始于1980年6月,从篇目设计、征集资料到组织编纂,动员了由千余人参加的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全覆盖的一次地情调查,至1999年10月全部出齐28卷、1250万字。这部卷帙浩繁、资料翔实厚重的新志,记载了全市1840-1985年145年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第二部《武汉市志(1980-2000)》编纂始于2002年,并于2007年底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的19个城市中率先出版。该志分8卷、计1050万字,充分记述了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武汉改革开放20余年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2010年4月,市志办根据两轮志书组织编撰出版了90余万字的《武汉市志简明读本》。

  ——以《武汉年鉴》为龙头、《武汉城市圈年鉴》为补充、市辖区年鉴以及主要行业年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格局渐成。1985年创办的《武汉经济年鉴》,成为国内继《广州经济年鉴》之后的第二家编辑出版年鉴的城市。1986年改为《武汉年鉴》后,成为市政府主编的地方综合年刊。至2009年共出版25卷,累计3 500余万字。按照市委"年鉴要年年办,而且要一年比一年办得好"的要求,《武汉年鉴》内容不断创新,装帧质量不断提高,出版时间不断提前,2007年实现了“一大两小”(即大16开《武汉年鉴》和小型《武汉年鉴·实用手册》和武汉年鉴电子版)的创新式拓展。2008年开始,又组织编纂出版《武汉城市圈年鉴》,积极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服务。1986年以后,《武钢年鉴》、《武汉城建年鉴》、《武汉铁路分局年鉴》、《武汉金融》(年鉴)、《武汉工运年鉴》、《武汉教育年鉴》、《武汉公安年鉴》、《武汉水运年鉴》、《武汉卫生年鉴》等一批部门年鉴陆续出版。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全市13个区至2009年实现了区区编年鉴。

  ——《武汉春秋》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创刊于1982年的《武汉春秋》(双月刊),熔三镇百年沧桑于一炉、集江城古今史料于一体,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首创的地方史志刊物。至1989年终刊,出刊47期约705万字。1993-2009年,由机关刊物《武汉志通讯》更名后的《武汉春秋》(内刊),出刊82期约840万字,多层次披露武汉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人物与民俗风情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发掘地域性史料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为现实服务的力度,逐渐成为人们认识武汉、研究武汉的平台和窗口。

  ——市辖区志编纂工作进展顺利。继1992年武昌、汉阳、黄陂、新洲4部市辖县志编纂出版工作后,武汉市志办又不失时机地于1999年启动全市城区志编纂。在各区地方志编委会组织领导、地方志办公室积极实施下,青山、汉南、硚口、江汉、江夏、武昌、蔡甸、汉阳、黄陂、江岸、洪山等11个区在2009年以前先后完成区志编纂出版工作。多数城区还编纂出版了简志和《走进洪山》、《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蔡甸区十年辉煌成就》、《江夏百年大事纪略》、《东西湖围垦志》、《汉南风俗》等一批具有社会效益的中间成果。

  ——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汉正街市场志》、《黄鹤楼志》、《武汉改革志》、《归元禅寺志》、《新沟镇志》等一批专志和街镇乡村志的脱颖而出,极大地拓展了新志的品种和内涵;21世纪初的10年,市志办着力打造连同地方志书和年鉴在内的8大系列丛书,其中有以《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抗战史料》、《武汉解放战争史料》等为代表的武汉近代史料系列;以《百姓看武汉》中“百姓回忆”、“百姓发现”、“百姓收藏”等为代表的武汉地情资料系列;以《汉口租界志》、《武汉票证》、《木兰山志》、《武汉电信志》为代表的武汉专志系列;以《汉正街志》、《新沟镇志》、《新华村志》、《江堤乡志》等为代表的武汉市名街名乡名镇名村志系列;以《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武汉旧志序跋校注》、《民国夏口县志校注》为代表的旧志整理系列;以《武汉改革开放30年鉴》、《龙腾江汉——武汉解放60周年大事纪略》等为代表的时政纪念文献系列。

  ——馆藏地情资料丰厚,免费服务更加人性化。继1992年市志办资料处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评定为“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后,武汉方志馆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基本收齐了明清以来涵盖武汉地区史实的通志、府志、县志以及一批山水志、寺观志、会馆志等33种;并全力搜集涉及武汉地区古今中外的珍贵的史料书刊、地情资料、图片资料。到2009年,馆藏图书资料2.06万种,共2.96万册,电子读物382种,共1 359张光盘,入藏期刊150多种。每年对外咨询服务、接待查阅资料数百人(批)次。

  ——地情资料随着武汉方志网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民众共享。2004武汉地方志网站正式开通,并纳入市政府上网工程;2005年又投资升级电子网络,开通了全国首家网上方志馆。2010年投资近70万元将其改造升级为“武汉市情网”,设有走进武汉、武汉周报、名城今古、江城剪影、三镇风物、数字武汉、名胜古迹、人物述林、武汉城市圈、地情文献、市民献策、特色专题、在线服务、网站导航等18个栏目,载有武汉市志与年鉴电子文本54卷(本),并为13个市区地方志工作构筑了宣传平台,实现了网络互动。网站年访问量近20万人次,浏览量达23万人次。

  ——地方志鉴的学术理论活动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来自“四面八方”又都是“半路出家”的武汉修志同仁,零点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向专家学习,向旧志学习,向先进学习,在新编志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出了带有创见性的方法和思路。比如对方志功能和作用上明确提出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在方志篇目的拟定中提出注意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行业特色;在篇目设计上采取以社会实际和科学分类相结合的办法,成志目录须经过从搜资提纲—编写提纲—总纂提纲的演绎过程;在处理多卷本志书编写时,强调市志的整体性,用概述、综述、分述的纲目处理宏观、中观、微观的内容;在志稿记述中,提出既要深入专业又要跳出专业,站在全志角度,反映客观规律,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在志书进入总纂阶段后,提出总纂是对初稿进行再消化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须把指导思想、城市功能、记述内容、方志体例有机结合,做到资料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此外,武汉市志办还就完善年鉴的框架设计、增强年鉴有效信息含量、二轮志书从形式到内容如何突出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读志(鉴)用志(鉴)、方志资料管理等作了有益探索。这些将编纂实践上升到理论上的真知灼见,丰富了社会主义地方志理论宝库建设并为全国方志界广泛认同。为此,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将城市志指导组的大本营设在武汉,武汉方志人撰写的志鉴理论文章频频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公开刊物上。

  ——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方志专兼职队伍。成立于1980年5月的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是市政府主管地方志工作的事业局级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并挂武汉方志馆牌子),在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下,对全市地方志工作行使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和行政管理职能,组织编纂地方志书;组织整理旧志;指导编纂区级、行业(专业)志及年鉴;组织审查验收地方志;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等。如今,市、区两级修志机构计有100多人专职队伍、市地方志和年鉴学会400多名会员和一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地方史志研究者,构成方志领域从事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武汉地方志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30年来,市委、市政府曾9次发文部署全市地方志编纂工作。2009年9月,市政府颁发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通知(武政规〔2009〕11号),标志着全市地方志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实现了从以文件指导地方志工作到依法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以此为依据,市志办正着手编制《武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廓清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并对全市地方志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抚今追昔30年的武汉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我们深切缅怀为武汉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做出贡献的前人先贤,衷心感谢那些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默默奉献人生和智慧的方志界同仁。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武汉方志人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历史的重任,客观真实地记录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中,《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市志·新闻志》获一等奖;《武汉市志·税务志》获二等奖;《武汉市志·教育志》、《武汉市志·科学志》获三等奖。

  《汉正街市场志》获第十一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黄鹤楼志》获武汉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汉口租界志》2003年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武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武汉抗战史料》2008年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武汉国民政府史料》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武汉市志(1980-2000)》、《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分获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和优秀奖。

  《武汉解放战争史料》、《龙腾江汉——武汉解放60周年大事纪略》分获2009年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一等奖和奖励项目三等奖。

  《武汉年鉴》(1994)、(1999)、(2004)、(2005)连续四次蝉联1-4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奖特等奖和框架设计、条目编写、美术装帧3个单项特等奖。

  《武汉年鉴》(2004年卷)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

  《武汉年鉴》(2007年卷)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特等奖。

  《武汉城市圈年鉴》(2008)获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奖一等奖和框架设计、装帧设计两个单项一等奖。

  2002、2006、2009年 武汉市志办连续3次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8名同志先后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5年4月 武汉市志办年鉴编审处处长肖凯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12月武汉市志办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选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市志办方志编审处处长王汗吾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武汉地方志工作

  30年大事年表

  1980年 5月中共武汉市委决定成立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首轮《武汉市志》编纂出版工作。

  1983年 5月《武汉春秋》(双月刊)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4年 4月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成立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党组。

  7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武汉年鉴》由武汉地方志编委会编辑出版,每年一本在全国公开发行。

  1985年 6月武汉地方志协会成立。2008年5月更名为武汉市地方志和年鉴学会。

  1992年 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地方志事业十年发展规划(1991-2000)》。

  1994年 4月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武汉方志馆,与武汉市志办合署办公。

  1999年 5月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区志编纂工作方案》。此后,9城区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办公室全面实施”的区志编纂工作机制。

  7月 《武汉市志(1840-1985)》28卷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全部出齐。11月,市政府隆重举行全市首届新编地方志总结表彰大会。

  2000年 3月市编制委员会下文,同意市地方志办公室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

  2002年 3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布置第二轮《武汉市志》编纂工作。

  2003年 4月武汉地方志网站(www.whfz.gov.cn)正式开通,并纳入市政府上网工程;2005年形成全国首家“网上方志馆”;2010年3月升格为“武汉市情网”。

  2006年11月 市政府印发《武汉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8年 3月 市政府举行《武汉市志(1980-2000)》首发式暨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

  8月 市志办召开武汉城市圈地方志工作联席会议,编纂《武汉城市圈年鉴》。

  2009年 9月 市政府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通知》。

  2010年 3月 市志办(即武汉方志馆)由汉口袁家墩整体搬迁至汉口铭新街新址办公。